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百年一遇的洪水,當地球升溫1.2度時,所有人都曝露在極端天氣的風險下》
●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西歐多國近來暴發大規模洪澇災害,其中德國受災最嚴重,德國西部至少奪走一百多條人命,當地人質疑國家天氣預警系統無法保障人民安全。剛剛結束訪美行程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到訪災情嚴重的萊因-法耳次州東南部小鎮後,形容洪災規模超出現實想像、極其恐怖,承諾將從短期和中長期向受災地區提供重建援助。梅克爾指,德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將抗禦住自然的破壞力,又請求國民為災區人民捐款。歐洲多地持續暴雨引發洪澇災害,沖毀大量房屋和道路,致使上百人遇難。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和英國氣象局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受氣候變化影響,未來產生強降雨的風暴在歐洲發生的頻率可能會顯著增加。
{內文}
德國Schuld居民 Renate Holzen:
那裡本來有棟房子,現在已經不見了,什麼都沒有了。一切發生的太快了,你還來不及反應水就過來了。
這片宛如海上孤島的災區,原本是童話仙境。
新聞片段:氣象學家稱德國遭逢百年最強降雨,其中一個地區,驚傳有1300人下落不明。
新聞片段:湍急的激流在德國街道民宅洶湧而過。創記錄的降雨。把馬路變成河流。洪水吞沒房舍。
還讓車子看起來像紙船一樣不堪一擊。
民眾:這比災難還可怕,災情實在太嚴重了。我當過50年的消防員,都沒見過這麼慘的災情。
新聞片段:居民回憶起那一晚心中滿是驚恐,水從四面八方湧進來,整晚洪水警報響個不停。
德國Bad Munstereifel居民:房子被沖走,這真的是緊急事件...就好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時一樣。
新聞片段:眼前這些水要流入大海,必須向北流,而且勢必要途經比利時和荷蘭。比利時列日市長高聲疾呼,希望能暫避的民眾快點離開。
想走,已經來不及了。
比利時民眾:我從來沒見過這個景象,這太不可意議了,老實說,我沒想過會在比利時看到這樣的大水。
新聞片段:比利時東部也大淹水了,同樣也是因為創記錄的雨量,有些民宅太過危險不能住了。
比利時民眾:還好我妹還活著,不過現在他們說我家有倒塌的危險,所以我們不能回家了。
明明不是颶風,誰也沒想到,一場豪雨,竟會在德國比利時,造成上百人死亡及失蹤。這場被稱為西歐百年來最慘重的洪災,是怎麼發生的呢?這是7月15日的衛星雲圖,在48小時之內,德國西部降下當地夏季兩個月的雨量,導致萊茵河上游支流阿爾河(Ahr River)潰堤。
新聞片段:水患倖存者返家,看看還有什麼能留,緊急救難人員曾想過要警告居民逃離。
德國Schuld居民:突然之間,河水就潰堤了,我們這區的房子都差不多高,所以當河水猝不及防的速度襲來,我們馬上跳上車,往山上開。我們至少要保住一條命。
新聞片段:目前德國仍有多處停水停電,網路也不通,電話也不通。鄰近的城鎮也過來幫忙,以他們所能找到的工具,協助居民清出道路和清理家園。
德國總理 梅克爾:這是一場大災難。我收到消息時大為震驚,聽到市鎮淹在水裡。我為那些逝去的生命致上哀悼之意。
這是梅克爾最後一次,以總理身分訪問美國,這場災難並不在她的預料之中,其實東道主美國此刻,也正飽受另一種,極端氣候的摧殘。
新聞片段:位在太浩湖(Lake Tahoe)北面的貝克沃斯複合山火(Beckwourth Complex Fire)爆炸了。
美國消防員:龍捲風!
新聞片段:龍捲風使消防員,被迫逃回消防車旁找掩蔽。當地至少1.9萬英畝火場未受控制,使貝克沃斯複合山火成為加州今年最大林火。貝克沃斯複合山火,位於加州和內華達州交界,24小時內範圍就又增加了1倍,現已燒了5.5萬英畝。正在加州Mariposa郡延燒的河流山火(River fire),7小時就擴散了4000英畝,並且正朝著優勝美地國家公園而去,鄰近居民被迫逃命。
居民:我希望等我回來的時候,我家還在。
新聞片段:目前美西6州共有50起林火在燒。在奧勒岡南部Bootleg山火在過去三天,以每天擴大1倍的速度蔓延,並且阻斷了從奧勒岡輸往加州的電力。
而且這場林火焚燒的面積,遠比紐約市還要大。
新聞片段:林火由1個月內第3次熱浪引發。
美國國家野生生物聯合會科學家 Patty Glick:2020年直到8-9月,我們才進入這麼極端的狀態,而現在還只是7月中而已。
新聞片段:從加州到蒙大那,全美有3200萬人處於高溫警戒之中。
民眾:熱到像著火一樣。
新聞片段:沙加緬度來到111℉(約43.8℃),科羅拉多州Grand Junction,也有107℉(約41.6℃),加州Palm Springs是118℉(約47.7℃),死亡谷國家公園測得130℉(54.4℃),僅比地表上測得最高溫少4℉。現在加州95%地區處在「嚴重乾旱」(Severe Drought),2020年7月,加州處在嚴重乾旱的地區為21%。
達州的米德湖(Lake Mead),加州的佛森湖(Folsom Lake),水位都來到史上新低。加州最主要的蓄水池皮魯湖(Lake Piru),蓄水量現在只剩20%。加州政府宣布,全州58個郡裡50個郡進入緊急狀態,呼籲民眾減少15%用水量。
熱浪乾旱,助長了燒不盡的野火,除了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還對產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新聞片段:加拿大西岸一向是貝類的理想棲息地,這片海域有他們所需的食物,然而淡菜和蛤蜊在極端高溫下,紛紛死亡。近來肆虐美加的熱浪,如字面上把他們活活「熱」死了。
加拿大漁民:這裡從沒有這麼臭過。從來沒有。
新聞片段:加拿大卑詩省農漁產業,全仰賴當地溫熱適宜的天候,但是現在氣候再也不宜人了。家裡好幾代人靠採貝類維生的漁民,開始擔心他們還有未來嗎?
加拿大漁民:這些本來都應該是活的,現在都沒了。原本在這裡可以採的淡菜,現在也沒有了。能採的蛤蜊和沙海膽,也全死光了。
新聞片段:這毀滅性的打擊,是氣候變遷對加拿大影響的寫照。
根據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海洋生態學教授(Chris Harley)估算,創記錄的高溫「熱」死了10億隻海洋生物。
喬治華盛頓大學副教授 Sabrina McCormick:乾旱將對今年美國農業,以及未來幾年農業產業帶來重大衝擊。每年乾旱為美國帶來100-140億美元損失,看美國2012年乾旱,很多人可能還記得,整個加州就像蓋在黃沙裡,那年的乾旱造成美國350億美元損失。而今年的乾旱比那次更糟。你可以想像,今年很大面積土地不會耕種,我算一下今年約有60萬英畝不會耕種,因為他就種不了啊。
幾十年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一直在警告,說地球暖化會帶來更嚴重的降雨,和更具破壞性的熱浪。然而事實是,IPCC的超級電腦卻不夠強大,無法準確預測這些極端氣候的嚴重程度。前英國氣象局(Met Office)首席科學家斯林戈(Dame Julia Slingo)說,IPCC沒有能夠捕捉極端現象的超級電腦,「我們應該要感到震驚」。雖然這樣的超級電腦,成本將達數億英鎊,但是與極端氣候帶來的災難相比,都「微不足道」。而斯林戈也會在11月的COP26氣候峰會上,徵求更多人的支持。沒有什麼比人命,更加重要。
https://youtu.be/DALaiY7ItBo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新書介紹 專訪企劃:林進韋 內容簡介: 破解基因,是人類最偉大的冒險,還是最危險的浩劫? 當人類取代上帝,打造完美基因、根除致命因子, 《X戰警》、《惡靈古堡》的時代已經來臨! 電影《羅根》取材自他的研究,「金鋼狼」休‧傑克曼盛讚:「本書超吸引...
「奧 林 比 亞大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奧 林 比 亞大學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奧 林 比 亞大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奧 林 比 亞大學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奧 林 比 亞大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奧 林 比 亞大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奧 林 比 亞大學 在 新加坡奧林比亞大學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奧 林 比 亞大學 在 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奧 林 比 亞大學 在 Mr Olympia 奥林比亚先生健身界的世界杯简单介绍 - YouTube 的評價
奧 林 比 亞大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90年代初,大學剛畢業的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和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一同住在離德州達拉斯市中心不遠的公寓。兩人對電影製作有著濃厚好奇,不過好萊塢遠在西岸,欠缺資源的他們,幾乎不可能找到機會與產業接軌。
.
這時奇蹟發生了,一名全能電影人基特.卡森(L.M. Kit Carson)突然帶著妻子辛西亞.哈格里夫斯(Cynthia Hargraves)回到家鄉德州定居。基特.卡森在1960年代以演員出身,曾參演過薛尼.盧梅(Sidney Lumet)的作品,後來轉任編劇,為溫德斯(Wim Wenders)改編了《巴黎,德州 Paris, Texas》(1984),成就經典。此外,當時他也有製片、紀錄片導演經驗。
.
「他是我們所見過唯一一個真正在電影產業工作的人。我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人,他能自動地、本能地把任何想法、經驗或建議轉化成一個故事,或者說一個提案。」魏斯.安德森在基特.卡森於2014年辭世後的接受媒體訪問時如此形容。
.
之所以會有機會相識,是因為歐文.威爾森的父親羅伯特.威爾森(Robert A. Wilson)出身電視台,與基特.卡森認識。在一次機緣當中,他將三個兒子與魏斯.安德森介紹給了基特.卡森。
.
基特.卡森眼見年輕人有心向學,特地為他們開設了一對一劇本寫作課和短片製作課程,對於一部電影從發想到產製出來,都給予了相當豐富的指導。此外,由於卡森本身也有過紀錄片與新聞紀實的工作經驗,他也提供了許多游擊式的獨立製片拍攝秘訣。辛西亞對魏斯.安德森說:「在所有認識卡森的人當中,你們絕對是最幸運的。」
.
後來魏斯.安德森與和歐文.威爾森兩人一同撰寫了一部名為《Bottle Rocket》的短片劇本,關於三個青年約好去偷竊和搶劫的故事。只是他們偷的地方是自己家、搶的地方卻是書店。題材本身顯然並非犯罪類型,也不打算設計動作場面,而是聚焦在他們之間的微妙友情、百無聊賴的談天。他們原本打算找來知名演員參與,最後受限預算打消念頭,決定自己上陣。
.
歐文.威爾森把弟弟路克.威爾森(Luke Wilson)捉來一起主演,第三位演員則是羅伯特.馬斯格雷夫(Robert Musgrave),沒想到後來這三人在好萊塢都有一席之地。而魏斯.安德森則專心負責導演工作,當時他的偏執構圖還未成形,但已經招牌的神經質趣味已經有了輪廓。
.
https://youtu.be/Yrt-ZKa4u0k
《Bottle Rocket》全片線上看
.
這部13分鐘黑白短片由基特.卡森掛名監製、其妻辛西亞.哈格里夫斯則擔任製片,《Bottle Rocket》在他們協助運作之下,成功入選日舞影展。在當時,日舞影展是唯一能夠讓美國獨立電影工作者有機會闖出名堂的聖殿,最成功的例子無疑是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的《都市浪人 Slacker》(1990)。巧的是,林克雷特當時也在德州,他所在的奧斯汀無疑也是電影沙漠。
.
結果這部《Bottle Rocket》在1994年的日舞影展獲得盛讚,在基特.卡森與辛西亞.哈格里夫斯的推動下,哥倫比亞影業等公司同意出資,這群年輕人又花了兩年時間將作品「拉長」,保留了基本情節再延伸,完成了《脫線沖天炮 Bottle Rocket》(1996)。三位主要卡司繼續出現在長片之中,年紀最長的威爾森兄弟安德魯.威爾森(Andrew Wilson)也加盟演出。
.
作品最後由索尼發行,儘管評論界好評不斷。但七百萬美金預算,卻僅換得五十萬美金票房收益,慘敗收場。即便如此,隨著時間推演,《脫線沖天炮》逐漸獲得了許多影迷的認可,來頭最大的影迷無疑是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他將《脫線沖天炮》選為1990年代的十大電影之一。
.
在本月初,與丈夫基特.卡森一起發掘魏斯.安德森的製片人辛西亞.哈格里夫斯(Cynthia Hargraves)因硬皮症的併發症辭世,享壽64歲。《脫線沖天炮》目前在美國影史上有一個獨特意義,那就是它是第一部以日舞短片身分面世,再轉化成長片的案例。目前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但在當時卻是新鮮嘗試,這對夫婦的操盤厥功至偉。
.
辛西亞.哈格里在1996年之後依然持續活躍電影界,參與作品尚包括《Hurricane Streets》(1997)、《Perfume》(2001)、《Bullfighter》(2000)等作。2003年,她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製作和編劇,並在2011年創辦新媒體開發展工作坊,生前也曾為《決戰中途島 Midway》(2019)擔任製作顧問。
.
由她與丈夫栽培的小城青年如魏斯.安德森、歐文.威爾森目前已經是一群全美國最具創見的電影工作者,他們的最新力作《法蘭西快報 The French Dispatch》(2021)將在近日於坎城影展首映。
.
.
(圖為1990年代初的兩人,圖左為歐文.威爾森,圖右為魏斯.安德森。)
奧 林 比 亞大學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分鐘閱讀
歷史不止一種寫法
我曾經寫過一句話:「歷史,除了人名和年代是真的之外,其他都是假的;小說,除了人名和年代是假的之外,其他都是真的。」這不是準確的研究判斷,而是一種極而言之的講法。因為正如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所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都是由當代人按掌權者意圖而撰寫的。本朝人寫上一朝的歷史,多是貶多於褒;本朝人寫本朝歷史,就是褒多於貶。英國作家奧威爾的話說得更清楚:「誰能控制過去,就能控制將來;而誰能控制現在,就能控制過去。」所以我有那種極而言之的想法。
近日我讀到一本由十篇書評組成的書,分別介紹十本關於近代史的另類書寫。跳出由掌權者設定的框框,提出了不一樣的歷史景觀。這本書就是由任教於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的毛升博士所寫的《歷史不止一種寫法》。
中國近代史常被表述為一部血淚史,充斥著被列強欺凌的敗戰、國恥、苦難和悲痛,都是「痛史」。但有一本書就講述清季民國還有一種喜劇化的表達方式,把當時的社會、政治寫作「連串的笑話」,作者根據這些笑話寫成「笑史」。
近代史講到二戰時淪陷區的汪政權,總書寫為「水深火熱」,管治者都是賣國求榮的「漢奸」,但有一本書就敘述名城蘇州在淪陷區時期更加繁榮,更享有「天堂」盛名。
十本近代史的另類書寫,包括:以小人物書寫大歷史、以笑代淚重寫近代史、以邊疆定義中國、以底層角度審視現代化,等等。撕破歷史的假面,讓我們看到部分歷史真相。
《中國近代新笑史》
在毛升的《歷史不止一種寫法》這本書中,我選其中一篇文章介紹。這篇文章講述一本叫做《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The Age of Irreverence: A New History of Laughter in China)的書。
《大不敬的年代》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系副教授雷勤風(Christopher Rea)的著作,2018年台灣出版了中譯本。毛升以《走出「痛史」》為題作介紹。
晚清以來的中國充斥著敗戰、國恥、割據、苦難、悲痛,近代史常被表述為一部血淚史。那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也常以「痛苦」為底色。西方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著作,也記錄了十九世紀以來中國所經歷的一連串創傷,強調歷史遺留的暴力如何宰制了現代文學的主題,更有把近代中國歷史比作積累多年的一堆殘骸。在這一主流的經驗下,是否還有另類但重要的體驗呢?加拿大教授雷勤風的研究指出,清季民國還有一種喜劇化的表述方式,即把歷史「當作一連串的笑話」。笑與淚是硬幣的兩面,正如晚清文人吳趼人既寫了一部《痛史》,亦寫了一部《新笑史》,「不見得因為有苦難所以不需要笑聲,有時苦難甚至正需要笑聲」。
英文學術界已經出版的中國幽默研究,討論的對象主要是老舍、魯迅、林語堂的作品,豐子愷的漫畫,以及侯寶林的相聲。雷勤風這本書用了更多關於中國笑話材料,附錄列出從1900年到1937年出版的中文幽默笑話文集就多達一百多本書。此外,還有漫畫、電影、傳記資料、學術著作、辭典、廣告等惹笑的出版品。
《大不敬的年代》通過呈現二十世紀前四十年中國人的笑,重構在現代化所造成的陣痛中,一些中國人如何用玩世不恭的方式,不僅熬過去,還能從中找到樂趣?
近代新笑史的起源是十九世紀晚期小報媒體的興起。義和團動亂之後,白話報紙大量出現,下層社會的啟蒙運動就開始於清末的1901年。為達啟蒙一般人之效,精英們放下身段,在報刊內容的通俗和嬉笑上下足功夫。吳趼人曾說,「竊謂文字一道,其所以入人者,壯詞不如諧語」,寓意好笑才能發揮最大作用。為將笑話從傳統上純粹只為娛樂提升為社會改良的工具,吳趼人提出「笑話小說」一詞,試圖利用小說,將笑話連接,以達改造時風的最佳成效。1905年科舉廢除,使得文人斷了學而優則仕的念頭,開始依賴小報媒體謀生,寫笑話是一種職業。《大不敬的年代》一書指出,從晚清到民國,一股笑話潮長盛不衰。晚清的譴責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就是以笑話貫穿了整部小說的所謂「笑話小說」。民國報刊上充斥笑話,副刊、專欄中笑話既是賣點,亦為補白的好材料。如果說晚清的笑話主要是趣事軼聞,那麼民國的笑話則主要是文人編寫的、類型化的笑話書。
「遊戲」在1890年末成為印刷媒體的一個流行詞彙,同時也被其他大眾文化所借用。文人在印刷媒體玩「文字遊戲」,寫諷刺文章、笑話、謎語以及鬼故事。他們不再以道德模範自居,而是以賣遊戲文章為生,同時也麻醉自己。
晚清的遊戲文字催生了梁啓超的《新中國未來記》和李伯元的《新石頭記》。這兩個作品涉筆成趣,想像奇特,但論旨卻是嚴肅的政治話題。
辛亥革命前後,遊戲文字流傳到了各大報,打趣式的口吻成為當時時評的主要風格,揶揄是上海小報的重要特色,機智的笑罵文章也為各大報紙編輯所喜聞樂見。
接下來是石版印刷與攝影技術的發展,使報紙副刊出現了大量的漫畫。漫畫在有關政治議題的表達上更為直接、有力。
晚清以降,中國的政治文化論壇就充滿了尖刻的諷刺與惡毒的謾罵。
《大不敬的年代》一書指出,各種政治事件中,都是謾罵在主導輿論,如排滿運動中罵滿人、五卅運動中罵西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罵日人、1945年光復後討伐漢奸。文人之間的鬥嘴、詛咒也從來沒有停過。文人互罵,更在1920年到1930年出版的文學雜誌中成為常態。白話報刊的發達給了罵人以登報的機會,同時文人的筆戰更是銷量的保證。文人都以批評謾罵作為辯論問題的主要方式。一旦有人罵到自己頭上,則絕不嘴軟,一定要罵回去。雷勤風特別提到一本充滿粗言穢語的小說《何典》,指出受白話文運動影響後的文人,反對用典,以粗俗為美,反認為雅是中國產生不了好文學的禍首。
《何典》以「放屁放屁,真正豈有此理!」為廣告語,因其風格粗俗又具極高文學價值,在1920年代重版後,受到了文人積極的回應,並成為教人如何粗鄙地罵人的範本。
到了1920年代,「遊戲」一詞逐漸失去了喜劇性,報紙期刊也紛紛迎合小市民的口味,逐漸培養出了一股滑稽風。滑稽風創造了一個惡作劇的世界。笑話、遊戲、罵人、滑稽,發展到惡作劇,逐漸激起人們的厭惡、鄙視、焦慮甚至是慎防被戲弄的恐懼。不安情緒逐漸匯成一股輿論,催生出1930年代的幽默。
「幽默」是林語堂對英文「humor」一詞的翻譯,在他的努力下,逐漸成為一種新的喜劇形式,開始改變之前惹笑的各種粗鄙。林語堂通過《論語》雜誌,將這種講究「同情」、「有理」、「從容」的「幽默」加以推廣,並試圖說服中國人,幽默其實是生活的一部分。幽默文學影響了多位作家,影響力持續了至少十年,並引發文學界的討論:什麼是幽默?孔子幽默嗎?中國需要幽默嗎?需要怎樣的幽默?如何從幽默的角度,重新評價、發掘中國的傳統文化?「幽默」理念在當年的影響是如此深遠,以至於有人提出,對文學家來說,1933年不是「憲政年」,不是「國貨年」,而是「幽默年」。
《大不敬的年代》把中國近代史的「痛史」翻轉,書寫出笑史,寫得妙趣橫生。除了豐富的材料、細節、圖像,睿智的觀點,精心設計的章節,作者在寫作風格上也在努力復原當時的幽默感,如模仿民國小報的風格寫序言,大量使用中國笑話中常見的雙關語。本書原是英文著作,中譯本有些直接用了原中文。笑依賴語言,讀原文常比讀譯文好。因此作者雷勤風在中文版序言中說:「本書的中文版比英文版更好。」這句不是笑話。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大不敬的年代》
作者:雷勤風
由 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23&eid=182364&year=2021&list=1&lang=zh-CN
奧 林 比 亞大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新書介紹
專訪企劃:林進韋
內容簡介:
破解基因,是人類最偉大的冒險,還是最危險的浩劫?
當人類取代上帝,打造完美基因、根除致命因子,
《X戰警》、《惡靈古堡》的時代已經來臨!
電影《羅根》取材自他的研究,「金鋼狼」休‧傑克曼盛讚:「本書超吸引人!」
人類從何而來?該往何處而去?
普立茲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萬病之王》作者辛達塔.穆克吉
以一本書貫穿基因千年來對人類的影響
普立茲獎得主、英國衛報新人獎得主、暢銷書《萬病之王》作者最新力作
一八五六年,在滿是荊棘、搖搖欲墜的聖奧斯定修道院裡,開啟了一切探索人類從何而來、走向何方的旅程。當達爾文、拉馬克等生物學家還在為突變是天擇論還是父母遺留變異而爭論時,年輕的見習神父孟德爾擊破停滯了兩千年的遺傳理論,發現親子間的相同與相異都自有一套規則可循,繼而激勵後人積極尋找遺傳的關鍵鑰匙。
受到孟德爾的研究啟發,科學家發現這個讓代代之間彼此「相像」的祕密,實際存在於每個細胞的染色體上。這項遺傳研究成果與達爾文的演化論結合,被運用於優生學上,二戰時造成無數猶太人與雙胞胎遭受人體實驗、監禁及謀殺。一九五三年,基因研究走入新的境界,科學家破解DNA化學結構,發現我們的技術足以提取各類癌症、罕見疾病等致病基因,甚至能在胚胎期「定製」完美生命,這些重大發現彷彿昭示著變種人、複製人以及實驗室生化危機將不再是虛幻故事,人類對完美的追求、對道德倫理的堅持,究竟孰輕孰重?異於常人的生命,該被滅絕嗎?
作者穆克吉醫師以一場感傷的家族探病之旅為始,細細描述破譯遺傳基因之謎的百年過程,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如何透過不斷實驗及互相合作、彼此競爭,解開一道道謎題,又衍生一項項謎語。或許,人類從未如今日這般接近生命的真相,我們將從根本改寫「人類」的意義,眼前正在來臨的是我們將打造的後人類時代。
作者簡介: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癌症醫師、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副教授。著有《重新認識醫學法則》,以及榮獲二〇一一年普立茲獎非小說類大獎的《萬病之王》。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牛津大學和哈佛醫學院,也是羅德獎學金得主。他的文章散見於《自然》、《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紐約時報雜誌》和《新共和》等刊物。目前偕妻女定居於紐約。二○一六年,本書原文版甫出版,迅速高居亞馬遜榜單,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華盛頓郵報》、《西雅圖時報》年度好書。
奧 林 比 亞大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有時跳舞 New York」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何曼莊
內容簡介:
這本散文集有我三年間的生活點滴,對紐約的愛與怨恨、有時跳舞,有時不跳舞。
我也希望這本書能為某些追求個人體驗的旅人提供一些靈感。紐約的美好與刺激,在於她海量多元的人文風景,還有一秒就能成為好友的路人們,我覺得人到紐約,沒有什麼一定要去的地方、也沒有什麼不吃會死的東西,不認識路你有谷歌地圖、怕碰到地雷可以查Yelp,觀光變得這麼安全,重要的是深刻感受這個城市的文化與魅力,然後你會發現,心情對了,去哪裡都很好玩。
作家何曼莊從小在「八○年代的表演藝術風景後台」成長。自身熱愛跳舞、也和舞蹈家們熟識的她,舞蹈就像閱讀寫作之外開向世界的另外一扇窗。這本源起於她在BIOS Monthly的同名專欄,小說家靈動的文字寫起文化散文分外犀利過癮,然後書中不只收錄專欄散文,女作家靈感噴發,以紐約為豐富地景寫成了結構完整的《有時跳舞》。此書也可說是長住紐約的何曼莊給喜愛文化藝術的讀者們的另類紐約旅遊指南。
對跳舞上癮,也對紐約上癮的何曼莊,自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畢業後多年再度回到紐約定居,她開始有更多機會欣賞舞蹈,也有更多機會跳舞,不但因為紐約市是表演藝術的重要基地,更深層的理由是,她在這裡找回了生活。
從母校哥大校區緊鄰的哈林起步,何曼莊帶領了一趟不迷路的紐約奧德賽之旅。全書不似典型旅遊書照地區分章節,而是選擇一個對作者特別有意義的地點開始,輻射狀地寫及和這個起點有關的各種紐約軼事。
各章以女作家熱愛的生活圈為主軸,從紐約市立圖書館出發,幽默道出如何在觀光客的注視下生活的一日欲望城市,接著帶領大家紙上遊歷中央公園、上城與博物館區,傳授如何取得哲學與預算的平衡,以及林肯中心、中城劇院區折扣票攻略。何曼莊也寫到她最沉迷跳舞的一年和喬伊斯劇院的淵源,筆鋒一轉描述起紐約人的時尚廚房雀兒喜Chelsea市場,丟出走訪東西村必備的一日村民指南。還有東河三大橋與無敵天際線,及紐約人都知道,但是旅遊書都沒寫的地鐵地雷!
〈男舞者教我的事〉一篇,讀得熱血沸騰直想趕緊入場欣賞舞蹈,從鑽石級閃耀的名字喬治‧巴蘭欽、巴瑞辛尼可夫,到雲門二再訪紐約帶來了新任總監鄭宗龍的作品〈來〉,隨著何曼莊彷彿寫寫就要自轉一圈的文字舞步,讀者也很難不被這華麗的催眠所召喚。
不論你想看的是「無恥卻永遠閃耀」的時代廣場與劇院區舞者傳奇,或者與眾不同的曼哈頓水岸一日遊、布魯克林絕不兒戲的夏日烤肉盛宴,都最好不要錯過這本有時藝術、有時感性而時尚的《有時跳舞》。
作者簡介:何曼莊 M. Nadia Ho
曾任《換日線》英語頻道Crossing.NYC 特約主筆。畢業於台灣大學政治系、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曾居北京,短滯東京、柏林,現居紐約布魯克林。著有小說《即將失去的一切》、《給烏鴉的歌》,以及紀實文學作品《大動物園》。
奧 林 比 亞大學 在 Mr Olympia 奥林比亚先生健身界的世界杯简单介绍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Mr Olympia 奥林比 亚先生健身界的世界杯简单介绍】 奥林比 亚先生是世界上最大的比赛,也是一年一度让各个健美好手去到现场去展示自己一年辛苦苦练的 ... ... <看更多>
奧 林 比 亞大學 在 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本期平台計畫規劃舉辦的“第一屆尖端與前沿科技學術研討會”已開放報名囉! 舉辦時間:111年11月11-13日. 舉辦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國際會議廳(綜合館).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