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己任老師分享」
最近幾個月來不知道為什麼常常想起“楊小佩”,雖然知道她已經逝世三十多年,可是她的琴聲與最後一次跟她在一起的情景仍然常常出現在眼前。郭英聲說他生平拍的第一位女孩就是“楊小佩”,而“楊小佩”在那個年代,是與陳必先齊名才華洋溢的鋼琴家。 雖然她身材瘦小,但鋼琴在她手下卻像個玩具,第一次聽小佩彈琴,立刻被她的琴音迷倒,而更讓我注意的卻是她雙眼中透露出來的憂鬱與哀傷。今天在網路上不經意看到了這篇「遺言」,一眼就認出那位「佩吉·楊」就是楊小佩!她的故事可以為天下父母鑑!「遺言」很長,請耐心的看完。
.....................................
“可憐天下父母心和錯位的愛”
佩吉·楊,42,台灣人,台灣著名鋼琴家
這份遺言是根據我收到的幾盒錄音帶謄寫的,費時不少,是所有遺言中最長的一份,但完成後感到很值得。
寄磁帶的人是遺言中提到的那個被稱為 L 的人。
你好,親愛的先生或女士:
首先我非常感激你給了我這個能讓我說出自己生命中故事的機會。
我不想走,也不能走——這是我此刻最最想說的話。
此刻我對自己的生命已沒有太多的留戀,除了父母和我在音樂界和非音樂界的朋友,當然還有萊昂,我再也無法見到的法國戀人。
可是我的女兒尼娜才只有 9 歲呀!
我不敢想,她從此必須活在一個沒有媽媽的世界裡,這是何等殘酷的一件事啊!
我已經是肺癌晚期,本來就又瘦又小的身體經過多次放、化療現在已經脫了形,加上掉光了頭髮,你可以想象我的樣子有多難看。
我那樣注重外貌,愛漂亮,現在卻對自己的一切都無能為力了!
前天小尼娜來過了,她從看到我的第一眼就大哭起來,哭得那麼傷心。
我從她的哭聲裡可以聽出來,她實在無法接受這樣的媽媽,有可憐我的成分,有不懂,還有媽媽變成了這個樣子,她不知該對誰發火的憤怒。
我住在加州;今天早上,一個紐約的朋友打電話告訴我,說你在《紐約時報》上登了一個徵集臨終遺言的廣告,然後她小心地問我是否有這樣的需要,如有,她可以代勞記錄和郵寄。
我不知道你是誰,可是你這樣做真是夠殘忍啊!因為你活生生地把一個人不願意面對的死神提前拉到了面前。
你知道嗎?不論一個人病得多重,離死亡已有多近,他也不願真的相信自己會走,因為我們只熟悉活著時的一切,能看見的生活,而死亡畢竟是件多麼陌生的事!
但我又必須承認,把最後的話留下來對我又是一種多麼致命的需要!
我現在已經不能寫任何東西了,趁現在還能勉強發聲,就把留下的話在電話裡口述給了我在紐約的朋友 L,請她謄寫,然後代為轉寄給你吧。
我一生在台灣教過很多學生,他們當中很多都來了美國,我得病後他們能來的都來看過我了,他們的確都讓我感動,提醒我,在我不太長的生命裡有過他們的身影和關愛。
不過,所有這些人都屬於一個正式的社會的和朋友關係的層面,由於面子和種種其他原因,我一生中最私密的事,是不可能告訴他們的。
只有紐約的朋友 L 我才可以放心地托付。
我與她雖然只是在加州的那所女校裡偶然相遇,並且她還是我認識的第一個大陸人,按理我們之間該有很多政治和文化的偏見和隔閡才對,即使不是仇恨,可是她卻在我第一次見到她時就讓我知道,她是一個能夠讓我把生活裡最隱秘的事放心分享的人。
人真是太奇怪了!剛來美國時我只是泛泛地相信上帝,後來生活走入絕境時開始相信西藏密宗。
而遇到這個大陸來的 L,應該是上帝和佛祖的共同安排才對,讓我能將自己一生裡除了作為公眾人物之外發生的最刻骨銘心的經歷有一個寄托之處。
除了她,我真想不出還有第二個更合適的人來做這件事,看來,一些貌似偶然的事,其實早已埋伏了日後的必然。
下面的口述,我的朋友 L 無比耐心地用了三個晚上在電話裡陪著我完成了這個最後的心願,完成之後,我的病情加重,她飛來加州看我,並答應陪我走完最後一小段不長的路。
我出生在台灣一個很普通的家庭,父親在一家報館做編輯,母親結婚後就做了家庭主婦,五年內他們生了我和弟弟。
我很小時就對音樂有一種反常的癡迷和感覺,似乎那裡才是更值得進去探索的世界,充滿了不可言說的秘密。
父親送我去學鋼琴後,我才知道世界上最神奇的東西就是鋼琴。
我不需要任何人督促我練琴,我與琴的關係從一開始就與別的孩子不同,我坐上琴凳就不想再下來,直到我父母硬把我抱下來。
我 5 歲時得了全台灣幼兒鋼琴大賽的冠軍,後來在所有幼兒和青少年組的鋼琴大賽中都名列前茅,不是冠軍就是亞軍,每次得獎後,我都看到父母的極度喜悅,似乎他們卑微的社會地位瞬間得到了提升,我看到他們在接待親朋好友來祝賀的時候,臉上那種發自內心的驕傲。
他們總是對小弟說,你要向姐姐學,為我們這個家爭光。
中學還沒畢業,我就考上了法國國立高等音樂學院,拿到了部分獎學金。
為了完成整個學業,我父母決定全家移居法國,靠打工幫我讀完大學;他們賣掉了家裡所有能賣的東西,似乎不考慮是否再回來了。
看著父親忙著這一切時臉上的決絕表情,我已經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夜裡我獨自暗想,如果我失敗了怎麼辦?可是在父母和弟弟面前,我永遠是一個懂事、聽話和看似樂觀的女兒和姐姐。
後來我的一生都習慣了扮演這個不能改變的角色。
我們到了法國後租了一個便宜的地方住下,父母馬上開始在附近的中餐館和洗衣房找工做。
我每天去上學,進出典雅的貴族式校園環境,坐在精致華美的教室裡聽課、練琴,而我的父母卻在外面做辛苦低微的體力工,強烈的反差讓我心理上感到難以承受的壓力,我只有拼命地學習,忘我地練琴,不敢有半點松懈和歡樂。
我的父親一見到我總會嚴肅地告誡我要努力再努力。
看著由於勞累使他們日漸蒼老的容貌和過早冒出的白髮,我總有想哭的,如果是在台灣,他們並不需要這樣辛苦。
壓力太大時,我開始了抽煙,在法國,十幾歲的女孩子抽煙很尋常,但由於我父母對我的要求很嚴,這事我自然瞞了他們。
我在法國上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參加了當年舉辦的國際蕭邦鋼琴大賽,這是世界上鋼琴界最重要的大賽,父親眼睛裡那種只能贏不能輸的令人發抖的無聲期盼,使我緊張得只能靠拼命抽煙來鎮定自己。
不過,我在真正比賽時,一切都是另一番情景了。
我忘記了自己是誰,忘記了父母的存在;我感到我就是那個飄離自己祖國的波蘭人,他內心的悲苦和悵惘之情讓我產生了極為真實和強烈的共鳴,那些熟悉的旋律好像就是為我量身而寫的。
參賽前的緊張一掃而空,是蕭邦的靈魂拯救了我。
我獲獎後,最讓我難忘的是我父親臉上突然出現的奇怪而扭曲的表情,像哭又像笑,最後發出的聲音竟然是一種近似哭嚎的聲音,嚇得我全身冒出了冷汗。
過了一會兒爸爸才掉下了眼淚,正常地嗚嗚哭起來。
媽媽則用她那雙已經變得粗糙泛紅的雙手不停地擦眼淚,什麼話也沒說,或是說不出來吧。
只有我在法國剛開始讀中學的弟弟自然地表達了他的感情。
他高興而興奮地和我緊緊擁抱,說:
「姐姐,你太棒了,我愛你!」
在向我祝賀的所有人裡,當然有萊昂。
萊昂與我同校,是學大提琴的,高我兩個年級,大我三歲,他溫文爾雅、帥氣、有禮,尤其是他的微笑極具感染力。
我們是在校園裡的一個共同喜愛的角落認識的,我們不約而同地經常在那裡出現;剛來學校不久,由於壓力太大,我特別喜歡去那個安靜又美麗的角落尋找片刻的平靜,而他去那裡竟然也是為了同樣的原因。
萊昂的幽默和熱情讓我緊張的心情得到很大的放鬆;萊昂的父親是巴黎郊區種植葡萄的農民,很支持兒子對學習音樂的選擇,因此他很少有學習的壓力,只有對愛好的甘願付出,這讓我非常羨慕。
我們開始交往後,經常一起沿塞納河騎自行車去郊遊,有時也去他家。
有一次我帶小弟一起去他家玩,他的家人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大家都很開心,萊昂的父母是很浪漫和熱情的人,他們當著我們的面跳舞和親吻,讓人感到特別放鬆,他們還為我們做了拿手的烤鵝,味道好得我這輩子也忘不了。
看得出,小弟很喜歡萊昂。
他聽從了我的叮囑,沒有把我和萊昂交往的事情告訴爸媽。
我們都知道,爸媽為了讓我在巴黎讀書付出了太大的代價,他們一定不會同意我在讀書期間因為交男朋友而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
終於,我以優異的成績從法國國立高等音樂學院鋼琴系畢業了。
為了報答爸媽的辛苦付出,我自然開始拼命地找工作,可是,一個中國人在法國找工作是很不易的,我忙了半年卻沒有什麼結果,最後我不得不決定回台灣的大學去任教,因為已經收到了好幾所學校的邀請,這樣我至少可以馬上工作掙到錢,待遇也不錯;而爸媽為了弟弟的學業,決定繼續留在法國。
在我離開法國之前的那個生日,萊昂忽然帶著一大把玫瑰來到我家,當著我爸媽的面向我求婚。
我也第一次告訴了爸媽,我和萊昂已經認識了很久,互相很了解了;萊昂當即表示,他會一生愛我,並為此願意和我一起去台灣生活,他說他可以在那邊教法文和大提琴,只要能和我在一起。
他還說他的父母已經同意了他的選擇,因為他父親當初就是為了和他母親相愛而從比利時的城市來到法國鄉村的。
我父母當時感到非常意外,半天沒有說什麼,然後就是尷尬的沉默。
萊昂難過地離去之後,爸媽才對我說,他們是不可能同意我和這個法國小伙子結婚的。
爸爸很嚴肅地對我說,法國人雖然很浪漫,會送花和說甜言蜜語,但這些都太不實際,不是過日子必須有的;他們還說一看萊昂就不是會過日子的人。
我從小一直是父母的孝順女兒,又是老大,從未頂撞過父母一次,所以我能有的唯一表示就是沉默。
爸爸接著又說,我現在是台灣的著名鋼琴家了,這都是他和媽媽為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才成為可能的,所以我的婚姻必須由他們為我考慮和決定。
那天晚上我幾乎崩潰,僵直地躺在床上,感到自己就要窒息死去。
萊昂是我一生裡唯一真正欣賞我,讓我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讓我第一次體驗到愛的甜美滋味的人。
我從小在父母極為嚴格的管教下生活和學習,對生活裡的其他事情知之甚少,而萊昂為我推開了一扇窗,讓我看到了生命中的種種美好和愛情的美麗,還有自由和屬於個人的追求,這些都是我過去不可能知道的。
和萊昂在機場告別時,我泣不成聲;雖然他一直不懂我的父母為什麼要反對自己已經成年的女兒的婚姻選擇,但還是說他可以理解他們是為了我好。
這話不聽還好,一聽我幾乎當場昏倒。
為了我好?我情願不要所有已經得到的學位、獎項,以及一切的一切,只要能和萊昂在一起過屬於我自己的生活。
可是我沒有勇氣反對我的父母,從來也沒有過,那是萊昂永遠也不可能理解的。
那是中國父母與子女之間在幾千年裡形成的比法律還要嚴厲的無形的約定和永遠也還不清的沉重心債。
回到台灣後我很快就開始了工作,多所一流大學的音樂系聘我去任教、當系主任,待遇也都相當優渥。
此外,我在業餘時間也招收學生,收費自然也不低。
那時,我與另外幾個留洋回來的音樂人被稱為台灣音樂界的三大才子。
來找我教鋼琴的人很多,多是家長陪著自己的孩子來的,這些孩子有的具有一定的音樂天賦,更多的卻是父母的一廂情願和為了自己早年失落的自我實現;而這些孩子是我最不喜歡教的,因為他們學起來總是心不在焉。
那時的我和萊昂分手後,心情原本就不好,所以教起這些對音樂沒有感悟的孩子來,忍不住就會大發無名火,有時,下課的時間還沒到,我心情不好就徑自提前走了;家長們從不敢當著我的面有意見,下次還是會恭敬地把孩子送來。
他們都是慕我的名而來,大概都在說服自己接受藝術家的情緒化表現吧。
後來,我喜怒無常的表現大概傳到了我在巴黎的父母那裡,因為他們的來信裡提到了讓我要嚴格自律,因為我是中國人,不能把法國人的自由散漫之風帶回祖國和工作中去。
回到台灣後,萊昂經常給我打電話安慰我,關心我在台灣的生活,可是他聲音裡的失望我完全可以感覺到。
他也來台灣看過我一次,只一次那一次,我幾乎又想放棄一切與他回法國去,忘記生活裡的一切。
當萊昂了解到我是不可能違背父母的心意時,他眼裡流露出的失望如同一把刀扎碎了我的心。
我恨自己,可是結果還是必須向父母妥協。
回台後我生日那天,萊昂從法國定製了一盒紅玫瑰,用航空快遞發送給我。
其實,他完全可以在台灣訂購,但他從來不那樣做,似乎那是不一樣的兩件事。
幾年後,我們的聯繫隨時間的流逝減少了,但是每年我過生日,無論我是在台灣的七年當中還是後來去了美國並結了婚,他都會無一例外地在我生日的當天或提前一天用航空快遞給我一盒象徵永恆愛情的紅玫瑰。
我們分手後的 20 多年裡,他竟從未遺忘過一次。
我回到台灣的第二年,大概是怕我和萊昂藕斷絲連吧,我父親迫不及待地托在台灣的熟人為我介紹了一個台灣的知名商人黃先生,說是介紹,我又怎麼可能拒絕呢?
黃先生一開始對我很感興趣,鍥而不捨地追求我,每天在我教書的校門外面等我一起去喝咖啡或去吃飯。
我知道父母一生為了我不容易,希望我能嫁給一個有錢人,後半生就可以生活無憂了。
而且他們也認為,依我在台灣的聲望,完全有資格與有錢有地位的人攀親。
他們前半生為了培養我,吃了太多的苦,窮怕了,因此我不嫁有錢人是說不過去的。
我知道,感情於我已經是奢侈的事了。
想到此,想到今後的生活,想到萊昂,我開始拼命抽煙。
和這個黃先生在一起,感情自然談不上,但他至少還不讓人討厭。
和萊昂分手後,我就不再奢望能有與他相同的戀愛經歷了。
既然父母竭力促成,我又沒有什麼拿得出去的理由反對,心如死灰的我也就無所謂了。
為了對得起父母,我在認識黃先生三年後和他結婚了。
萊昂知道後祝福了我。
我用蹩腳的法文寫信給他:
「從今以後,我活著與沒有活著已經沒有什麼區別,我也不在乎了。
你趕快找個好姑娘結婚吧,我們今生有緣無分,我身不由己,但我下輩子一定會去找你的,無論如何也不會再離開你!」
婚後不到兩個月,我的先生就第一次打了我。
那次只是因為我說我有課,不能和他一起去他父母家吃飯。
他下手很重,我半天都不敢相信到底發生了什麼。
雖然他之後很低三下四地道了歉,但是不久就有了第二次,似乎是打順了手。
台灣男人打女人就像是打自己的一件物品;總之,婚後的他很快就變成了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令人可怕的人。
其實,在我們去巴黎度蜜月的時候,我因為忍不住和過去的朋友一起抽了一支煙,站在一邊的他臉色已經陰沉下來了。
我再也無法專心教書和上鋼琴課;我變得易怒,無端地恐懼,甚至會為了小事而歇斯底裡。
就在這時我發現自己懷孕了,我沒有太多猶豫就去醫院做了墮胎手術,事先沒有告訴我先生。
但他很快就知道了,他和他的家人一直想要兒子,因為他是獨子;那一次他把我打得最重,似乎要打死我,我高聲喊叫,並威脅說要報警他才住手。
隨後我離開了那個位於台北的大宅,住到了朋友家裡。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無法工作,因為身體和精神的原因,我不敢告訴在法國的父母,怕他們傷心。
但還是有人告訴他們了,也許是我先生或他的家人吧。
總之,我父親為此專門回了一趟台灣,我們進行了一次不愉快的談話。
我告訴他我要離婚,他卻說這事讓我想都不要想,為人妻後要先學會忍耐,還說他也打過我母親,但現在他們還不是很好地生活在一起嗎?
我聽了他的話無比悲哀,一字一句地告訴他說,如果不讓我離婚的話我很可能會自殺。
爸爸的臉色立刻變了,他閉上了一會兒眼睛,睜開後終於勉強地點了一下頭。
我又告訴他,離婚後我很想去美國繼續學習,修個鋼琴碩士,父親當時沒說什麼,是直到臨回法國之前才同意的。
他在台灣那些日子又忙了些什麼我不太清楚。
我的先生開始根本不同意離婚,認為丟了他家的臉,可是由於我的堅持,他最後還是不得已同意了。
我一拿到離婚書就飛去了加州。
到了加州,我聯繫了一所著名的私立女校,該校的音樂系非常好。
由於離開學還有一段時間,我便和一個定居加州多年,我在台灣的一個中學同學一起到各地去旅遊。
由於我回台灣後開過多次鋼琴巡回演奏會,加上幾年教授鋼琴課的積蓄,除去寄給父母的錢,我還存下了一些,可以供自己讀完碩士。
我終於開始了全新的生活,感到特別開心。
從那時拍的照片看,那是我的心情和氣色都是最好的時期,有一張照片是在納帕谷(NapaVally)的葡萄莊園品葡萄酒時照的,我做了個鬼臉,樣子很是滑稽可笑。
一天,父親從法國打來電話說,他有一個定居舊金山多年的老朋友俞老伯要見我,並給了我他的電話號碼。
很快我和俞老伯聯繫好在舊金山的漁人碼頭吃午飯。
和俞老伯同去的還有一個叫威廉的體態微胖的中年男人,俞老伯介紹說,威廉在美國出生,他的父母是他的朋友,也是台灣人,還說威廉是個律師,在舊金山有自己的律師事務所。
我立刻猜到了這次飯局的目的,但是由於那個叫威廉的人普通話說得不好,甚至有點好笑,我對他既沒有什麼好感也沒有太多反感,總之,對他沒有任何感覺。
不久,威廉開始給我打電話,約我出去吃飯。
我很猶豫,因為我並不喜歡他,也因為第一次婚姻的陰影還在,因此本能地不想這麼快就再次進入另一個關係。
我多次找借口婉拒了威廉的邀請。
沒想到,我的拒絕似乎刺激了他男性追逐獵物的欲望,他一次次地送花給我,並在我生日那天(大概是從我父親那裡知道的)給我舉辦了一個很大的派對。
那次先是威廉自己打電話給我,緊接著是俞老伯,都讓我一定要去,我實在不好推卻,就和俞老伯一起去了。
來賓都是威廉的同事和朋友,還有不少美國人。
我剛一出現,他們所有人就向我歡呼、吹口哨,大喊生日快樂,似乎我和威廉已經是很熟的關係了。
正當我有些不知所措的時候,威廉當著所有人向我走來,一只手很隨意地放在我的肩上,另一只手遞給了我一束黃色的玫瑰,大家再次歡呼的時候,我感到自己已經掉進了一個套子,無法出來了。
吃完了巨大的蛋糕,威廉請來的樂隊和歌手開始表演節目,大家開始喝酒,交談,俞老伯剛一提出要先回去時,我立刻也跟著他出來了。
威廉先送俞老伯回家,然後送我回家,那時,我已經在那所女校附近租了一處公寓住下。
威廉一路上問了我開學的時間和要學的課程,然後告訴我說那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女校,在加州和全美的名聲都不錯。
臨告別時,他說我缺什麼可以告訴他。
我謝了他,說自己什麼都不缺。
我剛一到家,就看到萊昂從巴黎寄來的紅玫瑰。
“親愛的 Peggy,只要世界上還有玫瑰,你就永遠活在我心裡。”
他在卡片上寫道。
看著屋裡的黃、紅兩色玫瑰,我突然哭得很傷心,卻說不清是為什麼。
開學的前幾天,我去學校報到,卻被告知已經有人為我交了全年的學費並辦好了所有的手續。
我知道這一定是威廉幹的。
回家後,為了求證我第一次給他打了電話,果然他承認是他為我辦的所有事,並告訴我說,他還有一個禮物要在開學前送給我。
第二天一早,他打電話讓我下樓來,我來到樓下的門口時,威廉輕按喇叭,我抬頭看見一輛紅色跑車停在不遠處,威廉正坐在裡面沖著我笑。
俞老伯幾次來電話詢問我和威廉的情況,不必說了,他背後必定是爸爸的多次催促。
三個月後,爸爸終於忍不住,親自打來了電話。
「小妹,你要懂事,爸爸是經過了解才介紹威廉給你的。
他父母人很好,我們中國人的歸宿只能是和中國人在一起生活,我知道你是不會辜負我和你媽的一片苦心的,因為你從小就懂事,就孝順,知道心疼我們……」
怎麼辦?我茫然了。
威廉的父母是早年從台灣移民來美的,威廉在舊金山出生,雖然在美國長大,受的是美國教育,但他依然傳統,每星期必去看望一次住在舊金山唐人街的父母。
他似乎比我前夫直率,也更懂禮貌,嘴裡“請”“謝謝”說個不停,家暴的可能應該不存在。
但我對他實在沒有什麼感覺,除了感謝。
我想,既然再遇到像萊昂那樣的人今生已是不可能的事,干脆就徹底放棄幻想,再賭一次吧,萬一比上一次好一些呢?如果我不接受威廉,爸媽能輕易同意嗎?為此猶豫煩惱了幾個月之後,我再次向父母屈服了。
誰讓我是老大,誰讓我欠了已經年邁的父母那麼多的情債,誰讓我今生必須做一個孝順聽話的女兒,即使不願意也只能服從呢?
婚姻於我就是那麼回事了,只要我有鋼琴可彈,有音樂陪伴就行了。
我心情一旦煩躁或緊張我就一定會去彈琴或抽煙,我喜歡在那種時候彈德彪西的曲子來放鬆自己;那個外國人的內心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每當我的手指與鍵盤把那種美釋放出來以後,我就會感到舒暢無比。
我經常感到看得見的生活只是虛幻的,唯有音樂裡的世界才是最真實的。
我和威廉的婚禮是在舊金山派拉蒙大飯店舉行的,那天來的客人很多,有威廉的家人和他們在美國的幾乎所有的中國親友,還有威廉的美國同事和朋友。
威廉當著所有賓客的面吻我,沒人知道的是,那一刻,我只是把他幻想成是萊昂。
在每一張來賓的請柬上是這樣寫的:
請於某年某月某日前來參加威廉·陳,律師,和佩吉·楊台灣著名鋼琴家,19xx年__________國際蕭邦鋼琴大賽冠軍得主的婚禮,地點是……
萊昂再次誠摯、大度地祝福了我,同時坦承他非常嫉妒我,不過他說我的幸福就是他的幸福;我不記得聽過任何中國男人說過這樣的話,無論對誰;我的父親沒有過,我的前夫更沒有。
他們都把自己的需要說成是為了我好,主觀地將其變成了我的需要。
婚後,我們住在灣區離我後來讀碩士的那所女校不遠的一處半山上的大宅子裡。
那裡是富人居住的地區,風景很好,空氣清新,樹木蔥郁,可以看到不遠處的海灣。
威廉每天早上去上班後,我就在家裡練琴。
不久我就發現,威廉雖然出生在美國,可是他和許多台灣男生一樣,生活能力很差,幾乎事事需要我為他準備,比如早上起床後我要給他把漱口水和牙膏準備好,然後給他把當天要穿的衣服和領帶拿出來也準備好,最後他臨出門時,我還要把他的公文包遞到他的手裡。
作為家裡的長女,我從小在家習慣了幫助父母做各種事情,包括照顧小弟的生活,所以一開始也並不太在乎為他做這些事。婚後大約三個月,我發現自己懷孕了;威廉似乎很高興。
懷孕期間,我基本上是一邊學習,一邊自己照顧自己;威廉在那段時間裡總愛和同事晚上一起出去,回家很晚,回來就睡了。
半年後,我開始感到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地方不太對勁,卻又具體說不出什麼來。
我告訴自己忍忍吧,婚姻也許就是這樣無趣,至少威廉沒有家暴行為。
臨產那天,威廉在外出差,是我自己開車去的醫院,女兒出生時他不在我們身邊,我當時也沒有想太多,因為我們之間從來也沒有愛的感覺,所以也就不會有太多的抱怨和遺憾。
有了尼娜之後,我便暫時休學在家裡照顧她,雖然那時家裡也雇了一個人幫忙。
威廉喜歡逗尼娜玩,他給女兒的笑臉顯然多於給我的。
音樂世界的美和現實生活的平庸之間形成的巨大反差開始讓我感到崩潰。
有一次,我在琴房裡一天都沒有出來,彈琴彈得忘記了一切——我全忘記了我為人女兒,為人妻,為人母的事實。
從琴房出來時我已經有些恍惚,是尼娜的哭喊聲把我重新帶入了現實。
萊昂知道了尼娜的出生後,給她寄了幾件法國的嬰兒服,這似乎引起了威廉的不悅。
他把包裝盒拿起看了一下,並沒有問寄東西的人是誰,然後放下就走了。
不久我過生日,萊昂又照例從巴黎給我寄來了玫瑰。
我從來都不想拒絕萊昂的生日禮物,因為他是我生命裡唯一能提醒我有著另一種男女感情存在的可能性的人。
我們分手已經 7 年了,他後來和一個學提琴的女孩結婚了。
他說他的妻子能夠理解他給我寄花的事,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去,她也有,她甚至把她過去的男友請到家裡三個人一起吃過飯。
可是威廉不是法國人,他骨子裡仍舊是個台灣男人,只不過嘴裡說的是英文。
他並沒有能力理解或接受我曾認識萊昂這個事實。
那天快遞員來送花時我在琴房裡,是他開的門。
他把那盒花扔在了我門外的地上,打開後花瓣掉落了許多……
我把花拿進琴房後,迅速點燃了一根煙。
尼娜三歲的時候,我送她去上幼兒園,就在我上的那所女校裡,而我也開始繼續攻讀鋼琴碩士的學習。
記得那是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威廉一起開車送尼娜去她爺爺奶奶家。
回家的路上,威廉很平靜地告訴我說他愛上了別人,是他律師事務所的秘書,一個中美混血女孩。
他說他們已經在一起很長時間了,現在想搬到一起去住,問我是否同意。
我聽後沒說一句話,到家後也沒有,我把自己關進了琴房,立刻又點上了一支煙,我還能說什麼呢?
他們已經在一起很久了——多久?一年還是兩年?
我同意與否難道還有任何意義嗎?他那樣平靜地說給我聽,其實只是通知我罷了。
幾天後,他開車把他的被褥和常用衣物都拿走了,之後就很少回家了。
尼娜不停地問我爸爸去了哪裡?我先是說他出差了,後來實在沒辦法了就說你自己問他吧。
威廉對自己的女兒還是有感情的,沒過多久他就打電話來找尼娜說話了。
尼娜告訴我,爸爸說他以後不回這個家住了,他住在另外一個家裡,還說周末可以讓媽媽送我過去住一天。
我聽了幾乎昏倒——讓我親自把女兒送到他和那個混血女孩住的地方去,天下還有比這樣的侮辱更令人窒息的嗎?
可是,我竟然這樣做了,因為我沒有選擇!
孩子要見她爸爸,我不能不讓她見,她還小,不能沒有父愛。
第一次開車送尼娜去他們住的地方時,一路上我一想到自己在做什麼就幾乎要發瘋。
我的手幾乎無法握緊方向盤,可是我又必須克制自己,因為車上還有孩子。
在一個高檔公寓的樓下,威廉和那個混血女孩看見了走下車子的尼娜就一起迎了上去。
尼娜剛一看見她爸爸就呼喊著跑過去,威廉則立刻把她抱了起來。
我沒有下車,握著方向盤的手在不住地抖,威廉抱著尼娜走過來,說請我第二天下午 3 點過後來接女兒。
我沒有看他,沒有任何表示,也沒有說什麼。
直到尼娜看到我的車子發動起來要走了,才忽然大聲地喊了一句「媽咪,我也愛你!」
我的眼淚立刻奔湧而出,一路上幾次遮住了視線。
那個混血女孩比我年輕和高大,更比我豐滿和性感。
我在這樣的屈辱中生活了兩年,沒有告訴俞老伯,更不敢告訴遠在法國的父母,雖然不是我的錯。
這次婚姻是一次更慘的失敗,比第一次更糟。
為什麼我在外面是個被人羨慕的對象,風光無限的著名鋼琴家,小巧玲瓏的身體被一頭滑順飄逸的披肩長髮包裹著,卻在兩次婚姻裡都被拋入無法啟齒的恥辱境地?
我開始沒有節制地瘋狂抽煙,有時一天兩三盒。
我也盡情地酗酒,反正沒有人看見。
然後我開始借瘋狂地彈琴發洩我無法壓抑的憤怒和屈辱,自責和無助。
我一個人在空蕩蕩的大房子裡,內心無比恐懼過,歇斯底裡過,失態地吼叫過,瘋狂地奔跑、狂跳過,也激烈地摔過不該摔
的東西。
那天我坐在琴房裡忽然醒悟到,我其實一直都戴著雙重面具在生活,很累很累,從小到大,從內到外,從單身到結婚。
只有和萊昂在一起的短暫時間內我才做了回自己。
那真是個陌生的自己,但卻是個美麗和幸福,自由和快樂的自己。
那個自己後來再也沒有出現過。
開學不久,我報了一門美國文學課,是該校英文系的招牌課,教課的女教授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頗有名氣。
那天我趕去上課,車開進校門後沿著長長的林蔭道翻過一個個減速板緩慢地行駛著,然後看到一個年輕女子背著書包獨自在旁邊的小路上走。
我第一次上課時見過她,一看就知道是大陸來的。
那次上的是大課,人多,就沒和她打招呼。
這個學校的中國學生很少,從大陸來的更是少之又少。
我將車開到她身邊,搖下車窗,請她上車一起去上課,她略顯猶豫後就同意了。
我們互相簡單地介紹了自己,我得知 L 是從北京來留學的,在英語系的寫作專業讀碩士。
我問她為什麼來美國讀寫作,而不是其他專業。
她一愣,然後說只是因為喜歡,沒有別的原因,我忽然從她那裡感覺到一種久違的、熟悉又陌生的東西,一種接近真實的東西。
在幾乎所有人面前,我一直要求自己表現出一個活潑、開朗、友好,值得別人羨慕的知名鋼琴家的形象;我只穿剪裁合身的衣服,牛仔褲或燈芯絨褲,上身總穿小西服,再配一頭滑順的披肩長髮,使我看上去精致、活潑又可愛。
其實呢,我的身體很瘦小,遺傳自我父親,我知道威廉不喜歡我這樣沒有脂肪不性感的身體,還好,我的外表的確很吸引人,加上我開著紅色跑車和自身的知名度,我總能從別人看我的眼光裡讀到羨慕甚至是嫉妒。
可是在 L 的眼睛裡卻沒有這一切,她的眼睛純淨安祥,似乎只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
如今什麼樣的人專門學寫作呢?就是不為畢業後工作出路考慮,只為了內心的追求非學不可的人。
我當然知道,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可以信任的,因為寫作和音樂都是對內心世界的追求,都是追求真實的感覺。
我了解那是什麼,它不會欺騙你,就像音樂一樣可靠。
我開始給 L 打電話,問她有什麼需要我可以幫助的,她剛來美國不久,人生地不熟,沒有車,租住在一個廣東人家裡。
她總是說她很好,什麼也不需要。
又是一個星期一,我開車去上美國文學課,那時的我必須用課業來平衡我業已失控的情緒化生活。
前一天發生的令人羞憤的經歷,仍在不斷挑戰著我忍耐的極限。
前一天是星期天,我照例從威廉那裡接回了尼娜,回家的路上,那小姑娘竟然對我說,她想要和她爸爸及那個混血女孩住在一起。
我的手開始握不住方向盤了,因為是下坡路,我只好強忍著把車停在了路邊,我壓下心中的大怒問她為什麼。
這個已經 5 歲的胖女孩直言不諱地說,因為爸爸比媽媽高興,能陪她去不同的地方玩,那個她叫做傑西卡的阿姨也不像媽媽,因為她不抽煙,也不愛發脾氣。
說完了,她才覺得好像有些不對,偷偷地看了我一眼,低下了眼睛。
我什麼也沒說,麻木地楞了好半天才把車開回家。
我給尼娜做完晚飯後就把自己關在了屋裡,我不想讓她看見我沮喪的樣子。
我不能相信我唯一的女兒竟然也開始嫌棄我了!
我完全失去了生活的重心,感覺整個世界都已經拋棄了我,可我卻不能對任何人說!
我把車開進校園後,立刻看見 L 正沿著布滿尤克利樹皮的小道上向教室方向走著,看見她安靜的身影,我忽然產生了想要痛哭一場的衝動。
她不是我的父母,不是我的學生,不是台灣人,不是名人,不是任何我必須顧及面子等因素而必須在其面前表現某種特定形象和展現特定表情的人;雖然她只是個陌生人,還是一個大陸來的陌生人,卻是一個最可以信賴的人。
我請她上車時,就感到自己必須做一件事了。
我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灣區最好的心理醫生也對我無能為力,因為這些美國人怎麼可能懂得中國文化裡的那些東西,尤其是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那些東西可以讓人去死,但看上去卻有著風平浪靜般的無辜。
西方人最不理解中國人的地方就是“忍”了,雖然他們可以很專業地不去問我為什麼要忍,但是他們臉上一個一閃即過的眉頭微蹙,已經正確無誤地洩露了他們的好奇心。
對一個西方人袒露自己的隱私和內心,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一直不喜歡那些貌似能專業地幫助你的人,盡管有人告訴我在美國找心理醫生必須像買東西一樣“shoparound”,我卻沒有碰到過一個讓我感到滿意和對頭的人。
我把車停在通往英語系的小徑轉彎處,不再往前走了,L 有些吃驚,因為馬上就要上課了,我不說話,只是呆呆地坐著,看著窗外,L 畢竟是性情中人,她什麼也沒問,就陪著我一起靜靜地坐著。
無聲勝有聲的理解在關閉了車窗的車子裡如同慢板的音樂在回蕩。
忽然,始料不及地,我突然就痛哭起來,就像山洪終於沖毀了堤壩;我哭得那樣失態,那樣盡興,那樣不顧體面,那樣舒暢,絕對是我一生中從未有過的一次。
L 沒有勸我一句,甚至連一句話也沒說,只是默默地陪著我坐在那裡。
她遞紙巾給我時,輕輕地拍了一下我的手臂,這正是我所需要的全部。
我終於哭累了,掏出一支煙,舉了一下向 L 做了個歉意的表示,搖下車窗後就大口地抽起來。
接下來我開始平靜地,毫無顧忌地對她講起了我真實生活裡的一切:
我的累,我每天人前的千般風光,背後的萬般無奈和偽裝,我的無法訴說的屈辱和感到再也無法繼續下去的忍耐。
我告訴 L 我不想離婚,不僅因為女兒太小,也因為我對威廉還有著僅存的一點希望,我不敢對這個沒有男人的家的未來做任何想象,雖然挽回的可能似乎已沒有了;但是,我為挽救這個家做了任何事情嗎?沒有。
我的身份和習慣只能讓我除了逃避就是忍耐。
我甚至托人花錢找到了一位剛剛來到洛杉磯的藏傳佛教的密宗大師,請他為我看命理和婚姻歸宿,那位大師說,我和威廉的緣分還沒有完全消盡,所以我才會痛苦不堪。
我也告訴了 L 我在家裡如何瘋狂地酗酒,之後再更瘋狂地彈琴,尤其是在彈德彪西的曲子時,總會產生各種幻覺,鋼琴的正前方會經常出現恐怖的有著中國面孔的鬼怪,猙獰可怕,然後我就會更拼命地彈,似乎在與這些魔怪決一死戰;L 一直都沒說什麼,只是不時地點一下頭。
那天我們都沒有上成美國文學課,我請她陪我一起去幼兒園接尼娜,然後去我家吃晚飯,她同意了。
尼娜似乎很喜歡 L,但是問我為什麼這個阿姨不太愛講話。
晚飯後我送 L 回家,返家的路上,我突然感到經過今天突發的感情宣洩,我輕鬆了許多,而 L 在經歷了這一切之後,看似並沒有什麼特別吃驚的反應,她是一個安靜的人,但是我知道寫作的人內心都是不安靜的;她的平靜讓我對自己的突然失態感受不到一絲一毫的尷尬和歉意,就像一個孩子對母親大鬧一場之後,累了,然後就理所當然地睡著了一樣。
我一生裡還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感覺,真是太奇怪了。
5 月份到了,我和 L 都是那年夏天畢業的。
L 邀請了她班上的同學和幾個朋友參加了我在音樂系小教堂舉行的畢業演奏會,我演奏了最喜愛的德彪西的作品。
演奏會很成功,那一次,我彈琴時可怕的魔鬼幻象沒有出現。
L 畢業後去了紐約另一所學校繼續讀研究所。
她走後,我又去拜訪了那位西藏的密宗大師,這一次他說我和威廉的緣分已盡。
我們終於離了婚,尼娜歸我撫養,那時我的父母已經知道了所有的事。
他們之前曾讓俞老伯勸過我,但是因為威廉明顯是過錯方,他們也只得接受了現實。
從爸爸在電話中的聲音裡我聽得出,我第二次婚姻的失敗對他的打擊很大。
那年夏天我帶尼娜回了一趟台灣,然後去了法國,爸爸媽媽和小弟第一次見到了尼娜。
那次我吃驚地看到爸媽更加蒼老了。
回到加州後,我申請了去斯坦福大學讀鋼琴演奏的博士學位。
我再次想要開始全新的生活,我賣掉了威廉留給我和尼娜的房子,然後搬進一所公寓去住。
我把賣房子的錢都寄給了在法國的父母,讓他們改善生活,並幫助小弟上一所好的學校。
每天我去幼兒園接尼娜時,經常碰到一個叫雷恩的中年美國白人,他是去接和尼娜同一個班的兒子馬克,有時到的時間早了一點,我們就會聊上幾句。
慢慢地,我發現他似乎開始對我感興趣,總是談起他自己的事情。
他居然是個精神分析醫師,正在和自己的畫家妻子分居。
後來,他逐漸對我就像有了依戀之情,總給我打電話,把自己的一切都講給我聽。
我有些不知所措,但是想到也許他和我一樣,生活裡需要一個可以真正交談的人,我想起了 L 那時對於我的重要,就讓自己耐心地充當一個傾聽者。
可是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我們一起帶著各自的孩子出去玩過幾次之後,雷恩開始向我求愛了。
我不知道我對他的感情到底是什麼,雖然與前兩個丈夫都不同,但似乎也沒有足夠而明確的愛的成分,和我對萊昂的感情仍舊是很不同的。
可是,就在他剛對我說過他準備和他的妻子離婚後就和我結婚沒多久,他竟然又莫名其妙地開車去找他已經離開加州的妻子!他在電話裡毫無歉意地對我說,他對他的妻子還有留戀。
他說這話時的語氣平靜得就好像在告訴我,他剛在超市買了幾個做晚飯要用的青椒。
我終於明白,自己再次掉進了一個陷阱,我無法不責問自己,是否今生就不該再和任何異性有任何關係了呢?為什麼所有父母滿意的人都不愛我,而我似乎也不再有能力去愛任何人了——除了萊昂,那個我心裡永遠的痛和回憶?我暗自發誓,今後再也不去碰與感情有關的任何人和事,只需專心讀書,好好培養尼娜就行了。
大約和 L 分別一年後的一個晚上,我毫無緣由地突然想起了她,也不管當時是幾點了就撥通了她的電話。
紐約那邊正是凌晨,L 被我吵醒後,不但沒有怨言,反而很高興,我們一聊就聊到了太陽升起,至少有三四個鍾頭。
我告訴她我的所有近況,包括我正在斯坦福讀博士以及和那個精神分析師說不清道不明的複雜關係。
我也沒有忘記告訴她,萊昂依然每年在我生日那天給我寄來新鮮的紅玫瑰。
我是在讀博士第二年的時候開始時常感到胸悶的,早晨起來還經常會咳嗽幾聲,但我一開始並沒有太在意,我知道自己近些年來抽煙很凶,所以盡量減少了抽煙的次數;可是不久以後我就第一次咳血了。
在醫院,那個高個子的猶太醫生拿著 X 光片告訴我說,我需要面對一個很殘酷的現實——我被確診得了肺癌,並且已經是晚期。
聽了醫生的這些話,不知為什麼,我心裡竟然感到一種意外的平靜,似乎早就知道那只是個早晚都會來,命裡已注定的結果,躲是躲不過去的。
從醫院回到家,離要接在附近上小學的尼娜還早。
我不顧一切地又抽了兩支煙,以便冷靜下來做比較理性的對身後事的安排。
不抽那兩支煙,我肯定會握不住筆的,我在一張紙上列出了下面這些需要做的事情:
1.此生需要感謝的人名單
2.以自己的名義捐一筆獎學金給法國高等音樂學院
3.捐一架鋼琴給自己獲得碩士學位的女校
4.對尼娜今後的生活和未來的安排
5.對父母和小弟的安排
幾天後我就開始了例行的放化療。
我的爸媽知道後,立刻就從法國趕來了,雖然我前年才去法國看過他們和小弟,可是再見到他們第一眼時,我幾乎完全認不出了。
我的爸媽在知道我得了癌症之後的短短幾天之內一下就變老了!
他們辛苦了一生培養出來的女兒在 42 歲時就要走了,他們注定要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的人間悲劇了!
我在爸爸枯黃的皮膚裡和額上那些深深的皺紋裡,在讓人不敢正視的深陷的淒哀的眼神裡,看到了一個父親對生活最深的失望。
我知道,我的兩次婚姻已經讓他的自尊飽受折磨,而現在我竟要用生死離別來對他們做最後的摧殘!
上天,這一切又怎麼可能是我的本意呢?我為什麼無論做什麼最後還是會傷害我的父母——為我付出了一切一切的父母呢?
深夜,我一個人躺在寂靜的病房裡,雖然身體被放化療蹂躪得幾乎不屬於我了,心裡卻澄淨極了。
我清楚地知道我此刻和世界上所有得了絕症的人一樣,剩下的日子就是面對並不會起什麼作用的例行治療,繼續忍受不能忍受的痛苦,毫無招架之力,然後就是應對一撥又一撥前來探望自己的人們,勉強地和他們說幾句話,感謝他們,然後那一天就終於來了。
人到了這種時刻,對死亡的恐懼其實已經消失,既然不能改變它的必然到來,為什麼不像能迎接春夏秋冬一樣,坦然跟它走呢?
誰說從幾十年生活的重壓下解脫出來就一定是件壞事呢?
我在台灣教過的學生很多都在美國深造,他們大都已經來看過我了。
我知道自己的身體已經縮小了很多,人瘦得脫了形。
他們看見我的第一眼,大都是露出極度意外的神情,接著就是讓人難以忍受的悲傷和憐憫。
在和我握手時,我可以感到他們的手無一不在微微顫慄,因為我那雙曾經讓我一生獲獎無數的靈巧的手,現在已經枯萎成了一個老太太的手,只剩下一層皮和嶙峋的骨。
當清楚地知道和所有這些人的見面是人生的最後一次時,那種感覺是難以形容的;好像一切都是在夢裡發生的,生活和活著本身就是一個不可確定的事實,為什麼人來了又會消失?我感到看見的一切面孔似乎那樣地不真實。
再仔細想想,一生裡真正真實的東西除了音樂和萊昂之外,還有什麼呢?一切都是過眼雲煙,一點也不假。
萊昂知道了我的情況後堅決要來看我,可是我也堅決地拒絕了他。
因為經過放療、化療後,我面容枯槁,頭髮脫光,雖然戴了帽子,但愛面子的我堅決不想讓我生命中唯一的愛人對我的最後記憶是那樣一種可怕的形象。
最後萊昂同意了,但是悲傷至極。
上個月我在醫院裡過 42 歲生日時,他從法國寄來了最後一次玫瑰,也是最大最多的一次。
玫瑰花擺滿了我的房間,我知道一定馨香怡人,可是我已經聞不到了,多次放療、化療已經摧毀我身體太多的功能。
我請人給萊昂寫了最後一封信,裡面只有一句話,
“萊昂,好好活,等著我,下輩子我一定會去找你!”
我所有想說的話到此應該說完了。
我 42 歲的人生隨時就要落幕了——太短了,不是嗎?
此刻我非常懷念我那些和我一起走過音樂之路,分享過音樂之美的人們,那些老師、學生、同學、朋友。
我知道,當年我在台灣教琴過程中遇到情緒不佳時,肯定給我的學生們造成過不小的困擾,我在此向你們鞠躬,跪求大家的原諒,並謙卑地說一聲對不起!衷心希望你們生活幸福,音樂永遠與你們同在。
對了,再說幾句吧。
如果我的一生令人唏噓,希望你們的人生不要重蹈我的覆轍。
我從小逆來順受的性格與我的音樂才華似乎頗不相稱,也許有人知道了我的人生故事會難以相信。
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們,一個人身上貌似不可能的矛盾之處不但是真實存在,並且發生在很多人身上。
我的鋼琴雖然彈得很好,但是我的個人生活卻充滿了難以置信的曲折和磨難。
不過卡夫卡不也是這樣嗎?我在那個女校的英語系選修課上讀了他的小說,忽然明白了為什麼他在自己創造出來的最不真實的世界裡得到靈魂的解脫;而我則是在音樂裡,在手指和琴鍵創造出的另一個屬於我自己的世界裡才能自由呼吸。
上帝讓我留在世上的時間也許只有一個星期、幾天或者更短,所以此刻我對任何事已無所顧忌。
我臨走前最想說的是:
如果可以再活一次,我一定會不顧一切地和萊昂在一起,即使付出的代價是會傷害我的父母,但那應該只是一時的。
想一想我後來為了孝順他們而沒有那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吧,難道不是更深地傷害了他們一輩子?我的不幸其實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我的父母不會懂。
我不敢想像他們如何能承受得了失去女兒這樣最無情的打擊,今後又會如何在悲哀中度過餘生。
可是,孝道如果與人性相違背難道還應成為美德嗎?
天下的父母,請你們把我的人生故事留作參照和思考吧。
※ L 告訴我,她給我寄出那盒錄音磁帶時,佩吉·楊已經去世了。
她說她這個朋友的悲劇人生其實也是很多在中國家庭裡長大的一代人的無奈。
※通過我與 L 的後續聯繫,我知道了尼娜後來被佩吉·楊的父母接到了法國去生活,也已經開始學習音樂。
我聽了之後不由得想,那個小姑娘的外婆和外公會不會把自己對女兒未竟的人生移植到尼娜身上呢?
小姑娘會不會成為她母親的影子?
※可憐天下父母心,也可憐那些為孝心忘記了自己最基本的需要,背負了一生懊悔的孩子們。
但願佩吉·楊的靈魂是自由的,愛自己的親人,但是不必為此付出愛所不能承受的負擔——那負擔最終壓垮了她作為一個優秀音樂家單薄的身體和靈魂。
※附註:蕭邦音樂大賽冠軍得主,查不到台灣音樂家楊珮及其人。
安息吧
※本文摘錄自「不說,就真來不及了︰紐約客的臨終遺言」一書中的故事。
奇 士 勞 斯 基 辛 波 絲 卡 在 陳安儀的窩心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寒假書單
女兒上大學之後,依然持續閱讀,她常常在捷運圖書管借回來一些很不錯的書。所以除了給孩子的書單之外,今年我也介紹一些我覺得「很有感覺」但不艱深的作品,給大家參考。
#散文類:
我媽媽的寄生蟲(木馬文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3445
林蔚昀這本自傳性質的散文,書名很「雙關」。字面上看,因為她的母親是一位寄生蟲教授,曾經在自己體內養過40餘隻鉤蟲,因此作者用各式各樣的寄生蟲當篇章名稱,以其特徵來引述母親、家族、自己、生活、求學......等等故事,有的頗有奇趣、妙不可言,也有的令人驚嘆、匪夷所思。比方寄生蟲曾經影響過歷史;也比如說寄生蟲會恩愛一生......等等。
然而另一層面,作者因憂鬱症歷經休學、自殺、強制入院.....且在波蘭以文字工作謀生,在情感、經濟上依賴母親,因此自稱為「母親的寄生蟲」。她在深切的剖析自己,讓我們看到躁鬱症患者內心所有的赤裸裸、不堪及黑暗之外,林蔚昀也提出了很多對於「寄生」與「獨立」的獨特看法:例如,因為錢賺得不多而無法經濟自主的年輕人,是否就不能稱之為「獨立」?寄生蟲是否就一無是處?讓人在不忍之餘有深刻的感觸。
這本書是女兒先看完之後,極力推薦給我的,我翻開第一章之後很快就被吸引。雖然本書的寫作風格並非我一向習慣的筆調類型,然而卻帶給我很不一樣的閱讀感受,我覺得很適合高中以上學生及成人閱讀。
泥地漬虹(大塊文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8994
這本書也是女兒在圖書館借回來的,放在餐桌上。我下課回家吃宵夜,一邊順手拿起來看。閱讀第一章便不禁驚嘆於作者細膩質樸,卻又溫潤晶瑩的文字,書寫大地、農作、醃漬、蔬果以及女性身軀、同志愛情之美。
我情不自禁的一篇又一篇往下閱讀,竟然一口氣把它讀完了。上網搜尋介紹,才知道這本書入圍了2020國際書展的非小說類獎項,作者陳怡如是一位在宜蘭冬山務農的女同志。她的筆觸雅緻悠遠,就像漬物飽含了陽光的溫暖,又帶有發酵之後的濃郁香氣,令人愛不釋手。
隔天女兒發現我把書看完了,笑問我好不好看?她說:「她書裡面寫的東西讀起來都好好吃😋喔!」哈哈😄原來女兒這個貪吃鬼,是因為這個原因借回來的!😄
記一忘三二(東美出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4697
如果你想找一本輕鬆、幽默,看了讓你開懷大笑的散文,李娟寫的新疆阿勒泰日常「記一忘三二」便非常適合。據說這是李娟在台灣出的第六本散文,慚愧的是我對她並不熟悉。
然而她筆下到處藏錢、最愛炫耀來台灣遊玩過的誇張老母親、春夏秋冬炸熱酷寒的阿勒泰、雞牛貓狗滿屋跑的寵物、還有相親談戀愛種種糗事及趣事,卻讓我覺得她彷彿一位認識許久的老朋友,在身旁即興搞笑演出,引得人身歷其境、樂而忘返。帶這本書在外面看的時候,小心不要笑太大聲喔!
星星也偷笑(小天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1275
我小時候最喜歡的散文作家除了琦君、林良,就是桂文亞。我中學時期,曾經因為著迷於她的散文,瘋狂到把整篇文章抄錄在筆記本上!她的文章典雅流暢,文字雋永,寫童年故事幽默風趣,寫風景遊記優美清麗,談情說理從容自在,非常適合拿來當作寫作教材,或是國中、小學生的閱讀範本。推薦大家常常閱讀,保證文筆會大幅度的提升喔!
#短篇小說類
繞頸之物(木馬文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9270
「繞頸之物」是我在開車的時候,聽到蔡詩萍在廣播中介紹,特意去找來看的。作者阿迪契在奈及利亞出生長大,至美國念大學和研究所,是獲獎連連的小說家。「繞頸之物」寫的是真實的非洲,不是我們想像中只有貧困與與飢民的非洲,而是主題廣泛的非洲。有非裔移民的婚姻危機;有戰爭洗禮下的陌生人情;有政治尋仇後犧牲兒子的痛苦母親;也有傳統家庭中不被重視的女兒與女人。阿迪契筆法老練,文字穿透力十足,喜歡文學小說的人會為之動容。
#職人小說類:
山神(鏡文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4282
未完成的道別(時報文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8976
跆拳少女(九歌)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3666
我一向蠻喜歡看職人小說的,除了能夠增加專業知識,也能體驗不同職業的人生。以上三本職人小說,前兩本適合國高中以上學生、成人閱讀,「跆拳少女」則是九歌去年兒少小說獎的冠軍作品,國小中年級以上即可閱讀。
「山神」是作者蒐集巡山員資料所寫成的第一本台灣「森林巡山員」故事,描述初人社會的大學畢業女生,為了想找出父親離家的原因,體驗山林生活,因此奮不顧身投入巡山員的工作,在體驗翻山越嶺的體力、意志力考驗後,又歷經培育林木、維護國有土地、森林火災、對抗盜木山老鼠⋯⋯的種種艱難,終於理解了父親的堅持並且尋覓到真愛。
「未完成的道別」是博仁醫院心血管主任蘇上豪醫師的作品,主角是一位年輕的心血管主治醫師,在醫院撿到一本「手術秘笈」之後的種種懸疑遭遇。包括醫院的手術台上驚心動魄和時間競爭,醫院升遷之中的潛規則、派系鬥爭的黑暗面⋯⋯,栩栩如生呈現白色巨塔中的秘密。就小說結構和描寫功力來說,本書或許算不得上乘作品,但我覺得看手術台上的專業及真實開刀過程,還是很過癮的喔!
「跆拳少女」顧名思義寫的是跆拳道選手的練習、比賽生涯,女主角從小跟媽媽相依為命,生活艱難,然而雙胞胎妹妹卻跟著父親在美國生活,擁有截然不同的命運。然而,她們竟然同為跆拳道選手,而且即將在道場上相遇競爭......讀者在進入跆拳的世界領略辛苦的訓練、比賽過程之餘,也能看到一個少女心靈上的成長。
#復刻經典長篇小說類:
魯賓遜漂流記(自由之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3446
小婦人復刻精裝版(150週年紀念)(野人出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309
世界少年文學必讀經典60:勇氣正義、生命啟示精選(台灣東方)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8373
前三本都是原文全譯本,精彩好看就不必多說了,「魯賓遜」、「格列佛」一向是我小時候的心頭摯愛,很可惜現在很多孩子竟然沒看過!「小婦人」去年重新搬上銀幕,但我覺得還是原著最好看!最近很多家長問我,有沒有好的愛情小說可以介紹給青少年?我覺得「小婦人」當仁不讓呀!這幾本書程度好的國小高年級、國高中生、成人都可以看,是永不磨滅的經典作品。
至於「東方出版社」則將「魯賓遜漂流記」、「十五少年漂流記」、「安妮的日記」、「俠盜羅賓漢」、「唐.吉訶德」、「海倫.凱勒」的改寫版合併為「勇氣正義」精選;「愛的教育」、「湯姆叔叔的小屋」、「小王子」、「老人與海」、「伊索寓言」、「青鳥」合集為「生命啟示」套書。
當年這套書的譯筆都是赫赫有名的名作家,這次換了新封面,孩子的接受度明顯大增,我的學生都很喜歡喔💕,除了「魯賓遜」、我也推薦「湯姆叔叔的小屋」,這本改變美國歷史、甚至引發南北戰爭的小說,真實呈現了當時美國南方社會慘絕人寰的黑奴故事。對於近來再度燃起種族歧視的議題,是很棒的教材,亦是非常精彩動人的作品,非常適合國小中年級以上的孩子。
魔女宅急便(全系列8冊中文版首度完整上市)(小麥田)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1337?loc=M_br_60nq68yhb_D_2aabdc_B_1
歷時32年,全系列8冊
中文版首度完整上市
全球獨家限量珍藏魔女書箱
內含:12張日本原版插圖萬年月曆、「魔女」導讀特刊,收錄角野榮子「給臺灣讀者的序」
不管過去多少年,不管吉卜力的動畫看過多少次,打開「魔女宅急便」的書箱,我還是忍不住一本接一本,樂此不疲。小魔女琪琪的魅力魔幻,真是凡人無法擋呀!而且書裡面比起動畫,有更多細膩的描述,對於中低年級的孩子來說,無疑是最美好純真的作品喔!
森林報報(木馬)春夏秋冬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7494?gclid=Cj0KCQiA3Y-ABhCnARIsAKYDH7thzcbbQYBJboaUNv7M3QRoYXmRG6yRNNToUY5_Is_gkJfeORfjANcaAin4EALw_wcB
這一套俄羅斯作家書寫的大自然故事,已經是教科書級經典,少年改寫版、兒童版歷來出過很多次。俄羅斯四季分明,景色、動植物、昆蟲......變化顯著,極能呈現四季自然界之美。這次木馬全譯本找來新的插畫家重新出版,內容細膩精彩,百看不厭,是自然科學+文學的必讀作品,喜歡大自然的同學千萬不要錯過。
#兒少議題類小說(國小中年級以上)
櫃檯沒大人(博識出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3218
好久沒有熬夜把一本厚厚的少年小說一口氣看完了!「櫃檯沒大人」卻讓我一翻開便欲罷不能。
本書作者凱莉楊在90年代跟著父母從中國移民美國,她將自己的童年經歷融入本書,描寫一個熱愛寫作的小女孩,一面協助父母在汽車旅館工作,包辦櫃檯接待,一面努力學習英文,企盼能贏得徵文,幫父母擁有一座自己的旅館。
他們一家雖然飽受殘酷老闆的欺凌,卻仍偷偷協助其他移民、努力過著樂觀、充滿希望的生活。小女孩也結交了許多在「貧窮的雲霄飛車」上飽受歧視、但仍然善良溫暖的「有色」朋友。然而,中國的快速崛起,讓這一群辛苦在美國底層社會苦苦求生的新移民產生了強大的心理衝擊,究竟美國是不是大家心目中的夢想樂園?本書有非常令人感慨的深入描述。
蘋果山丘上的貝絲(小樹)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7486
這本帶有強烈蒙特梭利精神的小說,是我很喜歡的一本作品,只可惜因為封面做得比較古典,書名比較平淡,總要費唇舌推薦半天,學生才願意試讀。其實故事真的很精彩緊湊喔!
故事女主角貝絲失去了父母,在城市姑姑無微不至的照顧下,是一個弱不禁風、害羞內向、敏感緊張的小女孩,卻在因緣際會之下來到了「蘋果山丘」的安妮阿姨家,接觸到了迥然不同的農家生活。
從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的養尊處優,到接觸風霜雨雪的大自然,事事需要自己動手做,貝絲逐漸蛻變成一個健康強壯、自信積極、靈巧勤勞的樂觀女孩。後來,她還經歷了一場冒險,差一點回不了家呢!但是她靠著自己的機敏,勇敢的找到了回家的方法喔!
愛的科學實驗(東方出版社)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2487?sloc=main
這本近似日記體的小說,非常活潑易讀,故事主角是兩個調皮搗蛋、很有個人特色的閨中密友,在學校、家庭之間發生的種種情事。然而探討議題其實很沈重,因爲女主角的母親得了憂鬱症,為了希望母親能變回從前的樣子,女孩努力的想要找到媽媽從前熱愛的鈷藍花,希望能改變一切。
我覺得這本書裡面最有趣的部分是看到國外學校的「科學教育」,教師是如何引導學生,利用科學精神及科學方法,獨立完成一個研究計畫或是實驗。雖然是一本小說,其中也可以看到西方家庭重視心理諮商、教師重視孩子個別差異的狀況,與台灣的科學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寫給媽媽的深夜日記(小天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9618?gclid=Cj0KCQiA3Y-ABhCnARIsAKYDH7sSIh3x4BF6uJr3_GRSENQrX3G887hv4sAeR-Pruljqh9UHEBHpflMaAs7bEALw_wcB
這本書的時空背景很特別,是七十年前印度脫離英國統治、甘地絕食、印度分裂出巴基斯坦的時代。「為什麼宗教信仰不同,人們就要對立?」年僅12歲的妮夏患有失語症,不常說話的她把一切的疑問都寫在日記裡。
妮夏難產而死的母親是穆斯林、醫師父親卻信仰印度教。他們所住的地方即將變成巴基斯坦,因此必須連夜遷徙逃亡,以免遭到不同信仰的偏激者殘害。妮夏將一路逃亡的心情與過程,仔仔細細的寫在日記裏,和天上的媽媽一起分享。
全書充滿異國風情,尤其描寫印度的飲食、生活、宗教信仰及政治,是兒少作品中較少見的。本書亦是紐伯瑞銀獎作品。
#奇幻小說類:
長腳的房子(三民)國小中年級以上適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3564?gclid=Cj0KCQiA3Y-ABhCnARIsAKYDH7uJunqmyzeHFs3nW7QpiaDn-hxDLbP9_14ZoSc8LTnww1rWOmxHdakaAhBVEALw_wcB
去年的奇幻作品真的都很好看,我非常喜歡這本「長腳的房子」,無論是故事、劇情、創意、奇幻場面、主旨、甚至是翻譯,幾乎都無可挑剔!
作者以斯拉夫童話中,守護亡靈的女巫「芭芭雅嘎」傳說作為故事主軸。十二歲的瑪琳卡,她的祖母就是一個「芭芭雅嘎」,自從她有記憶以來,就跟著祖母住在長腳的房子裡,幫忙祖母準備食物、用品,上山下海的四處引渡亡靈。
瑪琳卡夢想過一個平凡女孩的生活:住在普通的房子裡,和普通人做朋友。然而她唯一的朋友卻是這幢長著一對雞腳的怪房子,不但不能離開,而且常半夜三更就搬到陌生的地方,醒來之後,一切又要從頭開始。她痛恨自己的宿命,想方設法逃離,卻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然而,在自我追尋的過程中,她逐漸發現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也經由努力獲得重生,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獨ㄧ無二的道路。
生命意義的探索是成長過程中重要的課題,每個人都會經歷過類似的掙扎。書中每位亡靈在引渡之前,都要帶著這一生最大的收穫與祝福離開,好幾次讓我感動得無以復加。這本書非常適合青少年,也適合仍然不斷摸索人生道路的成人讀者,整本書充滿濃濃的斯拉夫風情,其中更有許多動人的奇幻情境,栩栩如生的筆觸讓人如同身歷其境一樣,璀璨華麗。
殺戒(博識)國高中以上適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0031?gclid=Cj0KCQiA3Y-ABhCnARIsAKYDH7t6eXEtNew8vGJMJGIx0Q_bh7xR3Sh7RGoTLUrzsQnabgGTCeh0stgaAtmlEALw_wcB
當人類的科學與文明臻至極限,壽命得以無限期延長,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逆齡、青春,只是人口不能無止境成長。於是,減輕人口壓力的責任交到了「刈鐮」手上。刈鐮有權奪走人們的性命,在戒律的規範下執行殺人任務,擁有崇高地位。
席翠拉和洛文被選為刈鎌見習生,因為最不願意殺人的人才能獲選。他們開始學習各種殺人技藝。但受到刈鐮組織的權力衝突波及,讓他們陷入只允許一個人存活的生死陷阱。
這部小說題材大膽、創意,劇情緊湊,一開始「刈鐮」的出場便充滿震撼力。作者繼「分解人」四部曲之後,新作再度橫掃暢銷書排行榜,並一舉拿下了普林茲文學銀獎。「當人類不會死亡」生命的意義何在?確實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少年AI(九歌)國小高年級以上適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3000?loc=M_0009_003
九歌兒少文學獎第二名作品。AI人工智慧、機器人、虚擬實境遊戲、科技與人倫.....這是現代科幻小說中最受歡迎的元素,卻跟現代年輕人距離最遠、最不熟悉的「傳統戲曲」做了巧妙的結合一一是《少年AI》這部作品中,最特別的地方。透過傳統戲設計成的關卡,將「感情」這個人類與機器最大的不同之處,鑲嵌其中。(抱歉書名中的A應該是上下相反的,但我打不出來,僅用A字替代。)
印記二部曲(青林國際)國小高年級以上適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5547
「印記一、秘密與審判」這本奇幻小說的設想很有創意:在「聖石鎮」這個地方,所有人一生中重要的事情,都會在皮膚上留下印記,而這些美麗的圖騰和刺青皮膚,在死後則由專人剝製下來,審判過後做成「生命之書」,讓家族永久留存。
然而有一小部分「空白人」是白女巫的後代,他們反對留下印記,因此遭到驅逐。執政者一直教育人民應當誠實無欺、留下印記,並以留下「生命之書」為家族榮耀。
然而主角萊歐拉的父親死後,皮膚卻遭竊了!偷走父親皮膚的人是他的好友。在追蹤父親的秘密時,萊歐拉才發現事情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原本自小到大所深信的一切,原來都是統治者的獨裁工具,萊歐拉的世界在一夕之間崩解,她必須仰賴自我的獨立思考,重新塑造對於世界的認識。
「印記」用生動的故事映照現實社會,鼓勵年輕讀者在面對社會慣常、集體價值觀時,時時保持獨立的思考及勇於挑戰權威的批判精神。這是這本科幻小說最重要的精神所在。
冰花之蜜(小魯)國小低年級以上適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6023?loc=P_0001_090
兩個青少年要跟著爸爸到沒有網路、沒有電、也沒有鄰居的荒山野地去拜訪爺爺的木屋,絕對是一件怨聲載道的苦差事。更何況還沒進門,爺爺竟然就摔了一跤,爸爸只好丟下兄弟倆,回頭帶爺爺去城裡醫院檢查。
這下可好,兩兄弟簡直無聊到快要發瘋!沒想到,就在這棟木屋的閣樓裡,竟然出現了一個精靈!而且因為兄弟倆的疏失,竟把聖誕節才可以出現的聖誕星給放上天空去了!這下,該怎麼辦才好呢?這場奇遇,讓兄弟倆度過了一個這輩子最驚險、刺激的聖誕節。
#自然科普法律類:
我在動物孤兒院,看見愛:犀牛、樹懶、棕熊、亞洲象、台灣黑熊、石虎,愛的庇護所紀實(有方出版社)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6942
你知道為了保住野放小犀牛的命,必須先為他們進行「去角手術」?你知道棕熊面臨人類大量的捕殺,正從十七個國家中滅絕,在俄羅斯境內高速公路兩側,就都是一攤一攤的棕熊標本攤,輕易可以買到整張熊皮、甚至整頭熊?你知道石虎寶寶,從照養、訓練到順利野放,卻仍難逃死亡劫難?
《我在動物孤兒院,看見愛》是一位勇敢而執著的女記者白心儀與她的攝影隊伍,拍攝採訪一個個在絕望中不放棄希望、救傷與保護的故事,也帶我們看到了世界上尚有那些窮盡一切努力保護動物的無名英雄。她將她實地拍攝的紀錄,化為一篇一篇殘酷又溫暖的文字,我紅著眼眶閱讀之餘,也不忘記要推薦給大家,請用力支持她繼續做對的事。
法醫才看得到的人體奧秘(如果)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0415
為什麼可以從屍體變化推斷死亡時間?割傷和刺傷哪個死亡率比較高?如何從傷口的狀態推測凶器和死因?怎麼判斷孩童受傷究竟是不小心或是受虐?失足落海究竟是意外還是惡意詐領保險金?來一趟人體驚奇大旅行吧!
這本「法醫才看得到的人體奧祕」剛開始我怕內容太恐怖,沒想到每次拿出來都會造成學生狂搶書的局面,因為彩色手繪的圖文真是太精彩了!實在是一本大人小孩都會有興趣的書呀!
《只是開玩笑,竟然變成被告?》三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3500
7歲開始打造法律素養:父母與老師都需要的法律教養書(四塊玉文創)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2048
以上這兩本都是寫給孩子看的法律「故事書」,因為寫作的手法都是由故事入手,所以很容易閱讀。我介紹給學生看時,剛開始看到書名很抗拒的學生,翻開之後竟然一天就看完了,而且都讚美「很好看喔!」
三鎖之門(博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1254
這是一本以物理學知識為主題的玄疑小說。作者以物理學專家、參與過許多研究計畫的專業知識背景,迥異於一般半懂不懂的科幻作家,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物理學的概念。像是粒子、反粒子、量子、夸克、宇宙膨脹.....等概念,以專家也擊節讚嘆的創意比喻,給予孩子物理學的啟蒙。更重要的是,小說很好看!
古典文學:
戰國策(好優文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3476?loc=M_0009_015
戰國策裡其實有很多有趣經典的小故事;像是耳熟能詳的「荊軻刺秦王」,拍成電影的「墨攻」、「秦俑」等原著便是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亦被譽為中國三部說話經典之一的史學鉅著,記敘了戰國時代各思想家、縱橫家、軍事家、政治家,利用機智言談及生動寓言,達到嗆國君、說服退兵或進軍、影響上位者決策......之目的的政治遊說經典。其中最為精華之處,即縱橫家的辯論技巧及政治謀略。
繪本圖文類:
小兒子1、爸爸是夜晚暴食龍(親子天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8407
本書是由王文華改寫駱以軍原著散文《小兒子》,原著是駱為第一人稱的敍事者,較適合大人閱讀;王文華將之轉換成小兒子阿甯咕的視角,描述好笑的爸爸與家庭生活,童言童語、逗趣搞笑,讀起來非常輕鬆有趣,不但打破傳統父子觀感,還製成動畫、繪本、讀本、漫畫四棲,甫獲第54屆金鐘獎短篇動畫獎喔!
森林裡的小松鼠:岩村和朗給孩子的春夏秋冬繪本(全套4冊)(小天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5582
小天下的這套書精美絕倫,畫得非常無邪、無憂、無慮,相信很多爸媽看了都愛不釋手。
一目瞭然的國際衝突(聯經)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6767
聯經出了一套「世界公民」系列,像是「不可不知的國際條約」、「難民:世界上最悲傷的旅人」、「世界貧窮:我們窮不是因為懶惰」、「聯合國都在做什麼」......針對全球國際議題,規劃的一系列圖文書,這是其中一本。
我覺得這個系列很不錯,藉由閱讀培養孩子的世界觀、國際觀、開闊眼界、培養同理心,同時認識不同國際的議題,而不是眼中只有台灣。生動活潑的插畫及豐富的圖片,讓孩子更能認識這個世界。
全系列共五本,一書一主題,以詳盡的文字和活潑的插圖,讓孩子對於這個世界有更深入,且極為必要的認識,成為真正的世界公民。
#親子教養諮商類: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寶瓶文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1282
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 (遠流出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0580
擁抱叛逆期(四塊玉文創)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4872
青春期的腦內風暴(高寶)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6279?gclid=Cj0KCQiA3Y-ABhCnARIsAKYDH7t44L-Vj0taPXie-QQZgaHNsKL1C3rwYFRVXPigrk_Jtd9dr-q-L-gaAsN7EALw_wcB
我們的女兒怎麼了?(高寶)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4139
我最近看了五本跟心理諮商、教養有關的書籍,收穫良多。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作者謝依婷是一位兒少心理醫生,在兒童&青少年的心智科診間,紀錄下一個個真實的故事。這些故事有些讀起來怵目驚心,像是四歲女孩拿玩具刀,瘋狂地把黏土人切割成碎塊,原來她長時間慘遭娃娃車司機性侵;還有文靜乖巧的女孩反鎖房門,一口氣吞了五十幾顆藥,原來她遭受霸凌,深陷憂鬱深淵;看起來陽光的女孩,竟想用毛巾勒死自己!原來她長期受到父母的負面狀況影響。
這些故事也有些讀起來令人喟嘆。例如:媽媽假裝不知道女孩戀上同性,那種沉默,令她窒息;少年穿著全身迷彩、戴頭盔、背刺刀,坐在書桌前面念書,是亞斯執著的特質;還有過動的孩子,明明有機會治療,卻一而再再而三的錯過時機.....
藉由一個個的案例,凸顯了謝醫師所說:「每個自我傷害的行為背後,可能都有一顆很想被看見、被好好愛著的心。」在孩子陷入情緒困境時,家人是第一道防線,如果能夠及時發現孩子情緒的變化,了解孩子的困難,陪伴他找到專業的治療師、醫師,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本書是《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長期輔導少年犯的日本精神科醫生,他在觀察與研究之後發現,我們常認為犯罪少年不知悔改、沒有同理心、缺乏判斷力、情緒衝動,其實是「認知」上出了問題。
犯下殺人、強暴的少年重刑犯,並非天性兇神惡煞、攻擊性強,他們大多數是無法適應一般教育的孩子:班上成績倒數、容易生氣、丟三落四、無法融入團體生活、遭到排擠和霸凌。
因為認知能力不足,造成在學校學習的程度低落、無法跟上進度,自信心潰堤,於是容易走上歧途。這些孩子在小學階段就不斷透過「問題行為」發出「求助訊號」,然而,卻沒有得到適當的幫助。宮口醫師教導家長和老師每天只要花五分鐘,以不會傷害兒童心靈的「認知功能強化訓練」,便能夠逐漸改善認知能力。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工具書喔!
第三本《擁抱叛逆期》作者羅可是一位學校的輔導諮商師,專長是與孩子談心、深入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問題。閱讀本書,家長可以學習到如何與孩子說話,以及共同解決孩子問題的技巧。翻開目錄,都是家長常見的問題:不寫功課、沈默不語、與同學衝突、嗆老師、憂鬱.......而羅可老師則一一予以破解。
第四本是「青春期的腦內風暴」。這本書稍稍有點厚、有點硬,專有名詞比較多,不過對於青少年多腦內生理構造與解析非常清楚,而且從生理面來談,感覺十分客觀而且證據充足,只是可能要有些時間和耐心慢慢看。
最後一本我真心推薦所有有女兒的媽媽等應該去看一遍,我覺得幫助真的很大!最近我身邊很多朋友的女兒情緒出狀況,憂鬱、拒學、崩潰焦慮的比例很高,尤其最近快要學測、會考了,我覺得做父母的如果能夠了解如何面對及引導女兒的情緒,會很有幫助。「我們的女兒怎麼了」作者是非常有經驗的女校諮商師,對女孩問題觀察入微,而且提出了很多專業解決問題的作法。我覺得這本書對我自己放鬆心情也很有幫助,因此我也送了女兒一本,叮囑她一定要看。
奇 士 勞 斯 基 辛 波 絲 卡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吳爾芙:如何閱讀一本經典?】
如果想成為優秀的寫作者,閱讀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但在面對眾多經典文學作品時,我們該閱讀什麼、該怎麼閱讀呢?
底下這篇文章,是英國作家吳爾芙對於閱讀的一些建議。分別提到了小說、傳記和詩歌的閱讀。
一起來看看她的觀點吧。
-
關於讀書的建議 / 維吉尼亞·吳爾芙
首先,我想要強調一下,這個題目是個問句。而這個問題,即便我答得上,怕也只是對我自己合適,並不適合你們。關於讀書,能給別人的建議,最多只有一點,那就是,不要去聽別人怎麼講,只管順著自己的天性,動動腦筋,得出自己的結論就好。在任何其他地方,我們或許都要受到法律和習俗的約束,唯獨這裡,我們絲毫不需要。
怎樣才能在這片紛擾的混亂中理出頭緒,才能從讀書中得到最大的快樂呢?
一、如何讀小說?
說來似乎簡單,既然書有不同——有小說、傳記、詩歌的分別——我們就該把書分門別類,從每門每類中挑出他理所應讀的書就好了。可讀者對書抱有的期望,跟書所能給予讀者的相比,往往是大相徑庭。我們最常做的,就是三心二意、不明就裡地翻開一本書,讀小說希望它真實,讀詩希望它虛幻,讀傳記又要滿紙美言,讀歷史必要迎合我們的成見。我們讀書的時候,只有摒棄這些先入之見,才能有一個值得稱道的開端。不要對著作者指手畫腳;而要站在他的立場之上,成為他的同道和共謀。或許,想要對小說家都在做些什麼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最快的方法不是去讀小說,而是自己寫一寫;親身體驗一下駕馭文字的艱難萬險。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某件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情——譬如,街角那兒,有兩個人在聊天,而你,是如何從他們身邊走過的。有一棵樹,在搖曳;燈光,在閃爍;那兩個人的交談,聽上去很好笑,卻又讓人覺得悲傷。這樣一幅畫面,整個構思,似乎全被包含在那一瞬間。
但如果,你也來試一試,把這一幕付之於筆端,你就會發現,這一瞬間變成了千千萬萬支離破碎、互相矛盾的印象了。有些印象需要我們去淡化,另一些則需要強調;就這樣寫著寫著,說不定,原先體會到的那種情緒就已經蕩然無存了。這時候,再把這幾頁思緒不清、雜亂無章的稿紙丟在一旁,去讀一讀狄福,簡·奧斯丁,哈代,讀一讀那些偉大的小說家他們的作品。這樣一來,對他們的偉大之處,想必你一定更有體會了。也才能明白,這不單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狄福也好,簡·奧斯丁也好,湯瑪斯·哈達也好,還讓我們活在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
讀《魯濱遜漂流記》,我們就是在一條坦途上跋涉;一樁樁的事情接踵而至;這些事兒和它們先後發生的順序就是一切。可對狄福來說,如此至關緊要的戶外生活和探險歷程,到了簡·奧斯丁那裡就一文不名了。取而代之的,是客廳和人們的閒言碎語,以及從這些閒言碎語中,像鏡子一般,折射出來的人物性格。等我們習慣了這客廳和其間的鏡像,再轉向哈代時,便又會覺得峰迴路轉了。成片的沼澤環繞四周,群星在我們頭上閃爍。這兒,展現給我們的,是人性的另一面——獨處時最易浮現的黑暗,而非陪伴時的光明之面。與我們相關的,不再是人類,而是自然和命運。不過,儘管這些世界千差萬別,每一個卻都和諧一致。因為它們的造世主,都莫不小心謹慎,在自己獨特的視角下,恪守其規。或許他們也會讓我們殫精竭慮,但他們從不像二三流的作家那樣,經常在一本書裡,混淆了兩種現實,讓我們無所適從。這樣看來,讀完一個大作家的作品,再去讀另一個——從簡·奧斯丁到哈代,從皮科克到特羅洛普,從司各特到梅瑞德斯——這就好像讓人連根拔起,被丟來拋去;從這兒給扔到了那兒。讀小說,是一門艱難而複雜的藝術。要想從小說家,尤其是那些偉大的小說家那裡,領悟到他們所給予的一切,那就一定要有非常敏銳的感覺,和非常大膽的想像力。
二、為何讀傳記和回憶錄?
但是,只消看上一眼書架上那些五花八門的書,便可以知道,沒有幾位作家,可以稱得上「偉大」;更沒有幾本書,稱得上藝術。比方說,和小說、詩歌肩並肩放在一起的這些傳記或自傳,無非是些名人傳記,寫的都是死去已久、為人遺忘了的人。不過,就因為它們算不上「藝術」,我們就不去讀了嗎?還是說,我們應該讀一讀,只是,需要我們換一種方式,帶著不同的目的去讀?譬如,為了滿足我們不能自已的好奇心,就像有時,夜幕降臨後,我們從一幢大房子前經過,看到家家戶戶點亮了燈火,又還未放下窗簾,一層一層都在上演著人生戲劇的方方面面,我們會情不自禁停下腳步。這時,我們對這些人的生活,便會滿腹好奇——僕人們在傳閒話,紳士們在吃晚餐,女孩子為了聚會在梳妝打扮,窗邊的老婦人打著毛衣。這些人是誰,他們都做些什麼,姓什麼名誰,工作地位怎樣,都有些什麼想法,又有些什麼樣的經歷?
傳記和回憶錄就是在回答這些問題,就這樣,點亮了萬家燈火;向我們展示人們的日常生活,他們的辛苦勞作,成功失敗,飲食愛恨,直至他們死去。有時,在我們的注目下,這幢房子漸漸消失了,鐵柵欄也消失了,我們來到了海上;我們去打獵,遠航,戰鬥;我們站在了野蠻人和戰士們之中;我們參加了偉大的戰役。或者,要是我們高興留在英格蘭,留在倫敦,場景同樣改變了;街道變窄了,房子變小了,窗子成了小格子,屋裡擠得很,還散發著一股臭氣。我們看到一位詩人,多恩,就被迫從這樣的一所房子裡走了出來,因為這兒的牆壁太薄,抵擋不住孩子們的哭鬧。我們可以跟著他,沿著書間的小路,到特威克南;去著名的貝德福德夫人公園看看,這是貴族和詩人愛去的地方;接著,路一轉,我們又走到了威爾頓莊園,那座建在山坡下的豪宅,聽一聽錫德尼給他的妹妹讀《阿卡狄亞》;接著,就去那片濕地間走一走,親眼看看那著名的浪漫故事裡獨具特色的鷺;接下來,再次向北,跟著另一位彭布羅克夫人,安妮·柯利弗德,去看一看她的廣袤荒野,要麼,讓我們沖向城市,看一看加布裡埃爾·哈威如何一身黑絲絨,與斯賓塞爭論詩歌,不過,一定要小心別笑出聲來了。
伊莉莎白時期的倫敦,既黑暗又輝煌,在這裡跌跌撞撞地摸索前行,沒有什麼比這更有趣了。不過,我們也不能總待在那兒。因為鄧普爾和斯威夫特、哈利還有聖·約翰在召喚我們繼續前行;要搞清楚他們之間的爭執,弄明白他們每個人的性格,會花上我們太多時間;等到我們對他們感到不厭其煩了,我們就繼續前進,走過一位一身珠光寶氣的黑衣女士,走到撒母耳·詹森,走到戈德史密斯,走到加里克那裡;要不然,我們就穿過海峽,只要我們願意,去見一見伏爾泰和狄德羅,見一見杜·德芳夫人;然後,再折回英國,再回到特威克南——有些地方和有些名字總是一再出現!——貝德福德夫人曾在這裡擁有過自己的花園,之後,教皇也曾安居於此,還有草莓山莊,沃波爾的家。不過,沃波爾又向我們引薦了許多新的面孔。這麼多的房子等著我們去拜訪,這麼多的門鈴等著我們去敲響,恐怕我們一時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比如說,我們來到貝裡斯小姐的門口,正在遲疑,就在這時,薩克雷走上前來;沃波爾鍾情的這位小姐,恰是他的好友。
就這樣,我們只是跟著一位朋友去見另一位朋友,從一座花園走到了另一座花園,拜訪了一幢房子,又去了另一幢房子,就已經從英國文學的一頭走到了另一頭,然後,才意識到,我們又回到了此時此刻,倘若此時此刻和已然逝去的時時刻刻可以如此判然分開的話。而這,便可以算作是,我們閱讀傳記和書信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借此重新點亮舊窗子裡的燈火;可以看到那些故去的名人,他們的起居生活,還可以想像一下,我們離他們是如此之近,可以時不時地,趁他們不備,抓住他們的小秘密,或是,抽出一部劇作、一首詩,看看當著作者的面讀起來,會不會有什麼不同。不過,即便如此,新的問題也會隨之而來。
我們一定會問,一本書,在多大程度上,會受其作者生活的左右呢——在多大程度上,我們可以把生活中的這個人等同於作者呢?要知道,文字是如此敏感,太容易受到作者的性格影響,那麼,因為他的生活所帶給我們的喜怒哀樂,在我們讀書的時候,有多少可以保留,又有多少可以聽之任之呢?讀到傳記和書信,這樣的問題就接踵而來,而這些問題,必須由我們自己一一作答,因為,要是在如此私人的問題上,還被別人的喜好牽著走,那簡直是太要命了。
不過,讀這類書倒也可以抱著另外一種目的,不為品讀文字,不為瞭解名人,而是為了讓我們的創造力保持活躍、得以鍛煉。書架右手邊不是有一扇打開的窗子嗎?把書放在一旁,看看窗外多好!這樣的畫面真讓人耳目一新,渾然天成,不費心思,不相關聯,又永不停歇——馬駒在田間奔跑,水井旁的女人正往水桶裡打水,驢子昂首嘶鳴。
圖書館裡的大部分書,不過就是對此的記錄而已,不管這些轉瞬即逝的片刻,屬於男人也好,女人也好,驢子也好。而任何文學,隨著它日漸老去,都會留下一些故紙堆,用一種再也聽不到了的口音,顫顫巍巍地,講述著那些消逝了的瞬間和被遺忘了的生命。不過,要是你一頭鑽進了這些故紙堆,並且還能以此為樂的話,一定會大有所獲,因為即使這裡記錄的人類生活已為人所棄,註定會湮滅,可留下的遺跡也會讓人嘆為觀止。
三、讀詩歌的樂趣
但故紙堆終究會讓人厭煩,我們再也懶得去絞盡腦汁,把威爾金森們,班伯里們,還有瑪利亞·艾倫們告訴我們的隻言片語拼湊完整。他們缺乏藝術家的才能,不懂得運籌帷幄、刪繁就簡;就算是他們自己的生活,也難以說出個所以然來;就算是個好素材,到了他們手中也會走了樣。他們最多,只能給我們羅列一些事實,而僅只是事實的話,還遠遠稱不上小說。就這樣,在看夠了這些半吊子的所謂作品之後,我們就不再樂意去尋找一些人物的只光片影,而是要去領略小說的那種,更宏大、更抽象、更純粹的真實。就這樣,我們的心中孕育出了一種情緒,強烈、普遍、不關注細節,而是隨著節奏,反復出現。這種情緒最自然的流露,就是詩歌;也就是說,等到我們差不多能寫出詩來了,便是到了讀詩的最好時機。
西風啊,何時你才會刮起?
才能讓細雨,淅淅瀝瀝。
可愛的人兒啊,何時我才可以
再把你擁入懷中,同床共語。
詩歌的感染力如此之強,又如此的直截了當,這一瞬間,詩歌完全佔據了我們的心靈,吞噬了一切感覺……
可話說回來,目標固然美好,但誰讀書是為了什麼可為啊?就沒有什麼追求,僅僅是因為它們自身的美好,才讓我們孜孜以求嗎?難道追求樂趣本身,不可以視為我們的最終目的嗎?讀書不正是如此?至少,我有時會這樣想,等到最後的審判來臨的那天,所有偉大的征服者、大律師和政治家們都將獲得上帝的獎賞——王冠,名譽,和不朽的豐碑上鐫刻的名字;可看到我們夾著書走來,萬能的上帝一定會轉過頭去,不無幾分嫉妒地跟彼得說,「你看,這些人不需要我的獎賞。我們這兒也沒有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就愛讀書。」
-
❤今年不追煙火了,1500人一起知識跨年
http://s.accupass.com/Ky6rjG
❤明年不說道理了,三分鐘說18萬個故事
https://hahow.in/cr/storyteller
奇 士 勞 斯 基 辛 波 絲 卡 在 [討論] 吳明益臉書-一門課堂的長書單-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一門課堂的長書單】
這學期我在開設「當代世界文學選讀」時,期初開了一個20個國家,31本書的書單給學生
。這個書單是他們分組作業選擇的對象,也是期末評論的選擇書單。
但我的期中作業則是他們展示自己的書單給我看,我的要求是,選擇他們至今印象深刻的
,二戰後世界文學作品。至少要十個國家,十本書,以此繪製一幅屬於自己的世界文學地
圖,並且說明選擇這些書的理由。
期中結束,我仔細批閱每個人的作業,將其彙整成一個45個國家(地區),長達400餘本
的書單。
這份書單大致有幾個方向可以觀察:一是做為教師的我的書單,如何影響了他們。二是他
們在少年時期的閱讀印象,如何深深地紮根在意識裡。三是市場與文學雜誌如何影響他們
的閱讀選擇。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影視改編是這個世代即為重要的閱聽判斷來源。
我把這份書單與各位分享,一方面是這份書單對我甚有啟發,二是因為我的臉友有眾多出
版人。希望您們的書列名其上,並且知道您們的努力,曾造成某些人人生裡的一瞬靈光。
★瑞典
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千禧年三部曲」(8)
約翰.傑維德.倫德維斯特(John Ajvide Lindqvist),《血色童話》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omer),《巨大的謎語》
菲特烈.貝克曼(Fredrik Backman),《明天別再來敲門》
瑪莉亞.恩尼斯坦(Maria Ernestam),《巴斯特的耳朵》
米克.約斯(Michael Hjorth),《我不是兇手》
★挪威
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蘇菲的世界》(4)、《紙牌的秘密》(2)
尤.奈斯博(Jo Nesbo),《知更鳥的賭注》、《雪人》
佩爾.派特森(Per Petterson),《長夜將盡》
★丹麥
伊莎.丹尼蓀(Isak Dinesen),《不朽的傳說》
猶希.阿德勒.歐爾森(Jussi Adler-Olsen),《字母之家》
安.佛提耶(Anne Fortier),《茱麗葉》
安娜.洪(Anne Holm),《北方自由》
★荷蘭
亞德里安.凡迪斯(Adriaan van Dis),《遇上一隻狗》
★英國
J.K.羅琳(J.K Rowling),《哈利波特》(17)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1984》(4)、《動物農莊》(2)
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黑暗之眼》、《蒼蠅王》(4)
約翰.羅納德.魯埃爾.托爾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魔戒》(3)
華森(S. J Watson),《別相信任何人》(3)
石黑一雄,《別讓我走》、《夜曲》(2)
伊恩.麥克伊旺(Ian McEwan),《初戀異想》(2)、《判決》
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魔鬼的詩篇》、《哈樂與故事之海》、《午夜之
子》
朵莉斯.萊辛(Doris Lessing),《第五個孩子》、《特別的貓》
尼爾.蓋曼(Neil Gaiman),《好預兆》、《魔是魔法的魔》
安潔拉.卡特(Angela Carter),《焚舟記》
潔西.波頓 (Jessie Burton),《打字機上的繆思》
羅爾德溯F爾(Roald Dahl),《查理與巧克力工廠》
泰瑞.普萊契(Sir Terry Pratchett),《碟形世界》
吉莉.麥克米倫(Gilly Macmillan),《班恩不見了》
麗莎.威廉森(Lisa Williamson),《對不起,我不正常》
馬丁.艾米思(Martin Amis),《時間箭》
葛雷安.葛林(Greene Graham),《布萊登棒棒糖》
蕾秋.喬伊斯(Rachel Joyce),《一個人的朝聖》
安東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發條橘子》
安潔拉.卡特(Angela Carter),《焚舟記》
大衛.海爾(David Hare),《天窗》
馬克.瑞文希爾(Mark Ravenhill),《游泳池(沒水)》(Pool (No water))
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童年末日》
戴安.賽特菲爾德(Diane Setterfield),《第十三個故事》
凱洛.安.達菲(Carol Ann Duffy),《癡迷》
蘇菲.金索拉(Sophie Kinsella),《1920魔幻女孩》
克里夫.巴克(Clive Barker),《血之書》
威廉.馬羅尼,《圓桌武士》
希拉蕊.曼特爾(Hilary Mantel),《狼廳》
杜瑞爾(Gerald Durrell),《希臘狂想曲》
亞當.奈韋爾(Adam Nevill),《16號公寓》
馬賽爾.泰魯(Marcel Theroux),《極北》
愛德溫.艾勃特(Edwin Abbott Abbott),《平面國》
約翰.伯格(John Berger),《我們在此相遇》
★愛爾蘭
柯姆.托賓(Colm T鏙b璯),《布魯克林》(10)
愛瑪.唐納修(Emma Donoghue),《房間》(3)
約翰.康納利(John Connolly),《失物之書》(2)
約翰.博伊恩(John Boyne),《穿著條紋衣的男孩》(2)
薩繆爾楊岱J特(Samuel Beckett),《等待果陀》
西西莉雅.艾亨(Cecelia Ahern),《在這裡等你》、《PS,我愛你》
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大海》
向達倫(Darren Shan),《向達倫大冒險》
★蘇格蘭
厄文.威爾許(Irvine Welsh),《猜火車》
★法國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12)、《生活在他方》(2
)、《可笑的愛》
聖-修伯里(Antoine Marie Jean-Baptiste Roger),《小王子》(5,本書出版
於1943年,略早於我們規定的1945年)、《風沙星塵》
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屈服》(2)、《無愛繁殖》
派屈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戴眼鏡的女孩》(2)、《暗店街》(2)、
《地平線》
卡謬(Albert Camus),《瘟疫》(2)、《異鄉人》(2)
瑪格麗特.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情人》(2)、《廣島之戀》
法蘭絲瓦.莎岡(Fran蔞ise Sagan),《日安憂鬱》(2)
妙莉葉.芭貝里(Muriel Barbery),《刺蝟的優雅》(2)
尚-多米尼克.鮑比(Jean-Dominique Bauby),《潛水鐘與蝴蝶》(2)
紀優.穆索(Guillaume Musso)《你會在嗎》、《紙女孩》
克里斯提昂.賈克(Christian Jacq),《尼羅河新娘》
伊夫.納瓦爾(Yves Navarre),《一隻世故的法國貓》
艾力克-埃馬紐埃爾.史密特(Eric-Emmanuel Schmitt),《最後12天的生命之旅》
菲利普・德朗(Philippe Delerm),《一直下雨的星期天》
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憝i-Strauss),《憂鬱的熱帶》
勒.克萊喬(J. M. G. Le Clezio),《饑餓間奏曲》
亨利-皮耶.侯歇(Henri-Pierre Roch憿^,《夏日之戀》
塔提娜.德羅尼(Tatiana de Rosnay),《莎拉的鑰匙》
紀優.穆索(Guillaume Musso),《然後呢…》
布希姬.紀侯(Brigitte Giraud),《愛情沒那麼美好》
尚-路克.南希, 瑪蒂德.莫尼葉(Jean-Luc Nancy、Mathilde Monnier),《疊韻:讓
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家與舞蹈家的思辨之旅》
皮耶.勒梅特(Pierre Lemaitre),《籠子裡的愛麗絲》
★西班牙
卡洛斯.魯依斯.薩豐(Carlos Ruiz Zafon),《風之影》(6)、《天使遊戲》、《天
空的囚徒》
胡利歐.亞馬薩雷斯(Julio Liamazares),《黃雨》(2)
喬莫.卡布列(Jaume Cabr憿^,《河流之聲》
戴利貝斯(Miguel Delibes),《山路彎彎》
米蓮娜.布斯凱(Milena Busquets),《這也會過去》
荷西.卡洛斯.索摩薩(Jose Carlos Somoza),《時光閃電》
費南多.德里亞斯迪貝斯與亞歷士.羅維拉(Fernando Trias de Bes、Alex Rovira),
《當幸運來敲門》
胡安.荷西.米雅斯(Juan Jos och Mill ochs),《這就是孤獨》
★葡萄牙
喬賽.薩拉馬戈(Jose Saramago),《盲目》(3)、《修道院紀事》
★瑞士
馬克.米榭-阿瑪德利(Marc Michel-Amadry),《30街的兩匹斑馬》
★德國
徐四金(Patrick S榊kind),《香水》(9)
荷塔.慕勒(Herta M棊ler),《呼吸鞦韆》(5)
法蘭克.薛慶(Frank Sch酹zing),《群》(3)、《科隆911》
安妮.法蘭克(Annelies "Anne" Marie Frank),《安妮日記》(3)
柯奈莉亞.馮克(Cornelia Funke),《墨水心》(2)
費迪南.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罪行》(2)
鈞特.格拉斯(G榀ter Wilhelm Grass),《鐵皮鼓》
齊格飛.藍茨(Siegfried Lenz),《德語課》
瓦爾特.莫爾斯(Walter Moers),《夢書之城》
茱迪思.夏朗斯基(Judith Schalansky),《長頸鹿的脖子》
妮娜.葛歐格(Nina George),《巴黎小書店》
瑟巴斯提昂.費策克(Sebastian Fitzek),《獵眼者》、《治療》
帖木兒.魏穆斯(Timur Vermes),《希特勒回來了!》
徐林克(Bernhard Schlink),《我願意為你朗讀》
雷克(Christoph Rehage),《徒步中國》
瓦爾特.莫爾斯(Walter Moers),《夢書之城》
米爾雅.培斯樂(Mirjam Pressler),《苦澀巧克力》
★奧地利
艾芙烈.葉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鋼琴教師》
丹尼爾.葛拉陶(Daniel Glattauer),《失眠的北風吹來愛情》、《第七道海浪許下願
望》
托馬斯.布熱其納(Thomas Brezina),「冒險小虎隊系列」
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Christine Nostlinger),《罐頭裡的小孩》
★匈牙利
克里斯多夫毓捏q塔(Krist鏹 縵ota),「惡童三部曲」(4)、《文盲》
彼得.加多斯(P彋er G嫫dos),《黎明前說我愛你》
因惹.卡爾特斯(Imre Kertesz),《非關命運》
★捷克
博胡米爾.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過於喧囂的孤獨》(2)
★波蘭
辛波斯卡(Wislawa Szymborska),《鹽》、《辛波絲卡》(4)、《黑色的歌》、《給
我的詩:辛波絲卡詩選1957–2012》
魯熱維奇(Tadeusz R? ewicz),《走路的藝術:魯熱維奇詩選1945 - 2008》
布魯諾.舒茲(Bruno Schulz),《鱷魚街》
奧爾嘉.朵卡萩(Olga Tokarczuk),《太古及其它時間》
安傑・薩普科夫斯基(Andrzej Sapkowski),「獵魔士系列」
瑞薩德.卡普欽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帶著希羅多德去旅行》
斯拉夫莫.拉維茲(Slavomir Rawicz),《漫漫長路:追尋自由的真實故事》
★愛沙尼亞
托努.歐內伯魯(Tonu Onnepalu),《邊境國》
★義大利
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4)、《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樹上的男爵》、《宇宙連環圖》(2)、《不存在的騎士》、《帕洛馬先生》、《困難的
愛》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玫瑰的名字》、《布拉格墓園》
盧易吉.皮蘭德婁(Luigi Pirandello),《死了兩次的男人》。
希瓦娜.達瑪利(Silvana De Mari),《最後的精靈》
★奈及利亞
班.歐克里(Ben Okri),《魔幻年代》(5)
奇努瓦.阿契貝(Chinua Achebe),《分崩離析》
★塞內加爾
阿密娜達.索.法勒(Aminata Sow Fall),《還魂者》
森奔.烏斯曼(Sembene Ousmane),《哈喇魔咒》
★尼日
沃萊.索因卡(Wole Soyinka),《詮釋者》、《獄中詩抄》
欽努阿.阿契貝(By Chinua Achebe),《瓦解》
★南非
柯慈(J. M. Coetzee),《屈辱》(11)、《雙面少年》
★加拿大
瑪格麗特毽R特伍(Margaret Atwood),《使女的故事》(14)、《潘妮洛普》、《盲眼
刺客》、《可以吃的女人》、《末世男女》
楊.馬特爾(Yann Martel),《少年pi的奇幻漂流》(9)
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出走》(3)、《太多幸福》(2)、《城堡岩石海景
》、《感情遊戲》、《相愛或是相守》、《幸福陰影之舞》、《雌性生活》
丹尼斯.德希歐(Denis Theriault),《小郵差》(2)
蓓倫.詹森(Plum Johnson),《這已是我全部的愛》
艾琳諾.可兒(ELeanor Coerr),《一千隻紙鶴》
羅伯特.查爾斯.威爾森(Robert Charles Wilson),《時間迴旋》
麥可.布萊克(Michael Blake),《與狼共舞》
安.羅瑞.卡特(Anne Laurel Carter),《牧羊人的孫女》
艾蜜莉.孟德爾(Emily St. John Mndel),《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
愛若許.伊拉尼(Anosh Irani),《沒有悲傷的城市》
★美國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老人與海》(5)
納博可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蘿麗塔》(5)
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地海故事系列」(5)
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大教堂》(3)、《能不能請你安靜點》
菲利浦.狄克(Philip K. Dick),《銀翼殺手》(3)
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長路》(3)
沙林傑(J. D. Salinger),《麥田捕手》(3)
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幻影書》(3)
史蒂芬妮.梅爾(Stephenie Meyer),《宿主》(2)、《暮光之城》(2)
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姊姊的守護者》(2)、《事發的19分鐘》
珍妮佛.伊根(Jennifer Egan),《時間裡的癡人》(2)
露薏絲.勞瑞(Loise Lowry),《記憶傳承人》(2)
蘇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飢餓遊戲》(2)
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十二月十日》、《恭喜畢業:離開學校後,最重
要的事》
理察.葉慈(Richard Yates),《十一種孤獨》、《真愛旅程》
史蒂芬.金(Stephen Edwin King),《牠》、《綠色奇蹟》
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火星紀事》、《華氏451度》
安妮.普露(Annie Proulx),《斷背山》
妮可.克勞斯(Nicole Krauss),《愛的歷史》
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在路上》
威廉.柏洛茲(William Burroughs),《裸體午餐》
克爾特.馮內果(Kurt Vonnegut),《第五號屠宰場》
菲莉絲.卡司特(P. C. Cast)、克麗絲婷.卡司特(Kristin Cast),《夜之屋》
菲利浦.羅斯(Philip Milton Roth),《凡人》
芙蘭納莉.歐康納(Flannery O’Connor),《好人難遇》
索爾.貝婁(Saul Bellow),《更多的人死於心碎》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旁觀他人之痛苦》
布蘭登.山德森(Brandon Sandersion),《諸神之城伊嵐翠》
史考特.伯格(A. Scott Berg),《天才:麥斯威爾.柏金斯與他的作家們》
布蘭登.山德森(Brandon Sanderson),《迷霧之子》
克里斯托弗.鲍里尼(Christopher Paolin),《龍騎士》
傑瑞.史賓尼利(Jerry Spinelli),《星星女孩》
芮貝卡.史克魯特(Rebecca Skloot),《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
貝卡.費茲派翠克(Becca Fitzpatrick),《暗夜天使》
丹尼爾.凱斯(Daniel Keyes),《二十四個比利》
蘇西耶.凡卡德希(Sudhir Venkatesh),《我當黑幫老大的一天》
米奇椰蒪落飽]Mitch Albom),《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艾薩.卡特(Forrest Carter)《少年小樹之歌》
史蒂芬.切波斯基(Stephen Chbosky),《壁花男孩》
賈斯.史坦(Garth Stein),《在雨中等你》
潔西.杜加(Jaycee Dugard),《被偷走的人生》
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甘蒂斯.布希奈爾(Candace Bushnell),《凱莉日記》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機器人系列」
以撒.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傻子金寶》
麥可.康納利(Michael Connelly),《詩人》
托德毀粟S拉瑟(ToddStrasser),《浪潮》
丹.布朗(Dan Brown),《達文西密碼》
雷蒙.史尼奇(Lemony Snicket),《波特萊爾大遇險》
喬治.馬汀(George R. R. Martin),《冰與火之歌》
薛曼.亞歷斯(Sherman Alexie),《一個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實日記》
瑪莉.波.奧斯本(Mary Pope Osborne),《神奇樹屋》
歐森.史考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戰爭遊戲》
貝卡.費茲派翠克(Becca Fitzpatrick),《暗夜天使》
菲莉絲.卡司特、克麗絲婷.卡司特(P. C. Cast、Kristin Cast),《夜之屋》
柯琳.霍克(Colleen Houck),《白虎之咒》
艾瑞克.拉森(Erik Larson),《白城魔鬼:奇蹟與謀殺交織的博覽會》
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藍色加薩》
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愛因斯坦的夢》
埃里奇.西格爾(Erich Segal),《這就是愛情》
奇塔.蒂娃卡魯尼(Chitra Banerjee Divakaruni),《我心姊妹》
★巴西
保羅.科爾賀(Paulo Coelho),《牧羊少年奇幻之旅》(11)、《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
》、《薇若妮卡想不開》
★墨西哥
卡洛斯.富安蒂斯(Carlos Fuentes),《墨西哥的五個太陽》
魯佛(Juan Rulfo),《佩德羅.巴拉莫》
★哥倫比亞
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燰 M嫫quez),《百年孤寂》(10)、《愛在瘟
疫蔓延時》(2)、《異鄉客》(2)、《枯枝敗葉》、《沒有人寫信給上校》
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Juan Gabriel V嫳quez),《聽見墜落之聲》
蘿拉.芮絲垂波(Laura Restrepo),《癲狂》
★瓜地馬拉
阿斯圖里亞斯(Miguel Angel Asturias),《玉米人》(2)
★阿根廷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虛構集》(2,本書為1944年出版)、《波赫士全集》
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2)
安娜.瑪麗亞.舒阿(Ana Maria Shua),《微小說》
帕德里西歐.普隆(Patricio Pron),《父親的靈魂在雨中飄升》
★秘魯
巴爾加斯.尤薩(Mario Vargas Llosa),《公羊的盛宴》(5)、《城市與狗》
★智利
聶魯達(Pablo Neruda),《聶魯達雙情詩》(9)
羅貝托.博拉紐(Roberto Bola隳),《2666》、《遙遠的星辰》
羅伯特.安布埃羅(Roberto Ampuero),《斯德哥爾摩情人》
★俄羅斯(蘇聯)
鮑里斯椰C昂尼多維奇楔痟粟S納克(Борис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стерн
ак),《齊瓦哥醫生》(2)
索忍尼辛(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伊凡.傑
尼索維奇的一天》。
謝爾蓋.盧基揚年科(Сергей Лукьяненко),《巡者系列》
迪米崔.高佛斯基(Dmitry Glukhovsky),《戰慄深隧metro2033》
★白俄羅斯
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1)、《我還是想你媽
媽》(10)、《車諾比的悲鳴》(4)、《鋅皮娃娃兵》
★韓國
韓江,《素食者》(7)
孔枝泳,《熔爐》(6)
全民熙,《符文之子》(2)
李榮道,《龍族》(2)
趙京蘭,《舌尖上凋落的愛情》
申京淑,《請照顧我媽媽》
金壽映,《你的夢想是什麼:在25個國家相遇的365個夢想》
金河仁,《菊花香味》
丁柚井,《七年之夜》
崔仁浩,《夢遊桃源圖》
★北韓
李晛瑞,《擁有7個名字的女孩:一個北韓叛逃者的真實故事》
潘迪,《控訴》
朴研美,《為了活下去》
★日本
太宰治,《人間失格》(8)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5)、《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4)、《沒有色彩的多崎作
以及他的巡禮之年》(2)、《發條鳥年代記》、《睡》、《身為職業小說家》、《沒有
女人的男人們》、《海邊的卡夫卡》、《1Q84》
湊佳苗,《告白》(5)、《花之鎖》
東野圭吾,《空洞的十字架》、《白夜行》(3)、《嫌疑犯X的現身》、《解憂雜貨店》
(2)
乙一,《平面犬》、《天地妖狐》、《夏天 煙火 我的屍體》、《GOTH 斷掌事件》(2)
島田洋七,《佐賀的超級阿嬤》(2)
夢枕貘,《陰陽師》(2)
大江健三郎,《飼育》(2)
吉本芭娜娜,《甜美的來生》、《白河夜船》、《身體都知道》
伊坂幸太郎,《死神的精確度》、《宅配男與披頭四搖籃曲》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愛的飢渴》
安部公房,《砂之女》
遠藤周作,《深河》
野村美月,《文學少女》
東山彰良,《流》
淺野敦子,《未來都市NO.6》
小栗蟲太郎,《完全犯罪》
山田宗樹,《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小野不由美,《十二國記》
山本文緒,《渦蟲》
向田邦子,《父親的道歉信》
萬城目學,《鹿男》
沖方丁,《天地明察》
野坂昭如,《螢火蟲之墓》
川本三郎,《我愛過的那個時代》
小熊英二,《活著回來的男人》
結城光流,《少年陰陽師》
吉田修一,《怒》
川村元氣,《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
宮部美幸,《扮鬼臉》
野村美月,《文學少女》
川上弘美,《溺》
日高由香,《對不起》
中川雅,《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
谷川俊太郎,《二十億光年的孤獨》
★土耳其
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純真博物館》(16)、《我的名字叫紅》(2)、《我
心中的陌生人》
★阿富汗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追風箏的孩子》(13)、《遠山的回音》(4)
、《燦爛千陽》(4)
★阿富汗
法齊婭.庫菲(Fouzia Kufi),《我不要你死於一事無成》
★伊朗
吉納.納海(Gina B.Nahai),《天使飛走的夜晚》
★以色列
艾默思.奧茲(Amos Oz),《愛與黑暗的故事》(8)、《少年桑奇之愛》、《我的米海
爾》
艾加.凱磊(Etgar Keret),《忽然一陣敲門聲》(2)、《再讓我說個故事好不好》(
2)、《我絕非虛構的美好七年》
★巴勒斯坦
卡希.阿貝爾.卡迪爾(Ghazi Abdel-Qadir),《香菜先生》
★巴基斯坦
達尼亞爾.穆伊努丁(Daniyal Mueenuddin),《別人的房間,別樣的景觀》
★印度
維卡斯.史威魯普(Vikas Swarup),《Q&A》(3)
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微物之神》(2)
伽坦.巴葛(Chetan Bhagat),《五分生》(三個傻瓜)(2)
鍾芭.拉希莉,(Jhumpa Lahiri)《醫生的翻譯員》
拿拉揚(R.K.Narayan),《賣甜點的人》
★泰國
珍.維查奇瓦(Ngarmpun (Jane) Vejjajiva),《卡娣的幸福》、《愛的預習課》(2)
查.勾吉蒂(Chart KORBJITTI),《判決》
★印尼
沛莫迪亞.阿蘭大.拓爾(Pramoedya Ananta Toer),《逃犯》
安卓亞.西拉塔(Andrea Hirata),《天虹戰隊小學》
★澳洲
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偷書賊》(11)、《傳信人》
理查.費納根(Richard Flanagan),《行過地獄之路》(8)
柯林楣邦齬S(Colleen McCullough),《刺鳥》(3)
彼得.凱瑞(Peter Philip Carey),《黑獄來的陌生人》
布萊德利.桑默(Bradley Somer),《金魚缸》
艾倫.馬歇爾(Alan Marshall),《拐杖男孩》
布魯克.戴維斯(Brooke Davis),《失物招領》
約翰.馬斯坦(John Marsden),《明日戰爭》
黎安.莫瑞亞蒂(Liane Moriarty),《小謊言》
★紐西蘭
博納德.貝克特(Bernard Becket),《創世紀2.0》
伊蓮諾.卡頓(Eleanor Catton),《發光體》
●照片來源:GEORGE PEABODY LIBRARY, BALTIMORE, MARYLAND
https://www.todayshomepage.com/explore-best-library.html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768983919801222&id=10000068893977
3&ref=bookmarks
感想
認真看了一下書單好像才看過19本也才知道居然有40多個國家(區域)這麼多的作品再一
次確認自己真的很無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9.159.16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14866146.A.9CB.html
※ 編輯: musicfire (223.139.159.169), 01/02/2018 12:29:2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