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蘭的悲劇
噶瑪蘭族曾是
台灣島第二大民族
1650年
有45個村社
人口有9,670人
但五年之間
幾乎滅族
1655年
只剩3個村社
人口只剩640人
縱使360年後
2015年
噶瑪蘭族也只有1,401人
1650年至1655年
噶瑪蘭族人口減少93.4%
原因是
1653年爆發麻疹、高燒傳染病
1653年發生大蝗災
1653年發生大地震
1654年爆發大饑荒及大蝗災
1655年又爆發大蝗災
這五年間
宜蘭像是人間地獄
噶瑪蘭族人大量死亡
這是
噶瑪蘭族的歷史悲劇
喝Kavalan酒時
不會想到吧?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843303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二集 你們篳路藍縷 我們顛沛流離 ~高金素梅2021.08.30 大家好,我是高金素梅 吉娃斯.阿麗,今天開始有五天行程,探訪宜蘭、花蓮ㄧ系列的殖民遺跡。 首先,來到宜蘭烏石港,226年前,漢人吳沙率ㄧ千多人在這裡登陸,開始了無盡的開發……。 四百年前,遠在漢人、西班牙...
噶瑪蘭族人口 在 蔡正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平埔族的傳說與謠言
重點:平埔族頂多只有4萬6千人
不是傳說中的20萬人
有ㄧ些想推動台獨運動的人
都「幻想」自己不是漢人
「變造」自己的祖先不是中國人
「夢想」自己是「平埔族」的後裔
希望取得「台獨血統論」的「DNA身分證」
現在就拿荷蘭人和日本人的證據
來告訴這些人
要搞台獨也不必背宗忘祖!
更不必冒充「平埔族」
「台獨平埔族血統論」終究只是編造的謠言
荷蘭人時代
平埔族始終只有4.5萬人左右
但是漢族在鄭成功來之前已有15萬人
且漢族、平埔族的通婚率非常低
平埔族在當時的經濟生產能力
也不足以支撐人口成長的空間
有人說「只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媽」
只能說明有漢人娶平埔族女子的案例
但沒有證據證明
現在台灣的本省人大都由平埔族女子生的
理由很簡單
憑平埔族那點人口和醫療、生活水準
生不出日本接手台灣時的300萬漢人
現在摘要ㄧ篇文章供大家思考: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葉高華/中山大學助理教授
流言:平埔族人口在荷蘭時代就已經達到二、三十萬,
到了日本時代初期卻剩下不到五萬人。
由此可見,大多數平埔族都變成漢人了。
二、三十萬這個數字不知道是如何生出來的。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VOC) 曾在臺灣
留下六次全島性的「原住民」戶口表 [1],
分別顯示:
1647 年:62849 人
1648 年:63861 人
1650 年:68657 人
1654 年:43519 人
1655 年:39223 人
1656 年:31191 人
有人說,VOC 的統治只及於臺灣南部,
不可能調查全島性的戶口。
事實上,VOC 在臺灣設立的四個地方「集會區」(Landdagh),幾乎已涵蓋全島平地。
其中,北部集會區管轄今日臺南以北、大甲溪以南的部落;
南部集會區管轄今日臺南以南的部落;
淡水集會區管轄大甲溪以北的部落;
東部集會區管轄臺灣東部的部落。
VOC 在四個地方集會區皆定期調查戶口 [2]。
雖然東部集會區的戶口資料不確實,
但平埔族的原居地並不在東部,故不受影響。
VOC 戶口表當中可確認位置的部落 [3] 。
顯而易見地,臺灣中部、北部的平地部落也被涵蓋在內。
1654 年以後,VOC 對於臺灣北部、中央山脈南段的部落
逐漸失去控制能力,導致被統計的人口減少。
而 1650 年是 VOC 在臺灣的顛峰期,
不但控制絕大部分的平埔族部落,
還控制排灣族、鄒族、卑南族、阿美族的許多部落。
換言之,68657 人並非全是平埔族人口。
將排灣族、鄒族、卑南族、阿美族的部落扣除之後,
得到 46141 的數字 [4],
這才是平埔族的人口。
一個潛在的問題是,
VOC 在臺灣西部平地的戶口調查會不會有漏網之魚?
我們必須承認這種可能性存在。
不過,若要修正 VOC 戶口表的數字,
必須針對戶口表當中漏掉哪些部落提出嚴謹的考證,
而不是信口開河把數字灌到二、三十萬。
255 年之後,日本人在臺灣舉辦全東亞最早的人口普查。
根據這次人口普查,
1905 年「熟蕃」(平埔族) 共有 46432 人 [5]。
從 46141 到 46432,
平埔族人口確實停滯不前,
但沒有大規模流失的情形。
有人說,縱使 1650 年與 1905 年的平埔族只有 5 萬人,
但期間可能一度成長到數十萬。
由於清國對於原住民戶口缺乏可靠的統計,
導致這種臆測難以被否證。
在這段原住民人口統計的空窗期間,
能找到最具參考價值的資訊,是丁紹儀的《東瀛識略》。
丁紹儀曾於 1847 年來臺灣擔任官員幕僚,
並將其所見所聞記載成冊。根據他的記載:
「綜計全臺熟番一百二十八社,歸化番二百三十七社,
未化野番可知者八十九社。……
今每社男婦少者二、三十名,多則百餘名、二三百名,
最多至四百餘名。」[6]
其中,熟番就是後來的平埔族;
而歸化番與未化野番大致相當於後來的高山原住民。
若以每社 400 人的上限計算,
19 世紀中葉時平埔族不超過 51200 人;
高山原住民不超過 130400 人。
而 1905 年的統計顯示熟蕃為 46432 人,
生蕃 (高山原住民) 為 113195 人。
由此可見,丁紹儀的記載相當可信。
這也顯示出,若要假設平埔族曾一度達到數十萬人,
時間點必須早於 1847 年。
那麼,平埔族有無可能在 1650 年以後
由 5 萬人成長到數十萬人,
然後又在 1847 年之前變回 5 萬人呢?
無論是 VOC 戶口表還是清代文獻,
都顯示平埔族的部落不超過 200 個。
以這麼多的部落要支撐起三十萬人口,
平均每個部落必須達到 2000 人。
然而,無論是 VOC 戶口表還是日本人的調查,
都顯示平埔族部落的平均規模為 200 人左右。
整體而言,1650-1905 年期間平埔族人口幾乎沒有改變。
更進一步來看,有些地方的平埔族人口流失較為嚴重,
有些地方則不減反增。
因此,下面將分區比較 1650 年與 1905 年的人口。
(一) 西拉雅地域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西拉雅本族的 Sinckan (新港社)、
Backaloangh (目加溜灣社)、Tavakangh (大目降社)、
Soulangh (蕭壠社)、Mattauw (麻豆社) 計 5954 人;
大武壠社群 (四社熟番) 計 1092 人;
馬卡道支族 (鳳山八社)計 11986 人;
以上總計 19032 人。
西拉雅人的傳統領域位於 1905 年的
臺南廳、鹽水港廳、阿緱廳範圍內
(介於中間的鳳山廳幾乎被跳過)。
由於漢人侵佔其傳統領域,
部分西拉雅人向蕃薯寮廳、恆春廳,
以及臺東廳璞石閣支廳的範圍遷徙 [7]。
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
上述六廳、一支廳的「熟蕃」總計 31600 人。
從 19032 人到 31600 人,西拉雅的人口明顯增加,
年增率達到千分之二。
這也顯示,西拉雅人向內山、後山的遷徙,
確實幫助他們維繫部族的生命力。
(二) 嘉南地域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魯羅阿社群計 2850 人。
他們的傳統領域位於 1905 年的嘉義廳、斗六廳範圍內。
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
上述二廳的「熟蕃」只有 163 人。
相較於西拉雅人,魯羅阿社群不愧是「流離失所」。
(三) 中部地域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洪雅族阿里坤社群計 1090 人;
巴布薩族計 3171 人;拍宰海族計 1649 人;
拍瀑拉族計 454 人;以上總計 6364 人。
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
臺中廳、彰化廳、南投廳的的「熟蕃」總計 5376 人。
由此可見,中部地區的平埔族人口有輕微的流失情形 [8]。
(四) 道卡斯地域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道卡斯族計 2935 人。
他們的傳統領域位於 1905 年的新竹廳、苗栗廳範圍內。
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
上述二廳的「熟蕃」總計 2910 人。
此外,部分道卡斯人曾遷徙至南投廳的埔里盆地。
如此看來,道卡斯族的人口大致維持平盤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道卡斯人後來可能形成賽夏族 [9]。)
(五) 凱達格蘭地域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凱達格蘭族計 5290 人。
他們的傳統領域位於 1905 年的
臺北廳、基隆廳、桃園廳範圍內。
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
上述三廳加上深坑廳的「熟蕃」只有 1561 人。
顯而易見地,凱達格蘭族的人口流失非常嚴重。
(六) 噶瑪蘭地域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噶瑪蘭族計 9670 人。
而 1905 年的人口普查則顯示,
宜蘭廳的「熟蕃」剩下 2726 人。
不過,噶瑪蘭人曾集體向花東地區遷徙。
若再加上臺東廳花蓮港支廳、成廣澳支廳的「熟蕃」人口,
則有 4779 人。即便如此,
噶瑪蘭族的人口流失仍然很明顯 [10]。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幾個簡單的結論。
(1) 西拉雅族的人口不但沒有流失,
還以千分之二的年增率持續增加。
(2) 除了西拉雅族以外,其餘平埔族或多或少
都有人口流失的情形。其中,又以洪雅族魯羅阿社群、
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的人口流失最為嚴重。
(3) 即便如此,平埔族的人口流失規模是數以千計,
而不是像流言說的數以十萬計。
註釋:
[1]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
收於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
《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 社會‧文化》。
臺北:稻鄉,2001。頁1-38。
[2] 中村孝志,〈村落戶口調查所見的
荷蘭之台灣原住民族統治〉,收於中村孝志著,
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
《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 社會‧文化》。
臺北:稻鄉,2001。頁39-55。
[3] 圖片來源:http://thcts.ascc.net/template/sample4.asp?id=ra09
[4] John Shepherd 計算的數字為 47963 人,
比我的數字多了 140 人。兩者差異為:
他將一個叫 Lasaer 的部落歸入西拉雅族,
而我因為無法確認這個部落的位置,所以沒有算入。
參見:John Shepherd (1993)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5] 詹素娟,〈臺灣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60)
──以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
《臺灣史研究》,12(2): 121-166。
[6]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頁70。
[7] 關於平埔族向後山遷徙的過程,
可參考:潘繼道,《清代臺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
臺北:稻鄉,2001。
[8] 關於中部平埔族人口流失情形,可參考:洪麗完,
《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
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
臺北:聯經,2009。特別是第四章第三節。
[9]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
《平埔族調查旅行 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
臺北:遠流,1996。頁262-263。
[10] 關於噶瑪蘭族人口流失的情形,
可參考:詹素娟、張素玢,
《臺灣原住民史 平埔族史篇 (北)》,
中興新村: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噶瑪蘭族人口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二集
你們篳路藍縷 我們顛沛流離
~高金素梅2021.08.30
大家好,我是高金素梅 吉娃斯.阿麗,今天開始有五天行程,探訪宜蘭、花蓮ㄧ系列的殖民遺跡。
首先,來到宜蘭烏石港,226年前,漢人吳沙率ㄧ千多人在這裡登陸,開始了無盡的開發……。
四百年前,遠在漢人、西班牙人、荷蘭人來台灣之前,台灣島就聚居著原住民族。那時的台北是霧氣蒸騰的沼澤盆地,凱達格蘭人的家鄉;台南則是陽光燦爛、野牛山鹿遊走之地,只有一些漢人由福建來此打魚,與原住民族交易農具;當時的蘭陽平原,噶瑪蘭族早已是人口ㄧ萬人、部落數量六、七十個的安和樂利社會。
十七世紀初,西班牙人、荷蘭人來了以後,開始大量採集鹿皮,壓縮了原住民族的生存空間。西班牙、荷蘭對台灣的殖民代表原住民族長期流離的開始,但這段歷史竟被有些人說成「台灣的誕生」,流露出殖民者的傲慢。
接著漢人移民大批湧入,開始墾殖歷程。對後代漢人而言,雖充滿詩意與禮讚,但對原住民族的生存卻造成無法回復的傷害。連有良知的漢人都看不過去,清代文人吳性誠在《入山歌》中就寫道:
「牧牛打鹿釣溪魚,不識不知太古初,別有天地非人世,萬頃膏搜可荷鋤。偽呼庚癸乏軍糧,欲向山中乞鹿場,矯稱官長張紅盤,襲取其社不可當。壯者僅免幼者死,老婦飲刃屠稚子,開廈運粟萬斛斗,其餘一炬同屋燬 … 。」
開發的背後,也出現了無情的搜括與殘害。
民國65年,民歌運動創始者李雙澤創作了「美麗島」這首歌,其中有段歌詞:「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當時,林雙澤的好友排灣族盲詩人莫那能說:「你的篳路藍縷,我的顛沛流離」。
不同的位置看歷史,結果自然不ㄧ樣。外來入侵者歌頌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顛沛流離的原住民族卻只能低聲吟唱「可憐的落魄人」。
《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ㄧ集
日本神社在台灣
https://reurl.cc/GmW44W

噶瑪蘭族人口 在 跟著多多一起走Dada Kim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在阿泰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他的部落「噶瑪蘭部落」,在噶瑪蘭語中,噶瑪蘭指的就是「平原的人」,噶瑪蘭人口目前約在一千五百人左右。這次來到噶瑪蘭的新社部落,在那邊喝了噶瑪蘭族人做的小米酒,而且知道了「小米酒要加啤酒會更好喝的道理」,感覺很像在韓國,我們韓國人會喝「啤酒加燒酒」一樣。族人們都非常好,也非常好客,在東部旅行之中,除了美食之外,更讓我感受到的是,臺灣是一片擁有著多元文化的土地。在這裡的每一個人雖然來源可能不相同,卻都擁有著一顆海島人擁有著的熱情的心。
2020.7.27金多多小記
「七星潭的海水很藍,石頭很美。」這雖然是簡單的句子,卻是到訪後才能讚嘆與回憶的事。
〔今日美食地址〕
周家蒸餃(小籠包):花蓮縣花蓮市公正街No.4-20號
-------------------------------------
🐷「美食家多多的台灣日常」貼圖❤️
:金多多第一版貼圖誕生啦!在影片裡看不到的金多多日常,都在這裡,跟著多多一起享受美食與生活吧!
📌LINE STORE網址 http://bit.ly/2Yfm0c8
❤️訂閱l구독 : bit.ly/2JFyo17
📖Facebook : bit.ly/2FUeH3p
🌟Instagram : bit.ly/2JnpPXp
------------------------------
〔版權音樂分享公告〕
最近越來越多朋友在做影片,影片時常需要大量的音樂素,所以我們在這邊分享我們目前使用的版權音樂網站,這次影片的音樂也都在這邊下載的,目前加入可以免費使用一個月:https://bit.ly/3gn6DId
加入有幾個步驟需要特別注意,第一:需要綁定自己的頻道,因為版權會授權到我們的頻道使用。
第二:加入會綁卡,所以如果只想要試用一個月的朋友,記得在一個月到期以前,到網站上取消對音樂平台的註冊。
第三:一個月免費下載的期限,雖然可以無限制地下載音樂,但這些音樂記得只能在這一個月內使用,若一個月後才上傳的影片,則會有版權問題。這是大家需要特別注意的喔!
備註:我們自己使用的就是一個月15美金方案。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喔!
#花蓮美食#花蓮#原住民

噶瑪蘭族人口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語族先民在冰河期後,又飄洋過海而來,成為原住民的祖先。
第一區
本區介紹臺灣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前,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重要的史前文化。內容包括距今二、三萬年前,臺灣目前所知最早的化石人類:「左鎮人」,西部新石器時代各階段的文化遺物,東部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別是晚期「卑南文化」的墓葬與陪葬品,以及以十三行文化為代表的鐵器時代的文化內容。
第二區
本區共有11個展示主題,分別是:平埔族群文化、泰雅族、布農族、賽夏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邵族。
平埔族群
分布在臺灣東北部、西部的原住民族群,與漢人經過數百年的接觸,目前多已失去其固有文化與語言,而在臺灣的漢人卻也融入了相當成份的平埔族群血統。本區展出平埔族群中位於東北部的噶瑪蘭族、中部的巴宰族、與南部西拉雅族等三族重要的文化特色。
泰雅族
分布在臺灣中、北部等八縣境內內山區,地區遼闊,為臺灣原住民中第二大族。該族主要的物質文化特色為編織及紋面,其中貝珠衣尤為特出,而紋面則被視為是成年必要的象徵。
布農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而以南投縣為中心,為臺灣原住民中第四大族。該族居住在約一千至兩千公尺左右的山區,傳統以山田墾燒與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男性衣服以皮製為主。臺灣原住民沒有文字,布農族卻發展出獨特的「祭事曆板」以記載年中的農耕祭典時序。
賽夏族
分布在新竹與苗栗兩縣,分為男群與北群,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較少的族群。該族在物質文化受泰雅族影響較巨,特別是服飾和紋面方面。矮靈祭為該族最盛大的祭典,也是其信仰之特色。
鄒族
分布在南投、嘉義與高雄縣境內,分為南鄒與北鄒,目前人口約有七千餘人。該族為山居族群,以狩獵為主,輔以燒墾農業。鄒族為父系氏族社會,各氏族有自己的獵場與漁場,大的部落則有男子會所。
排灣族
主要分布在屏東、高雄與臺東縣境內,是臺灣原住民中第三大族。該族在物質文化上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青銅刀與雕刻而著名,發展出獨特的藝術傳統,也反映出階級制度的社會體制與對祖靈、靈蛇的信仰。
魯凱族
分布在臺灣南部的屏東縣霧臺鄉、高雄縣茂林鄉與臺東縣卑南鄉境內。該族亦為一階級性社會,著重貴族的家名與家系,因而發展出獨特的服飾與家屋雕刻。物質文化上亦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與雕刻工藝而著稱。
卑南族
分布在臺東縣卑南鄉與台東市一帶,分為卑南與知本兩群。該族男子11至13歲舉行刺猴儀式,進入少年會所接受訓練,19至20歲舉行成年禮,這種年齡制度與會所組織,是卑南族立足台東平原的基石。
阿美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花蓮、臺東與屏東一帶,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族。該族為母系社會,行招贅婚,但男子成年後均納入年齡組織,奠定長幼有序的社會體制。物質文化上則以女性的製陶為特色。
雅美族
居住在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島上,現今人口約三千餘人,是臺灣原住民唯一不居住於臺灣本島的族群。該族為典型的捕魚民族,精雕彩飾的拼板漁船,木雕、製陶與金銀工藝為其物質文化特色。該族稱「人」為達悟,所以近年來有有改稱為「達悟族」。
邵族
居住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畔,人口約兩百八十多人,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少的一族。傳統生產方式有農耕、狩獵、漁撈與採集。因為近日月潭之便,故發展出如「浮嶼誘魚」等多種獨特的捕魚方式與「獨木舟」等湖上交通工具。
「臺灣的原住民族」常設展區,目前展示的現生臺灣的原住民族,概分為原來的法定「原住民」九族及「平埔族群」三族,但由於原住民正名運動後,政府頒定新增為十六族,該館常設展區將配合時代的脈動,局部更新展示的內容及規劃。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噶瑪蘭族人口 在 部落打魯岸-噶瑪蘭族遷移史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噶瑪蘭 "的意思就是"住在平原上的人",以前在蘭陽平原一共有36社,而事實上聚落的數量超過六、七十個,宜蘭縣的五結鄉, 噶瑪蘭族 稱這個地方叫做"流流 ... ... <看更多>
噶瑪蘭族人口 在 社團法人宜蘭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 Yilan City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們國家的原民會網站上說:噶瑪蘭族人透過航海進行交換貿易,十九世紀末期受「加禮宛戰役」影響,族人隱匿於阿美部落超過一世紀。目前人口約1,481人(民國107年﹝ 2018 ﹞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