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以為:「大陸是「土地國有制」香港是「土地私有制,所以稱之為(一國二制)。」
這其實不正確,簡單說明一下。香港從1843年以來99.99%的土地都是leasehold ownership,而非freehold ownership。
這跟英美法系非常複雜的土地法規和權利安排有關,解釋起來很麻煩,我相信多數台灣律師根本連一點概念也沒有。
簡單說,所有土地都是英國女皇的,平民百姓是以75年或99年(也有少數長達999年)的時間長度向英國女皇承租,英女皇保留reversion rights。此權利在英美法上叫leasehold ownership,它近似中華民國法下的土地所有權,但又不是;有點像地上權,但也不盡然是。
那英美法中leasehold estate有三種:periodic tenancy, tenancy at will, and tenancy at sufferance. 港英政府時期的香港土地如上述多基於periodic tenancy去走。
概念上肯定不是中華民國不動產的「租賃」概念,因為leasehold estate是可以登記抵押申請貸款的,在中華民國體系下,拿個承租契約是申請不到貸款的更甭提抵押登記。
leasehold estate是由更早的chattel real演變而來。
言歸正傳,從最粗淺的層面來看,1997年回歸中國之後,名義土地所有者從英女皇改為中國政府,委託由香港特區政府管理(依據香港特區基本法第七條)。但是民間本身的土地買賣轉讓繼承等等都依然50年內不變,繼續走過去英國法的方式。但從嚴格意義的法律角度看,港英時期跟的土地制度與現在中國的土地制度其實本身差異就不大 -- 名義所有權人都是政府(或皇室或貴族),平民百姓取得一定時期且可付費延期的使用、收益、轉讓權能。
而這塊法律技術操作,平民百姓不懂很正常也不太重要就是了。
地上權繼承登記 在 陳清龍(Jacky Ch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此次梅姬颱風造成農作物損害,農損補助請於10日內(9/28-10/11)向區公所、農業局提出申請,假日公所照常受理,逾期則不予受理。
-
提醒您:
一、農民申請災害救助應檢附相關文件如下:
(1) 國民身分證及存款簿影本。
(2) 申請人為土地所有權人者,應檢附土地所有權狀。
(3) 申請人非為土地所有權人者,應檢附委託經營契約書或租賃契約書或土地使用同意書。
(4) 基層公所認有必要時,得指定申請人檢附其他文件。
二、為何檢附相關文件為土地登記謄本?
(1)所有權狀無法得知土地全部所有權人持有之範圍使用地類別及使用分區等資料。
(2)目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災害救助系統有關農民耕作土地與內政部地政管理系統資料抅稽核對,因土地異動頻繁,錯誤率非常高,公所人員還要逐一核對修改每位農民資料,所費時間非常久,造成救助時間拖延,為及早完成審查讓農民及早領到救助金,才請農民提供土地登記謄本。
(3)為達快速審核時效,農業局建請農糧暑盡快修改農產業現金救助系統與地政資訊系統抅稽錯誤率降低,屆時農民即可免再檢附土地登記簿謄本。
三、承租人可否申請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
應檢附委託經營契約書或租賃契約書或土地使用同意書即可申請。
四、原住民保留地可否申請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
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第15條規定「原住民取得原住民保留地之耕作權、地上權、承租權或無償使用權,除繼承或贈與於得為繼承之原住民、原受配戶內之原住民或三親等內之原住民外,不得轉讓或出租。」
地上權繼承登記 在 原住民族委員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臺東縣東河鄉公所訂於104年9月19日(星期六)假該鄉東河國小辦理權利回復頒證典禮活動,以彰顯原住民族土地正義,還地於民施政理念,並期族人珍惜得來不易之土地權益,活動共頒發他項權利證明書計64筆(含耕作權、農育權及地上權)。該鄉亦將持續執行原住民保留地權利回復工作,辦理原住民保留地他項權利設定登記及所有權移轉登記,以落實土地權利回復。
原住民保留地總面積約有26萬餘公頃,依據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第37條授權訂定之「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輔導原住民開發並取得他項權利後,繼續自行經營或自用滿5年者,無償取得土地所有權;為了保障原住民生計及維護其使用原住民族土地之權益,原住民族委員會訂有「原住民族土地規劃與管理經營細部實施計畫」,補助並督導各縣鄉辦理原住民保留地權利回復相關工作。因土地年代久遠且涉及土地繼承、家族糾紛、面積超額等因素,致縣鄉人員於程序中遭遇困難,故計畫執行需時程及心力辦理,才能完成原住民保留地的權利回復。
原住民族委員會受邀參加該典禮,並由處長杜張梅莊代表原住民族委員會頒發他項權利證明書予族人,杜張處長頒證時並特別代林主任委員江義轉達,對於世代居住於原住民保留地上的族人,土地是祖先所留下來安身立命的所在,希望族人好好珍惜及愛護,也希望能守住這得來不易的土地,把土地能延續傳承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