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好聽 x 國立臺灣文學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獨家 Podcast——館長 蘇碩斌 主持全新節目《臺灣性別文學講》上線!
鏡好聽十月份與 #國立臺灣文學館 展開全新合作,特邀館長 #蘇碩斌 老師主持Podcast節目《#臺灣性別文學講》,這個節目將根據年代,從清代的女鬼傳背後的不自由、不平權講起,接著日治時代的自由戀愛、職業婦女、戰後的女性主義、同志解放,乃至酷兒、跨越、情欲流動、男性平權。讓性別文學透過聲音現身,使性別展現更多元的樣貌,同時響應臺文館舉辦「可讀·性—臺灣性別文學變裝特展 」。
首集節目將於10/4(一)正式上線,固定週一更新,在十集節目中邀請:謝宜安、吳佩珍、張文薰、蔡蕙頻、朱宥勳、江昺崙、李昂、楊佳嫻、鄭芳婷、張亦絢,文學界重磅來賓輪番對談!臺灣百年來的性別變革,也是促成社會改革的重要武器。性別文學,走在社會運動之前。
🎧️ 搶先收聽!EP00|性是權力關鍵,文學是革命暗語 ➤➤ https://bit.ly/2Y7KNVK
▰ 主持人:蘇碩斌
臺大臺文所教授、現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學術專長為文學社會學、文化社會學、文化理論、台灣文化史、台灣都市史等,合著《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企畫《終戰那一天》等書。
#鏡好聽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
同時也有2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斯卡羅開播之後……》 迷失在官方史觀中的細膩史詩 ~高金素梅2021.8.18 在獅子擁有牠們自己的歷史學家之前,狩獵史歌頌的永遠只是獵人! 八月十四號,公共電視舉行了電視影集「斯卡羅」的全球發布記者會。主持人開場的時候說:這部戲劇呈現的是,1867年羅妹號事件之後,多元族群的交會和共生共存...
多元文化主義台灣 在 沈智慧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國民黨未來路線 #中華民國
#中華文化承繼 #理想自由民主國家
許多人會因為擔憂台灣的主權獨立,因此,便提出:
1.台獨
2.去中
3.選邊站:親中、親美日
的想法。
而「國民黨」也在:
「不台獨」等於「統一」
「不反中」等於「親共」
的想法矛盾分歧中,無法定位國民黨的兩岸政策。
然而,國民黨有必要說清楚國民黨的理想、目標與兩岸政策。
首先,不台獨不等於統一,因為「中華民國」原本就存在。台獨是假議題,「外交突破」才是真議題。
再者,「不反中」不等於「親共」,更不等於「統一」。「不反中」只是等於爭取「和平外交」的機會,去創造「中華民國」的全球經濟最大利益化。
「國民黨」作為「中華民國」創國者,從創黨以來就秉持著作為「中華民國」的創建與守護者的初衷。在「中華民國」國歌裡「以建民國、以進大同」也早已陳述了國民黨的黨魂與目標:創建一個以三民主義的理想為目標的理想國家。而「國民黨」主席正是可以「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帶領黨員完成黨目標的領頭羊。
因此,黨主席有必要說明清楚,黨的理念、黨的政治目標。
「九二共識」的原則在「一中各表」。如果沒有「各表」就代表沒有「一中」。不承認「各表」的一方,等於毀約的一方。
因此,一中各表,我們的中就是「中華民國」。
一中同表的中,恐怕全世界認同的同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不是中華民國。
所以哪一個黨主席候選人,背棄「一中各表」等於「中華民國」,也等於背棄「九二共識」。
因此:
不統≠去中
不獨≠親共
接下來,從三點論述兩岸政策:
第一:不台獨
中華民國,從1912年開始,就獨立於全世界任何其他國家,而現在「中華民國」政府,就在台灣。
雖然「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但是認同「中華民國」的,不僅是台灣人,還有台澎金馬,以及全世界的海外華人。
「中華民國」建國於1912年,早於1949年建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許多海外華人認同的祖國是自由民主的「中華民國」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有建立完整的政治實體,總統制、選舉制度、行之多年的政府政治制度,不容許被抹滅、忽視。
政治哲學上,我們讀的是三民主義。三民主義不是西方的東西,是根源於東方「世界大同」的想法。
中華民國不同於其他政治實體,政治論述不是根基在以西方馬克思主義為基礎,非來自中國的西方外國理論。
所以「中華民國」的獨立性、存在感很明確、很確定。「中華民國」沒有獨立性、合法性、存在正確性的問題。
有心人士越去向國人挑撥台獨的議題,就是越否定了現在的「中華民國」的主權獨立性。是「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否定者。
台獨是假議題,如何爭取「外交突破」才是真議題。
第二:無需「去中」
「中華文化」不代表「共產文化」。
「中華文化的傳繼」不代表「共產文化的承接」。
來自中國不代表就是共產黨。
許多人有這樣的想法:
1.為了不統,所以去中。
2.為了去中,所以,抹殺歷史。
3.為了抹煞歷史,因此竄改教科書。
然而,「去中」是假議題。竄改教科書才是真問題。
論述如下:
1.語言:
如果有人說:你們說中文、擁有中國文化、祖籍在大陸、擁有中國人的血統,那麼就屬於中國。
那麼就是在說,美國說英語,美國就屬於英國嘍!
或者,許多說英語的地方,就一定非得屬於英國,加拿大也是一例。
2.文化同源:
如果有人說:我們不要被強迫統一。因此,我們不要中華文化。
那應該借鏡民進黨政府最為親善的國家日本,日本保留最多的匠人文化,根源就是中華文化。然後,在中華文化上,不斷精進。變成了日本文化。
日本保留了許多特別完整的唐宋文化傳統,甚至連中國自己都跟不上。
日本國寶裡面的曜變天目盞,就是宋朝時期日本僧人從中國帶去日本,而成為日本國寶的。但整個中國居然沒有完整的一個可以相提並論宋盞。
中國文化,許多國家都繼承了中國文化。而韓國更是有趣,讓許多來自中國的節慶,變成了韓國人首創。
所以,「中華民國」不僅不該揚棄我們原本就有的三千年的文化資產。反而,我們沒有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因而保存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應該以三千年文化精髓傳繼者自居,以此文化,與台灣自由民主、在地多元文化,交流、發展。
而「中華民國」在台灣,不僅繼承文化傳統,也開啟了科技之邦的格局。這是台灣人從1949年來,經濟自由獨立以來,創造的成果。
因此,結合多元文化與科技技術,創造文創與技術結合,激盪出具文化、人文素養的人性化人工智慧的未來產業。
3.同文:
有些人因為要去中,因此要羅馬拼音,每一個文化中都有獨特的語言結構,用了羅馬拼音等同了同意中國大陸的「漢語拼音」,將漢字轉寫為拉丁字母,再用拉丁字母拼出中文。這是嫁接了其他文化!
更不用說「中華民國」用的是繁體中文,不是被竄改了的簡體中文。
因此,我們可以說「中華民國」是世界上唯一個在21世紀自由民主的理念上,承載了三千年以上文化繼承的國家。我們傳承的文化沒有被竄改、被人為毀壞,也無需抹滅、或盜取、豪奪別人的文化。
4.同種:
許多台灣人祖籍來自大陸,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不可能因為主權的爭議性而去背祖忘宗。
祖先來自中國,就是來自中國,每年清明節我們還是有掃墓祭祖的傳統,過年還是要回家團圓祈福。
也有其他國家,例如:新加坡的大多數華人,祖先或血統來自中國,但新加坡還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有人會說:那是因為新加坡的歷史地理因素造成的。那麼,中華民國也一樣與大陸有著不一樣的歷史地理因素,當然也造就了不一樣的國家背景。
因此,任何國家不能用相關聯的任何原因,強佔了其他人已經建立的國家。
第三:保有獨立性,親善友邦、靈活外交
正因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主權獨立性不容忽視。
所以,我們不需要在政治立場上矮化自己。也因為政治上不用矮化自己。因此可以思考如何創造國際間國與國利益最大化。突破現有的經濟困境,思考如何與各國在最有利的經貿協議下合作。
當然,目前國際局勢會遇到中美貿易競爭的問題,各個公司會遇到需要選邊站的狀況。但是國家可以借鏡新加坡等小國,在馬來西亞、美國、中國、日本之間找到平衡點的方式,獨立存在。
我們需要的是作為獨立的國家,我們要獨立思考如何獲得最好的國家與國民利益,並因此來考量國家在各方面的定位。對美中關係依照議題深入分析,了解自身優缺、採取各項策略的靈活外交,爭取利益最大化。
國民黨主席需要帶領黨員,重建「國民黨」黨魂,那已寫在國歌「以建民國、以進大同」中。
那就是創建一個「承繼中華文化的理想自由民主國家」。這正是全球華人的希望,這希望正實現在台、澎、金、馬。
當然,黨主席是帶領黨員維持黨的初衷、黨的核心價值、維持理想性、堅持並實現黨目標的人。
#期待敞開心胸大格局的未來黨主席
#國民黨加油
多元文化主義台灣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南款ㄟ「飯桌仔」文化__
還記得小時候去台南,偶爾會聽到長輩把「台南款ㄟ巴惠」掛在嘴邊說,語氣裡藏著一種對城市驕傲的認同感。
.
大一點後才明白,長輩口中可愛的巴惠,其實是借用了法文字詞buffet,藉以形容台南獨特的「#飯桌仔」餐食文化。
.
當時他曾帶我們鑽進了巷內一間毫不起眼的小店準備吃午飯,還不到11點,裡頭卻早已是人頭簇簇,我疑惑的眼神很快被他看穿,「戇仔(gōng-á)才會中晝(tiong-tàu)來!」來看菜盤被掃空。
.
只見每張餐桌上,群體快手扒飯夾菜、穿插人進人出,好美,肚子咕嚕咕嚕,好想加入,如果是現在,真想借用海明威的經典巨作來描繪,畫面就像一席流動的饗宴。
.
桌上擺滿玲瓏盤碟,碟內是繽紛台色配菜,先將飯碗端捧於掌心慎重以待,後俐落伸出筷子,東夾一點西揀一點,旁邊是隨時能潤喉的熱湯,當暫時不用再煩惱生活時,吃飯瞬間變得無比舒坦,裡頭帶著一種自由。不管是一家人分食,或是三教九流有緣相遇併桌,每個人都被允許能順著自己的節奏,讓肚皮和心靈暢快。
.
通常早餐開始,檯前氣氛就一路喧鬧奔騰了,後場廚房裡執掌大灶的人像沒命似的瘋狂炒料,讓排列的菜盤能不停補新,維繫壯觀榮景,供給端的工作節奏越是穩定流暢,消費端的感官享受就越能一體成形。
.
想來長輩開玩笑用buffet來形容飯桌仔好像也沒錯,因為buffet的形式非常多元,刻板印象會直接連結的是如今時興的all-you-can-eat自助式無限總量吃到飽的形式,但實際上buffet也能用限量式自助、計盤碟數或是秤食物重量等的方式提供,但核心概念相同,就是你可以自由選擇你想吃的。因此如果要說飯桌仔是帶有濃厚台式風情的buffet似乎也就說得通。
.
長大後,隨著自行拜訪台南的機會日漸頻繁,我的口袋裡也長出了自己的一份清單。以飯桌仔的類別來說,心中屬意的就有3、4家,除了有80年歷史的 福泰餐桌 外,海安路一段有間超低調的小攤也是我的愛,另外就是照片裡取景的店家 #好地方蝦仁肉絲飯 也還保留著飯桌仔的美妙傳統。
.
主角雖是蝦仁飯,但好地方檯前琳瑯滿目的配菜,當日現做現炒,分外搶戲,熱炒或燉滷都有,每樣皆讓人醉心,咖哩花椰菜、現烤台式香腸、肉臊汁滷筍干豬皮、爌肉、煎蛋條、燴絲瓜、炒酸瓜等……道道招牌,道道下飯,時間越晚,賣光的缺項就越多,要調整的是你自己的生理時鐘。(這的蝦仁飯和台式香腸也值得大說特說,之後另外分享!)
.
飯桌仔因為不會自由取用,而是開口後由店家斟酌固定分量夾到盤碟裡,因此當人越多,能點的菜餚當然也就越多(要自己去吃也是完全沒問題,只是很難盡興點菜),當整桌被圓圓滿滿的塞滿時,的確是會有那種自助餐甚麼都吃得到的爽快感。
.
如果真要仔細區分,我會說,Buffet追求的是餐桌上個人主義的極大化,飯桌仔則比較偏向集體利益的共享與氛圍交流。
.
#島嶼晃遊者
#高雄之外___台灣好食111
#所有照片皆在三級警戒前拍攝
多元文化主義台灣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在斯卡羅開播之後……》
迷失在官方史觀中的細膩史詩
~高金素梅2021.8.18
在獅子擁有牠們自己的歷史學家之前,狩獵史歌頌的永遠只是獵人!
八月十四號,公共電視舉行了電視影集「斯卡羅」的全球發布記者會。主持人開場的時候說:這部戲劇呈現的是,1867年羅妹號事件之後,多元族群的交會和共生共存;南岬之盟的和平盟約,讓台灣再一次登上國際的舞台。
公共電視董事長陳郁秀,強調這部史詩旗艦計畫的大河劇,透過戲劇的張力,重現了當年的場景和社會氛圍。她希望年輕人能透過「斯卡羅」看到過去,展望未來,創造未來,讓國際看到台灣,得到國際支持。
這是這次全球記者會中,台灣官方的想法和立場。他們把這部戲劇當成歷史的典範來介紹,好像這部戲劇就是真正的歷史。
但是,當有人提出歷史質疑的時候,一些文創工作者卻說:「創作並不需要對歷史負責。」這種「官方當正史,戲劇是創作」的說法,聽起來好像自成一種政治美學,但是光憑這種自相矛盾的宣傳話術,就能不顧史實、編造一套官方史觀嗎?
南岬之盟,真有這麼神聖重要嗎?官方說這個和約,讓國際看見了台灣,但當時台灣原住民族還沒有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呢?
斯卡羅戲裡的那個李仙得,來自美國,剛打完內戰。美國人是怎麼對付和那些和他們簽訂和平盟約的美洲原住民族呢?
美國鎮壓原住民族的歷史就是:能鎮壓就鎮壓,不能鎮壓,就暫時簽和約拖過去,等到時機成熟了,就撕毀所有簽過的條約。
所以,從反對帝國主義殖民的史觀來看,南岬之盟並沒有什麼偉大之處,簽下那個和約之後的李仙得,得到了在東台灣行動的自由。李仙得後來把他在台灣東部勘查的報告和地圖,交給了日本政府,日本政府重金聘請他,成為天皇遠征台灣計畫的顧問。為了要強調你想登上的國際舞台,讓世界看到台灣,就能無視原住民族簽了和約之後,所付出的重大犧牲代價?這樣的歷史觀點,就是文化部長李永得所說的「一種歷史解釋」嗎?從斯卡羅影集耗費兩億元拍攝製作,官方全力支持的角度看來,李永得部長口中的歷史解釋權,是非常昂貴的。原住民族如果沒有官方的支持和財源,自己的故事只能說給自己聽!
族人朋友們,別管有沒有人聽見,別管有沒有資源,就讓我們發出獅子般的歷史吼聲,撕開官方史觀的缺口,還我原住民族的歷史本色!
多元文化主義台灣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多元文化主義台灣 在 Susie Woo 戴舒萱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在這裡我分享一些對英國人的錯誤刻板印象,希望你們會喜歡!
在英國一些受歡迎的人。大家認識他們嗎?
Andy Murray
J K Rowling
David Beckham
Adele
Ed Sheeran
Emma Watson
David Attenborough
Stephen Hawking
Steve McQueen
Graham Norton
For any non-Chinese speakers, at (1:48) I add a comment saying that clothing choice is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how cultured or educated someone is. I tried to describe the opposite of ‘elegant’, but this probably wasn’t a great description.
如果你想要報名我的小組課程可以跟我聯絡:susiewooenglish@gmail.com
https://www.susiewoo.com
小組課程4人為限。更多資訊:
http://ow.ly/eG3f50Cp2hC
【支持我製作更好的內容】
https://www.patreon.com/susiewoo
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susiewooenglish
Clubhouse
► @susiewoo
Bilibili:
https://space.bilibili.com/696608344
#英國 #英語 #刻板印象
多元文化主義台灣 在 CH 12. 獨石與巨傘:台灣多元文化社會的挑戰/ 李紋霞老師 的推薦與評價
CH02. 肯認與差異 多元文化主義 的理念/ 李紋霞老師. 臺灣通識網General Education TW-開放式課程GET•2.2K views · 49:31 · Go to channel · 有一種Style 叫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