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麻黃 ◎吳晟
日頭仍然輝煌的照耀
在同伴愈來愈稀少的馬路上
而我們望見
吾鄉人們的腳印,不再踴躍
晚霞依然殷勤的送別
在同伴越來越稀少的馬路上
而我們望見
城市的工廠、工廠的煙囪、煙囪的煤灰
隨著一陣一陣吹來的風
瀰漫吾鄉人們的臉上
月光仍然溫柔的撫照
在同伴越來越稀少的馬路上
而我們望見
呼嘯而來呼嘯而去,匆匆忙忙的機車
並不在意
以粗糙的皮為衣
以乾硬的果為實
笨拙的直立馬路兩旁
我們是越來越瘦
越來越稀少的木麻黃
--
◎作者簡介
吳晟,臺灣彰化人,一九四四年生,屏東農業專科學校畢業,任教彰化溪州國中生物科以迄退休,現專事耕讀。
吳晟曾以詩人身份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Iowa)國際作家工作室,為訪問作家;出版有詩集《飄搖裡》、《吾鄉印象》、《向孩子說》,散文集《農婦》等多種。
--
◎小編 #三進 賞析:
說起吳晟,總讓人想起農民、泥土、田園生活,他的農村經驗令他寫出臺灣田園詩的代表,然而要定調他是個田園詩人,總覺得在那之上,還更多了點什麼。
早在第一本詩集《飄搖裏》,吳晟在寫下對故鄉人、土地的愛以外,也傳達了明確的哀痛:「山林,是你的骨骼/卻有人不斷揮舞巨斧、濫加砍伐/逐漸逐漸癱瘓了你」、「含有大量毒素的汙水和廢氣/毫無顧忌的排放、不受管制/摯愛了你的呼吸」。這首發表於1981年〈制止他們〉在數十年後,由吳晟的兒子吳志寧改編為歌曲〈全心全意愛你〉,雖然歌詞拿掉了這些盤點傷痕的文句,但他對土地的愛依然那麼清晰。或許也聽過這首歌的你,可能很難想像原詩,還存在著這樣慨然的文句。
而今天這首〈木麻黃〉發表於1972年,更早於上面那首詩作,可以看到青年吳晟,更早期的見證與思索。
〈木麻黃〉一詩,吳晟化身為路旁的木麻黃,以一棵不開花的樹的心情,觀察故鄉土地與人的變化。因為工廠的進駐,煙囪大肆散播著煤灰,典型的工業汙染景觀。
而木麻黃其實是生命力極強的樹種,抗風、抗旱,在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生存,因此在日治時期被引入臺灣,作為防風林的而遍植於臺灣各地海岸。然而即便是這樣的木麻黃,也在現代工業的污染下,變得消瘦稀少,吳晟想透過詩作表達的意旨,已經顯而易見。
生長於濁水溪流域北岸的吳晟,目光經常順著水圳匯河入海。他在1999年於《台灣日報》,一連發表了「憂傷西海岸」系列詩作五首,宛如忠實的守望者、看顧著這塊始終被覬覦、被粗糙對待的土地。在故鄉彰化的海岸線,北有彰濱工業區、南邊與麥寮六輕相望,這長達61公里的海岸,始終他令他深愛、偏偏又不得不擔憂。
而這樣的擔憂,在2010-12年間的「反國光石化運動」,達到了高峰。吳晟為故鄉海岸積極奔走,號召了藝文界人士共同發聲。他在記者會上朗讀〈只能為你寫一首詩〉時,激動落淚的模樣,心中的憤慨,或許數倍於寫下「憂傷西海岸」系列或〈制止他們〉的時刻吧。
回到1972年的〈木麻黃〉,那時的吳晟或許還沒那麼憤怒,只是對於故鄉的變化開始感到疑惑、不安。那樣的吳晟從沒改變過,故鄉的生態被他揹上了肩,一路走到現在。反國光石化運動對多數人或許只是個事件,對吳晟而言,那不過是他一生眾多戰役中,較為人所知的一個。
--
美編:李昱賢 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
#生態詩 #吳晟 #木麻黃 #反國光石化 #環境保護 #彰化濕地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04.html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60的網紅Sheng-Xiang & Ban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吾鄉印象 美濃森林音樂會 1994/7/31 1994年,我已經確定放棄本科系,並且立志想要成為職業音樂人,跟觀子音樂坑的團員和淡江吉他社辦了點生映象創作發表會,門票70元,賣了700張票,收入五萬元上下,全部捐給美濃愛鄉協進會當反水庫的基金。 永豐後來告訴我,他們很不好意思,竟然讓大學社團捐...
吾鄉印象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入夜之後 ◎吳晟
入夜之後,遠方城市的萬千燈火
便一一亮起
亮起萬千媚惑的姿態
寥落著吾鄉的少年家
入夜之後,收音機的流行小調
(哭了幾千年還在哭的歌仔戲)
便在店仔頭咿咿唔唔
溫暖吾鄉老人家的淚腺
入夜之後,疲憊的路燈下
吾鄉囝仔郎捉迷藏、打陀螺的遊戲
以及男男女女未經潤飾的開講
喧鬧著吾鄉寂寞的夜晚
--
◎作者簡介
吳晟(1944年9月8日-),本名吳勝雄,臺灣彰化縣溪州鄉圳寮村人,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臺灣鄉土文學作家,創作以新詩為主、散文為輔,寫作之餘亦從事農事。
--
◎小編皮皮賞析
這是一首以鄉村視角,看著零零落落的鄉村以及繁華的城市的詩。
重複四字「入夜之後」為各段開頭,首先在第一段,詩人以都市越夜越美麗的概念,描寫都市宛若不夜城般,接續著早晨的明亮,而夜生活的都市姿態更嫵媚了。當鄉村的青壯年都前往都市工作,相比起來,鄉村的剩下的人口就顯得貧脊侷促了,只剩下老年與小孩。
再來是第二段,入夜之後的鄉村,收音機播放著萬年不變的歌仔戲,老人們沒有其他娛樂,只能每日如一地聽著,然而正是這些記憶中的曲調,帶給老人們溫暖。第三段書寫日常,孩童玩著純樸的遊戲,男男女女「開講」,是台語的閒談、聊天之意,這些未經潤飾、改造的本土語言,正是吾鄉最原始、最具生命的力量,因人口外流而寂寞的鄉村夜晚,終將被喧嘩扎實的填滿。
儘管遠方的都市再繁華,詩人仍以鄉村的角度,寫出「吾鄉」的喧鬧,沒有強力的批判,而是以共通的事物,喚起大家對於原鄉的記憶。希望這首詩,能使大家的夜晚不再寂寥疲憊。
--
美術編輯:宇君(ig:dj00716)
圖片來源:https://pxhere.com/zh/photo/231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吳晟 #入夜之後 #吾鄉印象 #鄉土詩
吾鄉印象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稻草 ◎吳晟
在乾燥的風中
一束一束稻草,瑟縮著
在被遺棄了的田野
午後,在不怎麼溫暖
也不是不溫暖的陽光中
吾鄉的老人,萎頓著
在破落的庭院
終於是一束稻草的
吾鄉的老人
誰還記得
也曾綠過葉、開過花、結過果
一束稻草的過程和終局
是吾鄕人人的年譜
--
◎ 作者簡介
吳晟,本名吳勝雄,台灣彰化人,1944年生,屏東農業專科學校畜牧科畢業;任教彰化溪洲國中生物科以迄退休,現專事耕讀。 曾以詩人身分應邀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owa Writers' Workshop),為訪問作家;出版有詩集《飄搖裏》、《吾鄉印象》、《向孩子說》、《吳晟詩選》、《他還年輕》(2015台灣文學獎新詩獎),以及散文集《農婦》、《店仔頭》、《吳晟散文選》等多種。
--
◎ 小編 Y 賞析
吳晟之所以在詩壇中有難以取代的地位,不只是其強烈的鄉土色彩,素有「鄉土詩人」、「農民詩人」之稱的他,也數次走進街頭,用手上的筆正面迎擊這個世界的不公義。吳晟自1972年以「吾鄉印象」系列組詩崛起於現代詩壇,對於土地的持續關注至今已長達近半世紀。本週討論的是「鄉土文學」的批判性,並(帶有左翼色彩地)積極為弱者發聲。因此,特別想聊聊吳晟老師這首可能比較少被提及的詩作〈稻草〉。
在這首易讀的詩中,詩人以「稻草」來形容鄉村的老人,以及鄉野逐漸在快速現代化、追求快速的時代中脈絡的圖像。儘管稻草無疑是土地重要的作物,但卻帶著乏人問津的苦澀,儘管它「也曾綠過葉、開過花、結過果」,但那塊孕育了無數生命的田野(與作物們)都已經被社會所遺棄了。而末段詩人以非常俐落且漂亮的筆法點出這幅沒落的鄉野光景:「一束稻草的過程和終局/是吾鄕人人的年譜」幾乎像是某種命運的註定般,吾鄉年譜注定會走向如此終局,默默無聞地凋零——但無論是吳晟與其詩作,以及所有竭盡心力關注鄉村議題的人,或許都還在努力讓這個命運的腳本擁有翻轉的空間吧。
踩牢這塊土地,只因這裡還有無數值得我們聆聽與傾訴的事。
--
美術編輯:佳郁(ig:Gayodoodle)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鄉土詩 #吳晟 #稻草
吾鄉印象 在 Sheng-Xiang & Band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吾鄉印象
美濃森林音樂會
1994/7/31
1994年,我已經確定放棄本科系,並且立志想要成為職業音樂人,跟觀子音樂坑的團員和淡江吉他社辦了點生映象創作發表會,門票70元,賣了700張票,收入五萬元上下,全部捐給美濃愛鄉協進會當反水庫的基金。
永豐後來告訴我,他們很不好意思,竟然讓大學社團捐款,於是在1994年7月31日,選在水庫預定地美濃雙溪樹木園辦吾鄉印象音樂會,找我們去唱歌。那場音樂會在早上10點舉行,我們赤腳穿短褲就上去唱了,這是我第一次在我的家鄉美濃辦演唱會。
連結的影片是用V8拍的,我已經忘記是誰拍的,後來我拿到現場演出的實況錄影,就一直放著,放了二十幾年。直到前幾年整理舊物,我覺得我應該不會再看了,於是把所有的錄影帶、錄音帶裝箱,送給了一位臉友。臉友很有耐心的轉檔,並且給我們連結,看二十週年紀念演唱會是不是用得上。
我唱的這首歌是一久,一個人Solo的版本。在唱歌之前,我說了一段關於我手上拿的那一把琴的故事,那是我考上大學跟媽媽賭來的吉他,然後唱了這一首歌。
一久是我第一首用母語寫的歌,時間是1993年的暑假,當時受到新台語歌運動的影響,在美濃老三合院用三十分鐘寫完詞曲,寫想家的心情,寫媽媽的生活。寫完隔天中午,我唱給正在煮菜的媽媽聽,聽完之後她不發一語,隨後大表不滿。媽媽的不滿我當時無法理解,一直到我1998年底回到美濃之後,跟永豐到處去見世面、看社會事之後,才逐漸理解媽媽的心情。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5DmBenQPAw/hqdefault.jpg)
吾鄉印象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歌聲進鄉團 施文彬專訪
大年初四過年習俗要迎神,所以特別為大家介紹施文彬2015全新創作專輯「歌聲進鄉團」,並專訪文彬老師歌曲背後的創作故事。專輯第一首 #歌聲進鄉團 就是充滿台灣鄉土迎神的氣份,第二首 #雙雙對對 特地邀請到有小鄧麗君之稱的 #張瀞云 一起合唱,是一首非常甜蜜的台語婚禮歌曲。
(文/亂音製作)
2011年,亂音製作出版了土地概念專輯【環島旅行】,那是施文彬與武雄,各自記錄他們帶著家人,在台灣頭台灣尾旅遊的生活筆記,專輯發行之後,有非常多朋友粉絲,在私下碰面時,或在網上互動時傳來訊息,表示他們對於那張專輯的認同與喜愛,專輯裡對周遭環境的細心觀察、對土地原鄉的細膩感情,與及因種種現況衍生出來淡淡的憂心,也真實記錄了這些朋友們的心情。
做音樂,除了工作、除了養家活口之外,還能得到這樣的認同,無非是最大的鼓勵。
四年之後,在這片土地經過各種紛擾與爭執之後,2015的【歌聲進鄉團】,亂音製作把行腳的範圍縮小了,換一種說法,也就是我們的腳步更深入了,這次,我們將整張專輯鎖定在台灣西部,一塊堅韌樸實的土地,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雲林。
其實很多年前,就有雲林的朋友跟施文彬邀歌,當時雖然做了一些嘗試,但可能因為緣份未到,後來沒有完成,但這件事一直留在武雄腦海裡,雲林是武雄的故鄉,而這幾年,施文彬也因為演出,常常跑中南部,認識很多雲林的朋友,經過人情交流多年的累積,終於製作了這張專輯,這是武雄的吾鄉印象,也紀錄了施文彬的異鄉情懷,這也是亂音製作團隊規劃中,台灣音樂地理頻道中的一塊拼圖。
雲林為農業大縣,農民比例居全台之冠,每年生產的農作是台灣重要的食物來源,很諷刺的,雲林也存在全台規模最大的石化工業,產生重大污染,這些經濟與土地的矛盾,就像是整個台灣現狀的縮影。
雲林是節慶藝陣的聚集地,那是宗教信仰廟宇文化的民俗活動,也是溝通人與神之間的心靈慰藉,雲林是台灣武術的聖地,雲林更是布袋戲的故鄉,從西螺七崁阿善師到雲州大儒俠史艷文,那些俠義的故事,造就了這片海派親切的土地,孕育了這群義氣豪爽的鄉親。
這張專輯的完成,其養分便來自這塊土地,從我們認識的父老兄弟親朋戚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出每一則故事,我們用音樂進香,我們以歌聲返鄉,這是2015施文彬最新台語專輯【歌聲進鄉團】。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0I-YLhNXBc/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