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是一个倡导独立的社会。 于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独立」的人。
无论男女,我们非常独立。 不愿意麻烦别人,也不太愿意被别人麻烦。 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都很独立,就显得比较孤立,和别人没有深度连接,很难发展出深度的关系,我们会显得很孤独,并且伴有安全感的缺失。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有这样的问题。 她找到我,是因为,她发现自己很爱自己的男朋友,但是,却没有办法去依恋对方,显得「客气而疏远」。 男朋友觉得她不信任自己,似乎显得也不够爱自己。 但是,我的来访者却跟我说,事实上,她非常爱自己的男朋友,而自己之所以看起来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因为太「客气」和「独立」而显得好像没那么爱自己男朋友,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只是觉得,自己从小到大,一贯都是非常独立的,从来不依靠任何人,因为她觉得:任何人都靠不住。
独立不是问题,有的人可能依靠不住也是事实。 可是,这里的问题是:习惯了靠自己,哪怕当自己想去依靠外界时,也很难做到。 处处警惕,内心充满了对外界的怀疑和不安全感,因此,不敢把自己托付给外界。
这就是依恋障碍。
依恋的形成
依恋,是人的本性。
如果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严重的干扰,人最后是会自然发展出依恋的能力的。
那么,依恋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把依恋关系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依恋关系的建立,最开始源于和母亲的关系。
母亲是婴儿接触的第一个外界。 当带着全能感的婴儿,又深陷其实自己并不能照顾自己、离开母亲甚至都活不下去的矛盾时,母亲的看到、共情和及时回应,就是婴儿的全部。 如果母亲在这方面做的很好,那么,婴儿就有一种感觉:外界很好,世界很好,我也很好。 这个时候,婴儿随着成长和心理发展,也会自然而然建立起一个很好的依恋关系,也就是安全性依恋。 如果,母亲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取决于母亲能做到的程度,孩子的依恋功能的建立就会打一定的折扣。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建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或者混乱型依恋。
所以,依恋建立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这个世界是好的。 儿时,我们认为母亲是我们的自体客体。 如果母亲的这一功能承担的足够好,孩子的全能自恋回落后,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自体和真实的客体。 并且,收获一个「基本是好的」的外界。
既然,人的心理在各种条件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是能够自动发展出依恋功能的,那一定说明,依恋对我们,是有价值的。 依恋的价值都有哪些呢?
第一,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有安全感。
能够形成依恋的前提,本身就是「世界是好的」。 所以,如果依恋真的发生了,说明我们已经成功构建起了「这个世界是好的」的基本世界观。 这本身就很有价值。 一旦,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也会更有安全感。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活在一种「外界是恶意」的感受中。 这源于从小,她的父母对她的高要求,比如,努力学习。 成绩如果是第二名,父母就会说:之前都是第一名,怎么这次下滑了? 如果是第一名,父母会说:别骄傲啊,一次第一不算什么,关键是要保持。 就这样,她觉得,外界就是一个对她有很多要求的外界,除非她做到很好,否则,外界就会抛弃她。 工作后,她也是这么认为的,她的工作必须做到很好,否则,领导就会对她不满意。 甚至,交朋友也是要自己先做到「完美」,不能有坏脾气,不能自私,不能任性,否则,也会被朋友抛弃。 这种感受弥漫在她的生命中,让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第二,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与这个世界深度连接,也更愿意深度参与。 这会加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那些依恋失败的人,会发展出一种和世界的「隔离感」,所以,很多人经常有一种感觉:世界是世界,我是我,两不相干。
我的一位朋友描述过一次她的一次成都旅行经历。
朋友休假,于是来到了「好吃好玩」的成都。 来成都后,她却发现一个问题:自己跟成都,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成都很好,好吃,好玩,好逛。 可是,这一切的好,跟自己没关系。 走在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感觉自己像一个幽灵一样,和整个场景,融入不进去。 麻木、游离,没有兴奋,没有开心,甚至,没有感受。 成都是成都,自己是自己。
现在,我们再理解这种感受,就很简单了:虽然成都各种好,但是,她却并不能让自己融入到这个「各种好」的成都中来。
第三,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从这个世界中寻求支持和资源,而这些,都会滋养我们的生命。
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融入世界的原因。 我们总会有需要外界支持的时候。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身上有比较明显的「反抗型依恋」的特征。 他们中有的伴有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明明已经非常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了,但是,他们并不认为心理咨询或者去医院寻求药物治疗,是可以支持到他们的。 这就是典型的:看不到、也无法获得外界的支持。 这类来访身上还有一种特征:当他们进行了几次心理咨询后,他们似乎在心底的某些层次上,渴望继续进行心理咨询,但是,他们却希望咨询师能够更加主动一些。 也就是:他们想走近,但是又不想太主动。
总之,好的依恋的发生,会让我们更有创造性,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
依恋障碍会带来孤独
如果形成依恋障碍,就会带来孤独。
与依恋形成的前提——外界是好的——相对,依恋障碍的前提是:外界是坏的。 因为「外界是坏」的,我们被迫只能依靠自己。 在依靠自己的同时,外界中坏的部分,对应着的各种阴暗和黑洞,就会一并被我们收回到自己身上。
我们不仅会感觉这个世界恶意重重,还会感到孤独。
能否依恋外部,也是我们是否「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 当我们看到「他人」后,我们进而还会看到「世界」。 「他人」和「世界」,对于我们而言,都属于外部。
这是相互作用的:外界的「坏」,给我们造成了心理的「阴影」;我们带着心理的「阴影」去看外界,外界就确定无疑是坏的。 同时,心理的黑洞和阴影本身,也是对外界坏的一种防御。
否则,我要如何抵抗这个恶意重重的世界?
所以,很多内心孤独的人,即便有的人看起来很友善而平和,但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中始终明确地知道:这是一个恶意重重地世界,不值得我去依赖,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一定是有黑洞的。
这样的人,无论社会功能发展的多好,世俗上有多成功,内心一定有致命的孤独感。
为何有人可以享受孤独?
有的人享受孤独,有的人想摆脱孤独。 其实,这里说的孤独,并不是一回事。 前文所说的所有孤独,说的都是让人想摆脱的那种孤独。
那么,让人想要去享受的那种孤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 那是一种「千帆阅尽人间」的孤独。 只有在你曾经走进过丰沛饱满的关系,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过深刻而广阔的连接,被爱充分滋养过的人,才有能力走进这种孤独。
话说回来,这其实,已经不是孤独,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孤独而已。 内心,早已是无比的富足。 独自品味,并乐此不疲。 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况且,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随时再次走入人群。
如果我们依恋一个人,一旦失去,该怎么办?
有的人担心一旦依恋一个人,那么,如果这个人离去,自己不能承受。
这里,要区分依恋和依赖的区别。
依恋,指的是感情的指向:眷恋、喜爱、想要靠近;而依赖,更多的指向一个人缺乏独立的能力,需要完全依靠别人。
一个健康的依恋关系是,我有独立的能力,但是,我仍然可以放心地去在感情上靠近一个人,并且把自己放心地交出去。
依恋是一种情感的能力。
依恋一个人,以及一段好的依恋关系,确实有可能失去。 可是,哪怕有一天,这份爱会失去,基于这份爱建立起来的笃定、踏实、安全感、勇气,这些心理基础,一旦建立起来,就不会消失。 这些东西,会陪伴我们一生。 在我们每一个困窘、艰难的时刻,给我们带来希望。
一份高质量的关系,虽然关系有可能终结,但是,那份美好的感受,却不会随着关系的终极,或者,关系中某人的离去而离去。
这份美好的感觉,会永存心底。 源源不断地化作光,滋养我们。
被看见的欲望、被满足的需求,最后,都会在我们心中形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就是生的力量。
既然依恋这么好,如何建立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最初的建立,是在婴幼儿时期,通过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关系的构建形成的。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形成,再次走入依恋关系,就需要我们后天有意识地努力。
首先,尝试找到一个好的客体。 一个好的客体,就是一个好的「外部世界」的象征,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并且,在尝试去建立依恋关系的时候,能够尽可能避免我们被现实伤害的可能性,增加建立好的依恋关系的概率。
其次,尝试和一个好的客体建立一段稳定持久的关系。 在这里,稳定和持久非常重要。 事实是,无论这个客体有多么地好,我们的关系都不可能完美。 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试图去结束关系。 持久的关系,像一个稳定的容器,在这个容器里,我们是有机会去发展出依恋,而且,是走入现实的依恋。 也就是说,我们有机会看到,彼此都不完美,但是,关系仍然稳定,依恋仍然可以发生。
最后,当依恋发生,尝试去标记这些感受。 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觉察能力,让我们切实从身、心、头脑的三个层面,都意识到:依恋可以发生,而且,依恋的感觉,是这样的。
建立好的依恋关系,我们就能够从这样的依恋关系中,不断地获取资源和支持,这些东西,会照亮我们的生命,并且,陪伴我们走的更远。
同時也有3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3cTim哥生活日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次特斯拉女神與Andy老爹一同來分享特斯拉Tesla Mosel3優缺點並且希望未來可以增加的地方還有特斯拉女身竟然說下一台不換特斯拉了要換其他電動車! #特斯拉 #2021Model3 #電動車 加入我的Line@生活圈⬇︎ @3ctim 訂閱3cTim哥副頻道⬇︎ http://bit.ly/...
「地 的 区别」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地 的 区别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地 的 区别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地 的 区别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地 的 区别 在 3cTim哥生活日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地 的 区别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地 的 区别 在 Spark Liang 张开亮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地 的 区别 在 Re: [用字] 得的地我的歸納.. - 看板Wrong_spel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地 的 区别 在 韋佳德Skanda - 「“的”、“地”、“得”」你會不會區別?... 的評價
- 關於地 的 区别 在 【华文语法】的、地、得的用法 - YouTube 的評價
地 的 区别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当今社会,是一个倡导独立的社会。 于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独立」的人。
无论男女,我们非常独立。 不愿意麻烦别人,也不太愿意被别人麻烦。 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都很独立,就显得比较孤立,和别人没有深度连接,很难发展出深度的关系,我们会显得很孤独,并且伴有安全感的缺失。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有这样的问题。 她找到我,是因为,她发现自己很爱自己的男朋友,但是,却没有办法去依恋对方,显得「客气而疏远」。 男朋友觉得她不信任自己,似乎显得也不够爱自己。 但是,我的来访者却跟我说,事实上,她非常爱自己的男朋友,而自己之所以看起来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因为太「客气」和「独立」而显得好像没那么爱自己男朋友,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只是觉得,自己从小到大,一贯都是非常独立的,从来不依靠任何人,因为她觉得:任何人都靠不住。
独立不是问题,有的人可能依靠不住也是事实。 可是,这里的问题是:习惯了靠自己,哪怕当自己想去依靠外界时,也很难做到。 处处警惕,内心充满了对外界的怀疑和不安全感,因此,不敢把自己托付给外界。
这就是依恋障碍。
依恋的形成
依恋,是人的本性。
如果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严重的干扰,人最后是会自然发展出依恋的能力的。
那么,依恋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把依恋关系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依恋关系的建立,最开始源于和母亲的关系。
母亲是婴儿接触的第一个外界。 当带着全能感的婴儿,又深陷其实自己并不能照顾自己、离开母亲甚至都活不下去的矛盾时,母亲的看到、共情和及时回应,就是婴儿的全部。 如果母亲在这方面做的很好,那么,婴儿就有一种感觉:外界很好,世界很好,我也很好。 这个时候,婴儿随着成长和心理发展,也会自然而然建立起一个很好的依恋关系,也就是安全性依恋。 如果,母亲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取决于母亲能做到的程度,孩子的依恋功能的建立就会打一定的折扣。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建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或者混乱型依恋。
所以,依恋建立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这个世界是好的。 儿时,我们认为母亲是我们的自体客体。 如果母亲的这一功能承担的足够好,孩子的全能自恋回落后,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自体和真实的客体。 并且,收获一个「基本是好的」的外界。
既然,人的心理在各种条件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是能够自动发展出依恋功能的,那一定说明,依恋对我们,是有价值的。 依恋的价值都有哪些呢?
第一,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有安全感。
能够形成依恋的前提,本身就是「世界是好的」。 所以,如果依恋真的发生了,说明我们已经成功构建起了「这个世界是好的」的基本世界观。 这本身就很有价值。 一旦,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也会更有安全感。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活在一种「外界是恶意」的感受中。 这源于从小,她的父母对她的高要求,比如,努力学习。 成绩如果是第二名,父母就会说:之前都是第一名,怎么这次下滑了? 如果是第一名,父母会说:别骄傲啊,一次第一不算什么,关键是要保持。 就这样,她觉得,外界就是一个对她有很多要求的外界,除非她做到很好,否则,外界就会抛弃她。 工作后,她也是这么认为的,她的工作必须做到很好,否则,领导就会对她不满意。 甚至,交朋友也是要自己先做到「完美」,不能有坏脾气,不能自私,不能任性,否则,也会被朋友抛弃。 这种感受弥漫在她的生命中,让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第二,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与这个世界深度连接,也更愿意深度参与。 这会加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那些依恋失败的人,会发展出一种和世界的「隔离感」,所以,很多人经常有一种感觉:世界是世界,我是我,两不相干。
我的一位朋友描述过一次她的一次成都旅行经历。
朋友休假,于是来到了「好吃好玩」的成都。 来成都后,她却发现一个问题:自己跟成都,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成都很好,好吃,好玩,好逛。 可是,这一切的好,跟自己没关系。 走在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感觉自己像一个幽灵一样,和整个场景,融入不进去。 麻木、游离,没有兴奋,没有开心,甚至,没有感受。 成都是成都,自己是自己。
现在,我们再理解这种感受,就很简单了:虽然成都各种好,但是,她却并不能让自己融入到这个「各种好」的成都中来。
第三,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从这个世界中寻求支持和资源,而这些,都会滋养我们的生命。
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融入世界的原因。 我们总会有需要外界支持的时候。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身上有比较明显的「反抗型依恋」的特征。 他们中有的伴有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明明已经非常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了,但是,他们并不认为心理咨询或者去医院寻求药物治疗,是可以支持到他们的。 这就是典型的:看不到、也无法获得外界的支持。 这类来访身上还有一种特征:当他们进行了几次心理咨询后,他们似乎在心底的某些层次上,渴望继续进行心理咨询,但是,他们却希望咨询师能够更加主动一些。 也就是:他们想走近,但是又不想太主动。
总之,好的依恋的发生,会让我们更有创造性,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
依恋障碍会带来孤独
如果形成依恋障碍,就会带来孤独。
与依恋形成的前提——外界是好的——相对,依恋障碍的前提是:外界是坏的。 因为「外界是坏」的,我们被迫只能依靠自己。 在依靠自己的同时,外界中坏的部分,对应着的各种阴暗和黑洞,就会一并被我们收回到自己身上。
我们不仅会感觉这个世界恶意重重,还会感到孤独。
能否依恋外部,也是我们是否「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 当我们看到「他人」后,我们进而还会看到「世界」。 「他人」和「世界」,对于我们而言,都属于外部。
这是相互作用的:外界的「坏」,给我们造成了心理的「阴影」;我们带着心理的「阴影」去看外界,外界就确定无疑是坏的。 同时,心理的黑洞和阴影本身,也是对外界坏的一种防御。
否则,我要如何抵抗这个恶意重重的世界?
所以,很多内心孤独的人,即便有的人看起来很友善而平和,但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中始终明确地知道:这是一个恶意重重地世界,不值得我去依赖,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一定是有黑洞的。
这样的人,无论社会功能发展的多好,世俗上有多成功,内心一定有致命的孤独感。
为何有人可以享受孤独?
有的人享受孤独,有的人想摆脱孤独。 其实,这里说的孤独,并不是一回事。 前文所说的所有孤独,说的都是让人想摆脱的那种孤独。
那么,让人想要去享受的那种孤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 那是一种「千帆阅尽人间」的孤独。 只有在你曾经走进过丰沛饱满的关系,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过深刻而广阔的连接,被爱充分滋养过的人,才有能力走进这种孤独。
话说回来,这其实,已经不是孤独,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孤独而已。 内心,早已是无比的富足。 独自品味,并乐此不疲。 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况且,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随时再次走入人群。
如果我们依恋一个人,一旦失去,该怎么办?
有的人担心一旦依恋一个人,那么,如果这个人离去,自己不能承受。
这里,要区分依恋和依赖的区别。
依恋,指的是感情的指向:眷恋、喜爱、想要靠近;而依赖,更多的指向一个人缺乏独立的能力,需要完全依靠别人。
一个健康的依恋关系是,我有独立的能力,但是,我仍然可以放心地去在感情上靠近一个人,并且把自己放心地交出去。
依恋是一种情感的能力。
依恋一个人,以及一段好的依恋关系,确实有可能失去。 可是,哪怕有一天,这份爱会失去,基于这份爱建立起来的笃定、踏实、安全感、勇气,这些心理基础,一旦建立起来,就不会消失。 这些东西,会陪伴我们一生。 在我们每一个困窘、艰难的时刻,给我们带来希望。
一份高质量的关系,虽然关系有可能终结,但是,那份美好的感受,却不会随着关系的终极,或者,关系中某人的离去而离去。
这份美好的感觉,会永存心底。 源源不断地化作光,滋养我们。
被看见的欲望、被满足的需求,最后,都会在我们心中形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就是生的力量。
既然依恋这么好,如何建立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最初的建立,是在婴幼儿时期,通过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关系的构建形成的。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形成,再次走入依恋关系,就需要我们后天有意识地努力。
首先,尝试找到一个好的客体。 一个好的客体,就是一个好的「外部世界」的象征,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并且,在尝试去建立依恋关系的时候,能够尽可能避免我们被现实伤害的可能性,增加建立好的依恋关系的概率。
其次,尝试和一个好的客体建立一段稳定持久的关系。 在这里,稳定和持久非常重要。 事实是,无论这个客体有多么地好,我们的关系都不可能完美。 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试图去结束关系。 持久的关系,像一个稳定的容器,在这个容器里,我们是有机会去发展出依恋,而且,是走入现实的依恋。 也就是说,我们有机会看到,彼此都不完美,但是,关系仍然稳定,依恋仍然可以发生。
最后,当依恋发生,尝试去标记这些感受。 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觉察能力,让我们切实从身、心、头脑的三个层面,都意识到:依恋可以发生,而且,依恋的感觉,是这样的。
建立好的依恋关系,我们就能够从这样的依恋关系中,不断地获取资源和支持,这些东西,会照亮我们的生命,并且,陪伴我们走的更远。
地 的 区别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男人和女人不仅是身体上有很大的差别,他们的思维上区别也是很大的。 下面,小编跟大家分享一下男人和女人在思维上的差异。
1、单一与多重思维
男女大不同之一,就是男人往往每次只思考一件事,而女人则会同时考虑很多件事。 换言之,男人比女人更专注。
2、语言与图像思维
男人不总是能通过语言或文字来解决问题,调查显示,图像和照片能够帮助他们快速思考。
而女人则更依赖语言,这也是为什么通常女人都比男人啰嗦的原因。
3、感官思维
当男人说他们什么也不想时,他们可能真的是什么都不想。 而女人的感官几乎每分钟都是醒着的状态。
4、逻辑思维
女人往往从内心出发,充满感性地思考问题,遇到问题时更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自信的女人对健康养生有益。
而男人可以「关闭」他们的情感,理性且逻辑地解决问题,因此很容易与女人产生矛盾。
5、思考
大多数女人很清楚自己的所思所感,所以能很快做出反应。 而男人并不是这样,在作出决定之前,他们需要时间来思考、认真咀嚼。
6、分析思维
在大多数情况下,男人比女人更擅长分析问题,他们天生有种能力,可以清晰地看出事物的本质、辨别真伪。
他们仿佛是一个局外人,能更冷静地观察形势。 而女人往往被自己的感情所左右,这会使她分心,从而使对事物的看法出现偏差。
7、理性思维
男人可以很轻松地洞悉到问题的核心,相比之下,女人虽然可以发现主要问题,却不知道它确切是什么。
小编总结:
看来男人跟女人在思维方面还是存在许多差异的,男女相处最重要还是要相互理解,互相包容。
地 的 区别 在 3cTim哥生活日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這次特斯拉女神與Andy老爹一同來分享特斯拉Tesla Mosel3優缺點並且希望未來可以增加的地方還有特斯拉女身竟然說下一台不換特斯拉了要換其他電動車!
#特斯拉 #2021Model3 #電動車
加入我的Line@生活圈⬇︎
@3ctim
訂閱3cTim哥副頻道⬇︎
http://bit.ly/36gDKs7
加入頻道會員⬇︎
http://bit.ly/2LoUuox
現在Podcast也可以聽得到Tim哥的科技午報了
Apple https://apple.co/2IupRwH
Google https://bit.ly/3hMfwMn
Spotify https://spoti.fi/32ZflZS
訂閱3cTim哥主頻道⬇︎
http://bit.ly/2MgPy4H
訂閱Tim嫂頻道⬇︎
http://bit.ly/2PEnHMZ
追蹤3cTim哥即時動態⬇︎
instagram☛http://bit.ly/2HCZ52j
facebook☛http://bit.ly/2JyOGGK
Tim哥嚴選商城 🛍️ 3C購物
官方網站▶️ https://goo.gl/jW7cny
App Store▶️ https://goo.gl/67foDK
Google PlayStore▶️ https://goo.gl/l6B5Zp
*圖片內容截取自Google搜尋網站
**音樂與音效取自Youtube及Youtube音樂庫
地 的 区别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各位YouTube的小伙伴大家好,前几天跟寺姐一起更新了一集“观呼吸”的感受与体验。回答了一些网友的问题,突然觉得这一问一答的对话真好。其实很早以前我就在公众号里做过这种形式的音频,只是后来全部下架了。前几天整理硬盘发现之前竟然也有40-50条的存货。后来为什么不做了呢?因为说话总要收着!总要自我审查一番!在20分钟的长篇里,我还有自我阉割的余地。这种只针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已经三公分了,我要从哪下刀呢?所以就一直腻腻歪歪不知从何做起…现在想想要不这个板块就只重点做youtube,国内各站能播就播,审不过就算了。有很多人问,诶!国内也有很多做灵异、鬼故事、神秘学的博主啊,为什么人家没事呢?我每次都回答:不一样,他们把它当故事和内容来做,我当然承认有很多博主做的比我好。但区别在于我他妈是真信。我真的相信这个世界有鬼,动物能成精、有阴阳两界、有因果轮回…我不但相信,而且我也很怕!直到现在我看自己那三集“碟仙”的故事或者精灵附身、观落阴、养小鬼,都依然觉得背后冷飕飕的,就这些差别导致了我在语言输出的时候,就是会触碰到很多的禁忌。也只有在youtube,才能让我摆脱自己的精神枷锁。那这些提问包含哪些方面呢?随便,百无禁忌。与节目内容是否相关无所谓…工作、事业、学业、爱情、实事、家庭矛盾、人际关系都可以。当然您也别想着来寻求正确答案,您能得到的就是我个人对此事的看法。其实很多事情在你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你只是需要有另外一个声音出现让你自己的想法更加坚定而已。其实也没有什么太高深的内容,你就把我当成闲坐在你们村口的那位刚刚退休的王大爷
地 的 区别 在 Spark Liang 张开亮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要不要高调赚钱?】
有句话我们常常听到
「高调赚钱,低调做人」
但在这個人人都關注自媒体的年代
大家似乎更喜欢在社交平台上
大肆分享自己的收获
尤其是一些组织行销和微商团队的人
不断高调分享自己的财富和产业
虽然这些看起来都好像很厉害的人
除了有炫富的嫌疑
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
但无可厚非的是
确实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本集「深入聊天室」
带你深入了解
“高调赚钱”的思维和如何运用
富人思维讓利益最大化
做到真正的
“高调赚钱,低调做人”
赶紧点击观看影片吧!
.
【免費】 我的獨家理財貼士
http://bit.ly/get_spark_financial_tips
.
【免費】股票投資工作坊 - 從0開始學股票
http://bit.ly/join_free_webinar
.
🔥點擊鏈接瞭解更多詳情或購買【價值思維學院】課程🔥
課程如下:
1.理財大藍圖
2.理財投資訓練營
3.理財投資訓練營+投資思維訓練營
https://valueinmind.co/zh/sparks/
.
我們需要人才
我們需要你
向我們展現你不可多得的能力與實力
數不盡的各種公司福利就等你
點擊鏈接提交求職申請:https://bit.ly/SSS-join-us
.
免責聲明:
高波動性投資產品,您的交易存在風險。過往表現不能作為將來業績指標。
視頻中談及的內容僅作為教學目的,而非是一種投資建議。
.
👇更多相關影片👇
什麼是SPAC
https://bit.ly/3of2YRW
.
Derting離職歡送會
https://bit.ly/3y3YCSf
.
YBBYBB的錢終究抵不過賭癮
https://bit.ly/2RbVZNB
.
⚡ Spark 的 Facebook 很熱閙
http://bit.ly/2X3Cgwr
.
⚡Spark 的 YouTube 很多教學
http://bit.ly/2KMqMvR
.
⚡Spark 的 Instagram 很多八卦
http://bit.ly/31YMLon
.
⚡理财交流站
http://bit.ly/finspark-group
.
⚡美股交易交流区
http://bit.ly/finspark-foreign-stocks
#賺錢方式 #高調賺錢 #低調生活 #富人思維【要不要高调赚钱?】
地 的 区别 在 韋佳德Skanda - 「“的”、“地”、“得”」你會不會區別?... 的推薦與評價
的”、“地”、“得”」你會不會區別? 相信佳德,與其狂學英文文法,不如溫習自己母語的句法! 我在臺灣已待了六年多,這幾年看過無數雜誌、書籍、散文等 ... ... <看更多>
地 的 区别 在 【华文语法】的、地、得的用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Description · Uses of de “的、 地 、得” Explained // “的、 地 、得”的不同用法 · Basic Emotions and Feelings for Kids | How to Identify an Emotion | ... ... <看更多>
地 的 区别 在 Re: [用字] 得的地我的歸納.. - 看板Wrong_spel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以下有部分為個人見解,盼專業的前輩們不吝指正
首先,作為結構助詞的各種 ㄉㄜ˙ (de)
在口語上已經完全沒有區別,寫成不同漢字僅是書面上的區分
而口語上已經不區別的詞,是不是還要在書面上區分,是很難回答的問題
以下說明各種 ㄉㄜ˙ 的用法:
【得】本義是獲得,後來衍生出可能、能夠的意思
(1)接在動詞與補語之間,表可能 例:拿得動、做得到、買得起
(2)從前項弱化而生的用法,表程度、結果 例:跑得快、冷得發抖、變得很大
像是「跑得快」、「吃得多」就是很模稜的例子,非常偏向表可能
【的】本義是明亮、鮮明,後引申為目標、確實的意思
(1)接在名詞與名詞間,表所有(在民初曾作「底」) 例:我的書、法國的首都
(2)接在兩個詞之間,表前者修飾後者 例:鮮紅的花、定期的檢查
(3)前兩項所生的省略性用法 例:那是他的、買來的、掃地的
「的」或「底」的寫法,似乎僅是北方漢語的同音假借
其實廣義來看,「的」的各種用法都是一種形容性的修飾而已
不管前面接的是名詞還是形容詞甚至動詞,都一樣可以視為這種用法
所以沒有必要去記前面接什麼詞,而是要判斷實際上是怎樣的語法關係
【地】與「的」相同,應該都是後起的假借字
(1)接在兩個詞之間,表副詞性的修飾 例:輕輕地敲門、慢慢地說
「的」與「地」究竟應不應該在文字上做區分,是一直被討論的
許多漢語學者主張應該通用,但也有許多教育人士堅持應該分開來寫
而台灣在教育部政策下,國中以下不教「地」,歸併到「的」
從語言學上來看,漢語並不區別是形容詞性還是副詞性的修飾
例如:靈活的運用 但如果把「運用」當動詞,就寫成「靈活地運用」
但是在語言上,除非依靠上下文,否則根本不能辨別兩者
也就是說,漢語並不像英語或日語一樣,有專為副詞而設的口語上變化
附帶一提,從日語引進的「科學性」、「積極性」等詞彙
分別有「科學性的方法」、「科學性地檢視所有過程」兩種用法
但是日語有口語上區別(~な和~に),漢語卻不存在這樣的區分
既然口語上沒有區別,書面上是否要分開來寫成不同的字呢?
不使用「地」,其實也能夠充分的表達漢語,畢竟口語上也不會產生問題
像是板上有人舉的新詩例子,並不足以混淆形容詞或副詞
「輕輕的(地)我走了」只是創作上受到英語影響的用法
一般的語序應該是「我輕輕地走了」才對
然而,寫成「我輕輕的走了」也應該不會造成混淆才是
甚至在早期的文章、小說裡面,還有把「得」也用「的」來表達的方式
在現在的網路上,也常看到「找的到」、「看的見」的用法
所以總的來說,各種「ㄉㄜ˙」在口語上的區別已經消失
文字上區別雖然明確,但其實把「地」併入「的」也是不太會有困擾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140.17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