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商業周刊》的露出!從蘋果日報記者,到臉書產品經理...別人不敢做的傻事,都成了她的求職祕技
金融風暴這種全球性的大蕭條,正好被我遇上了。2008年雷曼兄弟等華爾街公司垮台,美國大部分企業都在裁員,失業率超過10%,而我剛好從台灣到美國芝加哥的西北大學念行銷碩士,正準備畢業。我第一次去美國、在那也沒人脈、英文差、揹著一屁股學貸,可以說是前途堪慮。
為了得到面試機會,我除了海投500封履歷和求職信,每一份都根據職缺說明修改,甚至一度到畢業生人數是我們系的10倍多的企管系「等門」,只求能夠攔截到一個機會。我跟以前在台灣當記者一樣,站在系館外一等就是幾小時,輪流面試的同學們一離開,面試官走出來,我就拿履歷上前毛遂自薦:「我是隔壁行銷傳播系的學生,我沒有拿到跟您的面試,但這是我的履歷,請您考慮!」
但,我不出色的履歷幾乎沒有讓我拿到面試機會。
聽人家說,找工作要靠人脈,但我去美國念碩士前不認識半個人,哪有人脈?不過,山不轉路轉,我念頭一轉:誰說沒人脈?學校這麼多老師,我是西北大學的學生,找老師,老師不會拒絕見我吧!我先拜訪了系主任Tom Collinger,他看著一臉愁苦的我說:「我相信每個學生的潛力!」接著建議我多跟其他老師聊聊,但系上老師早就被畢業在即的同學圍繞,我乾脆大膽地到其他科系的老師辦公室一一敲門!
拜訪之前我會搜尋好老師的背景,看老師在專業社群媒體領英(Linkedin)有認識哪些人,那些人服務的公司有哪些我有興趣的職位,而且會先寫信給老師。當老師說:「我不知道有誰可以介紹給你。」我就說:「你可以介紹我某某某,他是你之前在這家公司的同事!」當老師說:「那妳再寄妳的履歷給我。」我就可以說:「有,今天早上寄出了!」當老師再說:「那妳寫信跟我說希望我怎麼介紹。」我就會說:「有,你介紹我的信我也幫你寫好了,你剪下貼上就可以了!」
有一天,我拜訪了教授Abe Peck,老師是個5、60的活潑老先生,他說他大半時間住在加州聖塔芭芭拉,那兒陽光普照還有海灘,跟下雪的芝加哥不像,接著說:「我也不認識妳,一時也想不出要介紹誰。但我明天有辦一場演講,妳可以來聽!」
去之前,我上網搜尋了所有講者的資料,一一聯繫講者,向他們自我介紹,你如果曾經試著在網路上搜尋人,你會驚訝發現不難找到他們的email。其中有個講者叫做Peggy Walker,是美國一家小雜誌社「凡斯媒體」的執行長。
廣告
演講當天,我用事先背好的英文,上前和Peggy表達來意:「Hello! I am Anya. Good Luck!」(你好!我是阿雅。祝你好運!)Peggy說她有收到我事前寄的信,我開心了一下,心想:肯定有好印象!演講結束,我幾乎沒聽懂Peggy在說什麼,但我又拿著事先背好的英文說:「Good job!Can I get your card?」(妳講得真好,可以跟妳要張名片嗎?)email聯繫後,Peggy說他們沒有在徵才,不過願意請人力資源長Loreen Muzik安排我跟他們的數位團隊見面聊聊。面談後我覺得這個公司實在太適合我了!這家媒體公司有在考慮提供廣告主數位行銷服務。我心想:「數位、行銷、媒體。太幸運了,我註定要到這家公司工作!」
幾個禮拜過去了,我沒有收到任何聯繫。我打手機給Loreen,她接起電話:「喔!我已經被裁員了,不在那家公司工作了!對了,妳可以幫我介紹工作嗎?」當時的環境真的就是那麼差!我心想,雖然她不能幫我安排面試,但總可以告訴我一些公司的訊息吧!我約她喝咖啡,在芝加哥郊區鐵道旁的一家星巴克裡,我們談話每過20分鐘就要暫停,等火車轟隆轟隆的噪音結束才能繼續。她因為已經不在公司服務,一五一十告訴了我公司的狀況。我還記得,結帳時我們兩搶著付錢,畫面看起來挺有趣的,兩個人都失業,同是天涯淪落人,彼此惺惺相惜吧!
芝加哥找工作沒著落,我就想不如到大城市機會應該比較多吧!媒體公司最多的城市是在紐約和洛杉磯(多年後我才知道洛杉磯的媒體是指電影業,根本跟我的背景沒有相關),我於是決定花兩個月在這兩個城市找工作、拜訪業界人士。但,我一個人也不認識,要拜訪誰呢?
出發前,我拜訪了學校的老師們,牆上貼著他參加奧運幫忙傳遞聖火、上電視評論節目的照片,教授Clarke Caywood天生就適合上鏡頭,他先是一一跟我介紹他牆上的照片,但接著說,他的學生太多,每個人都要介紹,所以他不能幫我介紹什麼人。我正感到失望,老師一邊搖搖手,一邊拆開剛收到的包裹,我發現包裹裡是傳播專家產業公會的通訊錄。老師見我似乎不太願意離開,他說:「這樣吧!這通訊錄上面的人其實我大多不認識,但我們所屬同一個公會,要不妳去看看哪些人可以聯繫,借妳15分鐘,妳翻一翻,再拿來還我!」
我打開通訊錄,發現都是傳播領域知名公司的一級主管,我發現撿到寶,連聲謝謝老師,飛奔到系學會上的影印機,那15分鐘,我沒看,倒是一頁一頁全部印下來。同時,我也找出學院過去十五年的校友名冊。靠著這兩份資料,裡頭有上千位行銷傳播類專家,我逐一列出住在紐約和洛杉磯的人,一個個寫信跟他們聯繫。
我寫信問這些陌生人:「可不可以請你給我15分鐘?」我想,15分鐘很短,大家可能比較願意會接受,但現場見面通常會有半個小時的時間。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上,我剛見完一個校友,聊得很開心,但就像其他校友說的,他們公司在裁員,不但沒招人,連自己的飯碗都快不保。我狼狽地找了一家咖啡店,一邊翻著公會通訊錄,看到有美國最大電信業者Verizon的傳播長Peter Thonis,當時智慧型手機剛起飛,電信業者是影響社會動態的當紅角色,我猶豫了一下,我想,以他這樣權高位重的人,不可能回我;但我又想:「最糟會怎樣?」大不了就是他不回我啊!於是硬著頭皮寄了email給他。
幾分鐘後,對,就在幾分鐘後,他回覆我了!當天下午在紐約一個飯店開會,5點鐘我可以在一樓咖啡廳等他,對!當天!我看著email,不敢置信,心想是不是我英文很差看錯內容,但左看右看,他確實答應見我。
當天我戰戰兢兢地到了飯店,雖然通訊錄有照片,但我不確定是現場是哪個人,左右打量,「Are you Anya?」一個中年男子帶著大大的微笑跟我握手,我驚魂未定,他問我:「妳知道我為什麼見妳嗎?」我搖搖頭,根本緊張到沒辦法思考,他說:「像妳這麼有膽,敢直接約我見面的人不多!」
就這樣,我陸續見到了很多業界大佬。我在紐約時報的報紙上找到了執行長的名字,試著在網路上找他的email,寫信後,他還真的答應見我!我在紐約和洛杉磯見到了上百位業界人士,每個人都說:「我很欣賞妳,但我們公司在裁員。」有一次在紐約,我穿著如今回頭看覺得很「俗」的白襯衫、黑套裝,結束跟VOGUE和GQ雜誌員工的面談,對方又對著我搖搖頭說:「我們在裁員,但是祝妳好運!」我踩著很不舒服的高跟鞋,走在垃圾發臭的紐約街頭,看到一家中餐館,坐下來點了一盤排骨飯,飯來的那一刻,我突然好想家,覺得自己好失敗,我想:「原本我在台灣,是走路有風的大報記者,怎麼會落魄到美國遇到金融風暴,到處求人,一個工作也沒有?!」那時候沒有LINE等通訊軟體,國際電話卡又不便宜,我撥了電話給芝加哥的政大校友會資深學姊Grace,眼淚不爭氣流了下來,滴到排骨飯上。
我落寞地回到芝加哥,同期畢業的同學差不多都走光了,大家都說美國沒工作,不如趕快回亞洲卡位比較好,我看著拜訪各校友的筆記,雖然真的一個面試都沒有,但我在準備面談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東西,我了解這些各式各樣的媒體公司現在的專案、還有產業的趨勢。我想,要不我回頭跟幾個月前演講認識的凡斯媒體Peggy聯繫吧,或許這些資料對她會有幫助。
我寫信給Peggy:「我在紐約和洛杉磯,見到了很多妳的同業和競爭對手,妳想不想知道他們在做些什麼?可以給我15分鐘嗎?」Peggy答應了!
去之前,我做了一本商業計劃,整理了當初人資長Loreen告訴我的資料,像是凡斯的現況和困境,凡斯的其中一本雜誌讀者是美容院老闆,於是我到了美容院採訪一些讀者,也聯繫上幾個廣告主。接著整理產業趨勢和其他公司在做的專案,選出我認為凡斯最適合的幾個項目。我舉了一個例子,企劃了一個手機網站,列出其中的功能和內容。我也列出,如果要做這些專案,他們需要什麼樣專長的人,當然,我「剛好」符合大部分的條件!
凡斯的辦公室其實很老舊,有兩層樓,一樓中間有個木製的傳統櫃檯,中間還有著創辦人的照片,Peggy的辦公室在一樓的最底端,見到Peggy,我深呼一口氣,開始簡報。我建議他們創立一個數位服務部門,用原本公司做網站的人力,為廣告主做電子報、架網站等。15分鐘後,簡報完畢,我看著Peggy,她沒有說話。我想死定了,她肯定覺得我是來搞笑的!她說:「妳願意當contractor嗎?」我當時其實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我只問她是不是全職、有沒有支薪,接著一口答應!回家查才知道其實contractor是約聘雇的意思,但在英文裡,也是那些水電工、土木工等臨時工的意思,我還差點以為她要我去當水電工!
就這樣,當時,我的專長或許還是不是數位行銷或做app,但我靠著我的記者經驗,找人、採訪、創了我的第一份數位行銷工作,這工作也奠定了我日後做電商app、成長駭客和大數據行銷的基礎。我當時其實並沒有覺得我一定要在美國工作,我只是覺得,如果我失敗,我希望是因為我盡了全力還不夠好,而不是我沒有盡全力,因此沒有獲得機會。
最糟的時代,我沒有找到工作,但我創了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
書摘選自:矽谷阿雅《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從台灣記者到臉書電商產品經理的顛覆筆記
作者簡介:矽谷阿雅
台灣人,現居美國矽谷。原為台灣蘋果日報記者,毅然辭掉工作赴美讀書,一路到矽谷科技公司擔任電子商務app產品長。榮獲十多項美國數位大獎、美國Min雜誌年度最佳行銷人獎提名、Girls in Tech 40歲以下女性科技精英榜、台灣十大傑出青年提名。
阿雅在美國的十幾年工作經驗,讓她有了很多新的視野,經常在臉書「矽谷阿雅」粉專分享在美國的職涯故事、海外求職秘訣、矽谷最新產品管理與行銷知識。在美國西北大學、聖荷西州立大學、喬治亞大學擔任客座講師,受邀在成長行銷座談會、數位分析座談會、手機創新座談會、矽谷頂級新創 加速器Plug & Play等美國大型座談會演講,也擔任人工智慧新創公司顧問。在TEDx Talk主講【慌世代-拓荒世代】,吸引台灣各大媒體驚艷報導,並在全台超過20間大專院校與企業巡迴演講。
🔥 博客來:https://reurl.cc/Wd86qy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 [1661021360858244:69:對商業周刊(http://xn--zsrzt.com/) 說讚的朋友]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3002616
天下雜誌商業周刊比較 在 律師娘講悄悄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我遇到一些女生,因為遇到工作上的瓶頸,想轉職,可是,又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些什麼,也因為忙碌的生活步調,很難找出時間做其他的生涯規劃。再加上女生如果結婚有孩子之後,難免需要照顧家庭,想著想著,一兩年就過去了,職涯上還是沒有突破,每天都在焦慮中打轉,眼看著年紀漸漸大了,也只好像鴕鳥一樣,選擇不去面對,只能看看網路上紓壓療癒的文章,吃吃美食,讓自己好過一點,更別談像我這種長年的家庭主婦,離職場那麼遠,雖然,想要回去上班也不是不可能,但就是知道自己的斤兩,肯定是去當刀俎下的魚肉而已。
其實這幾年,「斜槓」兩個字漸漸流行,如果愛看新知的,大概也發現「一人公司」這個名詞,常常出現在一些生涯規劃或創業議題中。
或許你還沒察覺,但我猜測,未來的十年裡,一人創業及小規模公司會越來越普遍。特別是今年以來因為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大家開始發現,成立一家企業的固定成本如果過高,很容易在不景氣或是大環境的變故中,面對嚴峻的考驗,甚至無法生存。我也在最近看到的一些教導企業如何度過難關的文章裡看到專家指出,這時,企業要做的事,就是趁生意不好,好好培訓加強內部人員的技能,並使用減法的藝術,讓自己重新具備經歷大風大浪的能力。
這讓我想到,與其遇到不景氣時才想到減法,為什麼不一開始的時候,就想好怎麼不讓自己擴張呢?
我曾經在一個知名企業家第二代的臉書上,看到他經營事業多年的感嘆:「開公司就跟減肥一樣,要變胖很容易,要減重卻很難。」如果有做過生意的人,我想多多少少可以理解吧!
覺得事情做不完,就請人,覺得店面不夠大,就擴張,覺得錢不夠花,就想辦法增加營業額,然後,就再回到本段的第一句話,無限循環。等到有一天,怎麼做都沒辦法再增加營業額的時候,就想怎麼節省成本,結果消費者一個不爽,剛好就把正在苟延殘喘的生意給掐死了。
就拿以前我跟阿富律師一起開火鍋店的例子來說,當年我們剛從大學畢業,就在母校旁邊開了一家規模百坪的火鍋店。一開始,為了讓生意好,就大降價促銷,果然吸引來了預算不多的學生光顧。後來卻發現,生意好雖好,但一個月結算下來,居然連我跟阿富律師的薪水都付不起。於是,我們就認為一定是成本太高,所以就開始拿掉一些好的菜色,也把學生最喜歡的可樂暢飲,改成比較便宜的紅茶暢飲,結果,沒多久,營業額就開始一去不回頭,而得罪的客人就再也不給你機會了。
其實,生意經是說不完的,但這些過去的經驗其實給了我很多學習,那就是,當你自認為自己的沒有像郭董一樣的經營天賦,卻又想要自己創業時,時時思考自己的事業規模,在這個多變的時代,是非常重要的。
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固定成本」跟「變動成本」的觀念呢?簡單的說,不管有沒有生意上門,都一定要付的帳單叫做「固定成本」,例如房租、員工薪水......;會因為生意好不好而影響到支出金額的就叫做「變動成本」,例如食材、員工績效獎金。
以前有一些傳統的觀念,像是黃金店面很值得,因為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地點好生意才會好,可是,現在有一種新興行業很流行,叫做幽靈廚房,他們選擇在偏僻的地點甚至家裡開餐廳,但是不提供店內座位,只利用現在方便的外送平台外送餐點,省下店面的開銷、裝潢、外場的員工薪水支出,一樣創造很高的營業額,只是他們的成功得靠現在第三方的平台機制、病毒性的媒體傳播以及宅經濟的興起,也算是時勢造英雄。
又或者以前要開課,就要創立補習班,聘請優秀的師資,租個又大又昂貴的教室,聘請業務人員....等等,需要一定的投資。但現在,線上課程越來越普遍,有個網紅YOUTUBER將自己的剪輯技術拍成影片,丟到線上課程的媒介平台,光拍完宣傳影片預購,就收到一百多萬的學費,省掉了許多實體課程需要的成本,更不用說線上課程還跨越空間距離,連國外的學生都收得到。
所以,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絕對有機會創造比上班以外更高的收入,卻不必冒傾家蕩產的風險。前提是,你得願意脫離現在的舒適圈,觀察趨勢、盤點資源,並且不斷的去學習與嘗試,不要擔心失敗。
為什麼不用擔心失敗?回到我們剛剛說的,如果你前提只是想要養家糊口、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品質,而不是想要出人頭地,在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就要在企業剛開始萌芽的時候,規劃好公司規模的控制,甚至立定志向,我只要開一人公司。其實,在這個時代,很多事情都可以外包的,小編可以外包、清潔人員可以外包、秘書可以外包(例如在商務中心,甚至商務中心還有自由席可以不用付高額租金)、行銷企劃可以外包,這樣可以讓自己的固定成本壓到最低,在時機好的時候又可以借力使力,換取最好的經濟效益。
因此,我很喜歡跟像自己一樣的媽媽們聊到,如果老公這邊的經濟收入還算穩定,真的可以試試看自己微型創業或是斜槓收入一下。
以我自己而言,從成立粉絲專頁開始,陸續有了出書版稅、專欄稿費、演講鐘點費、節目通告費、合作代言費等....,後期又創立了「娘子軍行銷有限公司」及創業平台,而有了開課收入及團購合作收入。當然,這也不算賺什麼大錢,但以多年沒在外面上班的家庭主婦而言,也是蠻令人開心的一筆公房錢(我老公說我們兩個沒有所有權之分),唯一的遺憾是,我自己不太會理財,所以這幾年賺的錢都只是儲蓄,這也是未來我自己很想要成長學習的部分。
很多主婦跟過去的我一樣,埋首在家務瑣事裡或是忙碌的職業生活,像我在孩子上幼稚園以後,在老公的事務所上班,確實常常覺得蠟燭多頭燒,特別是,第二次意外懷孕生了貝貝,生活計畫也被打亂了。但是,我總覺得,人生有意外跟挑戰不是更好玩嗎?我喜歡帶著老天給我的禮物,勇敢面對生活中每一個難關。
時間,一定是不夠用的。但時間,也一定是公平的,如何把握自己所擁有的每個小時、每一分鐘,做自己覺得值得的事,不要讓自己有遺憾,是一輩子都要面對的課題。
以目前而言,早上我會在二歲的女兒貝貝醒來之前,提早兩個小時起床寫書。雖然書的版稅不多,但這是屬於人生的里程碑,對自己未來跟不同單位談合作時也是一種加分跟籌碼。甚至在清晨六七點睡眼惺忪時,我就會躺在床上冥想,想一下今天要做些什麼事情,開會的重點是什麼?
等女兒起床以後,我會一邊陪伴她,一邊找瑣碎的時間回訊息。這時候,跟她一起泡杯咖啡,收拾一下環境,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有時候她不吵我自己玩,我就會拿本書來看。
順便跟大家分享我看書的習慣,我通常很少把一本書從頭看到尾,都是只挑自己喜歡的篇章。我看書的領域也很分散,不過還是行銷的書對我的斜槓生涯最有幫助。
像最近在看的幾本書是《易經商學院:從菜鳥到CEO的六堂成功講義》、《Instragram社群經營致富術》、《暢玩一人公司》、《我在家,我創業》,我都覺得很有收穫。
我也很喜歡看臉書上《天下雜誌》、《遠見雜誌》、《今周刊》、《經理人月刊》的文章,通常小編都會幫你整理實用又容易閱讀的內容,讓你乾貨滿滿、跟別人聊天時更有話題,此外LINE@上《創業小聚》、《哈佛商業評論》也都是我每天吸收新知主要的管道。
我是非常感謝支持我讓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的老公、婆婆、助理們,雖然,幸福要靠自己創造,但一個人的幸福,通常都是一大群人的貢獻,所以我們要時時心懷感激,也才能讓自己有正能量去面對生活中許多的艱難。
每天吃完午飯以後,婆婆會來幫我帶女兒,讓我有一些自己的時間。我建議媽媽們,即使沒有在外面上班,也要為自己爭取一些屬於自我的時間,用來上課、社交甚至獨處都好,就算做不到每天,一個星期也要有兩到三次,或是一天1~2個小時,妳可以看書、念語文、學習線上課程,每天做一些,長期累積,也會有一定的效果,等小孩大一點,妳就有更多的籌碼,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總之,不管從什麼地方改變,其實都是從心態要改變開始,只有你想要讓自己更好,才有可能把未來的美好控制權,放在自己的手上。
(照片是我去擔任憲福育創說出影響力(演說訓練)輔導長的照片,偷偷炫耀我輔導的講者得了第一名呢!)
也想斜槓可以私訊我跟我聊聊~
我的一對一LINE@
https://lin.ee/g4jQL25
天下雜誌商業周刊比較 在 柯粉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上任之初,我一直強調,教育是窮人翻身的最後機會,通過數位科技來實現網路人權,不希望孩子沒有數位科技的學習,而減少接觸知識的機會,近幾年北市府積極打造數位教室、升級校園網路、一生一平板,以及運用酷課雲建置親師生學習平台,來實現教育平權的目標。
最近的疫情狀況十分嚴峻,如果未來因疫情造成停課,台北酷課雲合作縣市的學校師生,都可以共同使用這個平台,學生在家上網就可接受學校老師安排同步直播教學課程,以及豐富的線上自主學習資源,確實做到「防疫不停學」。
台北的資源比較豐富,可以從台北開始做起,再將建置好的平台提供給其他縣市使用,不僅效率快,而且更節省國家成本。
去年,台北市與嘉義縣政府合作推展數位教育,今年與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台南市、屏東縣、花蓮縣等6個縣市教育局處簽署「線上資源合作備忘錄」。合作縣市的學生可參加酷課雲平台開設的「高中跨校網路選修」及「國中課後多元增能培力專班」等課程,台北市的學生也可藉此共享合作縣市的優秀師資。
酷課雲平台成立迄今已突破1,763萬瀏覽人次,也可用平台帳號,閱覽其它館藏資源。例如北市圖及國資圖電子書有33萬冊;線上資料庫期刊有20種(包含天下、遠見、商業周刊、科學人雜誌等)。
在台北市數位學習教育中心的努力下,目前高中職跨校網路 選修共有13校、開設12門課程,未來到109學年度時,高中職跨校網路選修將達39校參與、開設25門課程。同時,也與10所公私立大學合作開設34門大學體驗課程,並有線上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