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冬 -\-\ Gucci】
面具是人們內心世界的一個象徵,是人內心隱藏的最深刻的矛盾。
-\-\- Eugene O’Neil
這次的Gucci大秀,只能說再次讓布布心悅誠服,從整個秀場、概念到衣服,都完全買單。
邀請函的部分,之前和大家分享過了,是雌雄同體的Hermaphroditus的面具。這個邀請函完美地扮演承先啟後的關鍵要素,不但直接點出Gucci性別界線模糊的設計要點,更承接本季最重要的設計要點—面具。
超級喜歡面具這個靈感,因為它可以衍伸與討論的概念實在太廣了!先從符號學開始聊起吧,面具一開始象徵人類對超自然力量(後來化成崇敬的鬼神)的尊崇與畏懼;透過面具,人與自然似乎就可以有相互傳遞訊息的機會,不管在哪一洲,哪個時代,這個象徵的用法俯仰即是。
到了古希臘時代,面具的使用開始超越了單純的鬼神象徵,而是使用面具來賦予與詮釋扮演人物與情緒的一個方式。這讓面具有了更多層次的意義,它讓扮演者/觀看者可以融入在角色之中,但同時保有自己的個性。
我們再來看看有著類似功能的,就是國劇的臉譜。透過臉譜的勾勒,我們暫時抹去自我,成為舞台上的角色,賓主盡歡。更厲害的,要算是日本的能劇臉譜,在捨棄得以一眼即知的喜怒哀仇之下,以肢體與精神力表現出情緒跌宕;一如流沙,當你發現時,就已經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面具這個概念,除了戲劇,在哲學與社會學中一樣適用。
布布到現在才提到秀場,是因為我覺得要在知道面具的基本符號意義之後,連結到Goffman的劇場理論再來看這次的秀場。人(Person)的字根學其實和劇場中的面具(Persona)是相同的,這並非是一種偶然,而是如同前面所言,是一種性格模擬與情緒揣摩的具體象徵。因為面具的存在,可以把自我退居二線。
Goffman提出了『前台』與『後台』的概念,每一個人在不同的舞台場景,必須扮演不同的角色,這並非虛偽,而是更貼近自我的一個行為。類似的想法,榮格也有提出。
秀場舉目所及都是不同角度拼接而成的玻璃或是鏡子,提醒我們:我們用不同角度審視其他人事物時,其實同時也這樣被檢視著。每一個角度都能夠看到不同的趣味與意興。其實看第一次的時候,我可能被秀場外背板上的太陽神所影響了,一直覺得這次單向的秀場動線就像是日升日落的軌跡,配上背後電視牆時而璀璨時而隱密的陽光灑落,還挺迷人的。
Gucci在秀場筆記中有提到Hannah Arendt(漢娜・鄂蘭)。對於一個在公共領域戴上面具的人,她認為這是一個縝密的考量。每個人每天都在複雜艱澀的自我與多樣化與充滿挑戰的社會中拉扯,願意展露的部分就成為他在這個舞台上的臉孔;反之,想要隱匿在這個舞台的,他就安穩地放在面具之後。
也就是說,面具是一個濾鏡與防護罩,讓每個人能在不同的舞台間穿梭。
回到秀服,我們說過,Gucci的拿手絕招是模糊衣服之間性別的界線,只要你願意,男裝女穿,女裝男穿完全都不是問題,這次進而把最強大的辨識特徵—臉孔隱匿在面具之後,傳遞出衣服自我的個性,只要你喜歡,你就去穿。
我們先不要討論每一件衣服,或者是每一個裝扮背後的歷史或是故事意涵,這可能會寫不完(要不,看看壓軸那個妝,不就是賽爾維亞的哭泣聖母嗎?),這次的Gucci,我好愛刻意製造未完成感的西裝,很舊,很vintage,同時又時髦極了。還有鉚釘,大量的鉚釘使用,讓我覺得和以往的Gucci不同,多了一點點力道與個性,不再是一個神、人與動物都和平相處的烏托邦了。
還有一個我覺得很有意思的點是,可說是重新帶起Logomania風潮的Gucci,這一季醒目的Logo好像一瞬間銷聲匿跡。我倒覺得這不啻為一件好事,可以解釋為Gucci的風格已經自然而然成為辨識的Logo,而真正的Logo已不是要被刻意強調的元素。
當品牌的風格被定調,不再需要靠外顯的Logo辨識,不就是製造出了一種經典了嗎?
我們可能沒有辦法買到秀上的面具,但一件一件的衣服,就是我們變換不同性格的面具,在一次次的穿脫之間,我們就更接近真實的自我一點。
#GUCCIFW19
國劇臉譜面具 在 劉士銘-赤子之心闖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變臉與變臉]
來成都一定要看「變臉秀」,精彩到連外國人都鼓掌叫好,我懷疑有一條細繩在拉。摘掉容易,近年技術更高超,能夠把摘掉的面具一秒戴回去(神乎其技)。
讓團員最興奮的是⋯畫國劇臉譜,我明明是要扮小生呂布,怎麼像孫悟空,後面插了四支旗,根本是傘蜥蜴,殺人於無形的攻擊武器!(旋轉~跳躍~我閉著眼)
國劇臉譜面具 在 周顯宗的漫畫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魯蛇少女的面具靈感是來自這個~
兔子的國劇臉譜,當然我做了一些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