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凱特溫絲蕾】
《東城奇案》裡,凱特溫絲蕾對男主角說「我真幸運,在你人生走下坡的時候遇見你」。以《鐵達尼號》一戰成名的凱特溫絲蕾的人生呢?走下坡了嗎?
波浪理論迷人的不是未知的永遠下坡,而是下坡之後會有上坡。《東城奇案》就是凱特溫絲蕾的一個精彩上坡。
不是每個多金影后都適合去演小螢幕,演員的特色在失去了大銀幕的放大魔法加持之後、還能保有幾分魅力?如何不被嫌膩?演技收放分際拿捏得宜嗎?這種事很講天份的。但像凱特溫絲蕾這樣的演員,就真的太適合在迷你影集中發揮。電影的篇幅對演技派的凱特溫絲蕾而言太短,抓重點式的精準表演已經無法延展凱特溫絲蕾的表演能耐,她需要更寬闊的創作空間,而《東城奇案》是個很好的依歸。
小鎮上發生了一起命案,還有兩起失蹤案,全都是凱特溫絲蕾所飾演的女警探梅珥所負責。梅珥作風硬派,若她是個男人,那就會是《罪夢者》裡郭子墘所飾演的警探那樣,一眼能洞穿一切秘密似的令人敬而遠之聞風喪膽 ── 但梅珥是個女人。她甚至無法當《冰血暴》中法蘭西絲麥朵曼所飾演得女警探,可以早上去看命案現場時,優雅地拿著咖啡就做出有洞見的推論、循線查案的中間還能大吃大喝,甚至被告白。
觀眾在第一集所看到的,是梅珥沒破案、懸案被鬧到上新聞,平時就只是殺雞用牛刀地去處理鎮民遇到的各種芝麻綠豆大小事;梅珥沒有信仰、不上教堂,鎮上神父卻是她親戚;前夫要再婚,全世界都知道了,就她狀況外;而且她竟然還有一個父母不詳的孫子。圍繞在梅珥周遭複雜的處境,剪不斷理還亂,這樣的鋪陳序場,巧妙把一個容易被認定為「典型地方媽媽」的角色輕易地扯到框架之外、惹人好奇,而這樣職場/家庭生活日常、這股焦頭爛額、有苦難言的總集合,也成功地利用角色關係網,來為燒腦劇《東城奇案》名實相符做開場。
女主角在第一集的狼狽,在第二集變本加厲、成了討厭鬼。命案的發生,火力全開辦案的結果、瞬間讓她成為「令人討厭的梅珥」。她讓觀眾很有感的六親不認、酷吏姿態,幾乎是仗著世界影迷對於凱特溫絲蕾無法輕言放棄的喜歡,否則《東城奇案》的白目主角太容易讓人棄劇不追。
凱特溫絲蕾演得真好,在全鎮的人都互相認識的情況之下,不留情面的問訊查案方法沒人能夠消受,她身邊的郡警探「賽柏」(伊凡彼得斯飾)就是個白臉強烈對照。但有趣的是在於當看起來溫文儒雅的賽柏失去了強有力的梅珥當搭檔以後,這男人查案方法也就硬起來、機車起來了。不論是受到梅珥影響也好、求生欲使然也罷,此番情節安排讓觀眾瞬間理解到:世上哪齣刑偵劇沒有個鐵面警探來緊盯案件進度的?賽柏一旦沒了梅珥、就只能自己扮演起那個討人厭的角色。溫和有禮的查案方式是一種選擇,但當沒有梅珥扮黑臉,賽柏也就沒有選擇了。
於是我們逐漸進入到《東城奇案》所鋪陳引人「理解梅珥」的奇幻旅程。當一個人在一開始就把糟糕的缺點悉數攤開給你看完以後,從此你再繼續認識對方,所能看到的,就只剩下優點了。我們對於梅珥的所有粗枝大葉、疾言厲色的耐受度逐漸變強堪比家人對她的包容,甚至發現梅珥與媽媽之間看似家庭不和的直言針鋒相對日常,可能才是一種健康的正常情緒能量宣洩。
梅珥家四代人飽受憂鬱症所苦,她的父親和兒子都已經自殺,在大夥兒忙著擔心孫子開始出現相關病徵的當下,其實沒有人關心梅珥並問她一句「那妳是怎麼撐過來的?」好似一個女人堅強地活下來是很理所當然的事。兩性之間精神強度的差異性,透過《東城奇案》劇本的默默引發思辨而更耐人尋味。
不只是梅珥。觀眾在查案過程也陷入對於角色刻板印象的認知而瞄準一個又一個的嫌疑人,舉凡酗酒粗暴個性的單親爸爸、霸凌同儕的小太妹、未婚生子的年輕男孩、疑有性侵史過往的教會執事... 甚至,梅珥連自己的前夫和女兒都不放過,只因他們在案發第一時間沒有主動坦承與死者的接觸史。
《東城奇案》不是什麼精工設計的世紀奇案影集,但對付看慣燒腦劇且常比結局早破案的聰明觀眾依然游刃有餘。尤其破案後二刷影集所發現的細節更令人感到莞爾。小鎮的封閉性,讓人難有秘密,所有的醜聞皆無所遁形,每個人都無法維持體面,肉眼可見彼此的傷痕累累。每個鎮民大可選擇對對方傷疤的視而不見,或者刻意掀揭,取決於他們以為的善良,互留一點點溫柔的空間。
東城裡的人都是善良的。梅珥會刪掉監視器影片將一場惡作劇息事寧人、前夫法蘭克新家搬到梅珥後面看似尷尬實則為前妻家庭建立一個可供互相照應的空間、女兒失蹤的黛恩受詐騙卻選擇不將實情告訴犯人姊姊貝絲只因兩人是相濡以沫的閨蜜... 但也總有善良的人帶著鹽誤碰別人傷口的時候。
《#東城奇案》的好看除了值得二刷與深品的劇情細節、還有 #凱特溫絲蕾 以適性演技示範出勇於接受自己優缺點的血肉角色最美,這樣的演員態度真該多拍幾部戲、多影響影視壇甚至觀眾為好。雖然就連凱特溫絲蕾自己也在敲碗催生《東城奇案》第二季,但結局停在那裡其實已經夠完整了,只望她能接到更多這樣將男性要角直接抽換成女性以後、拍出完全不同風景、供世人對照兩性差異的劇本和角色,功德無量。
@catchplayplus_tw
#HBO
#ez訂
#雀雀看電影
史東失蹤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陣子大家應該都看過《鬼滅之刃》這部動畫中的列車英雄電影;透過《鬼滅之刃》,前陣子我們也複習了幾部著名的列車電影,像是《啟動原始碼》(Source Code, 2011)、《末日列車》(Snowpiercer, 2013)、《屍速列車》(Train to Busan, 2016)、還有《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2017)。不過,這類列車電影與故事都還能再往十九世紀追溯。
1830年,第一列連結城市與城市的蒸汽火車,在英國開啟,從利物浦到曼徹斯特,也開啟新的城市生活與文明。自此(十九世紀中期),「火車」在英國文學中佔有一席之地。
想想看,在最高級的交通工具是馬車的時代,忽然間來了一列飛奔的火車,當時的人會有什麼感想呢?別說19世紀的人類,光是台灣高鐵在剛開始啟用的幾年,就有多少關於高鐵的迷思謠言瀰漫四起。
一樣新的科技進入文明,尚未習慣的人們就好比舊世界的鄉巴佬,對於新科技總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也不禁懷著「神秘與恐懼的想像」。早期的火車之於十九世紀的人們,同樣如此。
於是,「火車」這種對於今日我們來說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在19世紀與20世紀初期的文學中,總是以一種帶有神秘、詭異、危險、危機、甚至恐懼的面貌出現在文藝作品之中。想想上面提到的幾部電影,藏在這些列車中的故事,是不是也都同樣具有「神秘與危機」的特色,而故事主人翁的使命,就是要解開列車中的謎團,甚至解決列車帶來的危機。
在這些年代,其中一位善於利用「列車」來創造神秘故事的作家,就是眾多人喜愛的偵探小說教母阿嘉莎·克莉絲蒂(1890-1976)。
在她眾多的作品之中,《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1934)肯定是最經典的神秘列車偵探小說,乘載著不只詭異的兇殺案,還有歐洲人對於東方(中東)的神秘想像。《東方快車》的小說實在太過精彩,於是分別在1974年與2017年拍成電影搬上大螢幕。
不過,真正的神秘者,也是我們讀者最想挖掘的,肯定不是列車上的殺手,而是阿嘉莎·克莉絲蒂這位超級偵探電腦的創作者。
對於一般讀者來說,閱讀懸疑偵探小說已經是種腦力鍛鍊,更別說是要設計出一套邏輯縝密的偵探故事。但是,克莉絲蒂女士竟然一生創作有超過八十部的作品。她是什麼樣的人,又有什麼樣的經歷,才能創造出如此多的懸疑神秘故事呢?
今天要介紹的小說《東方快車上的女人》(The Woman on the Orient Express, 2016),就是要幫我們解開阿嘉莎·克莉絲蒂的秘密人生的當代小說,由曾任 BBC 記者的琳西·艾胥佛(Lindsay Ashford)所撰寫。
你可能不一定知道,阿嘉莎·克莉絲蒂的第一段婚姻並不順利,讓克莉絲蒂女士歷經背叛、離婚、與逃離的身心折磨,甚至,還曾經上演一段轟動媒體、驚動大眾的懸疑失蹤案。
《東方快車上的女人》就是始自克莉絲蒂因為受到背叛與離婚所帶來的身心俱疲,決定一無反顧地逃離倫敦,搭上一列前往巴格達的列車。故事講述她的內心解秘,也見證她由失婚到自我追尋的精神成長。
這就是《東方快車上的女人》所創造出的閱讀樂趣——結合克莉絲蒂女士的真實人生、歷史傳記、以及作者艾胥佛透過當代女性思維的重新思索、想像與詮釋,以此重構阿嘉莎由失婚的悲痛與憤恨,經由放逐的旅行與冒險,尋回自我、信心與愛情。
同樣的,在《東方快車上的女人》的列車,與19、20世紀的列車故事一樣,都象徵著「神秘、危機、困境、與恐懼」,故事中的克莉絲蒂就是要跨越這些恐懼與危機,才能解開她自身的神秘與困境。
如果你喜歡列車故事、喜歡偵探小說、也喜歡阿嘉莎·克莉絲蒂,怎能不快點去找這本《東方快車上的女人》來認真讀讀呢?
#東方快車上的女人
博客來:https://bit.ly/3f9OAGb
金石堂:https://bit.ly/3kDVV1K
城邦讀出花園:https://bit.ly/3f7NUkq
「讀《東方快車上的女人》:走出失婚與背叛的神秘天才女作家」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5680
史東失蹤 在 女人迷 woman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知名作家阿嘉莎·克莉絲蒂,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作家之一。但她的故事比小說還離奇!親身經歷失婚與背叛的痛苦,阿嘉莎傷痛欲絕,於是在 1926 年莫名失蹤了兩週,真相至今無人知曉。
#東方快車上的女人|#臉譜|#書評|#電影文學希米露