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博說故事 - 第一篇西藏Tibet】
Part5 - 西藏布達拉宮པོ་ཏ་ལ
2009年西藏移地訓練,身體適應高度後,
我特意在離開前一天,安排去一個重要的地方,
神聖的布達拉宮,
希望在前往喜馬拉雅山賽前做祈福,
我馬路上,抬頭看著最高的金頂,
算著樓有13層,高170多米,
這樣的高度,如此大的重量,沒有地基,
想著布達拉宮究竟如何在風雨中歷經千年,
在山坡上仍穩如磐石?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就像一座大山,高高的壟立在面前,
讓人感到神聖莊嚴,不可侵犯的感覺
從右側的入口進入後,太陽四射的照耀在白牆上,
能夠進入莊嚴的聖地,不禁心中充滿感動。
再前往宮殿內前,也有一個考驗,
就是必須先走上很長的一段樓梯,
在海拔3700m一般人可能就很吃力,
更何況還要爬那~~~~摸長一段,
看著一些遊客停下來頭暈休息,
或是拿出氧氣瓶罩著嘴巴吸氣,
看的出來,不管多困難,
仍然許多人這一生都希望可以造訪聖地,
突然我前方有一位疲憊的大哥,請我幫他拍照,
「ㄟㄟ,小夥子,可否能幫我拍照下?我要跳起來那種!」
接著,可能太開心了,他連跳了5次,
我看他越來越喘,嘴唇都沒血色了,我擔心的說著:
「大哥!您還好嗎?要不要休息一下!」
「呼……呼……沒事兒~沒事!
小夥子不用擔心我!呼…..呼…..
砸身體,可硬朗的呢!!呼…. 」
隔沒多久,我在旁邊拍照到一半,
他突然「嗚魯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吐~~了出來,
我心想,大叔…你直接吐在世界文化遺產上啊…
正式進入後,感受到有一股不一樣的磁場,
我也說不上來,也許是一種正氣的感受,
布達拉宮於梵文意即「佛教聖地」,分為白宮和紅宮,
◆紅宮、由靈塔殿及佛殿組成,全藏的佛教重鎮
圍繞著歷代達賴喇嘛圓寂的靈塔殿建造了許多經堂、佛殿
◆白宮、歷代達賴喇嘛居住及辦公的場所,
最頂層是達賴喇嘛的寢宮「日光殿」,
殿內有一部分屋頂敞開,陽光可以射入
遊走在這龐大的建築中,結構十分複雜,
穿梭在不同房間,不同佛殿,
布達拉宮究竟有多少間房?有人說是999間加上修行密室 - 法王洞,
剛好1000間,最後一個房間是地心的入口,也很多種說法與故事‧
殿堂內成千上萬的酥油燈照著光亮,散著能量,
空氣中,有一股神秘的味道,
宮內裏頭供奉的,與我在台灣、世界各地接觸的佛像絕然不同,
每一尊佛像形體都非常高大,面相與神態有極為強烈的感受,
不同的佛殿進入,
都會有不同的情緒,那是不可侵犯與難以造訪的空間,
因為時間規定只有1個小時,僅能針對幾個重要的歷史去了解,
如果要實際了解每一個壁畫、唐卡、佛像,至少要花上好幾年吧
這裡的藏民告訴我:
「布達拉宮,對藏民,所有信徒,就是神之所在,
最初為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
建造宮殿總共投入人力有五千多人,
在高海拔3700m修建龐大的宮殿極為辛苦,
但是在五世達賴喇嘛設計和帶領下,
克服困難最終建成了這座宏偉的建築群,
收藏和保存了豐富的曆史文物,壁畫、佛塔、
唐卡…佛經等珍貴的經文典籍,
還有大量神聖的金銀法器。」
我下山離開時,有許多信眾在正門前磕跪著,
我有注意一位藏民的老婆婆,
腳下有一個軟墊,旁邊擱著一個小包包,看似是簡單的行李,
不斷起身、彎腰、膜拜,讓手與地板摩擦滿是粗繭,
我在一旁靜靜看著,老婆婆重複了好久好久的膜拜,
雖然喘著氣,但眼神極為專注且恭敬,
我想起郊外訓練後,要搭100多公里的車要回拉薩時,
路上有看到一路叩拜,慢慢前往布達拉宮的藏民,
不知道要幾天?還是幾個月?他們才能抵達?
皮膚曬得黑,腳下膜拜的布有些破損,
額頭上已有一個結痂傷口,
對許多藏民來說
一生只要能來拉薩朝拜一次,那麼今生就已圓滿
對我們來說,搭個火車、飛機,很快就到拉薩了,
但對許多辛苦的藏民來說,可能是終其一生的信仰,
有些偏遠的小鎮,如有一人要走向拉薩的朝聖之路,
大家就會把家中的食物或小錢給他,
希望他能帶著大家意念做到這件事
信徒為了見佛一面,千辛萬苦地來到淨土,
在一旁的我,被這樣的震撼與意志力所震動,
離開西藏前的早上,我到布達拉宮後方的山上訓練,
坐著看整個拉薩市區,四周許多滿是經幡的五色旗,
微風吹起,將祝福的經文隨風傳向世界各地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夢,
終其一生的在付出,我們都必須加以尊重,
處事有則,心中有恩,
學習放下,學習感恩
若在人的一生,能夠找到自己,那就值了
完整影片在這喔!
https://youtu.be/0zp4PUtra8w
下週要和大家分享,世界七大洲八大站賽事,
第一站 – 印度喜馬拉雅山賽事
#大家會想看嗎
#零下40度的勇氣
youtube影片頻道 (請幫我按訂閱優❤️)
youtube.com/tommychenpo?sub_confirmation=1
喜馬拉雅山走向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國歷史上清醒看世界第一人
郭嵩燾銳意求學。立志進取,飽讀詩書,經世致用,不恭虛浮。他18歲考取秀才,22歲中舉,29歲摘桂進士做官。封建士大夫趾高氣揚,固步自封,而他不輟腳步,崇尚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學貫中西。
郭嵩燾一生著述頗豐,代表作有《郭嵩燾日記》、《禮記質疑》、《大學質疑》、《中庸質疑》、《使西紀程》等。縱觀眾多「質疑」,可看到他的研究洞徹,蔑視權貴,思維創新的精神一以貫之。在當時社會,其學問大有「一覽眾山小」的情勢。
-------------------------------
祭郭嵩燾誕辰200周年
南湘陰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咸豐四年(1854年)至咸豐六年(1856年)佐曾國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為蘇松糧儲道,旋遷兩淮鹽運使。同治二年(1863年)任廣東巡撫,同治五年(1866年)罷官回籍,在長沙城南書院及思賢講舍講學。光緒元年(1875年),經軍機大臣文祥舉薦進入總理衙門,不久出任駐英公使,光緒四年(1878年)兼任駐法使臣,次年迫於壓力稱病辭歸。光緒十七年(1891年)病逝,終年73歲。他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出國外交大臣。
郭嵩燾三題
其謂一題名字,二題封諡,三題自銘。適逢晚清重臣郭公誕辰200周年之際,重閱了其一生業績,令人感佩不已。世之評論甚多,容予從小處發之筆端。
一題名字
見諸史冊的,郭公有九個名字:齡兒、先杞、嵩燾、伯琛、筠仙、雲仙、筠軒、玉池山農、玉池老人。
齡兒、先杞,應該是父母居三井頭孩子出生地所取。郭公生於1818年湖南省的湘陰縣城西。郭氏祖籍系吳越一支發脈。曾祖郭熊是湘陰的富商,且是貢生。祖父郭銓世繼續祖業,經營田地、鹽業和錢莊。其父郭家彪精通醫術,矜貧恤獨,經常施藥鄉里,深受鄉鄰尊重。郭家世代既經商又讀書,受儒家文化影響比較深,為孩子取名頗有講究。為何取齡兒?內涵玄機。郭家祖人壽命都不過60左右。望兒長壽,仕進長遠。郭公的老家雖在湘陰城西正街普田巷三井頭,但已在長沙開有商鋪,尋找了一個吉祥的街道,名「壽星街」;嵩燾其名,亦有「壽」字內涵。家人常以「崧(燾)齡」呼喚,可見父子心中的勾畫。郭公晚年賦詩中有「流傳百代千齡後,定識人間有此人。」寓意精神長壽,千秋不朽。先杞之名是入學名,即家族排行名。先,取自「世家先立本,道德與文章」排行詩中。杞,本名枸杞,養生延壽藥物(注意:父親從醫出身)。又有「杞人憂天」一說。據《左傳》,魯莊公七年(前687年)所言: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國一帶,落星砸毀半個國家,房屋焚燒,大火連燒三個月。故經歷過此事的人,總是害怕天再塌下來。後世雖笑迂腐過分擔心,然則憂天憂國,為讀書人首要之則;不然讀書人與俗夫何異?父輩的執着,潛移了兒子的執着。大凡皆有靈驗。郭公慧眼超前通變,第一個寫出《使西紀程》,求國家不可閉關自守,學習西洋技術,遭到保守派的鋪天蓋地謾駡、諷刺、打擊,認為這樣偉大的清朝,還怕英國、法國乎?簡直杞人憂天。任憑詆毀,我行我素。先杞,國家在先,他擔心的是國家的命運。只有曾國藩、李鴻章、曾紀澤讀懂了他。今天,我們更認識了他的遠見卓識。
嵩燾者,喻志也,當為居長沙父子同心而鳴。嵩,山上小山,極高,猶喜馬拉雅山之珠穆朗瑪峰。燾,由壽(年限很長)和四點火(光明)組合,寓意經久不熄滅的長明燈,照亮後來的路。從姓名學來看,知識豐富,中年得貴,光照遠處,出國跡象。有表字伯琛,兩相呼應。伯,老大、第一;琛,又謂貢寶,大貴。真正所謂要,出類拔萃,非同凡響。
郭公銳意求學。立志進取,飽讀詩書,經世致用,不恭虛浮。他18歲考取秀才,22歲中舉,29歲摘桂進士做官。封建士大夫趾高氣揚,固步自封,而他不輟腳步,崇尚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學貫中西。
郭嵩燾一生著述頗豐,代表作有《郭嵩燾日記》、《養知書屋文集》、《養知書屋遺集》、《郭侍郎奏疏》、《禮記質疑》、《大學質疑》、《中庸質疑》、《使西紀程》等。縱觀眾多「質疑」,可看到他的研究洞徹,蔑視權貴,思維創新的精神一以貫之。在當時社會,其學問大有「一覽眾山小」的情勢。
郭公有超人見識,提前走向世界。曾國藩欲遞辭呈時,他力阻其行,曉以國難,助創湘軍,興辦水師。左宗棠受挫之時,他給左打氣,督促迎難而上,披掛上陣,始有新局。封建士大夫們熱衷於天朝自大,盲目排外。他卻要平等看洋人,反對呼「蠻夷」。既然洋人要侵華經商擋不住,我們就要開門了解西洋,學習成功的東西。特別是重任出使英、法欽差大臣後,一系列變格圖存模式都是常人未曾企及的:與洋人打交道,以和為貴,談判爭勝,「戰無了局」,中國的刀槍劍戟太落後。後果確實如此。學習洋人的工業技術,更重要的是改革政治體制,富國強兵。「其本在朝廷政教。」「君民兼主國權。」這一點,他是最早預見並提出的。郭公1859年上書「疏通夷情」,是說洋人對中國瞭若指掌,而「通市二百餘年,交兵議寬款又20餘年,」國人卻不知外情不懂外語,現在必須要辦外語學堂,使「轉相傳習」。必須要使實學代替八股,以應對外交。他反對重農抑商,發展民族工業,名聲好的商人可以做官。這些振聾發聵的高論,不亞於地震!天下譁然。
再看筠仙、雲仙、筠軒諸名,都是自取號名。筠,青皮有節操的竹子。仙,神仙。軒,卿大夫之車,有高貴欄杆。總起來分析,暗示了其人個性很強,性格秉直,愛國遠見,超脫一般,不會消失。
為什麼又叫玉池山農、玉池老人呢?其意表示不忘耕讀出身。他的老房子長沙壽星街,房子雅稱玉池別墅,內有小塘;自取別號玉池山農、玉池老人。玉池從何提起?郭公祖父在普田巷經營鹽業發財,郭公父親重修新宅。因庭院內種有兩株石榴樹對著書齋,故名「面榴軒」;院內有個大水池,名「玉池」。從郭公有《九日邀同吳南屏、張子恒等登定王台、天心閣,歸飲養知書屋》一詩,測知,三人乃步行游觀,長沙城裏的定王台、天心閣離家不遠,邀請回來喝茶很方便。那麼,養知書屋且在何處?今之開福區六堆子是也。雖已蕩然無存,但書香隱隱未了。
二題封諡
1891年郭公壽終正寢,消息傳來,李鴻章十分懷念,惻隱之心頓生,上書朝廷求封賜諡號。按功績,清朝第一使臣,開放眼光,無私朝廷,應予追封。聖旨下來卻是:「郭嵩燾出使西洋,所著書籍,頗滋物議,所請著不准行。」
「不准」的主要原因是,他寫的書籍產生了普天下的指責。什麼書?主在《使西紀程》。指責他的是些什麼人呢?閉關鎖國的上層官僚以及不明真相的莽夫「東亞病夫」,有魯迅所指的「看客」。於是乎,真正焦慮國家前途命運的人,卻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是皇帝畏懼「輿論殺人」嗎?是朝廷不知其人的良苦用心嗎?
當初公使出洋是熱行的,去職回來是冷走的。船到漢口,老友李瀚章要他「先期回京不待假滿」。他知道,這是恭親王和李鴻章的意思,要朝廷給他一個官職,不能冷下了。他腦子裏打了幾個圈圈。
記得遺老遺少們老早就攻擊他的洋務策略,立功不討好;又考慮年已花甲,一身病,怎麼還能遠涉重洋?但兩太后幾次招見,非他莫屬,無人頂替。慈禧太后還給一顆定心丸:你只一味替國家辦事,不要管別人瞎說,橫直皇上總知道你的心事。什麼心事?外交應與英人和談,和為貴。打架不是英法對手。他得了尚方寶劍,抱病出使,辦成了不少的事,穩定了局勢,而皇上太后不認帳了,以《使西紀程》滿朝非議賣國撤職。
只為超前認識。一、郭認為,不可小瞧洋人,他們也有兩千年的文明歷史。我們現在落後了,不如他們。表現出強烈的國際參與意識。——清朝坐大,蒙昧不知天外有天。這還得了,如同炸了鍋,上下沸騰,不被認可。二、郭批評因循守舊,要學英國政教制度,「法度嚴明,仁義兼主,富強未艾,寰海歸心。」——只有我天朝才是文明古國,大罵郭對天朝有二心,漢奸。三、郭認為身在他國,應當尊重禮節獲得好感,學習長處以為國用。遊甲敦炮臺,接受披了一下洋人衣;巴西國王入會,大家起立他也隨之站起;在白金漢宮聽音樂有音樂單,他也同洋人一樣閱看。——這便成了他投降賣國的罪名。隨吏劉錫鴻告陰狀,必欲置之死地。從未見過大場的滿清官員們,拿起芝麻當西瓜,大加撻伐。四、他提出,絕不能以為日本彈丸之國,經濟和野心發展很快。果然,郭死後三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慘敗。他說,「三代以前,獨中國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遠之於中國而名曰夷狄。自漢以來,中國教化日益微滅,而政教風俗,則不及各國乃獨擅其勝。其視中國,亦猶三代盛時之視夷狄也。」五、鋒芒畢露。郭嵩燾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張,以攘夷狄為義,而置民父于不顧;必使覆國亡家,以快其議論而為名高」 ,呼籲國人要摒棄傳統的「夷夏之辨」,引起公憤。
他的遠見卓識,作為井底之蛙的腐儒昏官是覺察不到的,統治者反倒害怕口狂危及到社稷。所以,他痛徹悟到與其共事,不如回歸故里。
三題自銘
郭公前前後後所著書籍共40多卷。在那個時候軍務洋務忙碌,用毛筆撰寫,著作等身,實在是鱗毛鳳角。沒有封諡,也有自銘,這些詩書典冊,可謂千秋永存,非帝王空空封諡可比。
本節略從他個人詩聯中,管窺他的自我評估:自信、遠見和執着。
其一:「面榴軒」宅院中,祠堂楹聯——
文章千古事
忠孝一生心
聯語既是對郭家的總結,也是對對子孫的訓辭。要讀書深造,要盡忠盡孝。從郭公留下的絕筆《枕上作七首》,其一曰:「三人同瘦命偏長,共道吾家兄弟強。兒輩尚能規進取,莫忘先世有書香。」證明郭公站得高看得遠,「吾人行事,必具有天下一家、萬物一體之心,乃能於事有濟。文章氣節不納之道義,皆是浮動之氣。」他的洋務觀點,天下一家、萬物一體,納之道義,是為急切拯救搖搖欲墜的滿清王朝,忠心耿耿,哪裏投降賣國?曾紀澤當慈禧太後面,很替郭嵩燾抱不平。這一點,太后心知肚明,儘管滿朝口誅筆伐問罪,還是算了,隨他去吧。
其二: 對聯自題——
無補清時,終老書叢原宿志;
偶談瀛海,重攤詩卷紀前遊。
「自題」 上聯,講朝廷不重用我了,我就回到老家養老,但是,決不會享受清福,仍然筆耕書田,坐案寫事,留給後世,為實現早期的夢寐志向。這一點,他已經做到了。下聯講嘴巴還是封不住的,腿子還是要動的。「偶談」什麼呢? 瀛海,前遊。罵由他們罵,我還是要講國家外交。郭公出使英國時,長沙的居所曾受到守舊派的圍攻。返鄉後,親友都規勸他少談洋務。那怎麼行?他硬要宣講:「歐洲各國日趨富強,推求其源,皆學問考核之功。」「彼之所長,徇而習之;我之所短,改而修之。」「誠得其道,則相輔以至富強,由此而保國千年可也。」並將自己有關洋務的論文編成《罪言存略》一書,自費刊行。
其三:光緒十四年三月十日夜賦詩——
成仁取義生平志,老死柴門亦數然。
豈分三醫連四表,竟愁一藥送餘年。
慚無身後完存稿,盡有人間未了緣。
家國友朋多負負,來生犬馬志猶堅。
此詩重點體現「志猶堅」。首聯即開宗明義,生平志向以正義為最,即使罷官老死或被殺,折磨多次,本性不移。頸聯訴述多病之軀,一邊吃藥,一邊寫奏表。愁的是藥送終年,而不是表得落妥。曾記得曾經澤討還伊犁與俄交涉前,他上表獻策六條。第一條就是應聽從左宗棠的意見。朝廷認為可備考,密囑李鴻章將表折內容轉給曾經澤。他多次上書要求禁煙,在長沙開設禁煙會。頷聯是說,我慚愧擬定存稿未付梓,洋務願望不能付之實施。主講思賢講舍,並立王船山祠,授徒講學。尾聯遺憾對家庭、朝廷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多有辜負,表達來世就是變成犬馬效勞,也會不變初衷,意志更加堅定。這可以說是湖南人的「霸得蠻」的一塊金字招牌!
其四:臨終前兩年的《戲書小像》吟——
傲慢疏慵不失真,盡留老態待傳神。
流傳百代千齡後,定識人間有此人。
世人欲殺定位才,迂拙頻遭反噬來。
學問半通官半顯,一生懷抱幾曾開。
此詩表達重在對身後的自信。首聯是自我畫像,確實如此,栩栩如生,毫不掩飾,光明磊落。頸聯自信,讓時間說話,有如「西門豹治鄴」:千百年後,令子孫思我言。我這個人是不會消失的。頷聯回顧所受之冤屈,誣衊譭謗,紛至遝來,甚至要他坐牢,要殺人。 「謗毀遍天下,而吾心泰然,自謂考之三王而不謬,俟諸百世聖人而不惑,於悠悠之毀譽何有哉!」尾聯有自謙「學問半通」,有自白「官半顯」。他1860年辭職還鄉兩年,著書不輟。1862年再度出山。1866年廣東巡撫任上被彈劾,回家講學。1875年又啟用入總理衙門。國難當頭,又任出國公使第一人。1879年罷官海外,回來寫回憶錄,宣傳洋務。所以是「一生懷抱幾曾開」,不屈不撓筠仙在。
中國遣使,始於光緒初。嵩燾首膺其選,論交涉獨具遠識。李鴻章認為,當世所識英豪,與洋務相近而知政體者,以筠仙為最。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知史 #中國歷史 #郭嵩燾 #李鴻章 #清朝
喜馬拉雅山走向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人不能小看台灣~當我們一直張望未來,未來卻在我們身後的來時路】
社群媒體與電視媒體讓人焦慮或沮喪,不少人覺得在看戲,以為台灣糟了、糗了,但也有更多人埋首努力,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付出。
但有更多守在家裡、保持社交距離的人,看到那種自家人嘲諷自家人的情緒性字眼,也會陷入沮喪與失望的感受。
唉,大家都是戲中人,都在台灣這座舞台上演出自己的人生。台灣讓我們可以大鳴大放、抒發情緒,但是抽掉情緒性字眼之後,有更多理性溝通的空間被壓縮。
先暫時放掉疫苗論戰,「台灣」本身就夠矛盾了。這個小小空間壓縮了太多時間脈絡、恩怨情仇,導致於一有縫隙,各種情結糾葛就以各種面貌出現。
這就是台灣,負載著太多情緒情懷。但是最讓人失望的,是少數台灣人小看了台灣。
我寫《風土創業學》,有一大部分是在思索與尋找出路。大部分的章節都很理性,不太談個人感受,只有前言與結語會談自己的感想。
這本書的前言,一開頭就是講出台灣的矛盾。不少國人既然小看自己,又怎麼能讓外人另眼相看?
但我思考的是,該如何往正向前進的方法與態度。疫情與世界經濟的變動,讓未來更加不確定。當我們一直張望未來,未來卻在我們身後的來時路。這是我們賴以安身立命的風土特質,也是迎向未來的基礎。
也許可以傳達我對台灣未來的熱望。
================
我們經常小看這座島嶼。
因為疫情的關係,喜愛出國的台灣人無法出國了。為了延續出國的感受,突然出現各種奇特的國內旅遊名詞,例如「偽出國」,或是十大像國外風景的圖片與祕境。許多人也從社群媒體看到知名品味達人的分享,發現台灣風景很美,透過露營所看到的清晨美景,比出國花大錢住頂級Villa還划算。
總要跟國外比較,台灣人似乎才刷得到「有品味」的存在感。
其實不只是住在大都市的居民,不少文化與風格品味的菁英,對台灣的認識也很有限,即使到台北以外的地方,也是集體去一樣的餐廳或地點,參與類似的活動,才能突顯共同的品味。甚至有些原本從事國外旅遊的旅行社業者,現在得開發國內旅遊,卻直言台灣沒有太多特色,缺乏異國情調,很難包裝成獨特行程。
就連許多在地人、業者也很難清楚描述自己的家鄉特色。我去各地訪談、開工作坊時,大家的共同問題,都是不知道要如何對旅人介紹自己的家鄉特色,或是哪裡好玩。
也許距離太近了、太熟悉與理所當然,反而忽視台灣的存在。
然而,台灣可不能被小看。這座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島嶼,能從海平面快速爬升到三千公尺的高山,展現地形的劇烈起伏與氣候瞬間變化,加上兩百多座三千公尺的高山縱橫,南北走向的中央山脈挺立,在東北季風、西南氣流的交替影響下,以及北回歸線的橫貫,區隔出台灣七個氣候區(植物地理學者蘇鴻傑根據溫度、雨量變化與季節分布規劃出七個氣候區)。在複雜地形與微型氣候交織下,呈現多樣化的地貌、生態與人文風景。
台灣也是一個人文與生態的交會點。各種族群在此安身立命,融合出相異又相同的內涵,從語言、飲食、風俗、技藝與生活方式,都有獨特風格。台灣本身也是東亞島弧(包括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南北高山植物傳播的中繼驛站,數百萬年來,這些植物南來北往、遷移扎根在台灣這座島嶼上,發展獨特的演化之路,成為台灣特有種。
日本博物學家鹿野忠雄在他一九四一年的著作《山、雲與蕃人:臺灣高山紀行》寫著:「實際上是一個高山島的台灣,可以說是喜馬拉雅的雛形。我不禁感嘆,造化之神竟然在南海之上,創造了一座喜馬拉雅山的縮影。」
台灣,這座海上的喜馬拉雅山,藉由古老森林的涵養,由南向北湧動不息的黑潮洋流,九降風的定期降臨,加上西南氣流的濕潤水氣,大自然始終滋養著這座島嶼。
何其有幸。台灣很小,卻小得夠深、夠寬闊,即使是一花一葉,背後都有風土、文化與歷史的潤澤,就算用盡我們每個人的青春,都走不完、看不盡。
但有這些獨特性又如何?不少國人既然小看自己,又怎麼能讓外人另眼相看?
我們需要以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活用台灣多樣化的風土資源、風味製作技術與生活品味能力,設計好產品、好內容,對本土市場進行溝通與推廣,對內重新定義自己的風土、風味與風格,對外才可能打出自己的品牌特色。
因此,我們需要練習換個角度看待自己的家鄉,把台灣當成住家與工作場域之外的第三地,用陌生人的客觀視角,重新探索台灣,在這裡可以療癒、紓壓、充電、探索、感受、學習,創作,甚至是創業。只要透過創新與創業的力量,深入萃取地方知識,塑造風土美學,激發感官情感,展現台灣的豐美生活,就有機會創造更多影響力。
摘自《風土創業學:地方創生的25堂商業模式課》前言
https://reurl.cc/GdM0Ey
現在有電子書版本:
https://readmoo.com/book/210182219000101
喜馬拉雅山走向 在 又叫#冰晶. 帶喜馬拉雅山的靈氣, 屬非常高振動頻率的晶體, 能量 ... 的推薦與評價
水晶柱的功效: 喜瑪拉雅水晶柱, 非常冰透又稱冰晶, 帶有來自 喜馬拉雅山 的靈氣, 屬非常高振動頻率的晶體, 能量強勁, 有助佩戴者 走向 啟蒙的狀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