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抱崖山屋小作休息,掙扎要不要就地迫降,住進這座駐在所造型的小山屋後,為避免隔日遙遠的崩潰路途,我們還是摸摸鼻子啟程了;迎接我們的是無盡的寬大古道、籠罩四周的氤氳,還有必然摸黑的命運。
十里、山陰、多土袞、綠... 景物急速地後退,路過2016年暫住過一宿,如今卻已幾近坍塌的山陰獵寮,我們好像疾行於時光的長廊上,飛也似的自廿世紀往廿一世紀邁進。八通關真的是一條長長的路,這一次,我依然無法好好欣賞古道上的一橋一坎,只能暗自祈禱在這埋頭疾走的旅途中,能在某個轉角與害羞的台灣黑熊迎面相遇,互相嚇到對方,然後各自退避,那將會是一場多深刻的邂逅?
當然,事情才沒那麼順利,我們連水鹿都沒撞見。到了多土袞駐在所時,天色已全黑,我們摸摸鼻子戴上頭燈繼續摸,直到晚上19:30才抵達瓦拉米山屋,那象徵著現代與人潮的大三角形。
玩了一天大家都累了,依照各自的節奏在明確的漆黑之中沈默行軍,鳳梨不知道吃了什麼藥,早就飛也似的不見蹤影,追也追不到,我則陪著腳程最慢的隊員徐徐而行。打開瓦拉米山屋大門時,發現大家都到了,這晚又是包場,真是太開心啦!隨即把背包丟著,成大字型躺在黑色軟墊上大喘兩口氣再說。
兩次八通關古道,離開抱崖山屋後給人的感覺,都是歸心似箭的衝刺;而瓦拉米山屋作為回到人間前的最後一站,黑夜中屋內散發溫暖的黃光,在大老遠從大分趕來的登山人眼中,無疑是最溫暖的救贖。
翌日我們啟程,完成旅程的最後一天,也進入了大家都很熟悉的「瓦拉米步道」。沒了深山探險的感覺,有的倒是回家的輕快與逸樂路線的輕鬆。
在到達佳心遺址之前,有一個「鯊魚岩」,是我這些年在台灣山上看過長得最像鯊魚的一塊石頭,沒有之一。那空洞的眼神彷彿尋找獵物中的殺戮機器,巨大的裂縫則是準備吞噬一切的血盆大口,栩栩如生。但這鯊魚的頭上卻長滿了姑婆芋,使肅殺的形象瞬間萌化,讓腦中出現了揮之不盡的「ba~by~shark 嘟嘟嘟嚕嘟嚕」
#八通關訪太魯那斯・佳心鯊魚岩
啊,今天也是父親節,這邊也祝各位Dady Shark們父親節快樂唷~
這邊也希望明天指揮中心能宣告進一步的山區解封措施。畢竟,如果連餐廳、大賣場、百貨公司等風險比登山高太多太多的場域都解封了,山區主管單位卻連風險和郊山一樣的「一日單攻」都一直繼續封下去,那就顯得非常非常的不合理了。
這種百業復甦的時刻,如果要繼續封山,我認為需要提出強而有力的理由才行,而不是完全沒有根據,就憑心情「繼續封下去」,那絕對是不對的。當政府很隨性的選擇性打壓特定活動,卻提不出「為什麼要這麼做」時,那就失去疫情控制的原意,只剩威權思想了。
比如說,「山屋住宿風險過高,正式清零之前繼續不開放山屋或要大幅降載」,這點我與大部分山友也非常同意。但「風險跟郊山一樣的單攻」卻繼續封閉,在這個連一定會拿掉口罩用餐的餐廳都逐漸可以內用的當下,我希望能聽到明確的解釋,而不是威權的命令。
希望我們能聽到指揮中心基於疫情判斷而下達的指令,而不是反射性的基於個人情感「開放郊山繼續封閉保護區」,那就和疫情完全無關了。
最後,要謝謝指揮中心與所有醫療人員對於控制疫情所做的努力,讓我們能在三個月內幾近清零,這在國際間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大家都希望生活能盡快恢復正常,所以如果是對疫情有幫助的決斷,我想不論是不是山友,都會全力支持的喔!讓我們一起期盼早日回到正常生活吧!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eLun_fitnessTW,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部歷時11年的台灣黑熊紀錄片,珍貴的畫面在黃美秀教授與麥覺明導演,一次又一次的上山尋訪熊跡中,點點滴滴的紀錄了下來,我們總把黑熊當作吉祥物,當作台灣的親善大使,但其實我們對黑熊的了解實在是少之又少,透過了影片的解說,我們終於對黑熊的一切多了一點點的認識。 #17TKBAR一起推坑吧#一輪的運動日常...
大分 八通關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正午抵達多美麗駐在所,陽光穿透枝椏灑在落葉上,氣溫舒適的剛好還帶點涼意,畢竟這裡的海拔已經上升到了1810公尺,氣溫比大分低了三度,我們在此卸下背包,倚著駐在所平台上的在大樹吃午餐。
多美麗駐在所,原名「トミリ(十三里)」,取自此地距離玉里有13日里(約51公里)而來,多美麗則是日文發音的音譯。這裡在1921年2月增設,用以填補新康與魯崙駐在所之間的警力空缺。
雖然是音譯,但「多美麗」這個名詞,還真的是當之無愧:此地擁有整條八通關古道最美的駁坎遺構,整齊堆疊的「人」字型駁坎作工之精美,甚至成為了解說牌上舉例「駁坎」一名詞的常客。除了精湛的工藝外,多美麗駁坎的規模也十分壯觀,高約2.7公尺如同堡壘一般,在剛毅的頁岩線條上長滿了毛茸茸的青苔,已與山林融為一體。
除了駁坎外,駐在所還有兩個完整的大門階梯構造與一處小門,拾級而上後可以看見樹蔭下寬敞的平台,以及臨路側有一個圓形凹坑遺跡——那是噴水池的遺構。在老照片中甚至可以看到宏偉的駐在所前,正在噴水的水池、屋舍邊的櫻花樹,還有遠方的八通關古道,八十年前這裡可是被清的一棵樹都沒有呀!除此之外,在多美麗駐在所的北方,來時的浮築橋旁還留有一個圓形的木炭窯遺址,讓駐警燒製取暖或炊事用的木炭。1944年,多美麗隨八通關眾駐在所一同被裁撤,木造屋舍早已回歸塵土,留下了精美的駁坎,成為了八通關古道上最亮眼的史蹟之一。
我迅速吃完雞絲麵,馬上拉起腳架,開始四處拍照,一圓2016年經過此地時正在下雨,無法好好拍照、紀錄的遺憾。
---
2019年時,多美麗駐在所位於古道轉彎處旁的駁坎已因地層下陷而嚴重傾斜、瀕臨崩塌。經各界爭取與文化部的支持下,2020年7月花蓮縣文化局自「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畫」第2期中,編列100萬元專案經費,進行多美麗駁坎的修復,委託木本設計以及五名布農族人以保留原貌為最大原則進行施作。
多美麗駐在所修復後,駁坎城堡回復往昔的宏偉、固若金湯,重新排好後的駁坎石板和一旁原汁原味的對比,新的發亮,只待苔蘚們早日將其舊化,讓它們早日不留痕跡的融回自然之中。
而這個工程也象徵著族群和解,由布農族人親手修復百年前入侵故鄉,並讓族人流離失所的古道遺跡,是一種衝突,也是一種包容,更是理解。讓我們看見一個民族對待自己歷史的方式,可以是願意好好保存,甚至努力修復,讓歷史用最具體的樣貌,和孩子們訴說屬於這片土地的故事。而不是像對待前男女友的東西一樣,一再否認、將所有舊器物建築都毀屍滅跡,拆光一切,徒留容易造假、塗改與誤導的文字與照片了。
感謝各單位的努力,為我們保住了多美麗駐在所壯觀的駁坎,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可以看見意西拉吊橋、華巴諾駐在所與太魯那斯駐在所這些重要性不亞於,甚至大於多美麗的地方,都能有個被永久保存的美好結局。
#八通關訪太魯那斯・多美麗駁坎堡壘
大分 八通關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告別了台灣杉與黃杉大樹林立的儒潤大高繞,我們翻越平緩的鞍部沿著一個乾溪溝陡下,與奮鬥了一早的上坡不同,沒過多久,我們就接上了由左方而來的八通關古道,揮別那急上急下的惱人高繞;雙腳履於平地的感覺真教人愉悅,步伐如羽毛般輕盈,好像登山口就在眼前似的。
高繞出口插著指標,寫著「大分山屋5.1公里」、「抱崖山屋6.8公里」,原來今早奮鬥了半天只前進了這麼一點點,真是喪氣啊!順著路往東緩緩下坡不到10分鐘,古道便忽然來了個九十度灣,視線裡出現了不自然的規則線條:鋪著厚厚綠毯的完整石堤迎面而來,是一座聳於窪地中的完整浮築橋;而位於石堤盡頭,隱沒在綠意中的方正堡壘,正悄悄告訴我們:多美麗駐在所到了。
#八通關訪太魯那斯・多美麗浮築橋
大分 八通關 在 eLun_fitnessTW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一部歷時11年的台灣黑熊紀錄片,珍貴的畫面在黃美秀教授與麥覺明導演,一次又一次的上山尋訪熊跡中,點點滴滴的紀錄了下來,我們總把黑熊當作吉祥物,當作台灣的親善大使,但其實我們對黑熊的了解實在是少之又少,透過了影片的解說,我們終於對黑熊的一切多了一點點的認識。
#17TKBAR一起推坑吧#一輪的運動日常#黑熊來了#台灣黑熊#保育動物#瀕危#大分#八通關古道
《其他平台》
●FB:https://www.facebook.com/elunTW/
●一輪IG:elun1020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UHiH-KTg3Q/hqdefault.jpg)
大分 八通關 在 Adult mountaineering team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這是第三次去瓦拉米。
瓦拉米古道為舊八通關越嶺古道東段,
沿台30線經南安遊客中心至進入,
佳心前無需申請,佳心後路段若要進入,
需在南安小隊繳交入山及入園證。
沿線平坦易走,除鯊魚岩後崩蹋路段土石較鬆軟需注意,
其餘時間可放鬆身心欣賞沿線豐富的動植物生態。
較讓人意外的是,我們為了避開人潮申請了日一的行程,
結果沒想到也是大爆滿,第一日完全沒看到任何動物。
所幸第二日人潮散去,
在回程中遇到黑眉錦、疑似標蛇的小蛇(?)、猴群、攀木蜥等,
才算沒有空手而回~
另值得一提的是,山屋老鼠橫行,
燈一關掉就全軍出動,
若要前往瓦拉米的朋友請在就寢前,
務必盡量將食物收好(但也有人是直接背包被咬破= = )~
有氣味的東西盡量封好封滿~~~~
#瓦拉米古道
#八通關越嶺古道
#蕨駐在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vaHlIkBoOQ/hqdefault.jpg)
大分 八通關 在 Adult mountaineering team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全紀錄版本:https://youtu.be/3cjVPKt9Ylw
歡迎提供你心目中最愛的山,我們會列入拍攝優先喔~~請在下方留言
瓦拉米步道是八通關越嶺道東段的一部分,全長約14公里,坡度緩、視野佳,步道沿著拉庫拉庫溪谷而上,具有亞熱帶至寒帶特色的完整生態體系,蘊育著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可分成前段「步道口─山風瀑布」、中段「山風瀑布─佳心」及後段「佳心─瓦拉米山屋」;遊客和親子家庭可步行至前段或中段,為一般健行步道;後段需辦理入山(園)證、較適合有中級山或負重露營經驗的山友,屬於中級登山步道。
沿途會經過五座吊橋和多處駐在所遺址,其中山風二號橋的橋頭石墩仍保留日據時期的水泥建物,駐在所遺址之一的「佳心」設有氣象站、浴廁、洗台、涼亭、露營平台等設施,展望極佳,可遠眺玉里山、卓溪山及拉庫拉庫溪谷景緻。步道終點的「瓦拉米」也是駐在所遺址,建有一太陽能山屋,提供鋁製通舖床位,供水便利,可自行烹煮。瓦拉米步道若要走完全程,最好規劃二日以上,住宿山屋一晚,隔日再返回登山口,時間若充裕,還能順遊南安瀑布、南安遊客中心、安通溫泉和花東縱谷一帶。 (引自健行筆記)
#八通關越嶺東段
#瓦拉米古道
#佳心駐在所
#山風瀑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TzB_PtqiP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