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就好,何必快樂》推薦序
如果電話亭|
內文|
日本岩手的海邊有座純白的電話亭,人們從或近或遠的地方跋涉而至,拿起老派的黑色轉盤電話,想說的話很難說出口,沉默或哭泣都是有的。與其他的電話亭不同,這具電話並沒有接線。興建者是日本311震災的倖存者,他將此命名為「風之電話亭」,無法輕易轉達的,就交給風吧。
讀《正常就好,何必快樂》時,我腦中反覆浮出這個畫面。在冬夜的一座電話亭裡(因為背景是英國,想像的電話亭自動置換為紅色),珍奈・溫特森正透過話筒,把這本書的內容一字一句傳遞過來。
書中的確有著難以忘懷的電話亭場景,她在出版《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後,收到母親怒氣沖沖的來信,信中命令她打電話回去。此時她們已有數年沒有見面,沒有太久之後,她們將迎來最後一次見面。她的住處沒有電話,她找到一座電話亭,溫特森太太家也沒有電話,母親也走到一座電話亭去等電話。
她們當然看不見彼此,但珍奈・溫特森幾乎完整地看見了母親。穿著醫療用褲襪、平底涼鞋與連身裙,身材高大、127公斤的母親,勢必擠滿了整座電話亭。母親在那,電話通了很久,只是母親也始終不在,如同她生命中許多場景。
如果可以的話,我會推薦對這本書有興趣的讀者,也去讀《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在25歲寫下的第一本小說《柳橙》,與她在51歲寫下的自傳《正常就好,何必快樂》,如同一張紙的兩面,在適當的光線角度之下,讀者可以看見另一面的字跡。例如,小說裡的主角是被丟棄在教堂的孤兒,現實生活的她,是被溫特森夫妻領養的棄嬰。
但也無妨,單獨讀這本書,並不會減損其鋒芒。是的鋒芒,本書是利器,開過光,刀尖沾的是自己的血。這也不是形容詞,她也算死過一次。
書名來自溫特森太太跟她說過的話,她在16歲因為性傾向跟母親起爭執,母親質問:「若你可以正常,你為什麼要快樂?」
之後她離家,蝸居在朋友的小車上,為了建立生活的秩序,她在前座吃飯閱讀,後座睡覺。不上學的時候拼命工作,跟女友見面,去圖書館照著A-Z的順序讀書,以考上牛津大學為目標在生活。在學校與老師爭論文學作品時,被英文科主任注意到,萊特婁太太收留她。珍奈・溫特森生平第一次,擁有一把可以開啟屋子大門的鑰匙。
遲了一年,她還是考上牛津,長久的閱讀轉換成真正的入門票,工人階層的子女在某種意義上翻身了。忍耐著牛津的性別歧視、父權姿態,導師對女性的貶損,試圖找到自己滿意的生活方式,想要不被嘲笑也不帶罪惡感地去愛另一個女人。
溫特森太太在1990年過世,《柳橙》出版後、那通電話後的五年。從書裡的線索看,她最後一次返回那個名為「家」的地方,仍在讀大學,她跟母親可能有十年沒見過面。
父親後來再娶,結婚幾年後,開始打第二任妻子。她開車到父親與繼母居住的老人安養中心,把父親從房間接出來,開車到河谷,喝著保溫瓶的熱茶。她想談談家暴事件,父親竟然哭了,沉默的人難得多話,說起戰爭與前一段婚姻的惡夢。摘錄原文如下:
「我真的愛過他......」他喃喃說著。
「你愛過她,但你現在愛的是莉莉安,而且你絕對不可以對她丟茶壺。」
「康妮不會原諒我再婚的。」
「沒關係的,老爸,她會因為你幸福而感到高興的。」
「不,她不會。」
而我心想,除非天堂不過是人間一隅,或者她的人格被整個移植,否則,不,她不可能......但我沒辦法說出口。我們只是靜下來,吃巧克力。然後他說:「我一直很害怕。」
「別怕,老爸。」
「不怕,不怕。」他得到安慰,點了點頭,像個孩子一樣。他一直是個小孩,我很難過沒能好好的照顧他,難過有那麼多的孩子從未被妥善照顧,使他們沒辦法長大。他們會變老,但長不大。長大需要愛。如果你走運,那樣的愛會在往後的生命中到來。如果你走運,就不會朝愛的臉頰揮拳打去。
不懂愛的父母,教育出不懂愛的孩子。學習愛很難,尤其是當你的童年就像某種恆河猴實驗,愛從最初就被剝奪,那要從何處去拆解愛的本質呢?
早年生活與母親困擾著她,她自述,成長於習慣暴力的工人階級,在書中坦言,曾經打過幾個女朋友,直到理解那樣不對才收手。路途艱鉅,道阻且長,要耗費許多年的自省與痛苦,她才能修煉出火眼金睛,看見父親與已逝的母親,都不過是沒學到愛的孩子。包括自己,終於可以放自己一馬,學習愛,也接受被愛。不再追求不穩定回到的對象,不再陷入複雜的關係。
有個著名的思考問題是:如何把大象放進冰箱?在珍奈・溫特森的世界裡,問題被更改成:如何把母親拿出電話亭?一是打開門,二是,讓擠滿電話亭的母親走出來。
本書最初的篇章名為〈錯誤的嬰兒床〉,尾聲之前的篇章為〈傷口〉,前者來自母親的口頭禪,她發脾氣時總說:「魔鬼把我們帶錯了嬰兒床。」珍奈・溫特森覺得自己不會有人要,她就是錯誤的嬰兒床。至於傷口,她後來體認到,傷口是種禮物、是種象徵、也是標記,如同哈利・波特的閃電,那是劫後餘生的印記。傷口銘刻來時路,你來、你見、你活過。
從那個錯誤的嬰兒床翻身下床,她踏上尋找身世之路,與各種行政程序纏鬥,從泛黃的文件中,尋回自己最初的名字。本書是地圖,也是她的生命史,她在路途中以全知視角,盡力趨近、理解了這兩個母親。紙的正反兩面、透光隱隱可見的所有線索,最後兜在了一起,成為生命與書寫的莫比烏斯環,被拋棄的孩子最終把自己生了回來。降生在殘暴與冷酷之中,踏過絕望幽谷,但這扎扎實實是一本教人如何去愛的寬恕之書。
哈利波特內容摘錄 在 蒼野之鷹看小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5★推薦【小說寫作書/編劇技巧】--《故事寫作大師班:好萊塢知名「劇本醫生」教你STEP BY STEP 寫出絕不跟別人撞哏、兼具情感厚度與立體結構的最強故事》約翰.特魯比
適合「想寫小說的人」、「增進編劇技巧的人」或「想瞭解小說創作過程的人」
我喜歡讀小說,因此閱讀小說對於我來說,成為一件快樂的事,但談到寫小說,我只能告訴你,有幾個是常見的故事小說模式(如:三幕劇、英雄旅程…),而本書讓我覺得和其他小說不一樣的地方,是作者試圖推翻前人遺留的故事模式(如:三幕劇),以下是書中主要訴求,第一是「故事為有機的」,它是一個活躍的命運,每個寫作的人必須將寫故事轉換為呈現「某個人的生命體驗」,第二是創作者必須賦予小說一個完整的故事骨架和因果循環關係,第三則是大量的小說、電影做為「小說教學理論」的例子,讓人可以透過例子理解為何「寫小說需要縝密的計畫」,最後是作者在每個主題章節(如:故事前提)採取步驟化教學,如果你看完每章節,腦子還是空白的,就看每章節的最後一頁「寫作練習」,「寫作練習」直接歸納了該章節的要點和寫作訓練方法。
這是一本很厚實的書,對於寫作小說沒有興趣的人,不會在裡面看到「同一個小說角色穿梭全書,只為完成目標」,你只會在翻開前幾頁,就想換書看,因為它的核心是「小說創造的過程」,對於想要寫作小說的人,這會是一本很有幫助的書,書中的內容將故事前提、發展劇情、結尾等拆解詳細,而每一個主題章節都有「步驟化教學」,但如果只有這些,這本書不會被我列入推薦名單,我覺得它值得一看的理由,在於書中例子貼近我們的近代生活,而不是舉了一堆覺得離我們生活年代很遠的電影例子,這是我長期閱讀以來,有時候覺得困擾的地方,因為很多書都寫得不錯,卻受限於出版年代的久遠,讀起來感覺就是年代久遠感。
書的內容太多了,我就只做簡單介紹。
有機的故事,意味著故事世界裡的主角、背景、對立人物關係、欲望需求線、要完成目標…需要織成一張錯綜複雜的蜘蛛網,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架構圖,這也是作者理論的訴求,要讓故事活起來,就必須塑造出有人性的成長角色,迫使主角在一草一木皆有意義的故事背景世界裡,從「煎鍋跳進火中」,觸發故事改變的契機,然後大展主角的成長冒險秀,當然安排的對手也不能太弱,最少必須能和主角處於勢均力敵或是超出主角能力太多的角色,至於結局就是兩種,第一種主角是往上一層,第二次就是主角向下沉淪。
→書中範例有「星際大戰、北非碟影、教父、窈窕淑男、傲慢與偏見、哈利波特、麻雀變鳳凰、王子復仇記(莎士比亞)、異形、大亨小傳、鐵面特警隊、塊肉餘生錄、麥田捕手、咆哮山莊、美國心玫瑰情…」太多了,只在此摘錄部分。
閱讀本書方式,不建議帶著通勤用,因為書很厚、包包會佔了很大空間,拿著書也很沈重,最好方法就是晨起空暇或是晚上休息時間,將書放在書桌上,開始「定期定量閱讀」一章節,並順便做點筆記,當然很想趕快讀完本書的,也可以選擇「爆肝夜讀」,至於「定期定量閱讀」或「「爆肝夜讀」那個「吸收知識」效果好,這取決於個人智力能夠快速「理解」和「記憶」能力,就不在此多做建議。
簡單說,這是一本劇本(小說)創作教科書(共472頁,不含後面的索引頁數),書中理論知識很多,讓人很難一次閱讀完成,必須以分次閱讀的方式來吸收內容,但最棒的是,書中以大量的經典電影(如:哈利波特)、經典小說(如:傲慢與偏見)做為例子和解說理論的篇幅很多,使得原本該是乏味的劇本(小說)創作教科書,愈讀愈有趣。
http://nightangle.pixnet.net/blog/post/47445099
哈利波特內容摘錄 在 露娜對上紐特&貝拉對局分析|哈利波特:魔法覺醒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哈利波特 魔法覺醒#HPMA #露娜迴響下有影片時間軸穿插重點 摘錄 同場加映:露娜對上「法術流」妙麗/多比/哈利怎麼打❓https://youtu.be/o-P71guX1YE露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