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文摘:英國鬼才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 新作品》
* 《讓工作有趣的兩個方法》羅素
使工作有趣的有兩個元素:第一是巧技的運用,第二是建設性。
每個練有什麼特殊本領的人,總樂於施展出來,直到不足為奇或不能再進步的時候為止。這種行為的動機,在幼年時就開始:一個能頭朝地把身子倒竪的男孩子,在頭向天正式立著的辰光,心裏是不甘願的。
有許多工作予人的樂趣,和以妙技為戲得來的樂趣相同。
一個律師或政治家的工作,其包含的樂趣一定還要美妙得多,正如玩橋牌遊戲時的趣味一樣。雖然,這裡不但有妙技的運用,也有和高明的敵手鈎心鬥角之樂。即在沒有這種競爭元素的場合,單是應付一樁艱難的工作也是快意之事。
一個能在飛機上獻本領的人感到其樂無窮,以致甘願為之而冒生命之險。
我猜想一個能幹的外科醫生,雖然他的工作需要在痛苦的情勢之下執行,照樣能以手術準確為樂。同樣的樂趣可在一大批比較微末的工作上獲得,不過強烈性較差而已。我甚至聽到鉛管工匠也以工作為樂,雖然我不曾親身遇見一個這樣的人。一切需要巧技的工作可能是愉快的,只消它有變化,或能精益求精。
假如沒有這些條件,那麼一個人的本領學到了最高點時就不再感到興趣。
一個三英里的長跑家,一過了能打破自己紀錄的年齡,就不復感到長跑之樂。幸而在無數的工作內,新的情勢需要新的技巧,使一個人能一天天地進步,至少直到中年為止。有些巧妙的工作,例如政治,要在六十至七十歲間方能施展長才,因為在這一類的事業中,豐富廣博的人情世故是主要的關鍵。
因此成功的政治家在七十歲時要比旁人在同年齡時更幸福。
在這方面,只有大企業的領袖堪和他們相比。
然而最卓越的工作還有另一元素,在幸福之源上,也許比妙技的運用更加重要,就是建設性。
有些工作(雖然絕非大多數的工作)完成時,有些像紀念碑似的東西造起。
建設與破壞之別,我們可用下列的標準去判辨。
在建設這件事情的原始狀態是紊亂的,到結局時卻形成一個計劃;破壞正是相反,
事情的原始狀態是含有計劃的,結局倒是紊亂的,換言之,破壞者的用意是產生一種毫無計劃的事態。這個標準可應用於最呆板最明顯的例子,即房屋的建造與拆毀。
建造一所屋子是依照一預定的計劃執行的,至於拆毀時誰也不曾決定等屋子完全拆除後,怎樣安放材料。固然破壞常常是建設的準備;在此情形中,它不過是一個含有建設性的整體中的一部分。
但往往一個人所從事的活動,以破壞為目標而毫未想到以後的建設。他大抵把這點真相瞞著自己,自信只做著掃除工作,以便可以重新建造,但若這真是一句托詞的話,我們不難把它揭穿,只要問問他以後如何建造就行。
對這個問題,他的回答必是模糊的,無精打採的,沒有重點的,不比他提及此前的破壞工作時說法又確切又有勁。
不少的革命黨徒,黷武主義者,以及別的暴力宣傳家,都是如此。
他們往往不知不覺受著內心仇恨的鼓動;破壞他們所恨的東西是他們真正的目的,至於以後如何,他們是漠不關心的。
可是我不能否認在破壞工作內和建設工作裡,一樣可有樂趣。那是一種更獷野的,在當時也許是更強烈的歡樂,但不能給人深刻的快慰,因為破壞的結果,很少有令人快慰的成分。
你殺死你的敵人,他一嚥氣,你的事情便完了,因勝利而感到的快意也不會久存。
反之,建設的工作完成時,看了令人高興,並且這工作的完滿也不會到達無以復加的田地。最令人快慰的計劃,能使人無限制地從一樁成功轉入另一樁成功,永不會遇到此路不通的結局;由此我們可發現,以幸福之源而論,建設比破壞重要多多。
更準確地說,凡在建設中感到快慰的人的快慰,要大於在破壞中感到快慰的人的快慰,因為你一旦充滿了仇恨之後,就不能再像旁人一般在建設中毫不費力地獲得樂趣。
所以人要治療憎恨的習慣。
—-羅素
* 理想的動物社會沒有盼到,而他們反倒落入了這樣一個時代:誰也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動輒狂吠不止的惡犬到處橫行,你不得不眼睜睜看著你的同志在招認了醜惡罪行後,被撕成碎片——她不知道怎麼會鬧成這樣的。—-喬治歐威爾
* 羅斯福自一九三三年就任美國總統,提出一連串百日維新政策,使用的都是憲法裡賦予總統的緊急行政命令權。
到了一九三六年,羅斯福在美國的聲望已經到達最高峰了。
什麼叫最高峰?零負評嗎?不是的。
他的主張等於是抓住社會主義裡某些重要精神,然後補足資本主義貪婪及製造災難後所形成的不平等;雖是資本主義,可是用了部分社會主義的精神。
這個結果是什麼?結果是他兩邊都沒有討好。
美國企業界、政治菁英普遍認為他太左。
而哈佛大學──羅斯福的母校,現在在美國被認為是平等及自由精神的象徵──在當時三百週年的建校紀念會時,羅斯福走進去, 本來以為會迎來美國最高學府學生給予他的掌聲,但他面對的是噓聲!
學生以噓聲對他表達抗議。因為有很多社會主義信仰者認為,羅斯福應該以更符合民情需求的方案,來取代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當時左派在美國校園裡已經開始萌芽。
羅斯福怎麼自處呢?他憤怒?委屈?或是討好年輕學子?都不是, 他一跛、一跛的走上台、發表演說,一如往昔,充滿自信。
他告訴學生們:
這個國家現在正步上經濟復甦的路途,我們當然會繼續尋求改善美國工人的工作環境;我們當然也會繼續為降低電價而努力;我們仍會繼續為年輕男女、殘疾同胞、失業保險、老年福利及女性保護等問題而努力。
但是我們才剛開始,有太多類似的問題要被解決,制度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年輕學子沒有耐性,他沒有說服這些學生。
但美國下層社會的人們心中,羅斯福是他們的英雄。那個時候羅斯福所到之處受歡迎的景象是:一位資深記者記錄小羅斯福來到紐澤西州澤西市(Jersey City)這個地方,車隊通過荷蘭隧道(Holland Tunnel)——連結紐約市跟紐澤西的一條隧道──洞口之後,如雷的掌聲已經響起,整個城市沸騰。
在萬里無雲的晴空下,舉目所見是一片搖動旗幟的人海。
當時在美國華府最重要的辯論,並不是我說的在哈佛大學,而是剛好與哈佛大學學生批評的方向相反,也就是「羅斯福把整個國家帶離資本主義太遠了。」
所以當哈佛的學生罵他:你還是在保護資本主義啊,你還是在保護貪婪的富人!但共和黨與民主黨參議員對他都有意見,認為他:太左了。
很快的,一九三七年進入羅斯福第三屆總統的競選活動。
選舉有時候是媚俗的,因為民主政治的前提是由老百姓決定國家未來。
當一個制度危機可能連專家都非常困惑時,人民怎麼可能有他們的理性分析、合理及最好的政治選擇?
面對一九三六年年底大選時,共和黨提出競選主張,最重要的四個字叫作「平衡預算」,在美國這可是天經地義。
他們認為,羅斯福拿太多國家的錢創造「新政」,留下太高的國家負債。
共和黨當時批評:美國正處於危急之秋,美國人的福利太高了,高到那些人根本不想工作,美國年輕人沒有任何前途、看不到未來,政府又有這麼高的赤字。
共和黨不是希望贏得總統寶座,他們知道沒有人可以打敗羅斯福, 他們要的是贏得參眾兩院。
但他們不知道正由於那一次的競選勝利之後,共和黨大贏了國會,他們真的如願以償:但代價是:華爾街股市因政府過早走向平衡預算,再度大崩盤,美國走向「二次衰退」,失業率又大升,美國做為世界經濟當時惟一的中心,世界經濟又再度被拖垮。
於是,大西洋這邊納粹主義達到巔峰:太平洋那端日本軍國主義羸得絕望社會的全面支持。美國平衡預算不到一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美國平衡預算剛好兩年又九個月,德國侵佔波蘭。
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爭: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掀開序幕了。—-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 1940年二戰已經開打了半年,根據一項蓋洛普民意調查,8%的美國人支持同盟國,只有2%的人支持納粹;可是問他們要不要捲入這次歐洲戰爭,90%美國人說:不。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是不存在的。美國眼看著納粹在整個歐洲連戰皆捷,不動如山。
美國不想捲入戰爭的民意,多麼的深入人心,幾乎在每一個美國人的血液細胞裡流動。
然而,羅斯福對於國際事務的看法不一樣。其實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他看到威爾遜總統支持國際聯盟卻被國內批評,他曾經説:自己也很想找各種理由來反對國際聯盟,可是想破頭也想不出理由。
在那個年代,羅斯福很感慨的說:「我們就算中立,也不應該不聞不問吧?」
可是他拿這樣的美國一點辦法都沒有,唯一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敦促國會,廢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禁止軍火出售的規定,也就是可以賣一些軍火到歐洲去。
其中,出口44%軍火都賣到英國。
從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年春天,經過幾個月的觀戰,德國已經在很短的時間裡不只是打下了奧地利、波蘭,一路打到了北歐,征服丹麥;征服了東歐,打到北歐了。
此時,英國人才從幻想和夢中驚醒,但美國人仍然置身度外。
全英國開始恐慌了,因此邱吉爾出任了首相。德國在歐洲大陸勢如破竹,這個情形一直到一九四○年九月,眼看希特勒下一個目標就是英國。
美國和英國有一種特殊關係,但美國人普遍厭戰,他們深信正是因為一次大戰美國沒有介入,美國才能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的大國。
面對反戰的民意,羅斯福採取一項大膽的措施:他以總統的行政命令權,把五十艘服役已久但還可以用的驅逐艦,以退役為由送給英國,交換可以租借英國在海外的海軍基地。
一九四○年,又時逢美國總統大選,羅斯福在這一刻面臨抉擇。過去的慣例,總統連任兩屆就不選了,可是他覺得為了歐陸戰爭,他必須參選。
他知道大多數美國人民並不瞭解,美國人不可以把自己置於國際事務之外,他必須用個人的聲望來領導這個世界,所以他決定競選第三任。
那時候的美國憲法沒有禁止競選第三任或第四任總統;直到一九五○年,美國才通過新的憲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條,美國總統任期最多連兩任。
羅斯福想解決歐洲事務,他覺得只有他可以做得到, 但當時他也沒意識到這即將成為人類史上最慘烈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其實人處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都還未必意識到這就叫做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的羅斯福說:我好幾個夜晚都躺著想,自己問自己,身為美國的三軍總司令,是否有權力呼籲美國人,自我訓練為國家效勞,然後拒絕一己之私呢?面對危難,每個人都不應該逃避應負的責任。
但是他自己也知道,在那一刻並不容易。
其實他對於競選第三任,自己也常常處於搖擺之中,沒有那麼堅定,他曾說:「有一部分的我很想退休,回到海德莊園。」
也就是回到他出生的羅氏大宅,寫寫回憶錄。
可是他的良知不允許,所以這次他仍然競選了。當然,輿論的批評就大了, 批評者認為他不該打破慣例,世界大戰干美國人什麼事情;連他曾經在大蕭條時期史無前例的在田納西河谷設立管理局,成立一間水力發電公司,等於是美國第一次有國營事業,也被拿出來批評是左翼,或說這就叫做官僚作風。
選舉的結果,羅斯福還是連任了,得票數是二七二四.四萬張,和他競爭的共和黨候選人叫威爾基Wendell Lewis Willkie,他的得票是二二三○.五萬張,美國人打破總統連任兩屆的傳統,讓羅斯福繼續領導,可是贏的票數就沒有羅斯福第二次連任時這麼多。
這說明瞭其實大多數老百姓未必知道自己所面臨的危險是什麼;其次老百姓容易很厭煩一個人,我們都已經看了你八年,我還要再看到你?──這當然是老百姓的一種天性。
所有的英雄都會令人厭煩。這是一位很有名的歷史學家保羅• 甘迺迪Paul Kennedy講的話。
美國國內本來還為羅斯福勝選問題繼續吵,但是吵到一九四一年, 突然沒什麼人再吵下去了;因為美國已經變成民主同盟國家的兵工廠,利用了租借法案,將飛機、坦克還有其他用品送到英國。
簡言之,美國從歐陸的戰爭,開始嘗到甜頭,發現了一門好生意。
那時中國也開始因為抵抗日本侵略獲得美國的援助,貸款達到五百億美元。同時,羅斯福凍結德國、義大利這些法西斯國家在美國所有的存款以及信用,接著日本也被列入凍結的對象。
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兩人會晤,共同發表《大西洋憲章》,宣稱確保世界遠景更美好的共同原則──可是請注意,即便如此,美國仍然沒有參戰。
歐陸戰爭打到英國時,美國出口大增,失業率開始大降。美國人突然在那一刻發現一件鬼魅般的事, 原來支持其他的國家打仗,變成軍工廠,可以解決美國大蕭條的問題──這是之前他們從沒想到的,他們只想著如何避免捲入戰爭。
但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這使得美國後來出現「軍工複合體」。他們發現此事,實在太穩賺不賠了。
美國第一次嘗到甜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許多人難以想像,包括最優秀的經濟學家。
等二戰快結束、一九四五年時,美國的失業率只有1.2 %。
從一九四○年的10%,短短四年之內降到1.2%,幾乎達到充分就業。
所以經濟及歷史學家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挽救了美國的大蕭條:也從此改變了美國人的思維。—-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圖片:https://www.archdaily.com/554750/bombay-sapphire-distillery-heatherwick-studio
「四萬換一元真相」的推薦目錄:
- 關於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公民不健忘-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新聞] 「茶金」四萬換一塊劇情不符史實引發網-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228歷史真相| 這,才是真相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為什麼會「四萬換一元」?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四萬換一元真相-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7月 的評價
- 關於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四萬換一元真相-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7月 的評價
- 關於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Re: [問卦] 有沒有四萬換一元後誰因此致富的八卦? quartics PTT ... 的評價
- 關於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茶金解答四萬換一元劇情爭議只為呈現時空背景與人物設定 的評價
- 關於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新聞] 茶金四萬換一塊劇情引網路論戰李筱峰:劇本確實寫反了 ... 的評價
- 關於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舊台幣換新台幣的原因、全球通膨史4、台灣通膨歷史在PTT ... 的評價
- 關於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Re: [爆卦] 李天豪談「四萬換一元」 - 八卦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Re: [新聞] 茶金四萬換一塊劇情引網路論戰李筱峰: - historia 的評價
- 關於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新聞] 「茶金」四萬換一塊劇情不符史實引發網 的評價
- 關於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Re: [爆卦] 李天豪談「四萬換一元」 PTT推薦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問卦] 二戰時日本苦的要命台灣為什麼過這麼爽 - 熱門PTT 的評價
- 關於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四萬換一元是惡性通貨膨脹的結果而不是造成的原因 - Mobile01 的評價
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國民黨今日還敢提阿富汗,怎麼不想想1949年前後的台灣,發生了哪些事呢?
#國民黨1949年敗逃台灣 抗戰勝利後短短三年,軍事、經濟、物資各方面在美國幫助下,本來都比共產黨有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蔣介石政權,因為內部嚴重貪汙腐敗而迅速戰敗,潰逃台灣。諷刺的是,來台灣之後,國民黨和軍隊官員只關心“接收財富”這幾個字。
#國民黨是小偷 蔣介石與國民黨把美國援助的金援幾乎全部占為己有,原本要給士兵的物資,還被軍官拿去變賣,導致士兵各個骨瘦如材。國民黨還虛報軍隊的編制和傷亡,佔據軍餉及撫卹金。為此,美國前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還大罵國民黨「就是小偷,他們每一個都是該死的小偷」。
#四萬換一元歷經史上最嚴重的通膨 台灣在二次大戰後,台灣各項物資被國民黨政府發配到中國, 台灣當地的資金也一樣的被撥轉到中國內地。1946年-1949年這3年半,國民黨政府下令「接收所有日人存糖,撥歸中央,集運上海銷售」,並且無節制大量印製台幣,搜括台灣的物資。強盜式的剝削,不是運往中國供國民黨揮霍,就是黨官貪污中飽私囊。 在台灣流通的貨幣,台幣,從面額 1 元到 100 萬元,面額膨脹了「一百萬倍」。
#二二八事件 由取締私菸所引爆的二二八事變,竟然犧牲了一整代的台灣菁英。二二八事變使台灣人民積壓了兩年的不滿決堤般地獲得發洩,『打倒貪污腐敗的政府』、『實施台灣高度自治』的口號響徹雲霄,台灣各地廣大的群眾紛紛站了出來,幾天之內,除了擁有重兵把守的基隆、高雄兩個要塞及少數軍政單位之外,全台幾乎都被台灣人民所控制。各地成立了『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提出『改革方案四十二條』包括要求保障人民各項基本權利、撤銷貿易局和專賣制度、台灣高度自治、廢除苛捐雜稅等等,均是合理、理性的要求。
但是,國民黨政權卻採取 #拖延戰術,當時國民黨的台灣行政長官陳儀還在安撫台灣人民,憲兵隊第四團團長張慕陶更到處理委員會本部宣稱:『我以生命賭注中央政府絕對不會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絕對保證大家的生命安全。』不過,蔣介石從中國調來的精銳部隊卻悄悄地在基隆、高雄兩個港口登陸,士兵們還被灌輸「這裡的人不是中國人」讓他們放下心來屠殺。於是,一場台灣史上空前的大屠殺正式展開,台灣各地都也複製基隆、高雄兩地的屠殺。根據行政院公布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總計死亡人數是18000至28000人左右,而且都是當代最優秀傑出的科學家、醫師、律師、畫家、老師…….等。
之後臺灣緊接著實施長達38年的戒嚴,至少數萬名民眾在白色恐怖時期死亡、失蹤、監禁;二二八事件數十年來成為禁忌的話題,成為後來族群對立衝突的原因。歷經國民黨政府多年的嚴密封鎖與噤聲,在黨外人士對黨國體制的持續衝撞下,二二八事件在1980年代後期的臺灣已經逐漸可以公開討論,而不必擔心因為觸犯禁忌而遭到國民黨政府的政治迫害。
#國民黨親中反美 經過幾十年後,原本反共的國民黨,開始親中,由以馬英九在任八年為最。外交休兵、開放陸生、台灣軍官遭中國甚投及投共也為最,農漁產品技術外流至中國,簽屬各類兩岸協議包含《兩岸投保協議》、《ECFA早收清單》、《兩岸經合會平台》.....等,還有強行通過審查而引爆太陽花學運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而後,由與美國關係不錯的「知識藍」、國際關係學者江啟臣擔任國民黨黨主席。但近幾年來,國民黨內的對美鷹派及韓國瑜支持者不斷抨擊美國對台政策。譬如,國民黨籍台中市長盧秀燕與美國在台協會處長碰面時,突然在媒體面前脫稿發言,公開表達反美豬。藍白陣營,都在一邊反美豬、批評美國對台政策,畫美中台等邊三角形,一邊恐嚇台灣人民說親美會變成美國棄子,又一邊表達自己親美。國民黨黨主席候選人朱立倫還在廣播節目中說:『國民黨從在野後這5年半的時間,沒駐美辦事處、代表處』表示他我當黨主席第一天就成立駐美辦事處或代表處。原來國民黨跟美國關係如此差,還敢一直說自己親美?!台灣人可以相信你們嗎?
台灣必須自立自強,這是肯定。萬一爆發戰爭,沒有任何一國的人民需要用他的鮮血來保衛台灣。但,台灣需要提升自己對世界的影響力,要不停的提高自己的附加價值,或者說是被利用價值,才有國家願意跟我們合作。這點,蔡英文政府這幾年對各國的外交耕耘下,都做得非常的優異!
而這種情況的台灣,才不會變成阿富汗。
#國民黨沒有來台灣多好
#台灣不用死掉幾乎是一整代的菁英
#只是到現在依然有500萬人支持國民黨
#是台灣人太善良不計較還是長期獲得資訊的管道被蒙蔽了?
📖
https://www.ponews.net/history/vn5kb4y5hb.html
擁有絕對優勢的國民黨,為何會戰敗?蔣介石敗逃台灣時總結3點
http://www.southnews.com.tw/Myword/03/0300/0308.htm
台灣白色恐怖檔案:國民黨大屠殺血流成河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A%8C%E4%BA%8C%E5%85%AB%E4%BA%8B%E4%BB%B6 維基百科二二八事件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286646
全球通膨史1》「4萬換 1元」台灣人永遠的痛
https://buzzorange.com/2017/02/15/the-truth-of-double-ten/
國民黨掩埋的辛亥革命真相:一段不下於納粹的種族屠殺史,孩子的娛樂就是比賽數屍體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8166368
台灣國民黨主席選舉開跑,朱立倫、江啟臣先拋反美親美議題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0-03-08/374812
民眾批國民黨屠殺 學者嘆:解嚴後的今天還有500萬人投給它
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公民不健忘-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神父的鹽
身為一個知識份子,首先就是要避免將特定族群發明的政治術語,把他們當作一種真理來談,這叫偽冒理據.
例如「台灣價值不夠」或是「1450」,那基本上只不過是特定族群用來打擊政敵的蔑稱,或者是合理化自己的錯誤,用來使自己免於被質疑,甚至轉嫁責任到對方身上,扭曲對方意涵的術語.它注重的是語用性,而非實質的語意,所以定義曖昧不明,只要能用來概括所指涉的負面形象,都可以容納其中,它的定義可以伸縮滑轉,兼具免責、免於批判,並進行有利於自身族群的特殊解釋,所以,它只存在於特殊族群,並不適用來做為普世認可的道理.
舉另一個例子來說,如「母豬」.
我想不會有任何人在現實的公開議題討論平台上,用母豬,來評論性別議題,用來代指女性,特定女性,或者是指稱女性的負面行為.
使用這些集合名詞,本質上又是空的集合,無助於幫助公眾了解社會議題,如果你不了解它的話,更容易誤用.
1450並不是製造假新聞當作一種宣傳方式,相反,它原本是澄清假新聞的,農委會為「加強農業訊息因應」編列1450萬元預算對外招標,招募至少四人每月四萬以上薪資的小編職缺,對於網路上的假消息進行澄清,並提供正確信息,它原本是要針對諸如兩百多萬柚子倒水庫類似的謠言進行第一時間回應,其中佔65%的素材製作與廣告投放經費.
不過,被國民黨用來說是「用1450養網軍」,國民黨認為這1450萬是農委會用納稅人的錢,來「帶風向」,進行匿名攻擊,為政府擦脂抹粉,他們的定義是「主動的」、「侵犯網路自由空間」、「排除不利於農委會的意見」,傾向於指控那是類似中共的「言論管制」,但事實上並非如此,農委會的網路小編是「被動的」、「清楚標示農委會」、「澄清非事實的農業消息」,換句話說,他們不會去刪除、管制,或者進攻各大平台打壓反對意見,實務上,4名小編也做不到這點.
緊接著,柯文哲夫婦,用來指涉批評自己的人,「1450下班了」、「1450還在上班」、「1450他總不能領了錢不做事啊,有時候被網軍攻擊,那也是應該的」,把反對柯文哲或者批評他的市政的人,都打成民進黨派來的,有領錢的網軍.
這基本上是經不起邏輯檢驗的,例如批評柯文哲的人,有很多都是曾經支持他的柯粉,而批評他的人是否都收取金錢,接受民進黨指示,想也知道,這不可能概括到所有人身上,你無法證明批評你的人是否都收受金錢,而一批評就等於收送金錢,這樣的連結更是違反事實.
若依照1450的原意,他只有四個人,無論如何也無法概括到全體綠營支持者,或者是蔡英文的支持者,然而,它卻被拿來如此使用,用來攻擊他們認為是民進黨網軍的對象,例如神父之前被統括到一些泛綠粉專之中,被稱為1450,領1450,然而,神父本身沒有領任何民進黨的一毛錢,或接受組織指揮,可以想見,這樣的指控是無效的,這樣的連結是簡單的,他們也正在進行某種程度的意識檢查,他們將泛台灣本土派的支持者,或者傾向批判中國,批判親中思想,以台灣優先,以本土利益為出發點考量的人,一律歸類為站在自己對立面的1450.
然而,就算是領錢的網軍,也不會一個人發到1450萬,1450,應該可以解釋成,是藍營和柯文哲支持者假想的敵人,他們專門迫害自己,用國家機器來打壓自己的言論自由.
這也讓人想起柯文哲的支持者,擔任八卦版版主期間,所製造的網路濾鏡神奇id,把支持香港反送中、批評柯文哲,支持蔡英文的人,都標註成智障,或者說,他們是一群蟑螂、網軍,這是典型的麥卡錫主義.
在汪浩與某位媒體人的對談之中,他們出席的,是一場公共論壇,汪浩以「1450」來代指蔡英文在大選中自發性的支持者,並希望藉由這種成功的經驗,將之轉化成全民的、支持台灣在國際角度上發聲的力量,這當然是一種明白該詞彙的原意,所產生的「解嘲」用法.
既然你們說,支持蔡英文的人都是領錢的1450,那麼,我就取其被特定族群貶抑的真實成分,自發性的支持者,來做為1450的語意.
這跟另一位記者,將他人反串的用法當作一種真實,藉此去教育在場的年輕人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是兩碼子事,那位記者認為他人假定的敵人是存在的,而且正在出征並且製造假新聞,她宣稱她有一種「社會責任」來告知大家真相.
這其實跟柯文哲的用法是差不多的,她可能把自己遭受到的批評都解釋成有心人士組織的網路攻擊,而這個攻擊可能來自政府所圈養的網軍,不過,她的行為比起柯文哲,可能又有一種危險,柯文哲作為一個低能的政客,坊間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政治操作,但這位記者似乎把它當成是一種普遍社會上認知到的道理,以此去教其他人如何分辨是非.
這顯然,是一種反教育.
不是說,網路上的用語或者特定族群的語彙,不能被使用,但必須建立在你對於它有深入的理解,而非抱持著錯誤認知.
你要熟知它只成立在特定的語境,在不同語境之中,你必須界定它在各種情況上代指的意義為何,用在普羅大眾的視野中,它應有位階為何,它的意思為何,特別是那些指涉性不明確的網路詞彙,可以知道的是,在特定語境之中成立的知識,它並不是一般人認可的常識,反而在一般情境之中,那是一種羞辱和傷害.
如此就是把無法驗證的玄思當成真理,非教育當成一種教育,玄思若作為玄思的位階,或許可以作為有教育意義的素材,玄思若作為一種真理,則違背事實,違反教育意義.
如同,把上帝會發大洪水來制裁罪惡,去教孩子不可以做壞事,如有他律或者勸人向善的意涵,多少有點教育意義;但若說上帝為真,洪水即將來到,世界末日近了,這些違反認知事實的東西,那就是反教育.
若說1450到處出征別人,而且會製造假新聞,傳遞這個訊息變成一種社會責任,反教育也.
從1450的典故來說,再怎麼樣,也不會是以製造假消息為目的,或用用假新聞的行為做宣傳的方式,假使是打壓政敵,進行言論管制,原來的指控是「縮限言論,將不同意見打成是假新聞」,而非「主動去製造假新聞」.
在不同政治族群之間,真的要說的上謠言氾濫的,應該是韓粉群集,其他群集的政治攻防都尚在一定範疇,在媒體之間,假消息真要進入媒體的審核,成為「假新聞」,最氾濫的應該是中天,其他媒體,無論藍媒、綠媒,多的是過於主觀,或者是過度解讀,多有所本,和所謂消息來源.
至於四處出征別人,按照「出征」此詞的意涵,大規模的在他人網站,或不同群集中呈現反對意見,這可能被講成是出征,各個群體或者各個場域都會發生,甚至是使用者燃起他人的義憤,也會被講成出征,然而,真正的出征,有組織的網路攻擊,系統性的破壞討論區的自由風氣,所仗勢的理據是不明的,違反常識的,欠缺正當性.所用的方式,同樣的言論不斷重複,字詞毫無邏輯,只是以破壞討論區生態,形塑恐怖,消滅他人存在為主要目的,具有明確的惡意,如同中國網軍,或者柯韓粉進攻時代力量的立委王琬諭,攻擊她的親人,檢討被害者,這比較符合出征的定義.
如果是在自己的臉書上,發表不滿某人言論的意見,或者被自己的受眾認為不公正,在原有場域中發出批評,若因其政治影響力,或多人串聯,導致被指涉對象有被出征的錯覺,那不叫出征.
另者,即使是ㄧ個群集進入另一個群體發表反對意見,也要看他們說什麼,針對論述表達不認同或進行反駁,而沒有背離發文者的主題,這也不算出征,若是進行人身攻擊,或無關主旨的洗版,這就算出征,當然ㄧ場群眾在各個不同群集進行攻防,打輿論戰,這是網路上常有的現象,這就得看所謂出征的行為,人身攻擊和正常批判佔據的比例多寡,或者看被出征對象或出征的群體他們佔據的正當性多寡,以及他們在公眾領域是什麼身分,誠如范瑋琪大罵口罩為什麼不捐給中國,被群體批判,如果出征的定義是廣泛的,那顯然也有合理的跟不合理的;如出征的定義是狹隘的,那麼這些人根本和五毛小粉紅去攻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具有天壤之別.
對於該人以「1450」來描述為一種出征現象、假新聞製造行為,這曝露的是對網路世界認知的不足,屬於一種誤用,這也反映了她的認知跟台灣社會脫節,導致她以為其他人明白了,並體會她在描述一個確實具體的犯罪行為.但事實上,旁人感受的是不合理的指控,對於1450影射的對象,蔡英文的支持者,民進黨支持者,泛綠本土派支持者,或者是過往被1450不當指控的被害者而言,他們只會感覺自己被不合理的栽贓罪名,還要被當成是一種教育社會的負面例子,等於是二度的傷害.
舉例來說,汪浩本身,也可能是這種誤用的「1450」所涵蓋的對象,汪浩根據央視「海峽兩岸」,用25分鐘來討論柯文哲以及台灣民眾黨,所論述的內容,皆採正面表列,主持人在節目尾端更是如此說,
「雖然現在2020的選戰還沒有進行,但是柯文哲已經對外公布他正在積極布局2024,所以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台灣政壇,白色力量很有可能會發生較大的作用.」
其中來賓有賴岳謙、于強,于強稱讚柯文哲和台民黨,「論揭弊,柯文哲比黃國昌更強.」並高調分析,「柯文哲打網軍案非常有正當性」賴則吹噓台民黨成為關鍵少數,「你蔡英文連任,但是你如果沒有民眾黨支持,你在議會裡面,你在立法部門裡面,你要通過任何法案,基本上來講都是不可能.」
汪浩評論,央視的海峽兩岸力挺柯文哲民眾黨成為關鍵少數,柯文哲說,這是假新聞,這是網路攻擊,要抓網軍,然後台民黨則對汪浩提告,稱「該節目從頭至尾皆未表態支持民眾黨,僅為分析台灣選舉情勢.」
在神父看來,這種隨便將他人應有的可評論的空間,應當可以下判斷的自由意識,都給阻斷掉了,全都解釋成「假新聞」,是網軍,這,才是在戕害言論自由.
如果1450如同國民黨的說法,將不同意見全都解釋成假新聞,那柯文哲的行為,就符合這樣的「1450」.
如果1450如同他人所誤用的方式,那麼依此邏輯,台民黨動輒提告,在自己臉書上以「嚴正聲明」警告他人,則更像是出征,說央視從頭到尾沒表態支持民眾黨,更像是宣傳假新聞.
後真相的時代,網路的意見自由流竄,人人都可以參與公眾論述,參與討論政治的人變多了,在平台上,各種組織和小社群林立,有些人因為過於集中的意見,而倍感壓力;有些人則因為無法像從前那樣說服他人,而感到焦慮,這使得某些自詡為知識份子的人,開始將自身的心理防禦機制,當成一種理論,來述說.
舉另一個例子,「台灣價值不夠」來說好了,或許在某些情境,特定群體,認為這是一種道理,但放在公眾情境之中,它完全是個歪理.
只要設想,將之放在不同語境之中,加以省視,就可以知道那是站不住腳的.
假設在ㄧ個公共論壇,討論美國大選,問拜登為何會被批評親中,ㄧ人卻跳針,「那是台灣價值不夠」,並搖頭晃腦地說,「有一群人在檢查其他人台灣價值夠不夠」,另一人發起質疑,他則暴怒「你這台獨糾察隊!」那會是什麼樣的光景.
「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將自我中心的解讀,替代公眾認知的道理,這基本上是屬於「不能做的事」,但是人們還是忍不住做了.
我們必須承認,這個時代沒有什麼不可以做的事,沒有什麼不能說的話,沒有誰,可以真正的去阻止誰.
所以必須容忍批判.
如果那是你「不得不為」的事,它所造成的荒謬和漏洞,也有人「不得不為」,將它補起來,哪怕,那是一種粗糙的方式,那讓你不愉快,而覺得委屈.
對於這位記者,有些地方神父還挺欣賞的,特別是在趙少康的節目裡,面對張經義的那種不卑不亢的態度.
當趙少康艷羨張經義,能做出那種「正經八百的國際新聞」,張經義則以「白宮記者」,在中國新聞台工作,以能接近川普而自豪,
「其實我覺得自己相當的幸運,我們都知道台灣駐美的記者很多大部分的時間可能就在棒球場,或者是孫安佐,或者是韓國瑜之類的,他們可能跑棒球場的時間,都可能比白宮還要多.」
「很幸運的,我做的是一個正經八百的,真正的國際新聞,這是我希望能做到的,同時在大陸現在這麼一個關鍵的,中國大陸崛起的這樣的一個時刻,讓他們能夠看到世界,那對我來說完全是一個報導正兒八經的國際新聞.」
當趙少康轉頭問范,「這不就是我們台灣現在的問題嗎?」
她回答,
「因為我們政治因素的關係,所以很多事情,因為我們在國際上被邊緣化的關係,很多事情變成,跟我們的生活就很遠.」
趙少康和張經義,毫無疑問是以自我中心的見解,依據自身經驗做出的必然選擇,當成他人應該遵從的當然選擇,她則指出了荒謬,他們自信嚮往的東西,恰巧是使我們邊緣的理由,也是使他們看不起的末端現象.
知識份子要做的,不是沉溺於那種狀態,使自己看不清楚,也欲使別人看不清楚.
當你強調你的震驚,別人卻因你而更感到震驚無比.
知識份子的義務是,走入人群,走出象牙塔.
是謙卑的,不是傲慢的.
是挑戰權威,而不是教訓人民.
是傳遞知識,而不是散播錯誤認知.
是聆聽,而非假定他人意志.
是我聽你怎麼說,而不是你得聽我的訓誡.
是講真話,而不是講幹話,brother.
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228歷史真相| 這,才是真相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這,才是真相!! 當年四萬元換一元沒錯,但購買力沒變! 四萬換一元: 「四萬換一元」指的是民國38年6月15日,臺灣省政府公布「臺灣省幣制改革方案」、「新臺幣發行 ... ... <看更多>
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為什麼會「四萬換一元」?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這次,我來詳細解釋「四萬換一元」的前因後果讓你聽一次就變成專家. ... <看更多>
四萬換一元真相 在 [新聞] 「茶金」四萬換一塊劇情不符史實引發網-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