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十七歲―父女對照記8之4
我十七歲時,台灣正處於戒嚴時代,也就是現今所謂的白色恐怖時代。高二上學期末,雲門舞集「薪傳」首演,許多建中同學被老師找去當執火把的臨時演員,很巧的,就在當晚,中美斷交消息傳來,之後有些人擔心台灣變成被國際遺棄的孤兒,甚至害怕被大陸「解放」匆匆變賣資產移民到國外,原本如火如荼的立法委員選舉也停辦,不久後的元旦,許多民眾到總統府前參加升旗典禮,這算是台灣首次大規模民眾自動自發的愛國運動吧!
所以我的「苦悶青春」,也是原本理當寂寞的十七歲,不知不覺也與國家民族的命運連結在一起了。
那是一個理想正在燃燒的世代,物質雖困窘、社會雖滯澀,人民視野極其有限,但是有點像是山雨欲來風雨滿樓的情景,民間那滿漲的力量蓄積待發,每一個人想到未來,都充滿了熱情,眼睛眼充滿了光芒。
十七歲時我的高中校園社團生活,最興盛的不是山地服務隊就是慈幼社或登山社,當然,我投入的童軍團也非常蓬勃,單單建中行義童軍就有四個團,數百人之多。當時報導文學這種結合文學與新聞寫作的方式剛興起,也令我相當著迷,差一點就讀了社會組,後來因為自覺才華不夠,另外一方面也是勇氣不夠吧,所以還是選擇了讀醫這條傳統老路,不過當時才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史懷哲醫生是我們的偶像,也想學他到偏鄉去幫助受苦的人。
撫今追昔,不免感慨當年的封閉與限制反而讓我們不會自怨自哀,反而會想突破。而今什麼都可以的時代,少了要去打倒的對象,沒有了更大的關懷,反而困在自己的小世界。
寂寞的十七歲….A寶寫
我從來就不是個愛發思古之幽情(只有考作文時會裝一下),也跟文青扯不上一點關係的人。雖然共處一屋簷,我和妹妹的十七歲截然不同。翻開妹妹十七歲的行程表,哇,壯觀無比,裡面充滿文藝氣息。不是要聽什麼演講就是預計要看什麼書、電影,並以平均一個禮拜的時間頻率宣布她的新計劃,像是「早起讀英文計劃」、「中午跑步計劃」等,我也會熱情配合演出,只不過她通常是有很多理想,但最後成為了幻想。反觀我十七歲的行程表,也是很豐富,讀書考試作報告享受生活也是排得很滿,不過,就是多了一層「灰色」。怎麼說呢,可能是所
謂的「寂寞的十七歲」。
為什麼十七歲這麼重要?十七歲在寂寞什麼?我觀察了周遭的同學朋友,也觀察了自己,發現十七歲可能的憂愁:憂心命運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卻又無力抵抗體制;想要脫胎換骨,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卻對要成為的樣子毫無頭緒。十七歲這個半大不大的年紀,可能還沒有從考試裡得到成就感,在這個很苦悶的教育體制海裡游到快要滅頂,卻不知道要怎麼換氣;很羨慕在一旁旋轉跳躍的海豚,也同時知道從人變為海豚的機率微乎其微。當夜深人靜或是屢屢在課業上得不到滿足感時,我的寂寞十七歲模式會啓動。不過,往往這時會漂來幾個名為「朋友」「閱讀」的漂流木,幫助我吸幾口氣。
我很高興能有寂寞的十七歲這些快要滅頂的經驗,讓我的十七歲在充實之中有比較深刻的體會。
寂寞的十七歲 ….B寶寫
還記得即將從國中升上高一的暑假,早早擬了展新的生活法則:如何一改國三夜讀的不正常作息,達成那最平凡不過卻永遠難以辦到的六點鐘準時起床,騎腳踏車繞後山一圈,每天閱讀兩小時,運動兩小時,晚上十點床上躺平的「新生活運動」。任憑早摸透我們的媽媽嗤之以鼻的笑看兩個士氣昂揚的夢想家,等待我們夢醒時分。揮別「危險心靈」的桎梏時光,我們可是要邁向「擊壤歌」的夢幻和「迷路的詩」的絢爛歲月,得要有番新氣象呢,我和姊有志一同地不理媽媽的預言。除了對規律生活帶來充足活力的興奮痴想,和新生活運動的兩大元素,閱讀與運動,空的很不真實的暑假也要想盡辦法用營隊、志工活動、旅行填滿。
距離十七歲也有段日子,記不得到底那些一點一滴改變我生命價值觀的活動,以及相遇那些可愛可敬的人們,發生的確切時間日期。只記得,十七歲的我大概不是忙著計劃生活,就是忙著實現計劃的生活,進進出出一場又場流動的饗宴。流動是因為人與人的交流互動,饗宴則是心靈受到衝撞激蕩而帶來滿足。十七歲的我,忙著學習忙著探頭進入一個個未曾涉獵的領域。高中的新鮮持續一陣子,學姊學妹制凝聚整個學校的團結一致、零食爆多的合作社及熱食部的肥胖誘惑快贏過你對7-11的忠實光顧,和好友耍文青跑藝文展覽、藝術館、博物館、演講,揪團當志工順便把分散在各校的好友抓來聚一聚,爸媽的放任加上我無可救藥的樂天,因而新鮮大膽的來個不及格初體驗,甚至讓讀書在充滿樂趣的小高一氛圍中也是一種有趣的活動。
十七歲,小高一,正向外拓展,沒有作家深刻的內心世界獨白,少了翻譯為成熟的寂寞,但我衷心感謝,這一點也不寂寞的十七歲。
時空跳回十七歲開頭那一長串的閱讀清單裡,那時,我們煞有其事地配合著即將到來的現實:我們十七歲了,翻出了一本書皮已將書蜷曲包覆的「寂寞的十七歲」。但,正如老爸所料,(每次只要我們有大型翻書搬書的怪異行徑,老爸會用狐疑的眼神摻著點對愚公移山精神的基本尊敬,想暗示我們克制一點)生活太熱鬧,熱鬧到沒有「寂寞」的容身之地,直到開學,超棒的國文老師旁徵博引帶我們超越課本,深入文學堂奧,於是白先勇又出現了,竊笑著自己早已準備好一本「寂寞的十七歲」正巧拿來惡補一下,回家翻箱倒櫃它卻鬧失蹤鬧寂寞去,不見了。一直到高三,快畢業,大掃除,為了迎接下一個嶄新的大學生活,書櫃裡的書本全部解構在建構新秩序,才又重新在書櫃最底層一角,挖到更蜷曲更滄桑的「寂寞的十七歲」。
寂寞被冷落了三年,也該是好好重視的時候。雖然到現在仍不知道白先勇的十七歲在寂寞什麼,但是猜測那應該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歷程。正在寫稿的三天後就是大學的第一天。遲來的寂寞襲捲而上,覺得該是自己好好想清楚要過什麼生活的時候了。寂寞,是沒有人來與我承擔自己做的選擇,但也正因寂寞才能孕育出許多不同吧。
【愛你一輩子守護志工培訓】25日(日)上午
第五堂 輩:背書少一點.. 終身喜愛學習靈活有創意
第六堂 子:指揮少一點.. 能獨立思考團隊合作 成為好公民
https://sites.google.com/a/20187.org.tw/20187/shou-hu-zhi-gong-pei-xun/jin-qi-zhi-gong-pei-xun-zi-xun/13?fbclid=IwAR2EooQ5lF-6ro291tDqMlkUQrrjbPJCyt9Sx83a82QuZao4cAZqakP8WiU
文蓓蓓執行長的貼文...《2020影視扎根-校園巡迴映演列車》9月初已經開跑囉! 今年也特別規劃了影視教育影片 邀請到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老師與魚可文創執行長文蓓蓓老師一同對談,期望藉由兩位的引導,不僅讓同學們在觀賞電影時有一個方向,也能在與家長共同欣賞時 有更多的交流及火花 。
第一支影片的主題是有關「人與自己」
莊子:「人生的根本就是與自己相處。」
人最大的敵人與最值得學習的對象其實就是自己。我們總學習太多如何與人相處的訣竅,卻忘記了如何與自己好好獨處、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我們雖然不是電影中的英雄主角,依然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故事,認同自我。
在這支影片中我們介紹了四部電影,其中《大餓》、《奇蹟男孩》是我們這次影視扎根活動的推廣影片,另外也推薦了兩部經典電影《少年PI 的奇幻漂流》及《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四部影片雖然都是在講述自己認同與自己對話,但其中還有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面向~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兩位老師的精彩對談吧!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GNfPBaBkQ......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作文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發洩怒氣其實就是在強化怒氣,從嘴巴裡講出來的刻薄話,傳到自己耳中又會再次說服自己,然後變得更生氣。一生氣就選擇發洩,這樣等於是火上加油。
緩和怒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仔細觀察身體的變化,當場感受看看原本處於靜止狀態的臉、手腳、胸口和頭出現了什麼改變,例如「額頭變熱了」、「脖子變得有點緊」、「腳趾緊抓著地面耶」、「我開始咬嘴唇了」……等等。
在這些觀察的過程中,你本來對外界狀況的曲解及判斷就會停下來,讓你能仔細經歷並感受「當下、當場」發生的事情。這樣反而比只是在認知上勸自己「別太生氣」更能快速確實地讓情緒冷靜下來。
取自《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
*********************************
回到身體裡,這是我常建議的方法。作者講的方式,具體好執行,就是注意生氣時,身體的變化。
身體常在當下,當下是走向平靜的門戶!
我常談意識、覺察,簡單來說,我們光是提升意識層次,內在就會有相應的變化。通常這變化,在地球上被認為是「正面」的變化,會比較安適、放鬆、圓融。
所以「問題」不一定解決,也不一定有具體的什麼行為改變,意識它,便能質變。常有的質變,就是情緒脫鉤,開始沒那麼執著,或沒那麼在乎。又或者是,開始能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同一件事,有時能有靈光一閃,尋得暫時的解決方法。
特別跟出版社要了圖表,我們認認真真面對生氣這件事。
以我自己來說,內在有能量竄動的時候,剛開始會先給情緒命名,譬如說,「生氣」。於是內在會有念頭,「我很生氣」,然後我會開始進行自我對話:「我」等於生氣嗎?我很生氣,是真的嗎?如果這時我沒這個念頭,我會是什麼樣的人呢?
當時間充裕、能量也夠的時候,會有多一點對話,像是「生氣時,我是在害怕什麼?」、「生氣裡面,還有什麼情緒?」……
我善待情緒,通常情緒也善待我!
祝福各位朋友,跟生氣做好朋友!
*********************************
我覺得自己快被氣瘋了怎麼辦?
--發洩出來很痛快,但殘局好難收拾
【文/ 金芝惠】
當生氣情緒像海嘯一樣來襲的時候,是直接發洩出來比較好?捏自己的大腿硬忍下來比較好?還是有其他更好的辦法?開始有學者研究「憤怒」這個領域,也不過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在那之前,「憤怒」一直是人們長久以來想要好好控制和避諱的對象,更不用說去探究了。所以關於如何處理憤怒的研究,歷史並沒有很悠久。
以前普遍相信負面情緒最好能盡情宣洩出來,所以在心理治療現場也會允許在生氣時大叫、罵人、打沙包或摔東西。因應這個理論,幾年前世界上開始流行一種另類的約會地點,就是能讓人抒壓的空間—「憤怒屋」(Rage Room)。使用者先付一定的費用之後,就可以在十到十五分鐘內盡情摔碗盤、砸各種家電等,讓人在破壞東西的同時把壓力拋到九霄雲外。
不過這個「只要發洩出來就能消氣」的理論,其實已經過時了。二○○二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布拉德.布希曼(Brad Bushman)進行了一項實驗,扮演著推翻舊理論的決定性角色。
實驗內容是這樣的:布拉德在該大學裡面,從每個年級各找來三百名的學生,請他們用「為什麼反對墮胎」這個題目寫一篇作文,然後他故意在其他持反對意見的參加者面前給出帶有羞辱性的評價,例如:「這是我讀過最爛的一篇文章。」接著布拉德把所有參加者分成三組,要求第一組什麼都不做、靜靜地坐著;第二組則提供拳擊手套,要他們盡情地朝羞辱者的照片揮拳。至於第三組,雖然也提供他們拳擊手套,不過布拉德要他們在打沙包的時候,想像自己是在進行有益健康的運動。
那麼各組的攻擊性又有什麼樣的變化呢?首先大家應該都能猜到,第二組的攻擊性是最強的。布拉德下了個結論:「在生氣時選擇釋放情緒的處理方法,跟火上加油沒有兩樣,只不過是提供火可以燃燒的燃料罷了。」負面情緒不會藉由攻擊性的發洩方式消失。事實上頗有意思的是,打沙包時想著是在做運動的第三組,攻擊性幾乎跟第二組一樣高。也就是說「打沙包」這個行為本身會提高身體的興奮程度,強化那當下的支配性情緒,讓人變得有攻擊性。
生氣時會瞬間覺得自己變成一個力氣很大的人,這方面我也有經驗,最讓我印象深刻就是幾年前我跟大樓警衛之間發生的事。當時我家房子出了點問題,我急著跑去警衛室卻沒看到警衛的人影。因為心裡很急,再加上打電話過去都沒人接,於是就拉著孩子的手,像是無頭蒼蠅一樣在社區裡繞來繞去,找了好幾分鐘才找到人。終於找到人的時候,我心裡又開心又想抱怨,一開口就說:「您怎麼都不接電話,我找人找了好久耶!」結果警衛先生回說:「唉唷,偶爾會這樣嘛!幹嘛生氣啊?」我一聽到這句話,心裡的怒氣就忍不住往上竄,提高分貝說:「生氣!我哪有生氣?明明是您不接電話,怎麼還反過來對我大小聲?」我頓時感受到一股難以言喻的暢快。或許是因為生性慎重,我幾乎沒有對任何人大聲說過話,也因此我當下覺得真是通體舒暢,好像用這種行動宣示「我可不是好欺負的!」莫名就有股驕傲感油然而生。
憤怒會讓人體內瞬間分泌腎上腺素,產生像超人一樣的力氣與承受力,同時還會減輕疼痛的感覺,讓你想攻擊對方。平常在情況沒那麼緊張的時候絕對做不到或不敢做的事,在憤怒的狀態下都可能做得出來。而且人會因為把怒氣發洩出來而感受到一股快感,覺得:「我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裡!」其實從遠古時代開始,憤怒就是攸關人類生存的一個重要機能,人面對致命攻擊時的三大生存本能,分別是「憤怒」、「逃命」和「裝死」。
不過,憤怒有它的副作用。如果為了享受那種瞬間的厲害感而常常生氣,之後就會對憤怒上癮。不管會不會傷到別人就一味陷入自我情緒、突然發怒,這種行為也會養成習慣。如果彼此的關係不親近,還可以眼不見為淨,但要是彼此關係親密,頻繁的憤怒就會留下傷害。帶給對方的傷害,到頭來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尤其關係不一般時,讓對方感到痛苦,最後自己也會覺得痛苦。
除此之外,憤怒的後座力還會在自我身上引發餘震。發洩怒氣大約在二十分鐘之內,但發洩一次之後,身體需要六小時才能恢復到平靜狀態。我當時跟警衛爭執也是一樣,雖然只吵了幾分鐘,後來卻自己氣了老半天。發洩怒氣其實就是在強化怒氣,從嘴巴裡講出來的刻薄話,傳到自己耳中又會再次說服自己,然後變得更生氣。一生氣就選擇發洩,這樣等於是火上加油。
人類的腦分為維持生命腦(爬蟲腦)、情緒腦(原始哺乳腦)、思考腦(新哺乳腦)這三個層面;人在憤怒的時候,情緒腦會是最活躍的。情緒腦啟動之後,同一時間負責思考、分析、計畫和預測等較高層次運作的思考腦就會處於停止運作的狀態。如果想理性地處理,就要先等情緒腦冷靜下來。
最快展現怒氣的就是我們的「身體」,生氣時身體會產生以下的變化。
緩和怒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仔細觀察身體的變化,當場感受看看原本處於靜止狀態的臉、手腳、胸口和頭出現了什麼改變,例如「額頭變熱了」、「脖子變得有點緊」、「腳趾緊抓著地面耶」、「我開始咬嘴唇了」……等等。在這些觀察的過程中,你本來對外界狀況的曲解及判斷就會停下來,讓你能仔細經歷並感受「當下、當場」發生的事情。這樣反而比只是在認知上勸自己「別太生氣」更能快速確實地讓情緒冷靜下來。另外像是邊深呼吸、邊觀察自己吸氣及吐氣的狀況,也算是類似的方法。
還有一個方法更簡單,就是去做能讓你直接消氣的事。比如說先離開現場、跟造成刺激的對象保持安全距離,也可以打開窗戶吹吹冷風、用冷水洗把臉、喝杯冰水之類的。通常生氣情緒只會維持三到五分鐘,最長頂多十五到二十分鐘左右,只要撐過那段時間就可以了。假如你已經用這些方法撲滅了緊急的火勢,卻還有殘留的餘怒,就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吧!像是跟好朋友聊聊天、洗個澡、聽聽音樂、冥想、散步、跑步等等。如果希望更冷靜地觀察自己,就跟塗鴉一樣把當下的心情寫在紙上,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建議大家多試試各種不同的方法,找出對自己最有效的。就算只是察覺到:「原來我正在生氣啊!」這在情緒調節方面也算是成功一半了。如果想養成能察覺自己生氣的習慣,就寫下能有效緩和怒氣的句子,像「生氣的時候深呼吸五下」、「三分鐘後就沒事了」等等,然後把這些句子貼在家裡一些容易看到的地方,效果還滿不錯的。
生氣的是自己,當然也必須由自己來解決。世界上沒有人會在當了我們生氣的犧牲者之後還會主動幫你消氣,所以一定要自己找出消氣的方法喔!
.
以上文字取自
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孩子不受傷、自己不懊悔!35萬家長信賴的育兒專家,教你如何表達生氣的情緒管理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2085
贈書直播_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孩子不受傷、自己不懊悔!35萬家長信賴的育兒專家,教你如何表達生氣的情緒管理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324712410960292/
.
免費台北巡迴講座_父母與成年子女的相處--獨立老後的親子之愛【9/17、9/19】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28472044433877/
桃園免費電影賞析講座_一個巨星的誕生、壁花男孩【9/15、9/29】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70578786792518/
台中公益講座_愛是一生的功課【靜思書軒台中靜思堂店,9/28(六)下午2點到4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71921903094221/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作文 在 陳佩琪Pegg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本月初的三八婦女節,和即將到來的清明節和接續的五月母親節,讓我想到好久沒寫女性議題了…
一年前,曾在門診幫一對姊妹花看病, 最後要把藥單交給媽媽時, 才發現這對姐妹花不同姓, 當下LKK的腦袋閃過一個念頭: 「該不會是離婚了吧, 從老公那邊搶到一個小孩跟著媽媽姓。」媽媽看出我的疑慮(也是有深怕拿錯藥單給病人啦),笑笑說她和老公都是獨生子女 ,兩人結婚就有共識, 一個跟爸爸姓, 一個跟媽媽姓, 夫家也都很開明 ,尊重年輕人的決定。當下真糗自己這麼迂腐的腦袋, 民法都明文規定了,「子女的姓氏,由父母雙方共同決定」,自己竟第一時間沒有轉過來, 還好媽媽對我的疑問沒有計較,但說實在的,我第一時間沒sense到,也反映了台灣社會,法律規定和實際執行面,實在很不一樣!
『倩女幽魂』這部電影, 很都人看過,有人對憨厚書生甯采臣(張國榮飾)印象深刻,有人喜歡飄逸仙氣的聶小倩(王祖賢飾),電影中的小倩因戰亂逃難,途中意外病死(好像是這樣),但因是姑娘家未嫁而死,所以只能入祀姑娘廟(蘭若寺)中 ,不幸被黑山老妖控制,淪落到只能靠勾引男人滿足姥姥維生,以求死後一張被奉祀的牌位…
我們傳統的祭祀文化中, 未嫁姑娘死後只能入祀姑娘廟, 有幸出嫁的女人, 也要保佑活著時沒被夫家休掉,才能換得死後入祀夫家,否則就跟聶小倩一樣, 唉!想想古代女人也真可悲 !
或許這只是一部淒美的神怪愛情電影, 但讓我想到前些日子,有新聞討論到「結婚女性是否該回娘家掃墓」的議題…
過去民俗流傳「回娘家掃墓,會掃除娘家福分」,就如同初一回娘家會帶衰娘家的傳聞一樣,其實這些都有「重要日子,要留女性在夫家操持勞務」的迷思,現代夫妻生的少,兩男兩女, 甚至只生一男或一女的大有人在,倘若堅持固守這種民俗傳聞,試問誰想生女兒?
以前家計中心都宣導生男生女一樣好,這種觀念要讓人真心心悅誠服, 內政部就該對祭祀習俗或逢年過節的文化多加宣導,媒體也該善盡教導責任, 在台灣有許多值得討論的議題,像文化、 風俗、 經濟、 居住,都更等,實在不必每天都討論選總統,誰當總統,明年一月中不就知道了,有什好討論的。
古代可憐的女人一生只有一條路--- 「賢妻良母」,將來生老病死,貧富榮枯,只能完全以丈夫的成就為依歸。 生到男的, 搞不好將來封臣拜將,生女的,就是廚灶與尿布、養育子女和侍候丈夫(好多清宮劇不都是在闡述這觀念),「在家從父, 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就是古代女人的宿命,嗚呼悲哉!
現代女性的求學跟工作機會, 已經和男性相近(不敢說完全一樣) ,所以呼籲現代女性,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裡,每個人都該孝養撫育自己的原生父母,進入婚姻, 當尊重夫家公婆或娘家岳父母, 掃自己原生家庭的墓,男女相互尊重,女性也別再有「以夫為天」的概念了!
昨天本想以市民身分出席「捷運100億人音樂園遊會」, 但兄長臨時決定上金寶山看爸爸, 所以昨天活動就臨時缺席了,今天先生沒公開活動,換先生回新竹掃墓。
(今天先生和兒子不在, 不必準備兩個大男人的午餐, 輕鬆多了, 不自覺越寫越多,以前老師都規定作文要寫超過幾個字以上,但從來沒教如何減少字數, 呵呵,我該好好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