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親民黨 宋楚瑜 治國政見-讓我們共同改造台灣
關鍵四年 讓我們共同改造臺灣
工業革命,奠定了英國富強的基礎;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近五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任誰也無法想像,一個蒸氣機的發明,立即改變了整個生產過程,甚至富強了一個國家。任誰也無法想像,一個理念的宣揚,立即改變了傳統中國的封建制度,甚至創造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當時代的巨輪不停向前轉動的同時,也意味著新、舊典範之間的開始競爭、轉變、位移。正如同美國獨立運動所創建的民主政治制度,對當時仍堅守君主專政制度的法國而言,不可不謂是前所未有的奇聞,然而,到了最後,卻成為法國共和政體所欲學習的對象。
這意味著典範之間的競爭,在一開始可能會有所衝突;典範的轉變,在一開始可能會無法讓人欣然接受。在任何一個時代之中,總有一群人扮演拒絕改變的保守派,相同的,也總有一群人扮演接受時代挑戰的變革派。兩者的差異,端視其面對外在環境改變時,所抱持的心態是抗拒,還是正視外在環境的變遷,而找尋適當的對應方式。老羅斯福總統,面對經濟大蕭條的年代,選擇前衛性的擴張需求政策,使美國安然渡過經濟難關。蘇聯戈巴契夫總統,面對追求民主化的蘇聯共產政權,選擇用和平轉移政權的方式,避免了一場流血衝突。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以及敘利亞總統格達費,面對人民追求政治上的自由民主,選擇以鎮壓的方式,回應民眾的需求,終至自己領導的政權垮台。顯見國家領導人面對時代變遷、典範轉移時,他所做的任何決定,都影響了國家是繼續前進,或是對立內耗。
一次寧靜革命
民國76年,堪稱是臺灣社會運動史上,關鍵的一年。由於國民黨宣布解嚴,並開放政黨登記,使得臺灣社會更朝向正常民主國家的方向發展。勞工運動、農民運動、教師運動、殘障者與其它弱勢族群爭取權益運動、老兵福利自救運動、政治受難者人權運動和大陸來臺人士返鄉運動等,相繼出現,讓臺灣的社會運動從基本人權走向政治人權。這樣的變革,讓過去生活在戒嚴威權時代的民眾,完全無法想像。爾後,伴隨人民政治知識的增加,以及民國79年,司法院做出的第二百六十一號解釋文,讓知識份子以及有志青年群聚中正紀念堂,號召野百合運動。野百合運動的主要訴求是改選萬年國會,讓臺灣得以落實真正的民主化。野百合運動的出現,大大衝擊當時國民黨統治的正當性。而四十年未曾改選的國民大會代表以及立法委員,終究在民國80年底全數退職,堪稱臺灣政治史上第一次不流血的「寧靜革命」。因為寧靜革命,臺灣人才得以用自己的選票選出立法委員、省長,甚至是總統。
國會全面改選的重要性在於開啟了總統直選的可能。回首第一次臺灣舉辦總統民選的過程史,我們才會知道總統民選是件多麼得來不易的一件事。有的人站在歷史的浪頭上,選擇委任選舉,也有的人站在歷史的浪頭上,選擇全面直接選舉,不同的選擇造就出不同的歷史結果。但我們慶幸臺灣人民選擇正確的一方,不畏懼國內、外政治環境的壓力下,堅持由臺灣人真正當家作主,用民主的方式,選擇自己想要的國家領導人。不但傲視東亞,更贏得民主國家的敬重。
二次寧靜革命
然而,歷經了四次總統選舉以及兩次的政黨輪替,我們發現臺灣的民主並沒有因此深化,反而讓臺灣的民主被統獨、藍綠意識型態所綁架。政治人物的想法,不再是為了提升人民的福祉努力,反倒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犧牲大眾的利益。前人辛苦爭取來的參政權,也變成政治鬥爭下的奪權工具。試問要求選民含血、含淚投票的政客們,心中究竟把選民的福祉放在第幾順位?到底是增進升斗小民的福祉比較重要,還是維繫政客們的既有權力、既有利益比較重要?茉莉花革命的號角,喚起了人民自覺的力量,也敲響了西非獨裁政權的喪鐘。這股來自人民自發性的力量,強烈宣示主權在民的真理。
臺灣囿限在統獨枷鎖、藍綠對抗的紛爭已經十多年。這個政治人物創造出來的假議題,虛耗臺灣政治、經濟發展的動力。不但阻礙了經濟的成長,也延緩了民主的深化。未來四年是臺灣要脫胎換骨的關鍵四年,面對國際各方面強烈的競爭,我們需要再一次脫胎換骨的改革,這就是「二次寧靜革命」。寧靜革命,不是要挑起對立,血淋淋的與敵人對抗,達到改朝換代的目的。相反的,二次寧靜革命是要重建人民彼此之間的信任關係,摒除藍綠、摒除統獨、摒除對立,用民主的機制、用投票,向挑起對立的人說NO,重建一個和諧、互助、互信的新臺灣社會。我們期待臺灣在經過這次脫胎換骨的寧靜革命後,讓臺灣成為全球華人最想居住的地方,讓臺灣成為引領大陸巨龍前進的龍珠,讓臺灣成為東方的瑞士。
讓臺灣成為全球華人最想居住的地方
二次寧靜革命是一種體質的改造,要由內而外的,改造政府的體質以及人民之間的關係。它包含改變政府做事的態度,並且引領整個社會建立互信,進而引領整個國家產業進行根本上的變革。唯有重整政府,讓政府施政效能提升、產業改造,讓整體失業率降低、重建信任,讓社會各階層、各族群和平相處,方能吸引全球華人來臺定居。
一、重整政府,重建人民信任
「重整政府」,不是一個口號隨便說說,而是要讓政府不但清廉,更要有效能,要能確實的發現問題,進而解決人民問題。執政者(政府)除了做好一個管理者,更要主動做好輔導者的角色,幫人民過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重整政府是要讓政府更有公信力,才能更有公權力;如此一來,人民才會真正相信政府。
為了讓政府效能提升,因此,當前行政機關必須進行根本性的體質改造。首先是組織文化的改造,消滅欺上瞞下,建立良性競爭。政府官員面對人民,不是面向長官;人民才是政府的主人,官員只是為人民服務的僕人。其次,政府機關必須去疆界化(Boundary-less),政府各部門必須總體作戰,不能各自為政。政府機關猶如人體構造,人體沒有任何一個器官可以單方面運作,而不需要其它器官的輔助。相同的,政府也是。單兵作戰、各自為政英雄主義式的政府,只存在於童話故事之中。現實生活中,政府必須整合,進行上下左右機關的連結。否則一個政策順了姑意,逆了嫂意,不是政令不出行政機關,就是政令朝令夕改,民眾無所適從。第三,重新界定中央與地方關係,不論財政、體制、指揮、總體監督與執行,都必須重新規劃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係。中央政府必須一改過去是地方政府上級單位的心態,中央與地方關係,不再是絕對的上下、從屬關係。中央與地方是伙伴關係,中央政府協助地方政府,共存共榮的和諧新關係。第四,強化國會監督功能,賦予國會閣揆同意權與總統到國會進行國情諮文。過去幾次修憲,讓我國的政府體制,始終在總統制與內閣制之間難以釐清。這樣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各政黨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式來解釋政府體制,造成國家體制混亂不清。唯有強化國會監督功能,賦予國會閣揆同意權,才能讓立委協助執政者抓漏補洞,一起監督執行,而非單純的幫行政部門護航蓋章。
二、重建公平正義社會
「重建信任」,一方面要讓人民彼此之間重拾信任,不否定對方對這片土地的情感,另一方面則是要,拋開藍綠與族群的對決,重建臺灣社會整體的信任感。因此,首先要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讓臺灣社會各階層、各族群沒有被剝奪的感覺。
古典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唯有降低生產成本,資本家方可利益極大化。資本家唯有不斷尋找更低廉的勞工、更便宜的生產原料,才能創造出最大利益。在這樣的勞動經濟結構下,勞資關係是處於對立面。一方唯有盡可能的壓縮對方利益空間,才能讓自己獲利。這樣的勞動關係是緊張的、脆弱的以及充滿不確定性的。20世紀初,美國經濟大蕭條的經驗告訴我們,即便再有錢的資方,也無法抵抗沒有消費力的市場。勞資關係應該是相輔相成、互助合作的。資方應該重視勞方無形的人力價值,而非計算有形的勞(體)力價值。相同的,勞方也應該計算資方的投資風險,而非只看到資方利益。如此一來,勞資關係方能和緩、和諧。有關類似基本薪資問題、外勞數量等問題,我們不該再以勞資對立的方向來思考,而應以勞資互惠的方向處理。唯有讓社會多數人有了穩定的工作後,國家的財政也得以穩定、有收入,進而推動社會福利政策,讓溫暖的陽光能夠照映到每一個黑暗的角落。
對於年輕人、社會新鮮人,我們主張提供青年兩桶金、國有地籌建國民住宅,讓年輕人買的起房子,落實居住正義。兩桶金,一桶金協助年輕人輕鬆租屋,另一桶金則協助年輕人購屋。近幾年來,臺灣年輕人的起薪逐年降低,然而臺灣房價卻逐年增高,使得年輕人不但沒有房子住,更不敢結婚、生子,養育下一代。這樣造成臺灣社會少子化、高齡化,長久而言,將導致臺灣產業競爭力、國防安全、社會福利支出等,出現重大問題。當解決年輕人居住正義的問題後,吾等再進一步提出「扶老攜幼」政策,解決年輕人不敢生,老年人口逐年成長的問題。我們提出「八六五」方案,鼓勵年輕人生育下一代。初生嬰兒每月補助8,000元、1~2歲幼兒每月補助6,000元,以及3~4歲兒童每月補助5,000元。對於老年人,我們提出「居家照護」方案,一方面提供最好照護,一方面開創新的就業機會。
公平正義社會,另一個要處理的問題是「改革司法,重建人民對司法的信任」。身為執政者,必須捍衛司法正義,絕不選擇性辦案、干涉司法判決。為了減少司法資源浪費,未來司法審判,將著重提升第一審法官素質以及恢復宣判前送閱制度。
當前司法的三審制度,司法體系並未特別重視第一審法官的資歷,導致許多第一審判決,與社會主流價值相違背,造成司法威信喪失。未來應該改成資深的司法人員擔任第一審法官,減少與社會主流價值相違背的判決。恢復宣判前送閱制度,並非干涉審判,而是在宣判前統一司法見解,避免人民無所適從,降低司法威信。
讓臺灣成為引領大陸巨龍前進的龍珠
一、建立臺灣共識,堅定臺灣優先的立場
兩岸關係,從過去到現在甚至是未來,對臺灣而言,都是當前最重要且最需要面對的課題。親民黨認為兩岸關係須依中華民國憲法所揭櫫的國家定位來決定。亦即,依兩岸目前存在的事實和中華民國主權現況,推動兩岸互動,並須受到對岸和國際的承認和尊重。
兩岸問題已非表象的統獨爭議,而是現實的臺灣人在大陸權益保障的問題。因應當前現況,兩岸不論在經濟貿易、文化、學術、宗教等交流,早已日趨頻繁,尤其臺商在大陸所創造出來的經濟產值與就業機會,對促進大陸的現代化,可謂功不可沒。但臺商在大陸的經貿保障以及人身保護,相較而言,至今仍顯不足。
親民黨主張,總統與立委選舉過後,不論哪一個政黨勝選,都應該立即召開國是會議,召集朝野政黨,爲兩岸問題尋求最大的共識。我們有必要先重建人民之間的信任關係,再重建政黨之間的互信機制,進而促成臺灣共識。產生臺灣共識,沒有時間表,亦沒有預設立場,而在臺灣內部沒有共識前,兩岸關係應以維持現狀,和平發展為最高原則。
二、進行第三波產業革命,讓臺灣成為大陸巨龍前進的龍珠
過去大家所熟知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機制出現了嚴重問題,金融海嘯、國際熱錢、物價上漲等新問題,衝擊著各國政府的經貿反應能力。以前是「資本→原料→工廠→市場→利潤」的結構,演變成現在直接由「資本→利潤」,因為錢賺錢比較快,結果造成了生產關係與金流間的脫鉤。各國都以金融操作、金融衍生性商品,創造出亮麗經濟數字,卻同時出現可怕的失業數字以及忽略了泡沫經濟的可能。
然而,舊時代的政府只會在問題發生時,試著找尋方法解決。殊不知政府一個政策出櫃,從概念、規劃、到法令通過,最快就要一年,再等預算、人才、組織到位,又是一年,到了實作修正,再來一年。所有的問題越滾越大,舊的方案趕不上新環境的變化,導致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金錢都無法降低失業率以及刺激經濟成長。所以現代化的政府,最少要看到三年以後的趨勢,馬上著手,見微知著,這樣防患於未然。這本是執政者本能的作為,卻因大家不重視,反而變成「有效率」的政府,倒果為因。
隨著國際經濟自由化的趨勢,以及國家疆界模糊,沒有一個國家能再以封鎖邊界來阻止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四流的移動。這是國際化必然的結果,也是臺灣應當正視的問題。四流在國際間快速移動,產業鍊亦可以整批移動,貼近市場(銷售中心)或工資低的地方(成本優勢)。對臺灣而言,是危機也是轉機。當前很多失業問題不再是「job-less」,而是「desk-less」,不是裁員或不景氣導致失業,而是這個職位根本不被需要了。在國際經濟快速變化的浪頭上,臺灣若掌握的好,將引進大量的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反之,臺灣若掌握不好,現有的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將快速移出。一念之間,可以讓臺灣是東亞小蟲,亦或是東亞龍珠。面對這樣新時代的挑戰,我們還要繼續談統獨、談藍綠嗎?這就是新的經濟型態,政府應該提早準備、告訴大家,而非一昧怪罪全球經濟不景氣,是咱們政府不爭氣。
日前媒體報導,臺灣面板以及DRAM產業,今年虧損,恐達千億臺幣之譜。這是多麼可怕的數字,顯示出臺灣電子業已進入微利時代,代工已無利潤可言,電子業要活下去,就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與通路。政府應加速產業進行革命,而非被動補助、補貼。
三、臺灣的機會與臺灣經貿策略
臺灣的機會在於,我們有引以為傲的民主制度、尊重人權以及豐富的多元文化。由於臺灣歷史的發展,使得臺灣人的包容性與多元性都是其它地方所沒有的。臺灣與中國自古以來文化相同、語言相通,加上成熟的民主制度與對人權的尊重,使得各國企業在臺灣的投資,能獲得完全的保障。臺灣可以成為各國企業創新發展的試點場所,待試點成功後再至大陸開展乃至行銷全世界。臺灣在軟、硬體上的技術與開放態度,是對岸所不及,尤其網路自由上,臺灣主張絕對的自由,不但可激發更多的創意,更大大保障人權不受侵犯。在地理位置上,臺灣享有與生俱來的海洋與地理位置優勢。若以臺灣為經濟軸心,向外進行輻射,則美、日、東南亞等經濟體,都是未來臺灣發展的可能。在人力資源上,臺灣擁有比大陸更平均的教育水準,比歐美更勤奮的民族性,比東南亞更忠實反應中國文化傳統。這些都顯示,臺灣人絕對是世界經濟進入中國大陸的先鋒軍。
讓臺灣成為東方的瑞士
一、面對環境變遷,重新建構人與土地的和諧關係
過去我們常言:人定勝天。但一次又一次的氣候變遷、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撲,已經不是全球暖化問題所造成的,而是全球氣候極端化。中國長江可大旱三個月,卻又在一夕之間洪水氾濫。日本接二連三的地震,不但造成人員、財產的傷亡、損失,更可怕的是產生許多無法救治、處理的災害,例如輻射。泰國連續一個月的洪水,也驗證了全球氣候的極端化,不是一地、一省或一國的問題,而是全世界都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誰也無法預知下一次的災難將會發生在哪一個國家。
臺灣必須重新進行國土規劃,改變人定勝天的觀念,重新建構人與土地的和諧關係。地層、水利、水源、房價、人口、區域發展,均需進行國土重規劃。以房價問題為例,臺北地區房價高,是因供需關係,臺北人太多,所以打不下來。人為什麼擠臺北?因為工作機會。人跟著工作走,工作跟著產業走,產業都集中臺北,自然人都在臺北。所以,要解決房價問題,不是連臺北以外地區低房價一起打,而是做好國土規劃,規劃好特定產業區域,自然人們往此移動。再者,區域應有發展特色,城鄉應有發展區別,不應齊一化。徹底的在地化,就是國際化。我們不必要什麼地方像普羅旺斯,而是要這地方與普羅旺斯齊名,特別到全世界獨一無二。此外,政府的公共工程建設也要一改過去「遇山鑿洞、遇水架橋、填海造地」的觀念。因為大自然反撲的速度,永遠比人類建設的速度要快的多。唯有和諧的與土地共存,不濫墾、不濫伐,不過度開發,亦不過度建設,順應自然而為,適時發展綠能產業,才可確保我們生活的寶島得以永續發展。
二、發展綠能產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臺灣綠能產業的發展,在全世界有不錯的表現,尤其太陽能相關產業方面,更是領先國際。第三波產業革命,不但是要將產業結構進行汰舊換新,更是要將生產思維進行全面改造。過去我們仰賴核能發電,但我們只計算發電成本,卻沒有計算風險成本以及善後成本,這就是產業舊思維。但看看德國面對核能發電的態度,我們不禁要更審慎面對我國核能發電的問題。我們要提出一個新的思維模式,當計算風險成本以及善後成本後,我們就知道即使核能發電也僅是權宜之計。當前臺灣有許多地方進行「養水種電」試辦工程,不但可延緩沿海地層下陷的問題,更進一步的提供「新能源」方向,就是一個嘗試朝向綠能產業的思維模式。
另一個產業思維新模式就是逐年降低勞力密集、資本密集產業,朝向小而美,需要高度人力素質產業。隨著臺灣逐漸開發,臺灣勞工已經不俱有勞動力低成本的優勢。論勞動力成本,大陸、越南勞動力成本,比我們更低。這幾年我們已經深受其害,產業紛紛外移設廠,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我們更應該思考臺灣人力的優勢,發展高度人力素質產業,例如生醫產業、觀光旅遊業。生醫產業是臺灣的優勢,不但沒有排放二氧化碳問題,更擁有臺灣人力資源作為後盾,而觀光業則是臺灣人的熱情好客與服務態度,都不是其它國家短時間內可以超越的。
我們要與時間賽跑。2012年起的關鍵四年需要大家共同打拼,為臺灣找出新的方向與契機,共同改造臺灣。親民黨為此結合多位國內各領域專家、學者,提出新時代、二次寧靜革命綱領與政策活頁書。我們期望人民能冷靜地用選票力量,跳脫藍綠對抗思維,選賢與能,重新開啟臺灣發展動力,找回失去已久的光榮感。親民黨政策活頁書的意義,便在於根據「人民優先、公平正義、永續發展」三大原則彈性制定國家發展方針與策略,能夠與時俱進,開誠佈公,而一反過去政見白皮書,只是單向與民眾傳達理念。親民黨政策活頁書並不是僵化的、固定不可變更的。相反的,它是更靈活的,配合當前的局勢,調整政府步伐,並開誠佈公,集眾人智慧,一同謀全體人民最大利益,它是可以與全體國人雙向討論的。親民黨活頁書的結構包含:兩岸與國安、政府與國會、環境與經濟、人資與教育、生活與公平五大類。親民黨用最開闊的心胸與社會大眾一同參與討論,寄望活頁書政見能最貼切民眾之所需,並以此帶領臺灣進行再一次蛻變、脫胎換骨的改造工程,使得臺灣得以成為東亞龍珠,立足全世界。
「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可以蓋房子嗎」的推薦目錄:
- 關於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可以蓋房子嗎 在 宋楚瑜 大家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可以蓋房子嗎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可以蓋房子嗎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可以蓋房子嗎 在 [問卦] 國土計畫法農地被劃在城鄉發展區要發了-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可以蓋房子嗎 在 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可以蓋房子嗎的問題包括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可以蓋房子嗎 在 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可以蓋房子嗎的問題包括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可以蓋房子嗎 在 茶陶·貓裏潮- 我的土地在都市計畫農業區~可以蓋房子嗎? 的評價
- 關於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可以蓋房子嗎 在 農業發展地區第四類劃設說明(非都簡易版)國語配音 - YouTube 的評價
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可以蓋房子嗎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地方創生行 #名詞不重要重要的是內涵
這幾天,跟著中山大學,到日本岡山縣一帶參訪,拜訪了第一線實際執行地方創生的大學、地方政府、民間組織及地域振興協力隊隊員。
這次的地方創生行,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日本執行地方創生的目的,是想解決部分地區人口流失的問題。
#地域振興協力隊 #關鍵是人才不是酬庸
各地的地域振興協力隊的招募,有個別招募,亦有統一的招募活動,將重點放在東京、大阪等大城市的宣傳,吸引有熱情及願景的年輕人進到偏鄉,去投入地方產業更新、社會福利、幼兒托育 … 等工作。
吸引大都市人輕人移入次級城市或鄉村的誘因是什麼?是一份穩定的薪資。地域振興隊的隊員,每人一年有200萬日圓的薪資(在日本大約是基本薪資的水準),再加上200萬日圓的業務費(比方說是投入地方林業的加工,就可以拿來採購一些機械設備的補助)
每個振興隊員,可以連續拿政府三年的補助(當然每年須通過評價),因此經過三年之後,很多人是真的會願意留在當地,繼續手邊的創業。這樣的年輕人在日本人數有多少?5,000多位,散布在各個次級城市或鄉村。
#移住政策
另外一個很大的誘因,是移住的政策。怎麼讓年輕人在當地有一個可負擔的房租及房價,除了租屋補貼及房屋修繕補助之外,在高梁市有「空屋銀行」計畫。
空屋怎麼來?人口外移,長輩過世或是搬去安養院之後,房子就成了沒人照顧的空屋,一段時間後就頹圮不堪,甚或變成危樓。高梁市針對這些空屋進行盤點,並且媒合提供有需要的年輕人入住。提供成為空屋銀行的屋子,有租稅上的減免。
(這部分,內政部在六都亦有類似的「包租代管」的政策正在推動)
#幼兒都有學校唸
我發現,日本的幼兒園,普遍都有沙子可以玩(真的可以去旁邊玩沙)。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拜訪岡山市時,對方提出的地方創生總合戰略中,提到要讓幼兒100%都有公幼唸。
這做得到嗎?岡山市負責的方創生的擔當課長居然說,要蓋公幼相對容易,難的是保育士(教保人員)不夠。可能日本地方經費真的比較充裕,但是人力不足的問題是一樣的。
他提到的解決方案是:提高保育士薪資,跟在地學校結合留住來念書的保育科系學生,另外是補助外地的保育士回到岡山工作、將以前有資格但歇業的保育士找回來。從談話中,感受到的是,目前日本欠缺保育士的狀況,似乎是各地普遍現象。
#台灣怎麼做
在這幾天拜會的團體及機關中,我發現台灣要推動地方創生,有兩個必須突破的關鍵:
1. 如何提供年輕人願意到人口外流的鄉鎮的誘因
台灣目前的做法,都是提供計畫補助,但是補助不包含人力經費。日本年輕人可以這樣嘗試,主因在於家長認為雖然偏遠,但起碼是一個有薪水的工作。但在台灣,從事這樣工作的年輕人,可能要額外去找生活的支持。所以,是否能夠提供連續三年的薪資,讓年輕人克服前期的瓶頸,在地方找到新的機會,是關鍵一。
2. 地方政府公職人員的態度
日本的地方創生,可以發現公務員扮演重要的角色。地方的市役所,都有公務員組成的地方創生推進班,或者是推進課的職員在協助與學校、企業及民間組織的串聯。我們接觸的負責地方創生公務員,感覺是很有活力的,他們了解的方創生的內涵(這點是最重要的,不是把它當作一個例行性業務執行),因此願意主動地去尋求資源來推進地方創生。
部分地區的人口流失,的確已經預見在未來會有嚴峻的影響,因此地方創生成為中央到地方有共識的政策方向。如果沒有公務員在過程中積極協助,來到人口流失地區,投入原本不熟悉環境的年輕人,可能很容易就打退堂鼓了。
#如何解決?
要克服以上兩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台灣目前政府人力及財力上,是否能騰出空間來進行?比方說,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中的城鄉發展項目,是開放給地方政府有彈性自主提案的項目,那麼,地方政府是否意識到,台灣的地方產業更新及人口提升的急迫性?能夠在提供協助時,賦予更多的彈性,在補助時,能夠編列人力經費的預算?
過去不編人事費的原因,在於擔心地方拿來做樁腳的酬庸,這是整體政治文化的問題,但是如果地方自己沒有意識到,不能再跟過去一樣的方式來搞,那麼再好再有美意的政策,都會執行到歪。
另外一點特別想提出的是,地方創生中,觀光小旅行是很重要的一塊,但是在台灣目前的觀光法規上,仍然不允許社區組織自己帶團,必須透過旅行社才能進行旅遊商業活動;而有許多位於市區老屋改建的特色民宿,至今仍未能合法。這些限制,都成為年輕人要投入地方創業的阻力。
這一趟走下來,接下來得盤點高雄市的相關法規,看有那些是能夠先進行鬆綁的,再跟相關部門著手來討論進行。
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可以蓋房子嗎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家今日忍不住熄電視的同時,嘆我城越見走樣而鬱悶之際,不妨趁機沉澱一下,反思一下雨傘下如何從食物及空間爭取尊嚴生活。農業及農地,香港沒有再放任不理的本錢。
【荷鋤撐傘 尊嚴自主】
文:劉海龍
http://goo.gl/KLdZT5
-----------------------------------
香港近年經濟欣欣向榮,但奇怪地,香港人的生活並沒有因此變得快樂,反而怨氣日深。這十年來香港變化得最大的,未必是董曾梁三者施政的分別。對於普羅大眾來說,相信是一個字──逼。火車已變得半日時間擠得透不過氣,繁忙時間可能比非繁忙時間長;彌敦道廣東道等大街上不能停下,否則就會被拉著行李箱的遊客撞個正著;從年少吃到成年的街坊小店,一間一間的被金舖藥房逼走。我們每日過著被逼著走的生活,換到了本地生產總值(GDP)衝破二萬億港元的成績;但失去的,不單是生活回憶,而是叫我們抬起頭做人的尊嚴。
為了迎合大得吃不消的大陸市場,香港人變得越來越身不由己。在欠缺本土產業支撐下,發展旅遊業賺取的外匯只能停留於三處:
1. 銷路大增的跨國名牌時裝及奶粉藥劑生產商;
2. 面對源源不絕的顧客,不愁滯銷的本地連鎖藥房及金舖 (1) ;
3. 因為新租戶承租能力大增,透過不斷加租賺到笑逐顏開的業主。
售貨員也許能透過旅遊業賺多一點,但相對以上三者絕對是小巫見大巫。這也解釋了在外向型經濟下,香港貧富懸殊日益嚴重,堅尼系數創下0.537的歷史新高。在如此撕裂的生活背景下,怨氣固然日漸加深。面對著「月薪一萬四千港幣以下無權提名特首」的管治思維,香港人不再甘於認命,無懼催淚彈走上街頭撐傘,爭取不受權貴篩選的真普選。同時間更有一股能量在民間作動,於水泥森林中遍地開花,甚至被視為解決香港當下困局的良藥──本土農業。
香港農業興衰
「讀書不成,就要去耕田啦!」相信不少香港人都聽過父母這一句訓誡,叫我們要好好讀書,否則就要做農夫受苦。但筆者早前到一間中學講解農業時,驚覺現今中學生竟沒有聽過這番說話,也許是我們今日讀書不好就連農夫都沒機會做吧!在香港主流教育中,一向有關農業都不是好東西,什麼「香港農業已成夕陽行業」等等都深印我們腦海。農業,好像離香港很遠。究竟香港何德何能復興農業?這群人在痴人說夢嗎?
今日香港農業的確處於低谷,蔬菜生產量由七十年代年產近二十萬噸跌至近年不足二萬噸;農地面積由六十年代的一萬三千多公頃跌至近年不足六千公頃;這變化過程其實跟香港社會發展及政治轉向息息相關。我在此以哲學碩士論文 (2) 的研究發現,向各位訴說一下香港及農業的緣份。
香港的農業地帶主要在新界,在二戰前都以稻米種植為主,直至戰後經歷一次人口及農業模式的大換血:港英殖民地政府在六十年代初大量入口泰國米糧及大力鼓勵種植蔬菜等經濟作物,加上旱災及修建食水水塘等影響農地水文系統,令米農越來越難維生;在歐洲戰後百廢待興、渴求外勞的情況下,不少男性原居民離港打工。同一時間,在國共內戰及中共掌權的天翻地覆下,大量大陸難民湧入香港,補充了新界農業的勞動力,並將不少稻田轉為種菜──他們在華南地區的看家本領。根據Potter (1968)有關香港農業的研究,以同一面積相比,六十年代時種菜的純利的比種米高逾二十倍 (3)!
除新界之外,香港島及九龍半島在韓戰禁運打擊轉口貿易下,改以勞動密集的輕工業急速發展。市民開始富起來,也就更有能力購買新界菜、雞、魚及豬等副食品。在政策推動及社會變遷下,香港農業由新界糧食自給 (4) 為主,轉變成供應副食品給全港市民的都市農業模式。
香港農業在政治動盪中亦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港英殖民地政府積極培育蔬菜生產合作社及統銷制度,在保障農民生計之餘亦有留意合作社成員背景,防止左派滲透組織。這個措施成功阻止多數新界農民組織加入一九六七年的左派暴動。連同充裕的米糧儲備及本地食物生產,香港市民成功捱過了左派欄商於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二日發動的四日大罷市。港英政府農業部門的年報也提出,六七暴動印證了本土食物生產的重要性。這歷史事件不單是香港政治發展的分水嶺,也提醒了我們糧食自主是達致社會穩定的關鍵。
也許是有見大陸文化大革命的內鬥如火如荼,暫時無力再左右香港政局,新界大量農地在七十年逐漸被劃成新市鎮,再在八十年代開始熾熱的鄉郊房產市場底下變成丁屋及豪宅。除了土地,本土農業的另一致命傷在於大陸改革開放,港農北上以低成本開設大型農場,再輸港反攻本地副食品市場。這令當時農產價格大跌,很多本地農夫難以維生就唯有出城市打工了;各大地產商就乘虛而入,低價買地囤積居奇,丟荒待政府規劃建屋發財。本土農業自此就一落千丈,香港也好像不再需要農業了。時至今日,荒廢農地的面積已超過常耕農地五倍!戰後六十年的農業興衰,在此以官方數據中的農地使用變化作個小結:由最初鄉村自給的稻田逐漸變成菜田魚塘,再退化成今日荒田遍野的慘況。
香港農業復興運動的演進
理解過香港戰後農業的興衰後,我們就能更深入了解復興的聲音。八十年代湧現殘餘農藥毒菜事件及禽畜養殖廢水污染河流的事件,引發環保及健康的訴求,希望由常規農業(即慣行農業)走向有機農業。這一波思潮可說是由一九八九年香港第一間大型有機農場──綠田園農場成立開始。但遺憾地,早期的有機耕種班的學生不少為地理科老師,只為應付課程需要;甚至是希望學成後移民美國加拿大,於當地後園耕種的中產人士……要到九十年代末,政府從制度上鼓勵全職農夫轉型為有機耕種,運動才漸見成果。然而當時的有機耕種班,也啟蒙了不少回鄉農夫,成為日後農業運動的中堅份子 (5) 。
其後另一個推動農業運動的,竟是引起全城恐慌的非典型肺炎(SARS)。二零零三年是香港人難以忘懷的一年,我們連看Beyond 演唱會都要戴著口罩去大合唱「海闊天空」;在市區內更人心惶惶,難以喘息。因此有不少港人就決心走出樊籠,到郊野呼吸新鮮空氣。我們在途中發現香港仍有不少農田風光,在注重健康衛生的思潮下也就更珍惜本地有機食物,其中一間有機農場表示當年訪客人數上升了一倍!這場人心的轉變,造就了日後休閒農業的興起,特別是政府成功研發將草莓種植在地化後,香港出現數十間農場都提供草莓自摘的盛況。不容忽視的是當時經濟低迷及地價回落(或回復較正常水平),令不少港人務農,開設有機農場,令本土農業有復興的轉機。可惜同時政府選擇吃止痛藥,跟大陸簽定開放自由行忽視本土經濟,種下今日港人逼得透不過氣的惡果。
這些農業運動都主要宣揚在報章的「生活版」或「健康版」等比較個人的層面,尚未發展成主力批判社會發展模式的運動。同時有關農業的新聞放在頭版都不是什麼好東西,主要是大陸毒菜等等觸目驚心的食物安全問題。但在二零零八年開始的「反高鐵,護菜園」運動,不單是反抗不民主的高鐵規劃以及保衛鄉郊自主生活;更令到「菜園」二字登上報章頭條,重塑港人(尤其是少去郊外的)失卻二十多年,對新界鄉村的想像。儘管菜園村內實際耕種面積不大,但都有不少農夫在運動幕後出謀獻策,希望重申農業的多方面價值,再說服官員以及公眾,不應再以推土機盲目地發展鄉村。縱使高鐵最後都成功上馬,菜園村要拆遷重建;但是次保育運動將復興農業的論述注入城鄉共生的元素,支持農業不止個人生活的追求,更關係土地如何規劃活用,香港應當如何發展。
經過多年的醞釀,農業運動終於面臨一個重大挑戰: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相信各位台灣朋友都不會陌生,尤其是二零一四年六月時示威者佔領立法會的衝擊場面。平日不問世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村民及農夫,為何會跟社運活躍份子一同以身犯險呢?大家要先明白這個大興土木的計劃,會影響全香港近四份之一的活躍蔬菜農地 (6) ;更將源自市區土地豪宅酒店化的房屋問題,交由的在港落地生根數代人,一直為港人保留鄉郊生活空間的過萬名東北村民承擔,以拆毀他們辛苦建立的家園解決。
不論農夫或村民為香港貢獻過多少,現在都被逼向地產霸權及官商勾結下跪,黯然成為代罪羔羊。無論是出於追求社會公義、保留生活可能、抵擋中港盲目融合或捍衛本土農業工業等等理由,很多不直接受害的城市人都毅然放下浮華享樂,跟東北村民一起抗爭到底。在全城關注之際,馬寶寶社區農場及香港永續栽培學苑等農業組織,再於香港不同空間實踐樸門(permaculture)。農夫們悉心栽培數十年的種子,正在鄉郊及市區,甚至是雨傘下佔領區的土壤及心田中茁壯成長!
(圖一)相傳警察於金鐘發射的催淚彈令花槽植物全部枯萎,一個月後有心人就再此開耕,創立民主農場,除了香草花卉外,也種植綠豆護養泥土。
香港農業的多元功能
理解香港農業興衰,今昔農運演進之後,究竟復興農業跟香港人的鬱悶有何關連?接下來會嘗試於環保、社會及經濟三個面向,簡述一下農業在香港發揮的多元功能。
環保方面,香港近年不斷受廚餘等廢物問題困擾……等等!廚餘是廢物嗎?新界東北有農夫每日走入鄰近社區,收集豆品店等食肆的廚餘。我們的豆腐渣不是用來蓋房子,好好堆肥 (7) 不但減省肥料的支出,更能糾正本土農業使用進口肥料的碳里程問題。由新界東北的塱原至米埔及后海灣一帶的稻田及魚塘(魚塭),更是東亞季候鳥的重要補給站。
農作物用來保育生態,聽來對以務農為生的農民有點矛盾,筆者在此引述早前訪問一位漁夫的說話:「若沒有季候鳥到訪,這些魚塘一早變成了豪宅。牠們吃的兩成魚穫,就當作交保護費吧!」面對官商貪得無厭的掠地蓋房,曾經對立的漁農及環保團體現在並肩作戰,以生態農業捍衛這一片生態天堂。
社會方面,農業正正能補足香港不斷被自由行經濟蠶食的一環──社區經濟。共同購買及農墟等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已在香港發展超過十年。近年更有社區組織跟新界農夫合作,購買蓮子及蘿蔔等土產帶入城市;讓平日被主流經濟視為負擔的老弱婦孺,可以憑一雙巧手精製有機月餅和蘿蔔糕。不但讓香港人一嘗久違的本土風味,本土消費更將資本流轉於社區,令基層市民憑勞動換購從前高攀不起的健康用品,改善生活之餘更建立尊嚴。
經濟方面,單純計算賣農作物的產值的確有限;但正如前文提及由本土農業所帶動的社區經濟,本土農業正能針對目前香港經濟一大問題──產業單一化。當我們完全依賴金融房產炒賣及自由行經濟,外圍的政治經濟變動隨時可令香港風光不再。習李新政大力肅貪已令奢侈品銷路下滑,遍佈旺角彌敦道的金舖將會首當其衝;在中東局勢不穩,美國計劃加息等消息,令投資環境烏雲密佈。若我們能力挽狂瀾,將經濟基礎分散於農業,再帶起第二第三產業,也許短期內未能帶來龐大帳面收益;但至少我們不會跌得太痛,在風高浪急之中乘一艘慢而穩的船。
復興農業的本錢及責任
常言道「香港地少人多,山多平地少」,我們還有本錢發展農業嗎?憑官方數據去分析,香港絕對有!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的年報,香港在2012年時,於294公頃的農地上生產了16,300噸蔬菜,如果以此產能去推算,3,843公頃的荒置農地全面復耕後的蔬菜產量,我們將能生產接近二十三萬噸的蔬菜,將其自給率由1.9%推升至超過27%。當然這個推算相當粗略,農業人才也要經年培訓;但我們至少還有空間做到!
我們除了認清潛能,不再妄自菲薄,自斷雙臂放棄農業之外,更要明白在地生產、減少進口依賴已成為超越政治角力的責任。為地球,香港不應再將進口來源越推越遠,目前供港菜場遠至寧夏山東等地,接近二千公里的運輸路程及冷藏帶來的碳排放絕對不容小覤。對環境的破壞還未將當地生態計算在內,寧夏省被荒漠包圍,此地的水源氣候真能應付密集式華南葉菜種植嗎?我們不但加劇了全球氣候危機,更可能為產地帶來生態災難。
為中國,我們要明白大陸正面對過度城市化及水土污染所帶來的農業危機,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更在2007年發表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指出,全國種植業可能於2030年將因氣候變化減產一成;近年更有新聞報導中國在烏克蘭投資超過26億美金,以確保300萬公頃的農地產出以優惠價賣回中國,這是27個香港,幾乎等於一個台灣面積的農地!但大家都知道烏克蘭最近的政變及烽火滿天,如此依賴外國食物進口,大陸長遠真的有能力供應香港大多數食物嗎?縱使我們未能完全自給,但減少依賴及中國的出口負擔,對大家都是件美事。
為香港,我們已被大陸的有毒食物醜聞轟炸到麻木了,本地菜已成為信心保證,大受歡迎。同時超過四份之一的蔬菜自給,亦能讓港人渡過短期因大陸供應不穩的菜價波動。2008年冬天的華中及華南的大雪災導致交通癱瘓,港人最愛的菜心(即菜苔)批發價比當年平均值上升了三分之一。但禍不單行,2012年春天的雲南大旱災就令菜心批發價飆升至超出當年平均值的兩倍多,市場內的大陸常規菜心價錢達每斤28港幣,叫主婦咋舌!復興農業增加自給,我們在食物質素及價格方面都能加倍安心。
荷鋤撐傘 尊嚴自主
回望香港往昔,農業在戰後時期對政治經濟層面貢獻良多,保障民生穩定社會。當香港走向金融主導,紙醉金迷的時代;農業淪為落後的象徵,阻礙蓋房炒賣的絆腳石。但時移勢易,農業運動亦跟隨香港大事演進,復興理據從個人健康推廣至城鄉發展及社會公義,聲勢日隆。復興本土農業,我們絕對有空間去達成;放眼世界現況,香港更是責無旁貸。
這一個多月來我們無懼催淚彈,披星帶月地撐傘抗爭,叫我深思為何爭取民主及復興農業:說穿了,就是「尊嚴」二字。
爭取民主,就是要令政策不再只為權貴服務;就算不是地產商或天龍人,都能透過民主政制去爭取公眾支持,而不是向弄權的官商搖尾乞憐。我們追求命運自主,再以和平理性的方法去塑造更美好的世界。
復興農業,就是要重拾不靠自由行及炒賣去生活的方法,從本土食物生產開始,以社區經濟去將發展成果分享給社會不同階層的人。更何況「民以食為天」,當我們連一條菜都怕污染有激素,又怕當地天災人禍令價格飛漲,如此日夜擔憂的生活,又談何尊嚴?
最後我以首次踏足寶島的經歷作結:2014年6月要飛往台灣南部渡蜜月時,其實當時和妻子都很忐忑不安,放不下守衛新界東北的戰友,無心欣賞幽美的台灣漁村農村。想不到台灣的農友都相當關注香港的事態發展,用心理解我們衝擊立法會的原由,更提示我們回港後記得在622公投投票。頓覺一海之遙,阻隔不了台港兩地同為尊嚴自主抗爭!
我們也許沒有才能做專業農夫,但誓死捍衛大家及後世歸園荷鋤的空間及權利!在此以我倆口子cosplay農夫的婚照作證,很多朋友問這是台灣什麼地方拍的,但其實良田就在香港的新界東北。
(圖二)很高興我們的婚事可以協助守衛新界東北,希望婚禮不只留下難忘回憶,更能爭取美好將來。[攝影師:戴毅龍先生]
(1) 香港的叫金舖比珠寶店貼切,因為陸客到港主要買純金飾物,作保值投資之用。當然,消費行為背後反映的,正是陸客對大陸奢侈品以及日用品真假難辨的不信任。
(2) Lau, H.L. (2013) Evolu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Hong Kong: Stepping Towards Multifunctionality. Unpublished MPhil Thesi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各位有興趣請電郵給我: johnnylhl615@gmail.com,望大家不吝賜教。
(3) 出自Potter, J.M. (1968) Capitalism and the Chinese Peasant: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 in Hong Kong Villa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85-86. 當時研究比較一斗種的耕地上種菜及種米的生產分別。一斗種為香港農地常用面積單位,即7260平方英呎,約為一甲地的十五份之一。
(4) 其實香港曾經亦有食品出口到海外華人社會,包括早期的元朗絲苗米、薑、話梅及臘鴨等。後期在面對台灣等地的強勁競爭下,逐漸式微轉型。
(5) 有關香港的有機農業運動及組織,於鄭肇祺先生(2009)的哲學碩士論文 “Adopting a New Lifestyle: Formation of a Local Organic Food Community in Hong Kong” 有深入的探討。小鄭(Eric)現於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研究台灣漁業,大家會常在嘉義等西南沿海的魚塭遇見他!
(6) 官方強調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對農業影響輕微,說法不同的原因詳見《劉海龍:用漁護署數據與局長商榷》
(7) 當然餵飼禽畜會更有效率處理廚餘,可惜香港近年因禽流感禁止農家散養走地雞;諷刺的是禽流感的源頭──中國大陸從未禁止。
(原文載於台灣新社會專題叢刊III「反抗&台港共鳴」,謹此鳴謝台灣新社會智庫邀請及允許轉載。)
-----------------------------------
香港民間學院課程
【POL 101 法治作為政治】
http://goo.gl/4TZJXz
【AGR 101 邁向本土農業世紀】
http://goo.gl/Y4KNJo
報名表格|http://goo.gl/tEoHxK
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可以蓋房子嗎 在 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可以蓋房子嗎的問題包括PTT、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 為了解決 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可以蓋房子嗎 的問題,作者這樣論述 ... ... <看更多>
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可以蓋房子嗎 在 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可以蓋房子嗎的問題包括PTT、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 為了解決 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可以蓋房子嗎 的問題,作者這樣論述 ... ... <看更多>
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可以蓋房子嗎 在 [問卦] 國土計畫法農地被劃在城鄉發展區要發了-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