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看善科的大師講座:醍醐灌頂——尖端新知相見歡「量子電腦領域頂尖學界專家論壇」,歡迎各位朋友一起上線和我們參與盛會,今天的論壇中將討論量子電腦在超複雜系統中的應用,邀請有興趣的朋友共襄盛舉。
主辦單位: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辦公室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善科教育基金會、中國文化大學
計畫召集人:中國文化大學國際暨外語學院、全球商務學位學程 張琦雅 助理教授
主講人:吳俊傑(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會長)
主持人:張慶瑞(台灣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
與談人:張善政(財團法人善科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與談人:陳良基(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與談人:張瑞川(宏碁電腦技術長)
與談人:吳育任(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台灣1001個故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灣第一個以全球瀕危物種為主題的自然紀實節目「地球的孤兒」,2021年推出全新紀錄片《台灣的精靈》系列,記錄台灣陸域、空域、海域數量最稀少、目擊率最低、拍攝難度最高的瀕危特有種:台灣草鴞、台灣白海豚,以及台灣穿山甲。 《台灣的精靈》系列,參與台灣保育界最艱辛的動物救援任務,以及最權威的科學調查計畫,...
地球科學學會 在 張善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歡迎收看善科的大師講座:醍醐灌頂——尖端新知相見歡「量子電腦領域頂尖學界專家論壇」,歡迎各位朋友一起上線和我們參與盛會,今天的論壇中將討論量子電腦在超複雜系統中的應用,邀請有興趣的朋友共襄盛舉。
主辦單位: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辦公室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善科教育基金會、中國文化大學
計畫召集人:中國文化大學國際暨外語學院、全球商務學位學程 張琦雅 助理教授
主講人:吳俊傑(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會長)
主持人:張慶瑞(台灣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
與談人:張善政(財團法人善科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與談人:陳良基(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與談人:張瑞川(宏碁電腦技術長)
與談人:吳育任(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地球科學學會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本校地質系沈川洲終身特聘教授榮膺教育部第22屆國家講座主持人】
本校地質系沈川洲終身特聘教授榮膺教育部第22屆國家講座主持人殊榮,沈教授主要研究材料為世界各地的珊瑚、洞穴石筍以及海洋有孔蟲,應用在定年學、全球氣候變遷、近代與古氣候、古海洋學以及人類演化等。為了突破現有研究上之瓶頸,前五年著重於開發世界尖端的地球化學與同位素技術,例如2002年發表的鈾釷同位素技術,論文被引用次數已超過200次;2007年後更轉為技術與應用並重,並與國際上各實驗室建立密切合作關係,研究夥伴遍及全球。
沈教授自2002年到臺灣大學任教,共17年,在教學方面,熱忱用心,2009年獲臺大教學傑出獎。沈教授因材施教,指導的研究生因此都有很好的表現,常奪得國內的地質年會與海洋年會首獎,還不時在國際會議,例如美國地球物理年會、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與國際古海洋年會,榮獲最佳學生論文獎。許多在校生與繼續深造的畢業生也都能進入國際知名學校研究,例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夏威夷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帝國學院,以及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等。
沈教授在科研上充滿熱情與創意,秉持著一步一腳印的精神與超越卓越的態度,時時兢兢業業,不斷用前瞻性的視野,嘗試與突破該領域中許多不可能的任務,為踏實、創新且優異的研究人員。除自己原有的研究外,沈教授主持多項國內大型計畫,更將研究視野從亞洲拓展到歐洲,帶領國際團隊,在科研上有許多亮眼表現。此外,沈教授不斷受邀參與國際性的地球科學研究計畫,包括美國、澳洲、法國、日本、匈牙利以及大陸地區等等,積極促進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與國際科學家們密切進行科研合作,無形中也開拓了良好的科學外交工作;用科研將我國的影響力,推展到全世界。
沈教授帶領的國際團隊,近年來在科研上有許多亮眼表現。例如2013年主導一項過去科學界不可能任務,國際團隊針對洞穴鐘乳石細微的單一紋層直接測量年紀,研究指出,這些微層的形成機制相當複雜,並非都是一年一輪,頂尖期刊Science還特別報導這個驚人發現。2012年發表近350年來,南半球海水表面溫度紀錄及其氣候變化模式,並證實了臺灣降雨與南太平洋海溫的關連性。2015年利用菲律賓洞穴石筍紀錄,重建12000年前,造成北半球驟冷的新仙女木事件完整始末。沈教授也主持古海洋研究,整合國內與國際團隊,歷經十年的努力奮鬥,分析巴布亞新幾內亞東緣海洋沉積物岩芯的地球化學紀錄,重建28萬年以來西太平洋低緯降雨帶遷移歷史,團隊發現東亞–澳洲季風系統,兩者雖為相依的氣候帶,卻有著不對稱的軌道週期特性,這項前所未有的發現也在2015年於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並獲頂尖期刊Science特別報導。
沈教授的科研成果,除了在學術界的突破,對於世界各地與我國的環境氣候變遷,亦提供了現代與未來防災策略與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例如由沈教授主導的國際團隊,2012年發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的研究中,重建近350年來,南半球海水表面溫度紀錄,同時亦發現,正處於高溫期的南太平洋海溫,會造成臺灣夏季的強降雨。此外,未來南太平洋很可能進入一段10年的高溫期,再加上全球暖化效應,區域性降雨天數減少等因素,包括韓國、日本、東南亞各島國,以及我國夏季降雨量恐將更高,暴雨將更趨猛烈。2017年沈教授參與國際研究團隊,利用臺灣大雪山紅檜樹輪纖維素的氧同位素紀錄,重建「中太平洋型聖嬰」818年來歷史 (2017,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研究顯示,未來中太平洋型聖嬰現象,受人為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影響,很可能會再加劇,臺灣春雨也許會繼續減少,假若如此,入春後遲緩的降雨將使旱象更加惡化;此外,夏季颱風的形成與侵襲臺灣的秋季颱風機率也會相對增加,表示未來臺灣夏秋季降雨有可能更趨猛烈。南臺灣的季節性旱澇會越加嚴重。我國政府應當積極因應,儘早提高未來防災標準與措施。
在下一個四年階段,沈教授帶領的氣候變遷研究團隊將重返臺灣,同時也將走得更遠,前進非洲。未來更將著重培養研究生,期許學生能獨立在特定領域開創新局;針對非地質系的學生,與地質系同仁特別為非地質系的學生,開授認識臺灣的課程─「地質調查導論二」;這是讓在校生搶破頭,在電視節目裡直言是大學中最難忘的一門課。讓不同屆的同學持續了解們臺灣島如何經由板塊運動而形成,進而疼惜自己賴以生息的土地,愛惜鄉土;沈老師除了教授地質科學系必修與選修課程外,並且讓國際學生深度探訪臺灣,愛上臺灣的美麗。
#沈川洲教授 #地質系 #第22屆國家講座
地球科學學會 在 台灣1001個故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台灣第一個以全球瀕危物種為主題的自然紀實節目「地球的孤兒」,2021年推出全新紀錄片《台灣的精靈》系列,記錄台灣陸域、空域、海域數量最稀少、目擊率最低、拍攝難度最高的瀕危特有種:台灣草鴞、台灣白海豚,以及台灣穿山甲。
《台灣的精靈》系列,參與台灣保育界最艱辛的動物救援任務,以及最權威的科學調查計畫,並呈現台灣最多樣的地景環境以及特有生物,從不同的視角和觀點,從空中救援、海上調查到地底挖骨,全方位記錄台灣陸、海、空特有種的保育與復育。
台灣西南部的惡地丘陵住著一種最神秘的地棲型貓頭鷹,科學家至今無法破解牠的行蹤和行為。製作團隊經過兩年的密集追蹤拍攝,突破萬難,完整記錄草鴞的鳥網救援、追蹤研究、夜間調查,棲地的變化與破壞,帶觀眾走入台灣的精靈最驚心動魄的生命歷程。
標題設計: 黃一峯 李維娜
音樂提供:音韶文化
影像提供:曾翌碩 洪孝宇
特別感謝:
屏東林區管理處
嘉大棲地生態研究室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台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9點,請鎖定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台灣1001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tvtaiwan1001
#台灣的精靈 #地球的孤兒 #台灣草鴞 #白心儀 #台灣1001個故事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嘉大棲地生態研究室 #台灣雪景 #野生梅花鹿 #自然科學紀實節目
地球科學學會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裸男追野豬」vs.「精子新發現」。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精子新發現」獲得64%的票數。一直以來大家都以為精子移動是用蝌蚪的游泳方式,但是根據英國的最新研究,精子其實不是靠尾巴的擺動來前進,它其實是以一種螺旋的方式行進的。
大約在350年前,荷蘭一名科學家發明出一款在當時非常先進的顯微鏡,成為最早紀錄觀察細菌、血液的科學家。某天他和老婆完事之後呢,就突發奇想,把自己的精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就看到裡面有成千上萬的精子,發現精子是像蛇或是鰻魚一樣,尾巴左右擺動游泳前進,但這樣的想法最近被推翻了。英國一名科學家花了2年多時間研究,以先進3D顯微鏡和數學技術,外加每秒5.5萬格的高速攝影機,拍下精子的運動影像,發現過去科學家們看到的精子樣貌實際上是一種「光學錯覺」。精子的游泳方式其實更複雜,不像蛇,而比較像「玩得過嗨的水獺」,它的鞭毛(尾部)運動,實際上是以游泳軸為中心,朝同一方向旋轉滾動以取得前進的動能,簡單來說就有點像地球繞太陽公轉時的情況,所以整個運動軌跡看起來就類似DNA的外觀,對研究團隊而言,這就像人類當初發現「地球不是平的」那樣的驚奇。
研究團隊指出,其實有超過一半的不孕症,問題是出在男方,因此精子運動的細微變化可能會影響人的生育能力,掌握人類精子的運動方式,就有助了解它們對自然受孕的影響,也可以識別不健康的精子,因此新發現很可能成為生育治療方法的重要基礎。不想生小孩的話,這項研究或許也可以為男性避孕提供線索。其實去年也有一份研究發現,在小白鼠身上加快或是減慢精子游動速度,確實可以影響鼠寶寶的性別,所以精子怎麼游、游多快,或許真的扮演生育的關鍵角色。
還有研究發現,即使精子再猛也沒用,能不能受孕還得看卵子的臉色,以前教科書上面都說(被跳過的健康教育14、15章),成千上萬的精子,拚死拚活游向卵子,第一個達陣的幸運兒,才能獲得刺穿卵子的機會,成為唯一的贏家,卵子總是扮演被動角色,等待著精子的「解救」,但是這樣的腦補劇情,先前已經被科學家打臉推翻。
精卵的結合並不是靠精子主動奔向、穿透卵子,而是靠卵子表面的「黏著分子」,把想要逃跑的精子緊緊抓牢,一步步讓精子的頭平貼卵子表面,來協助精子以正確的方向進入卵子。而且英國《皇家學會學報》最近更進一步指出,要跟哪個精子結合,決定權其實是在卵子身上,男女性行為之後,女性體內的化學物質會自己篩選精子,挑選的準則是「以大局為重」,會基於「基因多樣化」,並且對方必須要健康,這是為了以後面對疾病或感染時,免疫系統可以發揮較好的作用。簡單來說就像滑Tinder一樣,如果這條精子長太醜,看起來又弱不禁風的話,就算它第一個抵達,卵子還是會把它滑到左邊,按XX,又帥又壯又健康的就會直接super like抓過來結合這樣。所以不孕很有可能是男生精子品質太差好嗎?公公婆婆們不要再以為都是妳媳婦的錯,妳兒子絕對沒問題了!
上述提到的精子運動研究,7月31日已經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雜誌中發表了,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找來看看喔。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地球科學學會 在 Coolga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Time is up, Time is ART.
Time out, Time is ART.
《LIFE IN A DAY 2020》
Day out of Time
無時間日
今天是馬雅曆法中沒有的一天。
稱為無時間日。
今天過後,瑪雅就是新的一年。
也是藍風暴年。
就是我的出生印記。
Intro 今天的Youtube影片目的是紀念今天
出門前玩網路瑪莉歐賽車30分鐘
問題 你愛的是什麼?
我愛我的人生,從小就是做我想做的事?
因為是信念創造人生。
你害怕什麼?
人體是載具,身體會慢慢退化。
地球已經改變,網路讓我們擁有更多學習跟人際連結,
逛象山公園 生態
做一件事,新的視野從臺灣看出去,世界上需要什麼協助?
登山視角 過程
象山日落
101上電梯視野
搭乘101電梯夜景
對於這世界或自己的人生,你想改變什麼?
希望改變集體意識,49/51 科學/靈性 每個人要朝內在更了解自己。
先改變自己才能夠改變這個世界。
隨時做好準備,學會接地氣,真的功夫在民間。
象山夜師傅
學詠春拳
你的口袋裡有什麼?
心
跟隨心跳,腦會騙人,但心不會騙自己。
Time is ART
時間的單位不是分秒,而是藝術的創造過程
#酷奇王
#無時間日
#Timeis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