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竹塹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蔡榮光是前新竹縣政府秘書長,在去年底退休。近36年的軍、教、公將生涯正式畫下句點。
榮光是極有理想性的利他主義者,在公部門做事,想要”利他”,一不小心就會被扣上”圖利他人”的大帽子。如今卸下公職,身兼數個NPO、NGO組織的執行長。利他的第二人生,起飛!
民國66年,榮光考取輔大德文系,當時註冊費15000元,是他父親賣穀子半年的收入。當時他的三位室友,卻能領回12000的教育補助費。原來,一位同學的父親是中校(軍),一位同學的母親在稅捐處上班(公),還有一位同學的母親是小學老師(教)。身為農家子弟的他就暗暗立志:「最弱勢的農夫竟然沒有半點補助,我將來一定要投身軍公教領域。」
大學畢業後,榮光考取預官且選填志願役進入校園當教官。第一個服務的學校是山崎高工(現為仰德工家),榮光帶著滿腔熱情,校長極為賞識,還請他擔任導師,服務四年後,新竹實驗高中成立,這所學校的學生多為歸國學人的孩子,需要一位外文系畢業的教官,榮光正好符合資格就過去了。實驗高中有些學生的父母不在新竹,孩子們得住校,當時榮光跟校長說,這群青少年,父母又不在身邊,若過於自由,很容易脫軌。自律性高的孩子沒問題,但多數孩子很容易像脫韁野馬。於是他跟校長說:「這些孩子晚上還是要有人陪,就由我來陪。七點叫他們回到圖書館晚自習。」榮光說當年他自己的孩子一個讀小一、一個才讀幼稚園,晚上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宿舍,他到圖書館陪別人的孩子。可沒想到就在此時,「教官全面退出校園,一隻鞋子都不留。」的口號喊得震天嘎響!榮光憶述當年這段,仍語帶哽咽。
說到這兒,也許有朋友們會說,榮光的孩子為什麼要留在宿舍,孩子的媽媽呢?當時,榮光的妻子洪惠冠擔任新竹市文化中心主任,晚上比白天忙、週末比週間忙。榮光說:「太太在台前風光無比,而我面臨教官退出校園的窘境。那時,我們的婚姻也亮起紅燈。」幸虧有一位長輩提醒他:「現在你幫助她,未來,她也會幫助你。」榮光聽進去了,除了帶孩子以外,他默默在妻子身後擔任文化中心義工,心甘情願地投入,讓妻子無後顧之憂。多年後,當榮光擔任新竹縣文化局長時,洪主任轉往交大藝文中心。真的應驗那位長輩說的,換成洪主任成為榮光的好幫手。
更多精彩故事,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外文系公職 在 小吃貨的英國生活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小吃貨的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要轉職? 為什麼要轉行當工程師?歷史系不好嗎?為何雙主修國企,研究所不念個商院 或唸個 運輸管理? 做海運不好嗎?
自從我開始寫文章以後,大家開始問我越來越多問題,當然這可能也是很多人在心中的疑問。如我前面所說,因為喜歡打電動,想進科技業變工程師,但按這個邏輯好像一堆人都應該當工程師才對啊?而且我一開始不是也想唸商科嗎?為何又不想念? 相信很多人還是有這些疑問。
其實事情很多時候都不是那麼簡單,隨著年紀的增長,世界的變化,都影響我做的每個決定。
原本我對歷史真的很有興趣,高中還參加小論文比賽寫了西藏議題得了獎,但上了大學以後才發現,做研究跟寫小論文完全不是一回事!做歷史研究必須有驚人毅力與耐心,尤其寫reference 的時候,根本要我的命……然後就開始想自己以後真的想做研究嗎?不想,那就業怎辦?應該雙主修,有第二專長,但我不想做會計或金融業,不想去銀行,所以唸個國企……其實雙主修的時候我也覺得很煩,因為要一直分組報告,好像最後都是人際關係勝過一切,老師喜歡這組,分數就給的高……然後某一種presentation style 變成全班效仿的方式,畢業後去業界工作發現很多都只是老師的personal preference…
一直到畢業後,我其實也一直在迷惘在摸索,海運一開始什麼都不會,但很多其實都是做幾個月就那樣,要不又是人際關係……跟報關行,船公司,櫃廠打好關係,久了就發現沒什麼新東西可以學……
其實不是我在某個階段決定轉職,應該說我一直沒想好自己想做什麼……也一直不太了解自己
家裡也說過去考公職或做sales, 我也不想,什麼都不想,但又不得不工作養自己……而且每一年自己的想法也一直改變,大學時以為參加很多活動,實習,出來可以有競爭力,但畢業後發現學歷和英文還是最重要的入場卷,這也是我為何一直想留學想念研究所的原因之一。
另外,我自己還是認為對科技業比較有興趣,我喜歡新的東西,喜歡科技,所以一直很想進科技業工作。但科技業也不好進,沒有相關背景,即使PM, 台灣大多也找外文系或資訊相關,所以讓我想念個資訊相關的!當然有好一陣子我也很迷惘,在想做marketing, 直到去廣告公司面試,他們告訴我,即使是頂大畢業的,他們只給24k…因為公司要花錢培訓,很虧啊~
總之~就是這樣,才會讓我覺得自己要學一技之長,要進科技業,只是原本想學點皮毛當個PM卻邊工程師,完全是意外~但也是因為來了英國,才讓我發現其實我是真的有興趣寫code…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如果大家有經歷和我一樣的迷惘,也不用太難過,我想興趣和工作還有金錢本來就很難同時有,但也不代表我們就沒機會有,很多時候想法都是一時一時的~以前不想不喜歡的東西,或許哪天你再去看又不一樣,甚至是過去的自己。
#隔行如隔山
外文系公職 在 王欣儀 俠女仁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欣分享】來世再做母子 總統撰文悼母親
103.5.10. 馬英九
媽媽走了,走得平靜安詳。
她彌留之際,我趕到萬芳醫院加護病房,緊握著她微溫的手,這一雙把我養大的手,吻著她的臉頰,在她耳邊低聲的說:媽媽您好走,您的子女、媳婦、女婿、外孫都在您身邊送您,爸爸會在那邊迎接您,妳好好走,不要怕喔!我們結緣64年,來世再做母子,好不好?
我們接著用「生日快樂歌」的調子含淚輕聲合唱:「謝謝媽媽生我,謝謝媽媽養我,謝謝媽媽教育我,謝謝媽媽愛我」。媽媽闔上眼,告別了這個世界,享年94歲。
時間,是民國103年5月2日下午6點16分。
媽媽生長在湖南寧鄉一個書香世家。父母知書達禮,她幼受庭訓,從小聰慧善良,進小學前念過私塾,國學底子不錯,又寫得一筆娟秀灑脫的好字,有大家風範。媽媽小學畢業後,初中、高中念的都是長沙著名的周南女中與省立長沙女中。高中畢業前一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全面侵華,她親身經歷這一場艱苦慘烈的民族禦侮聖戰,自有刻骨銘心的感受,影響她的一生。
高中畢業後,她順利考上中央政治學校(政大前身)與金陵大學,她選擇前者。抗戰時期,政校從南京遷到風光明媚的重慶南溫泉,她也在此遇到法政系的同鄉馬鶴凌─我的父親。媽媽年輕時美麗而有氣質,會念書、字寫得好、又喜歡運動,在學生領袖兼運動健將的父親積極追求下,兩人很快就墜入情網。父親當時稱讚她是「真善美的化身」。
民國33年秋,抗戰進入尾聲,日軍準備反撲,重慶震動。蔣委員長號召「十萬青年十萬軍」,父親帶頭響應。當時媽媽至為不捨,但以國難當前,義無反顧,她在送別會上說了一句鼓勵父親參軍的話,令人動容,也讓我至今引以為榮:「歷史上成功的男人,都是從戰場上走過來的。」
父親加入青年軍不久,抗戰就勝利了。父母帶著大姊,回到湖南,二姊、三姊相繼在長沙出生。民國37、38年父母兩度來臺灣,媽媽當時曾在臺北一家餐廳當過會計。38年大陸局勢逆轉,父親應長輩與同學之邀,再回大陸西南作最後一搏,此行兇險不小,當時媽媽已懷了我,她憂心忡忡,仍然含淚送行。38年底大陸變色,父親倖免於難,並設法救出在湘潭老家已遭公審清算的奶奶,安排她與二姊、三姊在39年春來到香港。稍早,大腹便便的媽媽也帶著大姊從臺灣趕到香港與他們團聚,我就在那年7月出生於九龍。
當時父母都在九龍「荔園」遊樂場打工,媽媽當收費員,爸爸白天在家做饅頭,晚上到「荔園」去當茶房,奶奶在家照顧四個小孫子女,一家7口,每天只吃兩頓飯。6歲的大姊每天走路送飯給上班的媽媽,媽媽不時典當外婆送她的首飾來貼補家用,全家生活相當拮据辛苦,但在亂世中全家人能夠團聚,已經相當幸運。等了一年多,全家總算在民國40年10月來到臺灣,先借住在桃園,半年後搬到台北市萬華,在一個拼湊的大雜院住了11年,我的童年在此度過,小妹也在此出生。
媽媽天性善良勤儉,伺候老奶奶相當體貼,兩人在家事上分工合作,情同母女,碰到爸媽意見不和,奶奶還常站在媳婦這一邊。
我們家是典型的嚴父慈母,小孩自然比較親近媽媽。當媽媽調到石門水庫工作的時候,就把讀小二的我和小妹帶去。白天我們到龍潭的三坑國校借讀,下午回宿舍跟媽媽共進晚餐。民國47年的臺灣,既無電視、電腦,電影院也少,媽媽就利用晚間,教我讀《古文觀止》。數十年來,每次回憶當時媽媽燈下課子的溫馨畫面,就感動不已。這次媽媽在加護病房的初期,意識清楚。探病時,我背「桃花源記」給她聽,背對了,她點頭;背錯了,她搖頭。我們重溫了50多年前母子共享的快樂時光。現在媽媽走了,我不敢再碰「桃花源記」,深怕自己控制不住奪眶而出的淚水。
媽媽賢淑多才,照料八口之家,五個幼兒。白天上班,晚上有時還要兼課、做飯,十分辛苦。爸爸好客,常邀朋友小聚,媽媽因此燒得一手好菜,很受歡迎。還有不少人專程來吃她拿手的紅燒辣羊肉。媽媽也會織毛衣、做衣服。家中有一台縫紉機,就是她貼補家用的利器。我們姊弟妹念小學、中學的制服,很多是媽媽親手做的。當年父母的薪水微薄,媽媽能燒菜、做衣服、織毛衣,節省了不少支出。我初中一年級暑假,參加童子軍露營,學會了做紅燒茄子。回家後做給媽媽吃,她看到13歲的兒子居然懂得做菜孝敬媽媽,開心極了!也因為媽媽會做菜,我的四個姊妹不但能做菜,還會做整桌酒席。
媽媽非常孝順父母,外公住在新店,媽媽那時幾乎每個周末都去陪他聊天吃飯。外公去世後,媽媽即使膝蓋受傷,不良於行,也要上墳祭拜。外婆當年留在湖南沒有來臺,民國69年,政府尚未開放大陸探親,媽媽思母心切,自己不能赴大陸探親,只好要求旅居美國的大姊到長沙,探望30年不見的外婆和阿姨。大姊回臺灣,帶回外婆的思念和一件特殊的紀念品。外婆在民國72年過世,她們母女從民國38年一別,一生未再見面! 外婆送的紀念品,媽媽一看就流淚,一直保存到現在。我們會把這件紀念品放在富德靈骨樓,永遠陪伴媽媽。
媽媽做人厚道,樂於助人。小時候我們跟奶奶上西園路天主堂,常常領回麵粉、包穀粉等外國救濟品。有一次我在大門口發現一位貧窮的老人在餿水桶中找東西吃,我立刻跑去告訴媽媽,她馬上裝一包香噴噴的包穀饅頭送給那位餓極的老人。看到老人感激的眼神,我很開心,也才懂為什麼「助人為快樂之本」。
媽媽是一個國家民族觀念很強的人。小時候,她講給我聽的床邊故事,不是俠盜羅賓漢或白雪公主,而是鑑湖女俠秋瑾與革命黨員徐錫麟從容就義的故事,她尤其喜歡講述高志航烈士在浙江筧橋機場擊落日機的英勇事蹟。這是最鮮活的民族精神教育,我畢生難忘。媽媽加入中國國民黨75年,這是她晚年最津津樂道的事。
媽媽一直有一個夢,希望有一天,她的子女考上聯考的狀元,那時記者就會來訪問她是如何教育子女,她一直在等這一天。等到民國59年小妹考上臺大外文系,不是狀元,以後家中無人再參加聯考了,媽媽才斷了念頭。沒想到我大學畢業那年,舉辦第一次預備軍官考試,有不少人落榜。我幸運考上第一志願海軍補給科,還是臺大這一科的第一名。有同學打電話來問我考上沒有。我不在家,媽媽接的電話,告訴同學我考上了,還開心的加了一句「還是個小狀元呢!」她的兒女狀元夢,總算勉強實現了!天下父母心,令人莞爾。
媽媽從我們小時,就教我們要勤儉、誠實、清廉、愛國;
要讀古文、讀英文、練毛筆字。病中跟我們筆談時,她還寫著:「你父親和我, 一生不貪財」。家中建立勤勞獎金制度,鼓勵做家事,養成子女勞動與儲蓄習慣。媽媽做事低調、謹言慎行,我從事公職30多年,她從不介入我的公務。她給我的只有支持,沒有困擾。父母都鼓勵我們實踐先祖父立安公「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的家訓,父親並手書「為善讀書不忘家訓,立身行道毋忝所生」對聯,掛在客廳時時提醒我們。我們在文山區住了40多年,媽媽留給左鄰右舍、市場攤商的印象,就是如此。
兩年多前, 當我們知道了媽媽有肺部淋巴瘤的時候, 我很感謝大姊提出、大家一致認同的作法---我們要給媽媽最後的日子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今天,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我們做到了!
進醫院的兩個星期前, 大姊還帶媽媽到台南後壁鄉去看國際蘭花展。只有最後的這三星期她是躺在醫院的病床上,但她仍然非常幽默,和我們談以前的趣事。我們要她做一個蘭花手的姿勢,她會刻意用兩隻手來做,還上下搖動,逗得我們大樂,病房常有笑聲,完全沒有受苦的樣子。美青跟唯中探病的時候,安排元中從美國打電話唱歌給媽媽聽,媽媽還記得元中小時候的招牌歌「小小羊兒要回家」,指定要她唱。每次美青和我去探病,我一定會親親她,陪她聊一陣子,再跟她擊掌6次才告別。這段時間,四個姊妹輪流陪伴照顧媽媽,備極辛勞。醫生們都讚許媽媽是最合作的病人─親切而有教養。
媽媽走了, 明天就是母親節,我們怎麼來過生平第一個沒有母親的母親節啊?
媽媽嫁到馬家70年,相夫持家,養兒育女,教忠教孝,含辛茹苦,她對馬家的貢獻太大了。她生前四代同堂,晚輩有38人,和樂上進,可謂福壽全歸。她留給我們兩件世上最寶貴的遺產─母愛與家教。所以,我們在她骨灰罈上刻的字是:
「厚德修身,一生忠黨愛國;
慈母良師,永世難報親恩。」
這是我們對媽媽最崇高的敬禮。媽媽,請您好走,永遠跟爸爸作伴。我們結緣64年,但願來生再續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