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APAIE教育者年會:深耕亞太,接軌全球】
OIA Delegates Attend 2018 APAIE Annual Conference
國際處叢肇廷總監、林家安幹事與林侑昕幹事於3月25日至3月29日,前往新加坡參加亞太教育者年會(The Asia-Pacific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本屆年會為三大教育者年會之一,此次年會主題為「The Impact of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共計58國、超過2,200位國際教育者參與,來自全球大專院校共設置超過200個攤位。此行以加強國際合作、推廣短期班計畫、洽談交換教授計畫、雙聯學位計畫及提升交換生計畫品質為目標,並首度以校名「國立臺灣大學」設置獨立攤位;叢肇廷總監代表本校主持並發表兩場演講,介紹臺大國際化發展策略的推動與改革。
教育年會期間,本校與近70所全球頂尖學校代表進行會談,會面姊妹校包括多倫多大學、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早稻田大學、馬來西亞國立大學、朱拉隆功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澳洲國立大學與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等;此外,亦積極開拓非姊妹校之夥伴,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日本市立橫濱大學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除與姊妹校會談之外,叢肇廷總監代表本校與韓國高麗大學、美國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聯合主講「區域政治趨勢對國際學生流動之影響」(The Impacts of Geo-political Trends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叢肇廷總監與在座聽眾分享臺灣高等教育的南向政策與培英計畫,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闡述該校在川普的旅行禁令下(Travel Ban)如何完善國際學生之照顧。另一場與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及加州大學系統(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Education Abroad Program)共同演講「國際化發展策略—推動學術參與」(Innovative Faculty Engagement in Internationalization),於會談中發表臺大四年來舉辦多場與重點姊妹校雙邊聯合會議之成果,吸引不少大學代表提問。兩場論壇皆為本年度臺大參與提案投稿後脫穎而出,除了提升臺大的能見度及聲望外,更為臺灣高等教育立下標竿。
藉此次APAIE於新加坡舉辦之便,本校受邀參加Yale-NUS College舉辦姊妹校活動。本校於2017年甫與該校締結交換學生合作協議,並已陸續有姊妹校學生到本校交換。Yale-NUS College相較於新加坡其他知名頂尖大學,聚焦於小班教學,著重個人獨立性與職涯發展,且為全英文授課,為學生打造合適的求學旅程。除此之外,該校學生可以選修新加坡國立大學開設之課程,並享有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生所擁有的資源,目前也積極與耶魯大學開拓實習合作項目。國際處代表藉此機會了解此新興學校之校園國際化策略,同時參訪學生生活環境,本校下一學年度將開放交換生申請前往該校,亦期許能更加深化兩校未來之合作。
===
During March 25–29, th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OIA) Director for Global Engagement Andrew Tsung along with two OIA managers attended the 2018 Asia-Pacific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PAIE) Annual Conference in Singapore. The theme of the conference was “The Impact of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A total of 2,200 international affairs administrators from 58 countries took part in this conference, setting up more than 200 booths. The aims of the delegation were to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mote short-term programs, discuss the details of faculty exchange programs and dual degree program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s. It was also the first time that NTU set up an independent booth.
#NTUOIA
#APAIE
多倫多 臺灣 人論壇 在 早安財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Downtown is for people── Jane Jacobs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作者Jane Jacobs生平
Jane Jacobs(1916-2006)(出生名Jane Butzner)是都市規劃領域非常重要的作者,徹底改寫了建築與都市計畫的理論與實作。無論是贊同或是有所批評,都無法排除她論述的影響。2016年5月4日百歲冥誕時,Google就是以她的頭像做為網站的Logo。
她父親是醫師,母親曾經擔任小學老師與護士。從小受到父親很深遠的影響,喜歡查閱百科全書。父親告訴小孩,不要輕易許下自己無法實現的承諾,尤其是「我這一輩子(the rest of my life)都….」。就讀小學時,有次老師要學生承諾從今以後每天都要刷牙,她就不舉手,也說服同學不要舉手,結果被趕出教室。她痛恨學校教育,所以高中畢業就急著去工作,想要寫作或當記者。父親則認為應該先學習一技之長再上班,於是她學了速記(當時還沒有錄音機)。第一份工作是某小報的婦女版編輯的無薪助理。18歲到紐約尋找工作機會,住在姐姐家(布魯克林皇冠高地)。有天在曼哈坦搭公車,受到站名Christopher Street吸引,下了車,就愛上格林威治村了。
這裡有吸引人的建築、蜿蜒的馬路,有市場、書店、咖啡館、劇院、修鞋店… 是很有創造力的鄰里,她覺得這裡才是應該定居的場所。她的速記能力,幫她找到一家公司秘書的職位,於是有能力搬到格林威治村居住。後來,紐約先鋒論壇報刊載了她的一首詩。這幾年她經常探索、觀察、描繪紐約的鄰里,就幾個主題報導。Vogue雜誌刊載一些她的文章,一篇文章的稿費就相當於她一個月的薪水。她接著從觀察人孔蓋(上面的文字)進而研究其下(紐約地下世界)管線的運作。
當時,哥倫比亞大學還沒有招收女生,她只能進入推廣課程,修了地質學、化學、動物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得到很高的成績。不過她並沒有大學的畢業文憑。25歲的時候,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就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書:比較美國的憲法以及草擬憲法當時不同的爭議。後來到The Iron Age雜誌工作,寫文。有鑑於家鄉Scranton礦產關門,二萬多人失業,數千家庭外移尋找其他工作機會,家鄉有可能成為鬼城,她撰文討論這個問題,引來注意,政府也因此將(服飾、背包)工廠設置在此,增加許多工作機會。但是雜誌社老闆卻認為她是麻煩製造者。當時性別歧視嚴重,她因為是女性所以薪水只有男人的一半。於是她又組工會,爭取工人的權益。1943年進入政府單位(戰爭資訊)工作,為鼓勵愛國心、說服美國人參與二次大戰。此辦公室於1945年收攤,她進入另一政府雜誌部門工作(Amerika Illustrated),宣揚美國的民主來對抗共產獨裁,文章翻譯成俄文,以對俄宣傳。
28歲與建築師Jacobs結婚,在格林威治村買房。這裡有各種族、不同背景的居民,有餐廳、小店、廠房、洗衣店、理髮廳、披薩店、酒吧,是個有趣的成長地點。有了兩個兒子後,母親的角色又讓她有了不同的觀看城市的觀點。這個城市會是一個有活力而安全的地方嗎?1952年政府雜誌部門關閉,她轉到Architectural Forum雜誌任職。她開始撰寫有關建築、都市計畫的文章。戰後,大量少數族裔搬遷進都市中心來找工作機會,居住在擁擠、條件很差的環境裡。政府開始大量都市更新,清除舊房,興建高級華夏、劇院、政府辦公大樓,也為貧窮者興建國民住宅(現代主義風格的高樓)。Architectural Forum雜誌就非常關心以下諸問題:什麼是都市更新/重建美國城市的好方法?人們應該住在高層還是低層的建物?都市空間要如何安排,讓小汽車得以通行?商業與住宅空間的關係為何?她後來到費城、波士頓參訪,看到了舊社區的活絡與多樣,新高層國宅的單調與危險。當時超大街廓的國宅,缺少轉角的報攤與雜貨店(可以聯絡社區感情),高層阻礙了家長關照遊戲的兒童,犯罪的危險讓人更不敢出門。
1956年Architectural Forum雜誌編輯臨時無法到哈佛大學演講,請她代打,她勉強答應,結果演講空前成功。她批評都市規劃師偏愛單調無聊的超大街廓高層國宅,卻不喜歡沿街的低矮建築。她認為如果沒有糖果店、小飯館、洗衣店這些居民可以碰面的地點,居民就更難有機會相遇。將傳統社區剷除的同時,也將社會社區一併剷除了。當時Fortune雜誌的編輯William F. Whyte就坐在台下,深受她原創的想法所吸引,邀請她為Fortune寫一篇專文。但是雜誌社其他工作人員卻抱持保留態度,認為一個騎腳踏車上班的女人,沒事的時候在鄰里搞社會運動,從沒寫過一篇偉大的文章,恐怕無法勝任此大任。她寫了名為Downtown is for people的文章,強調都市之所以有趣就在於豐富的街道生活。她宣稱都市規劃師所推動的開闊、公園式的、不擁擠的、對稱、有秩序的空間計畫,其實就跟墓園一樣。舊都市中心也許有些髒、有些醜,但是大規模的空間計畫會摧毀街道。洛克菲勒基金會希望她可以將此文擴大成為一本書,給她經費,可以暫時不用工作來寫書。Random House出版社的著名編輯也幫忙要幫她出書。
正在寫書當時,Robert Moses規劃了一條四線道快速道路將會穿過格林威治村,毀了華盛頓廣場。然而此廣場,是社區各族群非常重要的活動地點。Jacobs於是組織當地居民,起來反對此道路計畫。Moses擁有權力與傲慢,開闢快速道路、橋樑、公園、聯合國總部,讓汽車族可以住在郊區,到市中心上班。任何擋在他計畫前面的,都將遭他摧毀。他認為讓快速增加的汽車快速移動的重要性,值得付出摧毀舊有社區當作代價。Moses在會議上大吼:其實沒有人、沒有任何人反對這個計畫,除了一堆媽媽桑。然而Jacobs等人成功阻擋了快速道路的興建,她也成為著名的社區領導人與公眾人物。Moses認為應付汽車,就是拓寬馬路;但Jacobs認為道路愈寬汽車就愈多。後來她又成功阻擋了Hudson Street削減人行道寬度以拓寬車道的計畫(她就住在555號)。
書籍正要出版之際,又聽聞市政府從聯邦政府拿到經費,要研究West Village是否是貧民窟,是否應該拆除/更新。她們馬上組織起來,到市政府。市政府給一個月的時間,要她們證明它不是貧民窟。她們組織、辦活動、調查、示威、遊說、參加公聽會,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成功阻止這個清除計畫。(看中某塊地、指定為貧民窟、清除房屋、財團得力)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帶來巨大衝擊,無論贊成或批評,都會受到此書觀念的影響。批評者認為,她只是想要複製格林威治村、太過羅曼蒂克、工廠會帶來污染、不是每個人都住得起。城市史學者Lewis Mumford同意她對都市更新的批評,但是不贊同她批評花園城市。出版社收到讀者寄回此書,上面寫道:作者用不實證據,破壞他的名聲。揚言要告作者,署名Robert Moses。多數讀者則稱讚她的想法有原創、啟發、挑戰。紐約警察局喜歡她的人行道安全的論述,邀她演講,並將此書列為警察訓練課程的必讀書籍。此書,也很快受到國際矚目,翻譯成德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荷蘭文、葡萄牙文、日文,目前已經銷售數百萬本。
接著Moses又提出連結荷蘭隧道與威廉斯堡橋額的東西向快速道路Lower Manhattan Expressway的計畫,他認為經過之地已經是衰敗之地,十線道的快速道路可以讓東西向汽車通行,經過重建之後,此地的房地產價格也會上升。教堂神父聯合Jacobs,組織社區民眾反對快速道路興建。(會摧毀小義大利、部分中國城、猶太區等)她們成功擋下快速道路。可是幾年後,此計畫又捲土重來。Jacobs笑稱,快速道路必須要殺三次才會死。在公聽會上,因主持人不公正,偏袒規劃方,民眾呼喊We want Jane。Jacobs發表意見後,提議來個和平遊行,經過講台。速記員緊張得把錄音帶掉到地上,遊行隊伍故意將錄音帶踩爛。大家喊:沒有記錄,公聽會不曾存在。主席叫警察把Jacobs逮捕。她在警局待了兩個小時後釋放。經過幾個月,判決她小額罰款。社區民眾籌款,幫她繳交罰鍰。經過漫長努力,最後終於才又將快速道路擋下。
Jacobs的書籍/言論,影響許多世界其他城市,阻擋大規模摧毀傳統鄰里的都市更新,阻擋撕裂鄰里的快速道路。成功說服政府停止大幅用推土機剷除窮人的家以及各式小店,鼓勵人們欣賞城市的各種機會與刺激。1965年,紐約市通過Landmarks Preservation Law(註:應該是受到Penn Station拆除的影響),次年聯邦政府通過National Historic Preservation Act,1974年國會正式廢止都市更新計畫。建築與都市計畫,也開始教導學生要民眾參與,而非一味地從上而下規劃。
1968年參與反越戰示威而入獄。也為防止兒子遭徵兵到越南打仗,舉家搬到加拿大多倫多。到了多倫多又遇到快速道路計畫,聯合市民將其擋下。在加拿大,她一方面持續參與社區運動,一方面持續寫作,出版好幾本其他重要書籍。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是誠品書局推動的經典書籍之一。臺灣的城市究竟要設置哪種大眾運輸系統(台灣都市使用大眾運輸的人口比例在全世界中排名後段班)、推動怎樣的都市更新、房價過高導致城市變得單調無聊的問題如何解決、如何藉由土地規劃建物保存來增加自然的街道之眼(而不是無所不在的監視器),都值得來閱讀此書以為借鏡。出版社如果有再刷機會,也可以藉此修正幾個翻譯錯誤的地方(像是將「家父長制」的花園城市理念,翻成「合夥」)。
此文主要重點摘要自
Lang, G., & Wunsch, M. (2009). Genius of common sense: Jane Jacobs and the story of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Boston: Godine.
Kanigel, R. (2016). Eyes on the street: The life of Jane Jacobs. New York: Knopf.
多倫多 臺灣 人論壇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端午連假特別節目】
哈囉大家好,我是故事的主編涂豐恩,端午連假的第一天,大家都吃粽子了嗎?
我現在人在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這裡早上九點半。從今天晚上開始,北美臺灣研究學會(NATSA)將在這此地舉辦一年一度的會議,近百位來自世界各地,以台灣為研究對象,橫跨人文與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學者與研究生,到此地發表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幾年還有一場比較魁北克與台灣的專題論壇。
從今天開始,我們也會開始用直播的形式,邀請今年的籌備人員與發表人,分享他們最有趣的發現。
今晚十點鐘第一場直播,我們將邀請今年的會長許菁芳和大家一起聊聊。
Stay tuned! 待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