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展訊推薦!攝影與藝文線上展訊分享
⠀
有多久沒有出門看展了呢?
閉館期間各大藝文場所也推出許多線上導覽、講座,讓讀者們也能在家參與。於是我們整理了攝影、影像藝術相關的線上展覽資源,鼓勵大家宅在家的這段期間,也能 #讓居家生活增添一點藝術刺激😇
⠀
最後也加碼分享🔥,Lightbox 以往舉辦的攝影講座,也都能 #在官網看到線上影片哦!從攝影專題講座、Photo talks 當代攝影討論,到 Photobook hour 攝影書講座,多場活動與你分享👇
https://www.lightboxlib.org/seminar
⠀
——攝影與藝文線上展訊📷——
《影像之後:湯瑪斯·魯夫1989-2020攝影展》線上座談會
|國立台灣美術館
🔗:https://bit.ly/3AIOBLt
《捕風景的人─方慶綿的影像與復返》線上展覽影片
|嘉義市立美術館
🔗:https://bit.ly/3qWhCPt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館長線上導覽
|臺北市立美術館
🔗:https://youtu.be/dv-nQR4iSpQ
2020臺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線上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
🔗:https://bit.ly/3APeE3Z
《1/40"立體攝影展》四十分之一的時刻 線上攝影展
One-Forty 年度倡議行動
🔗:https://bit.ly/3hqFQOA
《封閉世界的設定集》線上展
|立方計畫空間
🔗:https://bit.ly/3qSIXSJ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線上展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201線上展間
🔗:https://bit.ly/3dUgnLt
- 202線上展間
🔗:https://bit.ly/3qSiiFA
- 203線上展間
🔗:https://bit.ly/3qToxc9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藝術家導覽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https://bit.ly/2STpTqI
《是什麼使今天的影像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口述展場
|鳳甲美術館
🔗:https://bit.ly/3wkGQbi
《6太小聲 7太大聲 Either too Quiet or too Loud》
線上錄像展導覽
|鳳甲美術館
🔗:https://bit.ly/2TMv2Bq
《日本的現代寫真1985-2015》線上展覽
日本寫真家協會(JPS)70週年紀念展
🔗:https://bit.ly/3ANiREY
《”I Will Survive"—Hito Steyerl》線上導覽
|法國龐畢度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
🔗:https://youtu.be/SyXkaqO4KoI
.
.
你也喜歡這些內容,歡迎支持Lightbox
🙌https://bit.ly/3xwVrly
.
.
更多有趣資訊,看看Lightbox的IG
👉 www.instagram.com/lightbox_lib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
塵與時 在 BIOS monthl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策展時,他享受把保險金額巨高的攝影作品,和網路上花幾塊美金購買到的無名攝影照並列:觀看攝影作品時應該要跟著畫面走,而非照片的價值
⠀
⠀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卡帕尼夢想中的展覽。2015 年巴黎 Le Bal 多媒體藝術中心在沒有任何限制條件下,向卡帕尼邀展。當時他腦裡立刻浮現 1980 年代當他還是學生時,在倫敦博物館看到的一張照片,也就是曼雷的〈灰塵滋生〉。
⠀
⠀
卡帕尼說他並不想做一個典型的主題展,他更喜歡以一種有機的狀態,呈現作品之間的巧合與呼應。因此在展覽中,模糊性隨處可見,觀者像抓著一條幽微的線,將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關係串起。
⠀
⠀
1920 年拍下的〈灰塵滋生〉,它多年來被誤會為高空中俯瞰的視角,使卡帕尼聯想那個充滿戰爭的年代裡,因軍隊四處征討而大量誕生的航空偵測照。 1920 年,英國知名現代詩人艾略特(T.S. Eliot)發表知名的詩作《荒原》,訴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當代人的普遍心境。 他愛極了這份巧合。
⠀
⠀
❝ 「我要在一掬塵土裡讓你看見恐懼。」(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 )
⠀
⠀
閱讀全文 ➤➤ https://bit.ly/3hAkYU2
⠀
⠀
卡帕尼在網路上買下了一件四組拍攝者不可考的戰爭照片,而這組照片旁邊正是大師級東松照明的作品〈核爆後融解變形的啤酒瓶,1945 長崎〉。
⠀
⠀
一名男子在廣島和平紀念公園長椅小睡,河的對岸是工業展覽館,位於爆炸處正下方。男子在靜止的照片裡,睡著和死亡看起來僅有一線之隔。
⠀
⠀
一個啤酒瓶帶給觀者一種貌似在看待肉體肢解的恐懼感,這張作品以微小、無關緊要的物件,訴說核爆的殘酷無情。
⠀
⠀
如果不是卡帕尼,這兩組作品恐怕在攝影史的殿堂中永世不會相遇吧。
⠀
⠀
另一組有趣的對比,曖昧地呼應,也呈現在這組照片中。卡帕尼把 1955 年刊登在聯合新聞通訊社的一張照片「貝尼托墨索里尼的座車」,擺置於兩張關於「指紋顯露」的照片之間。
⠀
⠀
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的死亡場景,就是被武裝份子逮住,並處死於自己的車上。在這張照片被攝下時,車子已廢棄在米蘭車庫中,停車費累計了十年。車體覆蓋厚塵,技術人員輕觸車,灰塵就沾滿了手。
⠀
⠀
細看這一組照片彼此之間的關聯性,手,指紋,灰塵,偉大的人、犯罪的人、默默無聞的人,都確確實實的留下了痕跡,也在這些痕跡之後化作塵埃。
⠀
⠀
在疫情期間,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推出線上 3D 展,且用你的雙眼穿過螢幕,嗅到「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展覽的塵土氣息,由此進入 201 3D 展間 ➤➤ https://reurl.cc/Ak0EQQ
⠀
⠀
⠀
▍從一張四十年後才得到作品名的照片開始——線上走逛「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 ➤➤ https://bit.ly/3jJVRRe
⠀
▍𝘽𝙄𝙊𝙎 𝙢𝙤𝙣𝙩𝙝𝙡𝙮 #傘開計劃 —— 三款設計傘,手刀收藏 ➤➤ https://bit.ly/3ApAQS1
⠀
#塵與時|#大衛帕卡尼|#國立臺灣美術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BIOS發現
塵與時 在 BIOS monthl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20 年,曼雷前往好朋友杜象的工作室。當時屋內靜置了一大張玻璃,刻意任它滋養著灰塵。曼雷用鏡頭從高處對準這個杜象正在進行的創作,兩人外出用餐一個小時後回來,他才把快門關上。
⠀
畫作後來成為杜象著名的〈新娘甚至被光棍們扒光了衣服〉。但拍下這幅畫作的照片,在曼雷按下快門四十多年以後,才正式命名為〈灰塵滋生〉(Dust Breeding)。
⠀
疑問在於:拍下別人的作品的攝影照,能夠擁有「自己的作品名」,稱得上是一張創作嗎? ➤➤ https://bit.ly/3hqFJ4h
⠀
⠀
▍BIOS IG_ https://bit.ly/3qEIWBt
▍BIOS LINE_ https://bit.ly/3qGjtba
⠀
#塵與時|#大衛帕卡尼|#國立臺灣美術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BIOS發現
——
𝘽𝙄𝙊𝙎 𝙢𝙤𝙣𝙩𝙝𝙡𝙮 #傘開計劃,三款設計傘熱賣中
https://bit.ly/3hnvspM
塵與時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及呈現。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的66組作品,以曼.雷這張神祕灰塵照片的一生(或說它的身分之謎)為主軸,廣納二十世紀前半段的航空偵測照、新聞照、明信片、前衛藝文刊物,以及二戰後至1960、70年代西方觀念藝術的影像呈現、繪畫與攝影交互辯證的作品,還有現代戰爭與災後的影像。展覽當中較為近期的作品,則多以當代藝術的觀點與創作方法,詮釋如今更為迫切的人類命題,或直指攝影行為與影像技術的重大轉變。
除了曼.雷和杜象(Marcel Duchamp)兩位藝術史上的大師外,《塵與時》展出多位攝影史上的重要人物與其代表作品,如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於美國黑色風暴時期拍攝的中西部乾旱地景、東松照明拍攝核彈爆發後的日本景觀。愛德華.盧歇(Edward Ruscha)和約翰.迪佛拉(John Divola)則是把攝影帶入藝術行為的範疇。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向「灰塵照」致敬的科威特沙漠空照圖,揭示了1990年代後戰爭影像由「現場」轉為其「後果」與「殘跡」的開端。錄像藝術家柯克.帕爾默(Kirk Palmer)與法國名導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分別以詩意影像呈現戰後創傷絮語。展覽也不乏年輕攝影家的近期作品,如哈維爾.里巴斯(Xavier Ribas)、露易絲.奧茲(Louise Oates)探索政治經濟影響下自然與人文地景的變化,或是伊娃.史坦隆(Eva Stenram)模擬灰塵滋生過程所改造的火星地表照片,將微觀與巨觀視角交錯並置之作。
英國知名現代詩人艾略特(T.S. Eliot)在灰塵照曝光的同一年發表其著名的詩作《荒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現代人的普遍心境,其中一行詩句即為展覽名稱的來源:「我要在一掬塵土裡讓你看見恐懼」(“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從拍攝的角度來看,曼.雷的照片貌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航空偵測照,最初刊登時的圖說就是「從飛機望出去的視野」,望下去是未知、遙遠,卻暴露在視線之內的一片大地。策展人卡帕尼發現了這之中的關鍵:二十世紀漸趨普及的攝影術不僅記錄,也同時預言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毀滅。於是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這張許久之前拍攝的奇怪照片,是否能憑藉它所涉及的一切複雜面向,標示著『現代』的開端?我們又是否能從灰塵的角度拼湊出一段歷史?」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塵與時 在 “雪中情- 張國榮”............ 與你情如白雪永遠不染塵我看見雪花飄 ... 的推薦與評價
Darth Vader · “雪中情- 張國榮”............ 與你情如白雪永遠不染塵我看見雪花飄時對你嘅愛仲更深 · More like this. ... <看更多>
塵與時 在 塵與時...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 的推薦與評價
塵與時 □ 我們把展間搬上雲端了! □ 官網的線上資源不夠過癮嗎? 想更加了解「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展覽,卻因疫情而受阻的觀眾朋友,現在只要透過害喜影音綜藝Hide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