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完孩子好愧疚?親子教養作家羅寶鴻:可以做這件事補救親子關係,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在乎、有價值】
衷心感謝未來Family電子週刊訪問羅老師,以下是這次訪談的內容:
…………
親子教養作家羅寶鴻兒子念大班時,他送兒子跟同學一起去上足球課。原本孩子上得很開心,有一天突然就不想去了,「為什麼不想踢了?你之前不是踢得很開心嗎?」兒子才說出因為之前搶球時被大哥哥撞倒受傷,因此感到很害怕,不想再踢足球了。
羅寶鴻選擇同理、接納孩子的情緒,「爸爸知道你害怕,害怕沒有關係,我會一直陪著你。」在羅寶鴻的鼓勵下,最後兒子鼓起勇氣開心的回到球場上踢球了。
羅寶鴻將他和兒子的故事,寫成繪本《爸爸,我不要踢足球!》,透過具體的情境,文末提供父母重要的教養觀念和心法,如何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同理和接納孩子。
*「這有什麼好怕的?」孩子只好壓抑自己的情緒
當羅寶鴻看著眼前的兒子,因為害怕而退卻,彷彿看到小時候的自己。小時候羅寶鴻和朋友一起玩,遇到排擠和霸凌,回家跟爸媽說,爸媽卻說:
「要玩就不要哭,要哭就不要玩!」
羅寶鴻只好選擇不要玩。但其實他的內心很受傷、委屈,沒有人理解他的情緒。
羅寶鴻指出,小時候害怕卻不被接納的經驗,造成他後來成長過程中很害怕人群,在人群裡總覺得不自在、不想說話,寧可一個人獨處;再者,也害怕人際關係出現衝突。長大後,羅寶鴻花了很多時間和力氣做改變,才變得不害怕人群。
羅寶鴻指出,當孩子感到害怕恐懼時,大人習慣用講道理的方式:「這有什麼好怕的?勇敢一點,快點去!」孩子為滿足大人的期待,只好壓抑自己的恐懼,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事,但日後遇到事情,很容易選擇逃避或退縮、不去面對。
當受傷的大人變成父母後,看到孩子害怕時,「很容易挑起大人自己內心的種種情緒,甚至討厭眼前害怕的小孩,」結果又用以前自己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孩子,「你怕什麼?有什麼好怕的?」
羅寶鴻指出,「如果爸媽可以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理解、被在乎,慢慢地孩子的內在也會愈來愈穩定,教養也就沒那麼難了。」
* 對孩子的愛不會寵壞小孩,少了規範才會
羅寶鴻投入蒙特梭利教育將近20年,隨著接觸的家長愈來愈多,羅寶鴻發現,一個大人的內在及其原生家庭都會影響這個大人的親子關係,於是深入研究正向教養和薩提爾模式,希望幫助家長也幫助自己。
羅寶鴻育有8歲的兒子,他花很多時間陪伴孩子,在日常的教養中落實蒙特梭利教育的理念,也融合正向教養與薩提爾模式,常在臉書上分享教養的心得。
羅寶鴻觀察,很多爸媽不知如何表達愛,習慣用講道理和指責的姿態,「你怎麼這麼不小心,媽媽不是跟你講過嗎?」明明大人是心疼孩子、在乎孩子,卻說出傷人的話。有感於此,羅寶鴻寫了繪本《媽媽,你還愛我嗎?》,希望親子共讀時,能夠傳遞彼此內心的愛,改善親子關係。
有家長認為,太多的愛會寵壞小孩。羅寶鴻強調,「愛本身沒錯,問題在於如何表達愛的方式;給孩子愛與尊重,絕對不能少了自由與紀律。」
「蒙特梭利教育強調自由與紀律,好比硬幣的一體兩面,缺一不可,」羅寶鴻說。簡單來說,給孩子自由之前,必須先設立清楚規範;給孩子自由但未設規範,或是只規範孩子卻不給任何自由,這些都會讓孩子產生偏差。
「自由必須建立在合理的限制之上,教孩子學會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尊重環境。」例如,在《媽媽,你還愛我嗎?》書中,孩子亂畫牆壁,出現不尊重環境的行為時,大人當下必須提醒他,適時制止孩子的不當行為。
* 在家裡貼海報,提醒自己多說「正向語言」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當行為呢?羅寶鴻表示,通常是因為孩子內心「歸屬感」與「價值感」不足,想要吸引大人的關愛、關注。羅寶鴻不諱言,孩子出現不當行為的當下,爸媽管教孩子的難度很高,「需要高超的話術和很安定的內在。」
他建議爸媽兩件事,「第一,當下能好好說,就好好說。第二,如果不能好好說,要罵就罵兩句就好。」
羅寶鴻在家裡的飯廳貼了一張大字報,上面寫著「正向的語言:肯定句、鼓勵句、關懷句、禮貌句、詢問句,負向的語言:命令句、責備句、質問句、否定句、威脅句」,提醒自己多說正向語言。
「爸媽如果都和孩子說負向的語言,長期下來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愈來愈低,覺得自己不被在乎、不重要、沒價值,不是個好孩子,」羅寶鴻說。「當孩子能夠學會自愛、自重,他就能夠尊重別人、愛別人。」
羅寶鴻舉他和兒子的幾段對話為例,對孩子說正向語言,孩子立刻就會去做,效果明顯。
(一)吃早餐以前,孩子還沒照顧寵物:
✗:「你又忘記起床後要做什麼事了對不對?」(質問句)
○:「你知道起床之後要先做什麼嗎?」(詢問句)
(二)吃完早餐想要看iPad,但還沒寫作業:
✗:「寫完作業才可以看!」(命令句)
○:「寫完作業就可以看囉,加油!」(鼓勵句)
(三)客廳還沒整理,兒子想跟爸爸玩:
✗:「先整理好客廳,你看這麼亂!還沒整理好,我不跟你玩!」(命令句+責備句+威脅句)
○:「好喔!客廳整理乾淨就可以玩囉!」(鼓勵句)
* 每天睡前3件事,增溫親子關係
當父母的難免修練不夠,看孩子不乖罵了他,或是不自覺又說了些威脅句、命令句。羅寶鴻建議,爸媽落實「睡前3件事」,跟孩子說3件今天爸媽想要感謝他的事情,讓孩子在一天結束前獲得正向的回饋。
羅寶鴻強調,不一定要孩子今天表現得多棒、多優秀,才要謝謝他,有時孩子做到該做的事、負起應盡的本分和責任,爸媽也可以表達謝意。
「當我們願意去感謝孩子,孩子就會覺得他的努力被看見了,他是值得被愛的、有價值的。」相反地,當一個孩子很努力,但他總是被批評、指責、數落,沒有任何讚美,會削弱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羅寶鴻提醒,如果孩子這天被罵,更需要在睡前給些正向的回饋。例如:沒有收玩具,被媽媽罵快去收;爸媽可以這麼說:
「謝謝你今天被提醒以後,馬上去收玩具,很努力地想做個好孩子…」「謝謝你願意接受媽媽的提醒,謝謝你願意負責任地把東西收好。」
「每個人內心深層都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羅寶鴻說,「爸媽若能每天做到睡前3件事,加上日常生活中儘量使用正向的語言,多說肯定句、鼓勵句、詢問句,孩子真的會進步!」
羅寶鴻不諱言,有時候他也會生氣、不想講睡前3件事,但講的當下,會意識到其實兒子一直很乖、很努力,對孩子的心會變得柔軟。
* 有情緒時別教養,快做「3A情緒急救」
「父母有情緒的時候,不要做教養,」羅寶鴻說,當親子有衝突或爸媽有情緒時,若忍不住罵小孩,罵兩句就快閃,儘速對自己進行「3A情緒急救」。
羅寶鴻解釋,所謂「3A情緒急救」為覺察(Aware)、承認(Admit)、允許(Allow)自己的情緒,幫助自己靜心。
例如:剛罵完小孩,你可以深呼吸,覺察自己身體以及內心的感受,並且去命名這些情緒。若是感到愧疚,就告訴自己「我承認自己的愧疚」,深呼吸告訴自己「我允許自己的愧疚,我願意陪伴感覺到愧疚的自己。」
「當情緒被語言辨識、命名出來後,大腦皮層的前額葉就能夠執行調節情緒的工作,這個情緒就可以被釋放,」羅寶鴻說:「看起來不難,但執行起來不容易!只能不斷的練習。」為人父母,就是持續不輟的修練啊!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繪本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藝術陪伴 訪問:王桂玲 念書時就開始兼任兒童畫指導老師,畢業後理所當然也持續教授兒童畫,孩子來自不同家庭,帶著不同個性,如何了解孩子性格,是指導孩子們創思下筆前最重要的功課之一,人際溝通中的觀察與傾聽,就在兒童畫指導10年中慢慢磨練成型。「人際溝通」在這幾年來一直是我研究的...
「如何了解孩子」的推薦目錄:
如何了解孩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奠定解決問題的基礎,進入孩童世界的八個步驟
● 為愛與親密關係打下基礎
● 為你製造問題的部分承擔責任
● 要求再試一次的機會
● 提出「啟發性」的問題,促進更深入的傾聽
● 了解行為背後的信念
● 重視感受
● 在設想解決方案之前,先給彼此一段冷靜期
● 有時只是討論也許就夠了
.
【案例】
希拉是一名單親媽媽,她想與三個孩子結束拉鋸戰,於是她決定參加家長課程來尋求協助,在那裡,她了解到「進入孩子世界」的重要性;當她發現自己的兒子凱西(國二),因為罵老師而被停學時,她有機會藉此練習自己學到的一些技能。
.
#為愛與親密關係打下基礎。
希拉了解,在給凱西正面的影響前,打好愛與親密關係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說教和懲罰將製造距離和敵意,會導致負面影響;而大多數正向教養的工具,只有在建立了愛和親密關係的基礎後才有效。
當我們使用了「無法取得正面效果的教養方法」時,首先必須問自己:「我們是在爭奪權力還是報復對方?」
希拉問了自己這個問題,並認為她正在與凱西爭奪權力;但透過花時間進入凱西的世界,她發現凱西的錯誤目的不是爭奪權力,而是因為他對父母離婚感到痛苦,所以產生報復行為。
#為你製造問題的部分承擔責任。
希拉為自己製造出的問題負責(說教和不傾聽)。承擔責任與責備、內疚是不同的,承擔責任表示我們對自己所製造的問題有所觀察和意識;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做了哪些事而製造出某種情況時,也會知道可以做哪些其他事情來改變現況。這種轉變極具賦權的力量,當我們承擔起自己該負的責任時,孩子通常也會跟隨我們的示範,願意承擔起他們自己的責任,同時他們也會感到被賦權。
要求再試一次的機會。希拉透過詢問凱西,是否願意再給她一次不說教的機會,並承認她犯了錯誤,想再試一次——這是給孩子的最佳示範!他們必須知道,錯誤無非就是學習的機會,他們必須知道,自己可以繼續學習和嘗試,而不是認為「錯誤就意味著失敗(因此最好放棄)」。
#提出啟發性的問題_促進更深入的傾聽。
希拉運用有效的傾聽技巧,透過詢問「什麼」的問題,並要求孩子舉例,使她能更深入地理解,忍住了說教或教訓的念頭。父母常傾向於「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導致其發生的原因、對它的看法,以及應該如何做;但當我們學會問:「發生了什麼事?你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你怎麼看這件事?你希望事情怎麼發展?你能做些什麼來實現這個目標?」孩子會感到有歸屬感和價值感。
當你要求孩子舉例時,你會增加對他的理解(而孩子也可以澄清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多問:「你還有其他想說的嗎?」會非常有幫助,這邀請孩子深入探索(在你傾聽的同時)任何潛藏的想法或感受;但是,如果你不願意傾聽,或不去按捺說教、解釋或為自己辯護的念頭時,上述所有的方法都會無效。請記住,你的目標是進入孩子的世界。
#了解行為背後的信念。
希拉使用「揭露目的」(透過猜測來揭示錯誤目的),來幫助自己和凱西理解其行為背後的潛藏信念——凱西感到受傷,所以想反擊回去,即使他自己沒有意識到。父母常常會在不了解原因(孩子的信念和感受)的情況下,只處理孩子所表現的徵兆(問題和錯誤行為);花時間了解孩子的感受,能為你在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尋找解決方案的能力上,帶來很大的不同。
#重視感受。
即使凱西說了些令希拉傷心的話,她還是表現出對凱西感受的重視,她了解感受和行為之間是有所區別的,並邀請凱西與她一起討論可能的解決方案。我們常常忘記感受和行為之間有所區別,我們試圖叫孩子忽略感受,或是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們:「你不應該那樣。」有時我們會嘗試拯救孩子或修補事情,使他們不必體會到自己的感受;這些方式都不能幫助孩子選擇不同的行為,實際上也許還會加劇問題。
#在設想解決方案之前_先給彼此一段冷靜期。
有人也許會問:「那麼,停學和對老師頂嘴的問題呢?」希拉非常明智,她知道,僅僅以一種友善、接納的方式,揭露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就足以消除錯誤行為。當凱西對自己和母親的感覺更好時(這個對話過程幫了他們),他想報復的必要性就降低了;如果問題再次發生,希拉也為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則可著重於尋找解決方案,而不是懲罰。
#有時只是討論也許就夠了。
我們經常將重點放在「結果」或「解決方案」,而低估了善意的對話「促進理解」的力量。當孩子感到被傾聽、被認真對待和被愛時,便會改變導致其行為不當的信念。因此,我們將以一開始說過的話做為結語:你必須「建立一個愛與親密關係的基礎」;為了實現為人父母所有「為孩子好」的想法,這是我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
.
本文摘自《#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_單親家庭篇》
傾聽孩子的訊息密碼,增進信任關係,建立愛與歸屬感的環境
.
作者:簡.尼爾森, 謝瑞爾.艾爾文, 卡洛.德爾澤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很多家長沒學過正向教養,也不知道如何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錯誤目的。
不過,我們所強調的傾聽,還有持續對孩子表達愛,這是萬用的基本功。再加上如果大人能做好身教,時間久了,孩子還是會慢慢找滿足自己需要的適當方式。
當自己需要尊重,有人是憤怒攻擊對方,有人是設立界線提出請求,如果對方沒有適當回應,便保持距離。我們每種回應的方式,依據不同的脈絡,會有不同的結果。
而我們選擇回應這個世界的方式,就構成了我們的心理世界。
祝願您,能活在一個自己喜歡的心理世界!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連結請見留言處
如何了解孩子 在 親子天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優惠倒數7天 #錯過可惜
【防疫3.0,家長如何了解孩子學習狀況?】
🔎 孩子的出發點沒錯,卻被老師打叉,為什麼?(看影片)
📍考卷中隱藏的訊息,你看到了嗎?
✅從考卷看孩子的學習節點:
針對孩子容易錯誤的地方加強練習,比整個科目土法煉鋼更有效率!
📍培養孩子對自己學習狀況的敏感度,爸媽就能少一份操心!
點擊看如何培養?➤➤ https://cplink.co/tKexLsWs
課程6折預購中!現省$920!最後7天!
如何了解孩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藝術陪伴
訪問:王桂玲
念書時就開始兼任兒童畫指導老師,畢業後理所當然也持續教授兒童畫,孩子來自不同家庭,帶著不同個性,如何了解孩子性格,是指導孩子們創思下筆前最重要的功課之一,人際溝通中的觀察與傾聽,就在兒童畫指導10年中慢慢磨練成型。「人際溝通」在這幾年來一直是我研究的課題,所謂「多說不如多聽、多說不如巧問」道出傾聽在人際溝通的重要性。期待自己可以發揮正面影響力,讓身邊的人、事、物變得更加美好。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如何了解孩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青少年的情緒風暴:孩子,你的情緒我讀懂了」介紹
訪問作者:莫茲婷
內容簡介:
當孩子成為青少年,你是否發現……性情變得冷漠、不願意溝通?
原本成績優異的孩子,突然變了樣?親子之間,只要一開口就是吵架……
其實,孩子變得暴躁,可能是心裡充滿悲傷或恐懼。
孩子心理期盼的是……有人可以來拯救他,為他梳理心裡的糾結。
面對青少年,爸爸媽媽也該開始學習,如何了解孩子情緒背後,真正想說的話。
這本書能獻給所有父母,讓你帶著愛與方法,
作者簡介:莫茲婷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畢,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
經歷:
「愛+好醫生」顧問團、Stars RADIO 星蹤之愛廣播網《新獵人本色》主持人、社團法人陪伴者兒少生涯教育協會-常務理事、聯合報好讀周報「同理力」專欄作家
著作:《小心青春禁區:31則諮商室裡的故事》
專長:
1.兒童:情緒暴怒、對立反抗、強迫症、自信心低落、某特定事物恐懼症、分離焦慮、父母離婚後創傷、手足衝突、人際問題、特殊族群之適應問題諮商:亞斯伯格、過動症。
2.青少年:人際困擾、霸凌問題、情緒低落、焦慮症、親子衝突、生涯迷惘、情感議題、特殊族群之適應問題諮商:亞斯伯格、過動症。
3. 團體課程:兒童青少年人際&情緒技能團體、父母親職訓練、成人自我成長、輔導志工培訓、教師輔導課程進修、機構心理衛生教育推廣及演講。
如何了解孩子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家中有多過一個小朋友的家長,應該不難發現,即使是「同一條腸」出來,兩個孩子的脾性也可以南轅北轍。如果說交朋友同拍拖也是「人夾人」,那父母教養小朋友會唔會也一樣?我們經常說學校的老師要有教無類,還要因材施教;其實家長亦一樣,但我們是否懂得如何了解孩子的特質?想知更多,請看POPA Channel的短片。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如何了解孩子 在 世上唯一的問卷- 王宏哲教養、育兒寶典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給孩子一份無條件的愛許多孩子會偷偷跟我說「我覺得爸爸媽媽不了解我!」,但父母們卻自認為很 了解孩子 ,我想,孩子們想表達的是需要一份無條件的愛! ... <看更多>
如何了解孩子 在 你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嗎?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經常遇到 孩子 哭鬧的情況。面對 孩子 發小脾氣,你是怎麼面對的呢?妥協、耐心教導,還是發怒 ?很多時候, 孩子 之所以爆發比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