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水不太懶人的懶人包 - 全世界經濟正在怎麼變化?)
一直有朋友希望阿水我對疫情之後的全球經濟變化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關於這件事,其實我並不是不能說,而是我怕說了,大家會誤以為
"知道了些變化,就可能知道更多賺錢的方法"
我必須要說的是,這兩者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而且變化很快,可能我這篇文章一出
一週後全球又有變化,
但是,依靠半導體業而身為亞太經濟蛋黃區的我們,
對於某些基本的財金常識,還是要多了解一些,
以下,都僅是我自己的看法
而且,我個人認為要在台股獲利,最好的辦法還是"技術分析+籌碼分析+大盤資金流判斷"
並不是你了解這些東西,就能賺錢,
會買菜跟能煮出好菜是一個相疊加的關係,但卻不是一個絕對關係。
疫情走到現在,美國已經有"官方機構"起訴中國大陸
而前天的石油期貨負價格,不只帶走一批想抄底的人,讓他們賠的傾家蕩產
我目前看到對岸賠最多的實體對帳單大概是900多萬人民幣
一個晚上賠4500萬台幣
預計有更大損失的人可能已經無心貼出對帳單了
石油問題,就我所知,是中東產油國與俄羅斯,還有美國的三方角力
當中牽涉到的陰謀論太多,有一說是中東產油國家的王族內鬨造成的順水推舟
也有一說是中東國家與俄羅斯產生糾紛,中東國家在"懲罰"同為"類"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
的俄羅斯,更有一說是俄羅斯打出四兩撥千金,想順勢弄倒美國的頁岩油工業
不論是哪一種,誰也說不定,但有一個無庸置疑的結論:
這些都是屬於神仙打架,一招毀天滅地的招式打出
沒打死同為神仙的敵人,但旁邊看戲的吃瓜群眾都很容易被招式餘威弄的飛灰煙滅
在石油上這波賺錢的人也別開心,先搞清楚自己是運氣好還是真的運籌帷幄
上一批以為可以在神仙打架旁邊撿點肉渣吃的散戶,
前天都已經被打變成灰,飛的到處都是了。
連帶美國無限QE牽一髮動全身,台灣自己宣佈我們經濟體制與美國不同
不會、也沒辦法無限QE,因為台灣是極需要靠外貿的市場,不管是出口或是進口都是
而匯率的急貶與急升,更詳細的影響其實經濟部在2012年已經有一篇完整的報告
"新台幣匯率波動對我國產業出口競爭力之影響 "
並不是很簡單的所謂:新台幣貶值有利出口。
簡單來說,台灣絕對無法置身事外,而台灣自己要做的,所謂:無法跟著無限QE
僅是一種"方法"上的不可行,目前只能說我們自己還沒對這件事有所應對的作法
這個問題如果處理的不好,因為台灣仰賴進口的產品不在少數
很容易造成自家的通膨效應加快且變大,
美國自己也沒好過,無限QE這件事並不是新鮮事,
早在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就已經在書中提出一個經濟學上的兩難問題:特裡芬難題
簡單來說,美金就是全世界最流通的貨幣,各國的外匯存底除了"黃金"
外幣就是以美金為主,所以全世界流通的美金數量非常龐大,
總計佔所有貨幣總額的40%
而人民幣呢?其實只佔不到2%
那這中間就出現一個難題了,
美金供給的太多,不能保證自家的黃金存量能同時保值自家的美金地位
這件事在1970年代就發生過,還造成了美元危機、
甚至1985年直接使出"奧步,因為美國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
(什麼叫對外貿易逆差?就是你出口的東西總值少於進口的東西總值)
但美國又不能直接叫別人用比較貴的金額買自家的產品
那怎麼辦呢?
直接找幾個大佬來開會,說,我們一起來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好不好?
(看到了嗎?那些再說外匯無法被干預的??)
那時候正值美國拳頭大,日本是當年美國貿易逆差的最主要來源,
結果就直接出了一個"廣場協議"來直接打擊當年的美國最大債權國-日本
不覺得似曾相識嗎?
去年打的中美貿易戰,兩國吵的就是這件事,逆差是有,但逆差有多少?
而中國也不是當年的日本小老弟,不可能再去簽類似廣場協議的東西。
而美金供給的太少,國際的清算貨幣不足,也一樣會產生問題
這就是特裡芬難題
但阿水要講的故事背景還沒結束,
這波疫情加上去年的中美貿易戰,再加上美國的無限QE
去全球化似乎成了疫情結束後的一個趨勢
講"去全球化"之前,要先講現在是什麼樣的世界,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
當年有一本書叫:地球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紀簡史
也就是從二十一世紀初期,全世界正在被抹平,也就是
你以前打台灣麥當勞的客服專業,會是中國大陸的客服人員接的,因為人力成本低
在美國你打科技支援電話:接起電話來回答你問題的會是印度人
口罩這東西,沒有利潤,因此全世界最大的生產國在中國大陸
其他國家,要買,花錢就好了,
蘋果APPLE 手機明明是美國品牌,生產基地卻設立在中國。
這些,都是全球化。
簡單來說,全球化的意思就是
各國生產自家相對有利的相較較低成本的產品或服務,來換取別國相同較低成本的產品或服務
而不用在自家花較高成本來生產同樣的產品
但這次疫情過後,全球的競爭關係正在加強、
而並非像以往這樣轉由合作,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會覺得,這個世界好複雜,城市套路多,我想回農村,對吧?
阿水幫各位下幾個簡單的結論:
1. 各位正身處全世界近代以來最大的全球變化,
亂世出英雄,這是一個沒有火藥的戰爭,帶來的會是摧毀某些你習以為常的事
但也同時會創造出一波新的財富受益者。
2. 去全球化並不是因為疫情,早在去年中美貿易戰就已經是如此
疫情只是最後一根稻草,而一些原本依靠便宜人力的企業,
是否做好準備?如果沒有,多出來的生產成本會不會轉為企業的虧損?
3. 去全球化造成窮國翻身難,因為原本能靠大量輸出勞力密集的產業
(窮國什麼沒有,人力最便宜),在富國不再大量買單時,這些窮國要靠什麼來賺外匯?
容易讓窮者越窮,富者卻不一定越富。
4. AI、機器人產業將會是下一波原本受人力成本影響最大的國家的重點研究計劃
許多產業的外移,並非是土地成本而已,很大是受限於人力成本問題
而機器人、AI,都將能有限度的解決這個問題
原本在國外要100人完成的事,花費5000美金
但移到國內,50個AI,50個人力,創造了50個工作機會,
但也因為有50個不用吃飯、不用幫助他繳納社保的人力成本的機器人,
或許花費只需4000美金
5.美金的難題,目前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
將會再變成再一次的美元危機,而這個美元危機並不是現在才有人說
早在2018年全球最大對沖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始人Ray Dalio就預言過
兩年後美國政府若還是為了填補膨漲的赤字大量印鈔,美金將大幅下挫
美金在這幾日反彈,但是這個問題並不是看一個月或是兩個月
不要陷入見樹不見林的錯覺
而我們身為一般人,了解這些要幹嘛?
我自己的做法是,我個人不認為美國會放任美金再出現一次美元危機
但現在看來,就算有方法,也會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方法
經濟學從來都是一個翹翹板,你往一端施加壓力,另一端一定會受影響
所以我們不能用"絕對不會發生"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
了解這些就是有資產的人,做好資產分配,你現在應該往抗通膨的資產
轉移部份現金去持有,這並不代表你一定會賺錢
但這本身是一種因應的做法
這個做法是買保險,買保險本身就一定要付出成本,而非投資
(注意喔,我這邊講的買保險是一種概念,例如把部份現金轉往不動產或黃金,而不是去買保險單)
我一直不願意去碰觸房價這個問題,但我就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就好
對岸的深圳市房價在最近這一兩個月又飆漲了不少
甚至不少台幣5000萬以上的豪宅,都是被秒殺的
2500萬以下的房子,市場上基本上是有多少收多少
這些資金怎麼來的?
就是因為中國的紓困貸款被發現有一個漏洞可鑽
不少人花一點小錢在市場上買進已經註冊滿一年的企業,
了不起10萬台幣,反正很多註冊之後根本沒營業的企業
(俗稱的買帳號)
入股三個月之後,就能用公司資產抵押,或直接信用借款,
而這些企業再透過可以去申請企業紓困貸款,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人民幣都有可能借的到
原本年化利率是4.75%的借款
借一百萬要一年還4.75萬的利息,但現在各區貸款都有所謂的貼息補助
算下來年利率只剩下1.9%
於是經過有心人的操作,這些錢就流入了房市
只要後續有人繼續搞,房價就會繼續漲
利率低,光房價價差就賺一筆,擺再久也不怕,因為年利率只有1.9%
出租這些房子在深圳並不是難事
我原本也認為這樣玩應該玩不出花樣,實際研究之後,事實就是
真的讓他們搞出了所謂的大量購買企業,集資購屋的情形
城市套路深,別小看中國人的腦袋
台灣目前也在做紓困貸款,會不會有這種情況,
政府又能不能防止,如果不能防止,台灣的房市會如何?
就留給客官自己去想像。
以上我所說的,都受限於我對總經知識的認知
不代表這個世界就真的會像我這麼說
我不愛碰總經的原因,就是因為你得花很多力氣去研究
然後發現自己也只是汪洋中的一條小船
但我認為,我自己該把我懂的這部份寫出來,分享給同樣想了解的朋友
搞不好有人能因此小賺一筆,或者避開虧損
甚至看到新的商機
那雖稱不上功德無量,但也是喜事一樁。
以上分享給各位阿水的朋友囉。
地球石油存量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譚新強:沙特殺人事件以外的另一懸案
近日全球最大的新聞竟然是有關沙特異見記者Jamal Khashoggi在土耳其的懷疑謀殺案。有點意外,因為世界的人很少會那麼關心一條人命,是好事,但確實有點奇怪。這件案本身當然非常離奇和殘忍,恐怖細節毋須在此重複。但相信此案成為國際大新聞的主要原因是與沙特政權、美國中期選舉和石油市場有關。
我一年多前已曾撰文提醒大家,沙特年輕王儲Mohammed bin Salman(下稱MBS)可能比朝鮮的金正恩更危險,不幸現在已經成為事實。MBS是個雙面人,一方面他是個有抱負的人,希望能改變整個沙特未來的發展方向。經濟上,他企圖擺脫單獨倚靠石油經濟的局面,可能意味到氣候變化是真的,所以擔心的不是石油賣光後的日子怎樣過,而是擔心石油未賣完,世界已經加速從石化能源改到用更大比例的再生能源和電動車。
或憂氣候變化淘汰石油
對不起,先讓我稍為離題,重溫一些有關氣候變化的基本知識和最新研究報告。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一半就是頒了給研究氣候變化與經濟關係的先驅,耶魯教授William Nordhaus,攝氏2度的重要全球暖化臨界點(從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起計,到現在已經上升了約0.8度),就是他最早提出的,更包含在1992年的Rio Earth Summit(里約地球高峰會)的會議總結願景中,不過沒有法律約束力。
到了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議》,攝氏2度臨界點更被提升至具法律地位的全球目標,更加上積極爭取更低的攝氏1.5度願景。這協議是經過中國和當時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多年努力才達到的,得來不易,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之後決定退出,非常可惜,而且必將有嚴重後果。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受《巴黎協議》委託做更詳細科學研究,分析1.5度與2度臨界點對地球生態和經濟的分別,最近發表了報告,答案是分別很大。最簡單的分別是珊瑚礁,如果是2度,全球珊瑚就將會全部死光,如只是1.5度,就可能尚有30%左右能活下來。如果是2度,高達20%陸地性質將會改變,例如大草原變沙漠,比1.5度面積多出一半。這改變將導致數億人瀕臨貧窮和食物短缺,尤其在生態環境本已脆弱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如果只暖化1.5度,全球人均GDP將比沒有暖化少8%,如2度,將跌至更嚴重的13%。
要紓緩全球暖化 需徹底改變生活習慣
其實更悲哀的是,如果不改變現在的碳排放趨勢,到2100年,地球暖化將增至3度,所以就算要降至2度,人類都必須作出巨大科技和生活習慣改變,包括轉用再生能源和電動車,以及大幅減少食肉(因牲口,尤其牛隻排放大量甲烷),最好改為全素食。
現在全球電力,約25%來自零碳排放能源,包括水力、核能、風力和太陽能等。汽車技術發展路線對沙特未來前途更為關鍵,因為全球每日耗用8000萬桶石油,其中約60%就是用在陸上交通。近年雖然電動車增長快速,去年銷量衝破100萬,但仍只佔全球汽車總存量的0.2%。
電動車佔全球總存量僅0.2%
如果認真企圖阻止超過1.5度暖化,到本世紀中,幾乎必須所有電力來源都變成零排放,所有汽車變成電動車。其實不止如此,另外亦需要採用很多新穎的負碳排放技術,例如吸收碳排放,然後儲存在地底等。
有人估計,到2023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將會超過1000萬輪,將可以減少每天200萬桶石油的需求。在過去10年的頁岩油革命中,無非就是增加了每天200萬桶供應,油價則已從每桶120美元以上,跌至每桶30美元以下(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所以無論如何,油價長期必定會面對極大壓力,所以MBS才那麼着急把沙特阿美(Saudi Aramco)推上市,更準備成立一個2萬億美元主權基金,但不容易成功。除此之外,沙特亦投資了200億美元在軟銀和屬下的Vision fund(近日軟銀受到牽連),另外更直接投資Tesla,近日再投資另一家中國電動車公司Lucid。
沙特文化改革 獲美支持
除經濟改革之外,文化上MBS也有大動作。他想把沙特變回世俗化一點,減少遜尼原教義的勢力和影響。重開電影院和容許女性開車都是象徵式但重要的改變,這亦是美國支持他的部分原因。當然沙特購買大量美國武器系統和國債,私底下更或有財務上幫助特朗普和女婿庫什納。另一作用是利用沙特來抗衡伊朗在中東的擴張趨勢。
以上的發展都可算是正面的,但問題是MBS年少氣盛,而且仍是一個獨裁者,上台後逮捕和逼走了大量異見分子,當然更曾禁錮和勒索其他多名王子和富商,製造了很多敵人。另外他更介入了也門內戰,殘殺很多平民百姓,遭國際社會譴責。
今次懷疑殺人事件,MBS和沙特付出高昂代價。下周在沙特舉行的Future Investment Initiative(FII)被稱為「Davos in the desert」,但近日很多機構都已經退出,包括Google、Uber、摩根大通、匯豐、CNN、FT等,連IMF總裁拉加德都退出了。未來沙特阿美的上市必然會變得更困難。
到最後由誰來背這個黑鍋很難說,希望最少抓到殺人兇手們。最慘的是,沙特駐土耳其大使聽說已經在沙特被捕,我估計,他也不想自己的辦公室變成屠房!特朗普當然仍不想放棄與沙特的密切關係,不過這已成為民主黨在中期選舉的另一個攻擊目標。MBS本人在國內的地位也可能受到動搖。
殺人事件或動搖王儲地位
這宗兇案已非常離奇,但我覺得另外有一宗「懸案」更撲朔迷離。下月美國將重新制裁伊朗,每日出口石油應下降50萬至100萬桶,加上之前委內瑞拉經濟崩潰,產能又減了數十萬桶,再加上最近佛羅里達州的「邁克爾」風災,美國產能都暫時受影響。現在美國亦有不少政客呼籲制裁沙特,那麼油價不是應該挾更高嗎?但過去兩天,WTI反而回調至70美元以下,的確很奇怪。這個可能是短期現象,遲些或再升上80甚至100美元。
但為甚麼現在不升呢?最簡單的解釋是美國石油庫存上升,但我認為說服力不夠。我認為可能有另外3個原因:
(1)特朗普已經多次投訴油組操控挾高油價,他開口要求沙特增產,降低油價。但沙特的後備產能應就只有約150萬桶,仍不夠。
(2)聯儲局仍然在加息,昨天的會議紀錄顯示,聯儲局態度仍較鷹派,正考慮繼續加息至restrictive(嚴緊)區域,即被認為中立的3厘以上,會否是4厘或更高?所以美匯指數DXY就升到95.7水平,而人民幣兌美元就跌至近6.95水平。暫時大部分石油仍然以美元交易,所以油價就面對壓力。將來如果多些石油用人民幣交易,那麼情况就不一樣。
(3)我最擔心油價上不了的原因是美國和中國,以至全球的經濟前景不好,所以其實高估了明年需求的預期。本來預期明年需求增加150至200萬桶,會否現在只有100萬?
聯儲局偏鷹推升美元 油價受壓
當然還有一個較樂觀的解釋,就是明年電動車的銷量比想像中好,所以石油的需求增長沒有原來預期那麼大。如果這個是事實,這就是阻慢氣候變化的天大喜訊!
(中環資產持有JP Morgan的財務權益)
地球石油存量 在 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都在哪?這五個國家囊括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這五個國家囊括了全世界一半的 石油 儲量|四處 ... 地球 上的 石油 資源分佈並不均勻, 輕質油主要分佈在東半球, 重油則主要分佈在西半球, 其中中東地區 ... ... <看更多>
地球石油存量 在 [討論] 石油根本就是用不完? - 看板car 的推薦與評價
小時候上課時課本都說某某多少年,石油就會用完?沒想到現在石油越挖越多,當初根本
就是在騙人?到底是那個專家說石油會用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1.228.23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r/M.1676713249.A.62C.html
※ 編輯: ab15963qw (36.231.233.165 臺灣), 02/18/2023 18:11:40
※ 編輯: ab15963qw (36.231.233.165 臺灣), 02/18/2023 18:15:5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