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信報副刊看到此文章,想和大家分享。
現今社會撕裂,眾分兩派,爭持不休,朋友割席,親人反目,毫不留情,怎麼辦?請教輔導專家是一法。私下讀莊子,不失為平復心情的良方。《齊物論》雖然難懂,但仿效陶淵明筆下五柳先生般「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閒來讀之,必有所得。
中國文化的黃金時代在春秋戰國。斯時亦如現今般是亂世,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小國之民日夜恐懼大國侵吞,身家性命難保。各門各派有學問之士,紛紛提出其救世或救個人的主張。儒、墨、法三家旨在救世,提出新的政治社會及經濟制度,重享太平。莊子和楊朱則為救人,講的是怎樣在亂世保住個人的心智。可惜,曾盛極一時的楊朱,作品失傳,無法得悉他的主張。
老、莊並稱,其實兩派理論差別很大。莊子不講如何建立制度,只教導人平齊所有價值判斷,超越是非、對錯、好壞、美醜等等。《齊物論》有云:「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此段中,「若」的意思是「你」,我和你辯論,你辯勝了,就等於你對我錯嗎?反過來,我辯勝了,就等於我對你錯嗎?
是非爭辯
任何辯論都有4個可能結果。一是我對你錯,二是我錯你對。三是你我都錯,四是你我都對。邏輯上講,不可能兩人都對。兩個都對,便不會針鋒相對,不會有爭辯啦!可是,在辯論時,大家都會執着自己對,不會想到你我都可能錯。只要大家都能退一步想:可能大家都錯哩!若然,何必爭執到面紅耳赤呢?
當然,有些辯論只有兩個可能,不是你對我錯,就是我對你錯。比如你相信太陽圍繞地球而轉,我認為地球圍繞太陽而轉,便只可能有一人對。這時怎麼辦?上述的是事實問題,亦是個科學問題,科學問題只能用科學方法解決,由事實去驗證誰對誰錯,毋須爭辯。可以爭辯的是價值問題,即是非、對錯、好壞、美醜的問題。
莊子跟着問:為什麼會出現價值問題呢?因為你我都在社會中生活。社會規範了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人人生下來都要面對這些規範,在家庭、學校、工作或任何團體中待人處事,都有規範,避無可避。人人或全部遵從,或部分遵從,或全部反對這些規範。全部或部分遵從,可以是自覺的,即經過獨立思考的,也可以是不自覺的,即從眾──家人朋友藍,你便藍;或家人朋友黃,你便黃。不自覺的遵從或反對規範,莊子稱為「成心」,用現代的話講,「成心」便是「偏見」。
人生下來,受父母、兄弟姐妹、受學校、老師、同學、朋友影響,加上個人的學習經驗,產生了「成心」。《齊物論》中莊子問:「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此處「芒」解作「成心」,「人亦有不芒者乎?」難道有人沒有「成心」的嗎?「成心」乃是非標準,有「成心」,才會爭拗誰是誰非。可是,正如莊子說:「愚者與有焉」,最愚蠢的人都有「成心」,跟他辯論是非,有何益處?
莫若以明
可是,人一旦有了「成心」,堅持自己的是非標準,碰到別人反對以至抹殺自己的是非標準,少不免要跟他爭拗,保衞自己的「成心」。莊子說「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爭拗可以激烈(炎炎),可以平心靜氣(詹詹),但罕有改變別人的反對和抹殺者,徒然勞氣傷心。人生在世,已是「不亡以待盡」,活(不亡)只為等待死(盡),苦多樂少,還要毫無結果的爭拗「成心」,何必呢?
怎樣才可免除爭拗?莊子建議「莫若以明」。「明」就是上文所述的平齊所有價值判斷:「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超越了是非、對錯、好壞、美醜等等,便是「莫若以明」。達到此一境界,便能心平氣和,從現實生活的圈子跳出去,鬆一口氣矣!
撰文 : 占飛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意思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世界讀書日
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國際出版商協會。 199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宣佈:每年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 」。向全世界的書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勵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發現閱讀的快樂。
4月21日,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資料發佈。顯示: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7.8%。(注意圖書二字)
閱讀不是靠眼晴或盲人靠觸覺。乃是依靠腦中的原有知識,主動獲取資訊,從文本(包括影像,符號,聲音)中建構意義的過程。 定義:「閱讀指大腦接受外界,包括文字、 圖表、公式等各種資訊,通過大腦進行吸收、加工以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意思的過程」。
很多人概嘆:香港人缺乏閱讀的生活習慣,不多接近書刊。如果廣義的看,亦不是的。印刷的媒介,書報雜誌尢其書籍真是少人閱讀,可是,上網、打機、行出街便強制看見的廣告,無論是購票或電腦下載,各式錄影錄音載體,餐牌,示威及競選文字,口號…一切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上官感感到的『讀物』。看,在資訊非常泛濫年代,一清醒,官能便在閱讀,不停地被資訊符號剌激。直至合上眼,關掉腦運行才停接收。哎也,做夢也是腦袋末能好好休息,仍是不停『閱讀』。
那麼,『閱讀率』表示甚麼?
乃表示閱讀印刷傳媒的成品,書籍、刊物。(印在地鐵、巴士、渡輪上、軌道旁車廂內文字算不算?)愈問便愈難答吧!
換另外一些人看法,閱讀能增長有用知識,(學問),其他資訊、符號不是有用知識,(學問),浪費了腦袋!第一,我們怎介定『有用知識,(學問)』?是否應付考試的資料內容才是『學問』?或者,技能訓練才是?亦或者,嚐好,如飲食技能,保健,減肥,口才等等才有用?不一定。有用,在乎每人主觀及客觀利益。學問,則比較有客觀介定,不是每樣資訊皆學問也!
第二,任何傳媒傳達資訊都可能『有益』,上文已說,要經大腦,即要求接收者選擇,一些可以過眼雲煙,一些可以引起聯想,一些可以令自己愉快,更有一些啟發了自己價值觀。這些皆『有益』也。
不能武斷音樂、影視、電玩、動漫、廣告、播音等等『讀物』都多為『垃圾』。人生便要有一種『過濾機制』懂得選合適自己的東西。也要有一個『排毒機制』,將『毒素』清除。更要有一個『消化吸收機制』處理資訊。
至於閱讀文字,這是必要的。因為文字有『魔術』!能夠令接受者產生腦海的情境,聯想,所謂:『好讀書,不求甚解,偶有會意,欣然忘食』!這是人生愉快之一種,不是官能剌激可提供的。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意思 在 不求甚解| 猫窝 的推薦與評價
里面有一句古文是: 好读书,不求甚解。 ... 仔细研读其前后文,只是深深的记住了我理解的表明意思,不需要深入理解。 ...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看更多>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意思 在 古文觀止- 五柳先生傳. ( 注音+白話翻譯)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卷七‧五柳先生傳陶淵明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好讀書 , 不求甚解 ; 每有會意 , 便欣然忘食 。 ... <看更多>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意思 在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見《五柳先生 ... 的推薦與評價
(見《五柳先生傳》)關人隱士天生愛書,也不會斟字酌句過份觸讀文章意思,只要偶有所得,便會廢寢忘餐享受讀書之樂。這裡的「甚」字有過份的意思,例如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