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2年10月12日清晨,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1451-1506)帶著他的船隊登陸巴哈馬,此時,他誤以為自己來到了亞洲,卻怎麼也沒想到,從此開啟歐洲舊大陸與美洲新大陸的親密交流,並且大大改變了世界歷史運行的軌跡。
「哥倫布大交換」最顯著的影響在於生物性的改變與威脅。遠在亞洲的我們,比起美洲原住民幸運得多,躲過了外來疫病造成的滅頂之災;然而隨之傳入的美洲植物,卻毫不客氣地植入生活,影響之深,早被我們視作理所當然。
許多平日再熟悉不過的食物:馬鈴薯、玉米、豆類、花生、地瓜、南瓜、鳳梨、木瓜、芭樂、酪梨、番茄、辣椒、巧克力,通通源自美洲新大陸。日常飲食若是少了這些美洲好朋友,很難想像會是什麼樣?🍍🍅🥑🥔🌽🌶
例如麻辣鍋、泰國菜和印度菜就不辣了,鹹酥雞、滷味、雞排和牛肉麵也不能加辣,湯圓少了花生口味,花生豆花更沒得吃,漢堡沒有薯條沾番茄醬,玉米濃湯缺了玉米…,還有一大串族繁不及備載。
你看看,要是當年「哥倫布大交換」不曾發生,日子要怎麼過下去? 😩😫😱
台灣夜市是最能看見「哥倫布大交換」威力的一道窗口,夜市裡有哪些「哥倫布大交換」?
歡迎大家用力分享,讓人在異鄉的我吃不到好歹可以看個心酸啊~😆
========================
關於哥倫布大發現,新舊大陸物種大交換的影響,以及台灣夜市裡的哥倫布滋味,都在美學風格相對論第40集。
首播 03/03(三)20:00-21:00
重播 03/07(日)15:00-16:00
在 #IC之音FM97.5,
無論何時何地,都期待與你相遇。
#IC之音FM97.5
#即時線上收聽,不受地區限制
https://www.ic975.com/
#首播之後便可隨選即聽
https://is.gd/6GalUW
https://www.facebook.com/AestheticStyleReality/posts/261266345595353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CoffeeTea&Jan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在Instagram上面問大家對ABC (American-born Chinese/ 國外出生長大的華裔) 有什麼刻板印象,統計出最熱門的10項回覆,看看加拿大長大的哥倫布有什麼反應~記得去看我們的另一支合作影片👉 https://youtu.be/5xpAWaVkefs YouTube|C...
「哥倫布大交換亞洲」的推薦目錄:
- 關於哥倫布大交換亞洲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哥倫布大交換亞洲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哥倫布大交換亞洲 在 歷史下酒菜historysakan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哥倫布大交換亞洲 在 CoffeeTea&Jan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哥倫布大交換亞洲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哥倫布大交換亞洲 在 [心得]關於哥倫布大交換-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哥倫布大交換亞洲 在 哥倫布大交換與近代世界之展開| 人文與科技的對話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哥倫布大交換亞洲 在 萊利非常識- 哥倫布交換(英語:Columbian Exchange) 的評價
哥倫布大交換亞洲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私讀推薦~《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藝術史上最知名的馬鈴薯或許首推梵谷1885年春天所作-《吃馬鈴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
那年三月,梵谷老爹剛因心臟病去世,一向情感細膩的梵谷雖然傷心,卻沒有忘記成為畫家的志向。父親逝後不久,梵谷來到荷蘭南部布拉班特(Brabant)的紐南(Nuenen)小鎮進行創作與研究。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成為傑出的人物畫家,他捕捉當地農民最真實不加矯飾的面貌,甚至跑到農民家裡,畫下100多張各式各樣的肖像素描和兩張油畫。
《吃馬鈴薯的人》就是如此誕生。事實上,梵谷不只畫過這麼一次馬鈴薯。
=======================
從《吃馬鈴薯的人》可以見到,屋內陳設簡陋燈光昏暗,圍在桌邊的五位農民正在喝咖啡吃馬鈴薯。除此之外,並無其他配菜,看起來只有簡單粗糙的水煮馬鈴薯。這是布拉班特農民-德・格魯特-範・魯伊(De Groot-van Rooij)一家人的晚餐。
梵谷用灰暗色調描繪出農民生活的樸實艱辛,這些馬鈴薯甚至沒有削皮。他們都有著疲憊的面容和粗糙堅硬的雙手,得經歷風霜日曬辛勤勞動,才能從土壤得到足夠的食物果腹。
畫面和色調看起來既不討喜也說不上悅目,但人家是有遠大抱負的梵谷耶~他的人物畫才不想因循那些繪製達官顯要之往例,而是傳達靠天吃飯,以勞力獲取溫飽的踏實滋味。
熱情好客的農民可能還會邀請梵谷一同享用熱騰騰的馬鈴薯與咖啡,工作狂如梵谷,應該要等到手上創作告一段落,才會坐到桌前咬上一口馬鈴薯。冷掉的馬鈴薯其實做成沙拉也很美味(喂~)。
即使《吃馬鈴薯的人》由於用色晦暗沉重,不同於當時主流,或是人物比例明顯不符合透視法,都無損無梵谷自成一格描繪人物,進而書寫藝術史的能耐。
=======================
然而要是沒有「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吃馬鈴薯的人》不見得會出現。
=======================
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1451-1506)與船隊在歷經兩個多月的航行之後,穿越大西洋來到巴哈馬。
此刻他以為自己按照預定計畫抵達了亞洲,當地原住民也因此被他稱為「印地安人」(indios,西班牙語中的印度人),只是這些地理與人類學上的無知,相較於接下來美洲原住民即將面對的慘絕人寰屍橫遍野之慘況,一點都不算什麼。
美洲新世界與歐洲舊世界從此開始建立聯繫,無論是文化、經濟、種族、生態之間的差異,以及疫病彼此傳播,都大大改變了兩座大陸。即便這場接觸對於美洲原住民來說,傷亡絕對比獲益來得多。當年新大陸被哥倫布登陸後,最直接的結果是西班牙締造眾多殖民地,也為歐洲各國接下來的殖民經濟開了先鋒,同時讓美洲成為基督教亟欲征服的新對象。
1972年,美國歷史學者-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教授透過生態觀點,將1492年哥倫布染指美洲大陸以來,東、西半球之間各項領域之衝突、影響與交流,所引發的明顯轉變,稱為「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這也是歷史學研究中,首度以生態觀點解讀昔年往事。
身為開路先鋒,向來得冒大不韙,克羅斯比教授當年同樣如此。《哥倫布大交換》一書那時不僅得苦苦尋求出版商印刷發行,出版後還得面對一連串負面書評,直到1990年代才逐漸進入主流。
=======================
一頭栽入《哥倫布大交換》,完全可以感受到豐沛充實的知識量與考證講究的眾多資訊。
舉個例子,全書共344頁,光是注釋和參考書目加起來便有113頁,很驚人吼。在此真要感謝克羅斯比教授努力研究貢獻所學,便宜了我們老百姓爽爽看故事。
你知道的,悠閒地窩在沙發上,一頁一頁翻著,遊走於眾多驚人史料與情節之間,一直發出〝OMG〞或〝原來如此…〞的喃喃自語個人時光,其實非常享受。
=======================
拿《吃馬鈴薯的人》來說,如今已成為歐洲人主食的馬鈴薯,初來乍到現身於歐洲時,曾經被誤認帶有毒素還會引起痲瘋病而遭到嫌棄,因此頂多只能充當豬飼料。
當時整個歐洲只有愛爾蘭人張開雙臂擁抱馬鈴薯。多虧馬鈴薯的無私餵食,讓愛爾蘭人口在18世紀到19世紀中期約90年之間,成長超過三倍。只是過度依賴單一主食的結果,也使得愛爾蘭在馬鈴薯枯萎病肆虐之下,造成慘重傷亡。
其他歐陸國家則要經過幾次嚴重飢荒之後,才知道馬鈴薯有多麼溫良恭儉讓,美德可感天。馬鈴薯到了19世紀末終於迎來她的春天,產量與接受度大幅躍升,約莫就是梵谷畫下《吃馬鈴薯的人》之時。其實一直到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前,ㄧ般農民都還是以麵包粥為主食。
要是沒有「哥倫布大交換」,梵谷的主題大概會變成《吃麵包粥的人》。
親近藝術,若有廣博歷史知識相佐,往往能夠激發更多感受,創造更多聯結,也有助於全面性的理解。了解「哥倫布大交換」,那些16世紀後的靜物畫和風俗畫裡許多細節會看起來更其來有自。當然,「哥倫布大交換」的影響遠不只如此。
=======================
就我們而言,500多年前的往事,而且還是發生在地理位置毫不相干的歐美地區,聽來似乎頗為遙遠。
但若細數現代台灣生活面貌,卻會發現不少「哥倫布大交換」,而且你肯定嚐過:薯條、烤地瓜、燒番麥、花生糖、鳳梨冰、木瓜牛奶、番茄蜜餞、麻辣鍋、甘草芭樂、臭豆腐、火雞肉飯、金瓜米粉、巧克力…blahblah。
這些台灣日常中熟悉的各色小吃,主要食材其實都是源自於「哥倫布大交換」。
1492年登陸巴哈馬的那個清晨,哥倫布肯定沒想過他除了拓展殖民帝國、開發金銀礦等重要任務之外,會以這種方式影響到遙遠的島國生活。等到讀過這本書,下次逛夜市的時候,或許你也會認真尋覓哥倫布。
(狀態顯示非常餓…)
#哥倫布大交換
#人類走進世界史的第一步
#精彩非常知識量滿滿
#夜市到處哥倫布
#給我台灣小吃(打滾+摔酒瓶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Junie Wang & wiki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哥倫布大交換亞洲 在 歷史下酒菜historysakan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歷史下酒菜日常#3
【連假在家好無聊~讓歷史下酒菜跟你一起對抗病毒】
從2月開始陸陸續續製作了幾期有關疾病的節目,一次幫大家彙整起來,聽好聽滿!如果連假不能出門的話,就讓歷史下酒菜一起陪你對抗病毒吧!
❖歷史下酒菜EP10口罩之亂~人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戴口罩的?
口罩之亂席捲全球,人類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戴口罩的?戴口罩對於臺灣人來說並不奇怪,不過在國外卻可能會被當成瘟神?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Apple Podcasts:https://is.gd/WeAQsf
☞Spotify:https://is.gd/ev6Nat
☞更多收聽管道:https://is.gd/JLam7K
❖歷史下酒菜EP11中世紀歐洲人才沒有罵亞洲人是黃禍呢!(上)可怕的黑死病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全球,各地皆出現了排華的情緒,一份法國報紙甚至以「黃禍」來形容這次的疫情。西元十三世紀蒙古西征將病毒帶進歐洲,造成令人聞之色變的黑死病,因而有了黃禍的說法。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侵擾歐洲四百年的黑死病,又有多可怕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Apple Podcasts:https://is.gd/t2f3h3
☞Spotify:https://is.gd/JYPQKI
☞更多收聽管道:https://is.gd/JLam7K
❖歷史下酒菜EP12中世紀歐洲人才沒有罵亞洲人是黃禍呢!(下)人類與鼠疫的千年戰爭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全球,各地皆出現了排華的情緒,一份法國報紙甚至以「黃禍」來形容這次的疫情。西元十三世紀蒙古西征將病毒帶進歐洲,造成令人聞之色變的黑死病,因而有了黃禍的說法。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黑死病與鼠疫之間又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Apple Podcasts:https://is.gd/4Jl5M8
☞Spotify:https://is.gd/bxvx6s
☞更多收聽管道:https://is.gd/JLam7K
❖歷史下酒菜EP16哥倫布大交換!交換病毒,還有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
武漢肺炎依然在全球肆虐,最近幾個星期臺灣病例大多以境外移入為主。西元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開啟歐洲與美洲間的交流,兩地不僅交換動物、植物,甚至連病毒都可以交換?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Apple Podcasts:https://is.gd/rGszJq
☞Spotify:https://is.gd/IjyGBD
☞更多收聽管道:https://is.gd/JLam7K
--------------------
❖八種收聽管道一次滿足,愛怎麼聽就怎麼聽
☞https://is.gd/JLam7K
❖或是你也可以選擇用看的,幫你快速抓重點
☞ https://historysakana.weebly.com/
#歷史下酒菜 #歷史 #歷史故事 #播客 #podcast #武漢肺炎
哥倫布大交換亞洲 在 CoffeeTea&Jan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在Instagram上面問大家對ABC (American-born Chinese/ 國外出生長大的華裔) 有什麼刻板印象,統計出最熱門的10項回覆,看看加拿大長大的哥倫布有什麼反應~記得去看我們的另一支合作影片👉 https://youtu.be/5xpAWaVkefs
YouTube|CoffeeTea&Jane https://www.youtube.com/c/coffeeteajane
Facebook|CoffeeTea&Jane https://www.facebook.com/CoffeeTeaJane/
Instagram| @coffeeteaandjane https://www.instagram.com/coffeeteaandjane/
▪ 每週一晚上8點固定更新+週五不固定更新
▪ 非商業合作影片 This video is NOT sponsored.
//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影片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hIlI06pRB0/hqdefault.jpg)
哥倫布大交換亞洲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甲午戰爭後,戰敗的大清國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但...難道臺灣人會乖乖就範?!
動畫臺灣史第二季完結篇,讓我們來談「臺灣獨立」吧。
上一集『想找茶?來天龍國找我吧!』 http://bit.ly/2fYDicj
-
明治維新後,本來被列強霸凌的日本,搖身一變成為霸凌別人的殖民主義國家。
大清國因為在甲午戰爭敗給了日本,而簽訂馬關條約:割讓了遼東半島、澎湖、臺灣。
為了抵抗日本的接收,臺灣仕紳們成立了「臺灣民主國」。
他們是真的想要臺灣獨立嗎?還是只為了透過國際列強牽制日本?
而來到100多年後現在的臺灣,我們又該怎麼面對依然艱難的國際困境呢?
動畫臺灣史第二季・臺灣世界史從第1集的「大航海時代」一直聊到了第8集的「臺灣民主國」。大家有發現了嗎?完結篇剛好接回了動畫臺灣史第一季近代臺灣史的時間點噢!大家趕緊再複習一下兩季共16集的動畫臺灣史,也希望大家繼續支持臺灣吧接下來的新節目們!
本集關鍵字:臺灣民主國、臺灣獨立、甲午戰爭、明治維新、馬關條約
-
想讓臺灣吧團隊繼續做更多有趣、更多元的節目嗎?
歡迎透過購買臺灣吧商品,給予我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
霧面!超厚!全彩!五小福L型文件夾.現正熱賣中 http://bit.ly/2eeXFBg
或上臺灣吧線上賣場逛逛 http://bit.ly/TaiwanBarShop
-
更多臺灣吧節目!
「動畫臺灣史」第二季節目全集 http://bit.ly/taiwan-history-s2
「客客客棧」節目全集 http://bit.ly/hahahakka
「木擊者」節目全集 http://bit.ly/123voter
-
臺灣吧訂閱集資 https://taiwanbar.cc/subscribe
訂閱臺灣吧頻道 http://bit.ly/subscribe-taiwanbar
臺灣吧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barstudio
臺灣吧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aiwan_bar
合作邀約 taiwanbarstudio@gmail.com
-
英文翻譯 Hsiao Sz Ting、黃牧寒、吳周蓉、張芷瑄
專文協力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主題曲
DJ Hauer - Big Fat Guitar
插曲
DJ Hauer - Japanese Folk Songs
Scott Joplin - Solace
Pico Taro - PPAP (DJ Hauer House Remix)
街 ■作曲:煉獄小僧■編曲:煉獄小僧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By Attribution 3.0
“Aunt Tagonist”, “Bubbly March”, “Run Amok”, “Comic Hero”,“Fluffing a Duck”,“Monkey Spinning Monkeys”,“Hidden Agenda”,“Super Circus”,“Scheming Weasel (faster version)”, “Sneaky Snitch”, “Call to Adventure”, “Wannabe March”, “Hamster March”, “The Complex”
Kevin MacLeod (incompetech.com)
-
參考資料:
江明珊、蕭軒竹、趙小菁編,2012。《斯土斯民 ̇臺灣的故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導覽手冊》臺南市:臺史博。
石文誠、陳怡宏、蔡承豪、謝仕淵、蕭軒竹,2010。《簡明臺灣圖史:從區域地理的角度看臺灣史》臺南市:臺史博。
翁佳音,〈麻豆社事件〉,臺灣故事館。
周婉窈,《少年臺灣史》臺北:玉山社,2014
James W. Loewen著,陳雅雲譯,《老師的謊言:美國高中課本不教的歷史》,紅桌文化,2015。
Alfred W. Crosby著,鄭明萱譯,《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2008。
王曾才,《西洋近世史》,正中書局,1976。
周婉窈,〈海洋之子鄭成功〉,台灣與海洋亞洲,https://tmantu.wordpress.com/,2008。
遠流臺灣館,《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
楊雲萍,〈鄭成功之歿〉,《南明研究與臺灣文化》。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3。
包樂史Leonard Blussé 著,賴鈺勻、彭昉 譯,《看得見的城市:全球史視野下的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臺北:蔚藍文化,2015。
卜正民Timothy Brook 著,黃中憲 譯,《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5。
梁志明,〈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亞的興衰〉《歷史月刊》,臺北:歷史智庫出版公司,2003。
邵式柏著,林偉盛、張隆志、林文凱、蔡耀緯譯,《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
卜正民,《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
全漢昇,〈宋明間白銀購買力的變動及其原因〉,《新亞學報》8.1,頁157-186,1967。
唐啟宇《中國作物栽培史稿》,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
林滿江,《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
池宗憲,《台灣茶街》臺北: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
涂豐恩,《大人的日本史》,平安文化,2015。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UFJOQk91Jo/hqdefault.jpg)
哥倫布大交換亞洲 在 哥倫布大交換與近代世界之展開| 人文與科技的對話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哥倫布大交換 與近代世界之展開| 人文與科技的對話. 3K views · 1 year ago ... 大航海時代#4-課本說不清楚的-西班牙人怎麼來 亞洲 的. cheap•349K views. ... <看更多>
哥倫布大交換亞洲 在 萊利非常識- 哥倫布交換(英語:Columbian Exchange) 的推薦與評價
亞洲 亦在16世紀由西班牙殖民統治者引入番薯及玉米,令糧食充足,刺激亞洲人口增長。 歐洲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種之一-馬,使大平原上美洲原住民部落,變 ... ... <看更多>
哥倫布大交換亞洲 在 [心得]關於哥倫布大交換-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chokais.blogspot.tw/2013/03/1492.html
『哥倫布大交換』與賈德戴蒙的『槍砲、病菌與鋼鐵』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是初讀『哥
倫布大交換』可能不會有閱讀『槍砲、病菌與鋼鐵』時的強烈震撼感,但是如果考慮到『
哥倫布大交換』已經是四十年前所完成的作品,就知道這樣的比較是完全不對稱的。畢竟
四十年前美國才剛要結束越戰的泥沼,對於生態保護的觀念也才萌芽。當時對於歷史的書
寫還停留在古典年代,跨科際的整合研究那時應該是驚世駭俗的,甚至會被質疑是否算是
歷史書寫?因此『哥倫布大交換』作為這類結合跨科際研究的先行者,確如本書中文版封
面所寫,它是「一則遲了三十六年才轉到台灣的史實。」
1492年哥倫布一行人跌跌撞撞駛抵美洲,一開始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發現了新大陸,他們
認為他們來到了印度。但是這裡的動植物種類和舊大陸落差太大。大部分動植物都是未曾
所見。而這裡的人種雖是黃種人,但是整個美洲大陸的原住民他們遺傳特徵的一致性顯然
與舊大陸大相逕異。例如在舊大陸,即使同屬漢族系,但是南方漢人與北方漢人他們的外
觀即明顯不同,晌異的遺傳特徵一眼可辯,你會知道誰是北方人,誰是南方人,但是在新
大陸很難做出這種區分,你永遠無法區隔你眼前的美洲原住民是屬於哪個地域?哪個族群
?
這是新舊大陸人們分隔近兩萬年後的第一次接觸的初體驗。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不會
那麼愉快了。在歐洲人抵達美洲以前這裡已經繁衍了上至少千萬以上人口,在歐洲人來到
美洲後,美洲的原住民人口95%以上都消失了,一部分是雙方遭遇時的歐洲人對原住民殘
酷的屠戮,但是更多的是舊大陸帶來的病菌摧毀了整個美洲群落,力如天花、傷寒、麻疹
、流感等。美洲原住民體內並無對抗舊大陸各種傳染病的抗體,一遇到這些生化大軍,立
刻招架不住,偏偏這裡又沒有足堪毒害歐洲人性命的疾病(梅毒或許是源自美洲的疾病,
但它並非透過病媒傳染,而且需要親密親觸,無法有效阻止外來族群入侵),類似非洲或
熱帶亞洲那般,起碼可以建立起一個天然屏障,讓來自歐洲的侵略者沒有那麼容易深入。
然而溫帶美洲氣候宜人,便於歐洲人長驅而入。歐洲人帶來的除了疾病,他們也把舊大陸
的一些食用植物及家畜等引進美洲,包括小麥等作物,以及牛、羊、馬等徹底改變了美洲
大陸的地貌,整個美洲最終變成歐洲世界的延伸,這裡成了新歐洲。新大陸的生產力最後
將改變歐亞均勢。
人類發現新大陸後當然不只舊大陸動植物移居新大陸。新大陸的物種也豐富了舊大陸的農
產內容。台灣人常常用番薯、芋頭比喻本、外省人,但事實上台灣原住民很早就開始種植
芋頭,而芋頭是亞洲作物;番薯引入台灣則遠晚於芋頭,番薯是來自美洲新大陸的作物。
除了番薯其他如玉米、馬鈴薯等也源自美洲。這些農作產量高,生產迅速,它不只豐富我
們的餐桌,它其實解決了舊大陸某些地區的飢餓危機。
歐洲人發現美洲催化了工業革命的發生,後來導致歐洲人稱霸全球。或許沒有發現新大陸
,或者發現新大陸的不是歐洲人,之後的歷史發展也許就要改寫。然而看待1492年的這個
特殊歷史事件,並不僅只是從政治角度看待,從生態或生物地理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個事件
,認真評估它的衝擊力,我們或許能意識到兩個各自演化了千萬年的陸塊,當他們重新接
觸,物種與物種間因接觸而衍生的事件常常出乎我們想像,或許和平共處,或許彼此競爭
消滅競爭棲地的對手,但也可能在競爭下演化出更優勢、或更適應的物種,豐富了地球的
生態圈。但是這種接觸在有人介入情況下,一切就變得不再那麼自然,人類總以自己的角
度來改變周遭,近代以來,物種滅絕速度有目共睹,地球棲境幾為幾種少數強勢物種所盤
據,無論是動物或植物皆然,而這些所謂強勢物種多半是對人類有經濟價值的作物或牲畜
,如果自利是人類天性,這種結果就不意外,作者認為物種接觸原則上是能透過基因交換
催生出更適宜更多樣的物種來,可以豐富地球的基因池,但是1492年的大交換,卻由於人
類強力介入,「為了眼前方便,我們劫掠了未來」,因此,作者憂心哥倫布大交換其實是
讓地球物種基因池愈形枯乏,而這最終是幸或不幸?
--
https://chokais.blogspot.tw/
在南方的黃昏裡遇見夕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3.182.3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