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全韓的殘忍虐嬰事件:把打小孩視為正常,就是一種不正常】
近日,一則殘忍虐嬰案在韓國社會掀起滔天巨浪,偶像明星、政壇大老們紛紛聲援,連總統文在寅都發表談話:「非常遺憾,這是一件不可饒恕的犯罪行為。」
這位受害女嬰名叫「鄭仁」,年僅 16 個月大, 2020 年 10 月被養母送到醫院急救,醫生發現她身上多處骨折、腸子破裂、腹腔內全部是血,明顯被人毆打,後因搶救無效過世,懷疑小嬰兒生前遭到長期凌虐。
2019 年 6 月10 日出生的鄭仁,出生 3 個月就被親生父母遺棄,送到領養中心, 7 個月大時被養父母張氏領養。
張姓夫婦已經有一個女兒,女兒許願想要有妹妹陪伴,夫妻倆決定領養鄭仁,此善舉一度登上「收養家庭特輯」,養父還信誓旦旦地說:「領養是一件應該被祝福的好事。」
未料鄭仁被領養不到一年就死亡,死狀還很淒慘。
/
鄭仁死後,警方立刻拘捕養母張某,起初養母謊稱鄭仁是「跟姊姊吵架不慎被推倒」,但說法遭樓下鄰居駁回,因為鄰居屢次聽到樓上有「重物摔在地上」的巨響。
養母更改口供,說是鄭仁不想吃飯,自己抱著寶寶試圖餵食,卻因感到痛楚,不小心把鄭仁摔到地上。
事實上,早在鄭仁死亡半年前,幼稚園老師就察覺不對勁,她發現鄭仁臉上佈滿瘀青,懷疑養父母虐嬰,拍下照片通報警察局,警方卻因「孩子沒有骨折,很難看出是虐待」為由,錯過第一次救回鄭仁的機會。
那時起,養母變得很敏感,好幾個月都沒有帶鄭仁上幼稚園。
第二次申報是 6 月 29 日,路人看到鄭仁被關在車內超過 30 分鐘,但警方調查後,以「養女與養父關係十分良好」為由,草草結案。
最後一次呼救是 9 月 23 日,由同個幼稚園老師指控,她直接越過警察,找上兒童虐待專家求助,彼時專家向警方警告,請他們嚴肅看待此案,要求讓鄭仁與養父母分離,但在得到進一步消息前,鄭仁就離開人世。
/
節目播出,韓國民眾群起憤慨,青瓦台官網一夕間湧進超過 20 萬民眾連署,要求政府嚴懲虐嬰養父母,並在網路上發起「#鄭仁對不起」活動,怒斥警察毫無警覺心,提醒外界重視兒童虐待。
很多明星都發文哀悼女嬰,防彈少年團(BTS)成員智旻、歌手嚴正花、演員李珉廷、主播裴智賢等名人都參與聲討,要求政府嚴懲養父母,天后李英愛則親自前往鄭仁的墳墓上香,哭得淚眼汪汪離開。
知名議員河泰慶更痛批警察無能:「接到三次檢舉,說小孩快死,怎麼會毫無作為?」
/
大人為什麼要虐待嬰兒?這件事情始終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一個人能做到無視小嬰兒的痛苦與哀傷,肆無忌憚施暴,這內心到底多冷血,根本是反社會的程度。
爬梳心理學家們的分析,施暴者之所以有虐童傾向,脫不了兩種理由。
第一,和原生家庭有關,自小受到父母的打罵教育,施暴者長大後就把這種暴力傳承到自己的小孩身上;第二,施暴者無法與社會有良好連結,在外頭得不到認同,又無法自行消化壓力,遂將情緒加諸到小孩身上。
坦白說,兩種說法都無法完全說服我,我認為不能任何事情都怪罪到原生家庭跟社會壓力,當你無法妥善控制自己的情緒,純粹就是你個人問題。
有時我還會思考,會不會有些人類崇尚暴力,其實根本不需要理由?就像日本神作《生存遊戲》裡頭的反派桐山和雄,對別人的痛苦真心無感,還自認好玩。
有些施暴者,早就已經沒救了,他們自成一個殘暴扭曲的世界觀,要他們「不要再犯」已是徒勞。
因此我們所能做的,應該是聚焦「警方疏忽」這件事,討論如何即時接住受害者,如何為小朋友建立更安全的保護網,才是更實際的做法。
/
檢舉三次,為什麼警察仍舊疏忽?
這和早期長輩傳承下來的教育觀念有絕對關聯,大家想必聽過「棍棒底下出孝子」、「板子頭上出狀元」這些俗語,就連清朝詩人吳復庵在《詠歲考生童》都記載「求打聲如沸,賜打甘如醴」。
顯而易見,對華人教育來說:打小孩是應該的,從古打到今嘛。
千百年潛移默化,很多人不自覺將「打小孩」這件事視為平常,但就是太過習以為常,無意間忽視許多危機。
當社會風氣都將打小孩視為「基本教育手段」,對那些容易情緒失控、毫無同理心的父母而言,一旦小孩稍微做不好,就是暴打,連道理都懶得講,久了便拿捏不住力道,反正不要打到骨折就好。
曾有網友寫信告訴我,他小時候時常被父親打到受傷,連吃飯姿勢這種生活習慣被狠打,但他堅信父親愛他、是在教育他。
很多大人都被這種「愛之深,打之切」的思維洗腦,對家暴事件缺乏覺察力,成為那群毫無作為的警察,並非刻意漠視,而是真心沒察覺。
棍棒教育是某種權力宰制,不該被視為理所當然,尤其對什麼都不懂、連話都不會講的嬰兒,我真的不相信暴打會有用。
在我的認知裡,一旦是情緒失控的打罵,無論立意是什麼,這就是虐童。
當收到任何與虐童有關的行為與通報,寧可過度謹慎,萬不可輕易忽略。
#ADayMag
https://www.adaymag.com/2021/01/06/korean-celebrities-raise-awareness-fatal-child-abuse-case.html
夫妻破裂之際演員 在 啟點文化 Turn-Key Soluti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是正常說話,還是在演偶像劇】~人生如戲?(上)
有人說:「人之所以喜歡看戲,是因為我們總是能在別人的故事裡,找到自己。」
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戲劇,電影、連續劇、舞台劇,甚至是卡通、動畫,我們都深深的被故事裡的主人翁給吸引,跟隨著他一起冒險和經歷人生。
一齣好的戲,一定要能貼近真實、反映人性,才能讓人有所共鳴。但一齣好戲,卻不是真實人生一比一的濃縮,絕對需要大幅度的修改,才不會讓人感到厭煩,那些無趣的交通、盥洗、採買,只要和推動情節無關的活動,全都會被忽略。
這也難怪,畢竟電影只有兩個小時,不可能逐一還原。但問題來了,那些被擷取下來的橋段,就一定靠近真實嗎?我們真的有可能像螢幕中的人,那樣說話嗎?
我曾經認識過一個學員,他告訴我他上課的目標,是希望有一天能像電視上的人那樣說話,一開口就直搗核心、沒有廢話。
當時我沒有直接反駁他的期待,但隱隱覺得這個願望背後有需要調整的地方,可又說不出來,直到我開始學習寫劇本、當編劇後,我終於明白問題出在哪裡了!
而且我可以直白地告訴你:「你千萬不能像電影或電視上的主角那樣說話,如果你真的把那一套邏輯,放進現實人生中,你的人際關係一定會出問題。」
舉幾個例子。在我開始寫對白後,我的老師就一直提醒我,不能讓人物變得嘮叨、無趣,每一句話都要有意義,浪費觀眾的注意力,是謀殺作品最快的捷徑。
所以你絕對不會在一齣好戲裡,看到這類對話(節錄自《對白的解剖》p.80):
A:「這時間你該走了。」
B:「所以你是要我走囉?哼,你沒有把我要說的全部聽進去,就不走。」
A:「你說的我都聽到啦!一點道理也沒有。」
B:「道理?道理?你要我跟你說道理?我跟你說的哪裡沒道理?你說啊?」
好,現在你讀完了這段台詞,你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嗎?
你可能會很疑惑,這對話很流暢啊!很像夫妻在吵架時會講的話。
這就是關鍵了,在真實人生中,我們會不自覺地重複對方的話尾巴,用以確認我們聽到的,和他說出口的,是不是一樣。我甚至在我的課程裡,特別挪出一堂課的時間,來告訴學員,把這個環節做好,有多重要。
可是在戲劇裡,這是不成立的,要達到同樣的效果,你可能會聽到主角們是這樣說的:
A:「這時間你該走了。」
B:「我沒達到目的,是不會放棄的,你最好聽話照做。」
A:「你說的根本就沒道理,憑什麼要我遵守。」
B:「憑我是一家之主,我說的話就是真理。」
現在你可能更困惑了,這段讀起來也算通順,到底差別在哪?為何在真實人生中,你這樣說話,就等著關係破裂或得罪人。
原因是修改後的對白,可以讓觀眾一下子就感受到演員B是一個霸道、固執的人,而且他握有比較多的權力。而本來的台詞,你感受不到角色個性,也不知道他們之間關係的落差,比較像是無意義的重複。
這樣的重複,在人際互動中,卻是一種緩衝或潤滑,不至於每一句話都太過犀利或直接。
然而戲劇的核心,就是想方設法創造最大的「衝突」,所以他當然不能浪費角色每一次開口的機會,一定要想盡辦法在最短的時間,壓縮情緒,讓觀眾感受到最大的衝擊。(因為每一秒的拍攝成本都很昂貴啊!~)
所以你再仔細分析,修改後的台詞,幾乎不會重複對方說過的話,比較像是「告知」而不是「溝通」。
有興趣的話,你可以隨便打開一部電影或戲劇,把主角們的對談打成逐字稿,不用多兩分鐘就好了,你就會發現我所言不假,沒有人在重複或確認對方說過的話,因為這樣主角會看起來很笨,就一點都不吸引人了。
此外,一般人剛碰面時,都會有一些基本的寒暄,問問吃飽了沒?怎麼來的?在戲裡頭也是大忌,只會拖慢節奏。有經驗的編劇,絕對不會寫出這麼平淡的對話,不然,就等著被導演罵,或被資深演員改台詞。
(諸如此類的對白禁忌還很多,和我受到的溝通訓練,實在是大相徑庭。每回寫戲,我都要催眠自己是編劇,不是諮商師。否則劇本會超無聊的。)
那知道這些跟你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人是模仿的動物,我們每天接收這麼多的訊息,不知不覺就會內化成身體的一部分,覺得這麼做才是對的,或是很難意識到自己犯了什麼錯,因為你所接觸到人物的互動、對白都長這樣啊!?你甚至會以自己腦袋中的畫面為依歸,覺得理想的溝通就應該如此。
我曾經諮詢過一個年輕朋友,他的能力很強,卻一直無法融入職場生活。因為他深信對的事情,就應該堅持到底,而且一定要開門見山、不拐彎抹角,才是有guts,那些會講高來高去話的人,都是心懷不軌。
我問他是什麼讓他覺得只有一種呈現方法,才是對的?
他舉了一些電影或戲劇的知名橋段,還有主角和反派角色的差異,他說得口沫橫飛,我卻在心裡大叫:「孩子啊!你電視看太多了!醒醒吧!」
從那之後我就開始意識到媒體(不論是主流或網路),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全面且深刻。不只有性別刻板印象的問題,還包含著對角色的認同,怎麼回過頭來塑造一個人的言行。
特別是在這個世代,真實的互動變少,大多數的活動幾乎都在網路上完成,就更困難察覺到幻想和現實的差異。無怪乎,在工作上,我和越年輕的窗口互動,就越容易覺得對方說話,太帶刺。
(但我猜對方並沒有惡意,這部分請容後再談!)
回過頭來,難道我們要把人生和戲的落差,怪罪給編劇嗎?絕對不是的,正是因為有他們辛勤工作、嘔心瀝血,我們才能放空、享受不是嗎?
重點是,我們能不能有意識的區分「戲劇」和「現實」的差別。
文~諮商心理師 楊嘉玲
(想了解更多「溝通」和「戲劇」的差異,到底該怎麼說話才是正常,而不是演偶像劇?你的轉分享,是很重要的支持喔!)
===========================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YouTube 粉絲 NT300 元折價專屬優惠,直接輸入代碼 :「neZVX99q 」
→ 更優惠方案:兩人同行成長價,一人 $ 1,800 元 https://goo.gl/D1RHuX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3/07(三)19:30
再也沒有難談的事!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05/18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6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