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狂轟《大叔的愛》違反「中國傳統價值」的文化和政治深度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港版《大叔的愛》被一名特區立法議員狂轟,「我哋唔係針對或者歧視任何性取向,但係我冇責任將佢推廣。而中國傳統價值同家庭觀,係一男一女。我哋而家就係要推動三孩政策,你就要推動嗰啲無孩家庭,咁完全係背道而馳。違反咗中國國安法,需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防止不良思想。」
其人其話,還是首先要放在大政治的背景下理解。過去一年,香港除訂立《國安法》外,還有很多深層次變化。特別是整個選舉制度也被「完善」。有人對香港政治各界提出各種要求。民主派這邊廂出局,建制派也被問候、被勸告不能做「忠誠的廢物」。近日流傳的消息,都是關於對議員和官員的各種新要求。
官員固然要有政治忠誠,但同時又要能辦事、能解難,要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最近還有警政系統大員出任特區高官,以及香港每次巨變之前都會出現的巨頭飯局……如此下來,地位改變的立法會似乎逐漸淡出人們視線,議員各自盤算新的政治規則,存在感和安全感可能陰晴不定。
關於立法會議員的一些新規定也在醞釀中。例如說議員不上班要罰一日薪、要穿甚麼衣服、議員議席被選民挑戰時要如何處理。連謝偉俊都說:「以前我地訂個比較高門檻先可以取消議員資格,而呢條就相對低,低到一個普通選民,兩萬蚊就可以玩……會唔會少少修訂,令立法會可以有返少少尊嚴呢?」
所以人們說今時今日議員等於 KOL,議員需要議題。所以在那個場合,議員狂轟《大叔的愛》,與其說是反同,不如說是對陰鬱現狀發出控訴的最強音。在這個年代,不只傳統意義的民主派,連他們過去的對手,對自己的前途,甚至香港的前途,內心也未必說得準。而反同議程是說得準的、確定的、安心的。因為如果沒有大戰爭大瘟疫,一個社會裡面的恐同人口基本上不會突變,投其所好的回報穩定。有關當局卻是天威難測、自有佈局,相信建制派也有無力感。
講家庭價值是一張安全牌,包括同志界嚴厲譴責、有識之士取笑他,也在計劃之中,屬於安全範圍的 safe play。一般人也不容易分得清反同和反同運。
「中國傳統價值」太過人言人殊,但至少不是「一男一女」,「一男一女」是近代西方洋鬼子的事物,我們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大婆是有法定地位的,但男人負擔得起可以擁有很多妾侍。大婆在現實中可以虐待妾侍,但她理論上無法反對男人擁有妾侍的傳統。如此,有史以來所有歌頌、美化一男一女愛情觀婚姻觀的影視、小說、故事,全部違反我們的「中國傳統價值」。
中國傳統價值。所謂「傳統」如果理解為「現代君臨之前的世界」,混雜的中國傳統關於男女之事的看法和實踐,正正是「一男一女一生一世」的對立面。以今日的角度來看,那是個滿天神佛的世界。皇帝會有後宮妃嬪,也會有男寵,例如官史中漢朝很多皇帝都有幾個男寵,例如劉邦和劉徹,那是秦始皇「大一統」很久之後了。漢代傳統,肯定不會不是中國傳統。
以前根本沒有兒童人權概念,戀童行為大範圍存在。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同時有很多男人娶妻生子,盡了家族義務之後,自己在外面也有誼兄誼弟,卻不是忍著一泡眼淚忍隱,社會視之為公開秘密。古代男人之間知道這些事,反應可能就如你知道你某個朋友會定期去旺角買羽毛球拍一樣。
一些皇帝例如朱元彰會「從嚴治官」下令禁止官員嫖妓,作為替代方法,大城市的妓院就開始招募皮光肉滑的男生(年齡通常十幾,二字頭已經要找人或退隱)穿女裝接客,走法律罅,一樣其門若市,大受歡迎。一班飽讀詩書的社會賢達和官員大叔,熱烈追求受歡迎的「花旦」。大叔的愛,連易服元素都有。這些東西在明清兩代都盛行。明代和清代傳統,肯定也是中國傳統。
來自通古斯和西伯利亞的很多少數民族,都有男子死亡,其他兄弟需要及有權接收大嫂的「妻其嫂」傳統。在儒家看來是亂倫,但有這種「傳統價值」的民族包括藏人、滿人、蒙古人甚至哈薩克人等。藏人、滿人、蒙古人的傳統,自然亦不可能不是中國傳統。即「妻其嫂」自然也是「中國傳統」。甚至哈薩克人的習俗也可以是中國傳統,因為哈薩克族也是中華民族之一,Бәріне сәлем, көрдіңіз бе?
「中國」或「傳統」作為極廣和多元複雜的概念範圍,特別適合 cherry picking。以上的現象也可以視為「道德淪喪」的現實面,而不是中國文化對男女關係的理想面。那「中國傳統價值」的理想面應該根據誰?孔子?孔子肯定男女婚姻,認為婚禮是禮儀之本,也是宗族之本,卻沒有談過支持或反對同性戀,不過孔子也是衛靈公的朋友。衛靈公就是「斷袖分桃」事件的主角之一。對待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孔子主張「君子和而不同」。
至於膝下無兒,或者「無孩家庭」是否違反中國傳統價值?因為中國傳統價值覆蓋範圍太大,太陽之下無新事,現存的東西很難創新到足以違反中國傳統。順德人發明了女人「自梳」的傳統,這些女人自己梳起頭髮,如已婚女人,但終身不嫁,自然亦是膝下無兒;她們養老時會夾錢買「姑婆屋」,因此也是「無孩家庭」。
自梳女公然向社會宣佈自己的認同,但應該沒人會控告她們危害王朝的人口安全。自梳習俗從順德一直來到香港,變成很多人記得的馬姐。中國傳統從來包容不生育人士,或最低限度,大致上不理會他們,也不會把自梳 — 或同性戀 — 描述為一種誘惑和很正的需要禁絕的毒藥。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泰辣 Tyl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懿繼任為皇后的日子越來越辛苦 皇后是後宮每個有野心的女人的假想敵 接連痛失公主與嫡子的如懿與皇帝日漸冷淡 終於在寒香見入宮後皇帝瘋魔癡狂如野火 燒得滿後宮怨怒也燒燬了他們夫妻的情份 欽天監胡言、炩妃陷害、疑心凌雲徹... 終於如懿被皇上的一桶桶冷水澆醒了 結髮數十年的夫妻,一朝斷髮,斷了這份孽緣 ...
妃嬪 小說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叔狂轟《大叔的愛》違反「中國傳統價值」的文化和政治深度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港版《大叔的愛》被一名特區立法議員狂轟,「我哋唔係針對或者歧視任何性取向,但係我冇責任將佢推廣。而中國傳統價值同家庭觀,係一男一女。我哋而家就係要推動三孩政策,你就要推動嗰啲無孩家庭,咁完全係背道而馳。違反咗中國國安法,需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防止不良思想。」
其人其話,還是首先要放在大政治的背景下理解。過去一年,香港除訂立《國安法》外,還有很多深層次變化。特別是整個選舉制度也被「完善」。有人對香港政治各界提出各種要求。民主派這邊廂出局,建制派也被問候、被勸告不能做「忠誠的廢物」。近日流傳的消息,都是關於對議員和官員的各種新要求。
官員固然要有政治忠誠,但同時又要能辦事、能解難,要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最近還有警政系統大員出任特區高官,以及香港每次巨變之前都會出現的巨頭飯局……如此下來,地位改變的立法會似乎逐漸淡出人們視線,議員各自盤算新的政治規則,存在感和安全感可能陰晴不定。
關於立法會議員的一些新規定也在醞釀中。例如說議員不上班要罰一日薪、要穿甚麼衣服、議員議席被選民挑戰時要如何處理。連謝偉俊都說:「以前我地訂個比較高門檻先可以取消議員資格,而呢條就相對低,低到一個普通選民,兩萬蚊就可以玩……會唔會少少修訂,令立法會可以有返少少尊嚴呢?」
所以人們說今時今日議員等於 KOL,議員需要議題。所以在那個場合,議員狂轟《大叔的愛》,與其說是反同,不如說是對陰鬱現狀發出控訴的最強音。在這個年代,不只傳統意義的民主派,連他們過去的對手,對自己的前途,甚至香港的前途,內心也未必說得準。而反同議程是說得準的、確定的、安心的。因為如果沒有大戰爭大瘟疫,一個社會裡面的恐同人口基本上不會突變,投其所好的回報穩定。有關當局卻是天威難測、自有佈局,相信建制派也有無力感。
講家庭價值是一張安全牌,包括同志界嚴厲譴責、有識之士取笑他,也在計劃之中,屬於安全範圍的 safe play。一般人也不容易分得清反同和反同運。
「中國傳統價值」太過人言人殊,但至少不是「一男一女」,「一男一女」是近代西方洋鬼子的事物,我們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大婆是有法定地位的,但男人負擔得起可以擁有很多妾侍。大婆在現實中可以虐待妾侍,但她理論上無法反對男人擁有妾侍的傳統。如此,有史以來所有歌頌、美化一男一女愛情觀婚姻觀的影視、小說、故事,全部違反我們的「中國傳統價值」。
中國傳統價值。所謂「傳統」如果理解為「現代君臨之前的世界」,混雜的中國傳統關於男女之事的看法和實踐,正正是「一男一女一生一世」的對立面。以今日的角度來看,那是個滿天神佛的世界。皇帝會有後宮妃嬪,也會有男寵,例如官史中漢朝很多皇帝都有幾個男寵,例如劉邦和劉徹,那是秦始皇「大一統」很久之後了。漢代傳統,肯定不會不是中國傳統。
以前根本沒有兒童人權概念,戀童行為大範圍存在。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同時有很多男人娶妻生子,盡了家族義務之後,自己在外面也有誼兄誼弟,卻不是忍著一泡眼淚忍隱,社會視之為公開秘密。古代男人之間知道這些事,反應可能就如你知道你某個朋友會定期去旺角買羽毛球拍一樣。
一些皇帝例如朱元彰會「從嚴治官」下令禁止官員嫖妓,作為替代方法,大城市的妓院就開始招募皮光肉滑的男生(年齡通常十幾,二字頭已經要找人或退隱)穿女裝接客,走法律罅,一樣其門若市,大受歡迎。一班飽讀詩書的社會賢達和官員大叔,熱烈追求受歡迎的「花旦」。大叔的愛,連易服元素都有。這些東西在明清兩代都盛行。明代和清代傳統,肯定也是中國傳統。
來自通古斯和西伯利亞的很多少數民族,都有男子死亡,其他兄弟需要及有權接收大嫂的「妻其嫂」傳統。在儒家看來是亂倫,但有這種「傳統價值」的民族包括藏人、滿人、蒙古人甚至哈薩克人等。藏人、滿人、蒙古人的傳統,自然亦不可能不是中國傳統。即「妻其嫂」自然也是「中國傳統」。甚至哈薩克人的習俗也可以是中國傳統,因為哈薩克族也是中華民族之一,Бәріне сәлем, көрдіңіз бе?
「中國」或「傳統」作為極廣和多元複雜的概念範圍,特別適合 cherry picking。以上的現象也可以視為「道德淪喪」的現實面,而不是中國文化對男女關係的理想面。那「中國傳統價值」的理想面應該根據誰?孔子?孔子肯定男女婚姻,認為婚禮是禮儀之本,也是宗族之本,卻沒有談過支持或反對同性戀,不過孔子也是衛靈公的朋友。衛靈公就是「斷袖分桃」事件的主角之一。對待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孔子主張「君子和而不同」。
至於膝下無兒,或者「無孩家庭」是否違反中國傳統價值?因為中國傳統價值覆蓋範圍太大,太陽之下無新事,現存的東西很難創新到足以違反中國傳統。順德人發明了女人「自梳」的傳統,這些女人自己梳起頭髮,如已婚女人,但終身不嫁,自然亦是膝下無兒;她們養老時會夾錢買「姑婆屋」,因此也是「無孩家庭」。
自梳女公然向社會宣佈自己的認同,但應該沒人會控告她們危害王朝的人口安全。自梳習俗從順德一直來到香港,變成很多人記得的馬姐。中國傳統從來包容不生育人士,或最低限度,大致上不理會他們,也不會把自梳 — 或同性戀 — 描述為一種誘惑和很正的需要禁絕的毒藥。
妃嬪 小說 在 陳美濤 Tomat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青蛙王子(下)
上集:http://bit.do/faxLr
估唔到,森林裡面真係有好多動物係人變嘅,
唔止有王子,仲有丞相嘅仔、高官嘅仔......總之全部都係家世好好嘅男人。
其中有一個,係右國嘅王子,佢係獨生子。
右國國王同王后夫妻情深,所以無納妃嬪,自從王子失蹤後,王后亦無再生仔女。
呢個王子返去右國,一定係王位繼承人。
當佢話要娶我嗰陣,我非常心動,嫁畀佢,我就唔駛再做唔受寵嘅公主,即刻成為太子妃,第日係王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但我見到右國王子感激嘅眼神,我忽然意識到,我對咁多權貴有恩,
即係有各國嘅人脈同資源,點解我仲要企喺「一人之下」?
女人嘅終極目標,唔係王后,而係女王。
我拒絕咗右國王子嘅求親,我聯絡我吻過嘅所有權貴,計劃奪取西國嘅王位。
當然,我自己都要出錢出力,為咗賺錢,我逼不得已,開始變賣母后留低嘅首飾。
執首飾嗰陣,我搵到一封密函,係母后生前寫畀我嘅。
母后話,佢係一個巫女,但身體唔好,生咗我之後,佢知道自己命不久矣。
佢希望令我有幸福嘅人生,女人嘅幸福,自然係嫁個好男人。
但我嗰陣仲係個細路,母后實在無辦法估計,我第日會鍾意咩類型嘅男人,對方又會唔會接受我。
所以,母后用盡僅餘嘅法力,周遊各國,將各國權貴嘅仔,變成各種動物,並且擺晒喺皇宮嘅森林度。
母后同佢哋講,只有「真愛之吻」先可以解除魔咒。
事實上,魔咒嘅內容係,只有我嘅吻,先可以解除魔咒。
我恍然大悟,怪唔知得,森林度會有咁多「青蛙王子」。
嗰本引起我聯想,令我想試吓錫青蛙嘅《美女與野獸》,都係母后留畀我嘅書。
一切一切,都係母后一片愛女之心。
我流下感動嘅眼淚,我一定要過得好!
喺眾多勢力嘅幫助下,我終於成為一代女王,我亦好感激母后,為我留低咁多「遺產」。
但十年後,有一次我出去打獵,居然遇到一個巫婆。
巫婆向我下詛咒,將我變成一隻老虎。
我身邊有好多士兵,但佢哋都被巫婆嘅巫術迷暈咗,無助嘅我被巫婆帶走,去到一個森林度。
巫婆同我講,只有「真愛之抱」先可以解除魔咒。
咪住先,同我母后嘅「真愛之吻」諗法一樣喎。
唔通,呢個巫婆又有一個仔,佢又想幫佢個仔搵籌碼?
甚至,呢個巫婆係我母后嘅同門師姐妹?
我有好多問題想問,但我依加係老虎,講唔到人話。
我只可以眼睜睜睇住巫婆離開,默默等我嘅「真愛之抱」出現。
唉,母后留低咗咁多「遺產」,點解佢無諗過留低修煉巫術嘅方法?
如果我識巫術,依加我就唔駛咁無助。
與其依靠人哋,不如自己努力。
要有自己嘅成就,最緊要就係有實力。
否則,就算你手上有好多資源,但你無相應嘅實力。
終有一日,你擁有嘅嘢,都會失去。
-完-
將專頁設定為「搶先看」/ "See first",最新故仔馬上睇!
新書《寓言地府動物園》已經出版了,現正發售中,
詳情可點擊這裡:http://bit.do/e37JG
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短故 #短篇 #小說 #陳美濤 #廣東話 #粵語 #tomatochan #青蛙王子
妃嬪 小說 在 泰辣 Tyla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如懿繼任為皇后的日子越來越辛苦
皇后是後宮每個有野心的女人的假想敵
接連痛失公主與嫡子的如懿與皇帝日漸冷淡
終於在寒香見入宮後皇帝瘋魔癡狂如野火
燒得滿後宮怨怒也燒燬了他們夫妻的情份
欽天監胡言、炩妃陷害、疑心凌雲徹...
終於如懿被皇上的一桶桶冷水澆醒了
結髮數十年的夫妻,一朝斷髮,斷了這份孽緣
小說裡的劇情是永琪死後胡芸角誣陷如懿
皇帝將如懿視為毒婦而徹底厭棄收為冊寶
如懿也拒絕再醫治自己的病一心求死
選在魏嬿婉來探望她之後讓容珮送她上路
就這樣徹底和皇帝天人永隔也留下無限遺憾
接著海蘭安排與如懿相似的汪芙芷與皇上相遇
再聯手穎妃、婉嬪、容嬪等人花了九年的時間
終於把魏嬿婉徹底扳倒替如懿報仇
電視劇在結局這塊和小說做了大幅度的改動
我認為小說的結局比較特別不落俗套(女主角這麼早死)
但或許是不願讓觀眾看著如懿含冤而死跟著鬱悶吧?
畢竟當初看完小說我惆悵了好一陣子(真的太苦悶了)
所以電視劇改成現在大家看到的這樣猶如懿親自算計
算計衛嬿婉更算計了她以前從未謀求算計過的皇上
讓觀眾解氣不少或許也給了繼后那拉氏一個更好的結局
⚠️直播時説忻妃戴佳湄若是漢人,更正!她是滿洲鑲黃旗,阿瑪是兩廣總督那蘇圖,感謝網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