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有健康的膝蓋就要
先認識它,帶你認識你的膝蓋👀
_
膝蓋是由大腿骨(股骨)、兩隻小腿骨(脛骨跟外側的腓骨)、膝蓋骨(髕骨)所組成🦴
股骨跟脛骨組成脛股關節,跟髕骨組成髕股關節,同時協助膝蓋的活動,髕股關節藉由槓桿原理來增加膝蓋的活動的效率✨
_
協助穩定膝蓋的韌帶,包括前後十字、
內外側副韌帶,各自的功能也不同⛑
前十字韌帶的工作是避免小腿骨過度往前移動,相對的後十字韌帶避免向後,兩條韌帶同時避免膝蓋過度地內轉、伸直,而內外側副韌帶工作是避免向內、向外過度移動💥
除此之外還有個重要的角色,在股骨、脛骨的中間有個避震器叫做半月板,如果你曾經膝蓋有受傷過的朋友,可能就聽過它,它就像避震器來協助緩衝膝關節的壓力🔗
_
認識完膝蓋的結構之後,
你想認識協助膝蓋穩定的肌肉們嗎?
在底下留言告訴我📝
我挑比較多人想知道的來分享🙌🏻🙌🏻🙌🏻
_
#膝 #膝蓋 #膝蓋痛 #膝丸 #膝痛 #膝蓋骨脱臼 #膝痛改善 #脛骨 #韌帶 #半月板 #半月板損傷 #前十字靭帯断裂 #前十字靭帯再建手術 #前十字靭帯 #運動 #運動女孩 #運動按摩 #運動習慣 #跑步 #跑步人生 #籃球 #籃球場 #籃球訓練 #籃球聯賽 #足球 #足球快報 #關節 #關節炎 #關節痛 #關節疼痛
外側副韌帶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09/18 星期五 絕對音樂】
「堅持,才能創造新的自己;人生總會有揮棒落空的時候,
這球過了沒關係,再看下一球就好!」
SO~~看準目標,再次揮出人生的全壘打,加油~~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這不只是棒球,而是人生…】
2015年十二強賽對戰古巴,林智勝在八局下揮出三分全壘打,扭轉戰局,幫助台灣奪下勝利,無數球迷在電視機前感動流淚,林智勝成為台灣英雄。然而,在光榮的一刻來臨前,他曾經歷無數黑暗。 職棒第2年,他的手臂就因傷開刀,差一點離開職棒舞台;2009年,他奪下全壘打王,卻壓力大到必須用酒精麻痺自己;2013年經典賽後,他更是夜夜失眠,等到他清醒時,才發現自己拿著球棒,不斷揮擊。同年夏天,他在賽後發生嚴重車禍,膝蓋韌帶斷裂,幾乎宣告他球員生涯的結束…然而,他卻跨越一切痛苦,成為12強隊長,不只打出三分全壘打,更帶領球隊打敗古巴。林智勝戰勝傷痛與心魔,寫下屬於自己的英雄傳奇。
2013年7月18日凌晨,林智勝剛結束在新莊球場的比賽,開車回宿舍,他的心神還停留在場上,沒想到一個轉彎,就與疾駛的計程車對撞。他用盡力氣爬出車外,渾身是血,在半昏半醒間被送去醫院。
醫師初步診斷,林智勝頭頂有8公分撕裂傷,右手軟組織受傷,左膝蓋腫脹,需要進一步觀察。一整夜,林智勝不斷重複問:「現在幾點?我在哪裡?發生什麼事?」
幸好,頭部的撞擊沒有造成太大影響,右手情況也可控制,左膝的傷害才是他最害怕的。MRI(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他的左膝外側副韌帶斷裂。
棒球選手的膝蓋韌帶斷裂,是致命傷,這幾乎是宣告他職業生涯的死亡。林智勝的心跌到谷底。
總是這樣,光榮時刻才剛剛來到,黑暗馬上降臨。新人年風光結束,他的右手就骨刺發作,連開三次刀,差點讓他的職業生涯剎然終止;經典賽後,球迷終於回來,膝蓋韌帶竟然斷裂。
跟新人年不同的是,他對棒球更執著堅定、更勇敢,也有更多人在他身後支持他。整個醫療團隊、復健團隊都是他的後盾。
兩天後,林智勝決定開刀。只要可以重回球場,再大的恐懼、疼痛,他都可以忍。
做了決定後,他帶著笑容進開刀房,他相信只要撐過這一關,一定可以再打棒球。開刀當天,他一清醒,物理治療師已經在床邊等他,即刻展開復健。他不會躺在床上怨天尤人,與其把時間用來流淚,不如流汗。
這是條漫漫長路,支撐他的,是很簡單的信念:只要我敢面對困難、只要我肯練,一定沒問題。
心魔,卻沒有那麼容易打倒。他總是邊練邊害怕:真的可以再回到球場嗎?
復健總是進進退退,有時候往前進了好幾步,隔天又退到原點之後。退了,還可以拚命往前,林智勝最怕「疼痛感沒有消失」,他不是怕痛,而是不知道傷病惡魔到底要怎麼樣才肯放過他,到底要多努力,才能離開困境。林智勝咬牙撐著、撐著。出院後,他天天到球場訓練室復健。有一天,體能教練洪雅琦來了!林智勝不敢置信,洪雅琦說:「走,外面太陽很好,到外面練!」林智勝大樂,很認真地帶了兩瓶水,開開心心跟著走。
這天的訓練是「踩草地」,與其說是練身體,不如說是練心,她要讓林智勝知道,你可以回球場了。林智勝在久違的球場上帶著墨鏡,剃了光頭,很得意地笑,洪雅琦忍不住笑他:「你好像美國盲人歌手史蒂夫.汪達。」
正當林智勝興致勃勃要開始訓練時,第二次手術接踵而來。原來固定膝蓋的骨釘會產生摩擦,讓林智勝不自主地軟腳,醫師建議取出。過年前,林智勝又進開刀房,開刀後就是農曆新年,他回台東過年兼休養。過年難免喝酒,太太王薇欣很擔心,洪雅琦卻說:「讓他自己決定,要打球,就不要喝。」林智勝果然滴酒不沾。
2014年3月23日,Lamigo新球季第一戰,林智勝就站上球場,他實現對自己的承諾。
「那天站上球場,我的腳不停發抖,跟第一次打職棒那天一樣。我不停對自己喊話:你回到球場了,最大的目標已經達成了!沒想到我首打席就是中外野安打,真的很開心。」這一天,他擊出三支安打、一個四壞保送、一分打點,甚至還有一個盜壘。他是天生球員,一上場,傷痛、害怕全部都不見,眼中只有棒球。對在場邊觀察的洪雅琦來說,真正讓她振奮的,是那一個盜壘,林智勝可以滑壘了,那是判斷膝蓋是否長好的關鍵。原來洪雅琦對他隱瞞了一個秘密,她鼓勵林智勝:「你已經完全好了!」
其實,他的狀態只恢復到六成,韌帶根本沒有完全穩定,但是她了解林智勝,只有讓他在開幕戰回到球場,他才會重拾信心。
林智勝則說:「我也沒想到第一場就打安打,又盜壘,滑下去的時候腳整個酸掉,我想說完蛋了!結果竟然沒事!」一直打到第二十四場比賽,他才因為膝蓋水腫去抽水,抽兩次之後就好了,身體已經習慣,會自己代謝。他淡淡地說:「滑壘就是這樣,這是必經的過程。」
在醫療與訓練團隊的護持下,林智勝的技術與體能慢慢恢復,他終於可以重返球場。然而,真正給他心靈力量的,是球迷與家人。
林智勝在病床上昏迷時,不停夢到滿場球迷的吶喊。當他對自己沒有信心時,是這些呼喊給他力量。他的球迷不只在場邊支持他,更用實際行動愛他,2009年球迷阿華幫他剪接電視台的比賽畫面,讓他可以研究自己的打擊動作;車禍後,更有許多球迷寫卡片給他,他每一封都好好收著。
球迷給他力量,家人則是他永遠的後盾。開季前,大哥林祖懷到高雄找林智勝,兩兄弟在佛堂外的露台抽煙,林智勝講起自己傷後復出的害怕,他不知道該用什麼心情回到球場。
每一場都當成第一場比賽來
打林祖懷說:「你試著回想第一天站上職棒舞台,是那麼地興奮!就把今年的每一場比賽,都成第一場比賽來打。」林祖懷不是隨便說說。他有次對工作感到厭煩,上網亂逛,看到林智勝第一天打職棒的影片:「那一天的林智勝真的不一樣,很興奮,很想在球場上有所表現。」
上場後,林智勝只要遇到低潮,就告訴自己:「這是第一場比賽,我要振奮。」然而到了季中,傷後復出的興奮感減少,腎上腺素退了,身體也漸漸疲憊了,成績一直打不出來。
人一脆弱,心魔就來了,他不停鑽牛角尖:「我以前可以打到3成打擊率,還守游擊,現在卻只能守一壘,打擊率也上不去,怎麼辦?」
更讓林智勝無法忍受的是,他每次上場,球評、主播都會說:「林智勝因為發生車禍,所以表現不如預期。」他痛恨別人為他找理由。他傳訊息給人在中國的林祖懷求救。
林祖懷知道他要的不是安慰,而是方法。於是他告訴林智勝:「你有能力打好,傷痛一直在,從來沒有離開過,你只是換地方痛了。時間還很長,這不是最後一年打球。」他要林智勝好好想一想「自信」這件事。從小到大,他們兄弟對自己都很沒有自信,只好逼自己做到120分的努力,然後期待80分的成績。
球隊的防護員也跟林智勝約定:「不要再給自己壓力,逼自己每場要打出三支安打,降低一點,每一場比賽只要打出一支安打,就已經達到目標,如果多打了幾支,那就是賺到了!」後來林智勝在場上,只要打一支安打,就笑咪咪跟防護員說:「達成了耶!」如果打了兩支,他就更高興喊著:「賺到了賺到了!」
最根本的,快樂地打球
身邊的人不斷點醒他、鼓勵他。他漸漸放下對成績的執著。但總有什麼是要靠自己。醫療團隊給他健康、訓練團隊給他體能、家人給他幸福時光,他卻想找到最根本的,快樂地打球。
「快樂打球不簡單,越簡單的事情,越難做到。」林智勝說:「特別是打到職棒,打球,跟合約、前途有很大的關係,根本快樂不起來。」
快樂不能向外求,它必須在自己心裡慢慢長出來。陳金鋒帶著林智勝修佛、念經,給了他安靜的法門。林智勝最喜歡《心經》,他一點一滴參透「無常」與「活在當下」。
他說:「從經典賽到車禍後,很多東西我看得沒有那麼重了。以前我聽到球迷的歡呼聲,就想趕快表現,打出來讓球迷高興,但是我現在學會享受。走過生死關頭,我很高興我還可以聽到這樣的吶喊聲。球員需要舞台,可是不管你再厲害,總有一天要走下打擊區。棒球選手在場上隨時可能受傷、隨時會下場,永遠離開,我希望我最後一次揮棒時,是享受的,帶著笑容的。」
「沒有人知道未來的事,總是會操煩明天要做什麼,可是今天都還沒有過完。一定要活在當下,開心就開心,難過就難過,明天起來,又是全新的一天。就算明天起來跌倒了,也不表示整天都不好,最壞的都出現了,一定會慢慢地好起來的。」
復出這一年,他出賽109場,是Lamigo出賽率最高的選手;73打點,為聯盟第二,打點王則是林益全,88打點;另外他還有14次盜壘成功,轟出11隻全壘打,打擊率2成79。
拿這份成績跟顛峰時期相比,可能有些微落差,但是他要花多少力氣,克服多少恐懼,才能站上打擊區?十四次的盜壘又藏著多少危機?他卻沒有絲毫害怕。他從來不為自己找藉口,一上場,不管身體狀況如何,都不敷衍。他淋漓盡致地打了一整年,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林智勝終於蛻變,他說:「人生不可能永遠都是順遂的,那樣太誇張了!人生總會有揮棒落空的時候,這球過了沒關係,再看下一球就好!」也許因為差點失去生命、失去棒球,所以他終於可以放下勝負,好好地欣賞生命的美好,享受球場上的每一個片刻。
(文章來源: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2446&from=line)
***************************
外側副韌帶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長跑者、登山及騎車愛好者,小心跑者膝『 髂脛束症候
群 』找上門
(診次是和我們科最厲害治療師組長 曾鎮華老師合作)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夢想!記得年輕時自己還能跑完一場全馬,透過不斷的練 習最終也圓夢了,但卻也因為自己很多應注意而未注意的事情,而讓自己一身 傷,這次就想跟大家分享曾發生在許多馬拉松或騎車選手身上的切身之痛:『髂 脛束症候群』。
髂脛束是由臀大肌和闊筋膜張肌兩塊肌肉延伸所成,它與大腿伸直、外展、旋轉等動作有關,
髂脛束是沿著髖部和大腿外側往下連到膝蓋下方脛骨的一條粗厚纖維組織, 當跑步的時候,讓身體前進的肌肉是位於腿部前側及後側的肌肉,而腿部內外 側的肌群負責的是提供腿部穩定的功能,髂脛束除了提供腿部 動作與穩定外,也負責膝蓋的穩定。沒有它雙腿連站都不穩定了,更遑論走路。
正常功能良好的髂脛束應該是穩定又有彈性的,然而,不當的使用容易使髂 脛束產生微創傷,當髂脛束反覆出現微創傷而過程中又缺乏適當的牽拉運動, 就容易使組織纖維化而變得僵硬。髂脛束在膝蓋外側非固定位置,當膝蓋彎曲 時,髂脛束在脛骨後側方,而膝蓋打直時,髂脛束位置前移,當從事像跑步、 騎車、登山這類需反覆伸曲膝蓋的運動時,就容易使髂脛束在膝蓋處和骨頭產 生摩擦,易導致受傷發炎,特別是在膝蓋維彎20-30度時,有卡卡脹痛感。
髂脛束症候群容易發生在:
1. 扁平足:腿部過度內旋使髂脛束承受額外壓力
2. 髖外展肌(臀中肌)無力:髂脛束會和臀中肌一起合作負責大腿外側的穩定,當無力時,髂脛束需更過度使用
3. 股四頭肌無力:髂脛束需花更多的力量來代償
4. 下肢肌力不足又突然增加訓練的分量
5. 跑山路(尤其是下坡)
6. 熱身跟收操不足
7. 選用不適當的鞋子(如:訓練時穿著過度輕量化的跑鞋,或使用過度磨損的鞋子...)。
8. 長時間盤腿蓮花坐
9. 骨盆較寬之女性
如何診斷髂脛束症候群?
一般用身體理學檢查和病史來診斷,x 光一般無法幫助診斷,除非懷疑其他骨 頭問題時;超音波檢查也有部分角色,可在靜態影像看到腫脹發炎的髂脛束, 而動態檢查可見在膝蓋外側處與股骨摩擦卡彈;當懷疑其他疾患:如半月板損 傷、外側肌肉或肌腱撕裂傷、外側副韌帶或前後十字韌帶斷裂等,建議核磁共 振排除鑑別診斷。
發生時該如何處裡:
髂脛束症候群一般不用開刀治療,但請記住以下原則,治療並避免復發
1. 當發生當下立刻停止進行中的活動,在受傷部位冰敷
2. 在恢復過程中可執行髂脛束及上方闊筋膜張肌的按摩及拉筋,保持大腿側邊肌肉和髂脛束的彈性
3. 可加強訓練臀中肌及股四頭肌的肌力
4. 嚴重或慢性疼痛,經吃藥、休息或復健仍沒有改善,可選用震波或打針治療
5. 直到受傷的部位做任何範圍的動作都不痛了,才可開始運動。跑步的原則以先增加距離之後才增加速度。
若能有疼痛,但非運動不可,可選擇重量訓練 或游泳,游泳對於減輕膝蓋壓力是很好的運動選擇。
總結:
長跑者或長途單車愛好者有約20%曾經歷髂脛束症候群,運動前的熱身和運動 後的收操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卻時常被忽略。記得傾聽身體的聲音,若是已經 感到不適千萬不要勉強,因為傷害往往發生在這個時候。如果疼痛一直沒有改 善,請立即就醫,尋求進一步的治療。
以下說明
圖一
大腿外側白色的髂脛束,連接我們臀部大腿肌肉至膝蓋的脛骨外側
圖二
髂脛束症候群之站姿伸展(伸展左側髂脛束為例) 患側腳往身體的後方與右方伸直,同時將身體朝右前方伸展,使左側大腿 外側產生緊繃感,維持 15 秒並做 5 次。
外側副韌帶 在 肌內效貼紮–膝關節側副韌帶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膝關節是由股骨與脛骨的關節面所構成的,股骨與脛骨之間的平面並不足以維持關節的穩定度,它必須靠韌帶與周圍的肌肉與肌腱的作用才可以維持穩定。 ... 內側韌帶的受傷常合併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