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我的新書《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殖民統治下的古代四川》,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早期中國史與考古 李峰教授的推薦文。
〈從古代四川的歷史了解世界歷史的普遍過程〉
李峰
(哥倫比亞大學早期中國歷史和考古 教授)
欣聞胡川安先生大著《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即將由聯經出版付梓行世,這是一件喜事!胡川安先生從台灣來北美求學,八年寒窗,終於2017年完成他的博士論文(也就是這本書的英文稿),順利取得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博士學位。回臺後工作之餘,及時修改並完成了此書的中文本,成爲他學者生涯中的一個里程碑,這是我要首先向他表示祝賀的。胡川安先生命我作序,考慮到我和這本書有一些間接的關係,就不揣淺陋,欣然應允了。
我和胡川安先生認識,是他在麥吉爾大學的導師,著名的秦史學家葉山(Robin D.S. Yates)教授介紹的。那時川安是博士第三年,加拿大和美國制度相似,那就是要通過一個資格考試,才能取得作博士學位論文的資格。這種考試一般要選三到四個研究領域,而負責任的老師一般會指導學生選擇與下一步畢業論文有關係的領域,進行一到兩學期的系統學習,然後參加考試。葉山教授邀請我作川安中國考古學領域的指導教授,我接受了邀請。當時川安和我商定的總題目是“古代帝國的考古學”(Archaeology of Ancient Empires),目的是系統學習怎樣從考古的物質證據來研究帝國。在這個總題目之下我們設定了四個專題:1)“羅馬化問題”;2)帝國的比較考古學研究;3)“中國早期帝國的考古學”;4)“畫像石墓”。每個專題之下都有一個長長的書單。我過去常常用這種設方法指導學生,原因是它一方面可以涵蓋博士論文所需的一方面的基本知識,另一方面,學生將來工作後這個書單可以很容易地變化成一門課的内容。不同的是,我們的學生一般自己去讀這些書,然後考試即可。而川安方面則有葉山教授的嚴格要求,即學生必需階段性地和老師討論這些書的内容。這樣我們就約定每月見一次面,每次兩小時,共討論四次。地點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肯特大樓我的辦公室。
這樣,2012年秋季,胡川安先生每個月從蒙特利爾(Montreal)來紐約一次,共四次。每次往返要穿越美加邊境不説,乘坐灰狗巴士(也是我當學生時的常用交通工具)單程車程加上中途休息大約要九到十個小時,往返兩日,非常辛勞。這使我心中感到多有不忍。這也常常讓我想到哥大歷史上的一件往事,或者説是憾事。1947年著名的經濟學家波蘭尼(Karl Polanyi)被哥倫比亞大學所雇傭,那時的美國正是極右的麥卡錫主義興起的時代。波蘭尼的夫人因爲是前奧地利共產黨黨員,所以她被拒絕美國簽證。無奈之下,波蘭尼夫婦只好把家安在加拿大的多倫多,而波蘭尼自己則每周從多倫多乘飛機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大學上課。但是,波蘭尼在哥大期間以“古代帝國的經濟”項目申請到福特基金會的一大筆資助,設立了古代經濟史的講座。也正是這個講座開創了古代經濟史的研究領域,培養了一大批學者,其中就包括給他做助教,後來成爲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史學家之一的摩西·芬裡(Moses I. Finley)。川安雖然年輕些,但是他那種爲了學術而遠程跋涉的精神也是非常可貴的。況且他每次到紐約之前,都會認真地將自己這一個月讀的書寫一份提要發給我,這樣我們見面時就可以集中討論那些最重要的或最直接有関的著作。我想,有了這種不畏艱難,孜孜不倦精神,他將來一定還會有作爲的。
2012年12月6日,我受麥吉爾大學邀請赴蒙特利爾參加胡川安先生的博士資格考試。同時擔任考試委員的還有葉山教授和麥吉爾大學研究中國文學的Kenneth Dean教授。不出所料,川安在考試中表現出色,特別是在我的一部分,他幾乎是圓滿的回答了我的所有問題。還記得考試結束以後,葉山教授對我和Dean教授講,他參加過哈佛等校的多次博士考試,哈佛的學生也做不到川安這樣的出色表現。做為老師是不會多誇自己的學生的,葉山教授能這樣講,可見情況特殊,他内心是十分滿意的。
胡川安先生這部大著,簡而言之,反映了美加地區博士論文的典型設計,即主題突出,行文流暢。整本書的目的是爲了解決一個主要問題(即Research question),而書裏的章節則是圍繞著這個中心的問題來展開的。這和中國大陸或台灣乃至日本常見的博士論文是不太一樣的,後者往往是對一個專題的有關資料的徹底清理,並在此基礎之上得出相關結論。
以問題為導向的著作有目的明確,結構緊凑,主題一以貫之的優點。胡川安先生這本書的中心問題是:四川地區的古代文明是否是與黃河中游為中心的早期中國文明相區別的一個獨立的文明?如果是,四川地區是怎樣由一個獨立的文化區通過秦漢早期帝國的殖民逐漸變成中華帝國的一個組成部分?關於這個問題的前半問,我想現在研究早期中國文明的學者都會同意川安的觀點,即四川地區青銅時代的古代文明是一個有獨立起源,並自成發展體系的獨立文明。關於這個問題的後半問,不同于過去中國史學中已經固化的“漢化 ̶ 蠻夷化”的兩極視點,作者采取被征服者的視點,强調被征服者的主體積極性(Agency),從而揭示了一個複雜和動態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中本地人口對於作爲殖民者的秦漢帝國采取了多元的態度:有抵抗,有合作,也有消極對抗,更有人利用帝國所提供的安全保障和其他制度性的便利條件(如對更遠地區所謂“西南夷”的殖民)和商業機會,巧妙地提高了自己的社會地位,或謀取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在後一點上,特別是書中第三至四章對秦漢帝國治下的四川地區社會變遷和經濟活動的分析非常精彩,可以當作早期帝國的一部地方經濟史來讀。而書中第六章更是將前幾章四川地區在宗教和文化上獨特個性的討論落實到了物質文化的證據之上。這些均是本書的精彩之處。相信讀者會和我一樣從本書中學到很多知識。
更應該指出的是,本書所研究的問題有著廣闊的歷史普遍性,也可以説是人類歷史上最常見的一個歷史過程(Historical process)或現象。遠到古代腓尼基人和希臘人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的殖民活動或周人在山東地區對所謂東夷民族的殖民活動,近到明、清帝國在雲貴高原的殖民統治,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胡川安先生能用豐富詳實的文獻和考古資料來揭示這個過程中複雜的動態機制(Dynamics),從而提供一個典型的研究範例,這對世界史的研究也是有很意義的。如果說這部大著尚有什麽可改進的地方,那就是在大的歷史背景中的一種更强的比較視角。譬如,青銅器技術出現於西亞並逐漸在歐亞大陸傳播;中國的黃河中游社會在公元前三千年下半接受這個技術后,很快發展出了一個複雜和龐大的技術體系,成爲之後商、周國家的基礎。從這個大的背景看,四川地區無疑是這個大的體系的一部分,或者說是在由黃河流域傳來的青銅器技術的影響下實現了本地社會的飛躍,從而進入了早期國家時代。另如,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是非常不同的政體,其擴張過程和造成的影響也很不一樣 ——秦漢帝國的擴張主要表現在隨領土延申官僚體系的擴張。里耶秦簡表明秦帝國的地方官僚組織大量缺員,這種官僚體制在地方的擴張對於四川這樣實行嚴格殖民統治的地區社會一定有很深遠的影響。關於這些問題,作者均可以是在今後的研究中繼續探索。只要有一部好的研究著作,才可能有機會讓它變得更好!
2020年12月19日於紐約森林小丘家中。
--------------------------
《#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殖民統治下的古代四川》
聯經:https://linkingunitas.com/L161397
博客來:https://linkingunitas.com/B161397
誠品:https://linkingunitas.com/E161397
金石堂:https://linkingunitas.com/K161397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多元 政體 條件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美競爭方興未艾,台灣的最佳戰略是什麼?」
昨天晚間很高興接受東吳大學學生會及亞太青年協會 Asia Pacific Youth Association的邀請,參與「2020 美國總統大選後:兩岸與國際局勢變化座談會」分享自己對國際局勢的看法!
現場同學們給出五道富含現實意義的問題,虹安也和大家一起動腦來思考。
首先,1️⃣ #從外交國關角度來看北京的對美政策論述為何?
基本上,中共政權過去三十年的合法性基礎主要來自 #民族主義與經濟成長,無論是安撫對內民族主義的情緒或是對外爭取生存空間與科技發展,北京都必然需要對美國保持強硬。
不過,中國政府內部也是有鷹派、鴿派,或者說因為部門本位立場有所分歧。
舉例來說,中國軍方與安全部門的官員,就會比較反對採取任何可能被西方解讀為軟弱的妥協立場。
另一方則是主要關心經貿問題的技術官僚,如國務院,他們對於美國的打壓就會比較慎重因應,比如努力確保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可以執行下去,讓貿易戰放緩。
然而隨著拜登政府即將上台,北京仍在觀察拜登與他的團隊將是否將承繼川普政府的外交政策方向及做法。
那麼,2️⃣ #拜登政府的對外政策是否會沿用川普政府的外交政策?
目前美台學界與政策圈的主流意見認為,抗中、或者說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已經是美國跨黨派的共識,人民厭惡中國的情緒也是來到歷史新高的73%,特別是拜登與他的家族雖然有深厚的中國人脈與經驗,卻也因此被外界質疑與中國有利益糾葛,在以上這些原因之下,拜登可能也很難不展現出一個強硬的姿態,至少不敢示弱。
而拜登團隊有許多曾在歐巴馬政府任職,算是傳統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建制派,在外交政策執行的手法上應會注重 #多邊主義,拉攏國際盟友聯合抗中,不會有太出格的單邊制裁或直接手段。同時在氣候變遷、公共衛生、防止核擴散甚至處理區域危機如北韓、伊朗等問題上,拜登政府還是可能尋求與中國合作。對一些人來說這是軟弱的表現,但從拜登與建制派團隊的觀點,這可能才是能夠管控、不激化中美分歧的方式。
回到台灣最關心的問題,3️⃣ #兩岸關係會走向緩和還是更敵對?
兩岸關係受中美關係影響頗大,而美中關係的前景目前仍有許多不確定性,但一個普遍的預設是可能走向和緩,且拜登看起來是要優先關注國內內政。包括重振經濟與應對疫情,可能沒有太多心力關注區域緊張情勢。
如果我們假設這個前提為真,那過去四年蔡政府依賴美國、「聯美抗中保台」的戰略可能因支撐力度減弱而難以持續。包括我們看到近期蔡英文總統、吳釗燮部長、邱義仁前秘書長的談話都開始展現出對中國大陸的善意與克制,包括說「願在符合對等尊嚴原則下促成有意義對話」、「不跟美國開展全面外交關係」、「瘋了才會搞台獨」等等,應都是在為僵局踩煞車、重新設定兩岸關係與美中台關係的平衡。
現況可能會從 #美中台三方關係 的大框架下朝向回到 #兩岸關係 的比重增加,台灣要有點單獨去面對中國大陸,那蔡政府可能就面臨必須要跟中國大陸對話甚至談判的壓力,這就考驗蔡政府的智慧。尤其接下來幾年對岸也要面臨很多時間表,包括中共建黨百年、習近平總書記可能要連任第三屆等等,有很多議程可能對兩岸關係造成一些壓力或影響,台灣還是要非常謹慎面對。
很多人在問,4️⃣ #拜登總統上任後會偏向中國而犧牲台灣嗎?
虹安覺得以美國在東亞與印太地區的戰略佈局來看,不可能有「犧牲台灣」這種選項,但確實很多人擔心歐巴馬時代的團隊上來會採取對中和緩的態度,那台灣的戰略重要性不變,但可能就會因此在政策層面上的關注度或露出程度有所降低。
歐巴馬時代的副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ian)目前已被提名為國家安全顧問,他與歐巴馬時代的前亞太助理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曾在去年9/10月期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上合撰〈Competition Without Catastrophe〉一文探討對華政策,引起各方關注,當中也提到了對台灣的看法,可藉此文一探他們面對當前崛起的中國有何應對思考。
在對待中國的態度上,他們認為「支持民主價值比反對中國政府更加重要。」、「華盛頓可以在政治領域中與中國建立最佳的共存條件,就是集中精力為自己提升這些(民主、人權)價值觀的吸引力,而不是在中美競爭的情況下得分。」由此看來, #價值觀外交 很可能成為拜登時代外交政策的重點。
談到台灣時,該文也認為,「台灣議題涉及高度的歷史與政治複雜性,各方不願單方面改變現狀的默認承諾也許是對大家最好的方法。」雖然認知到台灣是一個潛在的衝突爆發點,但該文也特別強調,「台灣同時也是美中關係史上最大的無人能及的成功,在中美複雜與靈活的競合中走向繁榮與民主化。」是中美可以共管分歧的外交實踐典範。
從這一點來看,如果拜登上台,大方向上將會是「back to normal」,回到一個「守規矩、按牌理出牌」的世界。
最後,5️⃣ #綜合以上現況台灣該如何因應?
虹安認為,台灣要認知到自己不是大國,卻也不一定是小國,而是有可以關鍵地位、有所作為的「#MiddlePower」,要累積自己的籌碼與重要性,包括持續發展先進科技、佈局次世代的經濟發展重點與技術,讓自己成為中國與美國之間不可或缺的第三者。
舉例來說,當年美國技術轉移半導體至台灣的台積電,今年已經超越英特爾(Intel)執世界牛耳,台灣也成功走向民主化,是華人世界唯一的民主自由政體與開放社會,這些經濟科技硬實力與政治制度及文化的軟實力,都是「put Taiwan on the map」的重要利基!
無論哪個政黨執政、外在情勢如何變化,只要持續累積軟硬實力以及靈活調整台灣在美中關係與世界地緣戰略中所扮演的角色,台灣不但有機會險中求生存,甚至可以成為改變局勢的支點。
「教育為百年大計,學生為國家之本」,很高興能和我在立法院的同事 #陳以信委員、#何志偉委員、#王婉諭委員 以及 台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 #包宗和老師、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左宜恩老師 還有 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 #彭睿仁老師 三位學術涵養深厚的學者一起同台,和台灣未來的國際小尖兵們擦出思辨的花火!
希望我們帶來的多元觀點與各黨派、跨學政兩屆的政策走向分析能幫助台灣關心國際局勢的年輕人有更多反思,成為未來台灣年輕人採取行動、走向世界舞台的思想與知識基礎!
多元 政體 條件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世道人生:美國的靈魂(李怡)
兩個月前,我說這次美國大選是自由與平等之戰。現在分出勝負,是平等壓倒了自由。
拜登在勝選演說中,說「要找回美國的靈魂」。但甚麼是美國的靈魂呢?自由、平等,是人類自古以來追求的社會價值和理想。13世紀英國《大憲章》確立「法律之下的自由」,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16世紀文藝復興提出個性解放;工業革命導致工廠大量出現,工人被剝削,貧富懸殊凸顯。
美國獨立後訂下的國家新秩序,思想基礎來自源於耶路撒冷的對舊約聖經的信仰,是靈魂與信仰深處的內在秩序,有別於外在的社會秩序;民主制度源自古希臘雅典,雅典的民主雖不健全仍可承繼;共和體制則起源於古羅馬,本質是政權公有,是公天下,其對立面是專權體制的私天下;法治精神就來自英國的《大憲章》。美國作為當時的新國家,吸收了英國洛克和法國孟德斯鳩的自由、法治、三權分立思想,更以「憲法第一修正案」確立人民的言論自由,開國元勳傑佛遜認為無論真假消息都要讓人民知道,由人民判斷。1776年美國建立人類第一個「個人權利最大化」國家。美國的靈魂就是個人自由主義,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自食其力,自由競爭,最大限度去追求和實現夢想。
歷史學家托克維爾說:「美國之偉大不在於它比其他國家更為聰明,而在於它有更多能力修補自己犯下的錯誤。」。世界各國精英紛到美國逐夢,美國的科技和軟實力持續領先世界,所有這些,都源自於最充份的言論自由。這就是「美國之偉大」,即美國的靈魂。
追求平等的社會主義思潮很早就有,19世紀馬克思提出的共產主義,就在1917年俄國以無產階級革命方式予以實現。「所有動物都平等」,必然導致「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更平等」實際上是一種沒有制衡也沒有限制的權力,發展為極權和暴政,並向世界各國擴張是勢所必然。過去百多年,人類歷史就是極權和民主、奴役與自由的抗鬥歷史。
在個人自由最大化的國家,自由遇到的最大障礙是這幾十年不同少數族群的興起和對平等的追求。雖說「人人生而平等」,但人是有差別的,在不同環境和條件下出生的人,不會生來平等,在自由競爭中也必然有優勝劣敗。分配平等使社會失去自我奮鬥的動力,機會平等不可能,人類可以實行的平等只是包括由法院守護的「規則平等」。在越來越多元化的社會一些少數族群不斷要改變規則,反歧視因改變規則而往往變成逆向歧視,政治正確使言論自由逐漸消失,政府的福利政策越多越能贏得選票。立國時的自立自主精神淡化以至式微。
個人自由最大化的另一死敵就是安全。應付疫情最有效的國家就是監控最嚴密的極權國家,如朝鮮;對自由國家來說,大規模瘟疫是不治之症,不單止美國,歐洲國家也一樣。
極權政體靠着國家資本主義的優勢,在全球化中經濟起飛,並由此對自由世界全面滲透和造成新的威脅。這是近20年出現而歷史上未有過的。而這種滲透,使所謂反歧視、追求平等、進步的政客背後,實際上是利益勾連。
在利益面前,美國的靈魂可以出賣,因為人類基本上是醜惡的。總統講話都可以由媒體主管擅自裁決為「不實」而中止播放,美國之所以偉大的言論自由的靈魂已死。思想家卡爾.波柏說:「自由比平等重要。為了實現平等,很可能會危害自由。如果沒有自由,在不自由的人群中,也不會有平等。」自由與平等,都沒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