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北京和英國之間,最近接連為了各種因素而槓上,除了華為之外,由於香港國安 法的關係,英國當局最近也接連出面強硬喊話,一方面指控北京當局違反了1984 中英聯合聲明中,一國兩制的承諾,另一方面更提出了具體的辦法,給予港人入 境,甚至是入籍,有機會歸化成為英國公民的一個可能途徑。當然,此舉立刻引 來北京方面「干涉內政」的抨擊和反彈,但兩國之間的風風雨雨,也讓曾經沉寂 一段時間的BNO護照,再度躍上了熱門版面,成為港人之間討論的話題。所謂BNO 護照,就是英國海外國民護照,是一種專門發給殖民時期香港居民的英國旅行文 件,這種護照雖然直到今天,依然存在,而且可以續辦、延長護照的時效,但他 的資格,僅限於1997年以前出生的香港人,才能夠申辦,換句話說,有很多在香 港街頭示威的年輕人都不具申請資格,然而,即便如此,BNO仍然被賦予了各種實 質以及象徵性意義:它是英國凸顯它站在人權、人道的高點,信守國際約定的一 種展現,同時,它也為香港人在國安法施行上路之後,提供了一條必要時可走的 最後退路。】
{內文}
(網路影片)
終於收到了,由於疫情的關係,我一月送出去,現在六月收到,這就是BNO啦
BNO BNO香港網路空間,幾個月來,最熱門關鍵字,毫無疑問就是BNO,這三個分開來,沒特殊意義,合起來,卻能激起香港數百萬居民無限想像空間,甚至被某些人視作人生第二起點的英文縮寫字
(網路影片)
哈囉 大家好 我是C,今天想做一個有關BNO續領的影片
(香港區議員/袁海文)
哈囉大家好,今天這隻影片想要簡單講解,申請BNO的程序所需要的準備,還有要注意些什麼
(節目主持人)
說到BNO 自從英國首相強生,宣布要擴大對於持有BNO香港人的權利之後,很多人就爭相跑去續領
(網路影片)
喂 是 準備回英國了嗎? 蛤? 這麼突然,你不是說要走嗎?你走不走? 你走不走
說穿了,B N O這三個字的魔力,源自於它和移民英國的連結,以及香港的殖民背景。1997年 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前夕,英國當局為了安撫港人的情緒,避免港人在移交之前大舉出走,導致香港的人才外流,特別制定了《香港法案》,為當地人量身訂做「英國海外國民護照」,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Passport,簡稱BNO的特殊身分文件,嚴格來說,BNO雖是英國移民單位發給的英國護照,卻不代表持有人,就能擁有英國公民身分與福利,甚至也不保證他們在英國的居留權 工作權和留學讀書的機會,事實上,BNO原本的功能,只是讓1997年以前出生的香港居民,可以隨時進出英國,停留最多六個月時間,不須申請簽證,但即使是這麼一份稱不上照顧,更不足以保證港人未來的旅行文件,問世當初,依然興起了一陣搶辦風潮,從這段當年新聞資料畫面,可以看到成千上萬香港人,在當時仍由英國管理的香港移民局前面大排長龍 扶老攜幼等著申辦這本,不管用不用得到,都至少替家人和自己,留一條退路的BNO護照。
(香港民眾/1996)
是啊 我很擔心 擔心中國政府,你知道的啊,他們一開始都說沒問題,可是後來卻又反悔了,我不喜歡這樣
(港府宣傳影片/1995)
1977年至1981年,出生的香港英國屬土公民,如果想在97年之後,繼續使用英國護照做為旅行證件,就一定要在1996年3月30日前申請BNO護照,如果您未在期限前提出申請,97年後就無法再使用英國護照了
97年後,香港正式回歸中國主權之下,施行一國兩制,20年來物換星移,香港的經濟.香港的自由.香港的地位今昔對比,是改善了?下降了?提升了?還是沉淪了?北京和倫敦,無疑各自拿著一把不同標準的尺,給予不同評價和解讀,但隨著雨傘革命以來,香港反政府抗爭的不斷擴大,以及北京政府相應大動作箝制港人自治,BNO護照裡,當初心照不宣的隱晦內涵,英國給港人的一條最後退路,也像是即將失傳的古老咒語,突然間被大聲召喚 集體誦念。
(英國首相/強森/2020.7.1.)
這份法案威脅到聯合聲明中,明文保護的自由與人權,議長先生,我們早已向中國表明,如果他們執意立法,我們將給予那些擁有BNO護照港人一個新的入籍管道,准許他們入境居留 工作和生活,並且申請英國公民,而如今,我們正在實現承諾
(新聞影片旁白/1972)
在史丹斯頓機場一架烏干達班機結束了旅程,但對機上193位旅客的多數人來說,抵達一個新國家努力融入的過程才剛開始
這些亞裔人士都是被烏干達強人阿敏將軍給驅逐出境,成了國際人球。英國政府決定暫時收留他們,將他們安置在英國各地的廢棄軍營裡。作為「日不落帝國」,英國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的歷史,不只衍生出香港的BNO,這種特殊身分和護照,過去也發生過和港人移民潮類似的英國海外子民,因政治因素大舉尋求庇護事件,18和19世紀末,南亞 和東非的烏干達,先後淪為英國聯合王國的屬地,為了方便治理 和修建鐵路,大英帝國從1890年代開始大量有系統地從印度 巴基斯坦等地 引進血汗勞力和白領到烏干達從事商賈 貿易 公務員等工作,一段時間後,亞裔逐漸在東非社會,取得優越的社會地位,引發東非人覬覦 怨懟和不滿,等到二戰結束後,東非國家風起雲湧走上獨立之路,被視為「殖民遺毒」的南亞裔族群,也陷入了極度尷尬的處境,為了化解當地族群緊張氣氛,當時的英國政府就如同97大限前的倫敦當局,公開出面宣布讓南亞裔人士,可以保留手中英國護照的安撫措施,只是沒想到這本護照幾乎立刻就派上用場。
(英國南亞裔移民)
我認為當時在烏干達,沒有任何南亞人事先想過要去英國,他們完全是為了逃命,不管是哪 先逃再說
(烏干達總統/阿敏/1972)
亞裔從來沒有融入非洲,只和自己人往來,他們一直都在壓榨我國經濟
1972年,人稱「烏干達屠夫」的阿敏將軍奪權上台,立即針對這群南亞外來移民,發起所謂「非洲化」運動,要求境內為數八萬的印度人 巴基斯坦人和孟加拉人即刻出境,而且不准帶走名下任何資產,唯一能攜帶的,只有上限50英鎊的隨身現金,當時由首相希斯領導的英國保守黨政府,在國際輿論和信守承諾的壓力之下,半推半就迎接了這批亞裔「歸國」難民的到來,巧合的是,就如同今日脫歐的英國,1970年代的大不列顛,也正逢戰後重建熱潮後繼無力的衰退期,經濟成長開始放緩,失業率不斷攀升,當時英國中部的萊斯特市府當局,為了怕大量外來移民,奪走已經吃緊的工作機會和福利資源,甚至不惜花錢在烏干達當地報紙刊登廣告,呼籲南亞人士上飛機之前想清楚,最好是「別來」,來了也不會有好日子過,但另一方面,倫敦當局依舊是在移民抵達之後,迅速成立「安置委員會」,再加上英國各大慈善機構,與大批民間志工的長期間投入與協助,終於讓這群來自遠方,過去未曾踏上英國本土一步的女王子民,在數十年朝野共同努力之下,化身為英國歷史上,最受人稱道的移民成功故事之一。
(萊斯特市長/蘇世比/2012)
我無法想像當時的市府官員,竟把移民視為是一種威脅,因為那其實是難得的大好機會,有些人問我,市府刊登那種廣告,是不是該對南亞移民說一聲抱歉,但我認為,那是個愚蠢的政策,與其向他們道歉,不如現在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近半世紀來,當年那些持著英國護照來到陌生土地的南亞人,在這裡落地生根闖出一片天,無論在商界 學界甚至政界,都可以看到南亞裔後代,在英國社會活躍的身影,光是當今英國內閣就有財政大臣蘇納克和內政大臣巴特爾兩位高官,出身來自東非的南亞裔家族,這段曲折的歷史,對於今日彌漫民粹排外氣氛的英國,和手中緊握BNO護照的港人來說,能帶來什麼樣啟示或警惕,仍有待時局的演變,驗證今昔高下是非。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7.18《文茜世界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my5-yNhbAQ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黃偉民易經講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Wong Wai Man 陳茂波派錢,中美貿易戰,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政府去年財政盈餘有1380億元,今時今日的香港,沒有人再會相信,錢留在政府,會更有效地使用,造福香港。所以,便將收多了的盈餘,退回給市民。 政府,便建議退稅,退差餉等措施。但有一種人,沒有物業,沒有工作,或者薪金不高,未達交稅...
國內飛機雨傘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唔想煮出黎變咗一碟鬼佬唐餐」
加拿大主流傳媒裡香港移民新聞工作者可以做的事
一年前的夏天,Lucy(化名)經常失眠,又或者驚醒於加拿大的凌晨,正好是香港下午,林鄭月娥宣佈撤回逃犯條例,她忍不住流下幾滴眼淚,數小時候Lucy就要起牀上班,到加拿大的英語主流傳媒工作。香港是她讀書成長的地方,她一直在心裡視自己為「香港人」,但幾經辛苦才能打入主流社會,成為少數加入主流英語傳媒的華人臉孔,在辦公室處理新聞資訊,一定要保持專業冷靜,以加拿大人的思考框架編採新聞。
「只有幾個熟悉的同事,知道那陣子我情緒掉進低谷。有些香港朋友,根本在示威裡面,變成了同事採訪的新聞原材料。對我來說,Hong Kong is not Just another story, It is personal.(香港不只是一個新聞題材,是一個我有感情的地方)」
派往香港採訪的,卻不是對香港情況瞭如指掌的Lucy。加拿大全國的大型新聞機構,內部結構複雜,分本地、全國層次,又分電視、電台、網上版,即使編採流程,亦遠比香港的新聞機構複雜。「香港的新聞機構緊密細小,有點像我們一個城市的本地新聞編採隊伍;在加拿大的大型機構,每個部門分工細緻,不是因為你有香港背景,就會派你去香港。」
後來,其中一位派往香港的同事,是位白人男性,他穿着雨衣,在濕滑的香港街道,目擊示威者跟警察對峙,警員開真槍示警。那位男記者在鏡頭前形容:「What a scary moment(很驚嚇的場面)。」
派誰去採訪,有規有矩。「公司有負責做風險評估的同事,香港那時刻已經被視為 conflict zone(衝突地區)。被派去的記者,要受過特別的危機和個人安全訓練,公司亦要替同事買相關保險,而我沒有受過這種訓練。」
加拿大重視員工權益,編制嚴謹,但從另一角度看,亦有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赴加國工作後,有感在加拿大做新聞,調動不夠靈活。
Lucy成年後移民到加拿大,曾於當地華人傳媒做記者,近年加入這間加拿大傳媒機構,有一定資歷。「到了決策層,加拿大主流傳媒裡,大部份是老年白人男性。」近日北美掀起種族歧視的討論,加國傳媒機構紛紛檢視這種情況。
過去一年,令Lucy對工作有嶄新體驗。「過去一年『香港』出現在我們機構重要新聞版面的次數,是我工作生涯多年來的總和,『香港』登上重要新聞的日子,最少十餘次。」相比起2014年雨傘運動,以前「香港」要登上加拿大新聞焦點,只有遇上六四事件周年、加拿大官員訪港,才偶爾有機會提及這個遠於一萬公里以外的地方。
而對一般加拿大讀者來說,「香港是甚麼」本身或許已經說不清。
另一位較年輕的香港移民記者Sally(化名),剛加入另一家加拿大主流傳媒,她承認,自己資歷不足,人微言輕。但Sally之前曾在一間「多元文化傳媒」裡工作了多年,明白要把少數族裔新聞打入主流之難。加拿大實施多元文化政策,政府會鼓勵一些頻道把廣播時間割成小塊,每日以不同語言提供資訊,協助新移民融入社會。
Sally本身是香港移民,但成為後監制後,一個人負責多種語言的新聞編採工作,包括「廣東話」「國語/普通話」「旁遮普語」「他加祿語(菲律賓語)」和一些歐洲語言。
「對一般加拿大觀眾來說,香港就是一個比較自由一點的中國領土罷了。香港發生人權問題,跟在西藏發生人權問題,從加拿大人觀點來說,不就是一樣?情況又像一個說旁遮普語的人跟你說,『我們跟印度人是不一樣的』,香港人又會用心理解嗎?」Sally反問道。
Sally形容,在多元種族新聞機構裡,基於實際運作考慮,廣東話及普通話新聞編採工作,密不可分。「來自台灣的同事,會與來自中國內地的同事一起合作。究竟用繁體還是簡體字,用語是怎樣,每一件事都會在編輯室裡互相遷就。」Sally有時會把一段香港新聞,同時製作給廣東話和普通話頻道,「我會作出微調,畢竟受眾背景不同。」
Lucy工作上的同事,也有幾位來自中國內地的加拿大人,平日大家會專業地合作,亦是好友,但去年她感到特別孤單:「即使編輯室裡有其他華人,雖然大家有交流,但他們或許是國內移民來,和我背景一樣的完全沒有,感受特別孤獨。」
但 Lucy把孤獨化為力量,在反修例最初,她在公司內部提供了很多補充資料給同事,希望同事能掌握事情脈絡,同事都樂於向她詢問資料,或找受訪者聯絡方法:「簡單如香港有七百多萬人口,所以有一百萬人出來遊行,那個比例反映了事情嚴重性,同事也未必知道。」她把香港歷史,一國兩制是甚麼,反修例運動重要日子如 721,831都給編輯室同事解釋一遍。
Sally 和Lucy同意,一些視覺衝擊的畫面很快能吸引到加拿大同事的眼球:「開催淚彈,水炮車呀,裝甲車在理大著火這些,同事會有即時反應。」至於流動的民情,則不一定掌握到。Lucy把「中港矛盾」等複雜的民間情緒,都嘗試解釋給同事知道。
Lucy一位常被派駐外地,富戰地採訪經驗的同事,亦有到香港實地採訪,雖然他也是白人男性,但較了解香港情況,除了拍攝衝突外,亦曾於一個街坊聚集場合,在鏡頭說了這番話:「這正是香港政府和警察要擔心的事,這場運動不只有示威者要求政府改變,一些社區的街坊也一樣。」
Lucy形容,這同事比較了解情況,而她亦在加拿大的編輯室向同事解釋:「除了示威者外,亦有一班和理非,這批和理非很重要,雖然在報導裡沒用上『和理非』這個字眼,但新聞處理上盡可能描述得更精準。是辦公室的白領出來唱歌?還是街坊聚集?不是所有出來的人行為都一樣。」
細緻到用語也值得斟酌,究竟統稱示威者為「Anti-Government(反政府)」還是「 Pro-democracy(爭取民主) ?」兩個用語在Lucy的公司也有交替使用。有時候看到街坊裝市民出來,她認為可以用到「 Some Civilians」(部份平民),會比只用Protestors這個字更精確。
Lucy的新聞機構,重視「中立客觀持平」,和香港傳統媒體一樣,也會做平衡。「除了黃之鋒、何韻詩;我們的節目亦會找葉劉淑儀、湯家驊,因為一定要嘗試做平衡。」她機構一方面有同事訪問了一位示威中被拘捕的加拿大籍港人,同時亦專訪了一個支持中國政府的加國華人,亦有同事邀請了一位香港警察的太太做訪問。
「我們有嚴謹的新聞倫理規定,有時我自己找了一個受訪者,也傾向先找另一位同事跟受訪者做初步訪問,多一個人幫手,可以減少我個人傾向影響了新聞故事。這是我們守則上要求的標準,我亦嘗試去做。」
加拿大地域差異,亦會影響一個報導能否出街。溫哥華的同事製作了一些頗細緻的報導,例如一個移民香港人家庭關係撕裂,老人家是藍絲,孫兒是黃絲;溫哥華人發起撐黃店運動。Lucy 形容,溫哥華的華人移民數目較多,會因受眾人口組成,令香港新聞較易成為題材。至於加西以外地區,同一題材可能只登上網絡新聞,不會上到電視層次。
Lucy和Sally異口同聲認同,香港新聞能否突圍而出,必須面對其他新聞題材的競爭,好像今年加拿大肺炎疫情嚴峻,加上美國的種族衝突,相比之下,香港新聞變得次要了。
例如有約50名香港示威者到加拿大尋求政治庇護,Sally向上司提出訪問計劃多次,由於畫面聲音未必吸引,並忽然爆出北美洲種族示威和警暴,這個訪問一直被擱置。「任何香港新聞,總要拉到加拿大和中國外交關係層次,孟晚舟的新聞在這裡很大,但只會分析加中關係,香港的角色較為次要。」Sally解釋道。
很多人把北美洲警暴,警員跪頸這畫面,聯想起香港拘捕場面。 Lucy和Sally同意,這個聯繫或能令香港新聞稍微「重出生天」,但執行起來不容易:「駐香港的記者已經全部離開了,我們最多使用通訊社稿件,把這個兩地警察的類比放在網絡版本上,提及一下。」Lucy說。
要派駐記者到香港,涉及龐大開支,一般逗留香港兩星期就會離開。或等事情再升溫才再派人,Sally目睹過:「中大一役,公司還未派人去香港,到了理大出事,派人坐飛機過來,到埗時已錯過了最重要時刻,唯有去商場拍攝唱歌。」
對於國際傳媒曝光能夠對香港事態產生甚麼影響,Sally較悲觀,她形容,提出香港採訪題目,常要面對上司挑戰:「關我們加拿大甚麼事?」「說到底,香港只有50個人找庇護,數目不多,加拿大政府不願意在政策上承諾甚麼,故事沒有推進。政府官員只會說,香港住了30多萬加拿大人,有甚麼事歡迎你們回家。」直至港版國安法推出,加國政府宣佈暫停引渡協議,停售敏感軍用物品,香港才登上加國新聞要聞一會兒。
「多一個香港人在國際傳媒裡,想講好香港故事,是美好目標,也是一種幻想,實行起來很多掣肘。就像我入到去,只是新聞機構裡的一粒螺絲。在一些加拿大人心目中,香港的新屋嶺發生甚麼事,和新疆發生甚麼事一樣遙遠。美國簽了香港人權民主法案,加拿大電視台最多用30秒報導,這邊的人會覺得,只是簽一份象徵式文件,無人有太大興趣,但香港人則會覺得很大件事。」Sally說時有點無奈,又有點洩氣。
Sally認為,繼續把聲音帶向國際傳媒是應做的事,但效果未必即時:「要了解不同地方的政治運作,不要太天真,你去國際上做遊說,或在傳媒受訪是好事,能把香港人聲音帶往西方主流平台,或許幫到一點,但不會立即有轉變。」
Lucy資歷比較深,有較實在的想法,「好希望把香港故事較全面帶出來,至少不會做到變咗『鬼佬唐餐』。」在外國招待非華人的中菜,一些菜色會為遷就外國人口味變得不地道。
其中一個文化落差,就是去年反修例運動時,解放軍在香港邊境集結。不少西方記者想像快將出現「解放軍入城」。Lucy形容:「我跟同事分析過,雖然我不是百分百肯定,但要出現解放軍立即衝進香港的機會不是太高,也提醒同事,小心別被利用作為某種宣傳。」
Lucy在機構裡已工作了長時間,同事較接納她的意見。「有時可能純粹做翻譯,例如香港警察的新聞稿,中文版比英文版資訊更詳盡,我會翻譯額外的資料給同事知道,即使在新聞裡用不着,也有多點背景資料參考。又像運動裡的細節,一般西方傳媒不會關注,721白衣人這些,我都會提供多點資訊給大家。」
一點一滴,聚沙成塔,香港故事就是這樣述說,無論甚樣,Lucy和 Sally異口同聲認為,「去年後,新聞機構的同事開始明白,華人之中,會有香港背景的,有中國大陸背景的,有台灣背景的,大家的思維未必一樣。」Sally記得,去年支持香港的集會在加拿大各城市舉行,同場出現揮舞國旗的愛國人士,雙方水火不容,需要加拿大警察介入,不少西方傳媒工作者首次見證這種「壁壘分明」。
Lucy解釋,香港新聞難登主流平台原因:「事實上,在北美洲傳媒裡,沒有足夠的香港背景的人在工作,沒有形成一種代表性,沒有足夠牙力去做香港新聞。全世界國際傳媒的決策層都是年老的白人。」
「基本上,國際傳媒也有他們的本地觀眾,BBC面對的是英國人,Washington Post的是美國人。你不能只講對香港人覺得重要的事,要令國際傳媒的本土觀眾覺得,香港的事關佢地事,讓受眾感受到和他們有切身關係。還有,機構有自己的財政考慮,要面對新聞競爭規率,為何香港新聞值得佢地投資落去報導?這是香港新聞難上頭條的原因。」
話雖如此,但Lucy卻明言,雖然自己肯定是一個加拿大人,但對香港仍然「用情很深」。
訪問最後,Lucy感觸地道:「去年好像是一趟哀悼的過程,由百萬人上街那天起,我已經覺得好唔妥,一路睇落去,和很多香港人一樣,我無辦法接受到『香港已死』。其實,作為一個移民,自從雨傘運動之後,我也不想再談及香港,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講,我是一個『逃兵』,任何人逃走來到加拿大都是一個『逃兵』。我覺得自己連評論香港的資格都沒有,因為我自己比太多人更幸福了。」
「我只能說,上年處理香港示威的報導,要完全獨立於感覺是沒可能。情緒最低落之時,我作為一個記者的直覺,香港人的直覺,心態上是,為了香港的朋友,我只希望把故事好好鋪陳。但做報導的時候,有種深切的悲哀,作為一個海外記者的無助,我擔心我唔可以把香港故事完整地述說出來。」
「但在一個主流傳媒工作,我必須要從『外國人的角度』去看香港新聞,因為我們機構也有新聞選取的過程,不能只用香港人的角度去看,那種矛盾,我自己香港人那部份,只能收在很私密的地方。」
今年夏天,Lucy工作的新聞機構製作的香港反修例運動報導,拿了一個新聞獎,巧合約在運動開始一周年。她知道,加拿大一般國民,很少人會記得這日子。
港版國安法登場,Lucy的公司卻因報導香港而拿了個新聞獎:「悲哀到一個地步,完全無能為力。我在這機構工作了這麼多年,遇上去年的事件,好像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但過程是卻很痛苦,很無奈。那個關於香港報導的獎項,我寧願不要那個獎,我寧願一切沒有發生過,寧願失去這些拿獎的機會……這是作為一個香港人的想法,不是作為一個加拿大人,或者一個新聞工作者的想法。」
國內飛機雨傘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說出發就出發,是衝動也是一種勇氣 - 聖雅各之路】
#登山補給站
登山補給站的戶外店員除了在國內趴趴走之外,
國外的健行旅遊也是我們的戶外選項之一,
這不是需要什麼大山專業裝備的行程,
但若是隨意打包,亂塞東西,是會讓你苦哈哈的,
依舊建議要選擇適合的裝備,能讓你的旅途增添更多精彩,
以下是登補店員 Abby 的精彩介紹。
【說出發就出發,是衝動也是一種勇氣 - 聖雅各之路】
聖雅各之路(朝聖之路)---- 上
Camino Portugués Central 葡萄牙中央段,共9天。
路線:Porto - Santiago de Compostela
距離:> 245 km
D1 - Porto > Vilarinho / 27.5 km
D2 - Vilarinho > Barcelos / 28.3 km
D3 - Barcelos > Ponte de Lima / 34.5 km
聖雅各之路,又稱朝聖之路。耶穌的12門徒之一「雅各」,殉道後遺體不知流落何處,直到西元814年,由星星指引修道士,在西班牙西北部的城市Santiago de Compostela 聖地牙哥孔波斯拉發現遺骨,信徒相繼來到此處朝聖見證,從此在歐洲各地發展出多條朝聖路線。朝聖之路遍佈全歐洲,最遠可以從耶路撒冷開始,最後的終點都是聖地牙哥孔波斯拉。較知名的是法國之路,總長約800公里,由法國南部穿越庇里牛斯山進入西班牙。還有「銀之路」、「北方之路」之路等等,依據地理與國家文化不同,每一條路線都各有其特色與困難度。
只要步行達100公里以上、騎單車(古時候是騎馬)200公里以上就可以得到證書。啟程時,只要在出發當地教堂申請朝聖者護照,寫上名字、護照號碼等,蓋上第一個章,就可以出發了。沿途住在庇護所或是經過教堂都可以蓋章,到達聖地牙哥孔波斯拉時,會依據這本通行護照判定並頒發拉丁文證書。
走在朝聖之路上,可以遇見各種不同國籍的人們,不分年齡性別,最終目的地都相同,早期走這條路線主要是宗教信仰,而現代走朝聖之路的人,不再只是宗教目的,有的為了尋找自我、想在忙碌生活裡喘口氣或是單純走路體驗簡單的生活等。如果你願意暫時放下一切,離開原本生活的狀態,也許能看見不一樣的風景與視角。
葡萄牙之路分為海岸線跟中央線(山路),走完所需花費的時間較短,大約9~12天不等,看自己每天的安排規劃,很適合假期不多,第一次嘗試的朝聖者。這條路線的人潮相對法國之路少很多,路上比較恬靜,也不太需要搶albergue(庇護所,提供給朝聖者簡單便宜的住宿點,有私人或公立的),更可以安排時間到知名的城市稍作停留觀光,再者葡萄牙相對歐洲其他城市,消費物價較為低廉,治安也相對安全,境內的朝聖之路大多乾淨優美,是很推薦的一條路線。
走路聽起來是一件不難的事,但其實長時間長距離行走是很花費體力的事,除了體能上的訓練外,裝備就是另外非常需要注意的,畢竟全身家當都背在身上,每天移動20~35km的距離,真的不是件簡單的事。揹包、鞋子、襪子、防風外套、雨衣、睡袋等等,都是不能輕忽的基本裝備,帶得好就像上天堂,帶不好每走一步都是煎熬。
【裝備分享】 Abby 全身背包重量加上行動糧、水大約8kg±:
❖ 背包
此行攜帶輕量化包Hanchor - marl出門,容量50L重量1053g,極限舒適負重是20kg,背負時不會不舒服,上飛機行李托運時是9.7kg,回來背了葡萄酒增加11kg內,一包到底很方便,上山、出國皆適宜。
https://link.keepon.com.tw/HANCHOR_MARL
❖ 鞋子:
葡萄牙境內有許多小石磚路,建議可以穿底厚一點的鞋比較舒適,高筒比較不怕下雨過小溪,但路上也有人穿慢跑鞋、健行鞋,Abby穿的是健行鞋,但底稍軟,久走在石磚路上腳底板不太舒服。建議可以帶拖鞋,住宿時行動會很方便,也能讓雙腳適時透氣放鬆。
https://link.keepon.com.tw/LUNA赤腳涼鞋
❖ 睡袋:
看季節決定,建議至少帶三季睡袋,庇護所只附會毛毯,早晚溫差很大。
https://link.keepon.com.tw/Therm-a-Rest睡袋
❖ 盥洗用具:
洗髮精、洗澡跟洗衣服的肥皂、牙刷牙膏、快乾毛巾。
https://link.keepon.com.tw/PackTowl快乾毛巾
❖ 換洗衣物:
兩套換洗衣物(最好是防臭快乾的排汗衣,像是norrona的羊毛baselayer就很適合,晚上洗衣服早上就乾那種很方便)、三雙襪子(因為怕洗了不快乾,多帶替換)、簡單保暖外套或是風衣。
https://link.keepon.com.tw/羊毛排汗衣
❖ 遮陽帽:
能遮住耳朵脖子為佳,歐洲紫外線超強的,曬久會痛。
https://link.keepon.com.tw/norrona遮陽帽
❖ 個人醫藥包:
防曬乳必備、乾淨針頭可以刺破水泡或是水泡貼、蚊蟲叮咬藥膏、凡士林(可以減緩雙腳摩擦)、痠痛貼布(選配)。
❖ 登山杖:
建議攜帶幫助很大,使用雙杖更好,底部如果有鞋型止滑墊,在石板路上,能有效緩衝並減低著地時的聲響。
https://link.keepon.com.tw/登山杖
❖ 水壺跟餐具:
適時的補充水量非常重要,攜帶幾個拉鍊袋也很方便,可以自製午餐攜帶。
https://link.keepon.com.tw/水壺
https://link.keepon.com.tw/餐具
❖ 雨衣:
Abby 攜帶平常登山時穿的兩截式雨衣,norrona falketind 防水輕量外套,適合亞洲版型,耐穿又好看,還有使用背包套(行李托運時可以保護背包),還另外帶了輕量雨傘。
https://link.keepon.com.tw/挪威頂級防水外套
❖ 個人物品:
手機、行動電源、充電器、護照、太陽眼鏡、錢包、胸前小包(蓋章、拍照時很方便)等等。
基本差不多這些。如果有走路食用不到的行李,可以先寄送到終點的旅館詢問是否可寄放,不用背滿全程。千萬不要背太重,很多網路資訊分享不要揹超過體重的10/1,但還是要看個人體能狀態,如果平時有在爬山運動又有好裝備,也許可以不用被這說法綁住。
Buen Camino!(一路順風!)
走在朝聖之路上,遇到每一位朝聖者或是當地居民時,不約而同的都會說這樣的一句話,有種莫名的溫暖與安心。
待續-中
#小編絕不會冨樫
#會定期放毒給大家
#登補店員出去玩
國內飛機雨傘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Wong Wai Man
陳茂波派錢,中美貿易戰,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政府去年財政盈餘有1380億元,今時今日的香港,沒有人再會相信,錢留在政府,會更有效地使用,造福香港。所以,便將收多了的盈餘,退回給市民。
政府,便建議退稅,退差餉等措施。但有一種人,沒有物業,沒有工作,或者薪金不高,未達交稅標準,如何可以從這次政府派錢行動中得益呢?
陳茂波給你一年時間,申請一張乞兒認證,經政府批核,憑此認證,可以在2020年,獲領四千大元。
政府估計,大概有二百八十萬人合資格申請此乞兒認證,共花一百一十億元左右。
有媒體幫政務司司長張建忠計算,他持有七個住宅物業及兩個商業單位,連同他年薪四百多萬,今次派錢可得十二萬元;但一般家庭主婦,無物業,無工作,照顧兒女 ,但丈夫和她合併報稅,她是否合資格領取四千元?法律界人士眾說紛紜。
政府成功將全港市民聚焦在這乞兒認證換取四千元的建議上,誰合資格?誰不合資格?四千是否太少?一年時間申請,一年派發,如果真的做乞兒,以林鄭上次俾五百計,八個施主已有四千,280萬市民要用兩年時間,是否不合理?
香港人不介意你DQ他們選出的議員,不介意破壞基本法的一地兩檢,不介意香港沒有一國兩制,不介意僭建鄭若驊出任律政司長,政治追殺雨傘運動的學生......
他們介意申請一年的乞兒認證,只能獲領四千元。
將所有的政治爭拗,社會不滿,貧富懸殊,簡單放在派錢銀碼上,慢慢的,只要將四千元上調至四萬元,社會就和諧多了。
這是中港融合的一大步,本來是國際城市生活的香港人,慢慢的,和大陸人一樣,不再關心立法會說什麼,但很緊張搭地鐵有無位坐。兩個家庭為爭一個地鐵座位大打出手,旁人圍著用手機錄影,上傳FB。
街頭巷尾無窮無盡的吵罵爭執,爭上巴士就大打出手,但無人再關心東北發展,地產霸權火燒南生圍。香港便正式成為一個大陸城市了。
當香港熱烈地研究政府的乞兒認證的時候,中美的貿易戰,已開了第一槍。
用貿易作武器,用關稅、配額,來打擊對手經濟的,便是貿易戰爭。
特朗普這樣的狂人,能打敗希拉里,入主白宮,就是這一招。他在競選時,多次指責大陸用不公平的貿易手段,包括翻版、盜竊美國的知識版權。
去年,2017,美國對華的貿易逆差達3752億美元。換句話說,買進大陸貨和賣貨到大陸,相差了這個天文數字,令到美國內部製造業不景氣,直接影響失業數字上升。
中期選舉來了,特朗普開始他的連任工程,對大陸便要用重手。
他宣布大陸入口鋼材徵收25%關稅,這會刺激境內鋼鐵工業,但那些用鋼鐵的企業,像汽車業、飛機業的成本便會上漲,最後又去回消費者身上。
大陸聲稱報復,向美國農產品和工業產品徵稅,名單長長的:大豆、棉花、汽車、飛機……
美國不會孤軍作戰,日本已宣佈追隨,歐盟也將會上陣。西方世界,要選票的政府,都知道,要選民支持就要認真對付中國大陸。
這些年在世界流竄生事的大陸人,已經激怒了整個文明世界,靠選票上台的西方政客,都知道這個大趨勢。
不過,全球貿易戰,和核戰一樣,不會有贏家,它會導致全球貨品價格上漲,然後轉嫁消費者。所以,它會和朝鮮半島的核危機一樣,表面愈危險,其實愈安全,因為目的都只是增加談判的籌碼。大家都不想打,不敢打。
#貿易戰
2018年3月27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QfF4a7K5nY/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fAixffch1tXhu7Z7jeCrJGwk3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