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共生重新出發-復興農業 自決之本】
圖:八鄉有種米
香港要永續發展,城、鄉、郊三者必須互存共生,這是自港英時代香港維持自治的基礎。水塘提供水源,郊野公園的設立促進康樂又牽制私人發展,鄉村以丁權安撫人心,再推出不同換地方式,促成新巿鎮開發。農地和農業當時也有相對重要角色,因為殖民地必須盡量做到一定程度的自給自足,才能穩定社會。
到了近二三十年,北京開始收編新界鄉紳和漁農界,加上仕紳化力量已開始由巿區席捲新界,造成北京、地產商、部分鄉事或地主,各為其主但又目標一致地全面開發新界,首當其衝被打殘的自然是香港本土農業。此舉一方面加強對港控制,令香港更倚賴中國食物、食水和資源,亦導致鄉郊環境急劇惡化,棕土應運而生,不少地主採取先破壞後發展的策略,形成近年惡名昭著的泥頭山問題。
等而下之的是︰近年多項開發計劃和跨境基建,朝著更瘋狂的發展主義邁進,一方面深港同城化,模糊了邊界;另一方面則造成更嚴峻的土地商品化的惡果。
在新界西的角度看,基建更成為了政治主題,由深圳灣大橋、港珠澳大橋、機場三跑、新界西北幾個大型發展區(洪水橋、河套、元朗南)、北環線,到最新的東大嶼都會,都是以全面發展整座城巿為目標。由新巿鎮、新商業區、到中港旅遊區,這種種基建正在慢慢地全盤改寫香港的地理政治,剝削我們的日常作息,剝削我們下一代健康生活的權利。
因此,無論從政治自主、環境保育、食物安全、多元產業、乃至傳承鄉郊文化,綠色生活等等多重角度考慮,香港皆必須保護新界鄉郊,復興農業,創造鄉郊的綠色社區與綠色經濟鏈,保持城鄉格局的平衡。
復耕新界西的荒廢農田,既可創造地區工作機會,發展社區經濟,重新以踏實的生活和健康的食物,連結巿區和鄉村的居民。
政綱建議︰
.發展社區為本的本土農業,開拓農墟與綠色經濟鏈,訂立食物自給目標及時間表
.修繕水管水塘,減少輸入東江水,訂立食水自給目標及時間表
.嚴格管制非法更改土地用途,打撃非法倒泥
.嚴懲非法轉讓丁權,打擊土地商品化
.全面檢討鄉郊民意代表制度,擴大民主參與,杜絕世襲特權
.全面檢討城規制度,還香港人規劃民主
.反對大白象基建,拒絕「珠江三角洲生活圈」想像
#自立不依賴 #起樓只會賺一代的但種田就是永續永生 #綠色經濟 #社區就業
______________
Telegram頻道:https://telegram.me/chu_hoi_dick
我要做戰友:https://goo.gl/wlVQgV
Instagram:chuhoidick
選舉廣告 自行製作 2016年7月21日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