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美英將向澳洲分享核動力潛艇等先進技術,威懾印太地區】https://bit.ly/2VJy62a
一覺醒來,世界發生了什麼:
1. 美國、英國和澳洲政府週三宣布,將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建立安全合作夥伴關係,分享包括核動力潛艇在內的先進技術。路透社指,美英將協助澳洲發展核動力潛艇,以應對中國在印太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2. 英國首相約翰遜週三對內閣高層進行重大改組,將貿易大臣卓慧思(Liz Truss)提拔為外交大臣。原外交大臣藍韜文(Dominic Raab)被降到司法部。原司法大臣、教育大臣及住房大臣被解僱。
3. 日本自民黨前幹事長石破茂昨日正式宣布不參加黨內總裁選舉,並表示支持行政改革大臣河野太郎。
4. 香港政府昨日宣布,9月10日四區區議員宣誓的24人中,17人宣誓有效;7人宣誓無效,被取消資格。民主黨主席羅健熙批評政府沒有交代裁定宣誓無效的具體事由。
5. 中國網信辦昨日發布《關於進一步壓實網站平台信息內容主體責任的意見》,要求加強網絡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嚴防違法違規帳號轉世」(編註:轉世,即已被封號者重新註冊帳號)。
6. 香港衞生署轄下的聯合科學委員會建議,12至17歲青少年只需接種一劑復必泰疫苗,可減低出現心肌炎或心包炎機率。政府統計,全港已有245萬人接種兩劑復必泰疫苗。接種第二劑疫苗後心肌炎發病率約為八萬分之一。
7. 四川省瀘州市瀘縣今日凌晨發生黎克特制6.0級地震(芮氏規模6.0)。瀘州市通報,地震已造成2人死亡,3人受傷,部分房屋倒塌。該市已啟動一級應急響應。
============================
★ 付費支持我們,撐起一片更廣闊的自由空間:http://bit.ly/2wVfM6g
★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六週年 #新開端 #早晚報 #早報 #晚報
地震 房屋倒塌 機率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 #地震後的政治學思考 #不平等的天災 〕
上周四晚間,大家應該都被突如其來的天搖地動給嚇了一跳。
每逢地震發生,除了大量洗版文之外,也會有許多探討地震逃生、成因與相關危害的討論出現。
不過以政治學角度探究地震等天災的討論較不常見,因此我們將展開一系列專題,試著以政治學的視角,帶大家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天災的影響、預防與應對之道。
首先,我們將就「不平等天災」的現象進行探討。藉由檢視一系列有關臺灣921震災的研究,了解為何會說天災其實是不平等的?
▌不平等的受災風險
當天災來臨時,雖然看起來不分階級,眾人都會受到相同的影響,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南卡羅萊納大學的地理學者 Cutter 認為,災難受害風險與脆弱性與經濟社會地位有關。
也就是說,窮人或弱勢族群比富人或統治階級更容易成為災難的受害者。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與社會所的合作研究就發現,社會經濟脆弱性對於 921 地震中房屋倒塌與人員死亡的情形,具統計上的顯著效應。
張宜君和林宗弘針對 921 震災的共同研究也指出,階級、族群與城鄉差距是造成受災風險差異的主要因素。
他們發現低技術工人、自營作業者與農民特別容易受災;原住民與客家族群在地震中傷亡比率偏高;城市居民的受災風險遠低於鄉村居民,甚至不完整家庭受災的情況也更為嚴重與普遍。
(低技術工人、自營作業者、農民、原住民、客家族群、鄉村居民、不完整家庭受災風險與傷亡比率都偏高)
種種跡象皆證實了,天災下風險分布的不平等。
▌在天災來臨前
這樣不平等的受災風險,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在預防天災風險上,差距也隨之拉大。
林宗弘分析 2016 年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TCS)的資料後,認為天災脆弱群體屬於數位貧窮群體,難以上網而更依賴電視取得颱洪風險資訊,反之,更常從網路獲得颱洪風險資訊的社經地位高者則較少受災。
由此可知,數位貧窮恐怕嚴重限制網路的風險資訊傳播。
有上網能力者集中於受災機率偏低的高社會經濟地位群體,受颱洪災害影響較大的農民或偏鄉居民、高齡者卻很少透過網路獲得天災風險資訊或防災協助。
▌災後的不平等
而這樣的不平等現象,不只影響災害發生當下受災的情況,在災後也依然持續發生。
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弱勢者受災機率相形之下更高,但他們災後復原的速度卻越慢,因而導致災後社會不平等的惡化。
此外,長期研究災害社會學的林宗弘則透過災後應對的角度,詮釋不平等現象的成因。
其將震災過後的應對分為「搶救」與「安置與重建」兩個階段。
在搶救階段,由於行政體系崩潰、市場機制停擺,民間團體通常會搶先介入救災,這時候災區內的資源分配相對公平。
這是因為災後的公民社會網絡有助於引進資源並同時監督政府,從而使資源分配趨近於正義原則。
然而到了安置與重建時期,民間團體影響力消退,在政府主導的重建下,資源分配重新傾回具有經濟社會優勢的階級,災前的社會不平等將復原甚至惡化。
▌小結
因此,民間社團或地方社會網絡的資源越多、活動時間越久、或參與的決策權力越廣泛,該地區的資源分配就越公平。
反之,民間社團無法進入或是退出某些地區、或其資源動員時間越短、或是組織能力隨時間下降時,災區社會不平等將恢復或上升。
▌思考與討論
從上述研究看起來,好像可以得到「公民社會網絡越活絡,災後就越公平」的結論。
在普遍看來,民主國家的公民社會網絡比起非民主國家是更活絡的,這是否代表越民主的社會,避免災後不平等的能力就更出眾?但非民主國家政府的動員力和強制力是否在面對時更能派上用場?
剛好林宗弘有一篇以中國汶川震災與臺灣921震災重建經驗進行比較的研究,分析了民主和威權這兩種政權型態對國家災難資訊與重建資源的配置上的差異。
欲知後事如何,下周我們就來聊聊究竟哪一種政治體制應對天災的能力比較強!
地震 房屋倒塌 機率 在 台南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南市境內活動斷層一覽圖」帶你一覽台南面對的地震威脅。
台灣西南部其實處於一個相對地震威脅較高的區域,而在台南市境內也有幾條斷層經過,昨日的連續地震便有學者推測與六甲斷層有關,而這些斷層過去也曾引發許多災情慘重的地震。
像是1900年以前台灣傷亡最嚴重的地震,1862台南地震,便推測是由六甲斷層活動所引發,當時這場規模6.6的地震造成超過1700人死亡,8735棟房屋倒塌。
至於1946年由新化斷層引發規模6.1的新化地震也帶走74條人命,還有許多老一輩至今仍印象深刻,發生在1964年的白河地震更是造成106人死亡,上萬棟房屋倒塌的嚴重災情。
過去曾有學者研究未來50年全台所有孕震構造中以位於台南的後甲里斷層發生地震的機率最高,有高達44%的機率可能發生地震,規模上看6.0。而木屐寮-六甲斷層也有32%的機率引發規模上看6.8的地震。
地震固然可怕,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時候會發生,但我們可以平時就做好準備,良好的防災意識以及準備好的防災避難包不可少,手機或電腦裝設地震預警系統也能為自己爭取更多逃難時間,房子結構有問題的也應儘快找結構技師來補強。
多一分留意多一分準備,就少一分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