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親、外賣、神秘門的大館:「遠在…咫尺」》
早陣子提過在玩一個old school forum《尋親啓事 : 探訪由此路進》。
沒找到小學同學陳繼恆 (你這剎那在何方~~~),倒是有網友們分享不同款式的雞牌圖片到我信箱去 (係愛💕呀)。
在forum回應了數個不同的「尋親啟事」,最後和網友因集郵而成功配對展開私聊。
喂喂,我說的集郵,是真正的收集郵票啊。
尋親配對成功後,和「郵票君」上星期相約在大館見面 (要先私信版主monica,她會安排時間)。
工作人員安排我倆分別進入一個巨型神秘黑色木箱,外面是鏡。
告訴小丫等一下我會進入這箱和新朋友對話,她用哭腔勸我不要去,這款魔術箱🤹🏻♀️她有見過,工作人員會用劍從中間把人斬開一塊塊,你如何痛但臉上還要一直微笑,媽媽你不要去.......
Well....…..望了望個箱又真的好魔術表演feel。
內裡,原來也好魔術。有大螢幕、變聲器(!)聽筒。過程如何玩,也賣個小小的關子吧,大家自己去尋親配對再發掘一下秘密㊙️
完成神秘聊天後,工作人員會詢問是否想親自見面。老老實實有點怕說好但對方拒絕 (叫人情何以堪),雙方答應後會拿到一個「信物」去某地點相認。
件事好懷舊呀,拿著一支玫瑰花在五枝旗桿下相約筆友的經典劇情。但,我拿著的,是一個芒果 (笑)。
可愛的「郵票君」是個氣質女子,有做藝評工作。那天大館有多個藝術活動,見面後聊了點關於不同藝術活動的看法和對線上尋親活動的自身感受。親切的她更帶了個1999年熊貓首日封送我 (我呢?無。兩手空空去見人很過份)。
+++
再,分享一點關於《尋親啓事 : 探訪由此路進》的玩後感想。老老實實個forum真心不user-friendly,就像從前網絡剛興起時,有人回覆,有人私信,你要返回網站去看。
當然,也反思到近五年的網絡生態已習慣所有事情都快快快快快。有什麼發生,廢話好、重要事情好,也要求半秒內有個紅點點提醒你快去看、快回應,心怕慢了兩秒回應就已錯失個什麼。但太多的LM / FOLLOW,有時我們也忘掉前幾分鐘究竟在讀著什麼。
不禁反問,我們,真的需要快到咁...........?
回想集郵年代,要等回信、等郵差、等郵票風乾收進簿內,大部分時間我們都在鍛鍊耐性和慢活。謝謝我的「網上親人郵票君」,因為她,再興起了要買特別郵票寄給外國朋友仔的念頭。
+++
除了尋親,大館當日還有幾個好玩的藝術活動。
📦本人首推:藝術外賣。這個一定要玩!!!
疫情期間,叫外賣叫到已成為某app的付費會員 (羞)。拿著手機按按按,下單,送到手上。
你有沒想過,如果外賣食物,變成外賣演出?🎭
整個大館在不同地點設有外賣QR CODE,你可隨時透過手機下單再於指定時間地點「等表演外賣」。
我們叫了一個玩Yoyo溜溜球的表演 (表演者是位叫 #hkyoyowing 的男孩,回家後看了他的旅遊網頁,很精彩)。偷看了別人的外賣有:粵劇、功夫、踢木板、跳舞等等等..........
下單一次後,食過翻尋味,準備再次下單時丫不讓我玩。
「你想睇咩表演?我可以外賣俾你,藝術表演我都識少少」
跳舞?「賣晒」
朗誦?「都賣晒」
唱歌?「無材料」
咁你呢間鋪有咩藝術外賣?「亂跑」(開始瘋狂跑)🏃🏻♀️🏃🏻♀️🏃🏻♀️
無。語。問。蒼。天。
「欣賞完表演要拍手啊!」
---
說到表演「亂跑」,在大館檢閱廣場有個名為《在水一方》💦的互動科藝裝置展覽。白天看起來像雲又像河,近看有點閃閃發光。
丫在這幾個圈倉鼠跑了N次。
那天還見到同校的小朋友拍畢業相 (笑)。站在上面拍照很漂亮的。
+++
另一個有趣的藝術﹐叫《芝麻開門》。
兒時夢想的粉紅色大門。
你睇,叮噹嚟啦。
那天我們抵達時未開始,我問丫如果打開這門,你想去哪。她說想去戶外浸溫泉的地方 (三十幾度喎)。我說我想去恐龍時代,親眼看看真實的恐龍。
她答:食咗你呀 (...........)
這個意想不到地很受小朋友歡迎。見到小朋友排完又排,先消毒雙手,說「芝麻開門」再打開巨門。
跟藝術家「面對面」的隔著門欣賞表演。每個表演約三分鐘,同一個門次次打開都不一樣。我去了玩尋親時丫在這裡玩了很久,她說也只看過一次重複而已。
+++
最後一個,適合一家人合作一起玩的親子定向追蹤🔍🔍叫《猜X尋》。
登記後拿到張小小的彩色解謎卡,scan QR CODE後依據手機whatsapp指示到大館不同的地方找線索,再填上謎語。
I Confess,這個我未玩完就離開了🤦🏻♀️
找了幾個,丫說好肚餓不如先吃飯。我說要找多幾個才可回去換領小禮物呀,你不想要小禮物嗎?
她突然從口袋中掏出一份禮物。
「我有,剛才工作人員說我好乖給我的 (嚇。也讚一下,大館這次藝術節活動工作人員真的好好,無論是對小朋友或在消毒清潔防疫方面)」
在餐廳吃飯,她一直奸笑說「哎呀工作人員可能在想,怎麼小丫還未回來?她是不是找不到線索?哈哈,但其實我們在這裡吃蛋糕呀哈哈(衰)」
+++
因著疫情,這一年很多藝術活動也取消了,大家也活在「遠在…咫尺」似的生活。洗手、隔離、組織一次聚會也毫不容易,過著這麼遠又這麼近的生活。
疫情近日在香港算是穩定了一點點 (手指打交叉),大館的藝術節活動還有📌今個星期六日19-20/6📌最後兩天,快帶小朋友去玩玩啊。
想玩埋尋親的朋友把握機會網上配對成功可進入神秘魔術箱啊(沒人把你切開)。
📍香港藝術節@大館:
https://bit.ly/2TErkJx
📍 HKAF at Tai Kwun
https://www.facebook.com/hkaf.at.taikwun
+++
「香港藝術節@大館」為第49屆香港藝術節節目之一
「香港藝術節@大館」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
#香港藝術節在大館 #遠在咫尺 #HKartsFestivalatTaiKwun #Separatetogether #hkaf #49hkaf #香港藝術節 #HKArtsFestival #49香港藝術節 #線上角色 #線下相遇 #角色放題 #藝術外賣 #芝麻開門 #在水一方 #猜X尋
她手指漂亮嗎線上看 在 BIOS monthl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今天就是明天的話,那明天就放假了(可惜不是)
⠀
⠀
想像一個人住在城市邊陲的頂樓加蓋,週五的下班夜,沒局去沒事幹的他打開 IG 限時動態,互動遊戲、變臉遊戲,生活好像忽然有那麼一回事。
⠀
⠀
The Atlantic 曾採訪 XReality Center 的 Maya Georgieva 對 AR 的觀察,她認為現在的美國用戶,只要十二歲以上都可以、有能力、也會嘗試做濾鏡,這象徵了線上體驗時代的來臨,讓投入創作這個行為的門檻變低。
⠀
⠀
Georgieva 談到疫情期間,AR 濾鏡的互動性給人類另一種社交可能:「你想想,現在沒人去跟朋友閒逛,沒有社交空間,平台提供的工具用來表示他們的恐懼、孤獨,說明他們『渴望某些東西』的感覺。」濾鏡經過扭曲的成像、容易複製套用的機制,成為當代人最容易「共享一種體驗」的方法。在家打手遊三天三夜沒有跟任何人說半句話的日子,人類非常渴望與他人分享「我的經驗」。
⠀
⠀
比如挑戰遊戲的生成,除了眨眼、立蛋遊戲、KTV 關鍵詞接歌挑戰,個人覺得最過份的就是「手勢遊戲」,是誰手指可以這麼靈活?這種挑戰闖關戰,比起比賽性質,更多是營造一種「我正在參與群體」的感受。跳舞機挑戰賽等遊戲機制,不僅打開傳播條件的限制,一個引發幾千人使用的濾鏡創作者可能只有兩百追蹤,也讓非 KOL 的使用者成為強力的散播者,透過一傳十的方法,引發從眾效應。
⠀
⠀
閱讀全文 ▹▹ https://bit.ly/3ubu8v2
⠀
⠀
Instagram 遊戲類濾鏡也很常跟隨「我是怎樣的人」發展公式,每個年代,都會有屬於每個年代的心理測驗。比如「我是哪個神奇寶貝」以後,延伸出你的愛情有多盲目(這還用你說嗎),我是哪種台灣小吃(太誇),我是哪個美少女戰士(夠了),我是哪種迪士尼公主(有完沒完)⋯⋯。代理商的行銷策略跟隨社群趨勢,比如麥當勞限時動態的堆雞塊遊戲,跟隨持修發表〈吃雞塊不沾糖醋醬不要跟我講話〉後強勢發行,我喜歡糖醋醬+番茄醬混醬(不重要)。
⠀
⠀
濾鏡文化的改變,從製作濾鏡的限制打開後漸漸變得更多元,原先 Instagram 濾鏡只給品牌使用,時尚品牌應用此放上穿搭、妝容,使用者套用後也能享有跟某名人一樣的妝,以虛榮感、代入感為主的趨勢至今轉變為更分眾的認同,有需要漂亮濾鏡給自己好氣色的族群,就有不修圖濾鏡放上厭世語句的族群。
⠀⠀
⠀
濾鏡成了他們打破傳統審美、建構自我的工具。政治正確與單向度的正面價值觀跟隨 UGC 化的狀態鬆動,同時也讓使用者有了新的觀看方式——比如藝術家 Jess Herrington 活用濾鏡效果表達自己作品,重疊的臉孔與軟Q滑動的超長果凍,創作靈感來自當今被隔離的集體社會⋯⋯
⠀
⠀
⠀
▍世界很煩,我也要很討厭——IG 濾鏡創作者與他們的時代 ▹▹ https://bit.ly/3ubu8v2
她手指漂亮嗎線上看 在 Vicky Lin 林韋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看 「Emily in Paris 」時,有幕她在派對上跟個法國男子相談甚歡,結果雙雙離開派對後,男子跟她説了一句蠻露骨又不禮貌的話,剛好勾起我以前在台灣時跟一個法國男dating 的回憶。
説是dating,其實也不完全,起碼對我來説不是。本來我用網路交友軟體的目的就不是約會,而是想練習英文,所以大部分願意用英文聊天的人,我都會聊。有天看到這個法國佬 Z 的檔案寫著他是時尚攝影師,然後在台灣工作,年紀比我略長但長相絕對不是我的菜,可是在台灣的時尚圈工作,我卻完全沒聽過,反而讓我好奇起來他到底在做什麼?
斷斷續續聊了一陣子,期間其實我大部分都是想了解他的工作狀態,為何想來台灣工作什麼的?因為當時正準備著前往英國,對歐洲的工作情況其實完全一竅不通,想從他口中多少聽到些資訊。
線上訊息的時候覺得還算正常,不過可以感覺不是我會喜歡的個性,但因為很想了解歐洲工作的資訊,當他約我外出時,還是答應了。
記得是他選的地點,我在市政府站的出口卻整整等了他半個多小時。等他騎著腳踏車來,也沒有太多歉意,然後我們就近找了一家簡餐店走進去就座。
坐好後,服務生卻等了很久都沒來幫我們點餐,他就開始一直用英文大聲嚷嚷,説他們服務多糟多糟,因為是中午用餐時間,其他桌也投以異樣的眼光看著我們。
點餐完,他還是一直用英文抱怨著服務生,講話其實非常粗魯。然後我們開始聊天,我還是先跟他聊了一些歐洲的工作情況和他的一些工作狀況之類,然後因為我們先前已經在網路上先聊過一些彼此的感情狀況,他開始説我那麼久(8、9年)不交男友多奇怪,説亞洲女生就是笨,把sex看得太嚴重,不懂得交往前先試車,像歐洲女生多聰明啊!沒交往前就一定要先上床,確定彼此身體契合才會考慮正式交往。還一直説他某位前歐洲女友就是這麼冰雪聰明,才會上床上到後來才正式交往,表示他們從肉體到心靈都多契合啊!(啊不是還是分手了嗎?而且你們肉體多契合是干我屁事,並沒有想知道好嗎?😤)
然後還説:妳現在38歲,還在年輕漂亮的賞味期限內,女人的賞味期只到45歲,妳還有幾年的時間,應該要趁現在還漂亮還有人要好好享受一下!🙄🙄🙄
繼續旁若無人用英文很大聲的説:Sex根本沒什麼,妳應該要趕快趁現在還有人對妳有興趣時open your legs....(想到在餐廳聽到這麼噁心的話,我連翻成中文都寫不出來🤬🤬🤬)
那天中午,旁邊其實坐了不少人,我想應該很多人都聽到也聽得懂,我雖然都聽得懂,可是我那時的英文表達能力真的不太好,而且我本人就是連中文都不太會當面跟別人爭執的人,當時只能任自己囧到臉青一陣、白一陣,內心噁心得要命卻坐在位置上一個字也吐不出來。
好不容易熬到要結帳了,他又在櫃檯對服務生很粗魯地用英文大小聲,好像人家就一定要聽懂英文的樣子。(哈囉!你在台灣工作生活,不應該學點中文嗎?沒禮貌到了極點!)一聽到服務生問你們要分開結帳還是一起結?Z 先生又急忙表示要分開結!分開結!(也才100多台幣,本來也沒打算讓他請,但看到他又想把我弄上床,聽到算帳還馬上撇很清,又是讓我一肚子噁心🤮)
走出餐廳後道別前,他竟然拍著我的肩説:聽著!我決定要幫助妳,所以我要邀請妳來我家吃晚餐,會下廚請我吃飯....
TMD,help me 個頭啦!當時如果我只是想找個床伴,大把的新鮮天菜可以讓我挑好嗎?有必要讓你這種自大又噁心像曬乾的芥菜的人help嗎?連碰我一根手指頭都覺得噁心倒胃口!
事後回想我還是不太知道要怎麼當下罵他好?大概只能吐出一句Go fxxk yourself ! 雖說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我當時覺得法國人感覺好像對sex比較開放(有陣子很愛看法國片的感覺),之後看到法國人的Hello,就自動走開了~
過了很久後,其實還看到我臉書上不太熟的朋友有跟他一起工作,原來是真的有在工作,不是只是在台灣 help 其他女性同胞開發性趣的啊!🤪
所以電影裡法國男人多帥多浪漫那套,請記得那就是影片效果,千萬不要往心裡去 ~ 像我碰過這種又不帥又噁爛的人以後,只要聽到法國男,眼白就自動翻到天際 🙄🙄🙄
在賞味期限快來臨之前想起了這段往事....Hello ! 我看起來保鮮效果特優,還可以再撐幾年,你才是過期很久的那一個😤🖕🤮
<<<<<<<<<<<<<<<<<<<<<<<<<<<<<<<<
❤️我和D的故事,目前更新到第四章,追起來👇👇👇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969540753154264&id=220913834683650
羅馬尼亞少年D的倫敦奮鬥史👇👇👇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926703197438020&id=220913834683650
想看更多五四三生活+Couchi庫奇😸IG 追起來👇👇👇https://instagram.com/vickylinnomakeup?igshid=i6ufzopydepk
彩妝專業相關 IG 在這裡👇👇👇
https://instagram.com/vickylin.makeup?igshid=i1pq5q0jrp6l
不常更新,但還是有參考價值的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f_VGRtQozkKu3NL9faf20w
#london
#londoner
#londonlife
#vickylin
#林韋綺
#現在想起巴黎都是滿滿的不良回憶
#那些年的那些鳥事
#我真的應該要學會怎麼吵架
#嘴實在笨死了笨到得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