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跨過體能門檻,技術門檻;迅速進入輕量化、學術化和多元化,山野活動才會開始滲出一絲絲興味!」
第一次讀到伍前輩這句話是在他以前的貼文之中,受用不盡。(話說如果我站出來,所有目光應該都會說:『這個人有在打籃球。』吧 ...... 🙄🙄🙄
登山我幸 殉山我命
「這是一段漫長而艱難的旅程。」
~~《They Changed the World.》
有些文章是說教,有些文章是八股;而這篇文章應該是兼而有之!
我回顧卅年登山歲月,大約有十位年輕生命消逝了!R.I.P.……自我檢討之餘,頓時覺得自己往昔是無血無淚的人。其中曾有位年輕人在我面前痛哭,他坦承自己無法擔任登山中的某項任務指派;我一點都不想安慰他,雖沒有苛責他,卻一眛地OS.「承擔責任不是男子漢應有作為嗎?」果然纖細敏銳的心並非人人具備,我就沒有。難怪我的登山入門導師阿花在入伍前,語重心長地對著我說:「五元,你會成為很好的嚮導,但無法成為很好的領隊。」我受教了。
既然提到阿花,就必須說到這個誤我青春三十年的罪魁禍首!如果不是他,我不會去巴魔塔(接觸中級山之始)?如果不是他,我不會去太魯閣南稜(巴杜蘭山上)?如果不是他,我不會去凱金北稜(上佐久間山)?如果不是他,我不會去二次玉穗雲峰昭南丸(只到玉穗山)?如果不是他,我不會接觸清八通關古道(當了駝獸)?如果不是他,我不會認識年青的呂秀蓮(開啟福爾摩沙山徑古道縱走的契機)?我到底在他身上學習了多少?又增長了多少登山知識?難以言喻,也難以估算…
第一句鐫刻在我心中的話語:「登山家,就是你站出來。所有目光都會說:『這個人有在登山。』」這件事我在〈一個老派登山家〉裡約略提過,它有關「教養」--古老的名詞。因此我不厭其煩地再po一次:「教養」與登山的關係
卓越的登山家是指不違反原則的有能之士;不僅如此,他還是一位謙讓、敦厚的君子。舉例:英國人狩獵時認為擊落飛鳥才是運動,停棲枝頭的鳥類是不打的。 在登山年代,擁有共同舉止的人們形成一個群體,以舉止作為評論一個人的標準,舉止和動作是登山教養的起點。
教養 (德文Bildung) :個人教養和團體教養。唯有出於自發的行動,人類才能得到它。只有人類的知性教育,才能夠成就它。
我們老一輩的,接受的是「舉止重於一切」的生活教育;耳提面命的是「端正姿勢」、「不准坐或踏在門檻上」、「灑掃清理門前馬路溝渠時,要連帶左右鄰舍和對面鄰舍共六戶範圍」等等。捕魚捕到老的漁民、種田種到老的農民,或依山為家過活的老獵人,大抵都有一張和顏悅色的面容,以及老當益壯的身體。這可說是「身體」和「工作」合一的結果。但現在的登山社員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姿勢非常不好。姿勢不好,又不會打招呼的人隨處可見。對他們本人而言,也沒有半丁點兒好處!
將登山教育拉至驛(車站)或山小屋內的觀察:早年登山者大都靠大眾交通工具代步或投宿無料山屋,減少費用負擔。驛(車站)或山小屋內,在假日便成為隊伍集合的最佳地點,也是觀察老派登山人物的最佳場所!
從月台或陽臺走廊上所看到的登山者服裝、背囊裝填和揹法即可判斷登山經驗值。真正有經驗的人可以從自然的服裝和態度感覺出來!
並非說什麼樣的服裝和樣子才是熟練者,那是皮毛的觀察。
服裝雖然舊的好穿,但也有效度年限。真正的登山穿著不是講究外觀和流行的,而是必須合理的、機能性的,有時是生命攸關的考量。
故意穿著汙垢的、破洞的或華麗的、昂貴的衣服或把繩索繞在肩上,拿著鎬(登山杖)昂首闊步於公共空間,實質上還是不能稱為內行人。
富於登山經驗和體驗的人具備一種技術,就是能把最低限度的裝備作最大限度的活用。
背囊外還外掛眾多器材,要不是打包技巧太差;就是有「齊人驕其妻妾」的心態,實不可取。應儘量收納入袋。
用具裝備講求的不是外觀,而是實用價值。
對「登山裝備」不表關心和正確使用的人不配作登山者或登山運動家。保持身為現代登山者和登山運動家的矜持與堅持,是登山者應抱持的首要態度。
在車站或山小屋內刻意提高音量、引人注目的舉止行動,都不是符合「登山修養」的舉措!
在車站或山小屋內會選擇不妨礙眾人出入的偏僻角落集合。並招呼隊員將背包依序排列整齊,不妨礙他人走動,是為擁有一顆柔軟而體恤的「心」!
如果說,山是以「想法」-心來攀登,並不過言!「登山技術」除了本身是技術,同時也是精神、認識、經驗和對山的看法。唯有自己與登山產生關連時,登山才開始具有意義!若永遠只處於談論裝備?談論體能?談論技術的階段?登山也不會有任何意義火苗!也不會有任何趣味花火!唯有跨過體能門檻,技術門檻;迅速進入輕量化、學術化和多元化,山野活動才會開始滲出一絲絲興味!這種感覺很像登頂時,總算能離開森林界限,往外看見豁然打開的360度美景般。登山用詞中有「根性」一詞,這就是登山中精疲力竭的狀況下還能夠撐到底的意思。
今天就先說到這裡。(暫停一下,處理俗務,下次再見)
「塔 魔 巴 縱走 包 車」的推薦目錄:
- 關於塔 魔 巴 縱走 包 車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塔 魔 巴 縱走 包 車 在 100mountain 百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塔 魔 巴 縱走 包 車 在 塔魔巴縱走包車 - استكشاف 的評價
- 關於塔 魔 巴 縱走 包 車 在 塔魔巴縱走接駁電話的推薦與評價,MOBILE01、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塔 魔 巴 縱走 包 車 在 塔魔巴縱走接駁電話的推薦與評價,MOBILE01、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塔 魔 巴 縱走 包 車 在 塔魔巴縱走原路來回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塔 魔 巴 縱走 包 車 在 兩天一夜塔魔巴縱走第一天@塔曼山@魔法森林20211018 鹿港 ... 的評價
- 關於塔 魔 巴 縱走 包 車 在 [記錄] 塔魔巴棲松 - PTT評價 的評價
塔 魔 巴 縱走 包 車 在 100mountain 百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真心希望透過雪羊的文章可以把更多正確的登山觀念傳遞出去!
#尼泊爾山難事件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 仇恨與想像並不會讓世界變好,能改變現狀的,是理解 》
哈囉大家!我下山了!這張照片是屏風山頂草原望向奇萊北峰的景色,那座尖尖的大山,就是「黑色奇萊」,很美吧!
這篇是針對前一篇文「遇難47天不死不是奇蹟 — 那叫「專業」」的回覆。
多虧了中華電信,現在屏風山除了松針營地到合歡金礦營地這一段以外,幾乎整座山都收得到4G訊號,也讓我得以默默潛水看社會對於這件事的反應。
在這邊,先感謝絕大部分擁有獨立思考並且心地善良的人,願意傾聽我小小的聲音,並幫助它傳得更廣更遠,真的由衷感謝!未來也請多多指教了!
另外有一小撮聲音,充滿憤怒與偏見,就在這邊解釋一下我的原文了,畢竟之前那篇可是用手機打的,為了精簡篇幅,有些看得快的人似乎就直接誤解了什麼了呢!解釋文非常長,還請慢慢看囉!
-----總共10點,文長注意-----
Q1:標題說「專業」,是在造神?
A:我承認,這個精簡化的標題,確實會誤導一些比較不擅長文字閱讀的人,讓他們以為我說這對情侶是「Pulo級」的,在這裡說聲不好意思。
但是,只要有平心靜氣閱讀完全文,一定會發現,我針對此事,幾乎沒有做任何的評論,前半段13條完全是針對「遇難後能活47天」而寫。全文要傳達的只有「他們擁有專業級的登山與野外求生知識」而已,可沒說他們是「專業登山家」。
換句話說,只要你擁有登山該有的知識與裝備,只要你不是摔傷摔死,在山裡迷路都能存活至少2週。任何正在看這一行的你,都可以。
別再幫我腦補我說他們是「專業的登山家」了,不然我認識的專業領隊、遠征隊員們都要來打我了。
-----
Q2:台灣社會上,有許多人嚴重誤解「專業」的意義。
A:在這邊,先向世界上最強的速攀者:Ueli Steck致上最高的敬意與懷念。一直到昨天為止,他都是世界上最強的速攀者。
為什麼是昨天?因為他昨天在聖母峰山區遇難了,這次是真的聖母峰,整個登山界都在為他哀弔。
新聞在此:
http://m.news.sina.com.tw/article/20170430/21921554.html
Ueli Steck,一般人都不認識,我用最親民的方式解釋一下這位老兄到底多狂:不帶氧氣瓶登上珠穆朗瑪峰只是小菜,阿爾卑斯山區有三條最難的路線,他一個人全包最速登頂紀錄。其中,「馬特洪峰北壁」這條路線,去年一隊台灣最精銳的登山家隊伍,走傳統路線花了7個小時登頂,但Ueli Steck最難的路線只花了1:56就登頂了。
他的死之於登山界,就像麥可・喬丹在他最輝煌的時候突然被籃板砸死之於籃球界一樣震撼。
「專業」的意思是,一個人在這個領域擁有比一般人還要多的知識、經驗與技術,並且足以獨當一面、精益求精、甚至能以此維生。從來沒有「不會犯錯」這一點,沒有一種專業能保障人不死。集許多專業之大成的飛機,都有可能發生空難了,登山家怎麼會有不遇難的可能?
Ueli Steck今天魂歸山峰,不是因為他不夠專業,只是因為他在「比一般人更小的死亡機率」裡,遇見了死亡罷了。機率本來就是一種,沒發生都是0,只要發生就是1的事,用出事來批評人家不專業,是眼光非常狹隘的事。
人都會犯錯。在人間犯錯可以大家笑笑、賠錢了事;但是在山裡犯錯,那可是用命來換的。
-----
Q3:你怎麼知道他們裝備有帶夠?真的帶夠就不會遇難了吧?
A:對,我不知道,所以我沒有評論。我全篇只肯定他們攜帶的裝備足以保暖、維生。試問如果裝備帶不夠,在冰天雪地有可能活過一晚嗎?
許多人一直糾結在衛星電話和GPS有沒有帶,一直鞭第7、8條,我只想說,「不是萬能」不代表「可以不帶」,那個意思是「帶了不等於不會遇難」。用有沒有帶來評斷遇難與否,是一件非常逗趣的事情,況且我也沒說可以不用帶,過度解讀是一種年幼的行為。
退一步來說吧,就算都有帶,0下的氣溫可以讓電池很快沒電,冬天出過國到高緯度國家玩的人一定懂我在說什麼,這就是鄉民最常強調的「國際觀」。批評的人又知道他們是不是因為沒電無法查詢呢?當時的雪況是否連看路都有困難呢?
急著批評他們一定是因為不自量力裝備帶不夠,是一件非常傲慢的事。
-----
Q4:所以前一篇「遇難47天」文的用意是?
A:告訴每一個人,「只要擁有足夠的專業,登山遇難你也可以活這麼久,不要緊張,快點來學。」還有「登山是自己的選擇,要不要請嚮導、要不要帶GPS、要不要帶衛星電話那是你的自由,但自己要對自己負責,大家一起督促政府搜救收費化、直升機使用者付費。」
-----
Q5:給急著為梁聖岳定罪的人。
A:目前報導資訊幾乎都二手的,他正在復原也沒講多少細節,根本不足以檢討山難原因,不知道酸民在急什麼的…
這邊是BBC在4/29的訪談: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39758117
文中,梁提到「3月10日早上,雪不是很深,當地居民告訴他們路不難走」,與他報記者聳動的「當地居民勸阻他們不要前進他們還是入山」,有非常非常大的出入,平常最喜歡說記者壞話的鄉民們,怎麼見獵心喜,一下就相信記者去了呢?
在訪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不是預先知道天氣不好還硬要入山,而是入山一陣子天氣才轉差,在轉差的天氣中判路錯誤最後受困山谷。
這是典型的「決策失誤型山難」,他們在天氣變壞後決定繼續前行到下一個村落,而不是回頭。前行的可能性,有可能是對雪中判路的自信過高,導致誤跟小路下切河谷所致,但近一步的分析需要更多細節,風雪是不是大到能見度過低?是不是離下個村落比較近所以決定前進?帳篷是否能承受雪中強風原地迫降?GPS有沒有帶、有沒有效果?雪地裝備夠不夠?這些都是影響生死的關鍵便因,在了解之前,沒有人能公正的分析這起山難。
-----
Q6:給覺得登山者「浪費社會資源」的人。
A:這次山難發生在尼泊爾,家屬也是委託國際組織去救,是有花到你錢喔?覺得老鼠屎搭直升機免錢浪費社會資源,拜託趕快支持 #搜救付費化 #直升機使用者付費 謝謝!
搞清楚,現在山難救免錢是中華民國政府怠惰偷懶,根本不是我們登山人不繳錢,硬要全民買單好嗎!拜託直升機收錢,他們還不收勒!
現在鄉民的仇恨來源,是從那個自己小孩沒教好,大家勸下山不下山,遇難搞國賠那位。我在這邊重申,他媽媽「根本不爬山」,請不要把他當山岳界的代言人,這根本已經張飛打張菲了。
然而,張博崴案國賠一審之所以勝訴,其實有玄機——台灣的救難體制在那之前,比核四還要拼裝車,指揮調度系統確實有很大瑕疵,缺乏完整的規劃與統籌,這點是真的需要改進的。國賠真正在賠的,是這個!無奈鄉民只看標題,於是就仇恨值滿點了…唉…
那要怎麼解決搜救體制的混亂呢?很簡單,收錢。
因為只要收了錢,就必須拿出專業來,就不能像現在這樣只是個機關踢皮球東拼西湊了。
所以,再次重申,請大家支持 #建立搜救收費制度,謝謝!
-----
Q7:給覺得梁聖岳「帶死」女友的人。
A:劉宸君可是自己擁有不少的登山經歷的人(ex.著名中級山難搞縱走——塔魔巴棲松),只要上了山,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在經驗相當的狀況下沒有誰帶誰的問題。劉宸君之所以先走,完完全全只是因為身體素質和梁聖岳不同、耐餓程度比較低罷了。這種男性沙文主義的想法,還是留在上個世紀吧。
巨石強森和傑森史塔森比賽埃餓,誰會贏?難說,雖然巨石強森肉多,但他基礎代謝率超級高,說不定還先倒下呢!人體是很神奇的東西,怎是三言兩語能講完?不然醫生怎麼這麼難考?
只差三天就能獲救,這真的是一件很令人痛心的事情。
-----
Q8:給覺得登山者「自私、不負責任、不孝」的人。
A:唯一能這樣批評登山者的,只有登山者的家人,哪輪的到酸民。如果家人都沒講話了,那旁觀者就閉上嘴好自為之吧。
順帶一提,孝順,應該是孩子發自內心的一種情感,爸媽也能確實感受得到來自孩子的溫暖和用心,就跟愛一樣。
這兩個字如果從旁人嘴巴講出來,那簡直跟髒話沒兩樣。
-----
Q9:所以登山到底要不要請嚮導?
A:自己的命自己負責。請不請嚮導也是決策的一種,請了只會降低遇難的可能,不可能歸零。
剛好,照片中的奇萊北峰,昨天就發生了這樣的一樁憾事:
https://udn.com/news/story/7316/2434726
1女與1男上山,男生是嚮導,女生是隊員。但在下山的時候,由於女生體力較差,就約好山屋見面,兩人分開,結果女生就墜崖出事了。女生有帶手機,有訊號還自行報案,但終究等不到搜救隊的到來,撒手人間。
這是大眾最推崇的「有嚮導、有GPS(手機有)、有衛星電話(手機能通)」,一樣出事了。為什麼?因為「墜崖」這種事情,不是一種可以量化的風險,再有經驗的登山者都會面臨。
況且,只要離開嚮導視線,就非常可能發生迷途的狀況,在山中,稍微一個拐彎,就可以從正路切到迷路。但是,目前檯面上許多商業團,都有「嚮導帶走得快的人先走、留走得慢的人慢慢走」的陋習。
剛好,前天我在屏風山遇見的來自新北市的商業團,就在屏風山腰,放一個體力不行的隊員,自行折返至合歡金礦——那是將近1個小時的步程。
這中間面臨的情況與風險,與獨攀無異,只是比真正的獨攀更危險——因為被放生的,是需要嚮導帶領的「隊員」,而不是一個經驗老到的「登山家」。
那到底該不該請嚮導?還是一句話,視自己需求。登山者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願意在前往未知路線時,承擔不請嚮導的風險,那也要有付錢請搜救隊的心裏準備。沒有這種覺悟的人,還是請嚮導吧!責任外包、金錢萬能,對手頭有餘裕的人來說是很蘇胡的事情。
一般而言,專業嚮導一人帶6~8人是最恰當的數量,再多的話,隊伍會拖太長照顧不易。其中,又以雙嚮導制的商業團最為安全,因為第二位嚮導可以陪體力不濟的人慢慢走,大幅降低風險。
那要怎麼讓登山者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呢?很簡單,還是老話一句——搜救收費化、專業化。
-----
Q10:山那麼危險,幹嘛去爬山?
因為山,就在那邊。
因為我想,讓這座島上的人們,都有機會認識到自己最寶貴的資產,帶著驕傲走出國際。
因為我們知道,我們還是一種生物,發自內心來自大地之母的呼喊,不曾止息,呼喚著我們回到自然的懷抱中,去切身的感受到,自己是真正的活著,然後學會謙卑、學會欣賞、學會珍惜。
塔 魔 巴 縱走 包 車 在 塔魔巴縱走原路來回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一直很想去走塔魔巴,可是在網路上查到的資訊大多都是拉拉山上明池下,由於接駁對我來說太麻煩了,因此在考慮原路來回。請問是否有人走過塔魔巴後在巴博庫 ... ... <看更多>
塔 魔 巴 縱走 包 車 在 兩天一夜塔魔巴縱走第一天@塔曼山@魔法森林20211018 鹿港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哈哈因為偷懶去年的影片放到現在才開始剪. ... <看更多>
塔 魔 巴 縱走 包 車 在 塔魔巴縱走包車 - استكشاف 的推薦與評價
# 塔魔巴縱走包車 ... تأكد من تهجئة كل شيء بشكل صحيح أو جرّب البحث عن علامة هاشتاج مختلفة.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