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頭塘邨商場,我仲記得細細個落街巿揀活雞,買豆腐,個老板仲會俾碗靚嘅砵仔糕我,燒衣唔洗行出去大埔墟,中秋仲有傳統燈籠買,街巿門口有檔賣報紙,叫阿媽俾10蚊買兒童快報好似打劫佢咁...
後來,個街巿無咗,得返文英同其昌賣燈籠同紙錢。
後來,得返其昌,仲有間金津津陪我渡過腸胃炎只可以食粥嘅日子,後來...
我唔想有後來,我想保留呢度嘅一草一木,我仲未去過間牙醫洗牙,又未去過OK隔離間藥房,以後無咗金津津,仲有邊個陪我病?
大埔墟藥房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分享得來不易
北區的幾位街坊相約去大埔的green hub,樣樣都新奇,這個涼拌原來用了海帶?那個沙律的醬汁也太特別了吧,左試試,右試試,離開時街坊也把自己的食物拿出來分享──「四無蘋果鬆餅」:飛砂、走奶、零蛋、無小麥,卻用了鷹嘴豆粉、糙米粉、蒿麥粉、黑蒿麥粉,加上蘋果、大蕉、果仁、椰奶、椰子油等等,咬一小口,各種滋味遂一出場似的,十分豐富。
「我們的夢想,是開社區廚房。」街坊說,這次來green hub,亦有「取經」的意思。
為什麼不呢?因為租金好貴,因為領取食物牌照好難,因為怕找不到足夠客人……這些原因,香港人都不陌生。
街坊來自北區「土作時分」,是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經濟互助計劃」繼灣仔「土作後,去年底在上水開的小店。初見面,感覺和灣仔有點不同,北區街坊關係似乎更親密,更喜歡煮食和手作,而灣仔的工作伙伴關係強一點。灣仔來參加社區經濟的包括一些基層家庭、單親媽媽;北區則較多十多二十年前從港九搬入來的家庭,對社區有歸屬感,部份眼見上水深受水貨客困擾,希望出一分力。
今年夏天,北區街坊就一起種黃豆,收成後還煮了一場「黃豆宴」。Carol是其中一位,她現職時裝設計師,媽媽在上水種田,小時也幫忙家裡下田,但還是第一次種黃豆。
「我不敢讓媽媽知道啊,她一定說我不幫家裡種田!」Carol笑著說,她對由種植到烹飪這「一條龍」實驗很感興趣,就和幾個街坊一起去粉嶺的有機農莊實行。在最熱的八月天翻土、下種,汗水令混身上下都濕透,她大歎辛苦:「最初沒有先把黃豆泡水,一半都沒發芽,又得再下種。長出來後淋水、施肥,兩個月收割後曬豆、摘豆,不過這些步驟比起之前在田裡,已經不算很難。」
十一月底街坊一起舉辦黃豆宴:鹹菜黃豆湯、豆腐冷盤、四寶扎、南瓜蒸豆腐、炒豆卜、豆腐花……連那豆腐,都是街坊一起做的。Carol說還沒有煮黃豆前,大家就實驗用蘋果醋代替石膏粉來做豆腐,當時用黑豆,豆味十分濃郁。
黃豆宴來了三、四十人,反應很好,大家就起了「社區廚房」的念頭:定期與北區的農夫合作,把本地產變成食物,與更多人分享。只是上水店好小,為什麼不像灣仔「土作坊」一樣有廚房有食物生產牌?
「無錢囉!」「社區經濟互助計劃」的推手社工鄭淑貞衝口而出。她說最初寫計劃書時,沒想到上水會變成藥房街,租金狂升,直到這幾個月少了水貨客,十月才有能力再租地方。短短一年間,「土作時分」吸引了二百多個街坊、有一間地面小店做縫紉隊、有機菜分類整理、回收資源等、另一間商場小小店做零售,發展相當快。
「北區好特別,社區生活感覺好強。」鄭淑貞口中的上水,似乎不是一般香港人的印象:巷仔還有幾十年前的理髮店、左鄰右里互相幫忙,商場的走廊又可以放東西,意外地有人情味……還有,她說:「在上水是見到天空的!街坊認識好多農夫,可以做導賞團。」她正嘗試爭取更多資金,推動這社區共享經濟繼續發展。
明天下午「土作時分」會在粉嶺聯和墟舊街市擺檔,出售有機菜、特色小食等,街坊的工作坊看來挺有趣的:環保香包、玻璃盆景、竹葉草蜢、稻草人扎作……頗有鄉村特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