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讀推薦~《汴京殘夢》】
這是一段如今讀來,仍舊荒謬得令人心痛的故事。
「南朝多少傷心事,猶唱後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是天涯。」---宋,吳激《人月圓》
=======================
西元1127年初,金兵二度包圍北宋首都汴京,短短20多天,都城徹底陷落。
當年2月6日,即位剛滿一年的欽宗被金人廢為庶人,與眾皇家親眷歸押金營。到了4月,包含徽、欽二帝、宗室子女、百官、藝人與工匠共一萬餘人,其中皇室成員約3000多人,加上金兵搜刮來的禮器、財寶、書畫和文物等,分成7批一同押解北行前往金國上京會寧府(今哈爾濱)。
宋室中僥倖逃過浩劫者僅有三位:康王趙構,也就是後來的高宗。早已被廢為庶人的哲宗元祐皇后。未滿周歲的恭福帝姬,被宮人藏匿起來僥倖得逃。
=======================
4月本該春意萌發鶯飛草長,不過卻得往白山黑水的北境之地前進,那兒還是風霜苦雪酷寒難耐。
既已成俘虜,日子自然不會太好過,或許可說是生不如死。為了避免途中遇上宋朝地方軍起兵劫囚,徽欽二帝被分開押送。兩位宋帝與眾人分乘800多部簡陋牛車,然而牛車上頭並未設置蓬帳,只能一路上迎著凜冽寒風,和著泥濘地勢前進。
夜晚睡覺時,這些皇親貴冑不分男女,也是一個挨一個,上一個人的腳連著下一個人的頭,被綑成一長串以防止逃脫。
路上金軍並不供應飲食,徽宗身為亡國之君,竟連路旁桑葚都採來狂吃猛食,差點把自己給噎死,更別說哀勞踽行之處,均見餓莩無數。另因金人沿路殘暴施虐,將宗室女做為玩物,除了餓死,尚有人被凌虐致死,或者不堪受辱而自戕。
原來是養尊處優的千金之軀,此番折騰勞頓,死傷自然慘重。
=======================
史學家黃仁宇寫《汴京殘夢》,說的就是徽宗第20女-柔福帝姬與《清明上河圖》畫官-徐承茵的故事,書中年代正逢汴京城破,「靖康之難」發生時。
黃仁宇原以筆名〝李尉昂〞於1997年發表此作,2011年聯經出版社發行二版時,再改用其真名。如此一來,許多人才知道,原來這位享譽國際的史學家去世之前曾經以《清明上河圖》為本,撰寫出這麼一段關於宋室公主與畫官之間的長篇往事。
讀歷史學家所撰寫的歷史小說有個好處就是,可以在真實史料與故事情節之間虛實來回,勾勒出時代輪廓。既有詳實考證輔佐人物細節,又有興味發展,免了枯燥乏味之苦。
雖然通篇就以愛情敘述部分最是薄弱,史學家還是好好研究歷史就好。
關於《清明上河圖》種種,至今仍蘊含許多謎題,多方爭論不休。《汴京殘夢》雖是以徐承茵和柔福作為脈絡循線進展,然而對於北宋畫院制度、政治情勢、社會局面,以及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所扮演的角色皆是一一著墨,讀來相當過癮。
不僅寫故事,黃仁宇同時親手將《清明上河圖》14個場景繪製成圖,於情節中說明張擇端與畫師們以何種方式或佈局完成畫面,對於了解宋朝院畫是個很容易親近的入門方式。
=======================
史料記載,靖康之難發生後,柔福帝姬跟著被俘北上,並未倖免。
當年她17歲,是徽宗20多位女兒中,唯一未出嫁的成年帝姬。因此被當成禮物,先被獻給金太宗,後被遣至如同金國皇族選侍用的浣衣局,再被送給金國貴族完顏宗賢。完顏宗賢又將柔福賞賜給漢人徐還。柔福約31歲時亡於北地。
比起客死異鄉的父兄與姊妹,最後梓官得以回歸故土,也是被俘宋室宗親唯一死後安葬故國之人,又被高宗追封為和國長公主,不知柔福帝姬是否稱得上幸運?
淒涼的故事更需要想像與浪漫平撫哀傷,有人說柔福後來所嫁的漢人,就是《汴京殘夢》書中,與她私訂終身,得知她被俘後北追而去的徐承茵。
======================
十多歲時讀黃仁宇《萬曆十五年》時,仍有諸多不解,於是種下了鑽研明史之興趣。多年前又因《汴京殘夢》,再把歷史課本上輕描淡寫的必考事件:「靖康之難」前因後果翻查多次。現在再讀,依舊傷感。
若是觀察北宋興亡史,戰場上廝殺拚搏總是無情之地,然而血腥殺戮背後的貪婪與野心更是醜陋。徽宗一朝朝政腐敗,早已種下亡國之因。
「花石綱」引發方臘起義。蔡京、王黼、童貫等六賊禍國殃民。背棄「澶淵之盟」,聯金滅遼。與金合謀之後又不依約行事。接受張覺來降,貪小利失大局,導致遼國降將郭藥師大開門戶,讓金人直衝汴京。另外再偷偷招降遼國天祚帝。
徽宗屢屢背信棄義,就連金人都不齒,無怪乎後來受盡侮辱與折磨,慘死北境,只是連累了宗室與百姓諸人。
=======================
比起一被金人圍城就南逃避禍的皇帝老爹,匆忙即位的欽宗除了處決六賊,也好不到哪裡去。汴京城破之後,欽宗一心求降,金人開出天價贖金一概應允,湊不到錢就拿人抵數。
當時被獻呈給金人的女子身價依身分而定:帝姬一位可抵一萬兩,一品官夫人為一千兩,年輕貌美平民女子則為一百兩。
朝堂昏庸,卻以無助女人償債。即使金兵殘暴無良,但將這些女子推入火坑的兇手也無辜不到哪裡去。
毋論家國種族與對錯,最醜陋的,終究是人。
#汴京殘夢
#黃仁宇
#讀歷史就是讀人性
#宋徽宗太讓人翻白眼
#為何不乖乖寫你的瘦金體就好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太尉宋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正史中完美的周瑜為何遭後世狂貶?|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在史書《三國志》裡,陳壽對於周瑜的評價很高,多次以「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盛讚之,並評價其:政治上高瞻遠矚,忠心耿耿;軍事上「膽略兼人」,智勇雙全;人格修養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東漢末年東吳集團將領,傑出的軍事家。美姿容,精音律,長壯有姿貌,多謀善斷,胸襟廣闊。後與諸葛亮、龐統、司馬懿並稱臥龍鳳雛幼麟冢虎。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東漢太尉。其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初崛起時周瑜隨之掃蕩江東,並送錢糧物資助孫策成就大事。袁術仰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正式投奔孫策,與孫策一起南徵北戰,為打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深受孫策信任。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執掌軍政大事。曹操消滅袁紹後,威逼孫權送兒子為人質,周瑜志向高遠,勸阻孫權送質。赤壁大戰之時,力主抗曹,並慧眼預見到曹軍的劣勢和己方的優勢,指揮全軍在赤壁、烏林大敗曹軍,是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的頭號功臣。其後又成功地攻克了荊州戰略要地南郡,曹仁敗走。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吞併劉璋,與曹操二分天下,體現了一個軍事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死於巴陵,時年三十六歲。
周瑜去世,孫權痛哭流涕,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後依賴誰呢?」他稱帝後,仍唸唸不忘周瑜,曾對公卿們說:「沒有周公瑾,我哪能稱尊稱帝呢?」「東吳的王圖霸業,隨周瑜猝死化為泡影,自此從欲染指天下轉為偏安一方。」可見周瑜在東吳所起的作用是無人可替代的。
《三國志》記載,周瑜舉賢薦能可比鮑叔;折節為國可比藺相如;謙禮忠君無人能比。雅量高致,氣度恢弘。孫策初亡,孫權「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諸將禮簡時,周瑜對比自己年幼的孫權極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評語,僅與程普不和,但他折節下交,終令程普歎服。史載,「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與人相交時如飲醇酒,典故就出自程普與周瑜交往的感受。而陳壽提到的「曲有誤,周郎顧」,則成為後來的文學作品中一個常用的典故。陳壽在《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中記載: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如此一個剛柔相濟的人物又有無可挑剔的優秀品格和令人讚嘆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別偏愛給了他俊美的外貌,內外皆秀又風度翩翩,周瑜稱得上是十分完美,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
然而到了後世,周瑜的形象卻開始不斷地變異,甚至最後在民間變得面目全非了。
到了東晉,周瑜的厄運就來了。這個偏安江左、只擁有半壁江山的封建王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開始在正統論上大做文章。他們巧妙地選擇了同樣割據一方的蜀漢作為正統,開始認定,周瑜為「小人」。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習鑿齒的《漢晉春秋》。
此後數百年,蜀魏正統之爭紛紛揚揚。到了唐朝,正統之爭開始出現在唐詩中。首先是杜甫,對蜀漢的諸葛亮極為推崇,對於這位憂國憂民的名相表現出了深深的同情。再就是杜牧,這位詩人在詩中不加掩飾地調侃周瑜,歷史在文學中開始出現偏差,「東風不予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到了宋朝,宋人治史之風頗盛,常常明是治史實為思想政治觀的較量,文人政客間的朋黨之爭更是驚心觸目,三國正統之爭也在爭鬥之列,宋文壇多位大家被捲入。最終朱熹的理學佔據了歷史的上風,帝蜀寇魏、尊劉貶曹漸成定局。隨後的元明清三代,史家多承朱熹的「帝蜀寇魏」論。人物的善惡褒貶也隨之潮起潮落,數度浮沈,最尷尬的當屬身處其中的東吳。為了尊劉,自然就得貶曹貶孫,作為孫權集團的周瑜,其形象自然也難逃打壓。
然而,在民間的話語權裡,周瑜的身後命運更慘。
三國故事在三國時代結束之後不久便在民間有所流傳。到了宋代,周瑜的形象已經徹底地扭曲了。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為久遠的資料,就是宋元之際出現的話本《三分事略》。在這部為適應市民娛樂需求而產生的話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經是一落千丈了: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為一己私利而置國家安危於不顧;在軍事上,他看似頗有才華,卻又似乎人皆可敗;在人格修養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狹隘。史傳文學中那個雅量高致、出眾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才智碌碌、妒賢嫉能的平庸之輩。
市井間「尊劉貶曹」的觀念早已有之。在蘇軾的小品《東坡志林》中,就曾對民間三國有過這樣的描述,「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感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民間對人物的褒貶品評是有著自己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他們「尊劉」,擁「帝蜀」,而對於站在對立面的周瑜,自然不會有好感。
之後,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的出現,徹底把周瑜的形象釘在了自相矛盾的演義標準上。
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結交孫策,開拓江東,定建霸業;舉薦魯肅,納降甘寧,舉賢任能;最後火攻破敵,建立不朽功勛。
而另一面,當遇到劉備集團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對於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襯。
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中徬彿達到了極點。
《三國演義》對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貶低,在此將演義與正史不同之處進行對比,以正視聽。
關於諸葛亮三氣周瑜:正史記載,連劉備都評價周瑜「器量廣大」,周瑜氣量寬宏根本不會被氣死。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於周瑜病逝後,送喪弔唁的是周瑜舊下屬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關於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孫權,演義描寫周瑜嫉妒諸葛亮是徹頭徹尾的捏造,三國演義之祖《三國志平話》中巧計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關於賠了夫人又折兵:歷史上是孫權自己要把妹妹嫁給劉備,單純的政治婚姻,和周瑜的計謀根本沒關係。
關於智激周瑜:純粹子虛烏有。周瑜是東吳最有力的主戰派人士,正是孫權聽了他的勸說才有了赤壁之戰。
關於借東風:虛構,諸葛亮並未參與赤壁之戰,赤壁乃周瑜等東吳將領之功。
關於荊州問題:實乃周瑜死後,魯肅為了「聯劉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荊州南郡地區借給劉備。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東吳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劉備借道的問題。周瑜死後,在魯肅的主張下把南郡地區借了劉備,此後東吳派出孫瑜伐蜀被劉備擋道,演義中可能故意把孫瑜和周瑜搞混了。
正史的影響力,遠遠不及永遠的暢銷書、擁有億萬讀者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明朝之後,人們對周瑜的瞭解主要來自於《三國演義》,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迴蕩在幾百年來的民間話語中。劉繼興認為,假如周瑜真地下有知,估計他會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三國演義》?
原文載於《劉繼興讀史》作者:劉繼興,出版社:崇文書局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太尉宋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狐死兔泣 | 諺語新知
狐死兔泣,有時也作兔死狐悲,但不論哪個死,這個成語都是用以比喻因同類死去感到悲傷。
13世紀初,曾經叱吒一時的金國被蒙古大軍入侵。不少飽受金兵欺壓的山東民眾紛紛揭竿而起。較大的起義軍有山東益都一帶的楊安兒,濰州的李全。楊安兒一軍本來聲勢浩大,可惜受到金兵殘酷鎮壓,領袖楊安兒不幸犧牲。楊安兒的妹妹四娘子楊妙真,率領起義部隊轉戰各地。後來更與李全結為夫妻,一同對抗金兵。不少人都知道楊妙真善使梨花槍,當時更有「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的美譽。就連戚繼光《紀效新書·長槍總說》都說到:「長槍之法,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
當時,李全和楊妙真的聲勢越來越大,南宋多次送上橄欖枝,希望招攬他們。在1218年,夫妻兩人投歸宋朝,部隊駐紮在楚州。不久李全又晉為招信軍節度使,雄霸一方。但好景不長,1227年他們被南下的金兵包圍,戰鬥失敗後李全投降金軍。南宋隨後派出太尉夏全率領兵馬攻打楚州,李全處境十分危急。
楊妙真救夫心切,忽然想起夏全原先也是山東起義軍的將領,大可動之以情。於是派人對夏全說:「夏將軍不也是從山東率眾歸附宋朝的嗎?可是現在您卻帶兵攻打我們。狐狸和兔子都是同類,如果狐狸死了,兔子不也會悲傷哭泣嗎;如果把李全消滅了,難道唯獨您能夠生存下去嗎?希望我們之間不要相互殘殺。」夏全終於被說服了,放李全一條生路。
#知史 #諺語新知 #李全 #楊妙真 #楊安兒 #中國歷史 #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