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在播放說明太魯閣號撞擊前與撞擊瞬間(AM 09:28:45)的行車紀錄影片
[爆卦] 運安會16:00記者會直播 https://disp.cc/b/163-dozD
「太 魯 閣 出軌 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太 魯 閣 出軌 心得 在 PTT Gossiping 批踢踢八卦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太 魯 閣 出軌 心得 在 敏迪選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太 魯 閣 出軌 心得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太 魯 閣 出軌 心得 在 [新聞] 「超速」的太魯閣事故調查報告:縮短調查時間、模擬驗 的評價
- 關於太 魯 閣 出軌 心得 在 天下雜誌- 【#太魯閣號出軌事故】...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太 魯 閣 出軌 心得 在 太魯閣號出軌事故全紀錄單元1|血的啟示致命七秒鐘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太 魯 閣 出軌 心得 在 【台鐵出軌】一分鐘搞懂太魯閣號撞車釀50死146傷慘劇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太 魯 閣 出軌 心得 在 太魯閣出軌事件心得 ::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 的評價
- 關於太 魯 閣 出軌 心得 在 太魯閣出軌死亡名單ptt的推薦與評價 - 街頭潮牌網紅社群推薦指南 的評價
- 關於太 魯 閣 出軌 心得 在 太魯閣號列車出軌事故 - Dcard 的評價
太 魯 閣 出軌 心得 在 敏迪選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週末,台灣過了一個很悲傷的清明連假。
假期第一天,我們發生了太魯閣號出軌悲劇,最後導致50人死亡。
這是台鐵幾十年來最嚴重的火車事故,所以各國元首和外國媒體通通都在第一時間慰問和報導。
今天就來帶大家看一下,有哪些外國政要關心台灣。
最後,會有我對媒體報導一點點的心得。
#超過92國家或組織表達慰問
根據外交部在4月2號的新聞稿,總共有以下國家對台鐵事件表達深切哀悼
#以下國家以駐台使節表達慰問
美國、歐盟、日本、貝里斯、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史瓦帝尼、瓜地馬拉、海地、教廷、宏都拉斯、聖露西亞、諾魯、尼加拉瓜、帛琉、巴拉圭、吐瓦魯、聖文森及格瑞那丁、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捷克、法國、德國、匈牙利、以色列、義大利、馬來西亞、紐西蘭、奈及利亞、波蘭、俄羅斯、新加坡、斯洛伐克、索馬利蘭、西班牙、瑞典、泰國、英國、越南、印度、荷蘭
#另外還有這些國家以聲明、簡訊、電話、推文及臉書表達慰問
波札那、捷克、斐濟、法國、德國、印度、愛爾蘭、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韓國、拉脫維亞、立陶宛、馬紹爾群島、帛琉、菲律賓、索馬利蘭、史瓦帝尼、英國
另外 #上報 和 #中央社 也整理了幾個重要人士的Twitter或新聞稿慰問:
#日本首相菅義偉:
「台灣朋友們,接獲台灣東部發生列車出軌事故,造成多人死傷的消息,深感痛心。衷心祈求往生者之冥福,並對受傷者表達誠摯慰問。」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
「在這艱難的時刻,身為台灣民眾的友人,只要我們做得到,會不遺餘力給予協助。我由衷祈禱大多數民眾都能平安無事。」
#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波特(Jalina Porter):
「我們向所有受影響民眾表達最深切的哀悼,並隨時準備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
#美國務院東南亞局(EAP Bureau):
「我們對逝去的生命感到深深悲痛,對所有人致上最深切的哀悼,也祝福台灣人能夠在這樣艱難的時刻獲得平靜和安慰。」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KellyCraft):
「這起台灣悲劇事件很難用文字形容。每位罹難者都是個未來寄望,一條生命的喪失所影響的是無數人,對於死傷乘客家屬的喪失,我們(美國)將會與你們同在、為你們祈禱。」
#葡萄牙外交部:
「對於台灣東部造成數十人死亡的意外,葡萄牙深感遺憾,謹向受害者、家屬以及台灣政府表達聲援。」
#英國外交大臣拉布(Dominic Raab):
「我向所有受到今天上午台灣鐵路事故影響的民眾致上誠摯慰問。」
#立陶宛外交部:
唯一一個把台灣國旗放在貼文裡的國家
「對於列車出軌造成人員死亡一事,謹向台灣人民表達我方最深切哀悼之意。希望失去朋友與摯愛的人在未來的日子能夠堅強。」
#我們很熟的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
「對於台灣遭遇災難事件重創,致上誠摯及深切哀悼,並祝他們早日康復。想法與您們同在,相信許多捷克國人將會為台灣祈禱,#TaiwanTrainCrash。」
另外還有一些是直接打電話或致函給蔡英文的,名單如下: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
#貝里斯總督楊可為(Sir Colville Young)
#海地總理朱特塞(Joseph Jouthe)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總理龔薩福(Ralph E. Gonsalves)
#宏都拉斯副總統李薇拉(Maria Antonia Rivera)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外長布蘭特利(Mark Brantley)
#教廷國務院外交部長Paul Gallagher總主教
#瓜地馬拉外交部
另外還有兩個不受國際承認、但跟蔡英文有密切接觸的領袖也有致函給蔡英文
#達賴喇嘛
#索馬利蘭總統阿布迪(Muse Bihi Abdi)
剩下還有很多很多國家,都是在第一時間,以不同方式關心太魯閣事件。
一些和我們關係比較深,或是國力比較雄厚的大國,像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
會在慰問當中包含著「願意提供任何協助」的話語。
如果是當地議員、委員會成員,或是跟我們交情比較淺的,就是單純關心。
大家還記得去年黎巴嫩貝魯特大爆炸嗎?
當時就連以色列和伊朗通通都對世仇黎巴嫩提出援手。
災難來臨時,所有恩怨都先放一邊,
這大概就是所有悲傷的息當中,一點點的好消息吧。
#求求你們了
#請停止跟拍受害者家屬
最後,有些話想要對台灣的媒體說。
我知道你們很辛苦,事件一發生,你們就得立刻扛著所有設備器材衝到現場第一線,24小時挖掘最新消息,只因為你們的新聞台必須24小時輪播,不能沒東西可以報。
但是能不能不要再去追問受難者家屬的感受?
能不能不要再到醫院,拿著攝影機和麥克風,問剛失去孫子孫女的爺爺:「你會不會難過?」
能不能不要再問好不容易爬出車廂的倖存者,當時的心情如何。
能不能不要再用斗大的標題寫:「剛新婚就天人永隔」
請讓這些受難者家屬和倖存者有寧靜的空間,
不要把他們最悲傷、最狼狽、最心痛的樣子24小時輪播。
附上一篇2018年普悠瑪事件時,BBC的一篇報導。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5937714
報導中試著分析這些問題:
#事發位置有什麼特點?
#司機有超速嗎?
#列車檢修有問題嗎?
#是否設計問題?
#有可能是人為破壞嗎?
#世界上有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故?
上述這些,都是非常棒的報導方向,試著讓大家了解,事件到底為什麼會發生,未來又可以如何避免
但是因為現在的新聞台必須要快速,要大量,
偏偏上述這些問題是最難回答的,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有責任心和同理心的記者,願意抽絲剝繭,一字一句挑選文字,平衡報導。
我想,這可能是台灣媒體業整個結構性問題。
一個舉國哀戚的悲劇,可以有很多報導面向。
只是人的哀傷,最容易捕捉,也最能引起情緒。
但媒體朋友們,你們的便宜行事,可能會導致第二條生命的崩壞。
所以我求求你們了,
不要再去挖掘受害者故事,也不要再跟拍家屬們。
回歸新聞業的本質吧。
參考資料和所有Twitter都放在敏迪選讀官網
https://www.mindiworldnews.com/20210406_taiwan_train/
太 魯 閣 出軌 心得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幾天像活在平行時空中
台大盃決賽當天出門前
聽到太魯閣號出軌的消息
我不敢查看相關新聞
因為會影響評審及表演的情緒
到比賽現場一切很緊湊所以暫時無法悲傷
忙完後看到家裡傳來訊息
我阿姨姨丈竟也在第七節車廂
所幸他們平安獲救
回到家做了心理建設後
上網查相關的新聞
心很悶很痛
當我們享受著台大盃的精彩演出時
那些傷者及救護人員正在人間煉獄中
心情太糾結複雜
所以無法靜下心來打心得文
也無法安心入睡
隔天整天忙教課
昨天去當青少年比賽的評審
看好多可愛的孩子
盡情展現自己 享受音樂與舞蹈
當下我感受到滿滿的愛與能量
但晚上一個人回到家
再次搜尋了災情後續的新聞
看到罹難家屬的悲痛與絕望
然後台大盃的影片釋出了
回憶決賽那晚的情景
想像著每一隊花了多少心血完成這些作品
突然我的內心崩潰了
還能為了跳舞煩惱
為了創作卡關糾結
為了練習痠痛疲累
為了名次難過失落
為了團員吵架溝通
為了深愛的人事物辛勞付出
都是極其奢侈的幸福
人總是這樣
總是忘了自己早已擁有的東西
開始斤斤計較 開始不滿足
開始埋怨 嫉妒 不快樂
總要看到有人失去一切絕望崩解
才會再次意識到
還能跳舞的我們有多幸運
另一個讓我潰堤的是
看了影片回想所有參賽隊伍
如此不計成本 毫無保留的付出
只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
這樣純粹的熱情與堅持
真的好美 好珍貴
感謝每個為創作犧牲奉獻的人
因為你們的燃燒 讓世界增添了許多光亮
分數名次早已不重要
我的前五名分數根本只落差0.9分
分數公佈前有人問我的第一名是誰
我根本不知道
因為各項分數還要按比例回算加總
我唯一知道的是
評分的當下真的很糾結
因為每個用盡心力的作品
都是獨一無二 無可取代
無法實際量化比較的
也有人質疑
完全不同的舞風怎麼能一起比?
標準就不一樣啊!
我只能說
這就是台大盃神奇的地方呀!
在這個舞台 評審不只是評跳舞技術
而是透過參賽者演出的每一秒
每個力量 每滴汗水 每份情感
去感受他們的靈魂 他們想說什麼
去認識他們是誰
既然生命這麼不堪一擊
既然做什麼都會有人不喜歡
那就做自己吧
也只能做自己了
感謝辛苦的台大盃主辦學生及工作人員們
感謝用心的影像紀錄者
感謝每位認真公正的評審
感謝所有支持並珍惜創作的觀眾
感謝每個忠於自己靈魂的創作者
真的真的好感謝你們
因為有你們
台大盃回來了🙏🏻🙏🏻🙏🏻
=============================
為所有太魯閣號受傷罹難者及家屬祈禱
向偉大的救難人員和醫護人員
及大體修復師致敬
=============================
#第二十七屆台大盃熱舞大賽
#黑妹 #評審 #街舞 #臺灣
#Taiwan #dance #Art #台大盃
#creation #choreography
#太魯閣出軌意外 #祈禱
太 魯 閣 出軌 心得 在 天下雜誌- 【#太魯閣號出軌事故】...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太魯閣 號出軌事故】 台鐵太魯閣號408車次於花蓮秀林「清水隧道」出軌,根據消防署公布的最新訊息,目前已經有51人死亡,146人輕重傷送醫,車廂內已無受困人員。 ... <看更多>
太 魯 閣 出軌 心得 在 太魯閣號出軌事故全紀錄單元1|血的啟示致命七秒鐘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清明連假,原本是許多人返鄉掃墓或開心出遊的日子,但4月2號這一天,卻發生台鐵408次 太魯閣 號列車意外 出軌 事件,造成50人死亡、超過200多人輕重傷。 ... <看更多>
太 魯 閣 出軌 心得 在 [新聞] 「超速」的太魯閣事故調查報告:縮短調查時間、模擬驗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bit.ly/3L4q33y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獨家追蹤
「超速」的太魯閣事故調查報告:縮短調查時間、模擬驗證不確實,連運安會調
查官也不安
運安會主委楊宏智5月10日報告太魯閣號事故最終調查結果內容。(攝影/陳曉
威)
政經.產業
2022/5/10
文字/嚴文廷 攝影/陳曉威 核稿/楊惠君;責任編輯/張詩芸.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簡稱運安會)今(5月10日)公布太魯閣號事故最終
調查報告,經歷13個月調查,提出影響安全的因素47項與16項具體改善建議,並
於今天上午10時將多達15萬字的最終調查報告全文上網。
這起發生在去年(2021)4月2日的台鐵史上最慘重事故,一共造成49人死亡、
213人受傷。然而,不僅運安會主事者為趕在事故週年完成報告,縮短了三分之
一的調查時間,包括模擬列車出軌、工地瀝青混凝土鋪面、原廠車廂撞擊緩衝區
設計等,均未完整調查就倉促下結論撰寫報告。《報導者》獨家掌握運安會內部
資料,並由資深運安會調查官及專家針對調查程序及報告內容,進行分析,指出
此次調查2大爭議與3大疏漏。
去年(2021)清明連假第一天,載有494名乘客與4名台鐵人員的408次太魯閣號
列車,在清水隧道北口前撞擊墜落軌道的工程貨車,導致列車8節車廂全部出軌,
最前面的第8節與第7節車廂嚴重毀損,總共49人罹難,是台鐵60年來最嚴重的死
傷事故。
今天,運安會公布408次太魯閣事故的最終調查報告,運安會主委楊宏智在記者
會一開始就對這起台鐵史上最慘重的事故默哀一分鐘,並製作5分鐘的「事故動
態模擬影像」詳述從列車發車到撞擊過程中所有的調查發現。楊宏智表示,運安
會的職責就是徹底調查事故原因,並提出能防範於未然的建議,這次提出16項改
善建議都會由行政院列管,沒有具體改善是不會解除。超速、太魯閣事故、調查
報告、調查時間、模擬驗證、運安會、調查官
2021年4月2日,太魯閣號事故發生後,現場徹夜搜救。(攝影/陳曉威)
太魯閣事故最終調查報告,提16項改善建議
運安會公布的太魯閣事故最終調查報告中,清楚點出事故發生的47項因素,包括
工程貨車熄火後使用挖土機拉動、事發前一天工程貨車停駛時駕駛就沒有確實關
閉導致電瓶耗損沒電、台鐵臨軌工程教育訓練不確實、未考量西正線施工針對東
正線設置慢行標誌等,並針對台鐵局提出9項改善建議、交通部1項、鐵道局1項、
內政部營建署1項與公共工程委員會3項,合計16項改善建議。
連假擅自進入工地,台鐵竟無施工通報機制
最終調查報告中指出,這次事故主要是因為連假期間工地主任李義祥擅自進入工
地。運安會主任調查官林沛達表示,工地主任與移工載運廢輪胎在停工期間進入
工地,要將輪胎放置在工地作為明隧道上方的緩衝層,經查「無門禁管制人員且
門鎖故障」、「無監造巡查」、「無每日施工通報機制」,每一個環節都沒管制
讓工地主任可以任意在停工期間進出,也造成後來車輛熄火並試圖用挖土機救援,
導致貨車翻落軌道。
調查報告認為,工程會在工程標案管理系統中並未具備勾稽工地主任是否身兼多
職,以及工程標案借牌投標陋習等問題上並未做好防弊。
工地安全訓練幾乎未落實
根據運安會的調查,施工人員對於臨軌工程安全訓練不足,竟然會在西正線未斷
電的狀態下,進行明隧道的綁鋼筋工程,並非常靠近高壓電線,經過調查,台鐵
並未實際進行安全訓練,而是委由廠商主管代理進行3小時課程,過程中也完全
沒有教材,顯示台鐵與監造的督導及查核都不足。
此外,因為貨車墜落軌道,導致時速123公里的太魯閣號撞擊出軌,調查發現,
現場施工人員都未攜帶行車調度無線電,因此無法及時通報台鐵應變人員,往上
追查台鐵並未明文規範行車調度無線電、緊急告示牌、通報流程與緊急電話,顯
示交通部、台鐵局及專案管理廠商對於軌道運轉的危害識別不足。
運安會呼籲落實鐵路監理制度
從普悠瑪事故到太魯閣事故,運安會鐵道組召集委員李綱坦言,台鐵的監理真的
需要落實,目前鐵道局已經開始招募檢查員,就像是飛安的檢查員制度,實際到
現場發現問題要求營運單位改善,只是從普悠瑪到現在仍沒有具體落實,這真的
是最令人擔憂狀況。
楊宏智強調,鐵道局已經招募檢查員,但人力不如預期,運安會也協助訓練,希
望不只是提出改善建議,而是真正能讓台灣的軌道安全更進一步,太魯閣事故最
終調查報告出爐後,給予的16項改善建議將在90天內要求各單位提出改善計畫,
運安會會從嚴審查,沒有具體落實是不會同意解除。
然而,經過《報導者》訪查,此次太魯閣號事故最終調查報告仍避重就輕,花了
許多篇幅陳述上述工安及「工程標案與借牌」問題,針對事故本身的調查與實測、
應提出預防再發生的系統除錯呈現與建議,反遭淡化。
另外,趕在事故週年提交報告、縮短調查時間,更引起非議。
調查爭議1:半年就結束調查,事故分析只花2個月
5月10日運安會發布最終調查報告後,運安會調查官在現場回答媒體的問題。(攝影/陳曉威)
2018年10月21日發生普悠瑪事故後,《報導者》在〈2通簡訊示警,關鍵53分鐘
危機處理待調查〉一文中,就有多位專家呼籲要將行政院飛航安全調查委員會
(簡稱飛安會)提升至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將鐵路、公路與海運納入運輸
事故調查範圍,以獨立機關超然的立場追出事故發生原因並建議改善,避免相同
憾事再次發生。
由飛安會改制成立的運安會,2019年4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後,同年8月正式改制,
成為國內調查航空、海運、鐵路、公路運輸安全事件的最高主管機關,位階相當
於中央三級的獨立機關。
《運輸事故調查法》第五條,明確賦予運安會調查的任務與目標:
「運安會對於重大運輸事故之調查,旨在避免運輸事故之再發生,不以處分
或追究責任為目的。」
此次太魯閣事故發生當天,運安會在就抵達現場進行蒐證,經過4個月的搜集證
據、調查與重建,於8月23日公布408次太魯閣事故的事實資料報告,並開始進行
事故分析。
《報導者》取得運安會內部「事故調查分級與時程規劃一覽表」,內容載明:
「鐵道組的正線衝撞事故、正線出軌事故,造成列車車載人員死亡或死傷5
人以上,屬於第一級,規定的調查時程為18個月。」
因此,扣除事實資料搜集的4個月,還有14個月可以分析資料、探究事故原因與
撰寫調查報告。但楊宏智在去年10月在立法院進行業務報告時,承諾「太魯閣事
故明年(2022)4月底會完成最終調查報告」,內部調查程序就立即做出調整,
事故分析至去年11月止,隨即進入最終調查報告撰寫階段,放棄包括列車出軌、
工地鋪面等耗時的模擬工作。
《報導者》取得運安會內部資料顯示,這次太魯閣事故調查,發生事故到停止調
查僅有6個月時間,剩下半年時間是報告撰寫、相關單位意見回復與陳述。最重
要的事故分析部分,更僅花2個月時間。運安會在這次太魯閣事故專案編組中有
30位調查官及研究員,據了解,針對此次宛如「超速」的調查,深感不安,士氣
十分低落。
調查爭議2:主委承諾限期,犯獨立調查機構大忌
在最終調查報告開始前,運安會主委楊宏智(左)與運安會執行長張文環討論報
告內容。(攝影/陳曉威)
調查報告今年2月定稿,3月4日進入委員會初審,並將改善建議送給交通部、台
鐵局、鐵道局等相關單位,給予30天審閱草案並回復意見;不過,實際上根本未
達30天,4月1日運安會就召開複審會議,再給予相關單位15天的審閱並陳述意見。
要不是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簡稱工程會)對於調查報告針對工程標案與借牌
等問題非常有意見,要求修飾報告文字,才拖延至5月10日公布報告,否則將如
楊弘智在立法院的承諾,4月底就會公布調查報告。
去年底退休的運安會調查官李寶康,在過去的飛安會時代就是資深的調查官,曾
經參與過華航澎湖空難的調查工作,近幾年的重大航空事故中幾乎無役不與,他
受訪時毫不諱言,對現任運安會主委楊宏智「限期調查」的作法不以為然。
「身為獨立機關的首長,不應該自我設下調查時間,此舉將讓調查官無法放
手追查真相,如果因為趕時間未發掘潛在問題,可能還會再發生下一次事故,而
這是安全調查機構最不該犯的錯。」
運安會改制後,首要工作就是調查普悠瑪事故。根據當時運安會給立法院的事故
調查期限,鐵道組分兩級,第一級14個月、第二級12個月(註)。而普悠瑪事故
的調查工作從飛安會時就啟動,直到2020年10月19日才完成最終調查報告,距離
事故發生正好滿兩年。
正因為普悠瑪事故調查時間比原本預期長,因此運安會事後檢討將鐵道組第一級
從14個月延長至18個月,便是期望調查官能多花心力找出鐵道事故原因,盡力避
免重大傷亡再次發生。
報告疏漏1:未模擬列車出軌即下定論
不具名調查官指出,調查報告並未針對列車出軌進行動力學模擬,僅針對隧道的
「撞擊痕跡」就斷定是列車左偏出軌,可能有所疏漏。此為台鐵408次太魯閣號
列車行車紀錄畫面。(畫面提供/運安會)
此外,專家檢視翻開太魯閣事故的最終調查報告也指出,許多調查作法不符慣例。
太魯閣事故中,車頭的第8節車廂與墜落軌道的工程貨車以時速123公里碰撞後,
列車出軌左傾,由於碰撞的地點距離清水隧道北口僅40公尺,導致列車以時速
117公里撞擊隧道左側牆壁,造成第8節車廂車頭被削掉三分之二,進入隧道130
公尺後才完全停下來,造成前兩節車廂的乘客高達27人死亡。
但是,調查報告並未針對列車出軌進行動力學模擬,僅針對隧道的「撞擊痕跡」
就斷定是列車左偏,而進行分析國內鐵路隧道的寬度與隧道建築規範探討後,便
依據國際鐵路聯盟以及美國聯邦鐵路管理局的規範,建議隧道前設置「導引牆或
結構護欄」,以避免列車出軌、偏移角度後以正面撞擊牆面造成嚴重傷害。
熟悉鐵道事故調查的專家對《報導者》表示,這樣的作法並不符合調查慣例,以
普悠瑪事故為例,就算調查過程中已經清楚知道超速出軌的事實,仍以Simpack
動力學模擬以實際車速下進行模擬,並在最終調查報告中完整呈現模擬的參數,
但是這次受限於時間壓力,並未進行這項模擬作業。
李寶康認為,沒有模擬列車出軌後的姿態,就以國際或美國的規範提出建議是很
危險的作法,這樣缺乏科學驗證,可能會有盲點。此外,「如果每個隧道口的工
程規範都要改,可能花數十億元就為了防止列車出軌撞擊隧道口,到底值不值得
這麼做?可能都還是未知數。」
前高鐵獨立董事濮大威也分析,美國與歐陸的火車都是車頭很重,撞擊物體時會
因物理原理將東西彈開,而不至於嚴重出軌,但日系的車頭比較輕,撞擊後容易
出軌,兩種概念沒有好或壞,但不能混為一談。言下之意,用美國規範來分析日
立生產的太魯閣號,需要更多科學證據,只是這疑點在時間壓力下被放棄。
報告疏漏2:工地道路鋪面防滑研究未確實
408事故動態模擬影像中關於工程貨車滑落坡道的片段截圖。(畫面提供/運安會)
太魯閣事故中的工程貨車,是從工地便道邊坡滑落。運安會調查的事實資料中顯
示,工地細部設計圖中清楚載明工區內道路要鋪設AC路面(Asphalt Concrete
瀝青混凝土鋪面),但實際上只有水泥混凝土鋪面。調查報告中委託台北科技大
學車輛工程系進行工程貨車滑落模擬,結果顯示當挖土機試圖拉動卡住的貨車時,
若吊帶脫離掛勾,工程貨車向下滑動,輪胎與鋪面之間的摩擦力無法阻止工程貨
車向下滑動。
但也有運安會內部人士透露,此模擬只做一半,只有模擬水泥混凝土鋪面,並未
模擬AC鋪面。換言之,如果工地按照設計圖使用AC路面,到底能不能阻止憾事,
依舊沒有答案,當然也不知道目前工地建議使用AC路面是否有更改的必要。所以,
當下一次如果是AC路面上發生類似狀況,無法得知能不能避免意外。
而太魯閣事故在法院審理過程中,公共工程委員會工程技術鑑定委員會的鑑定書
中說明「AC鋪面可以減少車輛卡陷或滑動,並增加與輪胎之間的摩擦力,然有無
鋪設AC與系爭大貨車墜落時影響其墜落之速度、時間、墜落位置似無太多關連。」
該運安會人士表示,工地管理是這次調查的重點,理當針對每一個工地環節仔細
進行科學驗證,「但當內部調查官希望做這樣的驗證時,卻被長官以太過耗時為
由否決,報告簡單帶過,只把改善建議指向工程會制度不夠周全,以及監造商、
專案管理與台鐵局疏於監督與管理。」
負責專案管理的中棪工程對於運安會調查報告則回覆,此便道是2000年施作北迴
線所留下,已經使用20餘年工程車與水泥車來回上百次,並無滑落的風險。顯示
中棪工程對於運安會沒有拿出科學實證就斷定的做法,也不以為然。
報告疏漏3:站票與死傷關聯性,未與原廠設計確認
2021年太魯閣事故搜救工作告一段落後,台鐵工程人員將事故車廂吊離軌道。
(攝影/陳曉威)
太魯閣事故共計造成49人死亡,除了司機員與助理司機員外,其餘都是乘客。根
據調查報告指出,罹難者集中在第8車、第7車合計27人,此外,由於第6車與第7
車連接處斷裂分離,有10人在這區域內罹難,調查發現可以確知的站票有14人罹
難,顯示在車廂之間的站票罹難者比例偏高。
報告引用2008年歐盟制定的車體結構適撞性設計規範EN15227,來認定交通部頒
布的列車車輛相關技術標準規範未有像歐盟的適撞性規範,提供給營運機構(例
如台鐵局)採購車輛及監理機關(例如鐵道局)來核准營運。報告建議台鐵局,
車廂之間是撞擊緩衝區,應重新評估限制站票區域、設置警告標示與加強車長管
控。
但根據運安會內部人士透露,此舉是便宜行事的做法,因為事故車輛並非歐洲規
格,是日本日立製作所製造,而這次的調查竟忽略取得原廠設計文件。此外,
EN15227的設計碰撞情境:與公路車輛前端碰撞是「最高營運速度減50公里」,
台鐵局最高營運速度是130公里,減50公里為時速80公里,但這次撞擊速度是123
公里,以此類比根本就有問題。
調查過程也沒有充分搜集各國資訊,該人士舉例,英國就會在所謂的車廂之間或
車頭位置配置自行車放置區,或是餐飲配品放置空間,避免旅客集中在此,僅以
歐盟標準來下定論是完全不足的。
李寶康分析,過去在飛安事故中,生還機率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調查重點,從生還
者所處的位置來分析整個運具的結構,因此這次太魯閣事故去分析罹難者與生還
者所處的位置是有道理的,「只是不懂的是,過去這樣的分析都會尋求原廠文件,
針對結構來科學驗證;但這次卻沒有,只單純引用歐盟標準,這樣的做法太草
率。」
運安會成立3年,獨立調查不能只流於形式
罹難者家屬秦小姐出席記者會,代表「太魯閣眼淚」家屬發言表達意見。(攝影
/陳曉威)
3年前,從飛安會納入鐵路、公路與水路而改制的運安會,是希望藉由飛安事故
調查指出問題,讓航空公司、飛機製造商與相關政府部門做出改善,確實提升飛
安環境的成功經驗,能延伸到其他運輸工具。
但這次太魯閣事故的調查,卻失去獨立精神和準則。急著趕在週年要完成調查報
告,已讓許多專家覺得不可思議,調查報告又失去運安會「旨在避免運輸事故之
再發生,不以處分或追究責任為目的」,花了極多篇幅直陳工程會應該防止工程
廠商「借牌」,督導落實廠商停權等「責任」,致報告草稿遭工程會嚴正關切,
後續建議事項用詞也做出修改,改以「加強宣導」取代「杜絕」等字眼。在最重
要的「避免運輸事故之再發生」,反而相關科學驗證及建議均有不足。
前交通部長賀陳旦認為,運安會獨立於其他部會,獨立調查的立意良好,但過去
飛安會主要是奉行《國際民用航空公約》以及依據公約成立的國際民航組織
(ICAO),所以安全調查都有準則可以依循,但鐵路、公路與水路比較地區性,
沒有國際統一標準,因此調查過程會在地化,難免會遇到各種阻礙,尤其是各部
會的壓力。他認為,「運安會未來勢必得要和法人研究單位、學校研究機構密切
合作,採取更科學的驗證找到問題核心,以強而有力的證據服人,否則這樣類似
的狀況未來只會愈來愈多。」
運安會回應:報告全文上網,隨時接受各界指教
運安會鐵道組召集委員李綱語重心長地表示,台鐵監理責任必須要被落實,才能
徹底找出台鐵安全問題。(攝影/陳曉威)
針對太魯閣事故僅花13個月就完成最終調查報告,多項模擬在時間壓力下並沒有
做,缺少科學驗證,楊宏智今天回應表示,日本福知山事故耗時2年、德國ICE事
故也超過2年才完成報告,這次受到社會殷切期待,因此按照既有步調,投入最
大資源,引入外部諮詢委員,在加班趕工下完成最終調查報告,期待這份報告是
深度與廣度都達到標準。他說,日本運輸安全委員會(JTSB)都來索取報告,相
信是可以禁得起檢驗。
楊宏智強調,最終調查報告全文已經上網,表示運安會對社會負責,歡迎各界檢
視報告內容,如有不足之處隨時接受指教,這是身為獨立機關必須做到的資訊公
開。
至於這次事故未做Simpack模擬,運安會鐵道組召集委員李綱表示,是針對每個
案子不同需求來模擬,這次碰撞很明確,因此在這次的調查中確實沒有做鐵路動
態模擬。工地鋪面的部分,運安會專門委員葉名山說明,水泥鋪面理論上的摩擦
力就會大於瀝青鋪面,但這次工地的鋪面有太多粉塵,已經沒有原始鋪面的效果,
加上過程中工地更改鋪面材質並未落實記載,因此這次主要在點出改變設計卻沒
有通報與監理。
最後在探討生還機率時,並沒有尋求原廠日立的設計數據,楊宏智坦言,過去飛
安會確實都會找波音或空中巴士,但這次受到疫情影響,向日立取得原始設計不
是問題,但耗時幾個月時間有沒有效益?這是必須要考慮的地方,因此在這次調
查中並未這樣做。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
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
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
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您的支持將有助於《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促進多元進步的
社會對話。請與我們一起前進,共同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贊助我們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4.226.17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Railway/M.1652284257.A.A1D.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