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來買在地農民種的有機好米吧!】
結合在地居民、老農,一起友善的利用貢寮這片土地、維護當地生物的多樣性,在濃郁的鄉情與水梯田生態下生產「和禾米」,堅持田區完全不使用農藥、維持傳統方法耕作,全年持續的湛水管理、避免並持續管理移除外來入侵物種。每一顆和禾米粒都蘊含了和禾農友,想傳遞栽種和禾與照顧環境的信念及保證。
🍚更多和禾米的故事:http://monghoho.blogspot.com/
除了內容物(米)的高品質,外包裝的米袋使用天然臺灣製做的棉布,袋上經過特別的設計,呈現農人割稻時,各種生物跑出來湊熱鬧的場景,精美的包裝內有粒粒飽滿的米,內外都是質感保證,送禮自用兩相宜,現在就趕緊訂。起。來。吧!
🌾訂米表單:https://reurl.cc/DZ9r8j
圖片來源: 狸和禾小穀倉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4的網紅大新店芳琪記者媽的日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學期即將結束,石碇和平國小校園內的水梯田稻作在去年底收割一次後,重新插秧的再生稻,過了半年時間又結實纍纍了,因此,學校召集了全校師生,今(8)日上午舉辦豐收樂食農體驗活動,讓小朋友親自收割水稻,在開始之前,何俊賢老師告訴大家如何割稻的技巧。 看完老師的示範,小朋友們迫不及待躍躍欲試,排著隊準備將成...
和禾 水梯田 在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遷居貢寮,用一輩子守護這片桃花源-林紋翠】
現任 狸和禾小穀倉 工作室 的負責人「林紋翠」其實並不是土生土長的貢寮人,而是在貢寮任教期間,發現了當地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但同時卻存在著農民高齡化,隨時可能棄耕的問題,為了保育水梯田,她決心一輩子待在貢寮,守護這裡🌾
但當地農民多年的耕種習慣無法輕易改變,幸好透過不斷地溝通以及協助解決產銷問題,讓農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採用自然農法,不再用藥、也不會在休耕期把水放乾,不僅保全了瀕危的水域生物也串連起水域生態廊道,更影響貢寮地區農民,一同保存臺灣水梯田文化景觀與生物多樣性🐍
終於!野生動植物漸漸回來啦~💚去年紀錄高達811種,甚至還有十幾種紅皮書上的植物呢!🌳
現在就點開影片,一起來看看她與這片土地的故事吧!
#2021林業及保育有功 #綠色奧斯卡
和禾 水梯田 在 原森旅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和禾水梯田生活導覽~
<田會咁水,溪水不漲也不枯…>
梯田是內寮居民長年賴以為生的生活方式,先民在這裡落腳百餘年,順應環境的各種變化,也接受地形與資源的限制,與大自然互動出既能生產又與生物共享的生活家園。因為這裡的居民知道,「照顧好環境,環境才會照顧我們。」2011年起,林務局與在地水梯田農戶及民間組織合作推動「重要水梯田保育計畫」, 並成立「和禾生產班」,在地農友的生產網絡逐漸形成。近年來在內寮一帶推動的環境教育活動,讓「貢寮水梯田」的動人故事廣為人知,也讓在地農夫的理念逐漸被大眾認同。跟著農家走入時光隧道,在傳統又不失現代的山村生活生態,一起享受貢寮最美的時光。
【出團日期】110年5月28日(週五)、6月5日(週六)
【行程特色】
1. 貢寮是里山精神的實踐場域,來和水梯田談一抹青澀的戀愛吧。
2. 在地農人帶領尋找在地食材,自製口味絕妙的農村小點!
3. 走讀雙溪老街,在山與河交會的百年渡船頭,尋找淡蘭古道的時光印痕
報名網址:https://www.ecotourtaiwan.com/farming-gonliao/
和禾 水梯田 在 大新店芳琪記者媽的日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學期即將結束,石碇和平國小校園內的水梯田稻作在去年底收割一次後,重新插秧的再生稻,過了半年時間又結實纍纍了,因此,學校召集了全校師生,今(8)日上午舉辦豐收樂食農體驗活動,讓小朋友親自收割水稻,在開始之前,何俊賢老師告訴大家如何割稻的技巧。
看完老師的示範,小朋友們迫不及待躍躍欲試,排著隊準備將成熟稻穗收割下來,雖然有點費勁,但大家還是都完成了這次的割稻體驗,和平國小校長姜孟佑表示在以前的農業社會,農家都會彼此幫忙,並且在收割後準備豐盛餐食,所以這次的活動,也會準備割稻飯,讓孩子除了了解農夫割稻的辛苦,也認識過去傳統農作的過程。
而除了收割水稻之外,校門口這一整排的和平巨龍菜園,也可以收成了,低年級的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拿著盆子和剪刀,仔細找著哪菜可以摘取,不論是割稻還是摘菜,在太陽下的收成工作,讓大家真正體會到甚麼叫做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雖然滿身大汗,但看到手中的成熟農作,豐碩的成果,每位小朋友都露出開心笑容,校長姜孟佑表示,稻作和菜葉的收成其實都不多,但這樣的食農體驗,會讓孩子更加珍惜食物、懂得感恩。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p2DAXz8oY0/hqdefault.jpg)
和禾 水梯田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廣東清遠連山地質古老,地層穩定,水流四方,地形複雜。四周崇山峻嶺環抱,整個地勢從北向南、自東向西傾斜,山谷臺地縱橫交錯,岡巒起伏連綿成系。有不少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最高峰是東北部邊緣的大霧山,海拔1659.3米。連山歷史悠久,始建縣於南朝梁天監五年(西元506年),始稱廣德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至今已有1493年歷史。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初用“連山”縣名,後又改為“程山”縣;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廣東省設連山綏瑤直隸廳。民國元年改為連山縣。解放後,經國務院批准,於1962年9月26日正式成立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截至2005年12月31日,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轄7個鎮:吉田鎮、太保鎮、福堂鎮、小三江鎮、禾洞鎮、永和鎮、上帥鎮。黑山村是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太保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於該鎮西北面,地處大霧山 (主峰海拔 1642 米,是連山最高山峰) 腳下,森林覆蓋率 80 %,生態條件優越。近年該村以綠色,生態、養生等做主題,打做最美鄉村。黑山氣勢磅礴的原生態梯田綿延近3千米,四季皆美,春耕之際,放滿水的梯田如鏡子,雲霧變幻、銀光粼粼;夏天滿目蒼綠,氣韵生動;秋天金色的稻穗如狂潮席捲而來,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冬天的雪景美麗壯觀,如銀白色世界。與現代工業和污染隔絕的黑山梯田主力產黑山大米,天然有機的自然環境保證了黑山大米的100%有機無公害。種植者都是世代居住於此的少數民族,他們沿用了古老的傳統水稻種植方式。雖然廣大的黑山人民都以水稻種植爲生,但整個地區的年産量卻只有800噸。因此每粒黑山大米都顯得尤為珍貴。大米本身晶瑩剔透,只經過一次拋光,不添加任何化學物質,極大限度地保留了天然養分。蒸煮過後,飯粒表面掛上一層油光,口感綿軟而不粘口,並帶有淡淡甜味。黑山大米生長於森林覆蓋率高達80%的黑山地區。此地物種豐富,水稻作爲生態系統一部分已經與周圍自然環境充分的有機結合,種植生産過程中應用種養複合,農牧結合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産模式 - "鴨稻共作",拒絕使用任何化合肥料,除草劑,人工合成飼料及基因工程産品。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dXr6jhKdIk/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CHBqwAJ0i3sCDzFeOvv7DE4XYS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