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早期的創傷或慢性壓力會阻斷神經發展。
其後果是至成年時,我們有時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例如飲食選擇、同居對象、是否吸菸等,而這些行為會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各種疾病的機率。我們通常把這類疾病稱為生活型態病,因為其病因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壓力和創傷可能改變DNA,使身體更容易患病,而這種基因甚至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我們已經知道,有害的壓力可能改變身體的化學與生物狀態,影響直達細胞。
摘錄自《#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昨天的贈書直播沒提到疾病與「自我認同」的關係,我感覺很可惜,今天下午特別請出版社授權相關文章,想做文字上的補充。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466001611099283
下面有兩篇摘文,這兩篇摘文從大腦神經的角度,來談「自我」。要花一點時間看,透過閱讀這篇還有接下來的系列文章,可以幫助我們知道,我們平常在版面上所談到的,看似很抽象飄渺的說法,可以找到甚麼樣的依據。
我先從我們所熟悉的童年嫌惡經驗來複習,童年經驗影響我們的自我認同甚巨,這是我們都清楚的。而童年經驗到底如何導致疾病,從下面文章的分析,我們就能有個具體的邏輯。
祝願您,有空能在心理上回到童年,看見我們對自己的信念與認同,如何形塑成我們現在的樣子!
... ... ... ... ... ... ... ... ... ... ... ... ... ... ...
【文/ 傑佛瑞.雷迪格】
人生故事的重要性
我形容自癒現象是醫學界還沒有打開的黑盒子。商用飛機上的黑盒子會記錄飛行途中的資料並儲存下來,假如飛機失事墜毀,調查人員可以從黑盒子中汲取重要資訊,釐清事故原因。
我們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黑盒子,記錄一生中所發生的大小事。我指的特別是記憶、過去的情緒、銘刻在心靈與細胞上的古老創傷與失落、根深蒂固的壓力與焦慮,這無法透過幾分鐘的靜坐或改變生活環境而消除,像安全毯一樣被我們緊緊握住的悲傷與嫌隙;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身分、能力、應得或不應得的事物,在人格形成期逐漸確立。就像醫學界不願開啟自癒的黑盒子,我們多數人也對自己心中的黑盒子避而不談,不曾檢視這些關於自己、他人、世界的潛意識信念。
我這裡所談的黑盒子不只是譬喻,而是真有這種東西,比較科學的名稱是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簡稱DMN)。基本上,DMN包含大腦幾個鬆散相關的部位,包括大腦深處較古老的結構以及大腦皮層較新的部分,當你進行特定類型的思考時,這些部位會啟動,或是亮起來。之所以說「亮起來」,因為這就是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所看到的模樣,大腦原本呈現銀灰色,而啟動的部位會像營火中餘燄未盡的木塊一樣閃現火光。
什麼事情會點亮DMN呢?做白日夢、想著自己和他人、在社群媒體上被點「讚」、想起過去所發生的事、想像未來可能發生的事、自省、察覺到自己的情緒的時候。基本上,當你沒有想著外在世界的事物,而是關注內心,進入較為自省的狀態時,DMN最為活躍。DMN渴望敘述,透過連結過去、現在以及我們認知中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來協助我們譜寫關於自己的故事。
我們以自己獨有的方式來解讀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並根據自己的認知來「記錄」這些事件。我們常一再想起重要的事(尤其是負面或感受強烈的經驗),當我們腦中回想起這些事件時,我們就以同樣的模式一再啟動DMN,生成神經路徑,其上的「溝槽」會隨時間加深。你小時候在學校是否曾在書桌上寫字?我記得書桌原本是平滑的米色木頭,我在上面寫字時,鉛筆滑過光滑的桌面。不過一次又一次描著同樣的字跡之後,書桌上的凹痕愈變愈深、難以移除。不用多久,我就只能沿著原本的凹痕寫字,描著不斷加深加黑的線條。當你一再回想創傷、壓力、記憶、悲傷等各種關於自己的信念時,大腦的DMN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
DMN是神經科學領域中相對新穎的概念,因此醫界對於這個虛無縹緲又極為重要的腦部系統到底包括哪些部位還沒有明確的共識。不過醫界一般認為DMN應該包含前額葉皮質(負責計畫、決策、調節行為的中心)、扣帶皮質(屬於大腦邊緣系統,負責情緒與記憶的形成)以及下部頂葉皮質(負責解讀成形的情緒並處理語言與感官資訊),這些部位共同造就了旁觀者眼中的「你的個性」,或是你自己眼中的「我」。神經科學家為DMN取了個暱稱:我網絡(me network),這是自我在神經生物學方面的根基;這些部位造就你的本性。
這裡我得暫停一下,我要說明的是,你的本性不全來自DMN,構成身分認同的因素不只有DMN,單一神經網絡無法表現一個人的全部。特別是在徹底療癒方面,身分認同遠不僅止於此,但DMN仍是很重要的一個起點,這是「你之所以成為你」的建築藍圖,你的生命、身分認同、自我意識、處事方法都是根據這份藍圖所建造。
那如果你的自我意識(也就是你的身分認同藍圖)是構築在負面、有害、受限的想法之上,那會是什麼情況?自己加諸己身的負面或限制信念會對大腦化學、對體內的壓力循環或戰或逃狀態、對生物系統、對細胞、對你的患病機率、治療能力造成什麼影響?你的黑盒子中是否有東西阻礙你治療,甚至提高你的患病機率?
……
你的黑盒子裡有什麼?
一九八五年,一位研究人員的口誤開啟一項研究,後來進而改變了現代醫學的景貌。文森.費利帝(Vincent Felitti)是加州聖地牙哥凱薩醫療機構(Kaiser Permanente)預防醫學部門的主任,他想知道為什麼患者一直退出他的減重門診。減重門診是預防醫學部門很成功的一項舉措,不過奇怪的是,這裡的中輟率高達百分之五十。參與者一開始的減重過程都很順利,穩定朝預設的減重目標邁進,不過之後卻經常突然退出,再也不來門診。到底為什麼患者總在即將實現目標時紛紛退出?
減重門診曾有一位模範患者,她在一年內減去三百磅(約一百三十六公斤),之後卻突然退出減重計畫,費利帝醫師看著預先寫下的訪談問題訪問她,卻出現口誤。費利帝醫師問(或以為自己是這麼問):「你幾歲開始有性行為?」患者回答:「四十磅(約十八公斤)的時候。」費利帝醫師對回答感到疑惑,於是又問了一遍,患者還是給出同樣的答案,然後突然放聲大哭。
費利帝醫師突然明白,他把兩個問題合併成一個句子了,他原本是要問患者開始有性行為的年紀,卻問成「體重多重的時候開始有性行為?」而患者脫口而出的答案,則透露出在別的情況中可能永遠無法說出口的真相:她小時候遭到性侵,第一次性經驗是在四歲的時候和家庭成員發生的。
這是一個真相大白的時刻。之後費利帝醫師調整訪談問題,擴大訪問範圍,很快就發現患者成功減重,正是他們退出減重門診的原因。有一位女性在短短三週內復胖近四十磅,因為有一位同事稱讚她的外表,邀她出去約會,她說:「過胖讓我受到忽視,而我需要的就是被視而不見。」因為她也曾有受虐的經歷。
由於口誤,費利帝醫師意外發現治療患者的祕訣。童年遭受性侵與肥胖之間的關聯相當深遠,而且後來發現其實也相當普遍。由於小時候經歷過創傷,這些人可說是把增胖當成生存策略。因此,醫師為患者擬定減重策略時不能只著眼於現在;這些患者必須回到自己的童年,治療當時的創傷,這樣才能減掉體重並維持不復胖,真正獲得健康。費利帝醫師與傑出流行病學家理察.安達(Richard Anda)合作規劃一項大型的縱貫研究,擴大調查童年創傷與現在健康狀況的關聯,他們發現問題遠超過性侵與肥胖,遠遠超過。
費利帝和安達醫師區分出十種童年壓力與創傷類形,他們稱之為童年不良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簡稱ACE)。他們在兩年期間內檢視一萬七千名研究受試者,研究方法包括身體檢查與訪問受試者的過去與童年經驗。他們發現童年創傷經歷與眾多疾病類型間都存在顯著關聯。虐待及忽視、喪親、目睹家暴、與精神病患者或藥物依賴者同住,或即便只是情緒忽視所帶來的持續、少量慢性壓力,這些種種經驗都是肥胖、糖尿病、癌症、心臟病等各類疾病的重要預測指標。或者,從端粒研究者布雷克本和艾波的角度來看,這會縮短你的健康年限。
那這些過去經驗到底是如何轉化為成年的疾病?
乍看之下,ACE研究結果顯示的是,童年早期的創傷與壓力容易培養出致病的行為。比方說,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說明,ACE與疾病之間的關聯是:生命早期的創傷或慢性壓力會阻斷神經發展。其後果是至成年時,我們有時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例如飲食選擇、同居對象、是否吸菸等,而這些行為會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各種疾病的機率。我們通常把這類疾病稱為生活型態病,因為其病因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我們許多選擇與習慣的根源可能來自童年時期的經驗,這是一項大發現,而現在醫界終於開始據此改變檢查與治療疾病的方式。我之所以說「終於」,是因為這些變化早該出現了。
費利帝和安達醫師於一九九八年首次發表研究結果,而國內所有醫師早在當時就該正視這項結果,重新評估自己行醫的方式,但多數人根本不屑一顧、置之不理。他們說: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他們認為童年創傷與成人時期患病只是巧合,因此不願接受研究結果。不過ACE研究的設計相當精良、一絲不苟,而且發布之後陸續獲得其他研究的印證,因此我懷疑醫界起初不願採納的真正原因是:這個問題太過龐大,假如我們認同ACE研究的結果,就必須徹底改變醫療方式,思考如何改造整個醫療業的基礎體系,這項工作規模龐大,令人不知該從何著手。
文森.費利帝描述這項開創性研究所受到的負面反應時說:「沒有人想要知道這件事,可是這是確實存在的。」
你看到CDC所闡釋的關聯途徑(童年經驗、神經發展受阻、危害健康的行為)後,很容易想說:喔,我沒有ACE的問題,因為我沒有那些不良行為。也許你做過ACE測驗,發現自己符合一或兩項描述,但你現在的習慣很健康。這樣很棒,不論是完全靠自己或生命中有他人的協助,這代表你成功培養適應力或應對策略,但不幸的是,這不代表ACE對你毫無影響。不健康的行為只能解釋半數與ACE相關的疾病,那另外一半的原因是什麼?壓力和創傷可能改變DNA,使身體更容易患病,而這種基因甚至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我們已經知道,有害的壓力可能改變身體的化學與生物狀態,影響直達細胞。ACE不僅會培養出致病行為,甚至會直接帶來疾病。
那如果你做了ACE測驗後發現自己不符合任一項描述?這也是一大好消息,但仍然不代表過去壓力、創傷、悲傷等經驗並沒有刻入DMN中,不代表你目前的健康狀態或治療能力完全未受影響。ACE研究證實有十種創傷會影響健康,導致疾病,但不代表其他類型的創傷不會造成影響,只能說我們還沒加以研究。
我研究自癒到這個階段,我知道我不能只看已獲得科學充分證實的證據。ACE研究著重於童年經驗,並證明這些經驗會影響健康。不過就某方面來看,ACE研究只是初步的工具,只是起點,無法完全囊括過去經驗對目前身分認同與健康狀態影響的全部面向。我不禁想知道,那其他從未有人研究過的經驗呢?ACE研究沒有含括的經驗呢?像是生命早期我們所接收到關於自己的概念、關於自己值得(或不值得)擁有什麼、關於自己有哪些不是或過錯?關於悲傷和心碎、關於心中對曾傷害自己的人所放不下的怨恨?這些經驗又會如何影響我們?我們對這些經驗的感知和解讀埋藏在體內,長達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這對我們有什麼影響?這會如何形塑我們的DMN,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知與定義?
我第一次讀到ACE研究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未來一片黯淡。如果你的黑盒子中裝了一些晦暗的過去,後來得知防止這些經驗內化,扭轉神經發展與生理發展的最好方式是早期療癒,那你大概感到毫無希望。我知道我自己就是這樣。我在心中回想自己的童年與青少年時光,想起這些很可能使我罹患各種疾病的經驗以及多年累積的有害壓力。我做ACE測驗的時候,我發現我符合其中七項描述。
七項。
看到這樣的結果,很難不覺得自己注定疾病纏身。我那時才發現,我的父母都會對小孩的身心施虐,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像是戰場,我和弟弟都會被打。父母以宗教之名逼我們過著匱乏的生活,母親要求我吃下腐壞的食物、發酸的牛奶,製造各種極端情境,藉此展現她能全面掌控我的身、心、靈。我認為她也承受著未曾妥善處理的失落經驗,也許因為如此,她和我(她最大的兒子)的關係特別惡劣。她曾說我們之間的問題始於我兩歲的時候,她週末出門返家後呼喚我時,我沒有回應她。她放不下這件事,因此我們的關係從未獲得修復。隨著我逐漸長大,她試圖灌輸我,我內心有某種劣根性。她差點成功了。很久以後,在我脫離原生家庭後才知道,如果當時有人了解我們家是什麼情況,社會機構一定會把我和弟弟妹妹帶走安置。
回想起來,我發現我是手足中受害最深的一個,不過他們現在也都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研究本書中提到的這些顯著康復者,是改變我自己生命軌跡的一大重要因素,尋求治癒心靈的正道一直是非常貼近我內心的一趟旅程。對我來說,放下童年創傷,確保自己的身體沒有陷於慢性戰或逃的循環中,同時也能脫離原來的DMN。
新的經驗是塑造新DMN的一種方式,當你脫離每日例行公事,創造新的經驗,大腦就能脫離DMN,跳出預設的行為模式,這對改變思考模式並促進健康來說都是一大良機。脫離DMN後,你就有機會創造新的神經路徑,隨著時間一再強化,之後就能覆蓋掉現存的路徑。
DMN全名預設模式網絡,聽起來雖然很機械化,不過比起我們過去常說的自我(ego),其實是更為精準的說法。自我在大眾文化中的定義很不明確,不過基本上指的就是個人的身分認同或自我意識:我們如何整合無意識與有意識的自我、協調高等與低等衝動、判斷生命中真相的方法。不過我們提到自我時,常認為這是固定或永久的,但其實身分認同不是固定不變的。而預設模式網絡這個詞的優點在於能準確表現出,身分認同其實可說是神經突觸與路徑的一種功能,可以加以編輯或重新設定,就像地圖也可以隨著地貌的改變修改或重新畫定。
.
《#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自己會好,其他人卻不行?哈佛醫院權威逾15年研究,解開啟動人體自癒力的4大關鍵,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都可以不「藥」而癒!
博客來|https://reurl.cc/v1YQAe
金石堂|https://reurl.cc/4mKLOv
誠品|https://reurl.cc/Xk1Ab0
讀冊|https://reurl.cc/VXAYvY
皇冠文化集團
https://www.facebook.com/crownbook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合併句子工具 在 四隻小人一個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情緒控制困難兒童的陪伴策略講座之重點整理📝
繼前陣子去聽完李宏鎰教授有關兒童專注力的講座,上週日再度去聽了李教授演講的另一場講座,主題是「情緒控制困難兒童的陪伴策略」。
大家也知道最近愚婦常為情所困(為了拿鐵的情緒所困😂),所以雖然家裡的車子GG直到講座前一天都還沒有修復完成,導致愚婦一度有想放棄講座,但後來想想為了自己跟孩子好,還是覺得應該要搭乘交通工具跋山涉水去聽聽。
只能說還好沒放棄,一樣是收穫滿滿。
以下的文章是根據李教授的講座裡的PPT跟當天分享的內容所整理出來,按照愚婦自己的想法編排。因為這次內容非常淺顯易懂(沒有像上次以為自己是在旁修醫學院課程的錯覺了😂),所以整理出來的資料會比較多,但是不變的是,講座內容一樣適合所有孩子,甚至是大人喔!
_
如果孩子易怒、煩躁、重複表現出不受控制的行為,一個禮拜內出現三次以上,孩子可能是有「破壞性情緒控制症」。
有破壞性情緒失調的青少年中,有可能同時罹患過動症、對立即性反叛疾患、合併嚴重憂鬱症,或者合併躁鬱症(#心理疾病很容易共病,#通常不會只有單一症狀)。
_
#破壞性情緒失控症的可能成因
破壞性情緒失控症是因為大腦杏仁核、前額葉及前扣帶迴性性不佳。
杏仁核負責覺察自己和別人的情緒,而察覺情緒後,要有成熟的前額葉及前扣帶迴,才可對這些反射緩衝後再做成熟的反應輸出,不至於會直接爆衝式地將挫折作不當的反射式反應。
簡單的說,杏仁核代表的是感性,前額葉代表的是理性。(之前兩個打相反了,感謝夏洛克的提醒😊)
現在孩子的杏仁核發展太好(過度沈溺網路、電玩、電視等聲光刺激強烈的虛擬世界中,需求也很容易得到滿足),但前額葉訓練不足,因此面對挫折忍耐力就下降,容易變得不耐煩、情緒失控。這種情況下,就很可能行程破壞性行緒失控症。
因此,我們要如何協助孩子減少失控及面對挫折?
我們應該 #減少孩子使用過多刺激性的電子產品(例如電玩、手機、電視),也不應該溺愛孩子,#對於孩子的要求不有求必應。如果孩子有想要的東西,建議用延遲的方式,讓孩子做出相對應的代價之後,才能獲得相對的回報(例如集點數)。
再來就是多到戶外,#尋找沒辦法使用3C產品的運動讓孩子從事(例如游泳、爬山等)。
愚婦對於如何讓前額葉的功能提升覺得好奇,因此回家之後特地搜尋了有關訓練前額葉的文章,發現不外乎就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再來就是避免長時間接觸3C產品、電視,再來最重要的就是需要運動!運動!運動!
其實意外的簡單耶!但是絕對要父母持之以恆帶著孩子一直保持。因為 #前額葉會到20歲左右才發展完全,所以上述這些行為要一直持續養成,並不會做一下子就奏效喔!
_
憂鬱症的孩子經常會對自己抱著負向評價,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沒有任何價值。因此「獎賞自己」的練習可以幫助他們重新找到自己的驕傲,肯定自己的正向表現。
幫助憂鬱症的孩子點燃對未來的希望感很重要。
這兩場講座裡,其實李教授一直有提到對於特殊孩子來說,提升他們的自尊感與希望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其實對於所有的孩子甚至是大人來說,我想也是如此吧?!
_
#情緒行為管理策略
1.環境管理
2.家長的溝通策略
3.教導自我調節策略
4.正向行為支持
一二尤其重要,環境、家長本身如果不願意或沒辦法做出改變,直接希望藉由教導孩子自我調節,其效果非常有限,甚至沒有效。
_
#我們大人應該學習與孩子的挑戰行為共處
1.降低不合理期待。
2.選擇性忽略。
針對孩子的「重點問題」解決,其他挑釁爸媽應先暫時忽略。例如在處理孩子口氣不好的問題時,不要再把寫功課不認真、不好好收拾房間等問題拿出來講(呃感覺這個女人都很會啊😂😂😂)。
3.重新引導孩子的注意力。
4.提供選擇。
可以跟孩子討論,讓他有選擇。所提供的選擇,必須真的可以實現。
5.退後一步,再試一次。
6.小聲說話,保持中立立場。
有情緒障礙的人對外人的眼神、聲音、情緒等情感表現非常敏感,但對自己的情緒覺察非常頓。因此我們應該 協助這類的孩子多覺察自己的內心情緒,不要過度放大他人情緒,#協助這類的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7.辨認孩子漸增的痛苦。
8.避免面子和權力爭奪。
大人應該拿掉父母的面子和權利,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
_
#如何減少孩子不適當行為的出現
1.計畫性忽略
所謂的計畫性忽略,也就是當孩子出現情緒反應時,我們大人可以先忽略他們的情緒,退到一旁不做反應跟處理。
計畫性忽略「很少立即」見效,而且問題行為的評律和強度可能會暫時提高。
這是因為孩子可能在測試成人的反應,所以問題行為可能會再出現,必須堅持不理會。剛開始執行時行為會變嚴重,原因在於孩子發現不能獲得注意,而採取更激烈的手段。
另外,實施計畫性忽略時,要搭配行為訓練及增強策略。
#不能只是單純忽略,#而是要告訴孩子如何獲得注意的方法,#並在孩子做出適當反應時給予稱讚或增強,這樣才會有更積極的效果。例如:明確告訴孩子你做出什麼「正確行為」我才會回應你(行為訓練),並且在孩子確實做到後,立即告訴孩子「我覺得你很棒,有立刻去處理」(增強策略)。
2.隔離(time-out)
隔離不能在孩子喜歡的情境當中(例如身邊有很多玩具或吸引他的東西),應該將孩子帶至角落或離開現場。
平時生活中就提供充實而有增強作用的活動,只要問題行為一發生,立刻撤除增強物,或者把孩子一到無法得到增強物的地方。例如:孩子喜歡逛夜市,但因為表現不好,應該立刻取消這個禮拜逛夜市的時間,或是馬上帶離夜市現場。
隔離在使用上應謹慎,因為孩子的問題行為可能會更顯著(故意),因此最好能配合其他增強策略使用。
隔離依照年紀場合不同,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例如可以在房間角落放一張淘氣毯或淘氣椅,#罰坐時應該設定範圍(不能離開毯子或椅子),#旁邊不能有其他物品或影響孩子的東西。
#隔離不一定要有時間限制,但必須告訴孩子他做錯什麼事,必須做什麼事(道歉或處理後續),只要做到了,就可以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_
#多多使用我訊息(I-Message)
第一階段:我看見(我聽見)...,我覺得...。
「我聽見你說『白痴』(學孩子說白痴的樣子與聲音),我聽了覺得很難過,請你跟我道歉。」
第二階段:我再次提醒你...
到孩子的面前拉著他的手、注視他的眼睛,用堅定的口吻告訴他:「你答應我三次,但是都沒有去做,我覺得不被尊重,請你告訴我原因,否則請你現在立刻行動。」
第三階段:孩子我們好好談一談...
對孩子說:「孩子!我們需要好好談一談。」
接著,請孩子坐下來和你面對面談話。
少用你不行,多用你應該。
_
#極有效建立親子關係的方法
每天花20分鐘單獨跟小孩活動(只能跟一位孩子),做什麼活動由孩子選擇,拼圖畫畫等內容皆可,這20分鐘裡孩子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除非遇到孩子有破壞行為要暫停),父母只能給予正向回應(你這顏色畫的很美、構圖很好、你動作好快等等),不能給予任何批評、引導、指正。
補充說明一下活動過程記得一定要「有交流的互動」,不是大人在旁安靜做自己的事情,這樣才有效果喔!
教授說他用這招一個月就收服了自己的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之後,接下來孩子會很容易聽進父母給的簡單指示(幫忙做家事、跑腿等等),再來就可以運用在小孩書方面,一魚多吃的概念。
_
#情緒障礙者的教育
透過情緒繪本讓孩子認識情緒是一個很好的做法,坊間有很多有關情緒的繪本,例如「我的感覺系列套書」「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等,都是很不錯的書籍。
家長可以在唸完繪本後,跟孩子討論故事內容(什麼事情讓主角生氣了?主角生氣時做了什麼事情?什麼事情讓主角不生氣了?)。
並且引導孩子經驗分享(你生氣的時候會想做什麼?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你不生氣?)。
孩子在分享的過程當中 #請勿指正孩子,專心聆聽孩子說就好。如果需要引導的部分,請先講他人,再慢慢帶到孩子所提,#應避免直接指正孩子(例如:媽媽小時候也曾經用摔東西的方式發洩情緒,但後來發現這樣做,我的東西都摔壞了,你覺得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
_
讓孩子學著感受情緒非常重要(覺察自己的情緒),再來喊停(告訴孩子暫停),最後問自己除了生氣還可以怎麼做?(要遵守四個原則: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不破壞物件、當時環境許可)
_
#正向行為支持
輔導情緒有障礙的孩子絕對不要太理性,應採用非嫌惡、正向的處理策略,才不會有副作用。
如果孩子有太多情緒障礙的情況發生,建議用行為分析表(如照片)紀錄完整過程,了解行為問題的全貌。
_
當孩子在有情緒的狀況下請不要教育(說道理),教育應在日常生活孩子內心平靜的時候。
其實大人也是呀!這跟對方氣頭上的時候急著跟對方說道理,對方通常只會越聽越氣是一樣的道理呀!(這個錯誤男人最容易犯呢😏)
_
李教授在講座裡舉出一些他曾經輔導過的個案當教材,聽完之後愚婦深深覺得:「#一個健康的家庭,#一對關係良好的父母對孩子來說,#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尤其重要,如果真的因為種種關係被迫分開,請讓孩子跟「愛他的人在一起」,而不是跟「養得起他的人在一起」。對孩子來說,比起一天到晚對他打打罵罵的父母,一天到晚見不到人、講不到話、不跟孩子有任何交流父母相處,其殺傷力更大。
但還是必須要溫馨提醒,打罵雖然有效,但打罵會有副作用,會帶來內心陰影創傷,並且會把一樣的教育方式傳承給下一代。
聽了李教授兩次的講座,覺得他是一位對孩子非常「無所求並且很豁達」的人,兩場講座聽到李教授講了最多的句子就是:「(孩子有進步)這樣就好了嘛!是不是?人生這麼長,贏在前面要做什麼?」
#人生贏在轉折點不是起跑點
#沒有三歲定終身這回事
_
聽了兩場由學障協會舉辦的講座,真心覺得如媽媽朋友說得講座一點都不含糊,內容非常紮實(而且便當也很好吃😂)。
這邊也預告一下在12/15學障協會將會舉辦一場關於「親子溝通」的講座,非常建議大家加入台中學障協會的臉書(請臉書打「迷宮天使」搜尋),並隨時注意相關文章喔!
這場講座愚婦也好有興趣,畢竟愚婦什麼都很強,但最不會的就是溝通了😌
#好長的一篇文章有看完謝謝你們
#看完的是真愛❤️
#按讚的是一點點愛😂
#有關兒童專注力講座的內容連結放在留言處一樓喔
#歡迎分享轉載
合併句子工具 在 艾比露比外文書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艾比露比外文書店。獨立閱讀>Nonfiction sight word readers 四盒開箱文+粉絲專屬學習單(←對,我終於寫完了😜🎉🎉🎉)
.
📌官網購書連結→https://goo.gl/kBP2KB
✏️店長部落格詳細介紹→https://goo.gl/9uUAgW
🎁粉絲專屬學習單下載點→https://goo.gl/UdRW6u
.
閱讀 Sight words (常見字)這類小書,一定要有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Sight_words一定要放在句子中_與其它文字一起學習才有意義!"Sight words"指的並不是家長一般認知中如apple,chair,shoes那種環境中常見到的物品,而是文句中常出現、大多 #無自然發音規則、意義抽象不容易描繪的"代名詞、介係詞、所有格...。所以若要用到這些sight words,必定得搭配其他名詞,動詞,食物,動物,場所,交通工具.......單字,因此閱讀sight word小書,學習sight words只是目的之一,另一個目標就是透過這些sight words,認識更多英文單字。所以與其將Sight words小書視為學sight words的工具書,不如將它當成是 #已學過自然發音並且拼音熟稔度約70%,#增加單字量與認識句型的閱讀小書,作為進入分級讀本或青少年小說的引導入門書籍。
.
而這套Nonfiction sight word reader和其他sight word小書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四盒小書的圖片全為實景寫真照片,內容為天文地理,動植物昆蟲知識,環保動保,自然環境...等科普內容,正好和最近很夯的美國STEM或STEAM教育理論→#將科普帶入閱讀_用閱讀學習科普 的概念不謀而合。
.
除此之外,因為Lulu家裡也有兩個正在使用這套書的國小生,為了方便孩子和家長能在100本(4盒)小書中清楚念過了那些(以及那些還沒念),Lulu特別為粉絲團的粉友製作了"閱讀賓果"、"閱讀紀錄表",也為已熟悉拼音技巧,正要開始背單字的國小生製作了"詞彙中翻英"、"單字拼拼樂"的學習單,這些學習單都是請示過出版社無侵權之虞,並且公開放在書店雲端硬碟讓大家自行下載的。
.
另外,我也將每本小書會出現的單字,封面和內頁一角放上部落格,目的是讓老師們可以將部落格的整理當成備課資料庫,配合學校教材或故事繪本教學,將小書與繪本做互補結合,補足繪本中缺乏的閱讀技巧引導、讀本裡因句型重複與生俱來的枯燥乏味。
.
閱讀從不嫌晚,暑假還有一半,今晚就開始和孩子一天一小本,共讀這套科普/sight words/閱讀入門小百科吧!
.............................
🛎Nonfiction sight word readers 四盒開箱文連結:
📍紅盒 Nonfiction sight word readers Level A → https://goo.gl/fMsS2g
📍藍盒 Nonfiction sight word readers Level B →https://goo.gl/7ebJb7
📍綠盒 Nonfiction sight word readers Level C →https://goo.gl/2tB44K
📍橘盒 Nonfiction sight word readers Level D →https://goo.gl/7ZYKys
🎁粉絲專屬學習單下載點→https://goo.gl/UdRW6u
..................................
🔔近期科普套書預購(約8/15左右到貨,預購/現貨書籍請分開下單,合併下單則需預購到貨後出單)
🎈(73折預購)SOLAR SYSTEM /6書+1CD (廖彩杏老師書單)→https://goo.gl/UEuABT
🎈(69折預購)合購SOLAR SYSTEM /6書+1CD+I AM 10書1CD→https://goo.gl/ErQEAY
🎈(69折預購)合購SOLAR SYSTEM /6書+1CD+Nonfiction sight word readers四盒→https://goo.gl/HmksXf
🎈(非科普7折預購)SPELLING MACHINE: Make Spelling Fun!→https://goo.gl/j4dH3Pq
..................................
其他英文閱讀/認字/發音相關書籍,請點下面連結:
🎀發音認字小書/讀本大集合
發音認字小書部落格詳細介紹:
🎉歌謠
★Nursery Rhyme readers經典童謠→https://goo.gl/ypJjBt
🎉常見字
🎈★Sight word readers→https://goo.gl/nI3NYU
🎈★Nonfiction Sight word readers:
紅盒 Nonfiction sight word readers Level A → https://goo.gl/fMsS2g
藍盒 Nonfiction sight word readers Level B →https://goo.gl/7ebJb7
綠盒 Nonfiction sight word readers Level C →https://goo.gl/2tB44K
橘盒 Nonfiction sight word readers Level D →https://goo.gl/7ZYKys
🎉增加單字量(環境物品單字)
🎈★Vocabulary Kit(綠盒常見字)→https://goo.gl/gG3SVv
🎈★Listen and learn--First English words→https://goo.gl/2rDD3W
🎉字母與自然發音
🎈★Sound and Letter Kit(橘盒字母與自然發音)→https://goo.gl/QsDoJE
🎈★Sunshine Books大書與小書→https://goo.gl/XvFIe2
🎉拼音練習
🎈★Phonics Kit(藍盒CVC短母音拼音)→https://goo.gl/JJ9dda
🎉閱讀入門小書
🎈(紅盒)First Little readers Leavel A→https://goo.gl/hHLeR2 (本篇)
🎈(藍盒)First Little readers Leavel B→https://goo.gl/5jnVo9
🎈(綠盒)First Little readers Leavel C→https://goo.gl/dJ2tnK
🎁艾比露比粉絲獨享三盒學習單下載點→https://goo.gl/e5A7vb
📌自行閱讀~發音小書/讀本官網購書連結(店長部落格嚴選)→https://goo.gl/9dIBHD
http://mamakids.pixnet.net/blog/post/222354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