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很多人對於我對二二八歷史與意義的堅持表達肯定。但也有不少人反對,認為「時間不同、人數不同」,不應該拿二二八活動與市長個人宣傳費用互相比較,甚至還有人說,都七十四年了,還有必要花錢宣傳嗎?
.
我想,柯市長27日發文的三個錯誤,就給出了答案:我們做的遠遠不夠,就連經常以受難者家屬身份為自己在轉型正義上的不作為辯護的柯市長,對二二八歷史的了解,都有基本性的錯誤。
.
事實上,從故總統李登輝先生下令組成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組以來,二二八的相關研究可說是已經汗牛充棟。光是具有官方性質的報告,就有三本,分別是1992年完成,1994年由時報出版對外發行的行政院版《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2006年的《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以及2020年的《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報告稿》。
.
但這些報告,往往充滿冗長、枯燥繁複的學術文字,一般大眾不易親近。需要有人持續地投入推廣、宣傳的工作,才能夠在社會上普及這些知識。這也是為什麼,儘管被市長人身攻擊,仍要質疑市府的資源錯用。因為二二八的記憶、知識與反省,遠比市長的個人行銷重要。
.
在二二八進入教科書已過了數十年的今天,不僅從未上過台灣史的世代許多人對二二八仍舊相當陌生;甚至是接受過台灣史教育的新世代,課本上簡略的敘述也只是畢業時要還給老師的內容而已。如果說,二二八是一個應當反省的日子,那麼將這段記憶傳承下去,就是必須要做的基礎工作。因為反省的前提,就是擁有記憶。
.
在連假的最後一天,我也要向大家推薦一本認識二二八的好書,那就是陳翠蓮教授四年前出版的《#重構二二八》。《重構二二八》是陳教授以長期投入二二八研究的成果,大幅改寫1994年出版的博士論文《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而成。
.
在《重構二二八》之中,陳教授將二二八事件放在遠東國際局勢變動的架構下進行觀察,除了提出美中合作體制的與中國統治模式移入的研究觀點,更在新出史料如陳水扁總統時期徵集的二二八檔案,還有曾經引起社會關注的「保密局臺灣站二二八史料」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正、深化了原先對國民黨派系、特務在二二八事件中滲透、煽動、羅織的理解。絕對是了解二二八事件的必讀之作。
.
如果比較喜歡漫畫,我也推薦漫畫家 蠢羊與奇怪生物 最近推出的《臺灣名人傳記漫畫:#湯德章【臺文版】》,透過湯德章律師的故事,一起來認識二二八。
.
我也希望大家有機會,能夠到台北市的二二八紀念館走一走。這座紀念館,就是二二八事件時的台灣廣播電台。在二二八事件時期,曾經是台北民眾向全台各地傳遞消息的管道。如果當初,民眾沒有佔領電台,二二八事件的歷史將大幅改寫,是十分重要的二二八史蹟。
.
現正展出的 228 特展「標註.記憶」,不只結合解迷遊戲,介紹二二八相關的人、地,同時也展出了幾位藝術家以人權地景為對象創作的作品。
.
其中,我要特別介紹 蔡坤霖藝術工作室 Tsai Kuenlin Art studio 創作的作品「銘刻史記」。這個作品將城市的歷史雕刻在一個多面體上,同時各面又能印出版畫,組合起來就成為一個城市歷史的行旅圖,非常有趣而且細節豐富,若有機會參觀,不妨挑戰看看,自己能看出幾個歷史場景?
.
最後,要告訴大家的是,今晚9點,我也將在 公視台語台 的節目「 台灣新眼界 」中,和大家談談二二八與轉型正義的問題。歡迎大家準時收看。
.
二二八連假即將結束了,但二二八紀念卻將持續下去。我希望,二二八紀念日終將成為臺灣人團結起來,一起反省獨裁暴政的日子。
.
----
#大安 #文山 #林穎孟
問政報告 https://reurl.cc/V34zG6
陳情與免費法律諮詢請洽 https://forms.gle/pG7YjamwHcN1735d7
基本電學 課本 推薦 在 氣球達人 宋俊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27-28
第一次去離島的馬祖
來幫馬祖家扶中心做一日氣球教學
來了趟很像是出國的國內旅遊
感謝慶珉先生的邀請
還有帶我看遍馬祖景點還有吃美食
這趟有吃到紅槽炒飯、老酒麵線和繼光餅(馬祖漢堡)
還有全家的零食配啤酒XDDD
雖然紅槽味不太合胃口
老酒麵線也被酒精味嗆的不敢大口喝湯
但是如果有人來馬祖玩
我也是推薦大家試試這幾款食物
畢竟台灣吃不到
蠣餅、紅槽炸雞據說也不錯
可以留到下一次來的時候吃
去程是台中清泉崗
回程是松山機場
抵達的機場都是同一個南竿機場
由於機票來回約要 5000 元
搭船要在基隆港不太方便的關係
導致馬祖的物資較為缺乏
居民常趁回台時去 Costco 買肉補貨
馬祖離福建很近
有些從福州來的馬祖人會講福州話
就會有點聽不懂他們打麻將時講的話
不過基本上說中文和台語都通
島上居民約 7-8000 人
人口數約 10000 多
馬祖有國小國中高中但沒有大學
處處都有軍事設施
島上隨處可見慢跑健身的軍人
馬祖地質是花崗岩
古老建築的牆壁多是由石頭砌成
馬路是堅硬的水泥地而非柏油路
方便坦克車行走
路面要維修也才比較便宜
說到旅遊景點
蔡先生先帶我來到離機場最近的八八坑道
滿坑的酒精味聞著都會醉
後來去了南竿島左上角
看一尊由 365 個石塊蓋成的媽祖巨神像
據說石材是從福建運來的
高度近 30 公尺
非常值得一看
偶爾會聽到的馬祖藍眼淚
大約會出現在每年 4-5 月
可以看到會發藍光的藻類
北海坑道那邊可以搭船
有機會觀看到滿是藍光的水道
北海坑道是人工打造的船運坑道
過去是用來給台灣的漁船交易卸貨的地方
後來轉型成觀光景點
那是一個遼闊且震撼的地方
有時間的話下次也想搭船繞一遍
馬祖的海岸主都是細白沙、岩石和堡壘
據說海岸上偶爾會飄來簡體字的垃圾
當然也會有一些繁體的但比較少
年初有病死豬飄到馬祖引起軒然大波
另外也因為馬祖崇尚兩蔣文化、孫中山的關係
有立很多銅像和政治標語
諸如:「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殺朱拔毛,反共抗俄」等
大概是歷史課本中稍微前期的史觀
至少目前現在當兵的話都沒有那種標語了
關於交通方式主要是機車和汽車
這裡有兩間加油站
一間給車子的只有 95 汽油
另一種給船或貨車的則是柴油
當地也有電動機車但沒有 GOGORO
馬祖也是有婚宴會館的
蔡先生開車帶我經過時才知道
還看到裡面有微微洩氣的氣球拱門
他開車時也介紹到說
馬祖有辦過鐵人三項
但因為島上坡度太大的關係
上坡腳踏車都只能用牽的
也聽說摔車的人太多後來停辦
蔡先生也介紹到說
馬祖人在台灣大多也都有一個家
而定居最多的地方是桃園
由來是距今 60 多年前
某次蔣中正視察馬祖時
馬祖的上校提出馬祖軍眷過多的問題
後來就決定在桃園中壢
蓋了一座馬祖新村這樣
每年軍事演習時大砲聲會非常大
甚至整座島的玻璃都會隨之震動
若有民眾家裡玻璃破掉
阿兵哥會來幫忙修補
馬祖有許多塊過去被軍方徵收的民地
解嚴後因為沒有主動歸還
所以官司上站不住腳
當地唯一的一間的軍方經營的電影院
後來也因此被停止營業
居民想看電影還不如在家追 Netflix
說到馬祖的房子
因為馬祖人大多只留給同鄉同姓的人
所以外地人較難買到
記得回程路上有看到興建中的大樓
據說是蔡英文執政時規劃的社會住宅
馬祖人很傳統重視禮節
比方說若有人過世
就會祭拜七七四十九天
有些甚至會拜更久
總之這個兩天一夜的馬祖教學之旅
初次認識到了台灣旁的清幽小島
差點忘記說
馬祖島上連一個寶可夢的補給點都沒有
想抓隻野怪也沒辦法
不知道有沒有 40 等的寶友去馬祖玩的時候可以順便申請看看XDDD
#氣球教學 #BalloonTutorial #Day286
#馬祖旅遊 #馬祖 #馬祖家扶中心
#南竿坑道 #媽祖巨神像 #八八坑道
基本電學 課本 推薦 在 李偉文官方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寂寞的十七歲―父女對照記8之4
我十七歲時,台灣正處於戒嚴時代,也就是現今所謂的白色恐怖時代。高二上學期末,雲門舞集「薪傳」首演,許多建中同學被老師找去當執火把的臨時演員,很巧的,就在當晚,中美斷交消息傳來,之後有些人擔心台灣變成被國際遺棄的孤兒,甚至害怕被大陸「解放」匆匆變賣資產移民到國外,原本如火如荼的立法委員選舉也停辦,不久後的元旦,許多民眾到總統府前參加升旗典禮,這算是台灣首次大規模民眾自動自發的愛國運動吧!
所以我的「苦悶青春」,也是原本理當寂寞的十七歲,不知不覺也與國家民族的命運連結在一起了。
那是一個理想正在燃燒的世代,物質雖困窘、社會雖滯澀,人民視野極其有限,但是有點像是山雨欲來風雨滿樓的情景,民間那滿漲的力量蓄積待發,每一個人想到未來,都充滿了熱情,眼睛眼充滿了光芒。
十七歲時我的高中校園社團生活,最興盛的不是山地服務隊就是慈幼社或登山社,當然,我投入的童軍團也非常蓬勃,單單建中行義童軍就有四個團,數百人之多。當時報導文學這種結合文學與新聞寫作的方式剛興起,也令我相當著迷,差一點就讀了社會組,後來因為自覺才華不夠,另外一方面也是勇氣不夠吧,所以還是選擇了讀醫這條傳統老路,不過當時才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史懷哲醫生是我們的偶像,也想學他到偏鄉去幫助受苦的人。
撫今追昔,不免感慨當年的封閉與限制反而讓我們不會自怨自哀,反而會想突破。而今什麼都可以的時代,少了要去打倒的對象,沒有了更大的關懷,反而困在自己的小世界。
寂寞的十七歲….A寶寫
我從來就不是個愛發思古之幽情(只有考作文時會裝一下),也跟文青扯不上一點關係的人。雖然共處一屋簷,我和妹妹的十七歲截然不同。翻開妹妹十七歲的行程表,哇,壯觀無比,裡面充滿文藝氣息。不是要聽什麼演講就是預計要看什麼書、電影,並以平均一個禮拜的時間頻率宣布她的新計劃,像是「早起讀英文計劃」、「中午跑步計劃」等,我也會熱情配合演出,只不過她通常是有很多理想,但最後成為了幻想。反觀我十七歲的行程表,也是很豐富,讀書考試作報告享受生活也是排得很滿,不過,就是多了一層「灰色」。怎麼說呢,可能是所
謂的「寂寞的十七歲」。
為什麼十七歲這麼重要?十七歲在寂寞什麼?我觀察了周遭的同學朋友,也觀察了自己,發現十七歲可能的憂愁:憂心命運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卻又無力抵抗體制;想要脫胎換骨,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卻對要成為的樣子毫無頭緒。十七歲這個半大不大的年紀,可能還沒有從考試裡得到成就感,在這個很苦悶的教育體制海裡游到快要滅頂,卻不知道要怎麼換氣;很羨慕在一旁旋轉跳躍的海豚,也同時知道從人變為海豚的機率微乎其微。當夜深人靜或是屢屢在課業上得不到滿足感時,我的寂寞十七歲模式會啓動。不過,往往這時會漂來幾個名為「朋友」「閱讀」的漂流木,幫助我吸幾口氣。
我很高興能有寂寞的十七歲這些快要滅頂的經驗,讓我的十七歲在充實之中有比較深刻的體會。
寂寞的十七歲 ….B寶寫
還記得即將從國中升上高一的暑假,早早擬了展新的生活法則:如何一改國三夜讀的不正常作息,達成那最平凡不過卻永遠難以辦到的六點鐘準時起床,騎腳踏車繞後山一圈,每天閱讀兩小時,運動兩小時,晚上十點床上躺平的「新生活運動」。任憑早摸透我們的媽媽嗤之以鼻的笑看兩個士氣昂揚的夢想家,等待我們夢醒時分。揮別「危險心靈」的桎梏時光,我們可是要邁向「擊壤歌」的夢幻和「迷路的詩」的絢爛歲月,得要有番新氣象呢,我和姊有志一同地不理媽媽的預言。除了對規律生活帶來充足活力的興奮痴想,和新生活運動的兩大元素,閱讀與運動,空的很不真實的暑假也要想盡辦法用營隊、志工活動、旅行填滿。
距離十七歲也有段日子,記不得到底那些一點一滴改變我生命價值觀的活動,以及相遇那些可愛可敬的人們,發生的確切時間日期。只記得,十七歲的我大概不是忙著計劃生活,就是忙著實現計劃的生活,進進出出一場又場流動的饗宴。流動是因為人與人的交流互動,饗宴則是心靈受到衝撞激蕩而帶來滿足。十七歲的我,忙著學習忙著探頭進入一個個未曾涉獵的領域。高中的新鮮持續一陣子,學姊學妹制凝聚整個學校的團結一致、零食爆多的合作社及熱食部的肥胖誘惑快贏過你對7-11的忠實光顧,和好友耍文青跑藝文展覽、藝術館、博物館、演講,揪團當志工順便把分散在各校的好友抓來聚一聚,爸媽的放任加上我無可救藥的樂天,因而新鮮大膽的來個不及格初體驗,甚至讓讀書在充滿樂趣的小高一氛圍中也是一種有趣的活動。
十七歲,小高一,正向外拓展,沒有作家深刻的內心世界獨白,少了翻譯為成熟的寂寞,但我衷心感謝,這一點也不寂寞的十七歲。
時空跳回十七歲開頭那一長串的閱讀清單裡,那時,我們煞有其事地配合著即將到來的現實:我們十七歲了,翻出了一本書皮已將書蜷曲包覆的「寂寞的十七歲」。但,正如老爸所料,(每次只要我們有大型翻書搬書的怪異行徑,老爸會用狐疑的眼神摻著點對愚公移山精神的基本尊敬,想暗示我們克制一點)生活太熱鬧,熱鬧到沒有「寂寞」的容身之地,直到開學,超棒的國文老師旁徵博引帶我們超越課本,深入文學堂奧,於是白先勇又出現了,竊笑著自己早已準備好一本「寂寞的十七歲」正巧拿來惡補一下,回家翻箱倒櫃它卻鬧失蹤鬧寂寞去,不見了。一直到高三,快畢業,大掃除,為了迎接下一個嶄新的大學生活,書櫃裡的書本全部解構在建構新秩序,才又重新在書櫃最底層一角,挖到更蜷曲更滄桑的「寂寞的十七歲」。
寂寞被冷落了三年,也該是好好重視的時候。雖然到現在仍不知道白先勇的十七歲在寂寞什麼,但是猜測那應該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歷程。正在寫稿的三天後就是大學的第一天。遲來的寂寞襲捲而上,覺得該是自己好好想清楚要過什麼生活的時候了。寂寞,是沒有人來與我承擔自己做的選擇,但也正因寂寞才能孕育出許多不同吧。
【愛你一輩子守護志工培訓】25日(日)上午
第五堂 輩:背書少一點.. 終身喜愛學習靈活有創意
第六堂 子:指揮少一點.. 能獨立思考團隊合作 成為好公民
https://sites.google.com/a/20187.org.tw/20187/shou-hu-zhi-gong-pei-xun/jin-qi-zhi-gong-pei-xun-zi-xun/13?fbclid=IwAR2EooQ5lF-6ro291tDqMlkUQrrjbPJCyt9Sx83a82QuZao4cAZqakP8WiU
文蓓蓓執行長的貼文...《2020影視扎根-校園巡迴映演列車》9月初已經開跑囉! 今年也特別規劃了影視教育影片 邀請到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老師與魚可文創執行長文蓓蓓老師一同對談,期望藉由兩位的引導,不僅讓同學們在觀賞電影時有一個方向,也能在與家長共同欣賞時 有更多的交流及火花 。
第一支影片的主題是有關「人與自己」
莊子:「人生的根本就是與自己相處。」
人最大的敵人與最值得學習的對象其實就是自己。我們總學習太多如何與人相處的訣竅,卻忘記了如何與自己好好獨處、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我們雖然不是電影中的英雄主角,依然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故事,認同自我。
在這支影片中我們介紹了四部電影,其中《大餓》、《奇蹟男孩》是我們這次影視扎根活動的推廣影片,另外也推薦了兩部經典電影《少年PI 的奇幻漂流》及《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四部影片雖然都是在講述自己認同與自己對話,但其中還有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面向~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兩位老師的精彩對談吧!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GNfPBaB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