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得好像一頭霧水?!
📌삼촌 V.S. 사촌
這兩個字只差一個收尾音ㅁ
但是意思跟輩份差很多啊
✅삼촌 / 작은 아버지 叔叔
*根據國立國語院的資料
現在不管已婚未婚 삼촌 / 작은 아버지都可以稱呼叔叔
사촌 堂兄弟姊妹
사촌 언니 / 누나 堂姐
사촌 오빠 / 형 堂哥
사촌 남동생 堂弟
사촌 여동생 堂妹
那如果是媽媽那邊的話就是
✅외삼촌 / 외숙부 舅舅
*根據我查到的國立國語院的資料顯示
這兩個都是在字典定義都是拿來稱呼舅舅
但是無法確定是否因為結婚與否使用方式有所不同XD
외사촌 表兄弟姊妹
외사촌 언니 / 누나 表姐
외사촌 오빠 / 형 表哥
외사촌 남동생 表弟
외사촌 여동생 表妹
뭐 보고 있어?
你在看什麼?
우리 삼촌 언니 보낸 사진이야.
我的叔叔姊姊傳來的照片
뭐라고? 삼촌 언니라고?
你說什麼?叔叔姊姊?
어 어렸을 때부터 친했는데 지금 외국의 대학교
다니고 있기 때문에 못 만나
對啊 從小就很親 但是現在在國外讀大學
不能見面
아니…. 삼촌은 남잔데? 네 아빠 남동생이야.
사촌 언니야. 사촌
不是...叔叔是男人欸 你爸爸的弟弟
堂姐啦 堂姐
堂兄弟定義 在 拉拉手在一起。兩位太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異鄉人
因為老王的父親是異鄉人,所謂異鄉人之於小小王來說,就是寒暑假沒有爺爺奶奶家可以回去過節,沒有堂兄弟表姊妹可以一起長大,一過台中以南就被同學媽媽說你不會講『我們的話』。加上我的同志身分,太早知道自己沒有被大家分類在同個族群,好像因而到哪裡都可以生存。
不屬於任何派別,沒有宗親,沒有組織需要去依附,也許是因為這樣,一直以一個『個體戶』的角色活著,老王更懂得珍惜人與人之間單純真誠與彼此的惺惺相惜。不因家世 學識 出身 種族 省籍 經濟階級來將人分類 貼標籤。
也因為老王從小在家裡和老爹相依為命,跟一個來自北方的男子漢長大的結果就是,講話直來直往,說話中氣十足,常常要提醒自己放輕聲量否則會被大家誤以為我在吵架或罵人。因為沒有複雜的大家族人際關係網絡,沒有機會練習看人臉色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會迂迴沒有笑裡藏刀。
這個性格在台灣叫白目,有點負面意思,但在北方,叫直率叫坦承叫大方,是正面意思。
(撥髮~
.
曉晴也是北方女子,因為愛情從新疆到北京,最後在瑞芳安了家。
從草原的遼闊到大海的遼闊,天天看著窗外的海創作。
婉婉是新竹人,用身體對衝體制,用心靈創作出讓人靜心寧靜的物件。
我們三位,不論是被山東大漢放養在台北城或是在新疆草原,新竹大風裡成長,都長成同一個類別。
這個類別是對事情對人始終保有好奇心,
並將對生命的疑問,做為我們創作的養分。
而 #真誠 是我們結交朋友的最高原則。
老王也曾為愛走天堐,那種有點怕又沒在怕的心情,
那種只要在一起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心意,
在別人眼中是傻,但對我們來說卻如此珍貴。
但那個愛不只是對愛人的愛,
還包含對冒險與對生命的愛和信任。
而我們都理解故鄉不只是土地定義的故鄉,
更是文化上的認同。
所以 大膽學習其他文化美好的部分,做個異鄉人。
.
給你們~所有的傻瓜們
(對,就是現在還在繼續看兩位太太的你們😜
我們都是為了愛的異鄉人
在浩瀚的星空裡各自閃亮遙遙相望且惺惺相惜著。
///
張曉晴 跟隨愛的異鄉者,將草原的生命力灌溉出遼闊的藝術海。經營著 妳在山坡上放羊我唱歌的美好
鄭婉婉 (Wan Wan) 衝動熱情的政治參與者,與沈澱安靜的藝術家,凝滯時光個展 在 #三徑荒就 ,放映只到12/13
王嘉菲 眼神晶亮的影像捕捉者,內斂沉穩卻一秒傻笑的愛妻魔人 (你們說的)
BTW 這兩個女子,都是主動來加老王做朋友的喔!
(顯示自己很有魅力😎,顯示他們很有眼光🥰)
#歡迎大家加入兩位太太這個類別
#哪裡都像異鄉哪裡都是家鄉
把瑞芳拍成日本的功力請洽 #老王攝影課
https://ps.yottau.net/3939fm
///
🌈 #兩位太太 IG追起來 🔍 twotaitai
www.instagram.com/twotaita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兩位太太 podcast】
🎧 SoundOn https://sndn.link/twotaitai
🎧 Apple Podcast apple.co/3k8f4su
🎧 Spotify spoti.fi/3l7nmCl
🎧 KKBOX bit.ly/2IdPUvD
每週日更新
堂兄弟定義 在 歐陽立中 「演說課x桌遊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個體崛起25]太多人在比高下,而忘了左右
花了整個下午,
把學生的段考作文改完了,
題目是「生命的價值」。
根據我腦袋的大數據分析,
孩子們寫較多的論點,
不脫以下幾種:
「生命的價值不在長度,
而在對社會有沒有貢獻。」
「人生不一定要活得偉大,
平凡做自己也很好。」
「不要跟別人比,跟自己比就好。」
其實論點嘛,
沒有所謂對錯,
就算我標榜拒絕平庸,
但我也能接受孩子們的價值觀。
不過我想
談談「做自己」這個概念。
很多人喜歡說「做自己」,
我也會用「做自己」勉勵聽眾!
但後來我發現,
每個人對「做自己」的定義,
是不一樣的。
有些人的「做自己」
是用來逃避的。
你交辦他的事,他沒做,
灑脫的用「做自己」,
來掩蓋缺乏責任感的事實;
有些人的「做自己」
是用來安逸的。
你說要多看書,
他拼命滑臉書。
你說要求知若渴,
但他說心向大海,
就是不知道何時出發。
有時候,
我們把自己放得很大,
大到模糊了焦距,
根本看不清楚自己是什麼。
不過事實上,
人的確很難看清自我。
柏拉圖把自我,
稱之為「心智洞穴」。
簡單來說,
你在洞穴裡,
洞穴有一堆火光,
而看見的自己,
就是透過火光,
映照在牆壁上的影子。
所以,
即便我們怎麼標榜做自己,
不免還是會遇到一個問題:
是做怎麼樣的自己呢?
你對畫畫有興趣,
在課本考卷塗鴉做自己;
你對寫作有興趣,
喜歡在日記本寫寫東西;
但你有想過,
下一步的自己,
可以是什麼樣子嗎?
我特別喜歡日本設計總監
山本耀司的一段話,他說: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
撞上一些別的東西,反彈回來,
才會開始了解自己。」
這個說法給我很大的啟發!
「做自己」和「跟人比」
並不是絕對衝突的概念啊!
反而是因為「跟人比」,
你才知道該怎麼「做自己」。
可我知道,
一提到跟人比,
就會有人不舒服了。
因為我們從小,
都是一路被比上來的。
跟兄弟姊妹比乖巧;
跟堂兄弟姊妹比身高;
在學校跟同學比成績;
在職場跟同事比業績;
比到我們好像失去了自己⋯⋯
但你發現沒有,
你不喜歡這種比,
是因為它帶來的是「高下之分」。
是所謂的「零和博弈」,
不是你贏,就是我輸。
但是如果你換個思維,
把「跟人比」換成「跟人學」,
這時人生就不再只是「高下」,
還多了「左右」。
高下只有一條路,
但左右卻很多路,
把路走寬了,選擇也就多了。
從我開始講課時,
滔滔不絕的講述,
是我引以自豪的武器。
直到聽了榮哲的演講,
他能從《刺激1995》,
跟你談掙脫人生的牢籠。
比較過了榮哲,反彈回來,
我發現「故事運課」的魅力。
接著聽了李洛克的演講,
他能把知識點都編成口訣,
還為你的大腦設置系統櫃。
比過了洛克,反彈回來,
我發現「系統運課」的重要。
後來聽了培祐的演講,
他讓學員沈浸在活動中,
不知不覺也把知識給帶走了。
比過了培祐,反彈回來,
我學會「活動運課」的精彩。
就這樣,多半時間,
我們各自走,把路走快;
偶然,我們一起走,把路走寬。
如果沒撞上他們,
我不知道自己,
可以進化成現在的模樣。
做自己很好,
但我更喜歡,
撞上強者後蛻變的自己。
#歡迎分享
#願你做自己也無懼跟人比
#照片為親子天下黃建賓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