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失戀時該找陌生人談談?」
-
朋友分享群組一段排練影片,男人與女人哭得泣不成聲的相互自白與道別。
-
讓人疑惑的是,我竟然無法對於其中撕心裂肺的心緒產生共感。
-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強調「情緒的合宜性」。他所指的合宜性,與社會禮節比較無關,而是和「我們自己的情緒」以及「我們對他人情緒的反應」比較有關。
-
人,存在一種情緒衡平的趨向。
-
也就是說,我們會希望他人可以在我遭遇痛苦時,產生與我一致的情緒;在我因獲勝而喜悅時,也能產生與我一致的情緒。
-
但實際上,他人永遠只能透過想像來揣摩我的悲傷和快樂,對方永遠無法感受到和我一模一樣的悲傷和快樂。他人真正能感受到的只有他自己的處境、自己的恐懼、自己的快樂。不過儘管如此,人還是會盡力藉由想像,來揣摩對方的感受。
-
有趣的是,儘管我們希望他人與自己能有一致的情緒,但同時我們也清楚的明白,對方不可能感受到與自己完全相同的痛苦,所以在他人面前,我們會「刻意淡化」自己的悲傷。
-
人會刻意把自己的情緒反應調降成「對方有機會產生共感的程度」。
-
這說明了「為何失戀的時候該找陌生人談談」。悲傷時,把自己放置在陌生人面前,會比朋友在場時更容易返回平靜。
-
在一位泛泛之交面前,你會大幅降低自己的悲傷程度,因為你知道對方能產生的同理心有限,無論他再怎麼努力,對你痛苦的感受程度馬上就會遇到極限。
-
同時,只要對方和你的情緒反應越接近,你就越容易感到自在,而這份自在會鼓勵你繼續緩和自己的情緒。
-
這也說明了,無論你再怎麼悲傷,除非你先把自己的情緒「降到」旁人能夠感同身受的程度,否則你永遠無法獲得一份「與對方情感合拍的安慰」。
-
這就是人性中,對於「情緒衡平」的趨向性。
-
表演工作者偶爾會錯估了人類對於情緒衡平趨向,情緒來了就盡情放聲大哭。仔細想想,兩人面對面持續放聲大哭的情境其實不常見,除非在某些極端處境下。
-
畢竟,我們總是期望自己能透過朋友的眼睛,看到不那麼在乎這份悲傷的自己,甚至超越這份悲傷的自己。
-
當然,脆弱時常被拿來當作展示權力的利器,作為索取事物的手段,因此人類也懂得「展示悲傷」。不過,那也不常出現在兩人面對面放聲大哭的自白場景中。
-
表演者工作者有必要去區辨,在場景中,角色的欲求是什麼?一份「被同理的安慰」還是「展示悲傷以圖所求」?
-
又,角色無法自拔的悲傷若是湧現在另一個心靈面前,它會如何感知對方,並作出反應?
-
又或者,其中混雜著屬於表演者層次的「展示悲傷」以及「依賴悲傷涌動所帶來的直覺與安全感」。
-
如何安慰失戀的女人 在 腹餓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哈嚕,大家昨天都有過了快樂的母親節嗎?
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其實我一直很害怕母親節。
因為在我小的時候,曾經被母親言語暴力過,甚至
有時候會沒有理由的,對我出氣打我。
(十幾年前的記憶,母親這詞對我好陌生)
我也變得很多事情都只會獨自面對。
在之前失戀很難過時,更加無助⋯
但是因為自己有學芳療,也會適時的給自己療癒
所以還是努力,獨自面對著我的人生!
直到去年八月開始,我突然很不舒服
每天吐得很慘,無法進食
連喝水也吐,後來什麼都不吃不喝吐!
造成了胃潰瘍胃發炎以及生理期異常。
那時候,我一直沒有試著去依靠的「大嫂」出現了!
我一直沒有去依靠她,是因為我一直希望
所有的女人都能夠嫁給愛情❤️
就算有孩子,也要追求自己以及和另一半約會!
不希望她花時間來照顧我。
但我的大嫂跟我說,她其實早就想關心我
因為把我當她妹妹,但是她也不知道如何開始關心
剛好藉著這次,她想陪伴我,說把她當姊姊就好。
所以以下,我稱我大嫂為姊姊❤️
姊姊首先,帶我到醫院陪伴我做每一項檢查
後來檢查出,我的腦下垂體上長了腫瘤,
我那時候好害怕,但姊姊一直安慰我
替我在網路上搜尋資料。
後來我開刀了!,
手術後住加護病房時和我哥一起來看我!
她默默替我準備:牙刷牙膏,毛巾,洗臉盆等等⋯⋯
我很感動,真的一直偷哭。
後來我清醒了,轉到一般病房
姊姊問我需要什麼?
我就說:我好想一個人好好休息(累
因為打完點滴人真的好累好累⋯⋯
姊姊這時候,也給我了空間
來探病第二次,然後其餘時間也會打電話關心我。
因為如果有人一直在旁邊
我想把衣服拉下來擦藥也會蠻奇怪⋯⋯
(因為打點滴全身過敏)
後來出院,迎接的是我的生日
姊姊塞給我一隻小兔子包裝(我放在一樓留言區)
打開是,圖中的保養品禮物
她跟我說:從今以後我要健健康康,然後把自己變得更好
再去談一場戀愛❤️
謝謝姊姊,總是默默的
讓我越來越有勇去面對。
很開心,在我以為只有一個人堅持不住時
有這麼一個溫暖懂我的人出現。
#感謝姊姊
完整版故事在我的IG:shinw20
「我的Youtube頻道」
https://youtube.com/channel/UC3IzWx35riBTZt86v_vyFgw
如何安慰失戀的女人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明年孕力講座將邀請心理師談談孕期產後女人微妙的心理變化,身為心理學的門外漢,肯定要惡補一下,了解心理師到底在做什麼。因此前陣子我找了這本「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當作入門,這是一本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溫德爾)的故事,我直覺地想,一次可以了解兩位心理師,應該能有雙倍效率,沒想到誤打誤撞,選到一本文筆流暢、療癒人心的好書。
作者羅蕊原本是知名影集「六人行」的編劇,為了實現幫助人的理想,中年轉讀醫學院,又深感醫師接觸病人時間太短,無法深入內心,峰迴路轉又成為諮師心理師。
故事從作者本人失戀崩潰接受心理師諮商開始,再引入她四位個案的人生課題,涵蓋了癌末的妻子、憂鬱症的老年人、酒精成癮的少女以及曾失去摯愛生命的憤怒中年男子。雖然整本書沒有觸及到孕期產後憂鬱,但裡面許多心理師和個案的經典對話,我覺得送給所有孕期產後的媽媽和隊友們真的非常適合。
**有時候人之所以無法分辨自己的感受,是因為小時候被灌輸該忽視他們
在成癮女子的故事中,主角有著不被關愛的童年、被性侵的陰影,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自己真實的情緒,害怕看見自己的傷痛,漠視自己的表情,酒精是她唯一的解脫,認為忘記怎麼哭或許就不會難過。
在治療過程中,心理師羅蕊說「有時候人之所以無法分辨自己的感受,是因為小時候被灌輸該忽視他們」,她慢慢挖掘案主的內心,最終讓她能正視自己的情緒,勇敢地脫離酒精。
的確,在各種七情六慾中,我認為悲傷的情緒,最容易被忽視隱藏。生命的起點,哭是最初的聲音。我們聆聽新生兒的哭聲去確定他們平安無恙,哭代表有呼吸,越大聲越健康,哭代表餓了、睏了、尿布濕了。但隨著年紀漸長,我們漸漸喪失哭的權利,大人總是和我們說「都這麼大了,有事用說的,有什麼好哭的」、「這點小事有什麼好難過?」,冷靜、理性才厲害,愛哭、情緒化很丟臉,如此二分法的思維深植我們的文化。
於是,懷孕這樣「大喜」的事情,更不可以隨便哭泣。但懷孕後,實在有太多令人想哭的理由,水腫的四肢、下降的活動力、不斷跳動的體重機、擔心是否能平安順產、煩惱胎兒是否健康。這些情緒往往會在產後隨著賀爾蒙起伏業力引爆,媽媽抱著新生兒可能前一秒還在微笑,下一秒卻又傷心的大哭。而隊友這時千萬不要補一句「當媽媽是開心的事,有時麼好哭,妳只是想太多了」,因為沒有滴下來的淚水,最終都會變成硫酸腐蝕我們的心。
**”越能坦然面對自己的脆弱,就越不容易害怕“
羅蕊的憂鬱看似起因於失戀,其實更深切的是來自身體出了狀況,非典型的症狀讓醫師無法做出正確的診斷,使她對未來無所適從,擔心自己的孩子變成孤兒。他的心理師安慰她「越能坦然面對自己的脆弱,就越不容易害怕」。當挖掘出真正憂鬱焦慮的原因,才可能真正的接受它、和它和平共處。碰巧的是,於此同時羅蕊也正面對一個癌末的病人,身份轉換為心理師時,她就能冷靜地給出意見安慰個案「生命中有太多沒有答案的事,必須學會接受無法掌控自己的未來。」或許這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
這讓我想到,很多人告訴我,當了媽媽後仿佛失去了什麼,也許是完整的自我,也許是無法像懷孕時能用身體,無時無刻保護自己的小寶貝。也彷彿喪失了示弱的權力,為了孩子好像不堅強不行,因此感到非常害怕。但產後的身心靈其實是最脆弱的,睡不飽、奶太少、育兒的事物不熟悉、身體鬆垮沒力氣、煩惱新生兒檢驗報告不正常、焦慮自己身材回不去,事業停擺......這些錯綜復雜的負面情緒,都可能將女人推至更陰暗的角落。
我想說的是,媽媽們!真的無需掩飾妳的脆弱,勇敢說出你的不安。媽媽需要喘口氣,要關機休息,不需要如此獨立,不要再被「為母則強」這四個字綁架了。
書的尾聲,作者的心理師溫德爾對心理諮商做了精準的詮釋「在人的一生裡,我們與自己對話其實多過與別人對話,可是我們對自己講的話不一定是溫和、真實、有幫助,有時候甚至是毫不尊重,」透過心理諮商,我們可學著用更好的方式和自己溝通。’
面對產後憂鬱的情緒,即使家人、隊友、醫師能給媽媽溫暖與關心與實際的協助,但很多時候媽媽內心的小惡魔卻不斷地刺傷自己,呢喃著,「我這樣有資格當媽媽嗎?」、「 我就爛、就失敗、就是瘦不回去」、「沒有奶水一定是自己吃錯食物」
將所有責任攬在身上。當陷入這樣泥沼,無法停自我責怪時,也許妳也該找人聊一聊,而心理師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幫助妳學會更溫柔的對待自己。
這本書真心推薦給妳,沒有艱澀的心理學用詞,沒有矯情的勵志格言,用輕鬆溫暖的文字,貼近人心的小故事帶著妳剝洋蔥,一層又一層剝開深層的情緒,我不確定剝到哪一層妳會哭,就哭吧!妳完全有權利的。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下一本推薦好讀‘’生命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