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 Tsang 曾思瀚《壞鬼比喻》系列最新出版】
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教導我們要行善,幫助鄰舍……?
律法師提出的是理論性的問題,耶穌的答案聚焦於實踐性:除非你曾經成為受害者,否則你永遠不會知道誰是你真正的鄰舍。你受苦之時,任何人也可以成為你的鄰舍——即使是你藐視的,意料之外的撒瑪利亞人。
有時候,你需要與無助的受害者認同,才能辨認出你的鄰舍來。與此同時,務要成為別人的鄰舍。
——曾思瀚
——————————————————————————————————
本書列舉了十六個路加福音的比喻,作者曾思瀚主張以「不一樣」的閱讀方法,先將比喻中的關鍵觀念反轉或者刪改,並與原來的故事對照,藉此帶出比喻的真正含義。
除此之外,作者將經文置於耶穌及路加的世界,加以細讀,從而替讀者解開經文的當代意義。在每章的最後部分,作者更配以宣講的建議及反思問題,藉此鼓勵我們反思及活出信仰群體當有的踐行。
#壞鬼比喻 #糾正新約比喻 #路加福音篇 #福音書 #耶穌 #路加 #樹和果子 #撒種 #好撒馬利亞人 #求餅 #無知財主 #警醒的僕人 #芥菜種和麵酵 #筵席擇位 #大筵席 #浪子 #財主和拉撒路 #僕人 #寡婦和法官 #法利賽人和稅吏的禱告 #十錠銀子 #凶惡園戶 #曾思瀚 #基道 #bookfinder #specialoffer #基道書樓 #旺角店 #銅鑼灣店
Shop Online: http://www.logos.com.hk/link/?code=LP197
旺角店: 2396-3528
銅鑼灣店: 2996-5299
Whatsapp Query: 9667-6946
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 在 周慧敏 Vivian Chow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7月號《天使心》封面故事
我會和大家分享最近和宣明會探訪敘利亞難民的感受
和因旅程所帶給我對信仰的體會、反省及領悟
(下面內容節錄自《天使心》7月號封面故事「跟祢走過的路 周慧敏」,全文請細看7月1號出街的《天使心》雜誌)
人生中每一段路程,都必定有它特殊的意義。
早在周慧敏(Vivian)還未信主的時候,她便踏出第一步,跟隨慈善團體去探訪一些貧窮地區,沒想到這成為了她信仰的起點、生命改變的開始。
這一次,她跟隨上帝的腳步,去到戰火烽煙的鄰近國家,探訪一群被摧毀家園的難民。她親眼看見戰爭帶來怎樣的破壞,人的尊嚴可以被剝奪到什麼地步。
“Ocean may rise and the mountains may fall.” 她在彼邦向着一班異國的鄰舍流着淚唱道,“I don’t mind. As long as you’re by my side.” 面對戰火的無情,生命顯得很脆弱無力。但她知道,跟着上帝走的路,必定是一條通往盼望之路。
Vivian每一年都會盡量騰空一段時間,跟隨慈善團體走到一些陌生的國度,來一趟洗滌心靈之旅,了解世情之餘,為生活補給正能量。多年前,她便開始跟隨香港世界宣明會(下稱宣明會)去探訪一些發展中的貧窮國家。
「宣明會的同工都是很愛主的基督徒,在每一次的旅程中,我們一起有很多禱告的時間,雖然那時我還未認識主,但禱告帶給我很大的幸福感,讓我對這個信仰感到有點嚮往。」當她成為基督徒後,有上帝與她一同經歷每一次旅程,更懂得怎去用《聖經》的話語去安慰受傷的心靈。
烽煙下的顛沛流離
今年5月,Vivian跟隨宣明會探訪約旦和黎巴嫩的敘利亞難民,出發前她認真地作資料搜集,了解當地情況。敘利亞自2011年爆發內戰以來,已有超過20萬人被殺,同時亦有逾1,100萬名敘利亞人流離失所。「內戰的這幾年間,孩子因為戰況危險而無法上學讀書,十多歲的男童更會被強行捉去加入軍隊,令敘利亞超過660萬名難民兒童很可能成為消失的一代。」
聯合國難民署亦表明,現時敘利亞內戰引發的難民問題是當前人類最大的人道危機。這讓Vivian驚訝不已:「這是多麼嚴重的世界問題,卻仍有很多人未曾關注到,我希望藉着今次的旅程,親身了解當地情況,然後為他們發聲。」
他們抵達約旦的第一個探訪點是阿茲拉克難民營(Azraq Camp),由約旦政府與聯合國難民署共同負責,於荒蕪的沙漠地區鋪地、接駁水電、搭建鐵皮屋和衛生設施。「其實每天都有大量家庭湧入約旦、黎巴嫩等地,光是這個難民營便每星期有差不多700名新難民湧入,令當地民生瀕臨失衡。」Vivian憂心道,「宣明會在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及伊拉克正積極地進行救援工作,幫助難民度過寒冬、建設水利衛生,又協助敘利亞兒童重返校園,及提供心理輔導支援。然而相對如此龐大的難民數字,救援資源遠遠不足。」
Vivian在約旦探訪了一個難民家庭,這家庭一行25人從敘利亞走路到約旦,為避開炮彈攻擊晝伏夜出,挨着饑餓,穿過沙漠,走了足足15天的路程。來到約旦邊界時已失去了5名孩子,這種創傷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貧窮拿不走人的尊嚴,一個炮彈卻把人最後一絲尊嚴都摧毀掉。「這次探訪與過往的任何一次都很不同,以往我們到一些區域發展項目去探訪貧窮家庭,當然他們也有自家的苦況,但從他們身上依然看得見快樂,看得見希望,知道他們有天會脫貧自立,整個社區都會有更好的將來。」然而,Vivian心痛地喟:「敘利亞難民逃離家鄉,雖然獲得暫時的安全,卻失去快樂,失去盼望,為人父母的,更失去尊嚴,因為無法為家庭和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需要。對他們來說,只有漫長的等待。」
黎巴嫩的信仰啟迪
黎巴嫩的情況比約旦還要差。黎巴嫩難民人數約有120萬,當地卻沒有正式的難民營,他們這次探訪的貝卡谷地都只有一些臨時搭建的帳篷;甚至有難民租用一些空置的屋、空置的田地或未竣工的房屋,作為臨時的棲身之所。
但原來10年前,敘利亞曾佔領過黎巴嫩,當時為數不少的黎巴嫩人被殺害及逼迫,以致兩個民族之間存在着裂痕。身處黎巴嫩的敘利亞難民,日子過得殊不容易;另一方面,要黎巴嫩人接收敘利亞難民,亦必須展現出非一般的胸懷。
黎巴嫩是一個很尊重宗教信仰的國家,對於解決紛爭的方法往往會套用宗教倫理。Vivian在旅程中有機會與一位天主教的主教談話,對方以兩段經文勸勉黎巴嫩人:「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翰福音》13章34節)「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馬太福音》5章44節)
「你怎樣實踐把仇敵當作鄰舍呢?」Vivian反思道,「這讓我想起《路加福音》10章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一個猶太人遇到強盜,沒有路人肯停下來幫助他,直到一個撒馬利亞人經過,看見他就動了慈心。其實撒馬利亞人在猶太人心目中是外邦人,並不列在『鄰舍』之列。當時耶穌問誰是落在強盜中的猶太人的鄰舍,答案卻是這位撒馬利亞人。」
戰爭的破壞力雖鉅,卻摧毀不掉從上主而來的盼望,有些身處患難中的基督徒,仍展現出對上帝無比的信心。「我探訪過兩個基督徒家庭,他們在祖家敘利亞曾遭受過宗教歧視和逼迫,現在的逃難生活雖然困苦,卻無損他們的靈性和對上帝的信心,有位婆婆向我說:『所有東西都離開我們了,唯獨神沒有離開。』」
這些信徒還不忘關顧世上其他同樣遭受患難的人,「他們知道不但在敘利亞,也有好些國家正遭受戰火蹂躪,他們也懇切地為其他受苦的人禱告。」Vivian說。
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 在 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The Parable of the Good Samaritan– 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 ... <看更多>
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 在 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聖經故事影片來源:https://youtu.be/MLzdQtetedc僅提供兒童主日學課程使用. ... <看更多>
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 在 Re: [討論] 再談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 看板Christianity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damonwhk (Damon)》之銘言:
: 先從經文來看
: 律法師是來問耶穌,要如何才能永生。
: 耶穌反問:你讀的是什麼。
: 律法師說:一、愛神;二、愛鄰舍如同自己。
: 耶穌承認律法師說的對。
: 接下來
: 路10:29:「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 主在路10:36反問『誰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
: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只看到愛人的撒馬利亞人,所以愛鄰舍如同自己的是這個撒馬利亞人
: 是這個撒馬利亞人將這個「落在強盜手中」的人當做鄰舍在愛。
: 而且從29節和36節的句型中
: 可以得知,這個落在強盜手中的人,就是律法師。
: 很明顯的
: 律法師是在找「要愛的對象」
: 但耶穌回答的是
: 「律法師才是需要被愛的對象」
: 所以這個例子表明的是「好撒瑪利亞人」愛「律法師」
: 耶穌最後說,「你去照樣行吧」,
: 從字面來看,就是要「律法師」去讓「好撒瑪利亞人」愛。
: 解釋成律法師要像故事中的好撒馬利亞人一樣的去愛鄰舍(撒瑪利亞人),
: 才是未照字面上去解。
1.如果大誡命二是:「愛鄰舍如同自己」,
難道耶穌這邊是修改成:「要被鄰舍愛如同愛他自己」?
「你去照樣行吧」這樣解釋明顯會遭遇這個問題。
當然,耶穌能不能修改律法,
我們可以說他是神,他愛怎麼樣就怎麼樣,
但耶穌卻說
太
5:17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
5: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
5:19 所以,無論何人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訓人這樣做,
他在天國要稱為最小的。
但無論何人遵行這誡命,又教訓人遵行,他在天國要稱為大的。
5:20 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
故回到歷史背景,
正因為原本撒馬利亞人是猶太人愛不下去的、認為是不用愛的仇敵或狗,
這個故事告訴律法師,你若被仇敵/狗愛了,你還是選擇不愛他嗎?
如果這樣,你為何認為把這個族群都當成仇敵/狗是恰當的?
太7:12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
道理。」
路6:31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馬太跟路加兩段談的脈絡有點不同、有深入的空間,可再自行去參考。
但應用到這個故事,
你若受傷了,經過的是你的仇敵,你會不希望他救你嗎?(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
若你希望,那他受傷時,你要不要也這樣救他?(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你去照樣行吧」
當然不會停在「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
而是要進到「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 至於為什麼這個好撒馬利亞人就是耶穌?
: 約翰福音8:44 猶太人回答說:『我們說你是撒馬利亜人,...豈不正對嗎?」
: 從這節經文中可以知道,當初猶太人就是將耶穌當成撒馬利亞人看。
2.
引完整的話:
約8:48
猶太人回答說:「我們說你是撒馬利亞人,並且是鬼附著的,這話豈不正對嗎?」
然後後面全部在講「現在我們知道你是鬼附著的」
(這一段跟sCH的厚問有87分像XD)
簡單說,撒馬利亞人(類似說人是狗)跟被鬼附,
都是那些猶太人罵人的話,
正如老魚之前用「娘」、「女人」之類來貶低我及其他人,
都是反射他們心中對這些族群的瞧不起/貶低。
鬼附當然是不好的,
但撒馬利亞人、女人,則是先被貶低,再拿來當罵人的話。
對這邊經文中的猶太人來說,可能換成「你是稅吏吧」(注一)、「你是賣淫的吧」
都能達到他們要的「效果」。
所以這邊不能當作耶穌被當成撒馬利亞人的證據
(否則也變成耶穌是被鬼附的證據
--想到板上很多人把老魚等人的造謠當真的狀況...),
反而是說明了撒馬利亞人如何地被猶太人瞧不起,甚至被當成罵人的題材。
: 因此,耶穌舉這個例子就是在告訴律法師
: 你這個自義的律法師,其實就是落在強盜手中的人
: 祭司、利未人都不能救你
: 只有我這個你看不起,你也不愛的撒馬利亞人才能救你。
: 我才是你的鄰舍,而你根本無力愛你的鄰舍。
: 這樣的解釋才能完整符合這一段故事。
: 再者,這一段既然是用故事來比喻,本來就不能只探求表面意思
: 不然,這一段的贅詞就太多了。
: 為什麼這個人是從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
: 為什麼要說「剝了衣服」?
: 為什麼要提到祭司、利未人?
: 為什麼要說「動了慈心」
: 為什麼要提到「油、酒、扶上牲口、帶到店裏、二錢銀子、店主、回來必還」等詞
: 難道就只是為了讓故事生動嗎?
: 當然不是。
: =======================================
: 「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
: 象徵他從平安的根基(耶路撒冷)墮落到被咒詛(耶利哥)的光景中。
: 『強盜』象徵拘守律法的猶太教領袖(參約十1)
: 「剝去衣裳」,象徵律法顯出人的羞恥。
: 「打個半死」,象徵律法反倒傷害了人(羅七9~10)
: 『祭司』象徵宗教制度,對於被律法傷害的人毫無幫助。
: 『利未人』象徵忙碌的聖工,對於被律法傷害的人也毫無幫助。
: 『油』象徵聖靈(參四18),『酒』象徵神的生命(參五38);
: 用聖靈和神的生命來醫治罪人。
: 「帶到店裏去照應他,」象徵將我們帶到教會中照料。
: 『銀子』象徵服事的恩賜(參太廿五15)。
: 『店主』豫表受主託付在教會中成全聖徒的工人(參弗四11~12)。
: 「回來必還你,」象徵當主再來的時候,必要照我們服事的情形報償。
: 以上註解,引自
: https://www.ccbiblestudy.org/New%20Testament/42Luke/42CT10.htm
: =======================================
3.
以上是傳統的、標準的寓意/靈意解經,
有其價值,
但問題是變成之前幾篇談過的「同義反覆」;
那些靈意是大家本就知道的屬靈道理,
而且在刻意比附之下,也可能造成一些扭曲;
再者就是原本歷史文法解經可以看出的經文力量,
就被消散了。
注重聖經的「歷史性」,
其實關係到的是我們怎麼看待自己的歷史與現實。
: 這個故事本來就不簡單,認為故事中的好撒馬利亞人就是指耶穌,
: 更有經文依據,絕非刻意比附援引。
: 末了,
: 這律法師來問耶穌,也是不懷好意,並非誠心就教。
: 在這樣的背景下,律法師既不信耶穌,那麼「愛鄰舍,恨仇敵」既然符合律法
: 而猶太人又不將撒馬利亞人認為是鄰舍的情形下,
: 這個律法師又怎麼會認為不愛撒馬利亞人是錯誤的。
: 所以律法師當然也不會有「無法愛撒馬利亞人」的困擾。
: 自然,這邊也就不會有耶穌勸律法師要愛撒馬利亞人的問題了。
4.
「愛鄰舍,恨仇敵」是當時對於律法的一種解釋,
當然耶穌是批判這種解釋的--他才會說:
太
5:43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
5:44 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5:45 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
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5:46 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甚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
5:47 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甚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
5:48 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自認為保守上帝律法的人,卻恨撒馬利亞人、把他們當狗跟罵人的話,
這在耶穌眼中當然是嚴重問題。
猶太人是愛辯論的民族,
其實不能完全說律法師一定沒有誠心就教,
當然,他可能隨時開啟厚問模式,
但這故事中的律法師是很坦率(可能有點不情願)地承認好撒應當是鄰舍,
是律法教導應當去愛的對象(注二)。
注一:
太5:46 耶穌也拿「稅吏」來當某種負面貶低的標籤,
其實耶穌不也對撒馬利亞婦人說「狗」嗎?
「淫婦」的標籤聖經作者不也常常用嗎?
應該是說耶穌跟聖經作者都是「文化之子」,
正如現代人會說保羅不還是有奴隸應該回到其主人那邊去的觀念嗎?
問題是他們在他們文化語言中卻帶出挑戰、要跳脫那個文化語言帶給人的框框:
耶穌實際地去愛稅吏、性工作者、撒馬利亞人;
保羅也是愛腓利門的逃跑奴隸。
注二:
若有壞撒馬利亞人,可能還是算仇敵?
因為好撒遵行律法去愛人,所以可以把他當鄰舍、朋友、父母兄弟
--太12:50、約15:14;
但如此一來,不是壞撒,而是所有不遵守天父旨意的人都需要「回轉」,
跟撒馬利亞人這個族群就應該脫勾了;
正如某教派不都是有問題,
而是裡面存在某些有問題的人。
--
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
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雅2:1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204.104.14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hristianity/M.1520366617.A.566.html
「愛人如己」、「你願意人怎樣待你」,
其實重點是要「走出自己」的框框。
※ 編輯: theologe (123.204.104.141), 03/07/2018 04:16:59
https://goo.gl/EM5YV3
"為了保持律法上的潔淨,他們把道德的準則和做人的責任都丟掉了。"
"律法師要弄清楚誰配得到愛,但耶穌卻要求人主動去做人的鄰舍並付出愛
—不論對方的種族與背景。"
"律法的基本是愛神和愛鄰舍,要有憐憫,律法的精神才能實現。
若只為保障一己安全,或者只顧拘泥條文,罔顧愛神愛人的責任,
是對律法精神的破壞。愛鄰舍就是幫助一切有需要的人。"
"「鄰舍」這個關係是可互換的,所以撒馬利亞人是那受傷的人的鄰舍,
也表達了受傷的人是撒馬利亞人的鄰舍。
因此耶穌的意思是「只要有需要的,都應該是你我的鄰舍」,
我們也該隨時準備成為有需要的人的鄰舍。"
我們幾位的解釋跟信望愛註釋的方向及重點基本上一致。
歷史文法解經跟寓意/靈意解經,
差不多就是這樣不同的路線。
這裡背後有神學歷史觀預設的差異。
當然另一個神學預設的差異就是法庭稱義模型vs整全觀模型。
※ 編輯: theologe (220.130.205.94), 03/07/2018 12:03:1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