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只是有點「擔心」?還是已經非常「焦慮」?
最近美國一份針對臉書用戶的心理健康調查發現,在各類負面的心理感受當中,唯獨「焦慮感」(注意喔!不是焦慮症)侵襲的人群最廣,包括性別,年齡層,社經地位等等。
換言之,每個人,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很高的機會感受到「焦慮」。
到底焦慮是什麼?
從心理學上的定義而言,凡是我們對於尚未發生的事件,或是不確定的未來,所產生的不安感受,或是「想太多」,都可以算是「焦慮狀態」。但從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而言,在腦部深處發現一個叫做「杏仁核」的一坨小神經結(至於杏仁這個名稱我猜只是因為它的形狀和大小),跟焦慮的產生很有關係。由於杏仁核與其鄰居的「海馬迴」公認與人腦的記憶功能息息相關,所以有些學者甚至認為焦慮、恐懼這一類的「原始感受」,可以說是與人類演化過程中「印記」下來的生存反應有關。
小嬰兒肚子空了,但是媽媽的奶水還沒出現在嘴邊,於是小嬰兒會不停動嘴角,然後發出哭聲,求援。小嬰兒這時當然不懂什麼是「焦慮」(一般認為情緒的社會化學習大約從一歲開始),但身體的本能就讓他發出焦慮訊號。
學齡前幼兒,到了放學時間,家長還沒來接,他會不會焦急不安,會不會食不知味(即使園內的點心再好吃),會嗎?所以焦慮開始透過自律神經影響腸胃系統囉!這時也開始出現焦慮程度的「個體差異」,有的孩子不管媽媽幾點來接,他玩他的,絲毫不受影響。「個性」(學理上叫做「人格」)在學齡前漸漸形成,它是一種人類對於外界刺激如何反應,反應強度,融合社會化形塑的一個整體架構。很妙,俗話都說,誰比較「粗線條」,然後誰則是「神經線比較細」。
隨著年齡越長,面臨外在的要求(社會價值),和自身對於自己的要求(自我欲望),都越來越巨大。小學生也許會焦慮於暗戀的對象怎麼還沒在臉書PO文按讚,中學生也許會焦慮於隔天的校際盃籃球賽自己是不是先發五人,大學生則對於畢業後要求職還是再考碩班而感到焦慮。公司員工因為業績而焦慮,適婚男女因為長輩不斷地「關心」而感到焦慮,決定踏入禮堂的新人因為婚宴細節以及「做人問題」而焦慮,當了爸媽之後則無間斷的為了子女的教養問題而焦慮。直到孩子大了,自己老了,也空了,男女性都要面臨更年期身心狀態的巨大變動。而許多人即便邁入臨終,都還在為了子女遺產分配而焦慮。人生可說是打從睜開眼來到這世界,到揮揮手說再見那一刻為止,無時沒有焦慮發生的「機會」。
問題來了,偶爾的擔心或焦慮,就叫做「焦慮症」嗎?當然不是。
最簡單的分辨方法有兩個,叫做「比例原則」和「衝擊原則」。
其一,「比例原則」:他的焦慮狀態,比起「不焦慮」的時候,比例是否過高?例如一個學期為了一次科展而焦慮是正常的,但整個學期的每一天都在為了「擔心被同學霸凌」而焦慮,就該找輔導老師協助。
其二,「衝擊原則」:焦慮感的出現,是否對於他的身體,心理,社會功能產生嚴重「衝擊」?例如,老婦人雖然對於兒子媳婦一直懷不上孩子而擔憂,但並不因為這樣而睡不著或吃不下,和兒媳的相處也如往常一般和樂,這就無妨。但如果因為女兒的婚禮,而擔心焦慮失眠半年,精神恍惚,營養失調,甚至掉髮,腹瀉,不斷感冒,就該接受專業的協助了。
以上簡單介紹了「焦慮感」和「焦慮症」的區別,目的是希望各位都能夠多關心身邊的家人親友。擔心人人都有,若能在演變成嚴重的焦慮症之前,及早發現問題,接受治療,解決問題,也許我們就不需要依賴那麼劇烈的抗焦慮藥物,能夠用較為自然的方式(例如:飲食調理,氣功導引,心理諮商),及早恢復身心的平衡。
#中西醫結合的全人照護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
大學生 心理健康調查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這一段我要跟你分享的內容,主題是『另一半的體重是你造成的』!
我倒不是要跟你說好像是幸福肥發生的心理學的成因,倒是我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談,我們給另一半關於體重的回饋,會怎樣影響他到底會變得更胖,還是變得更瘦?
會想要跟你分享這一段內容,是因為我讀到《哇塞心理學》這一本書,它裡面引述了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克里斯丁.羅傑教授的一個研究。
他找了187個女大學生,這些女大學生她們的平均體重喔都是很標準的,都是健康水平。所以呢對她們來說只要維持原本的體重就可以了,不需要特別變得更瘦。
但是儘管如此,其實跟多數的女性一樣,她們多半都還是希望自己可以再瘦一點,最好是能夠像電影明星或者是麻豆那樣的美麗身材。
所以呢她們都會很關心自己的體重,甚至於會和自己的另一半,討論關於自己體重的這個話題。
這個研究一剛開始的時候,會先調查她們的身高、體重,以及她們對於自己體態的主觀感受。研究的時間有九個月,一共要進行三次的測量記錄。
在經過完整調查後的五個月,研究者就會問這些女學生,是否有跟自己的親友談論過他們自己的體重,如果有的話,親友的反應是怎麼樣?
接著把這些資訊記錄下來,然後再把這些資訊,跟這段時間這些受試者,她們的身高、體重,還有BMI身體組成去做比較,看看這中間是否有關聯。
在研究結束之後,如果你還記得的話,這些女生都是體態很標準的,但是在這過程裡,如果能夠常常的從親友們,或者另一半口中得到:「嗯~妳看起來還不錯」之類的正面的,或者是接納性的訊息。
她們就比較能夠維持體重,甚至於還會少大概0.5公斤;但是相對的那些比較少,在伴侶或親友口中得到正面訊息的那些女性,她們的平均體重在這個研究期間,反而會增加1.8到2.2公斤左右。
所以你聽到這裡,當我們得到正面回饋的時候,我們反而可以維持體重,甚至於還可以變得更瘦、更健美,大概少了0.5公斤。
但是我們的伴侶如果沒有給我們正面的訊息,甚至給我們一些負面的訊息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的平均體重,反而會增加1.8到2.2公斤!
所以回到你我身上,千萬不要再批評你的伴侶為什麼這麼胖了?其實他的體重如果從這個研究的角度來看,是你造成的啊!
只是很多人聽到這邊可能也會反駁,誰說的!我就遇到有人被他的伴侶刺激之後,他反而變得更瘦。
可是每次當我聽到這樣的例子的時候,我都會深入的去瞭解,所謂的反而變得更瘦,是當他被刺激完之後那短期,可能幾個月之內發生的事情,還是他可以維持體態,到一個長期穩定的狀態?
在我的經驗裡面,多數時候當我們是被別人負面的刺激,這個時候所謂的化悲憤為力量,的確在短期之內可能會有正面的效果,但是它往往是開高走低,這樣的一個走勢。
為什麼呢?因為抗拒是我們的心理上一個很微妙的狀態,我們可能會因為抗拒因為「抵抗」想要去做一些事,可是任何長期能夠穩定,對我們有幫助的事物,的那些堅持的過程,它都沒辦法透過「抗拒」持續下去。
它可以在短期之內去產生我們的動力,就好像是你因為短期之內,被別人刺激到了會做一些事,可是長期來看看,「抗拒」它不是一個有續航力的心理動力!
任何事情它要能夠有內在的續航力,任何改變要讓能夠有長期的效果,它往往是必須要從正面表述,或者是正面引導的。
正面引導它可能剛開始沒有這麼明顯的效果,但是它往往在關鍵時刻,或者是時間軸一拉長來看,它卻可以幫助我們做到沒有後遺症的改變。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當一個孩子他在正面引導的家庭裡面長大,可能他不會特別在說自己成長故事的時候,去說他的父母親是怎樣正面引導他的,可是你會發現這樣的孩子多數時候,在人生當中面對到一些困難跟挫折的時候,他都能夠比較用一個持續穩定開放的態度去面對它們。
所以如果再進一步的去談,我一直關注的「人際溝通」的議題。其實有時候我們會以為剌激對方,對方會產生一些動力,但是我常常說這種刺激只能偶一為之,不能常常做。
如果你常常做的話,你是不斷的去刺激對方心中抗拒的心態,他可能短期之內會配合你,但是長期來看那個反彈、那個後座力是很大的。
這些「抗拒」可能來自於我們的負面表述、我們的刺激、我們的譏諷,或者是我們出於「自己以為」在為對方好,而去說一些可能有點在恐嚇對方的話。
比如說:「你再這樣下去你就胖死了!」、「你知道三高很可怕嗎?」、「你這樣下去會未老先衰!」…。
是的!你說的都沒有錯,但是你想想看,這會在對方心中種下一個什麼樣的信念呢?
所以在我的『高難度對話』這一門課的教學當中,我常常就花了很多力氣跟時間,跟所有的同學分享一件很重要的事,當我們在試圖的想跟別人達成共識之前,我們第一個要做的功課,就是處理對方跟自己心中的「抗拒」。
希望透過今天的分享,你能夠幫自己開啟一個正面表述、正面引導的可能性,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在內容當中談到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我們下一期開課的時間是在7月21號,然而在這之前6月份我們也有相關的講座。
很歡迎你能夠來參與,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前進,我很期待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