《文茜的世界周報 推荐》
【當代藝術最高聖殿 威尼斯藝術雙年展】
威尼斯藝術雙年展,是地位最崇高的藝術展覽盛會,有學者形容,獲選的藝術家就好比女高音,受邀米蘭史卡拉歌劇院演唱般尊榮,更實際的意義,它讓藝術家加持法力鍍上金身,平步青雲得以入坐大雄寶殿。1895創立時,原本為慶祝義大利國王與王后銀婚,一路走到2017年已經57屆,展覽主要包含策展人規畫的「主題展」(Central Pavilion),以及各國「國家館」(National Pavilions)。
「主題展」集中座落在「軍火庫」,五萬平方公尺面積是工業革命前歐洲最大的製造重鎮,威尼斯經濟繁盛和政治權力的象徵,曾打造出當時世上最強大海軍,紅磚斜頂 列柱幾何的對稱空間,現在成為藝術和建築雙年展會場。
(馬歇爾\57屆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
藝術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對我來說,是它可以 整體來說 拯救你的人生
法國龐畢度中心首席策展人,瑪賽爾擔任本屆策展人擇定主題「藝術萬歲」(Viva Arte Viva),再羅列九個子題篇章,邀請51國120位藝術家參與,「軍火庫」入口處進去不遠,就可以看到固定在牆上,色彩繽紛錯落如繁星般的線軸,一路吐絲似地將棉線延伸到十呎長桌的衣物上
(馬歇爾\57屆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
因為線同時也是一種連結的隱喻,例如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李明維的作品「補裳計畫」,你可以帶著你最親密,但是有破洞的衣服來,有人會以特殊的方式幫你縫起來,然後藝術家會交還給你附上一張字條
李明維是第2位獲選進入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區的台灣藝術家,距離2005年的陳界仁,已經久違12年。
這裡是所謂的「共同之館」(Pavillion of the Common) ,接著一大片相連的螢幕,將觀者帶入「地球之館」(Pavillion of the Earth)
(馬歇爾\57屆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
這段影像是在向大自然之美致敬,你可以在18分鐘之內看到日落,你必須停留在那裏,要不然很可能錯過重要的時刻。
一座使用各種熟悉的青花瓷,堆疊起腫脹肥胖的變形高塔,南韓藝術家Yee Sookyung的裝置作品,《轉變的花瓶》(Translated Vases),他用24K金箔作為黏合劑,把破碎毀棄的瓶罐組裝起來,解放這些器物原有的歷史和造型意涵。這裡是「傳統之館」。
軍火庫展場的盡頭,整面牆幾乎都被巨大的彩色抱枕盤踞,屬於「色彩之館」的轄區。
(馬歇爾\57屆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
希拉西克斯她在50年代末期,似乎全然地模糊藝術和工藝的界線
最後的「時間與無限之館」,展出中國藝術家劉建華的作品,陶瓷材質將散發金屬光澤的滴狀物,停駐在黑色鋼板上,有直觀的美感與引人思索的遐想。
近乎無法定義,也不存在邊際的當代藝術,能夠為當今混亂破碎難民離散 民粹橫行的現實世界,帶來什麼作用,雙年展記者會媒體輪番詰問。
(媒體vs. 馬歇爾\57屆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
妳認為藝術的力量,能夠轉換成對弱勢團體什麼具體效用?(我認為藝術是讓你可以重新想像這個世界,但沒有能力治療這個世界的問題)
(媒體vs.巴拉塔\威尼斯雙年展主席)
假使我們迴避問題,我們就不會過度簡化,所以我們必須迴避所有的問題嗎?(民粹主義者正好就是希望消弭世界的複雜性)
(媒體vs.馬歇爾\57屆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
以現在來說 政治和藝術的相互關係是什麼?(它(政治)只是藝術的一部分)
相對「主題展」的藝術家似乎不食人間煙火,代表「國家館」推出的作品,和現實或者過去的政治 社會 歷史及生態之間,有明顯強烈的聯繫,阿根廷館「馬的問題」,探討馬被人類作為替代勞力和運輸工具的剝削歷史,探索不同物種間
以及人類與自然的界線。
義大利國家館的座落,紅磚拱牆 綠水盈盈,前景風光無限 浮生若夢,巨大金屬圓弧門面進入後,像是從自然天堂一步跨入科幻地獄,藝術家古奧基《仿製的耶穌》,有機材料鑄造出的耶穌模型被安放在巨大的充氣泡泡膠囊中,各種支解或是分解過後的局部,被釘掛在深色暗沉的牆面上,以魔幻般寫實的姿態,實驗性地探索形象與複製的力量。
「中國館」引來相當兩極評價 正反意見激烈交鋒,策展人邱志傑邀請兩位當代藝術家,和一位皮影工藝大師與蘇繡非物質遺產傳人,開幕式鑼鼓喧天,廟會般鬧騰著「愚公移山」的故事,當代藝術與傳統工藝混搭 共冶一爐,頓生不知置身何處的恍惚感。
「主題展」和「國家館」的遺珠靠「平行展」補綴,台灣自2003年起由「北美館」為名,在緊鄰威尼斯總督府,人潮鼎沸的聖馬可廣場旁,長期租用「普里奇歐尼宮邸」,形同所謂的「台灣館」,這屆展出行為藝術先鋒大師 謝德慶的「做時間」。
藝術家1980至1981年在紐約下城區工作室,規定自己整點打卡,天花板懸掛著16釐米攝影機,留下他自光頭而長髮 面無表情 苛虐自律的縮時影像,我打卡 故我在,8,760次打卡 謝德慶錯過133 次,整齊森然壁紙般的紀錄是這段非人性藝術歷程的證供。
(得獎的是沃爾特)
每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都會評選出金獅獎,77歲德國藝術家沃爾特運用布料的可穿戴性,將作品開創性地做成可互動參與的雕塑,榮獲主題展「最佳藝術家」。
安妮伊姆霍夫及其團隊展演的「浮士德」,以複雜交錯 多元異質的表現形態,探討當代社會性別 政治 科技 藥物的巨大衝突,為德國館摘下桂冠。
(聲音來源:威尼斯雙年展評審團)
德國館以有力和令人不安的裝置,提出原初的問題,關於我們的時間,它迫使觀賞者進入一個令人焦慮的狀態,同時也是對德國國家館的建築進行回應,藉由細緻的決定處理關於物體 影像 身體 和聲音的議題。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平行展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天的夢想驛站》威尼斯雙年展特別報導之三:製作人屈繼堯、攝影召集人汪彥超雙年展現場採訪報導
【當代藝術最高聖殿 威尼斯藝術雙年展 今年主題:藝術拯救人生 台藝術家李明維 難得獲選威尼斯雙年展 行為藝術大師謝德慶 台灣館「做時間」 威尼斯雙年展兩座金獅獎 皆由德國獲得 藝術何助弱勢? 藝術有助重新想像世界】
威尼斯藝術雙年展,是地位最崇高的藝術展覽盛會,有學者形容,獲選的藝術家就好比女高音受邀米蘭史卡拉歌劇院演唱般尊榮。更實際的意義,它讓藝術家加持法力鍍上金身,平步青雲,得以入坐大雄寶殿。
1895創立時,原本為慶祝義大利國王與王后銀婚,一路走到2017年,已經57屆。展覽主要包含策展人規畫的「主題展」(Central Pavilion),以及各國「國家館」(National Pavilions)。「主題展」集中座落在「軍火庫」,五萬平方公尺面積,是工業革命前歐洲最大的製造重鎮。威尼斯經濟繁盛和政治權力的象徵,曾打造出當時世上最強大海軍。紅磚斜頂、列柱幾何的對稱空間,現在成為藝術和建築雙年展會場。
57屆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馬歇爾:藝術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對我來說,是它可以整體來說,拯救你的人生。
法國龐畢度中心首席策展人瑪賽爾,擔任本屆策展人,擇定主題「藝術萬歲」(Viva Arte Viva),再羅列九個子題篇章,邀請51國120位藝術家參與。「軍火庫」入口處進去不遠,就可以看到固定在牆上,色彩繽紛錯落如繁星般的線軸,一路吐絲似地將棉線延伸到十呎長桌的衣物上。
57屆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馬歇爾:因為線同時也是一種連結的隱喻,例如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李明維的作品「補裳計畫」,你可以帶著你最親密,但是有破洞的衣服來,有人會以特殊的方式幫你縫起來,然後藝術家會交還給你附上一張字條。
李明維是第2位獲選進入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區的台灣藝術家,距離2005年的陳界仁,已經久違12年。這裡是所謂的「共同之館」(Pavillion of the Common) ,接著一大片相連的螢幕,將觀者帶入「地球之館」(Pavillion of the Earth)。
57屆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馬歇爾:這段影像是在向大自然之美致敬,你可以在18分鐘之內看到日落,你必須停留在那裏,要不然很可能錯過重要的時刻。
一座使用各種熟悉的青花瓷,堆疊起腫脹肥胖的變形高塔,南韓藝術家Yee Sookyung的裝置作品《轉變的花瓶》(Translated Vases),他用24K金箔作為黏合劑,把破碎毀棄的瓶罐組裝起來,解放這些器物原有的歷史和造型意涵,這裡是「傳統之館」。
軍火庫展場的盡頭,整面牆幾乎都被巨大的彩色抱枕盤踞,屬於「色彩之館」的轄區。
57屆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馬歇爾:希拉西克斯她在50年代末期,似乎全然地模糊藝術和工藝的界線。
最後的「時間與無限之館」,展出中國藝術家劉建華的作品,陶瓷材質將散發金屬光澤的滴狀物,停駐在黑色鋼板上,有直觀的美感與引人思索的遐想。
近乎無法定義,也不存在邊際的當代藝術,能夠為當今混亂破碎、難民離散、民粹橫行的現實世界帶來什麼作用?雙年展記者會媒體輪番詰問。
記者:妳認為藝術的力量能夠轉換成對弱勢團體什麼具體效用?
57屆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馬歇爾:我認為藝術是讓你可以重新想像這個世界,但沒有能力治療這個世界的問題。
記者:假使我們迴避問題,我們就不會過度簡化,所以我們必須迴避所有的問題嗎?
回答:民粹主義者正好就是希望消弭世界的複雜性。
問:以現在來說,政治和藝術的相互關係是什麼?
回答:它(政治)只是藝術的一部分
相對「主題展」的藝術家似乎不食人間煙火,代表「國家館」推出的作品,和現實或者過去的政治、社會、歷史及生態之間,有明顯強烈的聯繫。阿根廷館「馬的問題」,探討馬被人類作為替代勞力和運輸工具的剝削歷史,探索不同物種間以及人類與自然的界線。
義大利國家館的座落,紅磚拱牆、綠水盈盈,前景風光無限,浮生若夢。巨大金屬圓弧門面進入後,像是從自然天堂一步跨入科幻地獄。藝術家古奧基《仿製的耶穌》,有機材料鑄造出的耶穌模型,被安放在巨大的充氣泡泡膠囊中,各種支解或是分解過後的局部,被釘掛在深色暗沉的牆面上,以魔幻般寫實的姿態,實驗性地探索形象與複製的力量。
「中國館」引來相當兩極評價,正反意見激烈交鋒。策展人邱志傑邀請兩位當代藝術家和一位皮影工藝大師與蘇繡非物質遺產傳人。開幕式鑼鼓喧天,廟會般鬧騰著「愚公移山」的故事,當代藝術與傳統工藝混搭,共冶一爐,頓生不知置身何處的恍惚感。
「主題展」和「國家館」的遺珠靠「平行展」補綴。台灣自2003年起由「北美館」為名,在緊鄰威尼斯總督府人潮鼎沸的聖馬可廣場旁,長期租用「普里奇歐尼宮邸」,形同所謂的「台灣館」,這屆展出行為藝術先鋒大師謝德慶的「做時間」。
藝術家1980至1981年在紐約下城區工作室,規定自己整點打卡,天花板懸掛著16釐米攝影機,留下他自光頭而長髮、面無表情、苛虐自律的縮時影像,我打卡,故我在,8,760次打卡,謝德慶錯過133次,整齊森然壁紙般的紀錄,是這段非人性藝術歷程的證供。
每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都會評選出金獅獎,77歲德國藝術家沃爾特,運用布料的可穿戴性,將作品開創性地做成可互動參與的雕塑,榮獲主題展「最佳藝術家」。
安妮伊姆霍夫及其團隊展演的「浮士德」,以複雜交錯、多元異質的表現形態,探討當代社會、性別、政治、科技、藥物的巨大衝突,為德國館摘下桂冠。
威尼斯雙年展評審團:德國館以有力和令人不安的裝置,提出原初的問題,關於我們的時間,它迫使觀賞者進入一個令人焦慮的狀態,同時也是對德國國家館的建築進行回應,藉由細緻的決定,處理關於物體、影像、身體和聲音的議題。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平行展 在 Venicewalk威尼斯走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2年一次,號稱全世界3大藝術展覽之一的威尼斯藝術雙年展(隔年則是建築展),乘坐1號船繞著大運河到Giardini這站下,就是主展區的入口,除了Giardini和Arsenale這2大主展區是需要收門票之外,還有許多散佈在威尼斯島上,免費的平行藝術展,有機會介紹給大家!
Giardini主展區中,我很喜歡荷蘭館,散佈在地上的花苞,牆上掛著樹葉框畫,非常呼應這次藝術展的主題--全世界的未來,如果未來能夠回歸自然,將是很舒服自在的未來!
也是我走進荷蘭館帶給我的感覺!
把網站換成自己喜歡的綠色系:P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
www.venicewalk.com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平行展 在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亮點台灣茶文化體驗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兼顧環保和文化,今年的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場外 平行展 、能看到熟悉的台灣茶室場景,這是由台灣 建築 師方新樵所設計的奉茶亭,不只將台灣的茶文化 ... ... <看更多>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平行展 在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第十八屆建築雙年展將於2023年五月開始持續到十一月,以“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為主題,展區分為國家館、主題館與平行館。國家館與主題館座落於特別規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