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像》顯社會微型紀錄片影展 徵件播映場
#入選影片介紹
#免費播映
#自由入場坐滿為止
日期 2020 7/31(五)8/7(五)/ 14:00播映/免費入場/25個座位
---------------
《宿譜》導演|陳詩芸
宿譜,意指南管演奏的最後一首。
音樂廳裡,響起南管的樂曲,是南管四大譜之一的《四時景》,張栢仲背負著傳承南管的使命,卻又不得不面對自己逐漸衰老的事實。面對自己的衰老與南管傳承的困境,走過四季更迭,只有南管聲持續陪伴著自己。
---------------
《呼麥雜記》導演|吳宣佑
呼麥(Khoomei)是來自中亞游牧文化的一種喉音歌唱技巧,屬於泛音系統。而黃煜程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在網路上看到相關表演影片震撼不已,於是獨自一人前往內蒙古三次拜師學藝,前後加起來有一年多的時間。他從一開始的好奇到學習其內涵與精神後有了一番體悟,決定回臺推廣呼麥文化讓更多人認識。在推廣教育與分享過程中他受到了不同的挫折與考驗,也令他重新思考呼麥對於他的意義。
---------------
《樂之送行者》導演|唐賢賓
一個音樂表演者的故事。在台灣,國樂圈的未來發展日益減少,可仍然有人繼續堅持音樂表演的路,也有人放棄,不論是什麼樣的選擇,都同樣得為生活而努力。「接場」幾乎是國樂大學生最常做的打工之一,有的人甚至後來轉為職業。影片透過音樂表演者-陳昀廷的經歷,顯示國樂出路的迷茫。
---------------
《關於林嫣》導演|島紀
自我探索是一個原本以為的自己和真正的自己對抗的過程。那些發現好像不是這樣的時刻,就是我們感覺到好像真正的自己並不是眼前見的這個自己,這個過程極為細小抽象,不適感很快就帶我們偏移準心,回到事物的表層上,矛盾拉扯、焦慮、憤怒或悲傷,再回到討厭自己的惡性循環。
我們能做的僅有誠實,如果憤怒,就生氣,如果想保留,就忍著,如果無法不做,那就起身而行,如果悲傷,就躲藏療傷,如果快樂,就分享給人。這是我們唯一要做的,跟著更多願意一起的人們,慢慢發生改變。路很長,我們都在路上。
---------------
《雨停出來走走 After the rain》導演|翁佳如、侯秉緯、周子彤
「獻給欲言又止的你。」創作型歌手蘇文劭準備推出他人生第一張專輯,並會以繪本的形式出售,在這冒險的舉動裡,現實跟夢想之間的拉扯,他能否撐過這場大雨,並獲得雨過天晴的勇氣。
---------------
《尋找湯姆生》導演|沈君帆、梁建裕
1871年4月2日,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抵達台灣,從打狗港(現今高雄)上岸,北上至台灣府(現今台南),開始往東旅行,深入至甲仙、六龜等內山地區。這一趟16天的旅程,不只有精彩的遊記,更留下53張珍貴的影像。
130年後,一位甲仙小書店的老闆,游永福,追尋著湯姆生的足跡,將他所到過的每一個地方,做近乎偵探式的踏查,比對出每張照片的拍攝地點,考據出許多動人的故事。這一份歷時18年的研究,終於在2019年10月集結成冊,出版了《尋找湯姆生:1871台灣文化遺產大發現》,是當今台灣最詳盡的湯姆生研究。
---------------
《一萬次牽手》導演|沈君帆、梁建裕
一個自閉兒降臨,家從此雞犬不寧,有些父母選擇逃避,有些父母勇敢承受這個甜蜜的負擔。
蔡昭偉在蔡傑確診為自閉症後,毅然辭去工作,成為全職爸爸。帶著蔡傑從小運動,讓他成為直排輪和獨輪車高手;小六之後讓蔡傑學習網球,苦練了五年,代表台灣在特殊奧運出賽,勇奪金牌。十多年下來,蔡昭偉付出無盡的愛,讓蔡傑的自閉症從重度進步到中度,在學校也有好人緣,就像「從外星人變成地球人」,蔡傑已經能與人和平相處。
---------------
《再見孩子》導演|徐靖倫
在社會中有一群人,他們和至親相隔最遙遠的距離,一位母親吳媽媽,找尋40年前,因為不得已的苦衷而分別的女兒,另一位主角小敏,偶然知道自己的身世,悵然若失,開始尋找自己是誰。這一個意外的轉彎,讓他們人生重新開機,回朔那段消失的過去。
---------------
《缺一不可》導演|廖潔雯、曾錦山
紀錄片《缺一不可》—記錄8.31香港島衝突及中秋節聲援還押示威者活動
修訂《逃犯條例》引起的社會運動已持續超過100天,這一百天內,被捕人數過千,多人輕生,甚至有傳言指有人失蹤。衝突現場,示威者努力避免讓同伴落單。衝突過後,他們更惦記著被捕同伴,於中秋佳節到荔枝角收押所外大聲歌唱,希望讓鐵窗內的同伴知道大家仍然不離不棄。
---------------
《謝謝收看》導演|李建成
「中森戲院」於1968年開始營業,當年戲院彼此間很競爭,中森戲院仍在眾多戲院中經營出自己的特色,不過2000年後,舊城區沒落,不敵時代的變化而關閉,老戲院呈停業、閒置狀態,隨著舊城區開始復甦,戲院也陸續轉手,不過大部分都不是呈現電影院的風華,而中森戲院在2016年售給建設公司,二台古董的放映機被搶救出來的過程,替他們找到更適合的地方保存延續他們的精神,我沒有能力保留下老戲院,只有透過影像紀錄跟2018年的中森戲院說再見,拆除完畢後,準備作為新住宅建案用地。
---------------
《一影像》顯社會微型紀錄片影展 徵件播映場
日期:2020/7/31(五)、8/7(五),免費入場。
地點: 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72巷6號B1)
☆其他場次及線上購票連結:https://bit.ly/2DiSDkD
主辦單位 #一影像 、 #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合作單位 #滾動力rollor 、#小水牛咖啡店
器材贊助 #SonyTaiwan
「國樂系出路」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國樂系出路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國樂系出路 在 梁茜雯 Jenny Chien-Wen Li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國樂系出路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國樂系出路 在 [閒聊] 學音樂是不是史上CP值最低的專業????? 的評價
- 關於國樂系出路 在 讀音樂系的出路及有關音樂系的一些疑問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國樂系出路 在 音樂系畢業後有什麽出路?畢業後能做的13種工作【聽説你想讀 ... 的評價
- 關於國樂系出路 在 [心情] 學音樂的出路好渺茫chinting17 PTT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國樂系出路 在 音樂系出路真的很窄嗎 - 心情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國樂系出路 在 Re: [問卦] 窮人學什麼樂器可以翻身? - 八卦|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國樂系出路 在 臺灣師大校友國樂團- 首頁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國樂系出路 在 [心情] 學音樂的出路好渺茫| WomenTalk 看板| PTT 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國樂系出路 在 Re: [問卦] 音樂班畢業的在當超商店員? 的評價
- 關於國樂系出路 在 Re: [新聞] 餓不死吃不飽音樂高材生紛轉行...轉自PTT-Gossiping板 的評價
國樂系出路 在 梁茜雯 Jenny Chien-Wen Li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人才
遍地開花
加油啊!
[一些心裡話]
非常感謝新絲路雙月刊溫暖的專訪,幫我把關於求學、比賽以及台灣青年指揮發展的想法做了一次簡單的梳理。
礙於印刷限制,實體出刊內容略有刪修。在這裡我貼上專訪的全文,或許更能貼近我心中的話,誠摯跟大家分享。
*******
我所擁有最大的優勢,就是知道自己「沒什麼天份」
布加勒斯特國際指揮大賽首獎指揮——張宇安
訪問/郭士榛
整理修訂/盧家珍
臺灣首位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國際指揮大賽首獎得主張宇安,近年活躍於歐洲樂壇,年底亦將應TCO之邀,返國指揮專場音樂會《旅人III─榮耀》,揮灑他對於當代國樂團的聲音想像。本刊特別越洋專訪現居德國柏林的張宇安,暢談他的學習歷程及經驗見解。
由業餘社團到指揮研究所的奇特歷程
張宇安的學習歷程十分特別。他自小在澎湖長大,也沒有接觸過任何音樂科班體系,踏入音樂的世界是在就讀馬公高中時加入國樂社自學笛子時開始的,然而一學便是深愛,高中三年幾乎以社團為家,自主學習的經驗也對他其後的音樂態度影響深遠。考取師大音樂系後,除了領導師大國樂社以外,張宇安也組建自己的交響樂團和絲竹樂團,主動創造磨練技藝的機會跟舞臺。
剛進師大音樂系時,張宇安的樂理、和聲、音樂基礎訓練的成績分組全都是最初級班,他很快就發現自己是天份最不足的那一個!「當同學們都去上高級和聲學時,我都戲稱自己在補修低級和聲學。」然而他知道勤能補拙才是唯一出路,畢業即以應屆榜首考取師大研究所指揮組,向指揮之路跨出了第一步。張宇安表示:「支撐我的最大資產,並不是高超炫目的技術,而是那股最貼近初衷的強烈熱情。也只有這股熱情,才能賦予音樂感動自己而後感動他人的力量。」
婉謝美國名校邀請,執意重考柏林指揮班
張宇安在研究所期間大量指揮首演臺灣作曲家作品,因而於2011年受邀參與美國當代音樂節開幕指揮演出。演出結束後,兩位美國指揮界的重量級人物Marin Alsop和Gustav Meier一起來到後臺,邀請他直接留在美國Peabody音樂院就讀,並提出可以免試直接入學、兼任Baltimore symphony orchestra指揮助理的條件。
「我當然知道這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幾乎找不到任何拒絕的理由。只是我不斷問自己,這是我想走的路嗎?」張宇安對於德奧系交響樂團質樸誠懇的聲音無比嚮往,也渴望在那樣的環境下養成自己的指揮學習。在長考之後,他還是婉謝了美國的邀請,執意朝德奧之聲走去,然而第一次報考柏林音樂院的結果卻是令人吃驚且失望的。
「當時,柏林的指揮教授直言我沒有任何留下來學習的實力。」張宇安說,「一開始我很不服氣,但接觸過那裡的演出跟音樂水平,才了解自己有多麽無知。指揮和任何藝術一樣,鑽研得越深,越會發現自己的渺小。謙虛不是一種矯揉作態,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知之明。」張宇安回憶,落榜那段時間是最痛苦的,但也是在那時候,才會更確定心之所向,那是屬於自己的音色慢慢累積沈澱之時,只要撐得過去,所承受的打擊都會變成一輩子受用不盡的寶藏。
半年後,張宇安再訪柏林,以正取一被錄取。如今已完成柏林音樂院碩士文憑的他,在考取博士級最高藝術文憑之後,也開始了自由指揮的生涯。對於在德國求學的點滴,張宇安認為,追求卓越最重要的觀念之一,就是盡可能處在同儕都比自己更優秀的環境裡,在柏林影響他的有指揮家、演奏家、作曲家和形形色色的藝術人,除了增廣見聞,更不斷翻轉他的感受能力跟認知模式。「想要生存在藝術的道路上,不能只是安於做個舒適圈裡的前段班,必須有走向未知的勇氣,才有找到活路的可能。」張宇安說道。
對於比賽與臺灣青年指揮的想法
談到指揮比賽,張宇安直言:「比賽可說是當今年輕音樂家發展之路上的必要之惡。」他認為,在講求速效的指揮比賽中,其實不太容易求得深刻的音樂,「頂多勉強證明你能指揮,排練算有效率,然後樂團不討厭你。指揮的音樂修為是不能藉由比賽來品評高下的,而大賽首獎也絕不是指揮事業的保證。」然而在這個資訊快到藝術必須講求包裝的時代,比賽仍然是最迅速成名的方式。「但矛盾的是,好的藝術無一例外的需要時間,尤其是音樂。速效講求的是工整、是正確,但是其中能有多少美感、獨特性?恐怕是謝謝再聯絡了。」
某位重要的臺灣前輩指揮家在張宇安獲獎當晚傳來訊息:「一直等著聽到你的好消息,如今終於看到你的才情與努力所開出的第一綻花朵。恭喜!我知道你知道,路很長,才剛開始。看著你的感言,讓我相信你會走得遠。」張宇安那時一個人點了杯啤酒坐在布加勒斯特的無名小巷讀著訊息,「說實話,擁有這樣的理解比拿到大獎更值得驕傲。」他說,像是一位走過這條荊棘路的前輩拍著你的肩膀告訴你:「我知道你也會心急,但沒關係的,路很長,一定要慢走。」
當被問到對於臺灣青年指揮人才輩出的看法時,張宇安笑道:「近幾年來,臺灣青年指揮的素質水平和出線的比率,相對世界各國來說的確驚人的高!好多個外國朋友來問我為什麼?我都說是臺灣的米有靈性兼有音樂性,叫他們快去亞洲超市買來吃!」他認為,臺灣青年指揮都默默有一股拚勁,想在日益艱鉅的國際空間和音樂環境裡為自己和家鄉爭光。「也正是因為面對僧多粥少的困境,絕大多數的我們沒有攀親帶故、搞裙帶關係的空間,反而必須更腳踏實地的用努力和實力說話。」
「其實臺灣還有太多留在國內或旅居海外的優秀青年指揮值得大家認識和喜愛。他們還沒有得過獎,或是他們的風格手法本來就不適合去比賽。然而他們很多方面或許都是比我更優秀的指揮家、音樂家,也絕對不會輸給很多從海外請來,登台一次後就此消失的生面孔。」張宇安誠心希望大家能多去聽聽他們、去探索他們。用自己的耳朵,而非大賽捷報來評價一位音樂家的優劣。
《旅人III─榮耀》張宇安與TCO
2017.12.16
國樂系出路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戲劇系校友廖哲毅談夢想實踐家】
廖哲毅,2010年從臺大戲劇系畢業、2013年成立《壹玖捌柒》工作室、第一次執導長片《時下暴力》就獲得青睞挺進金馬影展,是當時入圍金馬最年輕的製作團隊。為何年紀輕輕卻能有如此成就?全來自於他對於戲劇的熱情以及勇敢做夢的渴望,他說:「我不怕面對實踐夢想時所帶來的失敗,只怕後悔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
●無所畏懼,為自己的電影夢發聲●
回到母校分享,廖哲毅有些近鄉情怯,他幽默風趣的言談,不時地引發同學哄堂大笑。他播放為了拍攝長片而募資的影片做為自我介紹,分享實踐夢想的過程和初衷,他不滿於現狀、單純地想拍片,卻被前輩潑冷水,甚至建議他去大陸發展,因為薪水可以翻倍,而臺灣環境差,年輕人恐怕無法施展抱負。但他深信:「年輕,絕對不是被否定的理由;在臺灣,絕對可以找到出路!」他無所畏懼的衝勁和大膽的想法,打動了60多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夥平均年齡只有25歲,卻在嚴苛的客觀條件之下拍攝長片,共同完成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跨界合作,開創新型態表演藝術●
拍完長片後,廖哲毅持續不斷地自我挑戰,在表演中尋找新的可能。他感嘆於目前臺灣電視台充斥著韓劇、陸劇,什麼才是屬於我們原創的作品?這樣的想法激發他從古典著作「紅樓夢」尋找素材,他利用多元跨界的手法,結合現場DJ、時裝秀、互動影像、裝置藝術,融合了電子音樂(西方熱舞)和國樂(京劇身段),打造如幻境般的體驗空間,讓現代人透過參與時尚party的過程,重新認識古典文學。這部最新作品《釵派對》是現今表演藝術界有待指認的「新物種」,此項創舉也讓臺灣的舞台劇增加了另一種新的表演形式。
●年輕是本錢,敢夢不怕錯●
接著,他語重心長地分享之前在大陸短暫工作的經驗,原本只想去看看大場面,但到了現場之後卻讓他大為震驚,因為在臺灣引以為傲的軟實力到了對岸,卻是無用武之地;當地人的企圖心、執行力讓他嘆為觀止,也更引發他深層的反思,他發現:臺灣的環境太安逸了,讓年輕一代失去了「狼性」,因此他鼓勵同學要多爭取自我磨練的機會,不能只是期待著「小確幸」。
從廖哲毅充滿熱情的眼神中,我們看到他對夢想的堅持和不畏艱難的韌性,對他而言,「年輕」決不是實現夢想的絆腳石,而是實踐理想最大的動力。
國樂系出路 在 讀音樂系的出路及有關音樂系的一些疑問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你應該上網查查看,google關鍵字"音樂系出路" ... 我就是唸音樂的,國中& 高中唸音樂班,不過我是國樂的,是班上的稀有動物,大學則是唸國樂系。 ... <看更多>
國樂系出路 在 音樂系畢業後有什麽出路?畢業後能做的13種工作【聽説你想讀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I'm here 等你來喲 IG: https://www.instagram.com/yozimusicFB: https://www.facebook.com/yozimusicofficial---你可能也喜欢:弹弹琴就能毕业 ... ... <看更多>
國樂系出路 在 [閒聊] 學音樂是不是史上CP值最低的專業?????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