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堡半球的啟示
馬德堡半球,是西元1654年由德國物理學家、時任馬德堡市長奧圖・凡・格里克在馬德堡市進行的一項實驗。
藉由將兩個半球中的空氣抽掉形成真空狀態,再分別在兩邊各用八匹馬,才把球體拉開,從而證實大氣壓力的存在。
這國中就知道的科普小故事,其實有很多小細節是我們沒有發現的。
例如,這位格里克先生當市長的時候不務正業,竟然搞起了科學實驗,可謂被政治耽誤的物理學家。
除此之外,利用內外壓力差讓空氣中的小精靈幫我們推擠球體,達成氣密效果,這樣的原理一直到今天也被廣泛的應用在各種高敏感儀器、藝術品..等的保存。
因為我們都知道,在真空狀態是不會有任何濕氣、灰塵或蟲蟲進入,是最恆定的狀態。
但聽完後,感覺這技術流傳了四百年還是一樣很高端,離我們市井小民太遙遠。
不,其實只要搭一趟高鐵的錢,你家的米桶就可以抽真空。
https://pse.is/mrplifer
—
為什麼米桶需要抽真空?因為真空對白米的保存非常重要。
你只要回想一下,每次去大賣場買米的時候是什麼包裝?
真空包裝。
那為什麼我們拆封後都很隨意的丟在一般的米桶裡?
普通米桶密合度不夠,對小強和小朋友這兩種生物來說,根本就是打開門說歡迎光臨,而潮濕的環境也更容易讓米變質、滋生米蟲。
不信的話,我們現場直接請到小強跟小朋友,幫大家示範開通米桶和真空米桶的差別。
嗯,差不多就是歡迎光臨買縫跟門都沒有的差別。
韓國CASAMOM真空米桶
🎯 一鍵按壓,即可真空
🎯 USB TYPE-C輕鬆充電
🎯 10公升大容量
🎯 美型觀景窗,儲藏狀況一目瞭然
防潮、防臭、防蟲,讓你家的米,永保新鮮。
MOMO限時專屬優惠價,只要1370
數量有限,售完為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20的網紅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要帶您 認識-大氣壓力 學習-友善禮貌 示範-科學實驗 這次的故事繪本 軟趴趴的一團 (究竟是什麼呢?) 是一本結合人文、藝術、科學實驗的繪本 就跟著段黛姐姐一起來聽故事吧~ 活動預告: 科教館賽恩斯會員專屬日-桌遊x繪本x瘋科學! 1.9/29(六) 11:00-11:50繪本科學-秋天不簡...
大氣壓 力 故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直播]親子共學STEAM好好玩:蛋蛋的奇蹟
❤️繪本故事:小雞跑啊跑
👉🏻實驗一:蛋要怎麼跑進玻璃瓶呢?
利用大氣壓力把蛋擠進瓶子裡
👉🏻實驗二:蛋可以浮在水上嗎?
更改水的密度,讓蛋浮起來,還可以有雙層色唷~!
每週一、二、四、五 下午四點歡迎來「醒醒吧女孩們」一起聽故事,玩實驗唷❤️
大氣壓 力 故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推舊文】《進擊的巨人》物理學(下):巨人的密度和科幻的意義
編按:在上一篇文章「《進擊的巨人》物理學(上):變身巨人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人類的勝利?」討論了如果巨人和人類等密度的話,可能不只會被自己的體重壓垮,還會引發全球的能源危機!這次就讓我們來討論,如果巨人質量不變,他的密度又是多少呢?
指數比巨人更恐怖
在我們的世界中,以現在人類對大自然的科學知識,還沒有辦法進行高維度的物質傳送。因此就必須要憑空產生出額外的物質,無可避免地用到愛因思坦的質能互換定律 E=mc2。可是,這又會引起另一個問題:產生質量的能量太過龐大。這是因為質量與高度立方成正比,所以變出越來越高大的巨人所需的能源是以指數上升的。
讓我來說個比巨人更恐怖的故事。從前有個國王想要賞賜黃金萬貫給他的大臣。其中一位大臣說,我不要黃金萬貫,只要一個棋盤,第一個方格上放一粒米,希望國王能夠答應每天賞賜比前一格多一倍的米就足夠了。國王聽了說沒問題,這不太簡單了麼,我國糧食儲備十年也吃不完!就著人給了這位大臣第一天的賞賜:一粒米。
第二天,大臣來領賞賜,於是拿到了第一天的兩倍:兩粒米。第三天,四粒。第四天,八粒。第五天,十六粒。就這樣,大臣每天都來領米,國王覺得這位大臣真的傻了,有黃金萬貫不要,只要區區的幾粒米!
過了三個禮拜,負責糧倉的官員來找國王,說大事不妙了,我們快沒有糧食了。國王就問,怎麼可能?我們的儲備十年也吃不完啊!官員就說,沒錯,第一個禮拜,大臣只拿到了兩百五十四粒米,可是第二個禮拜就已經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六粒了。今天,他剛拿走了二百零九萬七千一百五十二粒米,總計已拿了四百一十九萬四千三百零二粒米了。棋盤有六十四格,可只是到了一半即第三十二天,他就會拿到共八十五億八千九百九十三萬四千五百九十粒米!到了最後一天,我們就得給他總共三千六百八十九京三千四百八十八兆一千四百七十四億一千九百一十萬三千二百三十粒米!
然後國王就被嚇死了,這就是指數的力量。
我們世界裡的巨人 竟然會比空氣密度更低?
延續著上一篇文章「《進擊的巨人》物理學(上):變身巨人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人類的勝利?」的討論,就讓我們看看巨人究竟有多重吧!
《進擊的巨人》的作者諫山創也曾想過巨人如果與一般人類密度相同是否會太重的問題。於是在漫畫之中,也曾明示過「巨人比想像中輕」。
60 米高的超大型巨人身高是 1.7 米高的人類的 60/1.7=35.29 倍,即約 2 的 5 次方多一點。再把這數字立方,即是 2 的 15 次方,即是國王故事裡差不多兩個禮拜的倍數,大約就是幾萬。可是,E=mc2 帶來的能源問題,並不是把巨人變輕一點點、或者輕幾倍、幾十倍就能解決的。這是因為光速實在太快了:使用國際單位制時,光速的數值是 3 後面跟 8 個零。所以,即是變出每 1 公斤的質量,就需要 E=(1)c2,即 9 後面跟 16 個零這麼多的能量。
所以,我們不要忘了還有 c2 這個因子,因此我們必須再在幾萬後面補上 16 個零(還要乘 9),得到的就是有 20 個零以上的天文數字了。我們就算有 20 個零好了,就算你把超大型巨人變得「比想像中輕十萬倍」,也還有 15 個零。
結論是,我們的現實中沒有高維度物質傳送,也不可能用 E=mc2 去變出巨人。所以這次我們就不是假設密度不變,而是質量不變。跟上次一樣,我們只要使用密度=質量/體積,就能夠計算出各種巨人的密度。
對於一個 3 米級的巨人,其體積是一個 1.7 米高的人類的 5.5 倍。如果要維持質量不變,那麼 3 米級巨人的密度就是人類的 1/5.5=0.18,即是只有人類的18%。以人類平均密度大約為 0.95 g/cc 去計算(g/cc 即是每立方厘米克),3 米級巨人的密度就是每平方米 0.17 g/cc。順帶一提,一個大氣壓力下、攝氏 15 度的水的密度是 1 g/cc,這就是為什麼人體是會浮在水面上的原因。而巨人受到的浮力就更加強了,想潛水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那麼 15 米級的巨人呢?體積是人類的 687 倍,密度是人類的 0.1%,即是 0.0014 g/cc。一個大氣壓力下、攝氏 15 度的大氣密度是 0.0012 g/cc,所以 15 米級巨人的密度原來跟空氣差不多,被其打中應該就像颱風時站在街上的感覺吧⋯⋯
最後,當然少不了大家最關心的超大型巨人了。體積是人類的 44,000 倍,密度就只有人類的 0.0022%,即 0.00002 g/cc。這不就是只有大氣密度的 1.8% 嘛⋯⋯這樣的話,如果超大型巨人真的出現,我們頂多也只會看見一團非常輕薄的肉色氣團,被打中也是不會有什麼感覺的。而且,因為其比空氣密度更低,所以會慢慢升上天空,很恐怖的說⋯⋯哇,什麼時候變成鬼故事了?
科幻是科學的翅膀
在前一篇的文章刊登後有許多的討論,有人曾評論我說「不尊重科幻作品」,我尊重他們發表意見的權利,亦欣賞他們對科幻作品的熱誠。我相信,這種熱情亦是推動好奇心的源動力。而我同時認為,如同《進擊的巨人》這樣好的科幻作品,是能夠激起人們思考科學、社會問題,再應用於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之中的。
我希望藉著有趣的動漫題目,吸引各位思考科學原理。這當然就不是說我要破壞原作者的創作。誰不知道在作品當中,作者就是神、就是物理定律?我們會不會把科普文中提到的科學問題傳給作者叫他修改作品?不會,因為我們明白探討的題目是「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打出一記認真拳/打出龜派氣功/變身成為巨人,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就如同從前科學仍未發達的時候,登陸月球被視為幻想。有小說作家幻想登上月球,我們不會去攻擊他「不科學」,而是把這個幻想當成思考科學問題的機會,改善我們的科學技術。想必有些人曾經思考過「如果我們真的能夠飛上月球,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最終,阿姆斯壯踏出了人類的一大步;幻想,成了真實。
科幻絕不應只幻不科。其實,我自己也是《進擊的巨人》的粉絲。吸引我的,除是了那些刺激的戰鬥場面外,也是那些叫人反思現實的情節。高牆和巨人,都一一暗喻了許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社會問題。我們會把作品中對社會的描寫化作現實的反思,為什麼我們不能把作品中的科幻化作現實科學的思考?這樣,科幻才能成就科學。
我相信,這就是科幻的意義。
大氣壓 力 故事 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要帶您
認識-大氣壓力
學習-友善禮貌
示範-科學實驗
這次的故事繪本 軟趴趴的一團 (究竟是什麼呢?)
是一本結合人文、藝術、科學實驗的繪本
就跟著段黛姐姐一起來聽故事吧~
活動預告:
科教館賽恩斯會員專屬日-桌遊x繪本x瘋科學!
1.9/29(六) 11:00-11:50繪本科學-秋天不簡單
2.10/6(六) 10:00-12:00桌遊-海洋危機(簡化版)
3.10/6(六) 14:00-16:00桌遊-海洋危機(一般版)
4.11/17(六) 11:00-11:50繪本科學-卡夫卡變蟲記
5.12/22(六) 10:00-12:00桌遊-海洋危機(簡化版)
6.12/22(六) 14:00-16:00桌遊-海洋危機(一般版)
記得要上官網報名參加呦:https://goo.gl/6yFsks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V0TUrQqw_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