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懷疑我家的基因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否則我和弟弟怎麼會一輩子像不要命似的,囚游書海,永不疲累。
弟弟小我兩歲,和大學畢業先讀研究所的我同一年考上國考。工作幾年之後,突然跑到政大唸東亞所,唸完碩士還不夠,竟繼續攻讀博士。而且自己唸也不夠,年年博士班招生時,都幫我拿招生簡章,慫恿我回政大唸博士。
腦波弱的我,堅持了幾年,受不了遊說,決定去唸博士。於是姐弟倆,加上也是政大外交研究所畢業的外子,成了老師口中的政大國際事務學院「一門忠烈」。
弟弟的博士論文跳脫一般國際關係與政治的範疇,以「世界遺產」為研究主題,是台灣第一本以「世界遺產」為題的博士論文。據說當年論文口試時,某位大老級的校外委員一坐下就說:「我覺得論文寫得很好,你們覺得呢?」想當然耳,學位口試高分通過。
拿到博士學位後,弟弟也投入世界遺產實地研究與保存工作,走遍各地,深入文獻,蒐集了一肚子的故事。
2020疫情蔓延,一整年無法踏出國門,他也沒閒著。十月份看我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寫了一本書,竟說他也來寫一本好了。
於是,就有了這本原定要在2021台北國際書展推出的《方圓之間——一本書帶你讀懂世界遺產》。
「鐘樓怪人是古蹟保存先驅?」
「《人間四月天》的林徽因和世界遺產有什麼關係?」
想知道答案嗎? 來讀讀我這位怪咖弟弟的《方圓之間》吧!
#方圓之間
#一本書帶你讀懂世界遺產
#李俊融
#東美文化
國際關係 博士班 在 護台胖犬 劉仕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網路上許多跟人生有關的故事,除了許榮哲分享一個台大電機博士班的故事之外,另一個是南一中今年沒有人上台大醫科。
也許是因為一樣是南一中畢業,我蠻能理解為何「南一中沒有考上台大醫科」這件事為何成為討論話題。
原因很簡單,台南人有一個希望自己小孩唸醫科的傳統。台南一中號稱南部第一學府(最大競爭者是雄中),在我唸書的時代,第一類組只有四班,其餘十幾班都是二類跟三類。想當然爾,每年考上台大醫科的數字,當然是校方重要指標。
不過,我是一個不喜歡學歷論的人。
我也認為,要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知道自己的志向,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真的要我說,我認為「培養接受失敗的能力」、「積極思辨」比亮眼的學歷更重要。
一個人的學歷,有時候除了自己努力之外,更關鍵的是家裡的資源。這包括從小父母能否幫你請家教、課外學習、寒暑假國外遊學、出國唸書的昂貴學費等等。
你能出國唸書,別人無法出國唸書,有時候不是你比別人優秀,而是別人忙著打工支撐家計、畢業後必須馬上投入職場工作,而你卻能悠閒準備GRE考試、進入人人稱羨的Ivy League 。
我在 #紙飛機計劃 去校園演講時,很常被問到:你是台大政治系國際關係組畢業,請問你大學時如何就知道未來要邁向外交官一路?
我的回答都是:大學時我哪知道要考外交特考啊!當時每天忙著打工、打棒球、打BBS ,生活晝夜不分,我哪知道未來要幹嘛?
一直到28歲考上外交官,我又怎麼知道38歲我會參選?而39歲那年,我會辭掉這份外交官公務員工作?可是我換跑道並不順利啊!我選舉失利,之後工作也不算順利,但我從未後悔過。
其實我想講的是,不要想說人生可以一帆風順,也不要接受世俗的價值認定。
你真正適合走的路,得問問你心裡。其他人的眼光,真的沒麽重要。
接受失敗,學著站起來,努力思考,不要從眾,不要害怕跟別人不同。這些,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是我給學弟妹的一些話。希望你們在畢業十年後,可以再試著想想。
國際關係 博士班 在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Insight Po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EP5: 美中對抗怎麼看?台灣要發達了嗎?
#洞見Podcast, #洞見國際重磅消息
第5集的節目,邀請到一位特別來賓來跟我們一起聊聊,美中日益緊張的關係,接連發生一連串撤館、軍演、演講相罵本的事件,接下來將何去何從呢?台灣又應該如何看待這個演變。
來賓介紹:林伯雍,紐約州立大學Albany分校,政治學博士班,過去曾在洞見「亞太戰國策專欄」發表國家安全、戰略,亞太國際關係相關的分析。
節目重點與時間段
05:00- 美中互撤領事館,做做樣子還是認真開幹?
15:55- 將中共比作科學怪人,龐培歐演講劍指中共?
30:15- 首度表態,美國反對中國南中國海主張,可能邀請台灣參加環太平洋軍演
41:20- 美中全面對幹,台灣身處美中角力中,何去何從?
喜歡本集podcast的朋友,除了訂閱podcast之外,請也不要忘記like洞見粉絲團:
洞見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insightpost
透過不同平台訂閱Podcast:
📻SoundOn: https://bit.ly/2ORxyjU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2Zfw74B
📻Spotify: https://spoti.fi/30Vp68V
#美中對抗、#領事館、#環太平洋軍演、#龐培歐
國際關係 博士班 在 美國政治所博班。申請作戰中心- 美國國際關係五大名校碩士 ... 的推薦與評價
美國國際關係五大名校碩士班聯合說明會: 12月10日(5:30-8:30pm) --台北市圖參與的學校包括: 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頓大學(Woodrow Wilson ... ... <看更多>
國際關係 博士班 在 國際關係「進攻性現實主義」大師John Mearsheimer的台灣觀 ... 的推薦與評價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美國台灣觀測站》創辦人陳方隅 博士 長期 ... 【2047大師班.002 預告】陳方隅 博士 : 國際關係 「進攻性現實主義」大師John ... ... <看更多>
國際關係 博士班 在 [新聞] 救高教人才斷層危機!中研院9月起提高博- 看板AfterPhD 的推薦與評價
救高教人才斷層危機!中研院9月起提高博士生獎助金至4到5萬
2023-08-23 13:50
聯合報/ 記者葉冠妤/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學生讀博士班意願低落,原因之一為獎補助金偏低。為此,教育部擬推動最高7萬元
的博士獎學金,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昨也透過信件宣布,盼帶動國內整體博士班就讀意願、
避免高教人才斷層危機,自今9月起由中研院支薪的博士班學生,平均獎助金預期可提升
至4萬至5萬元。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今年3月受邀到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曾建議調高高教研究人員待
遇,並增加博士生獎助金。行政院已於年6月宣布大學教授學術研究加給、中研院研究人
員專業加給提高15%,教育部、國科會也已研擬提高博士生獎助金。
廖俊智昨也對中研院人員發公開信,宣布中研院與大學合作博士班學位學程獎助金提升方
案。廖俊智指出,國際間科研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綜觀歐美與鄰近亞洲各國科研機構,提
供高額且穩定的博士生獎助金已是主流政策,中研院作為國家級研究機構,有責任領銜突
破現狀,提升學生就讀博士班的意願,避免高教人才斷層危機,因此9月起將提高博士生
獎助金。
公開信提及,根據統計,台灣博士班研究生獎助金差異甚大,平均每月低於3萬元,僅有
少數特例可獲得較高金額,而中研院博士生支領的獎助金也依學程及各別團隊而有不同,
每月平均約3萬4000元。
廖俊智說,目前規畫除了現有獎助外,博一、博二學生每月額外補助6000元,通過資格考
的博三到博五學生,每月則額外補助1萬6000元為原則;預期可使博士生平均獎助金提升
至4萬元(博一、二)及5萬元(博三至五)。
廖俊智說,新措施將適用中研院支薪的博士班學生,方案將由中研院籌措經費支應,由於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博士班就讀樣態,與數理科學組、生命科學組不盡相同,目前也正與該
學組所長、主任討論,將進一步提出適合方案。
廖俊智表示,此方案連同教育部及國科會的相關計畫,希望能帶動國內整體博士班就讀意
願,吸引更多優秀有志青年投入高等研究,產出更傑出的成果,吸引更多博士生,形成正
向循環。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7388913?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教部博士生獎學金月領7萬 估明年上路首波補助1200名
2023-08-23 15:26
聯合報/ 記者許維寧/台北即時報導
教育部今年六月提出「博士生獎學金」草案,分為產學合作型和學術發展型獎學金,並採
「擇強汰弱」機制,獎學金由政府、大學、企業三方出資,最多者至博三可月領七萬元。
教育部表示,預計自明年上路,首年補助1200名。
中央研究院長廖俊智三月於立法院報告,報告指出,高教及科研人才薪資偏低,導致投入
博士班者漸少,高教人才恐面臨斷層危機。中研院今天也宣布,九月起提升中研院支薪的
博士班學生獎助金,其中通過資格考的博三至博五學生,每月最多可領五萬元。
教育部也研擬「博士生獎學金」,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日前表示,現行大學多給予博士
生一個月2至3萬獎助學金,相較碩士畢業後進入科技業即可年薪百萬,導致學生近年投入
博班的意願低,因此希望和學校、產業合作祭出獎勵,鼓勵學生往博士學位深造。
根據教育部規畫,產學合作型獎學金博班一至三年級分別可給予每月6萬、6.5萬、7萬元
,學術發展型博班一至三年級則分別給予每月3萬、3.5萬、4萬元,受惠人數比例依年級
下降。產學合作型獎勵為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領域;學術發展型則為非STEM領域
,但同樣由政府協助加碼,依擇強汰弱機制精準投放,給予真正需要的學生。
教育部今天指出,透過定額補助和加碼補助措施,結合產學資源共同挹注博士生獎學金,
盼以此提升就讀意願,預計明年、113年起上路,首年補助1200名,114年補助2400名,
115年起補助3600名,116年起維持補助3600名,搭費其他政府資源挹注,應能強化培育博
士生機制。
國科會每年也補助三百名博士生2至3萬元不等,但教育部表示,不可能重複補助,屆時將
和國科會方案區隔或整合。
但教育部「博士生獎學金」產學合作型和學術發展型獎學兩者金額相差近一半,學界也呼
籲,人文社會領域也是社會的根本,產業不應偏廢,學術發展型政府給予的支持應和產學
合作型一致。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7389242?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176.190.7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fterPhD/M.1692787314.A.43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