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者眼中所趨之若鶩的張愛玲故居跟內山書店》
臺灣文學圈中的一些文化人說,來到摩登的上海,左翼的上海,必逛內山書店、常德公寓,遊走思南公館、新天地,造訪新文藝指標衡山橫集。十里洋場,一地繁花,若還有夢沒做完,就再聽一晚老爵士。
以上談的種種,除了內山書店,皆曾一一踏足。
內山書店的現址是中國工商銀行山陰路分行,談這內山書店之所以成名,是因為魯迅離開香港移居上海時,曾住於北四川路底,當時已經常往來內山書店,至書店搬遷到施高塔路,魯迅基本每天下午二三點到內山書店一次,後來更將自己的書稿轉交內山代轉出版。
因為魯迅的關係,本來已經經營得不錯的內山書店一度成為當時上海進步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瞭解世界文化潮流的窗口之一,也成為了左翼文學傳播的陣地。
後書店結業,因內山書店與魯迅的特殊關係,四川北路2048號的舊址後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且安放了白色大理石的紀念碑。現為中國工商銀行山陰路分行。除非是魯迅的忠堅書迷,不然其實也無必要為了一塊紀念碑特跑一趟。
再來談談常德公寓,此乃張愛玲在上海曾經居住過六年的故居,當中的《傾城之戀》、《金鎖記》等著名作品,皆在此期間發表。
在《公寓生活記趣》一文中,張愛玲如是描繪她的公寓生活:「我喜歡聽市聲。比我較有詩意的人在枕上聽松濤,聽海嘯,我是非得聽見電車響才睡得著覺的。……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作家陳丹燕在《上海的風花雪月》一書中就這麼形容過常德公寓「被刷成了女人定妝粉的那種肉色,豎立在上海鬧市中的不藍的晴天下面」。
常德公寓現為私宅,外人不得進出,更別說要到5樓65室一窺張愛玲昔日生活的痕跡。若非剛好經過,也不推薦特地到此一遊。
身在魔都,名人故居比比皆是,與其說是一窺昔日名作家的創作環境,不如說是滿足我對老上海的好奇心,渴望從各式各樣的故居中,補腦老上海人的生活和味道。
#圖為常德公寓樓下的「讀書是我的生活方式」書店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