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線文庫 詩集推薦※
姚時晴〈雲豹〉
有雙眼睛,凝視
黑夜中書寫的我
琥珀黃的瞳孔
孔雀藍的眼珠
森林在我指間步入清晨
薄雪草被溶蝕的字體覆蓋
我書寫的荒原
還有瀕危的植物繁衍,以及
尚未消逝的獼猴
溪流口述鳥獸的蹤跡
藤蔓攀岩傳奇,以雨的墨痕
如果一株鐵杉被嵐霧誤譯
那是因為它恰巧長在語言的逆風口
梅花鹿與狼群此刻
正彼此躡足,被故事墾植的山坡地
而前世的獵人終將回來尋找自己
斑紋龜裂的靈魂
獨行玉山瘦稜的神秘生物,被時間考古
挖掘,人獸形玦的模糊影子
有雙眼睛,凝視
黑夜中書寫的我
琥珀黃的瞳孔
孔雀藍的眼珠
森林在我筆下步入黃昏
鐵線蕨被發光的字體圍繞
我書寫的叢林
還有瀕危的野獸存活,以及
尚未絕滅的螢火蟲
那雙孤獨的眼睛經常注視著我
讀我,如狩獵者的長矛
指向每顆閃耀的文字
(與星空對弈無數次的棋手
佈局無邊際黑白分明的星球)
我知道
我們都愛獨處
不善群居的動物
孤僻、寡言、棲居高處
趁夜迅捷追捕迷途的詩行
突襲語言的羔羊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姚時晴 創作
#陳宛詩 手寫,Instagram:wanshihchen
※本篇刊載於2017年《#創世紀》冬季號「#大自然的語法」專輯,收錄於《#鏡像:#創世紀65年詩選(2014-2019)》(#斑馬線文庫,2019年10月)
※詩社粉專 創世紀詩社
※閱讀姚時晴作品,請至新浪部落格:http://blog.sina.com.tw/rebel910504/
※《鏡像:創世紀65年詩選》內容簡介
創作的歷程如同「對鏡」。鏡中有時抽象,有時變形,有時戲謔,更多時候是將「我」隱蔽自身的難題留在現實世界;但也正因為這些難題(這些最幽微的命題),才得到不同於現實的向度與演繹,詩才更顯得可貴。
這本詩選留下2014-2019這五年的「鏡像」,如同過去《創世紀》也曾經以不同的抽屜留下明信片、植物膠囊、太尖的筆、多音節的意象,或以保險櫃留下「完形」(Gestalt)。
本書共分六輯,108家詩人的108首詩各有「姿態」。從輯一的〈寂寞平均律05〉為開端,即使「某些細節失去倒影」,但詩人要的仍然不是修辭學的那種乾燥。(簡介文字,參照創世紀編輯部序文〈#書寫與折返〉,並經微調)
囊螢照書語譯 在 ONLYBROWN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張圖是我今天在網路上分享看到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這樣有讓彼此距離更近嗎?1985年,是我5歲(好啦,直接透露我年紀了)那時候哪來的平板、手機呀,過年過節家人真的是聚在一起,小朋友玩孩子的遊戲、大人們聊天、泡茶,全家出遊,雖說跟現在似乎沒什麼不同,但那時可沒網路呢
我記得在美國念書那段時間(大概是我20初頭的年代)有位學長與我分享關於用手機照相這件事,他說他現在在研發這科技,當時是有行動電話,但可不是像現在的觸碰螢幕,我只是覺得不可思議,手機可以照相!也太神奇了吧
沒想到也只過了短短幾十年間,變化如此快速,從BB call、黑金鋼、Nokia、Motorolla、現在的iphone.......以前還是厚厚一本電話簿時代,現在的人,可能只記得自己的手機號碼吧
今天正好收到一篇來自學校院長分享的文章,很有感觸....與你們分享
「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被毀掉的」
商場門口排了幾十公尺的隊等著買髒髒包,我觀察了一遍整個隊伍,想知道人們怎麼消磨時間,我發現90%的人在玩《傳說對決》。
這些人為什麼這麼閒?為什麼他們願意把大把的時間,耗費在這些事情上?
從心理學角度,我可以毫不費力地列舉出十幾條“為什麼會有人願意排隊跟風”以及遊戲帶來的滿足感背後的機制。
但是,每天把幾小時的時間耗費在遊戲上,仍然會讓我覺得:太奢侈了。有這麼多時間,看書或者思考,不是更好嗎?
大約20年前,在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次會議,集合了全球500多位政治、經濟精英,會議的主題是:「如何應對全球化」。
與會者一致認為,全球化會加劇貧富差距,會使財富集中在全球20%的人手上,而另外80%的人將被“邊緣化”。那麼,如何化解這80%的人和20%的
精英之間的衝突?如何消解這80%人口的多餘精力和不滿情緒,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美國高級智囊認為,唯一的方法,是讓這80%的人口安於為他們量身訂造的娛樂信息中,慢慢喪失熱情、抗爭欲望和思考的能力—這就是聞名遐邇的
“Tittytainment”戰略,由Titty(奶嘴)與 Entertainment(娛樂)合成,中文譯為“奶頭樂”。
他說:“給他們塞上一個奶嘴,他們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最終他們會期望媒體為他們進行思考,並做出判斷。”
這個戰略,具體是什麼呢?
一是發展發洩性產業,包括色情業、賭博業,暴力型影視劇、遊戲,集中報導無休止的口水戰、糾紛衝突等,讓大眾將多餘的精力發洩出來。
二是發展滿足性產業,包括報導連篇的無聊瑣事—娛樂圈新聞、明星花邊、家長裏短,發展廉價品牌,各種小恩小惠的活動,以及偶像劇、綜藝等大眾化娛樂,讓大眾沈溺於享樂和安逸中,從而喪失上進心和深度思考能力。
一言以蔽之,那些被邊緣化的人,只需要給他們一口飯吃、一份工作,讓他們有東西可看,便會沈浸在“快樂”中,無心再做深度的思考。
這個戰略成功了嗎?目前來看,挺成功的。
是的,我說的就是一切偶像劇、明星、娛樂圈、臉書IG、微博熱搜、情緒煽動、低幼化遊戲。我們日常的視野中,充斥著這些信息。但這其中,99%的東西對我們沒有價值。
在臉書在Youtube上,低能耍白癡的網紅破百萬訂閱,爆乳露奶照隨便破千讚,都市傳說無腦實驗破萬觀看,反之科普專業知識、分享社會議題、深度思考內容,這些沒有人願意看,你還能欺騙自己嗎?
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太多太多被人為創造出來吸引我們注意力的東西——偶像劇、大片、綜藝、娛樂圈花邊、網絡遊戲等,每一條推送、每一款遊戲和每一檔綜藝背後,都隱藏著一個龐大而專業的團隊。
他們群策群力,用專業的消費者行為學或認知神經科學做支撐,用盡各種文案技法,就是要讓你點進去,然後幹掉你的時間。
而反過來,無論是學習、閱讀、思考、寫作,這些事情,哪一件有著這麼強大的陣勢?哪一件有這麼容易讓人滿足?這就是消費娛樂文化為我們創造的牢籠,而我們正心滿意足地一步步走進去。
一旦你習慣了娛樂這種“低成本、高回報”的刺激,你就很難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比如學習,閱讀,思考。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長此以往,你將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如果你還對獨立思考能力懷有期待,給你下面幾條建議。
平時盡量撥出一定的時間,看深度的、優秀的書籍和文章,保持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盡量遠離流行的網絡用語,因為“誰掌握了語言,誰就掌握了思想”。
如果可以,拒絕那些膚淺的綜藝、影視劇、熱點消息、娛樂圈資訊,只看最優秀的作品。什麼是最優秀的作品?至少,是有突破性的、不反智的、引發思考的、有誠意的、需要動腦子的,不要讓自己成為“愉悅感”的奴隸。
最後,請找到一件能夠帶給你長期收益和幸福感的事,把它安排進每天的日程中。這將幫助你對抗庸常、平凡、索然無味的日常生活,讓你不斷保持頭腦的清醒。
囊螢照書語譯 在 ONLYBROWN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張圖是我今天在網路上分享看到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這樣有讓彼此距離更近嗎?1985年,是我5歲(好啦,直接透露我年紀了)那時候哪來的平板、手機呀,過年過節家人真的是聚在一起,小朋友玩孩子的遊戲、大人們聊天、泡茶,全家出遊,雖說跟現在似乎沒什麼不同,但那時可沒網路呢
我記得在美國念書那段時間(大概是我20初頭的年代)有位學長與我分享關於用手機照相這件事,他說他現在在研發這科技,當時是有行動電話,但可不是像現在的觸碰螢幕,我只是覺得不可思議,手機可以照相!也太神奇了吧
沒想到也只過了短短幾十年間,變化如此快速,從BB call、黑金鋼、Nokia、Motorolla、現在的iphone.......以前還是厚厚一本電話簿時代,現在的人,可能只記得自己的手機號碼吧
今天正好收到一篇來自學校院長分享的文章,很有感觸....與你們分享
「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被毀掉的」
商場門口排了幾十公尺的隊等著買髒髒包,我觀察了一遍整個隊伍,想知道人們怎麼消磨時間,我發現90%的人在玩《傳說對決》。
這些人為什麼這麼閒?為什麼他們願意把大把的時間,耗費在這些事情上?
從心理學角度,我可以毫不費力地列舉出十幾條“為什麼會有人願意排隊跟風”以及遊戲帶來的滿足感背後的機制。
但是,每天把幾小時的時間耗費在遊戲上,仍然會讓我覺得:太奢侈了。有這麼多時間,看書或者思考,不是更好嗎?
大約20年前,在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次會議,集合了全球500多位政治、經濟精英,會議的主題是:「如何應對全球化」。
與會者一致認為,全球化會加劇貧富差距,會使財富集中在全球20%的人手上,而另外80%的人將被“邊緣化”。那麼,如何化解這80%的人和20%的
精英之間的衝突?如何消解這80%人口的多餘精力和不滿情緒,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美國高級智囊認為,唯一的方法,是讓這80%的人口安於為他們量身訂造的娛樂信息中,慢慢喪失熱情、抗爭欲望和思考的能力—這就是聞名遐邇的
“Tittytainment”戰略,由Titty(奶嘴)與 Entertainment(娛樂)合成,中文譯為“奶頭樂”。
他說:“給他們塞上一個奶嘴,他們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最終他們會期望媒體為他們進行思考,並做出判斷。”
這個戰略,具體是什麼呢?
一是發展發洩性產業,包括色情業、賭博業,暴力型影視劇、遊戲,集中報導無休止的口水戰、糾紛衝突等,讓大眾將多餘的精力發洩出來。
二是發展滿足性產業,包括報導連篇的無聊瑣事—娛樂圈新聞、明星花邊、家長裏短,發展廉價品牌,各種小恩小惠的活動,以及偶像劇、綜藝等大眾化娛樂,讓大眾沈溺於享樂和安逸中,從而喪失上進心和深度思考能力。
一言以蔽之,那些被邊緣化的人,只需要給他們一口飯吃、一份工作,讓他們有東西可看,便會沈浸在“快樂”中,無心再做深度的思考。
這個戰略成功了嗎?目前來看,挺成功的。
是的,我說的就是一切偶像劇、明星、娛樂圈、臉書IG、微博熱搜、情緒煽動、低幼化遊戲。我們日常的視野中,充斥著這些信息。但這其中,99%的東西對我們沒有價值。
在臉書在Youtube上,低能耍白癡的網紅破百萬訂閱,爆乳露奶照隨便破千讚,都市傳說無腦實驗破萬觀看,反之科普專業知識、分享社會議題、深度思考內容,這些沒有人願意看,你還能欺騙自己嗎?
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太多太多被人為創造出來吸引我們注意力的東西——偶像劇、大片、綜藝、娛樂圈花邊、網絡遊戲等,每一條推送、每一款遊戲和每一檔綜藝背後,都隱藏著一個龐大而專業的團隊。
他們群策群力,用專業的消費者行為學或認知神經科學做支撐,用盡各種文案技法,就是要讓你點進去,然後幹掉你的時間。
而反過來,無論是學習、閱讀、思考、寫作,這些事情,哪一件有著這麼強大的陣勢?哪一件有這麼容易讓人滿足?這就是消費娛樂文化為我們創造的牢籠,而我們正心滿意足地一步步走進去。
一旦你習慣了娛樂這種“低成本、高回報”的刺激,你就很難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比如學習,閱讀,思考。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長此以往,你將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如果你還對獨立思考能力懷有期待,給你下面幾條建議。
平時盡量撥出一定的時間,看深度的、優秀的書籍和文章,保持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盡量遠離流行的網絡用語,因為“誰掌握了語言,誰就掌握了思想”。
如果可以,拒絕那些膚淺的綜藝、影視劇、熱點消息、娛樂圈資訊,只看最優秀的作品。什麼是最優秀的作品?至少,是有突破性的、不反智的、引發思考的、有誠意的、需要動腦子的,不要讓自己成為“愉悅感”的奴隸。
最後,請找到一件能夠帶給你長期收益和幸福感的事,把它安排進每天的日程中。這將幫助你對抗庸常、平凡、索然無味的日常生活,讓你不斷保持頭腦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