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法學雜誌第314期 📌自營作業者之勞動保護與「準勞工」立法之分析/邱羽凡(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
數位平台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勞動關係之變化,面對我國以勞工/非勞工的二分法來處理工作保護的方式,過去幾年經歷了對平台工作者之勞動關係為僱傭或承攬等關係的辯論後,有轉向借鑑「準勞工」此保障路徑之討論。邱羽凡老師介紹德國法自1926年勞動法院法第5條即納入準勞工於勞動保護制度,然亦發現準勞工身分認定之難度並不亞於勞工。復為避免事業單位在降低人事本之誘因下,大量排除工作者於勞動法的保護範圍之外,讓勞工之身分取得反而形成例外,令這類工作者落入「去權利化」的危機之中,提醒立法者必須慎重立法,以保障此類勞工之權益。
✏關鍵詞:自營作業者、準勞工、經濟上從屬性、數位平台經濟、德國民法第611a條
✏摘要:
數位平台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勞動關係之變化,面對我國以勞工/非勞工的二分法來處理工作保護的方式,過去幾年經歷了對平台工作者之勞動關係為僱傭或承攬等關係的辯論後,有轉向借鑑「準勞工」此保障路徑之討論。本文介紹德國法自1926年勞動法院法第5條即納入準勞工於勞動保護,然亦發現準勞工身分認定之難度並不亞於勞工。復為避免事業單位在降低人事本之誘因下,大量排除工作者於勞動法的保護範圍之外,讓勞工之身分取得反而形成例外,令這類工作者落入「去權利化」的危機之中,立法上不可不慎。
✏試讀
🟧德國法上準勞工之概念與規範
德國法上關於準勞工之用語,Erich Melsbach早於其1923年之著作《德國勞動法》一書中已提出,不過在此之前關於工廠外的工作者、包含家內勞動等的討論,已經觸及準勞工的勞動保護問題。Melsbach主張勞動法上之保護至少應部分地適用於「不論在『廠場中』或是『在家中』或既非在該處亦非在此處提供勞務之人,即那些非屬勞工、但是在與勞工相類似的經濟條件下提供勞務者:準勞工。」Melsbach在此提出以「準勞工」來命名該類工作者的建議,但同時認為不應拘泥工作地點的所在,亦即工作場所(Ort)並非決定準勞工身分的要件,而應以「經濟上從屬性」列為準勞工身分的唯一成立要件。Melsbach提出準勞工的概念後,隨後被學者Hueck與Nipperdey所採納,並於1928年於所著《勞動法教科書》中提出「家內勞動者與其他準勞工」的章節,可知德國法對於準勞工的討論與研究由來已久。
🟧準勞工定義與經濟上從屬性之分析
準勞工之出現雖繫於經濟上從屬性(經濟上依賴性)的保護,其理由已如上述,但德國法上並無一致之準勞工定義,而是於準勞工所適用之各該法規中為分別為定義,主要包含勞動法院法(Arbeitsgerichtsgesetz, ArbGG)、聯邦休假法(Bundesurlaubsgesetz, BUrlG)、團體協約法 (Tarifvertragsgesetz, TVG)、勞動保護法(Arbeitsschutzgesetz, ArbSchG)、照護時間法(Pflegezeitgesetz)、一般平等待遇法(Allgemeines Gleichbehandlungsgesetz, AGG) 與聯邦個人資料保護法。然上述德國法多數規範均延續勞動法院法第5條第1項中段之規範,即「以及基於其經濟上之依賴性而視為準勞工之人亦為適用本法之勞工」,以「經濟上依賴性」為準勞工之特徵,惟獨於德國團體協約法第12a條第1項第1款中使用「經濟上從屬性」:「具有經濟上從屬性且與可相互比較之勞工相比具有社會保護必要性者(準勞工)(以下略)。」雖有此用語之差別,然意義並無不同,因經濟上依賴性即是指工作者在經濟上從屬於受領勞務之人。
🗒全文請見:自營作業者之勞動保護與「準勞工」立法之分析/邱羽凡(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月旦法學雜誌第314期
📕本期目錄:http://www.angle.com.tw/magazine/m_single.asp?BKID=2777
📢訂閱 #月旦雜誌,最新優惠:http://qr.angle.tw/gyj
📢#月旦知識庫 最新購點優惠:http://qr.angle.tw/dzl
📚#元照新書:http://qr.angle.tw/pp8
團體協約法立法理由 在 惇安法律事務所 Lexcel Partner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法律一分鐘】禁止搭便車條款vs間距條款
作者:賴立人律師
勞動法上禁止搭便車條款規定於團體協約法第13條規定,亦即「團體協約得約定,受該團體協約拘束之雇主,非有正當理由,不得對所屬非該團體協約關係人之勞工,就該團體協約所約定之勞動條件,進行調整」。也就是如果工會與雇主已於團體協約約定較優之勞動條件,雇主不得給予未加入工會之勞工相同的勞動條件,用意在於提高勞工加入工會之誘因。
間距條款則為德國法上之概念,亦即工會與僱主約定,如雇主違反禁搭便車條款而給予第三人相同給付時,該團體協約關係人得額外自動取得該項給付,以確保工會成員與非工會成員間存有間距。此條款之有效性,學說尚有不同見解,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6年勞訴字第224號民事判決則認為立法者顯係於團體協約法第13條規定,以明示其一、排除其他之方式否定間距條款在我國法之適用。
(本文之內容不代表本所之立場或法律意見)
團體協約法立法理由 在 惇安法律事務所 Lexcel Partner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法律一分鐘】禁止搭便車條款vs間距條款
作者:賴立人律師
勞動法上禁止搭便車條款規定於團體協約法第13條規定,亦即「團體協約得約定,受該團體協約拘束之雇主,非有正當理由,不得對所屬非該團體協約關係人之勞工,就該團體協約所約定之勞動條件,進行調整」。也就是如果工會與雇主已於團體協約約定較優之勞動條件,雇主不得給予未加入工會之勞工相同的勞動條件,用意在於提高勞工加入工會之誘因。
間距條款則為德國法上之概念,亦即工會與僱主約定,如雇主違反禁搭便車條款而給予第三人相同給付時,該團體協約關係人得額外自動取得該項給付,以確保工會成員與非工會成員間存有間距。此條款之有效性,學說尚有不同見解,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6年勞訴字第224號民事判決則認為立法者顯係於團體協約法第13條規定,以明示其一、排除其他之方式否定間距條款在我國法之適用。
(本文之內容不代表本所之立場或法律意見)
團體協約法立法理由 在 團體協約法(新修正尚未施行)條文對照表 的相關結果
第一條為規範團體協約之協商程序及其效. 力,穩定勞動關係,促進勞資和諧,特制定. 本法。 一、本條新增。 二、本法之立法目的。 第二條本法所稱團體協約, ... ... <看更多>
團體協約法立法理由 在 團體協約法 - Workforce勞動力量 的相關結果
立法理由. 民國97 年01 月09 日一、本條新增。 二、團體協約為工會與雇主或雇主團體合意簽訂之契約,誠實信用原則應為最高指導原則之一;另參酌美、日、韓 ... ... <看更多>
團體協約法立法理由 在 團體協約法 - 全國法規資料庫 的相關結果
本法所稱團體協約,指雇主或有法人資格之雇主團體,與依工會法成立之工會,以約定勞動關係及相關事項為目的所簽訂之書面契約。 第3 條. 團體協約違反法律強制或禁止之規定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